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通用10篇)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輕松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讀題。
2.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
3.師小結并介紹作詩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里的環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
二、誦讀,明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
3.師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幾間簡樸的茅舍由于經常打掃,檐潔壁凈,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成壟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簾。
4.說說你聽后的感受,再帶著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
三、精讀,悟詩情
1.默讀,抓詞感悟,說說你新的體會。(側重于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與感悟)
2.匯報交流:
(1)湖陰先生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
(2)湖陰先生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3.帶著新的體會感情朗讀。
4.描寫景物,贊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嗎?說說吧!(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5.詩人是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生動地傳遞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6.再次感情朗讀。
7.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依據詩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能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輕松的心境。
3、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4、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數:1
教學過程
一、釋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書湖陰先生壁》,讀題,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
師小結并介紹作詩背景: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閑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園,常跟附近居民來往,相處得很友好,湖陰先生楊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這一年夏初時節,詩人又到湖陰先生家做客,對這里的環境景色十分欣賞,隨口吟成這首絕句,應主人請求題寫在當院墻壁上。
二、誦讀,明詩意。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全詩大意、初步掌握古詩的感情基調)
師述古詩大意,學生閉眼冥想畫面:幾間簡樸的茅舍由于經常打掃,檐潔壁凈,沒有苔蘚生長的余地;成壟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裝點得井井有條,這些全出自主人的親手栽培。一條快活的溪水,環繞著大片碧綠的禾苗,儼然是稻田的守護者;兩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請就推門而入,把清清的秀色送入眼簾。
說說你聽后的感受,再帶著初步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全詩。
三、精讀,悟詩情。
默讀,抓詞感悟,說說你新的體會。(側重于人物形象與情感的體會與感悟)
匯報交流:
(1)湖陰先生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清靜脫俗,樸實勤勞。
(2)湖陰先生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1、帶著新的體會感情朗讀。
2、描寫景物,贊美主人品格,歸根結底還是為了抒發詩人自己的思想情操。你感受到了嗎?說說吧!(表達了詩人退隱閑居的恬淡心境和從田園山水、從與平民交往中所領略到的無窮樂趣。)
3、詩人是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方法生動地傳遞出他的思想情感的呢?(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4、再次,感情朗讀。
5、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依據詩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3、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的心境。
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2、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
朗讀帶
教學方法:
誦讀學習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理解詩題
談話:我們曾經學過《題西林壁》,知道了詩人是將詩寫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無獨有偶,今天我們要學的《書湖陰先生壁》一詩也是將詩寫在了墻壁上。詩題可理解為?
明確:題寫在湖陰先生庭院墻壁上的詩。
二、交流資料,簡介詩人
1、交流資料
同學們,你對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師生活動、展示資料)
2、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元日》《梅花》最。
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三、初讀詩文、感知詩意
1、自讀自悟,借助工具書及注釋,理解詞意,進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采用邊讀邊畫邊批的方式學習。
2、小組討論、交流、繼續研究。
3、交流反饋,重點引導
(1)詞意: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 靜:干凈。
畦:讀音qí,意為田園中劃有界限的長條方塊。
排闥:讀音tà,推開門,排為推,闥為門。
(2)理解詩意: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4、學生嘗試自己翻譯詩意。
四、誦讀詩句,感悟詩境
1、劃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再悟詩意。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2、深入理解詩句,感悟詩境
(教師出示問題)
(1)詩人是通過什么來表現湖陰先生庭院的干凈的?
