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詞語與句式》學案(精選2篇)
高中語文《文言詞語與句式》學案 篇1
一、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是學習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是為了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二、結合所學過的五個必修模塊中的文言文,掌握積累并梳理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方法。
三、嘗試以專題研究和小論文寫作的方式,探究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式對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現代漢語修養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過程
一、文言詞語
(一)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相應具有某一新的意義,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
探究問題、詞類活用中意動與使動的區別是什么?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課本中的典型例句)
① 悅親戚之情話 (《歸去來兮辭》)
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善萬物之得時 (《歸去來兮辭》 )
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
⑤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退秦師》)
⑥ 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具有的屬性,即認為賓語怎么樣;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事物,即認為賓語是什么或把賓語當作什么。
①眄庭柯以怡顏 (《歸去來兮辭》)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過秦論》)
③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過秦論》)
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鴻門宴》
⑤沛公旦日從百余騎見項王 (《鴻門宴》
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繁執事 。 (《燭之武退秦師》)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例④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的使動用法就是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一種用法。
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使動用法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
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小)
2、不遠萬里 (認為……遠)
3. 魚肉百姓 (以……為魚肉。)
4、春風又綠江南岸 (使……綠)
5、燭之武退秦師 (使……退)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使動意動小組同學解答,教師根據情況補充。)
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意動用法是表示主觀意念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什么,這種主觀認識不一定與客觀情況相符。比如20xx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中的作文素材,是選自《韓非子》的一個寓言故事,其原文是這樣的: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就是的“智子疑鄰”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漢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認為其子智即認為自己家的孩子聰明。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了謂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這個失竊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聰明,也可能并非很聰明,憑此一點不能作出聰明與否的結論,更不能因此而對鄰居家老人產生懷疑。而使動用法是客觀上即事實上使賓語發生了某種變化,或者使賓語將要發生某種變化。豐衣足食::使……豐足。 “豐、足”是客觀上使“衣、食”發生了變化。
名詞用如動詞的用法
(1)“吾師道也。”(《師說》)師,學習。“師”和“道”兩個名詞連用,根據句意,不能構成主謂或并列的關系,則可能是動賓關系。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水”,游水。緊跟在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常用如動詞。由此推論,用在副詞后面的名詞常用如動詞,如“明君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
(3)“以叔隗妻趙衰,生盾。”(《重耳之亡》)“妻”,給……做妻子。緊跟在介詞結構后面的名詞常用如動詞。
(4)“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舍”,修筑房舍。后面緊跟著介詞結構的名詞常用如動詞。
(5)“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王之”,尊他為王。后面緊跟著代詞的名詞常用如動詞。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構表達使令式的內容。
使動用法主要要動詞使動、形容詞使動、名詞使動。
一、使動用法之動詞使動
1、不及物動詞使動。
●項伯殺人,臣活之。
●卻匈奴七百余里。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 焉用亡鄭以陪鄰。
2、及物動詞使動。
●外連橫而斗諸侯。
● 序八州而朝同列。
分辯及物動詞是否使動用法,主要還得認真分析語言環境,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沒有其他更簡潔得方法。
二、使動用法之形容詞使動
古代漢語里,形容詞常作使動。它是使賓語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一般可以翻譯為“使+賓語+形容詞”的形式。
●春風又綠江南岸
●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足以榮汝身
三、使動用法之名詞使動
古代漢語里,名詞常作使動。它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一般可以翻譯為“使+賓語+名詞”的形式。
●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族秦者秦也
意動用法主要要形容詞意動、名詞意動。
定義: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作意動,就是覺得賓語怎么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動的形容詞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形容詞意動;或成為用作意動的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名詞意動)。經常可以翻譯為:
1、 “把------當作(看作)------”
2、 “以------為------”
3、“認為(覺得)------怎么樣”
一、意動用法之形容詞意動
●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
● 漁人甚異之
●于其身,則恥師焉
二、意動用法之名詞意動
●吾從而師之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意動用法使動用法之區別
對于意動用法,要把握它所表示的“認為”這個意義特點。
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么樣。意動用法是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就不一定如此了。
●君子之學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文 句
用 法
意 義
襟三江而帶五湖
意動用法
以······為襟、······為帶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名詞作狀語
像霧、流星那樣
川澤紆其駭矚
使動用法
使······感到驚駭
屈賈宜于長沙
使動用法
使······屈居
竄梁鴻于海曲
使動用法
使······竄逃
徐儒下陳蕃之榻
使動用法
使……下
蘭亭已矣 ,梓澤丘墟
名詞作動詞
變成丘墟
騰蛟起鳳
動詞使動
使……騰空(飛起)
目吳會于云間
名詞作動詞
用眼睛看
(二)實詞詞義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詞匯居于首位。古代語言的詞匯中最重要的是實詞,文言實詞的掌握應逐課積累,幾年之后,水到渠成,這樣就能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問題:我們在閱讀文言文遇到實詞時,如何準確把握詞語的意義? )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1、①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
②拔劍切而啖之 (《鴻門宴》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根據字形推斷詞義辨別
