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詩兩首》教案(精選3篇)
《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結合讀過的詩,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藝術創作。
2.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2.通過寫“我所知道的李商隱”等訓練,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2.深刻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重點、難點和解決辦法】
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2)標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鑒賞。
2.課內
精讀課教師講析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宏觀上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2.進一步訓練學生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李商隱的詩,以其纏綿婉麗、意味深長的風格,卓立于晚唐詩壇,頗受后人喜愛。早年的詩人,也曾有經世濟國的偉大理想,寫詩關心民生疾苦,揭露現實政治的黑暗,對李唐王朝的沒落衰微無限傷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頓,政治斗爭的殘酷,使他逐漸淡泊功名,遺落世事,他自知憂天無力,回天乏術,就轉而退守到個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現在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無題詩和詠史詩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
3.關于《錦瑟》
《錦瑟》一詩,堪稱李商隱詩集中的壓卷之作。然而,對于這首詩的旨意,千百年來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首詩,如果從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和具有豐富的多解性兩方面看,可以說古代詩歌無一能比。元代的元好問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意思是說,像《錦瑟》(以及受李商隱影響的宋初的西昆體詩)這樣的詩固然好,可是就算東漢的大訓詁學家鄭玄再世,也只能望之興嘆,無力為它作注。清代的大詩人大學者王士禎也曾發出“一篇《錦瑟》解人難”(《論詩絕句》)的浩嘆,可見這首詩的特異之處。
4.關于《馬嵬(其二)》
《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詠史之作,東漢的班固首開其端,但止于敘述史實,平實無華。至晉朝左思《詠史》、陶淵明《詠荊軻》之類,始借題發揮,寄寓懷抱。唐代詩人,如杜甫、劉禹錫等人,則多把詠史與詠懷古跡結合起來,擴大了詩的境界。李商隱的詠史詩,主要寫南朝和隋朝覆滅舊事及唐朝國家戰亂,總之是以史為鑒,多抒發興亡之慨。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提問】如何理解《錦瑟》的意境。
【明確】第一聯,毫無疑問是起興之筆。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發出來。第二、三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么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戀的夢境。莊子“夢蝶”,不知哪種狀態是真實的自我了。這里,詩人借用這個典故,表現了對美好情感的追懷,盡管那是當局自迷,盡管歡樂是那樣短暫,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鵑”,更轉出一種凄涼悲慨的情調來——生而不能,死則續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接著,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的事物總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滿。這里是指佳人紅顏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隱在《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為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最后一聯,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是很珍重這份“感情”的,無需“追憶”,分明已然在追憶。“此情”為單稱表述,則大體可以推定前面所指為一件事。“只是當時已惘然”反迭前句,言當時身處其境,已是凄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余音裊裊,言盡而意不止。
2.【提問】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
【明確】《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所以,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李商隱一生,固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隱喻君臣際遇)往這里套。否則,李商隱那些寫愛情的無題詩,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之類的,都可以當做政治詩來讀了。我們認為,《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
3.【提問】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表現手法?
【明確】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與比喻有共同之處,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點,但它們也有不同之處。比喻像人間的橋梁,一般有兩個硬性的端點,可以找出本體和喻體;象征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系的對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主打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但一追究其具體所指,就如墜人五里云霧了。不敢說李商隱開啟了中國當代朦朧詩的先河,也不敢說他影響了十九世紀法國的象征主義詩派(有受中國詩歌影響的因素),但他確實是一位古典時期的“先鋒派”,他的藝術嘗試和創新是獨特的,對后世影響很大,連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對都他推崇之至。也許,正是李商隱詩歌中表現出的這種意蘊深厚的朦朧美,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4.【提問】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明確】《馬嵬(其一)》是一首絕句:“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敘馬嵬之變,兼寓諷意。本課所選的第二首繼承了前一首的基調,卻更勝一籌,寫得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這里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宕開一筆,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后,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可謂“樂往哀來摧肺肝”!詩的最后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5.【提問】《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如何?