(2)本詩哪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
(3)全詩哪些詩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詩句表現了主人的品質高潔?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交流,重點引導;
(1)“凈”,是通過“無苔”二字體現的。
教師引導: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經常打掃,總是干干凈凈的,叫人感覺舒適。
繼續引導: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齊齊,都是主人親手栽種,這更令人心曠神怡。所以這兩句再讀的時候,要注意表達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讀自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
(2)含有“護”“繞”二字的兩句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采用了擬人手法。
教師引導: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一條彎彎的河流環繞著碧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
邊讀邊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
(3)“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3、學生在此基礎上自讀、小組交流讀、感悟詩境。
4、朗誦全詩,感悟詩歌內涵。
5、再次齊讀,加深印象。
五、總結中心,升華主題
1、課堂總結:《書湖陰先生壁》描寫的是湖陰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內、院外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湖陰先生庭院的贊美,體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同時也寄托了詩人的閑適心情。
2、升華主題:同學們,本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凈,院外的山水農田,青綠有情,不僅表現了詩人對美麗大自然的贊美,更贊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人格品質。
六、作業布置,拓展延伸
1、背誦并默寫全詩,感悟古詩內涵。
2、結合詩歌,在想像畫面,感悟詩境的基礎上,《書湖陰先生壁》一詩配幅插圖。
七、板書設計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 茅檐 花木
院外: 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 護田 排闥
表達方法: 描寫 擬人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4
一、導入。
古人有在墻壁上題詩的習俗,有些題壁詩就眼前景物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則直抒胸臆,這首詩屬于前一類,寫的是湖陰先生的住宅,卻寄托了詩人的閑適心情。湖陰先生是北宋隱士楊德逢的別號,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鐘山半山上,叫“半山園”;王安石罷相后也住在鐘山,跟他成了鄰居,時有往來。這首詩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其時詩人62歲。
二、讀讀講講問問。
講:①“長掃”的“長”,有“常”義,長掃即經常打掃。
②“靜”,通“凈”。
③畦(印),田園中的小區。
④護田,將田周邊的水寫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闥(伯),把人在門中可以看到兩座山,說成山不請而自將青色送人門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護田”一語出自《漢書?西域傳》,指漢王朝派兵保護墾田事。“排闥”一語出自《漢書,樊噲傳》,大意是,漢高祖臥病,不接見任何人,樊噲卻不顧禁令,排闥而人。學生不問,可以不講;
問:這首詩先寫庭院之內,后寫庭院之外,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凈,臺階上沒有苔蘚,顯得光潔可愛;院子里花木成行,散發著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滿眼青綠,顯得恬靜、優美。)
問:你能看出這是一個隱士之家嗎?(從環境看,它遠離塵囂而風景優美,適合隱士的意愿;從院內看,住宅簡樸,符合隱士的性格;從主人的生活狀況看,他與世無爭,以打掃庭院,手栽花木自娛,正是隱士的生活習慣。)
問:詩人借寫隱士住宅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自由發言)
三、總結。
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人罷相后對世事的淡泊心情,對湖陰先生的隱居生活頗有艷羨之意;二是煉字好,特別是“護”“排”“送”諸字,把山和水都寫活了,值得品味。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訓練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韻和品格,體會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對花的愛戀與贊美。
2.想象文字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麗。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來體會詩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準備課件
一、師生談話,導入課題。
1.人們都喜歡花,那五顏六色、清香四溢的鮮花裝點了人們的生活。我們隨時隨地可見那些美麗的鮮花:生日宴會上的康乃馨,婚禮現場的紅玫瑰,校園花壇里的白牡丹……人們賦予鮮花許許多多的含義。今天我們就來加深對花的認識,讓我們來看看黎巴嫩的紀伯倫是怎樣看待鮮花的。(板書課題:花之歌)
2.紀伯倫簡介,學生初步了解。
談話環節可以創設一個氛圍,使學生興趣被激發,能夠集中精力到新的學習任務中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初讀,解決字詞。
1.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生字詞語,掃除字詞障礙。
2.出示詞語。
【出示課件2】
蒼穹墜落孕育冠冕贈予祭獻
搖曳旖旎馥郁凝視瓊漿婆娑
心馳神往顧影自憐孤芳自賞
3.指名讀詞語,相機解釋詞語意思。
(二)讀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將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話語、從蒼穹墜落在綠茵中的星星、諸元素之女、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婚禮的冠冕以及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 )(板書:大自然的話語星星諸元素之女禮品婚禮的冠冕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2.在這首為花兒唱的贊歌里,花兒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花兒是一個奉獻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與萬物和諧共處。)
三、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同學自由朗讀,注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節奏,感性體會紀伯倫散文詩清麗流暢的語言風格。
2.教師范讀課文。
【出示課件3】
將花比作“大自然的話語”和“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個什么樣的自然現象?
