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教案(通用3篇)
《綜合性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以及人們在過傳統節日時,各地有些什么習俗?并了解其豐富的內涵,這也是本活動的重點。
2、通過收集交流傳統節日的資料,誦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通過收集交流傳統節日的資料,誦讀有關傳統節日的詩歌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和理解,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
教學準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快樂春節來回味
1.師播放歡慶春節的課件。
2.說一說剛才看到的是什么情景。
3.揭題。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在這一天,人們(引說)……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中國的傳統節日。
【設計理念:通過演示課件,播放人們喜聞樂見的歡度春節畫面,用合家團聚包餃子、貼春聯、放鞭炮、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拜年等活動場景,來喚起學生對春節的回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使課堂伊始便充滿了快樂、和諧、互動的氣氛。】
活動二:傳統節日知多少
1.師:除了春節,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學情預設)雖然教師語氣中強調了“中國”和“傳統”兩個關鍵詞,但是學生仍有可能會說出一些非傳統節日的名稱,如兒童節、五一節等,教師先不置可否,引導學生再讀題,找出關鍵詞“中國的”、“傳統的”,引導學生自查自糾。
師補述: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悠久的過程,每個節日都是我們中國特有的,帶有濃厚中國文化韻味的節日。
2.按排好的順序,叫一叫這些節日的名字。
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臘八
【設計理念:通過這一環節的活動,使學生明白中國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而成的,并且讓學生把從交流中獲得的新知,在練習中加以鞏固。】
活動三:節日習俗大放送
1.師生展示收集的資料
師:課前,同學們搜集了一兩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傳統節日的習俗資料,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展示,共同分享。(相機板書:春節端午中秋)
【設計理念師生資料的交流分享,將常見傳統節日習俗進行詳細介紹。學生在交流中加深了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并理解了其中豐富內涵。這一環節搭建了一個生生合作、師生合作、探究分享的平臺,體現了真正的平等、民主、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動四:傳統文化要傳承
1.演示課件:令人關注的端午節文化。學生說自己的感受。
2.師:中國人過了兩千多年的端午節竟成為韓國的文化遺產,這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其滋味是可想而知的,此事充分說明,保護和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多么迫切、多么重要啊!但是,現在仍有不少人對傳統節日不夠了解,不夠重視,我們該怎么做?
3.小組討論。
4.展示本小組成員設計的春聯。
5.展示本小組成員做的月餅。
6.展示本組成員準備的與中秋節有關的古詩
【設計理念:表演寫春聯、做月餅和搜集古詩既鍛煉了學生手腦,又鞏固了有關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還是學生切實開展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舉措,可謂一舉多得!】
活動五:師小結:
太棒了,同學們!你們那顆火熱的愛國心令我感動!我們的祖國會因你們驕傲!現在,我們國家非常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和弘揚非物質文化的政策。(演示課件)相信大家在假日里與家人共度這些傳統節日的時候,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也一定會在大家心中生根發芽,開出絢麗的花朵,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設計理念:在師生共同交流有關傳統節日的資料,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被充分激起時,讓學生看那段視頻資料,聽老師無比惋惜的敘述,使學生在強烈的反差中受到心靈的震撼,從而喚起更加強烈的愛國之情,激發保護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欲望!相信從這次活動開始,會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行動中來!】
《綜合性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2.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讓學生學會溝通、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組織交際能力。
3.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讓學生學會開發利用校內外語文教學資源,提高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情分析】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學生對這些節日了解很多,卻對中國傳統節日了解缺失。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通過組織了《中國傳統節日》綜合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過好中國節,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活動時間】
2課時(一課時布置任務準備,一課時完成活動任務)
【活動設想】
實地采訪、搜集資料、成果匯編等。
【活動準備】
(1)教師確定要研究的幾個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研究其他節日。
(2)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目標,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活動,為學生推薦相關資料、網站,指導研究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居住地的遠近,劃分活動小組,并選出組長;然后各小組成員共同確定要研究的節日。教師要加強指導,以免選擇重復。
(4)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制定方案,并擬出草案交教師審核指導。
(5)小組長根據個人特長,進行組內分工。小組成員利用暑假到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搜集有關資料;到民俗保存較多的農村采訪,了解民俗,搜集傳說、民謠等;將搜集到的資料匯總給小組長,小組長加以選擇,分類整理;撰寫研究報告,內容要涵蓋多方面。
(6)研究活動建議:對于每個節日,教師可提供以下幾個研究角度,學生按照組內分工,進行研究:傳統節日的起源或傳說;關于傳統節日的史書記載;傳統節日的舊民俗與新民俗之比較;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傳統節日民俗的地方特色,要突出本地,兼顧外地;傳統節日與文學作品、民謠;與外國類似節日民俗作比較;傳統節日的社會功能及向國外的傳播。
【活動過程】
一、創境導入