【明確】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這一點,是李商隱學杜甫之處。他的詩雖沒有杜詩的“沉郁”,但卻頗得杜詩的“頓挫”: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6.《馬嵬(其二)》的巧對
從對偶上看,這首詩也是頗為后人稱道的。中間兩聯,僅僅四句28字,卻呼雞驅虎,駐馬牽牛,信手拈來,自然流利;妙趣橫生,而又無穿鑿之嫌。另外,以“六軍”對“七夕”;以“駐馬”對“牽牛”,都是借對的妙用。所謂借對,是指形式上相對,內容上不屬于一類、而且往往相去甚遠的對語。如“駐馬”是指軍隊停滯不前,而“牽牛”卻是指牽牛星,不是牽著牛走的意思。杜甫的詩中,這樣的借對很多,如“野日荒荒白,春流泯泯清”(《漫成》),以“清”(青)對“白”。這一點,李商隱也是學杜甫,但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唐宋以后,律詩對偶往往以借對為高,因為不容易,且富于幽默情趣。對于這首詩的對句,古人有不同的看法。金元時期的方回認為“六軍、七夕、駐馬、牽牛,巧甚”(《瀛奎律髓》),清代的吳喬更是大加贊賞:“敘天下事而六、七、馬、牛為對,恰似兒戲,扛鼎之筆也。”(《圍爐詩話》)。但也有不同意見,明代的吳昌祺認為“虎雞馬牛同用,亦一病”(唐汝詢《唐詩解》吳昌祺評語),清代的屈復認為“空聞、無復,熟套語,七八輕薄”(《唐詩成法》)。我們認為,后面的否定意見過于拘執傳統,只要出語自然恰切,何者不可以人詩呢?
7.李商隱詩的用典
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還可以借題發揮、“借尸還魂”,為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又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總結、擴展
當詩人以極度的虔誠,極度的勞累把自己的生命與詩境熔鑄在一起時,我們體悟的就不只是意境之美,更是詩人的生命。
布置作業
1.朗讀背誦這兩首詩,深入體會作品情韻。
2.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背景資料】
一、關于作者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豁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早年受知于令狐楚,登進士第后娶王茂元女。令狐楚和王茂元是政敵,黨于令狐的人認為商隱親近王氏是背恩負德的行為。后來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绹長期執政,排抑商隱。商隱對政治本來很熱心,卻始終不能得志,這和他得罪令狐氏,處在朋黨傾軋的峽谷里不無關系,雖然他自己并不屑于攀附這兩個政治集團中的任何一個。他先后依托在幾個大官的幕下,曾隨桂管觀察使鄭亞到過廣西,又隨劍南、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到過四川。最后客死在滎陽。有《玉谿生詩》,注本頗多,以流行的馮浩《玉谿生詩詳注》較為詳備。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政治雄心,也有蔑視“古圣先賢”的進步思想。他稱頌漢高祖、唐太宗,也稱頌張良、諸葛亮。他同情“不師孔氏”的元結,更同情“言皆在中興”的劉蕡。他反對藩鎮割據,又反對宦官擅權。可惜他“運與愿違”,由于遭遇讒毀,橫被排抑,“一生襟抱未嘗開”。這就是他的詩常帶感傷情調的原因。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的一顆明星,也是對后代有影。向的一個詩家。他的近體詩,尤其是七律有獨特的風格。