(花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春天發芽,夏天生長,秋天變黃,冬天枯萎。等到春天來臨,鮮花又重新開放。在自然界周而復始,完成一個循環,然后再開始下一個循環。)
【出示課件4】
“清早,我同晨風一道將光明歡迎;傍晚,我又與群鳥一起為它送行。”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風中看著太陽升起來,光明降臨;傍晚時分,群鳥歸林,我看著太陽一點一點地從西山頭落下去。“我”是屬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樣的生活。)
【出示課件5-7】本文想象奇特,綜合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從文中找出相關句子來說一說。
(文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構建了一幅大自然美麗和諧的圖畫。)
預設:“我是大自然的話語”“我是星星”“我是諸元素之女”“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與死者最后的祭獻。”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我婆娑起舞,芳草為我鼓掌。”這些句子都是擬人句。
“冬將我孕育;春使我開放;夏讓我成長;秋令我昏昏睡去。”這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組探討,體悟感情。
1.小組討論: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學生結合課文討論,教師巡視)
2.學生反饋匯報,教師指導:
這首散文詩表意是寫花,但真正是寫人,詩人正是利用花這種大自然的語言,來寄托自己的偉大情操,同時也號召我們要“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不顧影自憐,也不孤芳自賞”。(板書:仰望高空對光明心馳神往)
五、對比閱讀,學會想象。
1.自讀課后的“閱讀鏈接”,說一說這段文字與課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說一說你學到了什么?
(學習在敘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讓文章更加生動,耐人尋味。)
板書設計
┍大自然的話語┐
│星星│
花之歌┧諸元素之女├仰望星空
│禮品│對光明心馳神往
│婚禮的冠冕│
└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6
書湖陰先生壁
作者:王安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花木成畦手自栽。 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兩山排闥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
2002/01/23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交流平臺:閱讀文章,首先要讀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詞句段運用:體會排比句的特點以及這樣寫的妙處;說說分號的用法;路牌的讀音。
3.通過看圖、感悟、體驗、誦讀,體會古詩《過故人莊》。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閱讀要聯系生活經驗,從課文的內容往生活方向聯想、想象,從而使理解深入。
2難點: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背誦,借助畫面,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的意境與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1.準備排比句的課件。
2.準備《過故人莊》的錄音、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板書:語文園地)
二、學習“交流平臺”
1.復習本單元學習的課文。
2.本單元學習的方法。
感受課文中豐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內容。
3.閱讀“交流平臺”的內容,你明白這段話的要點是什么嗎?
(1)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圈畫重點語句。
(2)可以圍繞重點寫寫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閱讀文章,首先要讀懂,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為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關鍵要想。
5.怎樣在閱讀中想呢?請聯系課文談談。
(1)閱讀的時候,要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開去。
(2)閱讀的時候,可以從課文的內容聯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寫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寫作方法,等等。
舉例子的時候,要選擇本單元中的內容,可以換成“草原”那一課的例子。
6.總結:
閱讀文章時,要由課文內容往外想,這樣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夠活躍思想,激發創造力喲!
三、學習“詞句段運用”
1.出示排比句課件。
A.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我是婚禮的冠冕,我是生者贈予死者最后的祭獻。
B.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C.在輕輕蕩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么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絢爛。
2.朗讀,理解句子意思。
3.認識排比修辭手法以及特點。
排比是一種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排比的行文有節奏感,瑯瑯上口,有極強的說服力,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和氣勢,深化中心。
4.你喜歡哪個句子,從哪里可以看出是排比,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5.學生選擇,并思考,然后交流。
6.總結排比句的.特點,然后試著寫一兩個排比句。
四、總結訓練點,布置作業。
1.本節課學習了閱讀文章的方法和認識排比句。
2.從學過的課文中找一找排比句,并整理下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交流大家整理的排比句。
2.朗讀排比句,并談談這樣寫的好處。
二、學習“詞句段”
1.談談你認識的標點符號。
2.老師書寫分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運用分號呢?
