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精選21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了解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2.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表達特點。
3.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閱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并能較準確地加以表達。
2.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做民居資料的收集。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導語: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感受我國民居的獨特魅力。
2.齊讀課題。
3.課文由幾篇短文組成?分別向我們介紹了什么民居?
4.朗讀課前導讀,明確本課學習的重點和學習方向。
二、學習第一篇短文《客家民居》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有什么特點?
2.學生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教師做適當引導。
以學定教。從地理位置、獨特作用、特殊材料、奇特結構和文化特征五個方面對客家民居的特點加以分析、理解。(表格、重點句子見后)
重點語句:
a. 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見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的特點,讓讀者感到它的壯觀。
b.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安寧的象征。土樓圍成圓形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先祖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表格:
位置 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獨特的作用 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
特殊的材料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黏合劑,以竹片、木條做筋骨
奇特的結構 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見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寧;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三、學習第二篇短文《傣家竹樓》
1.過渡語:我們去云南看看清秀的傣家竹樓。
2.播放課件,學生觀看。
3.說說傣家竹樓給你怎樣的感覺?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進了綠色的世界。”這句話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給你怎樣的感覺?
4.出示表格,明確學習任務。
5.小組合作,根據課文完成表格,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全班交流。
表格:
位置 濃綠的竹林中
獨特的作用 防酷暑和濕氣
特殊的材料 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離地七八尺處鋪樓板或竹蔑;以前屋頂是用茅草編織的草排或木片覆蓋,近年來大都改用瓦頂
奇特的結構 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關牲口、堆柴禾,樓上進門是一間寬大的堂屋,兩側是用木板和竹蔑隔成的臥室
文化特征 吉祥、平安、家道興旺、團結和睦
重點語句:
a.傣族人家至盡仍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竹樓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
b.“建造竹樓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展示課件,學生齊讀該段。
傣家人是如何建竹樓的?這體現了什么?(先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中柱一般是8根,從山上運進村寨時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潑水祝福;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新樓落成時候,還要舉行“架竹樓”儀式。體現了傣家人企求吉祥、平安、興旺、和睦的民族心理)
四、對比兩篇短文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兩篇短文,在描寫內容和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異同?
2.學生回答,教師做適當指導。
指導方向:
a.透過作者的描寫,我們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獨特的魅力。
b.兩種民居的地理環境、形成原因、建筑材料和結構都不同,但人們的向往與追求卻是相同的。
c.兩篇短文都用了一定的說明方法進行介紹。
五、課堂延伸
1.請學生將課前搜集到的我國其他民居的資料做簡單介紹。
2.學生交流,教師出示相關圖片供學生欣賞。
板書設計:
各 具 特 色 的 民 居
“民居奇葩”——客家民居
“綠色之家”——傣家竹樓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2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并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
難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三、教學準備: 關于各地民居的課件。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師:今天王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份小小的禮物,那就是一段介紹各地民居的圖片。隨著圖片,我們走進了民居的奇妙世界,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個民族。有句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表現在民居上更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
2.師:我們來學習第八課《各具特色的民居》。
走進文中介紹的傣家竹樓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兩個地方的民居能讓我們感受到些什么?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
3.師:剛才我們交流了這兩個地方的民居給我們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說是零零碎碎的,現在王老師要把大家分成八個小組,如果在相應的時間里面,你們完成了一個民居的介紹,可以接著學習另一個民居。每個組長手里有兩張卡,組長負責把你自己讀到的關于民居的特點讀給成員聽,組員交流討論,然后發揮你們集體的智慧,運用簡煉的語言概括出民居的特點,組長負責記錄下來。明白了嗎?
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征
4.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師:(材料特點)是的,這種特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非常的堅固,據說,這樣的材料建成的房子從來沒有坍塌的情況,反而聽說地震過后,過一段時間,他們居然自動的彌合了。你們說神奇不神奇?這個特點概括的很好,還有什么特點?客家民居“奇”在何處?
