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教案(通用8篇)
《黃昏》教案 篇1
美麗的黃昏
教學構思
1.引導學生用太陽下山的下行音樂來開展練唱,并變化著結合圖形譜來練習聲音處理及進行輪唱,同時創設黃昏的情景能夠讓學生用心去感受。
2.由前面的練唱引出鐘聲的音樂,讓學生聽鐘聲、唱鐘聲,直接點到歌曲的主題——“美麗的黃昏,美妙的鐘聲”,讓學生深入感受黃昏、鐘聲的悠閑情景。
3.通過讀歌詞、唱歌詞,并重點解決二部輪唱這個難點,然后有表現地唱好歌曲《美麗的黃昏》,能夠聲部和諧協調,歌聲優美抒情、輕盈而有動感。
4.從歌曲的情調意境出發,引導學生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并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實踐試驗。
教學理念:
1.引發問題來研究探討,圍繞主題來開展教學。
2.關注音樂審美的本身,重視音樂實踐的愉悅。
課型:綜合課
教學年級:三年級
教學內容:
1.用1、2、3等幾個簡單的音進行旋律創編,同時結合圖形譜進行簡易的輪唱練習,并模擬鐘聲創設情景。
2.學唱歌曲《美麗的黃昏》,通過輪唱及音色處理,表現歌曲幽雅、休閑的意境美。
3.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教學目標:
1.從簡易創編引入,結合聲勢、圖形譜開展輪唱訓練,并為學習歌曲《美麗的黃昏》打好基礎。
2.學唱歌曲《美麗的黃昏》,通過和諧的二部輪唱表現歌曲意境。
3.從歌曲的情調意境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創造,參與實踐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教學重難點:
1.二部輪唱。
2.音準、音色的控制及音樂情緒的表現。
教學準備:課件、碰鐘、鈴鼓。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在音樂聲中進教室、輕聲坐好。
二、引入教學(引發問題、引出主題)
1.老師在黑板上用紅色粉筆畫出一個太陽,問:這是什么?
再看,老師用綠色粉筆在太陽下面畫上山,問:你覺得太陽要下山了呢?還是剛剛升起來呢?
讓學生說,最后定不下來。
2.那么,就讓音樂來告訴我們,老師慢慢彈奏mi、re、do
引導學生得出,太陽慢慢下山了,美麗的黃昏來到了。黃昏的景色真迷人,讓我們一起來唱唱太陽下山的音樂。
三、結合太陽下山的情景,練唱mi、re、do、sol
修改:可以直接在山上畫出旋形譜。
1.優美抒情地唱mi、re、do
先一起唱,再二部輪唱,注意音色美、聲部齊。聲音慢慢減弱。師小結。
添加:在輪唱完,問學生:我們兩次演唱形式有何不同?討論完,師總結:大家一起整齊的唱同一旋律,叫齊唱。同一旋律先后唱叫作輪唱。
想法:其實輪唱在二年級下冊歌曲《兩只老虎》時,學生已經有所接觸和了解。在這里,可以提到這個“輪唱”概念,作為復習性質。
2.師:再過一會兒,你說太陽將會怎么了?
這下我們唱的音樂應該高起來呢?還是要唱更低了呢?
你聽,太陽慢慢下山了,這個是什么音?
師逐個慢彈do、si、la、sol,最后停在sol上。
修改:課上我直接彈奏mi、re、do、sol
3.唱準低音sol
四、結合圖形譜,唱唱“美麗的鐘聲”
師:黃昏的景色真美,黃昏的音樂也美,讓我們再變化著來唱唱黃昏的音樂。
1.你看我來畫個圖形譜,你能認出唱什么嗎?
師畫:
讓生認出:3 1 2|5 - -||
一齊唱,注意音色美。
二部輪唱,注意整齊。
2.我連續畫兩個,你還能認出來嗎?
師畫:
生認出 :1 2 3|1 - -|| (3 2 1|5 - -||)_這條旋律前面已經接觸和演唱,不必再重新花時間來認唱它。
一半唱前面的,一半唱后面的,再合起來唱,唱出情緒。
3.現在我要讓你來畫。
生畫 5 2 3|1 - -||
請生略思考,一個同學上來畫圖形譜,如有不對,適當幫助。
4.研究探討:如果把他們連起來,那么這個音樂唱什么呢?