3.出示相關語句。
A.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B.太陽曬著地面,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多,那里的空氣就比較熱;有些地區吸收的熱量少,那里的空氣就比較冷。空氣有冷有熱,才能流動,成為風。
4.學生交流討論,認識分號的用法。
分號用于復句內部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比如A句可以這樣表示:
第一組:
我在原野上搖曳,使原野風光更加旖旎;
我在清風中呼吸,使清風芬芳馥郁。
第二組:
我微睡時,黑夜星空的千萬顆亮晶晶的眼睛對我察看;
我醒來時,白晝的那只碩大無朋的獨眼向我凝視。
像這樣表示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就要用分號。如果句子之間不并列,就不必用分號了!
5.學生談談B組句子為什么要用分號?
6.寫一個句子,要用上分號。
三、繼續學習“詞句段”
1.出示路牌,激發興趣。
2.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討論。
3.交流。
(1)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寫。
(2)地名的拼音全部大寫。
4.老師相機點撥。
還有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寫。
5.總結。
這一題是關于路名、地名以及人名的拼音寫法——全部要大寫。
6.鞏固練習。
寫一寫下面的路名與地名。
中同路魯迅巴金鼓樓路
四、學習“日積月累”。
1.舊知導入。
(1)古詩中有很多表現朋友之間深情厚誼的,你能不能背誦一句這樣的詩句?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寫朋友之間真摯友情的古詩——唐代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板書)
2.教師范讀,畫出節奏。
3.學生齊讀。
4.教師吟讀一句,學生譯讀一句。
故人具雞黍——老朋友準備好了雞和飯。
邀我至田家——邀請我到他家里做客。
綠樹村邊合——村外綠樹環繞。
青山郭外斜——村外遠處有青青的山崖。
開軒面場圃——打開窗戶面對場圃和萊園。
把酒話桑麻——邊喝酒邊談論著莊稼。
待到重陽日——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
還來就菊花——再來賞菊和喝酒吧。
5.想象古詩中的畫面,并說一說。
詩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綠樹把村子圍了一個圈,小鳥展開翅膀在藍天中飛翔,亮著自己清脆的喉嚨,歡快地歌唱著,一只大公雞在悠閑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著。
詩人啊,你輕輕地打開窗戶,一縷暖和的陽光照.在窗子上,空曠的打谷場上,不時走過大公雞,菜園里蝴蝶在飛翔,花兒把菜園子裝扮得那么美麗,你手里拿著酒杯,在和朋友暢談今年的好收成。
6.“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
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7.背誦古詩。
五、總結訓練點,布置作業。
1.認識了分號的用法,并正確運用分號。
2.認識路名、地名、人名的拼音寫法。
3.理解、背誦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8
這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三四兩句也堪作范例。“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但讀來自然天成,全似未嘗著力準確地說,由于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句中,我們只覺得他采用了擬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覺,這正是其成功之處。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9
一、導入 。
古人有在墻壁上題詩的習俗,有些題壁詩就眼前景物寄托詩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則直抒胸臆,這首詩屬于前一類,寫的是湖陰先生的住宅,卻寄托了詩人的閑適心情。湖陰先生是北宋隱士楊德逢的別號,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鐘山半山上,叫“半山園”;王安石罷相后也住在鐘山,跟他成了鄰居,時有往來。這首詩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其時詩人62歲。
二、讀讀講講問問。
講:①“長掃”的“長”,有“常”義,長掃即經常打掃。②“靜”,通“凈”。③畦(印),田園中的小區。④護田,將田周邊的水寫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護著稻田,不使受到侵犯。⑤排闥(伯),把人在門中可以看到兩座山,說成山不請而自將青色送人門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護田”一語出自《漢書·西域傳》,指漢王朝派兵保護墾田事。“排闥”一語出自《漢書,樊噲傳》,大意是,漢高祖臥病,不接見任何人,樊噲卻不顧禁令,排闥而人。學生不問,可以不講;
問:這首詩先寫庭院之內,后寫庭院之外,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描述。(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凈,臺階上沒有苔蘚,顯得光潔可愛;院子里花木成行,散發著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滿眼青綠,顯得恬靜、優美。)
問:你能看出這是一個隱士之家嗎?(從環境看,它遠離塵囂而風景優美,適合隱士的意愿;從院內看,住宅簡樸,符合隱士的性格;從主人的生活狀況看,他與世無爭,以打掃庭院,手栽花木自娛,正是隱士的生活習慣。)
問:詩人借寫隱士住宅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自由發言)