師: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可見,它的悠久歷史,這也正是客家土樓堅固的特點。在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寫出這些特點的?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么好處?①列數字-通過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準確)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形象直觀)。
無數的游人參觀了客家民居之后,他們都說是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一樣神奇。
6.客家人如何用民居來反應出他們的地方文化特征呢?(幻燈表格)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客家民居的體現。這么多人聚居,居然井然有序,毫不混亂。這也是客家先輩對文化的崇尚。正是這樣的一種文化,造就了客家民居如此獨特的風格。怪不得被譽為是——世界奇葩。
7.師:“奇葩”如何理解,知道“葩”是什么嗎?
那么奇葩就是——稀奇的 罕見的
師:那么客家民居就是——罕見的民居,稀奇的民居
<二>、傣家竹樓
1、師:傣家竹樓的研究成果來亮亮相。
環境優美,“那一幢幢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可以看出環境十分優美,看見全部用竹子造成的竹樓看出四周圍的環境很優美,一個“綠”字概括了傣家環境的特點。
2.師:不僅僅是一個綠色的世界,在里面也非常的舒適,愜意。
這樣的建筑又顯示出傣家人怎樣的文化特征?
吉祥、平安,家道興旺。可以看出傣家竹樓非常明顯的文化特征。
3.師:哦,文中有一個詞非常準確地概括了傣家人的文化特征。“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不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傣家竹樓的體現。
師:我們從整體上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大家能從寫法上看看作者在描寫兩個地方的特色時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嗎?
a、相同點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都采用了列數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兩篇短文都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兩篇短文都通過民居,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b、不同點
1、開頭不同,客家民居是寫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芭”。而傣家竹樓是寫身臨其境的感覺。像一位導游,把我們帶到了綠色世界之中。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客家人是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所以形成了營壘式住宅;傣家人是為了防酷暑和濕氣,所以建造了風格別致的傣家竹樓.
3、結構、建筑的材料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
客家民居給人大、堅固,材料獨特;傣家竹樓給人清新閑適的感覺。
無論是哪種風俗,都不外乎像文中提到的,“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他們的祖先都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幸福。
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景點。假如你是一位導游,該如何向游客介紹傣家竹樓和客家民居?
課后自由組團,推舉一位導游,相信在你們中間會出現一位:“客家熟,傣家通”的好導游。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學反思:
在教學之初我先問了幾個學生,他們快速說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了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知道了這個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
接著,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說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教學中我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對于這種說明性題材的文章,如何能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是我下一個教學面臨的新課題!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 .讀讀記記“奇葩 、八卦”
2. 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 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方法,積累語言,領會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點: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領會表達方法。
三、課前準備: 學生:按預習提示預習課文,查字典理解詞語“奇葩、八卦、傍水而居、和睦”收集相關民居的資料。
老師:掛圖。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看圖、導入新課。
1. 導語: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通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齊讀課題)
2.出示掛圖《客家民居》、《傣家竹樓》讓學生說說看圖后的感受。
(二)整體感知課文,分組側重研討一種民居。
1. 提出閱讀要求,課文向我們介紹的這兩種民居,他們各具什么特色,作者用什么體裁介紹?請同學們默讀一遍,想想自己從中了解到了什么?
2. 各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地讀一讀,討論這種民居有什么特點?