師用另外顏色的粉筆慢慢把圖形譜連起來:
先讓學生一個人自己唱,再讓他們四人小組討論,再聽師彈奏。
最后得出是鐘聲。鐘聲是多么的美妙,黃昏是多么的美麗。
五、欣賞黃昏的景色,感受黃昏的意境。
讓學生邊聽《美麗的黃昏》伴奏音樂,邊欣賞圖片,感受黃昏那醉人的意境。
添加:欣賞完,師:此情此景,你最想說什么?然后,老師再發表感嘆。
六、學唱歌曲
1.讀歌詞
師:啊,多美的黃昏景色,還有那音樂、那鐘聲。簡直要讓我們陶醉了,誰能陶醉地來說說“啊,那黃昏,美麗的黃昏。”
生說,適當幫助引導,并有節奏地、陶醉地說。
再來一句:“聽,那鐘聲,美妙的鐘聲”
連起來感嘆地說,師先示范來一遍(第一句低,第二句高)
讓生來一遍,生先來師隔一句后來(有高低起伏)。
2.添加:現在,我最想放歌一曲,表達內心的激動。請欣賞老師為大家帶來的歌曲《美麗的黃昏》。思考:這是一首怎樣的歌曲?
3.放歌曲錄音,聽完自由發言。引導學生從歌曲的內容、情緒等方面分析作品。
4.師生合作:老師唱歌曲和旋律,生用拍手伴奏。
5.唱歌譜兩遍,要求:第一遍唱準;(添加)然后,討論:一、二兩樂句旋律有什么特點?第二遍要求唱出高低起伏。
6.唱歌詞:添加:唱三遍,要求:第一遍填準歌詞;第二遍有變化地唱;第三遍跟伴奏陶醉地唱。唱完,問學生:我們采用的是什么演唱形式?然后再聽錄音機學生演唱,思考:他們的演唱與我們有什么不同?引出“輪唱”。該怎么唱,再聽錄音找答案。師生實踐兩次,弄清兩聲部怎樣同時結束。然后,分組實踐。
1)一起跟琴唱,要唱出優美、輕盈的情緒。
2)師范唱兩遍,讓生比較選擇。
3)再一起有表情地唱歌詞 。
4)引導學生重點唱好輪唱。觀察書上(一)和(二)有什么不同?
問:兩聲部一前一后唱同一旋律叫什么?請學生說說。
用各種手段學唱輪唱(師生輪唱——分兩組輪唱——聽錄音機小朋友唱),針對性地再唱。
5)現場錄音,針對唱的情況進一步對歌曲進行演唱處理。
七、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1.摸一摸,猜一猜:碰鐘。
2.玩聲音游戲;聲音遠——你就坐著;聲音近——你就站起;聲音回旋耳邊——你就舉手。
3.指名用碰鈴x- -節奏為同學演唱伴奏。
4.出現鈴鼓,進行打擊樂合作:先出現碰鈴,當輪唱時加入鈴鼓節奏x x x。
八、結束下課。
添加:課后試著輪唱《好寶寶睡著了》,想想:這樣的歌用輪唱合適么?
《黃昏》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真讀文,進一步感悟散文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6個一類生字,4個二類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抓住課文所描寫的具體景物,感悟作者所展開的聯想,并學會在寫作中運用聯想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抓住作者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展開的聯想,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教學準備:
搜集茅盾的資料。
教學時數:三課時。
基礎知識:
喇 (lǎ) (喇叭)(喇嘛)
叭 (bā) (喇叭)
鷗 (āu) (海鷗)(鷗群)
燥 (zào) (干燥)(燥熱難當)
轟 (hōng) (轟動)(轟鳴)(轟轟烈烈)
疊 (dié) (重疊)(堆疊)(峰巒疊嶂)
焰 (yàn) (焰火)(氣焰)(勢焰)
溶 (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畫面……)大作家茅盾筆下的黃昏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一起看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讀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學習基礎知識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 ,5—13)
2.讀文思考: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事物?