他愛好繡織麗字,鑲嵌典故,包藏細密,意境朦朧。常常因為有聲、有色、有新語、有巧對而吸引人去注意,又因為能含蓄和多比興而吸引人去玩索。后代學他的人,例如北宋的西昆體作者,專門講究典故和詞藻,在語言的色澤上用工夫,形式主義的傾向非常顯著。李商隱自己的詩也不免晦澀和濃得化不開的缺點。有時因用典深僻而遭到“語工而意不及”的批評。不過他也能夠不依賴典故而達到很高的表現效果,例如“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春雨》),有情調,有色彩,有氣氛,卻并不靠典故來烘托牽引。他的詠物詩如《贈柳》的“堤遠意相隨”和《蟬》詩的“一樹碧無情”,除表現事物的特征還寫出它在詩人頭腦里引起的特殊感覺,絕非尋常的刻畫,這不是堆砌典故所能辦得到的。至于《夜雨寄北》那樣述情如話的詩,雖然為數不多,也表明作者并不缺乏白描的本領。
同時,李商隱的優秀作品都是言之有物,并非專講表面的涂飾。由于他的身世經歷,他對于生活的感受和世情的認識都不是浮淺的。在他的詩里感慨諷諭都有一定的深度。他的政治詩如《有感》《重有感》《哭劉蕡》和《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都有深切的憂憤,攻擊宦官、藩鎮,更表現出識見和膽量。他的詠史詩往往有諷有嘆,以古喻今。詠物詩往往借慨身世,如《蟬》和《扶風界見梅花》,在寫物的同時也寫出了作者自己。他的愛情詩(不包括寫愛情而別有寄托的詩)常常寫相思失望,其中較好的幾首能給人情深語摯的印象,也有一些免不了一般艷情綺語中的浮薄氣息。這一類的詩雖然有特色,卻并不能代表他的藝術成就。如果說李商隱善于言情,卻有一定的理由,他的寄內、悼亡的作品就可以作證。
李商隱從過去詩人接受多方面的影響,庾信、李賀的色調,杜甫、韓愈的句格,在《玉谿生詩》里都不難發現。李商隱的七律往往在秾麗之中時露沉郁,流美之中不失厚重,使讀者容易聯想到杜甫的一些優秀作品。長篇《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寫法受杜甫《北征》的影響,雖然比較質直,藝術上似不及《北征》,但更多寫國家大事,政治性更強,更多地表現了“詩史”精神。
李商隱的絕句,和他的律詩一樣,講求精工,巧于用筆,構思細密,唱嘆有情。論藝術成就也不在他的律詩之下。在當時的作家中,杜牧的絕句非常突出,他們是并駕齊驅的。
由于李商隱一生中許多遭遇不稱心,他的詩里恬愉散朗的境界少,哀傷抑郁的表現多。他的近體詩因為有吐韻鏗鏘,工于唱嘆等藝術特點,感染力往往很強。
(選自《唐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二、有關評述
1.(《錦瑟》)此悼亡詩也。意亡者善彈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興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斷而為五十弦矣,故曰“無端”也,取斷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華年”,二十五而歿也。“蝴蝶”“杜鵑”,言已化去也;“珠有淚”,哭之也;“玉生煙”,葬之也,猶言埋香瘞(yì)玉也。此情豈待今日追憶乎?只是當時生存之日,已常憂其至此而預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清·朱彝尊《李義山詩集》評語)
2.詩以錦瑟起興,“無端”二字便有自訝自憐之意,此錦瑟之弦遂五十耶?瑟之柱如其弦,而人之年已歷歷如其柱矣,即孔北海所謂五十之年忽忽至也。莊生夢醒,化蝶無蹤,望帝不歸,啼鵑長托,以比華年之難再也。感激而明珠欲淚,綢繆而暖玉生煙,華年之情爾爾。不但今日追憶無從,而在當日已成虛負,故曰“惘然”。(清·杜詔、杜庭珠《唐詩叩彈集》評語)