多媒體播放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懸掛艾草、佩戴香囊的畫面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馬上又要來臨了,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節日,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習俗內涵豐富,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韻味。讓我們過好中國節,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開展活動
活動一:音樂詩歌朗誦會
歷來關于傳統節日的詩文很多,民謠也很多。要求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詩文、民謠上臺朗誦,并評出朗誦獎。
活動二:研究報告展示
在課堂上交流并經教師輔導、修改后在全校展出,也可以制作成幻燈片播放。
活動三:各小組合作,按專題編輯成書
如《中國傳統節日的傳說》《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中國傳統節日詩詞》等。
三、總結與評價:
通過這次綜合性學習活動,我發現學生的潛力很大,積極性、創造性很高。通過活動,他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基本上達到了學習目標。但也出現了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一是學生探究不夠深入,無法體會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二是利用假期活動,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偏少,導致有的小組無所適從;三是學生互評、教師評價有所忽略。
四、課堂練習
綜合性學習
過中華節日,品味傳統民俗:元宵觀燈、端午吃粽子、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習俗內涵豐富,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韻味。過好中國節,也是對中華文化的一種傳承。請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題目。
(1)請任選一種中華傳統節日(不重復例句),仿照例句的結構和內容,寫一個句子。
例句:粽香端午,聲聲鑼鼓賽龍舟。
仿句:
(2)端午節的中午,家人團聚,—起熱熱鬧鬧地過節,可是弟弟卻一直低頭玩著手機。爸爸媽媽批評他,他卻說:“年年都圍在一起吃粽子,有什么意思,還不如玩手機呢!”此時,你想對他說:(50字左右)
8.(1)(2分)示例1:月圓中秋,家家團聚吃月餅;
示例2:綠滿清明,戶戶掃墓祭先人。
(以傳統節日為話題,句式相同,字數相等即可)
(2)(2分)示例:“一家人在一起過節,融洽了親情,拉近了距離,爸爸媽媽多想和你聊聊天啊,不要再玩手機了。”(勸誡與節日團聚和親情關聯1分,其他勸誡內容1分)
附:端午習俗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懸艾葉菖蒲、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已成為國人普遍行為。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紀念之。人們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祝愿考生考上好的學校。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古時人們以為自己發病是因為妖魔鬼怪上身),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掛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跳鐘馗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荷包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也有的說可以讓五色絲線扔到河里后變成龍,帶走瘟疫和疾病。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飲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陜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綜合性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展示活動成果。
2.通過交流傳統節日的資料,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3.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研究中國傳統節日的成果。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交流展示自己研究中國傳統節日的成果。
教具準備課件
課型精讀課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直入題目:
二、解決問題,匯報結果
三、整理歸納,教師小結
四、提出希望
1.導語:這段時間,我們對感興趣的節日進行了深入了解,相信大家很有收獲,現在我們就來在班中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吧!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一)指導小組匯報交流
1.小組匯報研究的節日專題。
2.指導全班交流。下面就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把搜集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組成員邊聽邊想,有問題可以及時提出。
A.寫一寫過節的過程。
(1)選一個傳統節日,寫一篇習作。可以寫自己家過節的過程,也可以寫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2)把自己的習作展示給大家看。
B.展示活動成果
4.教師予以點撥、引導,提示學生未研究到的“點”。
5.教師總結本次活動的情況,以鼓勵為主,根據學生個體專題小組的不同表現頒發各類小獎章。如:表演獎,最新創意獎,同心協力獎等。
1.指導學生將自己所搜集的專題資料整理成冊。
2.通過這次活動,你有什么收獲?請把它寫下來。
4.教師小結
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小專家,愿你們在傳統節日文化這座寶庫里,繼續探索,愉快地遨游!
總結:同學們,中國傳統節日不僅是中華民族生活習性、民族心理的有力體現,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與象征。我們要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努力探究它!
齊讀課題
各小組負責人宣讀一下研究的節日專題。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把搜集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一下。
選一個傳統節日,寫一篇習作
展示活動成果
將自己所搜集的專題資料整理成冊。
交流本次活動的感受
總結談話,引入題目,開門見山。
鼓勵學生別具匠心的展示,以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調動探究傳統節日的積極性。
設計了專題小組合作匯報、交流和展示,并通過說一說、聽一聽、寫一寫等形式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進一步激發學生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板書設計
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華傳統節日》
展示內容:習作、文字資料、圖片、照片、錄音片段
展示組別:民間工藝組民族藝術組詩詞賞析組
民俗風情組神話故事組節日美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