(浪頭、白鷗、風、夕陽、白鴿、笳聲)
3.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 認真讀一讀。
4.了解作者生平,學生匯報課外查閱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認真讀文,通過作者對所見景物展開的聯想,進一步感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文章脈絡。
1.指名讀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種景物?怎樣描寫波浪的?自己讀一讀。看到波浪展開了怎樣的聯想?(正步走的隊伍、憤怒、沖鋒號、喊殺聲、一排怒似一排。)體會當時作者內心的情感,再讀文。
2.自由朗讀5-13自然段。
思考:在這幾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什么樣的夕陽?(憤怒的、掙扎著的。)
(對明天、未來美好的憧憬與期待)
二、自由讀文,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破折號的停頓。
四、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黃昏
波浪 太陽
正步走的隊伍 憤怒
憤怒 燥怒 掙扎著
跳躍 喊殺聲 永生不滅的宣言
《黃昏》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抓住黃昏的特點體會“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 通過帶著問題閱讀及交流,讓學生得到思維訓練,培養想象的能力;
4、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5、 體會聯想和想象的異同,養成聯想和想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受文中“想象和聯想”的作用,區分二者之間的差距。
作者如何準確地運用想象和聯想來描寫黃昏的美景。
相關資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烏鎮人。《黃昏》原載《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黃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寫法,借客觀自然景物來抒寫主觀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謂象征性的寫法,是指借某一事物來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體事物來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種思想情緒。在象征者與被象征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詩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寫景中蘊含著深厚而復雜的情感。茅盾對大海的觀察極其精細,描繪十分傳神,并使用了許多擬人手法和形聲詞。茅盾先生那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黃昏》,詞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揚的,但感情卻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大革命失敗后那風雨如磐的社會環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殘忍,就無法體驗出散文中的個中滋味,就不會明白為什么“一切一切,夕陽都噴上了一口血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題目,學生齊讀題目
2、說一說自己看到的黃昏的景色什么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生詞
1、學生自由讀課文,關注書中標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讀準確,課文讀通順。
2、教師指導朗讀: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通過查字典,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初步理解
說一說,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四、作業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2、課文中哪處的描寫,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1、看來,作者筆下海上的黃昏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就回到課文中,請你再來默讀課文,把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畫出來。
2、逐段交流:
重點體會和指導朗讀:
(1)擠到沙灘邊,啵嘶!隊伍解散,噴著憤怒的白沫。
這是作者看到的嗎?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2)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3)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4)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從課文描寫的景物和想象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組交流。
2、交流討論。
四、作業
寫一寫自己眼中的黃昏。
《黃昏》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抓住黃昏的特點體會“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3、 通過帶著問題閱讀及交流,讓學生得到思維訓練,培養想象的能力;
4、 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
5、 體會聯想和想象的異同,養成聯想和想象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感受文中“想象和聯想”的作用,區分二者之間的差距。
作者如何準確地運用想象和聯想來描寫黃昏的美景。
相關資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烏鎮人。《黃昏》原載《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
在散文《黃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寫法,借客觀自然景物來抒寫主觀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謂象征性的寫法,是指借某一事物來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體事物來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種思想情緒。在象征者與被象征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些共同的特征。
散文近似詩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寫景中蘊含著深厚而復雜的情感。茅盾對大海的觀察極其精細,描繪十分傳神,并使用了許多擬人手法和形聲詞。茅盾先生那篇膾灸人口的散文《黃昏》,詞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揚的,但感情卻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那風雨如磐的社會環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殘忍,就無法體驗出散文中的個中滋味,就不會明白為什么“一切一切,夕陽都噴上了一口血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激趣,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題目,學生齊讀題目
2、說一說自己看到的黃昏的景色什么樣?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生詞
1、學生自由讀課文,關注書中標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讀準確,課文讀通順。
2、教師指導朗讀: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讀課文,其他學生邊聽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通過查字典,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初步理解
說一說,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四、作業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寫了哪里的黃昏?
2、課文中哪處的描寫,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二、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1、看來,作者筆下海上的黃昏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我就回到課文中,請你再來默讀課文,把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畫出來。
2、逐段交流:
重點體會和指導朗讀:
(1)擠到沙灘邊,啵嘶!隊伍解散,噴著憤怒的白沫。
這是作者看到的嗎?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
(2)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3)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4)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從課文描寫的景物和想象中,你體會到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小組交流。
2、交流討論。
四、作業
寫一寫自己眼中的黃昏。
《黃昏》教案 篇5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還讀過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師相機介紹作者的生平資料.
二,初讀課文,解題
1,"黃昏"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表示
2,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寫的是哪里的黃昏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2,默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3,師生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4,學習生字.
重點區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業: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詞語,導入新課.
1,出示書后詞語.
2,齊讀課題.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仔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作者寫了黃昏時哪些景物
(1)哪幾個自然段著重描寫了海浪 重點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試著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風
(3)還寫了什么 (夕陽和海鷗)
2,畫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讀畫出的部分,你能從中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4,學生交流有關的句子.