3。此義山有托而詠也。首言錦瑟之制,其弦五十,其柱如之,以人之華年而移于其數。樂隨時去,事與境遷,故于是乎可思耳。若乃華年所歷,適如莊生之曉夢,怨如望帝之春心,清而為滄海之珠淚,和而為藍田之玉煙。不特錦瑟之音有此四者之情已。夫以如此情緒,事往悲生,不堪回首,固不可待之他日而成追憶也。然而流光荏苒,韶華不再,遙溯當時,則已惘然矣。此情終何極哉!此詩說者紛紛,謂錦瑟為貴人愛姬者,劉貢父也;謂為令狐楚之妾者,計敏夫也。自東坡謂詠錦瑟之聲,則有“適怨清和”之解,說詩家多奉為指南。然以分配中兩聯,固自相合。如“無端五十弦柱”、“思華年”則又何解以處此?詳玩“無端”二字,“錦瑟弦柱”當屬借語,其大旨則取五十之義,“無端”者猶言歲月忽已晚也,觀下句自見。顧其意言所指,或憶少年之艷冶,而傷美人之遲暮;或感身世之閱歷,而悼壯夫之晼晚,則未可以一辭定也。(清·王清臣、陸貽典《唐詩鼓吹箋注》,評語)
4.此言貴妃歿后,徒聞在海外蓬萊之上,其與玄宗他生之夫婦未卜,而此生則已休矣。所以清宮長夜,無與為娛,徒聞衛士之鳴柝,無復雞人之唱籌,蓋形其蕭條寂寞之情也。因思此日,六軍銜憤而同駐馬,當時七夕信誓而笑牽牛,其為哀樂何如矣。而余所惜者,四十四年之天子不能保一貴妃,反不如盧家夫婦猶能百年相守也,是不重可嘆哉?(同上)
5.海外九州,事屬虛誕,帝乃求妃之神于方外乎?他生未必可期,此生已不可作,何復廢寢思之耶?虎旅雞人,幾于虛設矣。吾想六軍皆駐,徒然七夕私盟,五十年天子,求保一婦人而不可得,堪為色荒之戒矣。(唐汝詢)言相傳太真在蓬萊而其實就死。此時帝在軍中,有刁斗之聲,無朝廷之樂,然則笑牽牛之常隔,反不如盧婦之白頭矣。(清·唐汝詢《唐詩解》唐汝詢、吳昌祺評語)
6.玉妃既縊之后,上皇悲不自勝,因而謬托方士家言,言方士排神馭氣,至于海外仙山,抽簪輕叩院門,果有太真出現,授以鈿盒半扇,仍約生生夫婦,此無非欲聊自解釋者也。今先生特又劈手奪去其說,言他生則我不能知,至于今生,則眼見休矣!因急以三四實之,言既是他生尚愿夫婦,何不今生久住宮幃,而乃自致馬嵬宵柝,永辭上陽曉漏耶?便令方士飾說更無以得申也。此六軍、七夕、駐馬、牽牛,隨手所合,不費雕飾,而當時陳玄禮侃侃之請,與長生殿密密之誓,一時匆匆相逼,遂成草草不顧,寫來真如小兒木馬,鬼伯蒺藜,既復可笑,又復可憫也。末言四十余年天子,而不能保一婦人,以為痛戒也。(清·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評語)
《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篇2
學習要點:
進一步培養讀詩誦詩的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的特點
一、名句填空
1、夕陽無限好 ,
2、身無彩鳳雙飛翼,
3、何當共剪西窗燭,
4、春蠶到死絲方盡,
二、文學常識
李商隱(約813—約858), 詩人字 ,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 詩歌創作中,則寫出了大量抒情感懷類的詩篇,尤以晚年的 和 成就最大,本課選讀的兩首詩,就是其代表作
三、閱讀鑒賞
《錦瑟》
1、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什么?這其中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2、典麗精工是李商隱詩歌的特點之一本詩中間兩聯用了哪些典故?這些典故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情調,留下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3、你認為本詩的主旨是什么?
《馬嵬》:
4、《馬嵬》詩是以馬嵬事變中玄宗為“六軍”所逼,“賜”楊妃之死的事件,哪幾句詩寫了這一馬嵬之變的事件?
5、頷聯“虎旅傳宵柝”聲音對“雞人報曉籌”,其聲音有什么不同?
6、軍營內的聲音加上“空聞”和宮廷內聲音加上“不復”,又能使人讀出玄宗的哪種境遇?
