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精選12篇)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培養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2、培養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唱這首快樂活潑充滿諧趣的歌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獲得了1965年(第38屆)的奧斯卡影片獎、導演獎、音響獎、改編音樂獎和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 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摹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現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 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 課文中存在著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于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 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風格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 語言節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 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 同一人物前后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發的對比沖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 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 介紹故事梗概,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3、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4、體會課文的畫面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課前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 《音樂之聲》視頻、音頻
2、(學生)自學課文字詞 反復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鈴兒響叮當》。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并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
(三)、了解劇情
思考:課文可分為幾個場景?每個場景寫什么?
明確:全文共有兩個場景:
第一場景:(開頭至“急速地跑下山來”)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
第二場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結尾)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四)、劇情表演
第一個場景表演:
由一個女學生表演主角“瑪麗亞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的情景。(歌詞可以讀)(播放背景音樂《音樂之聲》主題曲)
第二個場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學分別表演瑪麗亞、修道院院長、貝爾塔、瑪格麗塔、貝爾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亞在修道院內的情形。(歌詞可以讀)(放背景音樂《鈴兒響叮當》《哆來咪》)
學生點評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長及眾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么樣的姑娘呢?
(明確: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六)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3、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恰當。院長唱詞的意思是說拿瑪利亞毫無辦法,這正如人們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做這兩件事物,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和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4、《音樂之聲》的成功之處: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
畫面美-----景物秀麗明快
形象美——活潑快樂天使瑪麗亞
音樂美——音樂悠揚動聽
(七)音樂欣賞:
《鈴兒響叮當》、《 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哆來咪》
(八)小結:
結束語: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根據人物的語言和動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體會作品在反復比照與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性格的方法。
學習重點
1.把握人物性格特點;
2.體會作品中多處進行比照的用意。
學習過程
一、導入
播放《哆來咪》這首歌,讓學生傾聽后隨意地說說這首歌帶給自己怎樣的一種情緒或感覺。以“先聲奪人”的方式建立學生與影片女主角瑪麗亞的初次“鏈接”,既而引領學生去課本中認識這位快樂活潑的姑娘。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攝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導演獎、音響獎、改編音樂獎和剪輯獎五項大獎。
《音樂之聲》是全世界票房的電影之一,在各國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歡迎的影片。影片節奏明快、細膩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樂之聲》中善良美麗、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麗亞,奧地利迷人的阿爾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陽光,以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有反抗納粹統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節選的部分講述了怎樣的情形。
2.課文中的情節發生在怎樣的不同場景中?它們各自具有怎樣的特征?你認為這樣兩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讀課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學生分角色上臺表演朗讀課文。
要求“演員們”模擬修女們和瑪麗亞的動作、表情和說話語調,體會動與靜、活潑與古板、率性天真和壓抑收斂之間的對比,以及在對比中呈現出來的矛盾沖突與美感趣味。深化對不同人物性格的體會和把握。學習一些舞臺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樣評價瑪麗亞的?她們喜歡她嗎?你從何得知?
從文中找到修女們的評價是很容易的,而她們對瑪麗亞的態度則分為兩類:以院長嬤嬤為首的眾多修女對瑪麗亞是似“恨”實愛,而貝爾塔的態度則較為嚴厲。不過她們的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瑪麗亞不適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討性閱讀
1.瑪麗亞是一名見習修女,你認為她合格嗎?如果你是院長嬤嬤,能執掌瑪麗亞的去留大權,你會讓她留下嗎?
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從遵守規矩方面來看,她不算一個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質淳良友善,內心充滿愛意,就這一點來說,她也可以說是一個好修女。院長留她,可以助她修身養性;不留她,是不勉強她的個性發展。應該說怎樣做都是有道理的。
2.課文中存在哪些沖突?把它們找出來,說說作者這樣設計有什么好處。
品味課文中隨處可見的沖突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劇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可能多地集中矛盾沖突和變化,將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課文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規戒律”的修女與無拘無束、無視“清規戒律”的瑪麗亞的沖突。在沖突中我們對雙方的原則、觀點、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還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爾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純自然景觀,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觀,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著瑪麗亞和修女們之間必然產生的矛盾沖突。
②語言節奏的比照:群口雜唱《瑪麗亞》一段節奏很快、很緊湊,把眾修女七嘴八舌數落瑪麗亞的情態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問答節奏很慢,似乎在我們眼前活畫出幾位修女在尋找措辭的樣子。語言節奏富于變化,使人讀來興味盎然。
③同類人物不同語言和態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長嬤嬤比照貝爾塔,身份同屬修女而性格、修養迥異。作者描繪群像而絕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態、動作的比照:瑪麗亞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樣子比照瑪麗亞在修道院里發現眾人嚴肅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樣子。
……
在頻繁的對比沖突中,情節豐富了、形式更多樣更活潑了,劇本的主題也更好地顯露出來。
3.讀完本課,我們仿佛看到瑪麗亞就站在我們面前,活靈活現的。作品是怎么做到這一點的呢?作品既為我們正面展示了瑪麗亞的舉止、語言,又通過眾修女的評價從側面對瑪麗亞的形象加以豐富,所以我們感覺到瑪麗亞其人如在眼前。
4.介紹故事梗慨,請學生設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離奧地利以后的情形。請注意,設想應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為依據。
故事梗概:
女主角瑪麗亞是一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愛唱歌、愛跳舞的見習修女。她熱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美麗。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門,在蒼翠的群山之間像云雀一樣歌唱,在清澈的溪水邊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為她不拘的天性,被認為不適合成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離開了修道院。
她來到前奧地利帝國退役軍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是一個脾氣古怪的鰥夫,他愛他的孩子但卻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個孩子因為感受不到父親的愛而變得異常頑劣,曾氣走了11位家庭教師。瑪麗亞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愛孩子、理解孩子,待他們以誠懇和真誠,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由衷的喜愛。她教孩子們唱歌,帶孩子們去郊游,歌聲與笑聲灑滿了田野和山谷。瑪麗亞的到來給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瑪麗亞和特拉普上校相愛了,他們建立了和諧幸福的家庭。
與此同時,戰爭的陰影籠罩了奧地利。為了不當亡國奴,他們一家不得不離開家園,奔向自由的地方。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
(二)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三)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
崢嶸山麓
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
漣漪:細小的波紋。
佇立:長時間的站著。
嬤嬤
頂禮膜拜:這里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
彌撒
通宵達旦
(二)導入: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一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
這個故事曾被拍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后來由“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拍成電影《音樂之聲》。
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數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歷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學生朗讀《音樂之聲》
提問:你喜歡瑪麗亞嗎?練習課文中的語句,談談你對她的看法。
學生用下列句式發言:
我喜歡(不喜歡)瑪麗亞,因為從這段
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她: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喻為“天上的云彩”“皎潔的月光”你認為這個比喻句恰當嗎?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一兩個比喻來形容一下瑪麗亞嗎?
