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7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
一、復習舊知
1. 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如作者、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線索、順序、故事內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誦成果,此時的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二、品讀課文
第一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豁然開朗。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弦,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學生大膽想像,盡情訴說。)
第二、三段:故事的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2.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作者寫這個理想的社會有什么用意?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
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
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5.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為何“不復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
6、村人“皆嘆惋”,是為什么?當漁人要離開時,桃源人為何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為世上的動亂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變化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這一句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第四、五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這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美麗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后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這一節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鑒賞寫作特色、體悟主旨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 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么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里邊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⑥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為什么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
3.你是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2. 親歷桃源:假如你親身到了桃花源,請展開想像,描述一個特定情境,展現桃源之美。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 誦讀課文。
(1)自讀。 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 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2)古今異義字詞(3)通假字(4)一詞多義(5)同義詞
(6)成語(7)句子翻譯(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5.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2.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于詩文辭賦,有《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歸去來兮辭(并序)》《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發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范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發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于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于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云、道:說 乃、遂:于是
緣、扶:沿著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里,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么,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1.漁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里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 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么?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云....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咸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后,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里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托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為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故事的發展)
★★第四節: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為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里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五、課堂小結
1.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2.拓展:欣賞一篇幽默詼諧的《桃花源后記》
陶淵明先生的一篇《桃花源記》令五陵桃源名聲大噪。我甚神往之,遂前去探訪。至五陵,見漁人,說因由。漁人便撐船載我同往。
得一山,山有黑漆大門,上有金銅扣環,門上一匾,上書“桃花娛樂園”五個金字。吾甚異之:此乃桃花源乎?忽聞一聲“哈嘍!”大驚,回頭視之,原是一桃花源人。西裝革履,油頭粉面,手提黑提包,執大茶杯。見漁人,大喜:“哇噻!是你耶!好久不見了耶!”漁人細審,認出乃上回款待漁人者。那人遂掏出名片與我,上書——
于是,便隨桃源人參觀,桃源中人,個個打扮入時。領帶西服為先生,牛仔褲大頭鞋為小姐,披紅戴紫為老太太,可謂:“男女衣著,悉如洋人”;女子之“青絲”如今變為金發,老人的“銀絲”,如今染的漆黑油亮,可謂“黃發垂髫”;男女腰中皆掛大哥大、BP機,鳴聲此起彼伏,可謂“機犬相聞”。
不久,日已高,甚覺腹中饑渴,桃源人便要至其家,已非草舍茅屋,乃朱樓翠閣,上書五大金字“桃源大酒店”。隨后上菜,乃:肥城桃、水蜜桃、金絲桃、獼猴桃、蟠桃、胡桃、扁桃、油桃、楊桃、櫻桃……等二十余種。除此外,另有桃咸菜、桃饃、桃罐頭、桃酒、桃飲料等,漁人自語道:“每菜皆桃,恐不久將生‘扁桃體炎’”。
停數日,辭去,包中裝滿桃源人推銷之桃罐頭等特產,另有紀念章、紀念幣、紀念冊、游覽圖數十種。桃源人將一疊傳單塞于我等,語云:“務必向外人道也!”打開傳單看,上寫“讓世界走向桃源,讓桃源走向世界。”
門庭若市久矣。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4
一、內容回顧
1. 同學互相就上節課所學來提問。
2. 按照“捕魚忘路——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 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 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如:這里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艷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只只飛舞的粉蝶……
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樂”
1. 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 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采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采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發)“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么,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為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盡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 (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后“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游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存在嗎?作者為什么要寫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呢?