7、“空聞”對“不復”,這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會收到什么好的藝術效果?
8、頸聯“此日”和“當時”都是指向時間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點?眼前又遇到了情況?前后又有什么關系?
9、 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來說“海外”還有“九州”,楊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為夫妻”誓約,這可信嗎?哪個詞語和句子戳破了這種說法?
10、這樣以神仙怪誕和生死輪回來寫玄宗癡心夢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11、 對于這些詩人李商隱發出了“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慨嘆 從內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點?從語氣上看又有什么特點?
12、《馬嵬》這首詩先有“馬嵬之變”,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義山之嘆”,但詩歌在某篇布局上卻不是這樣的,說說《馬嵬》詩的敘事結構上的特點?
《李商隱詩兩首》學案
參考答案
一、略二、晚唐 義山 《李義山詩集》 無題詩 詠史詩
三、1、明確:詩人由“五十弦”的“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進而由“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時期這其中運用了傳統的比興手法
2、中間兩聯共用了四個典故一是莊周夢為蝴蝶的典故,意為曾經有過夢想,曾經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詩人借此典的虛緲的夢境隱喻時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二是用望帝魂化杜鵑的典故,意為曾經害過相思,有過殷切的思念三是用南海鮫人的故事,意在說夢想和思想都破滅后所得只是滿眼的淚水借此把月珠淚合而為一,構成了一個朦朧的妙境,表達一種復雜的悵惘情懷,既有對其高曠浩凈的愛賞,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傷 四是用傳說中藍田產玉的故事,意在說夢想和思情破滅后的迷惘詩人借此具有極高美學意味的理想景色,抒發一種對于高潔情感無法親近的悵恨與典三所涵一致四個典故的運用表達了詩人悵惘、悲傷的內心情感詩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什么,詩人為什么而落淚,為什么而迷惘,都難以知曉,詩歌帶給讀者的是一種撲朔迷離的意境這恰恰給了人們無窮無盡、異彩紛呈的想象空間
3、此詩內容很有爭議有人認為“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這是首愛情詩;有人認為是追懷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詩;還有人說瑟有適、怨、清、和四種聲調,詩的中間四句每句各詠一調,則這又是一首描繪音樂的詠物詩現在認為較為合理的解釋是:本詩為李商隱晚年追敘生平,自傷身世之辭如詩人執著一念的美好情感破滅;或自己卓越才德不為世用的悲哀等
4、空聞虎旅傳宵柝,不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5、軍營內的聲音,而后者為宮內聲音
6、只是聽到傳來的“宵柝”之聲,卻不能再聽到熟悉的宮內“報曉”聲了顯然寫出玄宗不在宮內,而身在軍營,逃離了皇宮,已在逃難途中,極盡狼狽和慌亂
7、 對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樂今苦的生活境遇
8、玄宗以自己和楊妃的朝夕相處譏笑牛郎織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會,實則寫出了玄宗迷戀情色,荒廢朝政,致使戰禍發生眼前是寫“六軍”同時“駐馬”不前,未寫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賜”死楊妃,楊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禍水一說,顯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關系
9、不可信,“徒聞”一詞否定了方士的話,“他生未卜此生休”,來生微茫難求,但今生一起緣分斷絕,已是事實
10、思楊妃之切,故有異常之舉這種舉動正是極盡曲折寫出玄宗之悲
11、——對比,貴為天子多年卻無力保護心愛女人對比尋常百姓卻能給莫愁幸福 ——反問貴為天子能保護自己的子民,何況自己心愛女人,但“不及盧家有莫愁”,這一問問出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正常的情況,問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譏諷之意愈明
12、——倒敘,從整體上倒敘使尺幅之間,一波三折;從局部上看倒敘突出因果
《李商隱詩兩首》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了解李商隱的有關生平和創作特色
2、引導把握這兩首詩的意境、情感和表現方法
3、訓練誦詩能力,體會李商隱詩意境高遠、語言華美、情深意濃特點
4、體味詩人獨特的人生際遇
5、認識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的本質,激發憂國憂民的情懷
【目標重、難點】