(四)《音樂之聲》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奧斯卡五項獎勵,表明這部電影很美,上面我們分析了瑪麗亞的形象美,除此而外,還美在什么地方?
明白:環境美和音樂美
體會環境美:
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環境的語句。
請同學們發揮想像,描繪畫面。
體會音樂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內容,從抒情、押韻等角度體會音樂美。
(五)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藝術效果探討。
側面描寫在文章中,豐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拓展延伸:
你周圍有沒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注意觀察,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創編:為歌曲配打擊樂伴奏。
3.配樂散文:《春》。
教學準備:鋼琴、錄音機、磁帶、VCD、打擊樂、鈴鼓、三角鐵、響板、沙錘等。
教學目標:
1.學會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復地練唱中體會6/8拍子活潑歡快的特點。
2.通過對散文《春》的配樂朗誦,使學生感受音樂與文學的密切關系,審美內涵。
3.鼓勵學生大膽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過程:
1.教師要充分注意“教學導入”環節的重要性,精心設計。如:(1)可以通過教科書上的彩色畫面啟發學生的想象力,用語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2)可用優美的旋律導入;
(3)可用簡短的詩句導人;
(4)可用錄像資料(風光片,春景圖,配樂散文)導入。要求學生共同參與。
2.請學生朗誦散文詩《春》,并選擇適當的樂曲做背景音樂,有感情地表演。
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樂的錄音并請大家邊聽邊討論,選擇合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請學生仔細聆聽,聽后用語言描述歌曲所表達的情緒。
4.隨錄音輕聲哼唱歌曲。其間,教師可以為學生范唱,也可以用鋼琴伴唱,通過多種形式的練唱,使學生逐漸熟悉歌曲。
5.請學生從曲譜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一、二樂句的開頭:(插圖)并打著拍子反復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請學生從曲譜中找出變化音。如(插圖)在演唱中注意唱準音高及旋律對感情表達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錄音。提示學生從以下幾方面感受音樂:
①音樂的速度是什么樣的?快,稍快,很快,極快。結合詞、曲特點,談一談為什么用這樣的速度來表達。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樣的:很弱(pp)、弱(p)、中強(mf)、強(f)、很強(ff)。你認為歌曲應該用哪種力度表現最合適。
③應該用怎樣的情感才能恰當地表達歌曲的情緒?
④你喜歡這首歌曲嗎?為什么?談談對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師鋼琴伴奏下,(或用錄音帶伴奏;老師指揮)全體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領唱、齊唱。之后,也可由學生獨唱或小組唱。
9.請學生選擇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師生共同設計,更多的是鼓勵學生自己設計,邊唱邊加入打擊樂伴奏。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6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其劇情梗概是: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喜愛歌唱的姑娘瑪麗亞,由修道院院長派去給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統領軍隊一樣嚴格死板地管理孩子們,使孩子們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瑪麗亞來了以后,給孩子帶來溫暖,帶來歡樂,帶來歌聲,受到孩子們的愛戴,也改變了上校的沉悶心境。瑪麗亞與上校結婚,全家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德國軍方脅迫上校接受任命,為他們服務。上校一家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并激起全場人們的愛國之情。在音樂會尚未散場之際,全家擺脫了監視,開車駛往國外,逃離了德國軍方的魔爪。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
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寫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她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莊重的宗教禮儀時,跑到野外放聲歌唱、忘情游玩,后來猛然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于是匆忙趕回修道院。而在同時,修道院里正亂作一團,嬤嬤們在到處尋找瑪麗亞,院長就瑪麗亞當修女的資格問題征詢意見,眾嬤嬤議論紛紛,她們都十分喜愛瑪麗亞,但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回到了修道院時,眾嬤嬤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篇幅不長,情節也很簡單,卻十分生動和相當完整地刻畫了瑪麗亞的性格,完成了劇本開篇對女主人公的介紹,為劇情的展開做了充實的鋪墊。繼課文的節選部分之后的劇情是:修道院院長介紹瑪麗亞給馮•特拉普上校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她離開修道院,開始新的生活。
課文分為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游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在第一個場景中,以富有奧地利特色的地方風光的描寫起始,由遠而近,層次漸進,向人們展現了巍峨崢嶸的阿爾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樹,聲聲啼唱的云雀,高高山巔上尚未化盡的斑斑點點的殘雪,陣陣呼嘯的山風,樂聲回響的曠野;山麓下峰環水抱的薩爾茨堡,高高低低、鱗次櫛比的房屋,座落在綠樹濃陰中的莊嚴肅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樹林和小溪。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景致中,讓主人公漸次“亮相”:推出瑪麗亞活躍的身影,響起瑪麗亞動人的歌聲,呈現瑪麗亞細部的動作、表情。使人們在劇本中初識女主人公瑪麗亞,就感受到她生動鮮明的形象。
在這一場景中,開頭的環境描寫,作為主人公出現和活動的背景,與瑪麗亞的縱情歌唱相映襯,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瑪麗亞的歌唱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不僅表現了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天賦,而且展露了她豐富的情感、美好的心靈,內在地揭示了她活潑自由的天性;瑪麗亞“遠眺群山,輕盈地跳躍、旋轉,一會兒穿過小樹林,一會兒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塊石子丟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漣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聲歌唱。忽然,她猛省過來,用手一拍自己的額頭,急忙拔腿就跑,沒跑上幾步,又轉身奔回撿起地上的外衣,發出一聲驚呼:‘哦!’急速地跑下山來”,這兩段動作性、跳躍性極強的描寫,則表現了她活潑自由的性格。
第二個場景,著重以院長和眾嬤嬤的對話與對唱,道出她們眼中的瑪麗亞的形象,并簡練地描寫了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景,使人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瑪麗亞的個性。院長與眾嬤嬤在議論中歷數瑪麗亞種種異乎尋常的舉動: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課;她喜歡牲口;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她上教堂不準時,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飯挺準時;她愛嘮叨,叫人難捉摸;她總是坐不住,聽不進別人的話。這一切,使人感到她是那么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嬤嬤們都十分喜愛她,是因為她純真快樂的天性,她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她給循規蹈矩、死氣沉沉的修道院帶來生氣,總叫嬤嬤們“笑哈哈”;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則是因為她不同尋常的舉止和個性,與修道院的環境和教規形成強烈的反差,極不協調。課文臨近結尾,描寫瑪麗亞突然闖進來時的一連串匆忙、快捷的動作,以及在眾修女注視下她的舉止變化,雖然短短數語,卻是頗能顯示瑪麗亞個性的生動文筆。