三、總結。
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人罷相后對世事的淡泊心情,對湖陰先生的隱居生活頗有艷羨之意;二是煉字好,特別是“護”“排”“送”諸字,把山和水都寫活了,值得品味。
(《初中語文第一冊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邊教育出版社)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語文《書湖陰先生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及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所描繪的情境,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詩人退居田園后愉悅的心境。
3、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感情背。
4、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感悟詩人豐富的想象力,
2、學習擬人與描寫巧妙結合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板書課題。談話:我們曾經學過《題西林壁》,知道了詩人是將詩寫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無獨有偶,今天我們要學的《書湖陰先生壁》一詩也是將詩寫在了墻壁上。詩題可理解為?明確:題寫在湖陰先生庭院墻壁上的詩。
2、出示自學提綱。自讀自悟,借助工具書及注釋,理解詞意,進而理解每句詩的意思。采用邊讀邊畫邊批的方式學習。
3、教師開始自學,教師巡視。
4、出示習題,反饋檢測。
a、讀古詩。(點評:讀得聲音響亮。字音咬得真準,尤其是這個簇字,是一個平舌音。)
b、我們說古詩與音樂一樣也有節奏美,現在就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可以試著用做記號。(點評:讀得不錯,聽出來了嗎?她在哪兒停頓了。一起試著讀一讀。)
c、交流反饋,重點引導:
(1)詞意:長掃:即常掃,指經常打掃。靜:干凈。
畦:讀音qí,意為田園中劃有界限的長條方塊。
排闥:讀音tà,推開門,排為推,闥為門。
(2)理解詩意: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滿畦,都是主人親手栽種。庭院外一條小河護衛著農田,把綠色的田地環繞。兩座青山推開門,送來青翠的山色。
d、學生嘗試自己翻譯詩意。
e、交流資料
同學們,你對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師生活動、展示資料)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元日》《梅花》最著名。
湖陰先生:指楊德逢,是作者元豐年間(1078-1086)閑居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的一位鄰里好友。本題共兩首,這里選錄第一首。
二、品讀重點,深入感悟。
1、出示提綱,明確重點。
自由讀詩,思考下列問題。
(1)詩人是通過什么來表現湖陰先生庭院的干凈的?
(2)本詩哪句采用了擬人的手法?
(3)全詩哪些詩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詩句表現了主人的品質高潔?
2、品讀感悟,美讀升華。
a、劃節奏,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再悟詩意。
茅檐/長掃/靜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b、深入理解詩句,感悟詩境
(1)“凈”,是通過“無苔”二字體現的.。
教師引導: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經常打掃,總是干干凈凈的,叫人感覺舒適。
繼續引導:更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齊齊,都是主人親手栽種,這更令人心曠神怡。所以這兩句再讀的時候,要注意表達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讀自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再讀。
(2)含有“護”“繞”二字的兩句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采用了擬人手法。
教師引導: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一條彎彎的河流環繞著碧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
邊讀邊悟,想像畫面,感悟詩境,再讀。
(3)“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表現了主人的高潔。
c、學生在此基礎上自讀、小組交流讀、感悟詩境。
d、朗誦全詩,感悟詩歌內涵。
e、再次齊讀,加深印象。
f、總結中心,升華主題
(1)課堂總結:《書湖陰先生壁》描寫的是湖陰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內、院外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湖陰先生庭院的贊美,體現了詩人對朋友的深情,同時也寄托了詩人的閑適心情。
(2)升華主題:同學們,本詩通過描寫湖陰先生庭院內簡樸的居室,異常潔凈,院外的山水農田,青綠有情,不僅表現了詩人對美麗大自然的贊美,更贊美了湖陰先生高潔的人格品質。
(3)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結合詩歌,在想像畫面,感悟詩境的基礎上,《書湖陰先生壁》一詩配幅插圖。
三、多元訓練,讀寫結合。
美美地將詩讀幾遍,做到會背,搜集幾首題墻詩,讀一讀。
四、板書設計: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兩山 景美人更美
典故:護田 排闥
表達方法:描寫 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