目標2、4
【知識鏈接】
1、解析題目:
《錦瑟》
本詩選自《李商隱詩歌集解》“錦瑟”是指繪有花紋的瑟,這里是對瑟的美稱,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兩個字
《馬嵬》
本詩以“馬嵬”命題,重點寫唐玄宗在馬嵬驛被“六軍”所逼,親賜愛妃楊玉環死一事馬嵬驛是一個地名,在今陜西興平縣以西的地方詩人詠嘆這一歷史事件的詩有兩首,都是諷刺唐玄宗的,本篇是第二首馬嵬(wéi),地名,楊貴妃縊死的地方
2、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在詞采華艷這一點上,與溫庭筠接近,后世又稱“溫李”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應進士考試,至開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絢的推薦,得中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川東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僧儒)李(德裕)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他的詩作,也有揭露現實黑暗的,但為數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的藝術上,特別是他的近體律絕,其中的優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綿密、典麗精工的藝術特色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有《李義山詩集》和《樊南文集》
3、探尋背景:
《錦瑟》:這首詩大約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后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誦讀時要放慢速度,給人迷惘的感覺這首<錦瑟),題目依<詩經)舊例取自首二字,實際上也可視作“無題”詩;雖然旨意朦朧、筆調含蓄,但顯然有所寄托清黃叔燦《唐詩箋注》說:“此義山年登五十,追溯平生而作也”可予認同
天寶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往四川,至馬嵬(陜西興坪),隨行將士不前,殺了楊國忠,并堅決要求處死楊貴妃不得已令其自縊而死史稱“馬嵬之變”《馬嵬(其二)》,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諷刺詩詩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 )故事為抒情對象,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學習過程】
一、品讀全文,要求度準字音(A級)
1、誦讀詩歌,給加點的字注音
錦瑟( ) 弦( )柱 惘( )然 馬嵬( )
未卜( ) 宵柝( ) 曉籌( ) 駐( )馬
2、根據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處填寫正確的漢字
⑴望帝春心tuō( )杜鵑 ⑵cāng( )海月明珠有淚
⑶只是當時已wǎng( )然 ⑷空聞虎旅傳xiāo( )柝
⑸如何四jì( )為天子
二、文學常識:
⑴李商隱,字 ,號 、樊南生,晚唐詩人他和杜牧合稱 “ ”,與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他一生大約創作了六百多首詩,作品集有
三、李商隱名句集錦:
,東風無力百花殘
, 蠟炬成灰淚始干
身無彩鳳雙飛翼,
春心莫共花爭發,
天意憐幽草,
夕陽無限好,
嫦娥應悔偷靈藥,
桐花萬里關山路,
四、合作探究:(C級)
閱讀《錦瑟》思考問題
1.揣摩《錦瑟》各聯所傳達的意境,結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簡要描述:
2.怎樣理解《錦瑟》一詩的主旨和情感?
3.《錦瑟》一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分析說明:
閱讀《馬嵬(其二)》思考問題
4.談談你如何理解《馬嵬(其二)》的意境和情感
5.《馬嵬(其二)》的章法結構上有何特點?
三、 拓展探究.
談談你對李商隱詩中用典的看法:
【作業布置】
1、對《馬嵬》這首詩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是對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尋找楊貴妃魂魄之舉的否定、批評:海外九洲,不過是徒然留戀罷了,“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
B.頷聯追述玄宗倉皇出逃,夜宿馬嵬的景況:他徹夜難眠,只聽到軍營中報更的梆子聲,再也聽不到宮廷中雞人報曉的聲音
C.“此日”是禁軍駐馬不前,要求誅殺楊貴妃之日“當時”意為在這危急之時“笑牽牛”指玄宗貴妃笑牛朗織女不了解他倆朝夕相伴,永不分離
D.末聯,詩人以冷峻的詰問結束全詩:為什么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2、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完成①—③題
贈 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①古時有臨別贈柳的習俗,其中一個原因是“柳”字諧音“ ”字這首詩描寫的對象是
②怎樣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所表達的形象?