漢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質的,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漢字雖歷經演變,表意的功能畢竟沒有完全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例①“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義,根據“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
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勸學》)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辨別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運用了排比、對偶等修辭,對這類句子中的實詞,就可利用上下句與之對應的詞的意義來幫助判斷。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知未知的詞性、詞義。(例①(“地”與“固”相對,“地”是名詞,“固”也應是名詞,解為“險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對“小流”,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的意思。)
3、(20xx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
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學會聯想
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相關聯想,通過聯想可推斷詞義。 A項“竟” 是完畢、終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過“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竟”即完畢的意思。D項中的“結發”在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結發同枕席”的詩句,古時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男20歲,女15歲)才把頭發結起來,算是到了成年。
生乙:(第二小組補充)
4、①收天下之兵 。 (《過秦論》)
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赤壁賦》)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成語來推斷詞義。
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語,可利用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①中的“兵”。我們可借助成語“短兵相接”中“兵”的意義去試解,可推斷出解釋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語“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斷出是“端正”的意思。)
5、①故山殊可過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陳情表》)
(其他例句略)
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文章語境推斷詞義
語言環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詞義我們可以借助語境來推斷。( 例①“過”搭配對象為“山”,可釋為“游覽”。例②“鮮”應和“無”對應,結合上文意思,故為“少”。)
拓展練習:
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
2、賣官鬻爵(“鬻”因與“賣”處在結構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賣”來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義。)
3、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應”搭配對象為節拍之“節”,“應節”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
4、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對方這樣做是使自己感到幸運的,幸而、幸好)
(其它小組同學質疑,實詞詞義小組同學解答,師根據情況補充)
綜上所述,在一詞多義辨析時,如能輔之以技巧,根據字形推斷,利用句式辨別,結合語境把握等, 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壘,關鍵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高中語文《文言詞語與句式》學案 篇2
一、 了解學生需求,確定教學目標新課程,應該不是以教定學,而是以學定教,在梳理探究前了解學生情況,從而確定“文言詞語和句式”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共有三個探究問題:1、詞類活用中意動與使動的區別是什么?2、我們在閱讀文言文遇到實詞時,如何準確把握詞語的意義?3、賓語前置有哪幾種情況?二、 成立合作小組,明確探究內容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讓全班同學自由組合,分成六個小組,每兩個小組負責梳理探究一個問題,給學生一周準備時間,讓學生根據問題梳理高中語文課本一至五模塊的文言文,找出典型例句,分析比較,也可以上網搜集資料,從而探究出規律,合作完成文言詞語與句式專題的學習任務。由六個小組各派一名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對六個小組的成果進行打分評價,評出最佳小組。三、教學過程師:文言文以簡約的語言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華,經歷了上千年錘煉的古典文學是我們民族精神內涵的源頭活水。我們中學生要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這里的“言”,即文言知識,如實詞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們就來梳理探究文言詞語與句式。文言詞語(一)詞類活用師:詞類活用是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的特殊用法,這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某種語法功能,相應具有某一新的意義,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探究問題1、詞類活用中意動與使動的區別是什么?)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課本中的典型例句① 悅親戚之情話 (《歸去來兮辭》)② 且庸人尚羞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③善萬物之得時 (《歸去來兮辭》 ) 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⑤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燭之武退秦師》)⑥ 侶魚蝦而友麋鹿 (《赤壁賦》)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詞的意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所具有的屬性,即認為賓語怎么樣;名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事物,即認為賓語是什么或把賓語當作什么。生乙:①眄庭柯以怡顏 (《歸去來兮辭》)②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過秦論》)③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過秦論》)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鴻門宴》⑤沛公旦日從百余騎見項王 (《鴻門宴》⑥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繁執事 。 (《燭之武退秦師》)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例④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例⑤到例⑥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的使動用法就是謂語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一種用法。生丙: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使動用法是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生丁: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小)2、不遠萬里 (認為……遠)3. 魚肉百姓 (以……為魚肉。)4、春風又綠江南岸 (使……綠)5、燭之武退秦師 (使……退)其它小組同學質疑使動意動小組同學解答師根據情況補充師補充: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是什么,意動用法是表示主觀意念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什么,這種主觀認識不一定與客觀情況相符。比如XX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題中的作文素材,是選自《韓非子》的一個寓言故事,其原文是這樣的: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這就是著名的“智子疑鄰”的故事。文末“智其子”中的“智”是古漢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認為其子智即認為自己家的孩子聰明。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有了謂語所表示的性質狀態。這個失竊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聰明,也可能并非很聰明,憑此一點不能作出聰明與否的結論,更不能因此而對鄰居家老人產生懷疑。而使動用法是客觀上即事實上使賓語發生了某種變化,或者使賓語將要發生某種變化。豐衣足食::使……豐足。 “豐、足”是客觀上使“衣、食”發生了變化。(二)實詞詞義師: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音、詞匯、語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詞匯居于首位。古代語言的詞匯中最重要的是實詞,文言實詞的掌握應逐課積累,幾年之后,水到渠成,這樣就能達到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 (探究問題:我們在閱讀文言文遇到實詞時,如何準確把握詞語的意義? )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生甲:1、①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歸去來兮辭》)②拔劍切而啖之 (《鴻門宴》其他例句略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根據字形推斷詞義辨別