(學生深入文本,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托。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業
1. 課后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
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系。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于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余,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通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后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斗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么創設這么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注腳,原題是《桃花源詩并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后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后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終于在41歲辭官回鄉,并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愿與農民來往而不愿為五斗米折腰,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征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并記》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于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范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并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注釋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并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艷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舍棄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于 于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咸、皆:都 緣、扶:沿著 云、道:說 乃、遂:于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獲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獲,請你將本課所采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盡自己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6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四)總結、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7
【課標引路】
“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詞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容。”
【單元學習要求】
“學習本單元,要先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讀懂課文大意,積累“交通”“妻子”“無論”“不足”等常用的文言詞語。
2、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社會理想。
過程與方法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通過多種誦讀形式讀懂課文大意。
2、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2、引導學生珍視今天的和平生活,熱愛祖國。
教學過程
【導入】
1、導語:同學們,你知道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請一個同學說說“世外桃源”這一成語的含義及出處,并屏顯該成語的含義,提醒學生積累該成語。)
2、學習目標(屏顯)
(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通過多種誦讀形式讀懂課文大意,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2)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3)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設計意圖:1、開門見山地導入新課。3、讓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目標。)
【教學環節之一——讀懂課文,積累詞語】
一、正讀
1、大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會讀的或把握不準的字圈出來,然后利用注釋和工具書合作解決。
2、屏顯重點字詞,正音并幫助學生掌握。
夾岸數百步
豁然開朗
屋舍儼然
阡陌交通
黃發垂髫
便要還家
咸來問訊
此中人語云
詣太守
南陽劉子驥
3、大聲朗讀課文,注意節奏,畫出把握不準的語句,師生共同研討。
(屏顯可能誤讀的句子)
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后/遂/無問津者
二、點讀(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閱讀課文注釋,要求學生“點”著課文注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學生大聲地慢慢地理解性地朗讀課文注釋,不理解之處畫上橫線。
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詞,幫助學生理解積累。
(1)重點字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垂髫便扶向路
(2)通假字:便要還家
(3)古今異義詞:交通妻子無論不足
(4)一次多義:舍志尋
(5)同義詞:咸=悉=皆=并緣=扶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落英繽紛
三、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學生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畫出不會翻譯的語句。
2、男生提出疑難,女生翻譯。
3、女生提出疑難,男生翻譯。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并糾正不當之處,屏顯學生可能不大會翻譯的語句)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4、齊讀課文。
【教學環節之二——品讀課文,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
一、品讀(所謂“品讀”,就是在感知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位和賞析。)
1、桃花源的外面是什么樣子的?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的語句。
2、桃花源的里面是什么樣的呢?請從文中找出描寫桃花源內部環境的語句。
3、桃花源中的人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小結: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環境優美,男女耕作,老少皆樂,民風淳樸,是一個和平安寧的地方。)
5、這樣的地方在當時找得到嗎?為什么找不到呢?
6、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理解其社會理想。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在農村(寫作本文時作者已57歲,隱居農村已十余年),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屏顯)
教師引言:唉,陶淵明何其不幸,生在亂世之中,這么尋常的生活對他來說卻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同學們,飲水得思源,你知道在這太平盛世的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嗎?你知道我們能夠坐在這兒學習,這背后有多少人在為我們默默地付出嗎?是啊,我們要珍視今天的和平生活,好好學習,長大以后,為國效力。
二、拓展延伸——追尋你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教師引言:千百年來,桃花源的故事讓無數人為之傾倒,因為它構建了一個美好的樂“源”。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世外桃源吧。同學們,你理想中的自我、家庭、學校和社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教師練筆:《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
我有一個夢。夢里,天空蔚藍蔚藍的,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山,郁郁蔥蔥的,各種動物歡樂地奔走其間。水,澄澈見底,魚兒蝦兒暢游其間。啊,夢里的世界多么潔凈!沒有滾滾而來的沙塵暴,沒有四處彌漫的霧霾,沒有工業廢水,沒有漂浮的塑料袋。
我有一個夢。夢里,中東部家庭和西部家庭手拉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手拉手,全世界的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長,快樂地學習,不用踏著泥濘步行數里去上學,不用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啊,夢里的世界多么美好!沒有貧窮,沒有疾病。
我有一個夢。夢里,世界和平安寧,沒有殺傷性的武器,沒有戰爭,更沒有屠殺。
……
【教學環節之三——品味語言,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一、研討漁人與村人的對話(體會本文的語言精煉的特點)
二、展開想象,寫一寫《村人與漁人談話錄》《漁人與太守談話錄》
教師練筆
(一)
漁人(自言自語地):哇塞,這是什么地方啊?天上?人間?