5,組織討論: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再讀課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樣的黃昏.
四,試著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業
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黃昏》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一,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還讀過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師相機介紹作者的生平資料.
二,初讀課文,解題
1,"黃昏"還可以用什么詞語來表示
2,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寫的是哪里的黃昏
三,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2,默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語,句子.
3,師生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4,學習生字.
重點區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業:
1,寫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讀詞語,導入新課.
1,出示書后詞語.
2,齊讀課題.
二,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1,仔細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思考,作者寫了黃昏時哪些景物
(1)哪幾個自然段著重描寫了海浪 重點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
試著背誦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幾個自然段描寫了風
(3)還寫了什么 (夕陽和海鷗)
2,畫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讀畫出的部分,你能從中體會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4,學生交流有關的句子.
5,組織討論:
(1)風在吹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大眼睛,閃著金光.
(2)憤怒地掙扎著的夕陽似乎在說:
(3)風把永生不滅的宣言帶到了全世界:
三,再讀課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樣的黃昏.
四,試著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業
背誦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黃昏》教案 篇7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考閱讀答案,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生疏的故土閱讀附答案
相距兩年之后,今年春節,我又回到了故鄉海南島。
步出海口機場,我差點辨不出東西南北。幾年前,這附近還是一片冷冷清清,馬路兩旁雜草叢生,污水漫溢,隨處可見臨時搭建的矮小棚屋,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印象。這一次,卻是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的眼前:道路寬闊平坦,氣勢不凡;四處高樓林立,千姿百態,氣象萬千。走近市中心,則更是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夜晚時分漫步街頭,滿眼是椰樹夾道。霓虹閃爍,滿耳是粵語喧嘩、粵曲高揚,正可謂歌舞升平,伊然一派充滿浪漫情調的南國風光。
①故鄉的人真是富了,卻又富得令我感到陌生。②原先一角錢都要算了又算才用的人,如今放起鞭炮來動輒成千上萬元;原先一年到頭飯桌上見不到葷腥的人家,如今為了生個男孩子便可擺上幾十桌上百桌的宴席。③“大款”們心血來潮時,也舍得花上數千元請城里的戲班來演上一場,與鄉鄰們同樂;但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學校舍卻東倒西歪,燒香拜神之風又死灰復燃,趁勢而起。④他們似乎并不認為發財致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反把希望寄托在神靈的庇佑之上,好像世間真有那么一個“財神菩薩”一樣。⑤他們透過“錢眼”看我,我仔然成了“外”人;我想和他們親近,卻又隔著一層“錢”的無形障礙。⑥這確實令我尷尬而又悲哀,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⑦那種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來。
故鄉令我感到陌生的又豈止是這些?無論在海口市或任何一個城填上,“發廊”、“按摩保健”則早已不是秘密。諸如此類的現象固然并非海南所獨有。它們的出現,使我記憶中的故鄉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潔和清純,也少了一分令我難忘的樸實和真誠。
在故鄉住了近一個月之后,我又懷著一種交織著喜悅和憂慮的心情離開了她。有時候,陌生倒恰恰寓示著某種變化,標志著事物的發展。我當然希望故鄉愈變愈好。
閱讀題:
1.下面的四個判斷,正確的一個是
A.文中的“南國風光”是就“道路”“高樓”“霓虹”“粵曲”等而言的。
B.“那種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來”一句,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完全失望。
C.“好像世間真有那么一個‘財神菩薩’一樣”是一個比喻句。
D.本文主要采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
2.下面是對本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最準確的一項是
A.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過去貧窮、臟亂的厭惡和對今日故鄉繁榮的喜悅。
B.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陌生感:因為故鄉已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潔和清純。
C.本文表達了作者極為復雜的思想感情:即有對故鄉日漸富裕的喜悅,也有對故鄉種種畸形。病態的憂慮。
D.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故鄉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的陌生感和對故鄉的將來寄予愿望。
3.將本文第三段分成三層,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參考答案:
1.D2.C3.C
《黃昏》閱讀練習閱讀附答案
海是深綠色的,說不上光滑;排了隊的小浪開正步走,數不清有多少,喊著口令“一一二一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來了。擠到沙灘邊,波澌!——隊伍解散,噴著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趕著撲上來了。
三只五只的白鷗輕輕地掠過,翅膀撲著波浪,——一點一點躁怒起來的波浪。
風在掌號。沖鋒號!小波浪跳躍著,每一個都像個大眼睛,閃射著金光。滿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躍。海塘下空隆空隆地騰起了喊殺。
而這些海的跳躍著的金眼睛重重疊疊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濃溢著血色的赤,連到天邊,成為甜金色的一抹。這上頭,半輪火紅的夕陽!