③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意旨?
【品味典故】
品典一:莊生曉夢迷蝴蝶
用了《莊子》的一則寓言典故,說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后來夢醒,莊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詩人借此典的虛緲的夢境隱喻年輕時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鵑
傳說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杜鵑,啼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詩人借此以冤禽托寫恨懷,亦表達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滄海月明珠有淚
傳說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當月明宵靜,蚌則向月張開,以養其珠海,珠得月華,始極光瑩;又有南海鮫有泣淚,顆顆成珠的故事詩人借此把月珠淚合而為一,構成了一個朦朧的妙境,表達一種復雜的悵惘情懷,既有對其高曠浩凈的愛賞,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傷
品典四:藍田日暖玉生煙
藍田的玉山為日光煦照,蘊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氣冉冉上騰,遠察如發,近觀卻元詩人借此具有極高美學意味的理想景色,抒發一種對于高潔情感無法親近的悵恨與典三所涵一致
★常識補充
詩詞鑒賞藝術手法包括:
1、表達方式:敘述、描寫、抒情、議論
2、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
3、表現手法:象征、襯托、對比、想象、聯想、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答案】
1、sè xián wǎng wéi bǔ tuò chóu zhù
2、⑴望帝春心tuō( 托 )杜鵑 ⑵cāng(滄 )海月明珠有淚
⑶只是當時已wǎng(惘 )然 ⑷空聞虎旅傳xiāo( 宵)柝
⑸如何四jì(紀)為天子
3、文學常識:
⑴ 義山 、 玉谿生 、 小李杜 、 溫庭筠 、《 李義山詩集 》
4、李商隱名句集錦:
上一頁下一頁
4
/7
相見時難別亦難
春蠶到死絲方盡
心有靈犀一點通
一寸相思一寸灰
人間重晚晴
夕陽無限好
碧海青天夜夜心
雛鳳清于老鳳聲
二、合作探究:
閱讀《錦瑟》思考問題
1.【明確】第一聯,是起興之筆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詩人將近五十歲的人生(李商隱活了46歲)瑟之發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傷感“一弦一柱”則興寄遙深,感情凝重;“思華年”為全篇主腦,以下文字皆因此生發出來
第二、三兩聯,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也是詩人追憶的內容但詩人究竟在苦戀什么呢?他表達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兩個古老的典故來傳達
“莊生曉夢迷蝴蝶”,說的是迷惘之情——表現了對往昔美好情感的追懷,盡管歡樂是那樣短暫,盡管時隔多年一切都變得朦朧凄迷,但也足以讓他珍惜一生一世
“望帝春心托杜鵑”,傳達出一種凄涼悲慨的情調——生而不能,死則續夢!這是怎樣的悲哀啊,希冀以來生繼今世,永結情緣
接著,詩意又轉,柳暗花明,開出另一新的境界來:明珠在滄海月下泣淚,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煙美好事物的消逝與毀滅,給人以無限的悲傷無奈與悵惘這里具體是指佳人紅顏命薄,還是指詩人才命相妨?(李商隱《有感》一詩中說:“古來才命兩相妨”,意為才氣與命運不能兩全)我們無從知曉
最后一聯,以感嘆作結“此情可待成追憶”,表明作者到老還很珍重這份“感情” “只是當時已惘然”當時身處其境,已是凄迷難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鏡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詩就在這種無限悵惘的情緒中結束,余音裊裊,言盡而意不止