村人:你是誰?從哪來?
漁人:我——,我是打漁的,今天天氣好,運氣也好,打了好多魚。我就劃著船沿著溪水走著走著,看到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覺得很神奇,就跟著過來了,沒想到這里別有洞天啊!我是不是在做夢啊,你們這是天上,還是人間?
村人:傻瓜,當然是人間了!
漁人:那這里的“人間”跟我生活的的那個“人間”迥然不同,咋回事呢?
村人:這——,說來話長啊,還是到俺家里去,咱們慢慢聊吧。
(二)
……
作業布置:
一、必做題
1、把重點字詞整理到筆記本上。
2、完成《基礎訓練》前六大題。
二、選做題(從以下題目中任選一題)
1、寫一寫你心中的世外桃源。
2、展開想象,寫一寫《漁人與村人談話錄》或《漁人與太守談話錄》。
附:板書設計
環境優美
男耕女作
老少皆樂
民風淳樸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儼然衣著阡陌鬢要邑詣驥語
2、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
(3)一詞多義:舍、尋;
(4)辨析同義詞: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學家陶淵明。
(二)能力目標
1、借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三)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二、學法引導
朗讀感知課文內容,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再用歸納比較法形成規律性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辯證地評價陶淵明的社會理想,最后熟讀成誦,汲取文化營養。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學習一詞多義、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漢語知識。
2、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可通過討論課后練習一至四題來完成。
3、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節都是虛構的;開頭渲染神秘色彩,結尾又不知所蹤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個似有實無、似真而幻的虛構境界。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1、投影片:
①生字詞;
②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③有關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多義詞、同義詞的辨析表格;
④隨堂練習。
2、有關課文的插圖。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背誦接龍,其中如有人背錯,就讓他(她)表演一個節目,最后評出優勝者。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讀準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淵明。
3、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詞匯的特點。
4、理解和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社會。
5、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二)整體感知
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發現桃花源,到訪問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帶動學生通讀全文,了解大意。
l、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林的?
2、在桃林盡頭漁人看到了什么?
3、漁人在桃花源作客時,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談?
4、漁人離開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結果如何?
(三)教學過程
1、簡介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東晉時人,祖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淵明少年時代深受儒家學說影響,有著“大濟蒼生”的志向。二十九歲出什,但幾次做官都不過擔任祭酒、參軍一類低微的職務,不僅濟世的抱負得不到施展,而且還要屈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他十分厭惡官場生活。四十一歲時,他出任彭澤縣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幾天,就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棄官歸隱,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親自參加了一些農業勞動,較多地接觸了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他此后的創作起了積極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歸隱后寫的,反映了當時的田園生活,因而成為我國有名的“田園詩人”。
《桃花源記》(原名《桃花源詩并記》,詩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歲時所作,標志著作者思想發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想象出了“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寄托了作者潔身自好、要求人人勞動、人人平等、豐衣足食、與世無爭的希望。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農民的愿望。
3、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文的注釋,老師稍加指點,讓學生弄清全文內容。
4、第一自然段描寫了怎樣的景物?這樣描寫的意圖是什么?