(三)交流“客家民居”的特點。
1.各小組根據交流的內容匯報。(可匯報學習的方法、交流的特點。)
2.根據各小組匯報補充的情況引導學生歸納出客家民居的特點。
a.位置:閩西南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b.作用: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
c.材料:在材料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粘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d.結構:高,如橘瓣狀排列,八卦式布局,宏偉壯觀。
e.文化內涵:吉祥、幸福、安寧、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
3.相機引導理解詞語“奇葩、八卦”
四:交流“傣家民居”的特點。
1.小組匯報。
2.引導學生歸納出竹樓特點。
a.環境:藏在濃綠的竹林中
b.傳統習慣: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c.外觀特點: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
d.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
e.文化內涵:團結和睦、樂于助人
3.相機理解詞語“傍水而居”。
五、學習課文運用的說明方法。
1.學生自讀課文,看看課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劃出相應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2.指名回答找到的句子,說說使用的說明方法及這樣寫的好處。
六、比較兩篇短文表達方法的異同。
1.導語,通過兩小組的合作學習、自學匯報,我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了整體的了解,它們真是各具特色。
2.請同學們把兩篇文章比較一下讀讀,說說它們在表達上的相同點和不同的。(學生默讀、思考、批注)
3.點名交流,體會異同。
4.小結:每一種民居都有它的特色,在習作中,我們要善于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點評:李老師對教材熟悉,課堂駕馭能力強。教學中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特點、重點,從學生學習實際出發。
亮點一、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自讀自悟歸納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亮點二、教學中能把握教材重點,引導、小結,使學生體會課文所傳遞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激起學生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
亮點三、教師能把學文和作文指導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受益非淺。不足之處在于課堂上忽視了朗讀的指導,課文內容雖然淺,但安排上如分兩課時,課上安排練筆,教學效果將更好。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學習并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關于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準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出示詞語認讀:
閩西 南粵 東北 奇葩 騷擾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勻 風雨侵蝕 安然無恙
和睦相處 勤儉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蓋地 清風徐來 蜂擁而來 家道興旺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多起竹樓,傍水而居樹滿寨,花滿園
三、了解民居特點
1.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結 構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閩西南、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作 用 防備盜匪騷擾和當地人排擠
材 料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結 構 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寧;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四、深讀探究,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指名說,互相補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么好處?(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4.同桌商議,并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教師出示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五、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六、自讀《傣家竹樓》部分
1.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介紹傣家竹樓。(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游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
3.評議
七、拓展閱讀: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筑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后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于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 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永定圓樓由于土墻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于防衛,便于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么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筑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后夯打土墻,并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世界民居奇葩
五、體會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真實可信)
3.布置作業:
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1、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2、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點: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
教學難點:掌握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說明方法。
教學方法:演示、討論等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提問:中國有56個民族,地大物博、風俗各異,請看一組圖片,猜猜這是哪里的民 居。(課件出示圖片)
2、這些房子真是風采各異,各具特色,這節課我們共同走進另兩個風格獨特的民居——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板書:各具特色的民居)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然后用一個短語表達你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給你的整體印象。
總結學生的不同看法,最后課件顯示: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三、自主研讀,分組梳理結構:
1、為什么客家民居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而綠林之家的傣家竹樓又具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呢?請同學們精讀課文,根據它們的特點,從位置、作用、材料、結構、文化特征這五個方面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做一個條理性的梳理。
2、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1、2小組負責客家民居,3、4小組負責傣家竹樓。每一小組完成后派一個代表把結果展示出來并做簡單解說。負責相同內容的組間進行比賽,其他兩組可以提出質疑、補充說明。
3、根據學生的結果,老師播放課件:
位置 作用 材料 結構 文化特征
客家民居 閩西南、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 防備盜匪騷擾和當地人排擠 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吉祥、幸福、安寧;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傣家竹樓 地處亞熱帶 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 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屋內橫梁穿柱。樓板和竹篾隔樓、瓦片蓋頂 每幢竹樓呈正方形,分上下兩層 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四、總結完這兩建筑的特點,請問為什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能得到人們如此高的贊譽?(啟發思考,交流觀點)
課件顯示:材料簡單、布局奇妙、歷久不毀、先輩智慧
五、體會本文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
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真實可信)
六、同學自由發言,介紹自己所見所聞到的特色民居
七、課后練習:
找中國的特色民居,并在寫一篇300字左右說明文。
八、板書: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讓學生根據表格梳理內容)
位置 作用 材料 結構 文化特征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二、說明方法:
①列數字:
②打比方:
③引用資料:
④舉例子: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關于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這節課來聊聊我國的民居,你們都知道我國都有哪一些有特色的民居呢?(生交流)縱橫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個古老民族,織就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受特點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快速閱讀全文,邊讀邊畫出他們各自的特點。
2、小組交流一下你們畫出了他們怎樣的特點?