半邊天燒紅了,重甸甸地壓在夕陽的光頭上。憤怒地掙扎的夕陽似乎在說:
—哦,哦!我已經盡了今天的歷史的使命,我已經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現在,現在,是我的休息時間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卻也是我的新生期快開始了!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
呼——呼——
風帶著永遠不會死的太陽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廣蓑的太平洋,陰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銀的白光冰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陽都噴上了一口血焰!
二點三點白鷗劃破了漸變為赭色的天空。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去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的金眼睛攤平的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笛聲。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單是風,有雷!而且是風挾著雷聲。
海又在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閱讀題:
1、文中用了不少的擬聲詞,來摹擬黃昏時的各種聲響,下面沒有擬聲詞的項是
A、啵斯!——隊伍解散B、哦,哦!我已盡了使命。
C、海塘空隆空隆地騰起了喊殺。D、勃侖侖,勃侖侖!
2、文章以大海為背景來描寫黃昏。黃昏的大海由_的顏色變成了的大面孔;黃昏的夕陽由“血色的赤”變成為______的一抹;再漸變為的天空;由大海與夕陽的變化交織成的黃昏圖是一幅充滿著______態美的圖畫。
3、下邊語句中加點的詞都是寫波浪的,請用簡潔的語言品味這些動詞的妙處。
①(小浪)擠到沙灘邊,啵澌!
②然而后一排又趕著撲上來了。
4、下面四個句子在修辭手法上與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排了隊的小浪開正步走B、小浪擠到沙灘邊
C、憤怒地掙扎的夕陽在說D、滿海全是金眼睛在跳躍。
參考答案:
1、B
2、又深綠暗綠紺金色赭色動
3、①“擠”有很濃的擬人意味把小浪花寫得情趣盎然。③“撲”與前句中的“噴”“忿怒”相照應,寫出海浪的洶涌。
4、D。
《黃昏》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真讀文,進一步感悟散文的寫作手法,體會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境及思想感情。
2.學習本課6個一類生字,4個二類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抓住課文所描寫的具體景物,感悟作者所展開的聯想,并學會在寫作中運用聯想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抓住作者所描寫的具體景物展開的聯想,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
教學準備:
搜集茅盾的資料。
教學時數:三課時。
基礎知識:
喇 (lǎ) (喇叭)(喇嘛)
叭 (bā) (喇叭)
鷗 (āu) (海鷗)(鷗群)
燥 (zào) (干燥)(燥熱難當)
轟 (hōng) (轟動)(轟鳴)(轟轟烈烈)
疊 (dié) (重疊)(堆疊)(峰巒疊嶂)
焰 (yàn) (焰火)(氣焰)(勢焰)
溶 (róng) (溶洞)(溶解)(溶液)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都想到了什么?(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畫面……)大作家茅盾筆下的黃昏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一起看課文。
二、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
2.指名讀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三、學習基礎知識
四、再讀課文,理清思路。
1.分清段落。(1—4 ,5—13)
2.讀文思考: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事物?
(浪頭、白鷗、風、夕陽、白鴿、笳聲)
3.課文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 認真讀一讀。
4.了解作者生平,學生匯報課外查閱的資料。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認真讀文,通過作者對所見景物展開的聯想,進一步感悟、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文章脈絡。
1.指名讀1-4自然段。
思考:作者主要描寫了哪種景物?怎樣描寫波浪的?自己讀一讀。看到波浪展開了怎樣的聯想?(正步走的隊伍、憤怒、沖鋒號、喊殺聲、一排怒似一排。)體會當時作者內心的情感,再讀文。
2.自由朗讀5-13自然段。
思考:在這幾段文字中,作者主要描寫了什么?
什么樣的夕陽?(憤怒的、掙扎著的。)
(對明天、未來美好的憧憬與期待)
二、自由讀文,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破折號的停頓。
四、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黃昏
波浪 太陽
正步走的隊伍 憤怒
憤怒 燥怒 掙扎著
跳躍 喊殺聲 永生不滅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