漢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質的,從字形可以推知字義。漢字雖歷經演變,表意的功能畢竟沒有完全喪失,因此,通過對字形結構(主要是象形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探求字的意義。(例①“眄”的含義,根據“目”和“眄”的對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義,根據“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2、①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過秦論》)②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勸學》)其他例句略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結構相似的句式辨別 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數同、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語句,各句在相對應的位置上,使用同義、反義或意思相關的詞,運用了排比、對偶等修辭,對這類句子中的實詞,就可利用上下句與之對應的詞的意義來幫助判斷。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知未知的詞性、詞義。(例①(“地”與“固”相對,“地”是名詞,“固”也應是名詞,解為“險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對“小流”,可以推斷“跬步”即為“小步、半步”的意思。) 3、 例如:(XX年全國高考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專以射為戲,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將兵:將領和士兵。c、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曲折:指行軍的彎曲道路。
d、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結發:指剛成年的時候。
其他例句略3、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學會聯想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相關聯想,通過聯想可推斷詞義。 a項“竟” 是完畢、終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學過“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竟”即完畢的意思。d項中的“結發”在孔雀東南飛中學過“結發同枕席”的詩句,古時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齡(男20歲,女15歲)才把頭發結起來,算是到了成年。生乙:(第二小組補充)4、①收天下之兵 。 (《過秦論》)②正襟危坐而問客曰 (《赤壁賦》)其他例句略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成語來推斷詞義。 不少成語源自文言文,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語,可利用這些成語中的意義來推斷文言實詞的意義。(例①中的“兵”。我們可借助成語“短兵相接”中“兵”的意義去試解,可推斷出解釋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語“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斷出是“端正”的意思。)5、①故山殊可過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②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陳情表》)其他例句略根據以上例句,總結規律:利用文章語境推斷詞義
語言環境可分為句子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所謂內部語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所謂外部語境就是針對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語境,即上下文的語言環境。有些句子中的實詞詞義我們可以借助語境來推斷。(例①“過”搭配對象為“山”,可釋為“游覽”。例②“鮮”應和“無”對應,結合上文意思,故為“少”。) 生丙: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1、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用”)2、賣官鬻爵(“鬻”因與“賣”處在結構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賣”來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義。)3、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應”搭配對象為節拍之“節”,“應節”即為“隨著節拍、和著節拍”,可釋為“隨著,和著”。)4、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表示對方這樣做是使自己感到幸運的,幸而、幸好)其它小組同學質疑實詞詞義小組同學解答師根據情況補充師總結: 綜上所述,在一詞多義辨析時,如能輔之以技巧,根據字形推斷,利用句式辨別,結合語境把握等, 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攻克文言堡壘,關鍵靠平時的日積月累。文言句式賓語前置學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師:在文言文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如果對一些句式,尤其是像賓語前置等比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我們有必要對這種句式,進行梳理和探究。(探究問題3、賓語前置有哪幾種情況?)生甲:賓語前置課本中的典型例句① 秦人不暇自哀 (《過秦論》) ②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張衡傳》)③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 ④項王曰:“沛公安在?” (《鴻門宴》) ⑤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蘇武傳》)⑥夫晉,何罪之有? (《燭之武退秦師》)⑦成語:唯利是圖生乙:1、例①至例②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詞【不、未、無、莫、毋、弗】十賓【余、吾、爾、自、之、是】十動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賓語必須是代詞,第二,全句必須是否定句,即必須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詞“莫”。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否定詞之后。
2、例③至例⑤是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介詞的賓語前置(1)賓語在動詞前面 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動?(2)賓語放在介詞前面格式:主十賓【誰、奚、胡、何、曷、安、惡、焉】十介十動?
3、例⑥至例⑦是:用“之”、“是”作標志的賓語前置格式:主十賓十之(是)十動師總結:同學們歸納得很好,賓語前置共有三種情況:①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②疑問句中代詞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③用“之”、“是”提賓。生丙:請其他小組同學做拓展練習:1、唯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 譯文:“只是務必除去那些陳舊的話”2、吾誰敢怨?(《捕蛇者說》) 譯文:“我敢埋怨誰呢?”3、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馬遷《鴻門宴》) 譯文: “我憑什么到這樣的地步呢”
4、唯弈秋之為聽 (《弈秋》) 譯文:“只聽弈秋的教導”(“唯”譯為“只”)5、唯馬首是瞻 (《馮婉貞》)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事”6、成語: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譯文:“我不欺騙你,你不欺騙我”其它小組同學質疑賓語前置小組同學解答師根據情況補充學生評價:學生組成評價小組,對六個小組的成果進行打分評價,評出最佳合作小組。評分細則:評分標準
實詞詞義組
使動意動組
賓語前置組
例句是否典型(20分)
規律是否準確(30分)
表達是否流暢(20分)
合作是否默契(20分)
課件是否精美(10分)
師總結:同學們在“文言詞語和句式”專題的學習過程中,互相啟發、共同探究,不僅有所發現,學有所得,而且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我們“探究并快樂著”。好,這節課就上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