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并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二、問題研究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第一個場景描寫瑪麗亞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詞的內容著重展示了她的內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個場景中都有對瑪麗亞的動作、表情的描寫,則從外在形象上展現了她的性格。第二個場景中描寫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著重于瑪麗亞的日常行為舉止,由她們口中道出瑪麗亞的種種表現,以及她們對她的看法、態度,從她們的眼中映現出瑪麗亞的形象。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音樂故事片是以音樂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歐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區和國家,早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電影藝術類型。《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杰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現手段,并與女主人公的生活、命運緊緊相連。影片中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載歌載舞的表演,具有活潑歡快的情調。《鈴兒響丁當》《朵、來、米》《再見》以及主題歌《音樂之聲》等歌曲,優美動聽,膾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經成為經典歌曲,深受人們喜愛,在世界廣泛流傳。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練習說明
一、眾修女七嘴八舌評說瑪麗亞,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見,說說在眾人眼中瑪麗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本題旨在理解眾嬤嬤對瑪麗亞的態度和評價,把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
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二、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你也試著用一兩個比喻去形容一下瑪麗亞。
本題旨在理解比喻句的比喻義,并運用比喻生動地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修道院院長的原唱詞是:“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潔的月光?”意思是說拿瑪麗亞毫無辦法,這就如同人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此外,課文中還有兩句唱詞:“瑪格麗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眾修女(唱):叫人拿瑪麗亞怎么辦?”,意思相同。
三、閱讀影視劇本要注意體會它的畫面感。你覺得畫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現出來的?
本題旨在體會影視劇本具有畫面感的藝術特點。
畫面感,是影視劇本區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基本特點。影視作為視覺藝術,是由畫面構成的。與之相應,影視劇本除了人物語言描寫之外,主要運用環境描寫和人物動作、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和表現事件,使之能轉化為影視中實際的視覺形象或讀者頭腦中想像的視覺形象,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影視劇本的畫面感。因此,影視劇本注重可以轉為視覺形象的描繪性語言,而較少使用不能轉化為視覺形象的敘述性語言和心理描寫。課文中對瑪麗亞在野外放聲歌唱時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瑪麗亞和眾嬤嬤的動作、表情描寫,都具有生動的畫面感。
四、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注意觀察,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本題旨在訓練學生日常生活中對人的觀察能力,以及人物描寫的文字表達能力。
教學建議
一、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瑪麗亞的形象的,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
二、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
三、可以觀看《音樂之聲》音像資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內容,并體會影視劇本的特點。
有關資料
一、《音樂之聲》拾零
《音樂之聲》是根據百老匯一出上演四年而盛況不衰的歌舞劇改編的。該劇取材于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并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這個故事曾被攝成德國影片《菩提樹》。1960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以一百萬美元購得歌舞劇的改拍權,但附帶一個條件:在百老匯未結束演出之前,影片不得上映。拍攝工作從1963年開始,起先由威廉•惠勘執導,后來則由制片人羅伯特•懷斯兼導演。
影片是在薩爾茨堡市內及周圍的山區、平原拍攝的,耗資一千萬美元。當時招致了一些非議,但很快就被大加贊揚。影片上映后,單在北美,頭十個月就收入二千萬美元,首創最高的票房價值。影片獲得五項奧斯卡獎。兩年內放映收入劇增至四千二百五十萬美元,超過《飄》。許多觀眾,多半是婦女,連看十余次。到1971年,《音樂之聲》仍然膾炙人口,在美國歷年來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占第三位。
(安可編譯《〈音樂之聲〉拾零》,選自《外國電影叢刊》,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版)
電影《音樂之聲》是一個真實人家的經歷,可是真實的鴻•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哪里去了呢?1938年,這家人出走奧地利的時候,瑪麗亞正懷著馮•特拉普家的第十個孩子約翰尼斯。沒有了花團錦簇的家園,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十幾口人的生活立刻就是個大問題。但是馮•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氣餒,也不在意一切都要從零做起。
這個家庭組成了合唱團,浪跡天涯,苦苦為生。從生日婚嫁的宴會到樂館皇家的演出,無所不為。1939年,當他們來到美國演唱旅行時,發現了佛蒙特州小鎮斯托附近的一片農莊。小小的農莊讓他們記起了奧地利的家園,立刻愛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積攢下來的錢買下了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遠離故鄉的家。在此之后的幾十年間,馮•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但是,他們一直把斯托麗的這處農莊當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瑪麗亞在斯托麗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樂營。隨著音樂營的擴展,她家提供過夜的客房漸漸不敷使用,于是就建起特拉普山莊。
他們也曾因為不諳社會環境而大吃苦頭。1949年瑪麗婭的傳記獲得強烈的社會反響,但是當首次有人出價收購她的故事改編電影時,瑪麗亞卻被欺騙,沒有得到自己應有的權利和報酬。
不盡如人意的際遇并沒有使他們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嘆,挫折和教訓也不能使這個移民家庭倒下來。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麗婭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蓋起來的特拉普山莊化為灰燼,一年半之后,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并且在山麓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