討論明確:描寫了一片美麗的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來會出現“奇景”,為漁人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上的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弄清以下詞句的含義:“忘路之遠近”中的“遠近”是偏義復詞;“夾岸數百步”,指兩岸數百步之寬,不是指沿岸之長;“漁人甚異之”中的“異”為意動用法。
5、討論第二自然段寫了幾層意思?漁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有哪些?從這些敘述描寫中,可以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
明確:第二自然段寫了兩層意思,即先寫進入桃花源的過程,再寫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
初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一是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殲陌交通,雞犬相聞。二是人——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鬢,并怡然自樂。
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作者明寫桃花源,暗里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在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語言現象: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便舍船”和“屋舍儼然”中的“舍”,前者是動詞,作“舍棄”講,后者是名詞,作“房舍”講。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錯相通”講,是兩個詞。三是同義詞的辨析,如“悉”和“并”兩個詞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講,但這兩個詞也有差別,“悉”指數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種類別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盡(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漁人)便舍船,從口入。(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6、討論學習第三段的.內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樣對待漁人?村中人見到漁人,先是“大驚”,然后聽了漁人的回答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熱情招待。這些描寫說明桃花源里的人熱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風淳樸。
村中人與漁人的談論之語有何含義?通過村中人之口,補充交代了他們的來歷和長時間與世隔絕的緣由。作者還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當時東晉社會兵連渦結、民不聊生的黑暗現實,似乎想給人們指出一條出路,要想擺脫黑暗統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時亂”一樣,去找一個“絕境”,過著男耕女織的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會里是不可能實現的。
本段結尾寫道“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語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為他們不愿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節發展上,則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筆。
本段應掌握的古漢語知識為:一是一詞多義現象,如“見漁人,乃大驚”與“乃不知有漢”中的“乃”,前者作“是”講,表示前后兩個動作的關聯,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詞義的區別,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兒女”解,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雙音詞;“絕境”是指“與世隔絕的地方”,也是兩個詞,而現代漢語中是指“沒有出路的境地”;“無論魏晉”中的“無論”是“更不用說”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是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的連詞。三是同義詞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詳細”講,表示無所遺漏;“咸”作“全”、“都”講,指人的全體,“皆”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數。四是通假字的歸納,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語和賓語的現象,如“(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還家……”
7、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為什么詳細地寫漁人在回來的路上“處處志之”,又“詣太守”,高尚士劉子驥聽了也“欣然規往”,而結果卻或迷路,或病終,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確:這樣寫的目的是要給人一個真實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漁人回來時順著原路處處作了標記,生怕以后再來時找不到,可謂小心極了!回到武陵,還向一郡之長太守做了報告,可謂慎重極了!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后,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總之,作者不厭其煩地寫這些,都是為了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
但與此同時,結果是不令人滿意的,結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這樣一寫,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向往這個安居樂業的桃花源世界。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9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思路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桃花源記》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盡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本節課需用兩課時。具體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4、“時空連線”電視采訪情景創設的方法,注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又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導入新課。
投影顯示學習過的陶淵明的一首詩《飲酒》,讓學生讀讀并說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趣?學生回答:表達了詩人對農村生活的喜愛;表達了對自由、安寧生活的向往。教師自然地導入新課。然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淵明,并板書課題及作者。并簡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
(二)、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后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屏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學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盡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并結合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盡量做到對譯;2、盡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學生再次對課文進行翻譯。
5、讓學生起來復述本文所講述的故事。以檢查學生對目標2的完成情況。
第三步、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師問: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沒想去。師:那好。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正氣,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4、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第四步、四讀課文,品位研讀 、 主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4: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組討論,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1):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這樣安排情節有什么好出?
總結:照應開頭;這是一個理想的社會,現實生活中沒有。增強神秘色彩。
( 漁人不守信用的懲罰……)
2, 思考:到底有沒有“桃花源”?作者這樣安排結尾有什么作用?
明確:若有若無,再一次抹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更增強了文章的藝術魅力。
3、本文描寫的桃花源是怎樣的社會狀況?
4、這種社會狀況與作者所處的時代有何不同?
明確:桃花源的社會狀況: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生活得安寧幸福等。
作者所處時代:戰爭頻繁,民不聊生。
小結:作者因不滿當時的黑暗政治和社會現狀,遠離官場,隱居田園,一生安貧樂道,追求一種自由安寧生活。本文所表現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會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讀《桃花源詩》
第六步、當堂檢測。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桃花源記的創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 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 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四、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黃發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3、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 、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討論
1、 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 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系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 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十 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完成書后思考練習。
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1
教學要求
(一)教學目標
1.恰當地評價課文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2.了解課文的敘事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3.體會精煉生動的語言,積累文言詞語。
4.加強朗讀訓練,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二)教學重點
1.了解課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的寫作特點。
2.指導學生朗讀、背誦。
(三)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2.辨認 “交通、妻子、絕境、無論”等詞語古今意義的不同。
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
這一設計巧妙,能激起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起步好,就能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①引子
有一個成語—— “世外桃源”,誰能解釋一下?
明確:比喻與外界隔絕的幽靜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誰知道這個成語從哪里來?