師:老師在下面看見咱們同學都找得非常好,那你能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嗎?
客家民居──宏偉壯觀世界民居奇葩,那么“奇葩”是什么意思?堅固
傣家竹樓——別致美觀綠色之家
同學們掌握得不錯,那么,讓我們再次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細細地體會他們獨特的風格吧!(課件出示民居圖片)
三、小組交流了解民居特點
1.老師這里有一些自學的要求,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小組活動。(課件出示自學要求)
(1)小記者調查
這是以小記者的身份,來到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做一番調查,調查的內容就是老師發給你的表格(一)小組同學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民居進行討論交流,并把表格填好,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兩個都做。
(2)筆者座談會
這是一篇介紹民居鮮明特色的說明文。文章的語言簡練準確、平實質樸又生動形象,作者也用到了很多的說明方法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加以說明的,你們可以選擇表格(二)來看看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
(3)小導游解說
如果讓你來當導游,你會如何向大家介紹呢?“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呢?小組同學共同設計好導游詞。
(4)旅游觀光
這是你參觀完“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之后,以一個旅游者的身份,談談自己的收獲和感受。
你們還可以以其它的形式來展示一下他們獨特的風格,小組同學任選一種形式學習,老師給你們十五分鐘的時間準備,待會兒咱們各小組上臺展示一下,看看哪個小組同學設計得好,展示得好。
2、各小組交流準備
3、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點。
4、師小結:同學們對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了解得非常清楚,聽了你們的交流,我們真是感受到了走進了客家的歷史與生活,走進了風格獨特的傣家竹樓。
四、課外延伸
1、其實除了這兩個典型的民居外,我國其它地方的特色民居,請同學們仔細來欣賞一下,體會它們的獨特之美。(看各種民居展)
2、師小結: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他們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課后同學們可以選擇你感興趣的民居,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等等,下節課我來一個“觀光多姿多彩的民居”綜合實踐課,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向大家介紹。
教學反思
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自己存在了很多的問題: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深入,不熟練
自己對課文的整體把握不夠深入,課文的內容也不是很熟練,以致于在學生進行自學交流展示的時候,學生已經找出了列數字的句子,其實自己的意思是讓學生再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而說成了是繼續找“列數字”的句子,使學生顯得很茫然,不知從哪兒入手。一是因為教材不熟練,二是因為緊張吧!
二、對學生的指導、評價不到位
這節課我主要采用學生自學的方式進行,但是效果卻不盡人意。反思一下自己,我覺得課堂上對學生點得不到位,自學的方式也沒有跟學生交代清楚,指導的方法也少,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顯得很被動。就是有一些同學交流得不錯,自己也沒有激勵起學生向上的動力,總之,學生的參與不是很積極、主動的、活躍的。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感到沒有學生學不好的,只有老師導不好的,教不好的,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一定努力彌補自己的這方面的不足。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學習并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重難點】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準備】關于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些五花八門的房子,真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了,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去參觀領略一番。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后劃出不懂的詞句。
2、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3、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
5、初步交流閱讀感受,并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三、了解民居特點
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比如,分客家圍屋組、傣家竹樓組,先分組讀、議,再相互交流、補充。
1、默讀課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畫出相關語句。
2、完成填空后小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點。
四、深讀探究,感知表達特點
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1、自由讀《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
(畫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讀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處?指名說,互相補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異常堅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的,有什么好處?