人生一世,還有什么比從無到有開創事業更讓人感到欣慰的呢?至今,特拉普山莊這個家族經營的企業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馮•特拉普家的經歷和他們的歌聲情有獨鐘的游客。馮•特拉普家在逃亡路上出生的小兒子約翰尼斯正是打理這個企業的總管。
(維一《〈音樂之聲〉以后的故事》,選自2002年6月25日《北方新報》)
二、《音樂之聲》的導演及女主角
1.《音樂之聲》導演羅伯特•懷斯
羅伯特•懷斯是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兼制片人。1914年生于印第安納州溫徹斯特市,19歲時進入電影界,最初擔任音響剪輯,后來曾與奧迪•威爾斯剪輯影片《公民凱恩》《安培遜大族》。升為導演后曾嘗試拍恐怖片,如《詛咒》《月球大血戰》等。他熟悉省錢拍片的訣竅,又善于運用懸念技巧。不久便轉向社會現實題材,拍了暴露拳擊界只顧賺錢、玩忽人命的影片《圈套》,獲得成功,從而使他確立了社會電影導演的地位。后來又拍《武器的報酬》,通過失業工人搶劫銀行巨款案件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美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即暴力與種族歧視。羅伯特•懷斯還是音樂片巨匠。1961年拍了音樂巨片《西區的故事》,從攝影棚布景圈子內跳出來,把觀眾引到紐約街頭,以曼哈頓西北部貧民區為背景,展現了現代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以及阿飛流氓的日常生活情景。許多歌舞場面在真實環境中展開,具有一定的現實色彩。懷斯導演處理的社會氣息和羅賓斯設計的豪放舞蹈動作渾然一體,使該片大獲成功,被授予十一項“奧斯卡”金像獎。《音樂之聲》是羅伯特•懷斯的新風格音樂片的又一巨作。膾炙人口的插曲《朵、來、米》《再見》以及主題歌《音樂之聲》等,生動刻畫出主人公熱情活潑的性格,而且也抒發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歌舞構成劇情發展的有機部分。另外,懷斯大膽運用直升飛機拍攝法,從很高處用大遠景搖攝阿爾卑斯山麓或薩茨堡全景,然后急劇下降,一直推至人物的特寫或半身,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內心狀態,使影片充滿詩情畫意。接著《音樂之聲》,又拍了仍由安德魯絲主演的描寫女星格特魯德•勞倫絲藝術生涯的《明星》一片。懷斯創作的另一特點是有比較鮮明的社會政治觀點。在越南戰爭時期,他拍了《炮艦圣巴勃羅號》,借中國20世紀20年代上海市民反對外國殖民者斗爭史實暗示美國的侵略行徑。越戰后期又拍了逃兵題材《同伙》。正如評論界指出的,“懷斯喜歡政治”,“他屬于具有政治見識的娛樂派導演”。
2.《音樂之聲》女主角裘莉•安德魯絲
裘莉•安德魯絲是英國著名演員兼歌唱家。1935年生于瑟里郡華登地方。父親是喜劇演員,經他悉心培養,她從小就顯示出表演才華。12歲時赴倫敦登臺演出。后轉美國百老匯,參加歌舞劇演出,獲得成功。特別是在根據肖伯納名劇改編的《窈窕淑女》里,以輕盈活潑的演技把女主角艾麗莎演得風采奕奕,因而轟動了美國舞臺,成為百老匯的名角。29歲時演拍歌舞片《瑪麗•波賓絲》,即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接著在《音樂之聲》里,安德魯絲充分發揮輕歌舞劇演員的特長,生動刻畫了女主人公開朗豪爽的性格,因而博得了廣大觀眾包括兒童在內的喜愛,一躍而居電影明星寶座。除了歌舞劇、音樂片之外,還擅演正劇片,例如《明星》。安德魯絲不是單*麗容風韻吸引觀眾的,她作為個性演員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以明朗樂觀的色調刻畫角色,力求傳達童心美與天真爛漫氣息,動作奔放、富于舞蹈美,歌喉優美且抒情味濃。這位紅星感到終身遺憾的是,她聲譽滿載的《窈窕淑女》搬上銀幕時,自己卻得不到主演,而讓奧黛麗•赫本逐鹿了。當時影劇界許多人都同情她,為她說話。安德魯絲創作態度嚴肅,她認為“把電影看作自己芳名百世的途徑,這是相當狹隘的看法。”所以當拍滿十部時,一度退出影壇,專心致志于兒童教育事業,她曾以“襲莉•愛德華”的筆名寫了幾本童話讀物,也曾很關心越南孤兒與柬埔寨難民情況。最近又重返影壇,風韻不減當年。
(選自《外國電影叢刊》,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版)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音樂劇和音樂電影的概念。
2.了解相關音樂知識
3.讓學生鞏固五線譜和簡譜的識譜能力
4.學唱《do re mi》《雪絨花》
A.讓學生視唱旋律(邊打節奏視唱旋律),從而對歌曲的旋律有初步的記憶B.讓學生朗讀歌詞,熟悉英文歌詞
二、教學難點
讓學生投入感情去唱
三、教學方法
節奏方面:
手和嘴一起用,邊唱便用手打拍子,要求學生節奏要平均,不能時而快時而慢,期初打拍子采取放慢速度的方式,把比較難的節拍單獨拿出來講然后讓學生練習。
歌曲演唱方面:
給學生放相關的資料視頻,讓學生模仿
四、教學過程
1.向學生介紹音樂劇的概念,并區分音樂劇和音樂電影的區別
音樂劇: (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
為歌舞劇,是一種舞臺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臺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臺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和音樂電影的區別
相同之處:以音樂為線索和表達方式,用音樂來抒發情感和主題。
不同之處:音樂劇是在舞臺上進行表演的,大多場景較單一。音樂電影則偏向于電影的形式。
2.向學生介紹《音樂之聲》作者及創作背景簡介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杰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這部音樂劇開演九個月,詞作者Oscar Hammerstein II就去世了,所以這一部音樂劇,也成為這兩位音樂劇界的最佳排檔的最后一次合作。
3.向學生介紹《音樂之聲》劇情介紹及劇照欣賞
4.《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到退役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經歷了一段曲折之后,二人終于走在了一起,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占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5.向學生播放音樂電影《音樂之聲》視頻資料
6.向學生展示《音樂之聲》中所出現的音樂曲目并引出索要學習的《do re mi》和《雪絨花》
1.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序曲和音樂之聲
2.overture and preludium--建議序曲-贊頌我主
3,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晨禱和哈里路亞4.maria--瑪麗亞
5.I have confidence--信心
6.Sixteen going on sevevteen--即將17歲
7.My favorite things--我最喜愛的東西8.Do-re-mi--哆來咪
9.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
10.the lonely goatherd--孤獨的牧羊人
11.So lone,farewell--晚安,再見
12.Climb every mountai----攀越群山
13,Something good--有些好事
14.Proceional and maria--婚禮進行曲和馬里亞
15.Edelwei--雪絨花
7.《do re mi》的學習第一課時
A.向學生展示中英文歌詞內容,并帶領學生一起朗讀一邊歌詞,熟悉歌詞,教會學生如何去連讀英文歌詞,幫助學生順暢的演唱英文歌曲
B.帶領大家看著樂譜演唱一遍,然后讓學生重溫電影相關音樂選段C.按電影中的演唱方式分配給學生,讓學生模仿8.《雪絨花》的學習第二課時
A.向學生展示中英文歌詞內容,并帶領學生一起朗讀一邊歌詞,熟悉歌詞,教會學生如何去連讀英文歌詞,幫助學生順暢的演唱英文歌曲
B.帶領大家看著樂譜演唱一遍,然后讓學生重溫電影相關音樂選段C.讓學生學唱歌曲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3、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4、體會課文的畫面感。
教學重點:
1、理解劇本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寫法。
2、學習用語言、動作、表情描寫表現人物。
課前準備:
1、(教師)多媒體課件《音樂之聲》視頻、音頻
2、(學生)自學課文字詞反復朗讀課文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鈴兒響叮當》。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并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二)簡介影片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影片獎。
(三)、了解劇情
思考:課文可分為幾個場景?每個場景寫什么?