2.《錦瑟》一詩,境界撲朔迷離,情感深長綿藐,確實是一個千古之謎,至今還有很多學者把它當做政治詩來讀,并從詩人的經歷中尋找蛛絲馬跡,闡幽發微李商隱一生,固然是在黨爭的政治派別夾縫中求得生存的,受過一些大官的恩惠,也因之被另一些人排擠,有過短暫的榮光,更有過長期的失意但他在政治上的得失悲歡,未必用這樣朦朧的詩歌來表現,不能硬把中國古典詩歌“香草美人的傳統”(以愛情隱喻君臣際遇)往這里套我們認為,《錦瑟》還是一首寫戀情的詩,是一個垂暮老人回首錦瑟華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其意境高遠,感情真摯,可意會不可言傳,可感悟不可支離,須從大處讀之
3.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手法來表達情感象征與比喻有共同之處,都有以具象表示抽象的特點,但也有區別比喻像人間的橋梁,一般有兩個硬性的端點,可以找出本體和喻體;象征則像天上的彩虹,物質表象所聯系的對象不那么分明,主要靠暗示,帶有更多游移不定的成分像《錦瑟》一詩,無論是起興的“錦瑟”,還是主打的“蝴蝶”“杜鵑”“珠”“玉”等,它們表現的情調可以猜想出來,卻極難追究其具體所指近人梁啟超曾說:“義山的《錦瑟》《碧城》《圣女詞》等詩,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他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
閱讀《馬嵬(其二)》思考問題
4.寫得回環往復,一唱三嘆,意味深長首聯從“海外”說起,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傳說,楊貴妃死后,唐玄宗悲傷不已,就命蜀地方術之士尋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機進言,說在海外蓬萊仙山找到了楊貴妃,還帶回了她頭上的飾物詩人用“徒聞”二字將此事輕輕帶過,實際上是否定了這虛妄之說接著,詩人又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為:來世渺茫難求,可是李楊今生的緣分已然斷絕,卻是無爭的事實此語如當頭棒喝,發人深省第二、三兩聯,都是從對比的角度來寫李楊愛情悲劇的馬嵬之后,唐玄宗這位失去了權勢的皇帝,聽到的只是軍旅的梆聲,再也享受不到在長安宮殿里專人報曉的服務了現實的情景是軍隊嘩變,“六軍不發”,當年盟誓長生殿、笑牛郎織女的賞心樂事,而今都成悲痛!詩的最后一聯,點明題旨:如何貴為天子那么多年,卻無力保護自己的女人,反而連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沒有呢?這一反問雖然含蓄卻很有力,啟發世人記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廢朝政,致使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的歷史悲劇
5.這首詠史詩從章法上看,采用了倒敘的手法先說唐玄宗“召魂之舉”的荒唐,再追述馬嵬之變后的凄涼,最后點出問題的實質,尺幅之間,可謂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兩句,也是“倒行逆施”:“當時七夕笑牽牛”事發在前,反而置后說;“此日六軍同駐馬”事發在后,反而先著筆,如水流遇阻,回環幽咽,蓄勢待發,波瀾起伏
三、拓展探究.
談談你對李商隱詩中用典的看法:
李商隱的詩,素以用典工整適切著稱這兩首詩,尤其是《錦瑟》用了很多典故
①用典可以加大詩句的內涵,提高詩句的品位,鑄造出詩歌典雅、厚重的意韻;
②可以借題發揮、“借尸還魂”,為我所用,創出古典新義來以《錦瑟》而論,如果不引莊周夢蝶,則如何在七個字中傳達出詩人對自我認定的迷惘呢?如果不引望帝啼血,又怎能表現出那種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死不渝的情感呢?可以說,用典是李商隱刻意追求的一種表達手段,更兼他錘煉得好,融貫得好,所以不露斧鑿之痕,達到了渾然天成的地步,所以不礙于他詩句的流利,情感的婉轉
【作業布置】
1、答案:C (當時七夕笑牽牛: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恩愛有加,朝夕相伴,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然而,事實并不如此,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自己愛情中途夭折這是倒轉筆法,借牛朗織女相會反襯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
2、①留贈柳
②柳花怒放,象雪一樣在空中飛舞,撲動著青樓的酒旗
③作者借柳樹輕盈多姿、纏綿多情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柳樹的熱愛也反映了作者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