明確:出自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②由 《桃花源記并詩》的影響,引入課文學習。
[出示投影片一]
在中國,素有 “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武陵桃源,原是鮮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淵明作 《桃花源記并詩》以后,始為文人墨客所重,梁陳之際已有詩人涉足山溪,探尋靈秘。至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桃花源忽名聲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關注。天寶七年,詔令 “三十戶蠲免稅賦,永充灑掃,守備山林”。此后,游者日眾,成為人皆慕趨的風景勝地,吟詠之作也歷代賡續不絕。
《桃花源記》如此佳妙,讓我們誦讀欣賞,享受這篇課文的藝術美吧。
[出示投影片二]
上課之初,讓學生知道教學要求、學習方法及步驟。這一設計的好處:從教的方面說,讓學生一起來掌握教學要求,有利于達到教學的目的;從學的方面說,解決什么問題,采取什么方法,達到什么要求,目標明確,便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教學要求:
①分析、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
②了解、學習文章的寫作特點。
學習方法及步驟:
把握整體、分析結構
↓
提問朗讀、重點分析
↓
分析、評價文章主旨
2.把握整體、分析結構
①學生對照注釋閱讀課文,閱讀時正音正字。
髫tiáo狅 詣yì 驥jì 豁huò然 儼yǎn然 阡qiān陌mò
②討論:按照故事的開端、發展和結局,課文可分為哪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
[出示投影片三]
第一部分 (第1段):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 (第2—3段):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 (第4—5段):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3.提問朗讀、重點分析
①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朗讀是帶著問題去讀有關片段。學生尋找有關片段的過程,就是學生閱讀的實踐過程,這是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倡的。
a. 提問朗讀:漁人是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用課文語句回答)
學生回答后明確: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b. 推敲字詞。
△ “忽逢桃花林”中的 “忽”字,能不能刪去?為什么?
明確:不可以,因為 “忽”說明是偶然的。
△ “芳草鮮美”中的 “鮮美”作什么解釋?
明確:“鮮美”,鮮艷美麗。
對文中難懂的字詞進行推敲,也是一個閱讀、積累的實踐過程。
△ “漁人甚異之”中的 “異之”作什么解釋?
明確:“之”,指見到的景象, “異之”,是“以之為異”,即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
△ “欲窮其林”中的 “窮”字作什么解釋?
明確:“窮”,窮盡,走到頭。
②學習第二部分
a. 提問朗讀:文中是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用課文語句回答)
學生回答后明確: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b. 提問朗讀: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個地方?(用課文語句回答)
學生回答后明確:
“自云先世避秦世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 提問:為什么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學生回答后明確: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
d. 推敲字詞。
△ “阡陌交通”中的 “交通”,作什么解釋?
明確:“交通”,交錯相通。
注意區別那些與現代漢語形式上完全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語,符合文言文教學的特點。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 “妻子”,是一個詞嗎?“絕境”作什么解釋?
明確:“妻子”,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指妻子、子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③學習第三部分
a. 提問:漁人離開桃花源, “便扶向路”,又 “處處志之”,而后來 “尋向所志”,卻 “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明確: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b. 推敲字詞
△ “處處志之”中的 “志”和 “尋向所志”中的 “志”,意思是不是相同?作什么解釋?
明確:不相同,前一個 “志”為動詞,做了標記,后一個 “志”為名詞,做的標記。
③積累詞語
鮮美 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不足 如此
積累文言詞語是文言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在教學中,讓學生邊學習,邊積累,如此日積月累,學生就能掌握大量的文言詞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
討論:本文語言簡練生動,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了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而且寫得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試分析一下,曲折和懸念迭起表現在哪些地方?