明確:全文共有兩個場景:
第一場景:(開頭至“急速地跑下山來”)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
第二場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結尾)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四)、劇情表演
第一個場景表演:
由一個女學生表演主角“瑪麗亞在薩爾茨堡的野外,瑪麗亞忘情于山上的風光,縱情歌唱”的情景。(歌詞可以讀)(播放背景音樂《音樂之聲》主題曲)
第二個場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學分別表演瑪麗亞、修道院院長、貝爾塔、瑪格麗塔、貝爾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亞在修道院內的情形。(歌詞可以讀)(放背景音樂《鈴兒響叮當》《哆來咪》)
學生點評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長及眾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么樣的姑娘呢?
(明確:在眾嬤嬤眼中瑪麗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瑪麗亞自由活潑的性格,是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極不協調的,因此她們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她們對瑪麗亞非常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六)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1、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描寫,有什么藝術效果?
(第一個場景以及第二個場景結尾瑪麗亞回到修道院時的情形,是對瑪麗亞形象的正面描寫;第二個場景中院長與眾嬤嬤的對話和對唱,則是側面描寫。
課文對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輔相成,從不同角度塑造了瑪麗亞的人物形象。其中的側面描寫很見藝術功力:它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加以表現;活潑風趣的議論,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
2.課文是怎樣體現音樂故事片的特色的?
(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夸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3、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恰當。院長唱詞的意思是說拿瑪利亞毫無辦法,這正如人們無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潔的月光”。修道院院長把瑪麗亞比做這兩件事物,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和眾嬤嬤對瑪麗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
4、《音樂之聲》的成功之處: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
畫面美-----景物秀麗明快
形象美——活潑快樂天使瑪麗亞
音樂美——音樂悠揚動聽
(七)音樂欣賞:《鈴兒響叮當》、《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哆來咪》
(八)小結:結束語: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
《音樂之聲》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精彩之處:
第一、這節課是《音樂之聲》的第二課時,任老師抓住瑪利亞形象的分析,教學目標明確。還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整合復習人物描寫方法及作用。她讓學生找出初中語文課本中的人物描寫片斷,并進行了人物描寫的寫作訓練。課堂中由瑪利亞形象的分析,引出人物描寫的總復習,將零碎知識整理,使之系統化,并教給了學生歸納整理知識的方法。我想這一教學思路,既夯實了語文基礎知識,又培養語文分析能力,還活躍了課堂氣氛。
第二、課堂上小練筆,設計恰當。練筆內容是“你眼中的老師”肖像描寫。這一教學環節的設置,既訓練了人物描寫方法,又拉近了師生的距離,融洽了師生關系,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這節課值得討論的問題有:
第一、總結瑪利亞的形象前,能否將文中描寫瑪利亞的典型語句找出朗讀,并分析其性格,體會描寫的好處,為后邊復習描寫人物方法的特點和好處做好準備。
第二、學生的即興片段訓練。學生的片段訓練只有正面描寫,沒有側面描寫,老師能否為其續寫,加進側面描寫,并簡單提及白描手法,使學生對人物描寫的方法有較全面系統的認識。
第三、這一單元是戲劇單元。在分析瑪利亞形象時,能否加上戲劇沖突,也可引發學生討論你身邊有無瑪利亞這種性格的人,你是怎樣看待的。
這次活動我收獲頗多,各個學科的特點不同,老師的風格各異,他們的干練、典雅、活潑……讓我很受啟發,在以后的教學活動中,我還應多鉆研,力爭提高教學水平。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9
達標訓練1、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的劇作者是 國劇作家 (姓名)。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漣漪( ) 巍峨崢( )嶸( ) 鱗次櫛( )比 佇( )立 頂禮mó( )拜 通xiāo( )達旦3、修道院院長把瑪利亞比作“膠結的月光”“天上的彩虹” ,你認為這樣的比喻恰當嗎?為什么? 4、在你看來,瑪利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能力提高閱讀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問題。院長問一位戴眼鏡的修女:“你說,卡塔林麼麼,你覺得瑪利亞怎么樣?” 卡塔林:“這姑娘才好呢……可有時候……” 院長又問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麼麼?”阿格塔:“瑪利亞很招人喜歡,就是有時候……有點怪。”院長轉而又問:“索菲亞麼麼,你說呢?”索菲亞:“哦,我非常喜歡她,可她總是愛闖禍,你們說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問道。貝爾塔:“她說的一點都不錯。”修女們唱《瑪利亞》:貝爾塔(唱):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索菲亞(唱):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貝爾塔(唱):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卡塔林(唱):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準時。索菲亞(唱):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貝爾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卡塔林(唱):就是吃飯挺準時。貝爾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實就是如此。眾修女(合唱):瑪利亞不適合做修女。在邊上好久沒開口的瑪格麗塔忍不住了。瑪格麗塔(唱):我倒想替她說幾句。院長:“你說吧,瑪格麗塔麼麼。”瑪格麗塔(唱):瑪利亞總叫我笑哈哈。瑪格麗塔唱到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其他修女也一起放聲地笑了。1、“阿格塔:‘瑪利亞很招人喜歡,就是有時候……有點怪。’”結合本段內的內容說一說,瑪利亞“怪”在哪里? 2、概括說說,在眾人眼里,瑪利亞是一個怎樣的人? 3、從眾修女的議論中,可以看出她們認為瑪利亞是否適合做修女,為什么? 4、從描寫的角度看,節選文字是對瑪利亞的什么描寫?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開放探究閱讀下列課外劇本選段,完成習題。她比幸子幸運[幾天以后,醫院病房中。]孫倩 爸爸,聽了您說的這些,好象是神話,可這又是現實。……我只有配合大夫把病治好,才對得起每一個關心我的人![觀眾席中走出一個小女孩。]小女孩 小倩姐姐,我沒什么好東西,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盒磁帶,送給你,你疼的時候,聽聽音樂就不疼了。孫倩 謝謝你,小妹妹![觀眾席中,大夫扶著一盲人走來。]盲人 小倩同學,我是一個盲人,我用我的心繡了八個字,送給你。孫倩 “我們祖國,不沉的湖”。太好了!醫生 小倩,我們現在就去做手術,有信心嗎?孫倩 有!有這么多人關心我,我對手術充滿了信心。[大夫推車緩緩移動。]醫生 是啊,在人生突然遭遇不幸的上時候,我們國家就是一個不沉的湖、溫暖的湖,眾人有力的雙手,捧扶著你,讓你永不沉沒,一直游向幸福的彼岸!主持人 朋友們,孫倩勝利了!在全社會的熱情支持下,在人與人溫暖的懷抱里,她的手術成功了。現在《人與人》劇組來到孫倩的家里。孫倩 叔叔阿姨們,大哥哥大姐姐們,這祖國的親人們!為了治好我的病,我給你們添麻煩了,我謝謝你們,終身感謝你們。是你們把愛給了我,是你們用愛挽救了我。主持人 你這位做父親的一定感慨很多。孫父 是啊,我真是有千言萬語不知從哪里說起,我是個普普通通的中國知識分子,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流出了眼淚),我的同事們,還有那么多素不相識的朋友伸出了友誼的手,捐出了錢,救了我女兒的命,謝謝給予我女兒熱情幫助的所有的人。孫倩 韋唯姐姐,我特別愛聽你唱的歌,過去老是在電視上看你演唱,沒想到你還能來到我的家里做客。韋唯 姐姐今天就為你和所以幫助過你的朋友們唱一首歌,高興嗎?孫倩 太好了,謝謝姐姐。[韋唯演唱《愛的奉獻》]從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看,本劇屬于( )a話劇 b 歌劇 c 舞劇 d京劇2、“我對手術充滿了信心”的原因是: 3、請從節選的文字中找出全劇的點睛之筆。 4、劇本為什么不詳寫手術過程? 5、下面對“我們祖國,不沉的湖”的內涵理解正確的是(多項)( )a我們的祖國就像一個不沉的湖。b我們的祖國就像一個湖,永遠不沉。c這是個富有哲理的比喻,揭示了“她比幸子幸運”的奧秘所在。d醫生的話闡釋了“我們祖國,不沉的湖”這個富有哲理的比喻的內涵 達標訓練1、美 勒曼2、 yī zhēng róng zhì zhù 膜 宵3、恰當。修道院院長把瑪利亞比作“膠結的月光”“天上的彩虹”,生動而恰當地表現了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以及眾麼麼對瑪利亞的由衷喜愛而又無所適從。4、略能力提高1、用節選中修女們的話說,瑪利亞“怪” 在:她爬樹,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做彌撒,蹦蹦跳跳,嘴里還吹著口哨;頭罩底下留著一頭卷發;修道院里還把歌兒唱;她上教堂不準時,可懺悔起來倒真心誠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飯挺準時。2、在眾人眼里,瑪利亞天性活潑,熱愛歌唱;不守常規,無拘無束;純真歡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樂,也總是給別人帶來快樂;她十分可愛又讓人頭痛。3、不適合。因為瑪利亞自由活潑的性格,與修道院的環境和要求是極不協調的。4、側面描寫。這樣寫不僅豐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將正面描寫難以表現或無法表現的豐富內容,簡練而藝術地表現出來。活潑風趣的議論,又增添了輕松歡快的喜劇氣氛。開放探究1、a 2、有眾多人關心“我”3、我們祖國,不沉的湖4、因為本劇中心在揭示我們祖國助人為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新型人際關系,而手術過程與這一主題無直接關系。5 c d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演唱《春天的信使》;聽賞《春之聲圓舞曲》
教學目標: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養喜愛之情。
2、聽賞《春之聲圓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圓舞曲的魅力。
3、了解約翰·施特勞斯樂曲。
教學重點:
用熱情的歌聲表現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練習
春天來到人間,微風吹遍草原,山谷中傳來陣陣回響。用音樂來模仿春風的旋律。
1、視唱用五年級下“春風的旋律”。
2、說說你眼中的春天?
二、聽賞《春之聲圓舞曲》
1、初聽《春之聲圓舞曲》
春天來到人間,小鳥都在歡樂的歌唱。奧地利音樂家約翰·施特勞斯用一首《春之聲圓舞曲》表現了他眼里的春天。一起聽賞這首曲子。
提問:說一說你感覺到約翰·施特勞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
2、簡單介紹約翰·施特勞斯
《春之聲圓舞曲》 約翰·施特勞斯曲
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于1883年創作了這首圓舞曲,曾被填詞成為聲樂曲。盡管作曲家本人在創作這首樂曲時已經年近六旬,但從音樂中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無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師與學生談談圓舞曲
提問:圓舞曲總是三拍子的嗎?
4、你還聽過約翰·施特勞斯其它樂曲嗎?
(根據情況可由老師介紹)
三、學習《春天的信使》
1、聽《春天的信使》
提問:在親切熱情的歌聲與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聽《春天的信使》
要求:隨旋律哼唱歌曲
提問:歌曲表達對春天贊美歌頌的是哪部分?