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后明確:
[出示投影片四]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穿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么樣?“忽逢桃花林”,為之一喜 (一折)。接著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為之生疑 (二折)。接著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里邊有什么,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為之一驚 (三折)。接著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后給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為之遺憾 (四折)。“太守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為之迷惑不解 (五折)。
5.分析、評價文章主旨
①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以上的分析自始至終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幾乎沒有考慮聯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我們把這種只重文學作品本身,基本不考慮作品之外因素的閱讀稱為主觀性閱讀,而把那種既考慮作品又注重作品寫作背景因素的閱讀叫做實證性閱讀。
我們已經成功地進行了一次主觀性閱讀,大家一定有興趣再作一次實證性閱讀。請看陶淵明寫作本文的有關背景材料。
[出示投影片五]
教師提供有關資料,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 (421)。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 “大濟于蒼生 之志,可是,他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他有志不能施展。他也曾任彭澤令等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不愿 “為五斗米折腰”,義熙元年(405),憤然棄官回鄉,從此過著 “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他雖 “心遠地自偏”,但 “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 “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本文原是 《桃花源詩并序》中的 “序”,《桃花源記》與 《桃花源詩》有密切聯系,請看 《桃花源詩》。
[出示投影片六]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②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想想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學生回答,互相補充。
答案不求統一,但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社會現實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只能是一種空想。
6.朗讀課文
朗讀前的指導十分重要。這里,對朗讀課文應掌握的節奏、感情作了提示。這樣,就能啟發學生在朗讀時去體會,去感悟。
①教師范讀,指點
朗讀,一是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如“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不能讀成“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應該讀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二是要求讀出感情。如,讀出漁人發現桃花源時的“異”,桃源人見漁人時的 “大驚”,聽漁人介紹后的 “嘆惋”。
②學生朗讀
7.布置作業
用現代漢語把 《桃花源記》改寫成故事。
作業提示:
本題設計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解題時,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聯系上下文推想,漁人說了些什么?桃源人為什么 “嘆惋”?使得故事更加豐腴。
參考答案:略。
文章不求統一,但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忠于原文的思想內容;二是要用自己的語言,不能變成翻譯課文。
設計說明
課程標準重視感情層面,重視培養語感。這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對語言的品味不能脫離作品的感情形象;二是語言片斷不能脫離作品整體。如何培養語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學生加強閱讀,加強語言積累,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惟有對文章進行審美的體驗和感悟,才能深入到達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
為此,這篇教案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實踐過程,圍繞教學要求,設計三個步驟來閱讀課文。第一步是學生對照注釋閱讀課文,整體把握。這一設計符合學生對作品解讀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從閱讀的對象看,學生面對的作品,是一個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整體,作品是以整體形象呈現給讀者的;從閱讀的動力看,閱讀作品是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學生的情感與理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與作品融會交流,產生共鳴;從閱讀基礎看,學生在閱讀中必然會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積累、人生經驗,這是一種整體的主體參與,所以文學教育必須以整體把握為前提。第二步是提問朗讀,重點分析。提問朗讀是這篇教案的一個特點。提問朗讀是帶著問題去讀有關的片斷,學生必須對課文有足夠的了解,才能找出這些片斷,這比一般的朗讀更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的思考。教案根據課文的意境設計了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各有側重點,又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學生根據這些問題尋找有關片段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感悟、探究的學習過程。在提問朗讀的同時,教案根據教文言文的特點,即要字字清楚,句句落實,而不是字字解釋,句句翻譯,設計了 “推敲字詞”和 “積累詞語”這兩個教學環節。通過對這些字詞的分析,領略其精神,賞析其特色。這樣教,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使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第三步是朗讀訓練。朗讀是一種自我體驗,是沉浸其中,達到設身處地,身臨其境,從而感受作品。
教案還提供了和課文有關的資料:《桃花源記》寫作背景和 《桃花源詩》,讓學生通過聯系閱讀,自己去思考,去感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
教案較好地糾正了一些習慣教法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學生閱讀的很少,而關于閱讀的談話卻很多”,它體現了課程標準這樣一個理念,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應該是閱讀行為的主體,應該讓學生直接與作品進行對話,讓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閱讀,因為語文材料的積累、語感的培養,必須在反復閱讀過程中方能實現。
(王松泉)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2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四)總結、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3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今異義現象;了解課文大概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感受課文生動的描寫,感受課文優美的社會自然風景;
3、感受作者的社會理想和思想的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受課文桃花源優美環境及漁人與村人的交往情感,積累文言詞句,領悟作者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難點:古今異義現象,課文中流露作者的社會理想及局限性。
四、教學方法:問題引讀,以讀啟思法。
五、學法:反復誦讀,仔細品味,積極思考,勇于發表勾畫,討論,扮演。
六、教學思路:整體感知──重點誦讀──啟發探究──延伸創新。
七、教學過程:
一、課外引入,激發興趣。
1、提問:大家知道成語“世外桃源”嗎?講的是什么意思?只要學生說出有關理想中的美好幸福的地方即可。
2、引出課題《桃花源記》,請學生簡介陶淵明。
3、鋪墊:東晉怎樣的一個時代?(戰亂的時代)
過渡語:作者在這樣的一個戰亂時代會寫些什么呢?