提問:怎樣才能表現強烈的贊美情懷了?(唱得較強)
4、哼唱歌曲后部分。(強調節奏穩,掌握附點音符)
5、試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質疑問難
7、處理歌曲的演唱(師生相互討論交流)
8、參與《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動及評價(師生互動的方式)
結束語: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春天充滿生命力的季節,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師希望同學們在美好的春天里能夠學習進步,取得更好的成績祝同學們擁有一個美麗的春天,健康成長。
課后反思:在本學月,我單獨對學生的演唱進行了抽查,發現學生的音準有比較明顯的問題,這應該在我們教研組都引起所有教師的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準成了我們的一個難點。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11
教學內容
學唱歌曲 《 雪絨花 》 (音樂切入) 課題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欣賞《音樂之聲》中的一段木偶戲扮演《孤獨的牧羊人》,感受歌曲愉快的氣氛,培養同學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2、指導同學用悠長的氣息和優美的聲音演唱插曲《雪絨花》,感受和表示歌曲抒情優美的情緒和音樂形象。感受歌曲抒情性三拍子美感的同時,激發同學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引導同學感受、表示音樂形象和情緒內涵。
教學難點
1、對比相似樂句旋律,正確掌握音準。
2、正確的咬字吐字,流暢地歌唱。
教學準備
同學:已欣賞電影《音樂之聲》,了解故事內容,初步感受多首經典歌曲。
教師:多媒體課件,鋼琴。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同學活動
環節小記
一、欣賞《孤獨的牧羊人》
1、音樂是一種神奇的世界語言。音樂劇《音樂之聲》為何會風靡全球,為全世界人們所喜愛,在很大程度上,就因為其音樂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回憶《音樂之聲》各個音畫場景。(出示圖片)
了解音樂無窮的魅力。
回憶木偶戲扮演給你的印象。
引導同學欣賞、體驗、探究音樂劇片段:木偶戲扮演《孤獨的牧羊人》,了解木偶戲這一藝術扮演形式,感受歌曲愉快的氣氛,培養同學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2、為了歡迎上校的朋友男爵夫人和麥克叔叔。瑪麗亞和小朋友們一起扮演了一出木偶戲:歌曲《孤獨的牧羊人》,扮演得非常有趣。
播放視頻片斷:木偶戲扮演《孤獨的牧羊人》。
引導同學對比討論歌曲不同的情緒特點與風格。電影中小朋友們當時的心情?初步體驗歌曲情緒、情感。
引導同學模仿歌唱,體會其歌唱特點。介紹歌曲中動物語言的情緒化歌唱表示。
小結歌曲的情緒風格。
欣賞電影片段《孤獨的牧羊人》,聽一聽這首歌與《Do-Re-Mi》在情緒上有什么不同?
討論詼諧、有趣的木偶戲扮演帶給人的感受。討論歌曲情緒和演唱形式。
說說最吸引你的歌詞,模仿唱一唱。
二、學唱《雪絨花》
1、由于小朋友們精彩的扮演被推薦參與音樂節的演出。扮演曲目中有一首感人的歌曲《雪絨花》
導入欣賞: 播放音樂范唱。引導同學對比《孤獨的牧羊人》說情緒感受。
隨著電影中的主人公一起走進《雪絨花》這首歌中,感受歌曲所表達的真摯情感。
播放電影片段。在音樂畫面中感受歌曲表達的無限深情(表達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和對自身祖國的熱愛之情)。
欣賞歌曲。說說對這首歌的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等印象。討論這首歌與《孤獨的牧羊人》在情緒上有什么不同?
欣賞電影片段。討論當時的社會現狀,并理解通過對“雪絨花”的贊美,表達了上校怎樣的情感?
對比《孤獨的牧羊人》感受、了解《雪絨花》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節奏和旋律等音樂要素,簡單分析句式關系,了解旋律變化重復、重復、對比等發展手法,從而了解歌曲的情緒內涵。初步發展同學對音樂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學唱歌曲旋律:
《雪絨花》這首優美的歌,營造了一種溫馨和諧的氣氛。走進歌曲旋律,感受其音樂旋律的表示作用。
彈琴伴奏,指揮旋律的音高走向。
范唱歌曲旋律。引導同學發現“起、承、轉、合”的句式關系,并用字母表示。(a、a、b、a)
指導同學視唱歌曲旋律。
手勢提示音高,用lu跟琴哼唱旋律,掌握節奏和情緒。
模唱歌曲旋律。討論各樂句之間的關系。了解旋律變化重復、重復、對比等發展手法。
嘗試視唱旋律。
3、學唱歌詞
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游戲“對”唱:清唱歌曲旋律,手勢引導同學正確填唱歌詞。(掌握旋律,唱好一字一音。)
彈琴伴奏,指導歌唱。
難點指導,對比相似樂句的不同音高走向。
播放音樂,指揮歌唱。(激發同學的情感進行初步表示。)
欣賞教師的范唱,默唱歌曲的同時手勢劃出旋律的情緒線條。
根據老師的視唱,記憶旋律音高并唱出相對應的歌詞。
分句正確歌唱。
嘗試歌唱。難點提出練習。
隨音樂默唱歌詞,考慮歌聲要求。
討論音色與情感,嘗試深情地歌唱。
在視唱歌曲和游戲“對”唱練習中初步培養同學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在感受歌曲抒情性三拍子美感的同時,指導同學用悠長的氣息和優美的聲音演唱插曲《雪絨花》,感受和表示歌曲抒情優美的情緒和音樂形象。激發同學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4、嘗試唱英文歌詞
播放錄像片段,當上校看到小朋友們精彩的扮演,深受感動,拿起吉他唱起了《雪絨花》。
激發興趣,引導同學嘗試用英文歌唱。
電影中,《雪絨花》曾在兩個不同的場所演唱。還有一次是上校為了不背叛祖國,決定舉家逃亡,在告別祖國的音樂會上,他們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絨花》。你最喜歡、或者最讓你感動的是哪一次演唱?為什么?
欣賞錄像,邊欣賞邊默唱。
讀英文歌詞。注意咬字吐字。
嘗試歌唱。并練習難點句。
欣賞電影片段,討論兩種不同環境中的演唱,探究上校當時的心情。理解后一次演唱表達的深厚情感。
5、鞏固歌唱。
當這首象征著祖國幸福、生活安定的歌曲回蕩在劇場時,聽眾非常激動。他們懷著對祖國必勝的信心,一起高唱起來,歌聲使敵人膽戰心驚。
引導同學討論聲音處置,并指導歌唱。(抒情歌曲,可唱得慢些,聲音柔和些。高潮局部在力度上可以唱得比其他局部強一點)
小結,伴奏歌唱:歌曲通過對“雪花”的贊美,表達了人們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抒發了演唱者對自身祖國的熱愛。
進一步理解情感。
討論怎樣才干將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尋找高潮,進一步處置聲音,抒發熱愛祖國的感情。
隨音樂有感情地歌唱。
設計演唱形式,分組扮演唱,用歌聲表達豐富的情感內涵。
進一步升華情感,處置歌唱,用富有感染力的歌聲抒發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進一步表示歌曲抒情優美的情緒和音樂形象。
三、總結
延伸
由本課欣賞的幾個片段,小結影片最大看點和勝利之處——音樂。感受音樂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扮演形式和劇情發展的重要表示手段。以后進一步探究音樂對電影情節發展的作用。
播放音樂,組織下課。
正是有了優美動聽的歌曲貫穿于整部電影,才使《音樂之聲》更加吸引人。上網瀏覽,去發現優秀的音樂劇,并介紹給大家。
開拓課程資源,進一步激發同學課后探索音樂劇、欣賞音樂劇的興趣。
九年級下冊語文《音樂之聲》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賞音樂劇作品,學習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體會奧地利人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賞音樂劇作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音樂之聲》中的插曲《雪絨花》,電影《音樂之聲》中的主人瑪麗亞熱愛歌唱,并以音樂的形式表達出她對祖國的熱愛,今天,我們共同走進瑪麗亞的音樂世界,體會她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及偉大的愛國情懷。
簡介影片(視頻資料)
根據音樂劇改編而成的電影《音樂之聲》取材于1938年法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瑪麗亞,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民歌和愛國歌曲。影片以善良美麗的瑪麗婭,奧地利美麗迷人的秀麗風光,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打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本片獲得了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欣賞音樂劇作品)
二、了解劇情
1、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用簡潔語言概括。
2、課文有兩個場景,劃分兩個場景,概括兩個場景內容。
學生默讀課文后分小組交流,達成共識,組內成員匯報。
明確:
1、少女瑪麗亞當了見習修女后仍不改他熱愛歌唱、無拘無束的快樂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課,例行宗教時,跑到野外游玩,后來想起此時應做日常功課,匆忙趕回修道院,而此時,修道院正亂作一團,眾嬤嬤正在尋找瑪麗婭,并談論他是否適合當修女,當瑪麗亞突然趕回時他們也結束了對瑪麗亞的議論。
2、第一個場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縱情歌唱。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
三、走進劇情,認識瑪麗亞
第一場景:
播放電影第一個場景的情境,隨影片一起歌唱唱詞。
描述自己初步認識的瑪麗亞。
學生自由發言匯報。
情境表演:
感知劇情,模擬瑪麗亞在第一個場景中的活動,上臺表演,其他同學配合歌唱唱詞,走進劇情。
第二個場景:
我們認識一個活潑自由、熱愛生活、音樂、心地善良美好、有豐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長及眾嬤嬤眼中的瑪麗亞是什么樣的姑娘呢?
學生分角色朗讀。
確定場景中出現的角色,分配角色聲情并茂的展示劇情。
匯報他人眼中的瑪麗亞。
情境模擬:模擬各修女正議論瑪麗亞時,瑪麗亞突然跑進院子時的情境。
想象創作:
院長把瑪麗亞比作“皎潔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認為這樣比喻合適嗎?說明理由。
在認識瑪麗亞的基礎上也用兩個比喻來形容瑪麗亞。
問題探究:
院長及眾嬤嬤對瑪麗亞是否適合當修女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他們是否喜歡瑪麗亞呢?為什么?
小組辯論。
辯論結論:
他們喜歡嗎麗亞。
理由:因為她純真快樂的天性,他自己快樂也給別人帶來了快樂,是她給循規蹈矩、死氣沉沉的修道院帶來了生氣。
深入認識人物:
你眼中的瑪麗亞是一位怎樣的姑娘?
自由全面評價人物。
四、欣賞作品
1、你喜歡這部影視作品嗎?為什么?
小組交流、匯報說明理由:
明確:
⑴ 人物形象塑造鮮明。
⑵ 景色秀美,環境氛圍輕松。
⑶ 劇中音樂悠美。
2、問題探究,深入賞析:
⑴ 少女瑪麗亞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來的?
明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3、拓展練筆:
你周圍有像瑪麗亞這種性格的人嗎?采用各種描寫方法寫一段話描寫這個人。
4、兩個場景中環境氛圍形成了鮮明反差,你喜歡哪一種環境氛圍?為什么?
5、文中的音樂美嗎?你感受到了怎樣的美?選擇文中的唱詞唱一唱。
五、拓展延伸
創設劇情:當瑪麗亞跑回來時,大家也結束了議論走散了。你也嘗試當一次導演繼續創設劇情。
創設劇情表演。
影片后面劇情介紹: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喜愛歌唱的瑪麗亞,由修道院院長派去給海軍上校馮特拉普的七個孩子當家庭教師,馮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統領軍隊一樣嚴格死板的管理孩子們,瑪麗婭來了以后給孩子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歡樂,帶來了歌聲。瑪麗雅與上校結婚,全家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在德國并吞奧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樂會上演唱歌曲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并激起全場人們的愛國之情。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快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并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
視頻資料補充:
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在全世界發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瑪麗亞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來的特拉普上裝化為灰燼,一年半之后在原來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嶄新的特拉普山莊,并且在山路和湖邊還建造了星羅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莊這個家族經營的企業每年接納成千上萬對特拉普山莊情有獨鐘的游客,現在特拉普山莊已經遠近聞名。馮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兒子正是打理這個企業的總管。
五情境創設,走出劇情
傾聽主題歌《音樂之聲》
結束語:
享有“音樂之鄉”之稱德薩爾茨堡是音樂大師其特的故鄉,濃郁的音樂氛圍使這一片優美的自然風景更具靈氣。影片體現出來的真善美是獻給人類靈魂的聲響禮物,這種美我們將繼續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