二、整體感知,了解線索。
小組分段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誰?什么事?
漁人無意闖入桃花源的見聞
2、課文中的漁人沿路走過了哪些地方?
緣溪──桃花林──山──洞──村──郡下
3、由上題可見課文是以什么為線索寫的呢?
漁人的行蹤(游蹤)
4、桃花源給你的印象怎樣?或課文哪一段給你的印象最深?
三、反復誦讀,感受美景。
(一)學生齊讀第二段“土地平行──怡然自樂”。
1、思考:寫了怎樣的自然美景?寫了些什么人?他們怎樣?
以問題啟發學生理解語句,激發學生發現及求知欲望。
2、重點點撥:儼然、之屬、交通、悉知、黃發垂髫、怡然自樂。
3、誦讀感受,如果學生難以理解多讀幾遍。
4、小結并板書:優美環境,安定的社會(優美、和睦、幸福)。
(二)過渡語:漁人進村了。
齊讀第三段:1、村人見了漁人做了些什么?
問要設酒殺雞作食
2、村人向漁人介紹了他們哪些情況?
“自云……遂與外人間隔”
3、誰能說說這句話講些什么?
4、點撥:率妻子絕境同時引出古今異義現象
5、漁人向村詢問介紹了些什么?
“問今是……皆嘆惋”
6、找出本段中的一對近義詞。(要延)
7、村人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害怕戰爭,幸福生活不愿被打撓等)
(四)深入感受,扮演創新。
課文中漁人具體怎樣問?村人怎樣答?不夠詳細,請同學們展開想象,以講故事的形式或分角色扮演的方法演一演。
要學生自由發揮想象,準備3分鐘,抽小組表演。
再讀課文二、三段。
桃花源,表現作者理想。
自從漁人去過了桃花源后,還有人進去過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沒人進去過,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實際上桃花源并不存在)
我們現在實現了陶淵明的理想了嗎?
(讓學生結合現實自由發揮,注意正確的思想引導)
五、延伸課外,布置作業。
一千五百多年過去,桃花源村的后人,無意中走出了桃花源,看到了外面世界(比如我們蒼南、深圳、上海),他回去會向村人介紹些什么?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溪 桃花林 山 洞 桃花源村 郡下 線索清晰
環境優美
漁人見聞 社會安定 向往 描寫生動
幸福快樂 又不可實現的矛盾心理 情感矛盾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4
在做《桃花源記》和《入蜀記》這兩個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的時候,你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嗎?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和學習,祝愿同學們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原文:(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日:“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二)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②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
(節選自陸游《入蜀記》)
【注釋】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②太、華、衡、廬:泰山、華山、衡山、廬幽。③翳:遮蓋,這里指云。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題目:17.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或王命急宣 (2)屬引凄異 (3)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18.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甲][乙]兩文都寫到“山”,兩文段所寫的“山”各有著怎樣的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你去三峽旅游,你會選擇哪個季節前往?為什么?請用自己的話說說理曲。(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記》和《入蜀記》的比較閱讀答案:17.(1)有時;(2)連接;(3)全,都。(每小題1分,共3分)
18.(1)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2)議論的人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種奇異的景象。每小題2分,共4分)
19.甲文段寫群山具有連綿不斷、雄奇險拔、遮天蔽日的特點;乙文段描繪的巫山及神女峰具有局、奇、秀等特點。(2分,各1分)
20.略(2分,言之有理即可)
《桃花源記》簡析:《桃花源記》寫于晉、宋交替之際,當時政治黑暗,兵連禍接,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一個漁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借以描繪了_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自由安樂的世外桃源的生活圖景,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廣大人民要求擺脫殘酷剝削和貧困境遇的意愿。這樣的理想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里固然僅是一個烏托邦,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現實的丑惡和黑暗,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態度;又像一座燈塔,激勵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桃花源”的藝術創造以其民主性的光輝照徹中古時代,并成為后代作家的傳統題材,表現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章以漁人行蹤為序展開記敘,從他逢桃花林并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開頭結尾略寫,因為這些只作為引起和余韻,中間漁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見所霞是主體,就寫得很詳盡。有漁人眼中看到的桃花源的風貌,他與桃花源中人的對話,桃花源中人對他們款待,他們的來歷和生活情景,思想感情等等,這樣寫,中心突出,層次分明,結構完整,詳略得宜。《桃花源記》總的構思帶有浪漫主義色彩,這表現在故事是虛構的,桃源境界也是想象中的產物,人間并不存在等方面。但它的細節描繪又是現實主義的,不論是山外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才通人”的入山小口,還是桃花源里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現實生活中都不難找到,這就給人以親切逼真之感,相信這是人間樂土,而不是神仙境界寧愿信其有,不肯信其無。特別是借助于當時的真實人物──南陽劉子驥的規往,更增添其真實感,使讀者也為之神往。歸根結底,世外桃源的生活理想是植根現實的沃土之中的。但漁人重尋又迷了路,“后遂無問津者”,又帶有神密色彩。又實又虛,似真似幻,表明桃源雖好,但只是幻想而已。
文章語言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一個完整的引人入勝的故事,僅用了三百二十字,敘述得扣人心弦。“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十二個極常殼的字眼,便勾畫出一片奇景,如在目前,永難忘懷。至于桃源風貌的描繪,人物活動,對答的記敘,也是著墨不多而內含豐富,令人味之不盡。“美好而淳樸”,這是桃花源和這篇散文給我們的共同印象。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
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
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
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
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
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
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
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
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
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
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
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導語 :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
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
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范讀,聽課文錄音后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注釋的詞語。(補充注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
鮮美:鮮艷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舍棄,放棄。豁然:
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
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咸:都。
問訊:打聽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
不復出焉:不再從這里出去。焉:于之,從這里。間隔:斷絕了往
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
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
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詞義。
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如此
古義:像這樣 說如此
今義:這樣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 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
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
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
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
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
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
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
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
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
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
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
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
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
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
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后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
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問
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
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
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
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
語句。
(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
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
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
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
個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
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
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
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
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
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
(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
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
(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
(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
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
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
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請
(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
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
說啊。”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
了記號。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
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
現,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6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①范讀課文
②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供養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有穩定的職業,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④抓重點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
①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②背誦并默寫全文
上一篇:《桃花源記》教案11
下一篇:《醉翁亭記》同步練習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教案 篇17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如何看待作者描繪的這個理想社會?
這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空想。
(四)總結、擴展
作者用一個似假似真似虛似實的動人故事,虛構了一個世外桃源,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物資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的理想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穴中人語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容否?”
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凡衣服、飲食、牛畜、絲礦、麻桌(xi,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如攜金珠錦繡珍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于人耳。”楊謝而從之。又威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別指代什么?
此公欲來 指代(楊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錦繡珍異等物)
2.下面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3.補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語。
(穴中人)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楊氏)與老人同出。
4.對短文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桃花源》中是漁人自己偶然發現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楊氏是經老人引導才進入山之大穴。
B.楊氏聽了穴中人的話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臨近傍晚又與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訴楊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然后自己來耕種養蠶,不能向別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與桃花源中的人一樣,過著與世隔絕、自給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背誦全文。
(六)隨堂練習
一、寫漁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兩句可以用陸游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來評點。
四、說說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對這種社會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隨堂練習參考答案
一、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二、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達作者向往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社會平等、和平安寧、人人自食其力、人們自由快樂的社會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愿望。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批判。
但它又帶有原始共耕的痕跡,表現了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空想。(一分為二地看)
八、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