(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4、同桌商議,并參考文中插圖,畫一畫客家民居的俯瞰圖。
(教師出示八卦圖,請學生參考比較。)
五、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
(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
六、自讀《傣家竹樓》部分
1、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了解傣家竹樓的特點。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介紹傣家竹樓:
(傣家竹樓,以其獨特的建筑形式,優美的風景,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景點。如果由你來當導游,該如何向游客介紹?請各小組推選選手,共同設計導游詞,參加評比。)
3、評議。
七、課外拓展,遷移練寫
1、出示課后“資料袋”一組郵票,介紹來歷:我國從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開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總共發行四套民居郵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發行二十一枚,從一分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郵票,四套郵票全部為影寫版,由北京郵票廠印制,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圖發展的歷史記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筑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動,圖案漂亮,這方寸之間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
2、布置作業:
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世界民居奇葩
【相關鏈接】
關于客家人:
客家人是指原籍為黃河流域地區的漢人,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征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約4500萬人。其中國內4000萬人,國外有500萬人左右。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國際知名作家韓素音均是客家人。國內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共有17個省、185個市縣。廣東的客家人有2000多萬,占全省總人數近30%。
客家民居的五種優越性:
一是充分的經濟性。建筑材料主要是黃土和杉木,十分經濟。二是良好的堅固性。墻基大多用石塊壘筑,墻身內埋有竹片木條等水平拉結性筋骨,墻頂則為挑出型屋檐,能確保房屋免受水襲。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熱天可以防止酷暑進入,冷天可以隔絕冽風侵襲,在樓內形成一個夏涼冬暖的小氣候。另外厚土墻還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著適宜人體的濕度,環境太干時,能夠自然釋放水分;而環境太濕時,又能夠吸收水分。這種調節作用十分有益于人體健康。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墻體堅固異常且底層不開窗,硬木厚門上還包貼鐵皮,門后用橫杠抵固,門上置防火水柜,樓內水井、糧倉、畜圈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是他們抗御兵匪、野獸和土著襲擊所必需的。五是獨特的藝術性。這主要體現在整體造型上,從布局看,圓形圍屋就是一個太極圖。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作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馳名中外,世人皆知。
這種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在四面圍合,形成一個口字形,里面是一個中心庭院,所以這種院落式民居被稱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里面其樂融融。由于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筑,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陜北窯洞: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后窯,有的一進三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里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壁用石灰涂抹,顯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臺,一頭連著炕,由于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圍的三面墻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陜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墻壁直接接觸摩擦,還可以保持清潔。陜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窗外貼有窗花,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西藏民居:
西藏民居與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態一樣,也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藏族民居豐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結構建筑各有特色,就連窯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尋見。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內壁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8
最近在學校進行的優質課選拔中,我講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并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游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采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匯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余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鉆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9
課前準備
1.關于土樓和竹樓的圖片
2.一組中國民居郵票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識民居
1.出示民居郵票一組,說說你認識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紹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筑對民間居住建筑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我國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于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萬別,使我國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兩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讀后劃出不懂的詞句。
2.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同桌交流。
3.再讀課文,把讀不通順、讀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
5.初步交流閱讀感受,并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樓──綠色之家。
三、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研讀要求如下:
①研究內容:
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么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②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讀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劃主要詞句、標感受、列提綱等方法。
2.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結果,推選代表準備介紹客家、傣家民居。
四、集體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①由甲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乙組成員針對甲組介紹情況質疑,甲組成員答疑。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①由乙組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甲組成員針對乙組介紹情況質疑,乙組成員答疑。
3.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體會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真實可信)
3.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
六、課外拓展,遷移練寫
1.出示課后“資料袋”一組郵票,介紹來歷:我國從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開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總共發行四套民居郵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發行二十一枚,從一分的內蒙古民居郵票開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郵票,四套郵票全部為影寫版,由北京郵票廠印制,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圖發展的歷史記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筑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動,圖案漂亮,這方寸之間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綺麗多彩的華夏民居風貌。有人夜憩竹樓,有人水上為家,有人把家馱在馬背上,有人享受著窯洞中最古樸的大自然的恩賜……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這些郵票上的民居故事嗎?
2.發放關于這組郵票的簡單介紹,拓展閱讀。
內蒙民居──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涂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墻,成為并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墻、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墻。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御的需要。
東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馬架房。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墻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墻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墻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為正房,北面為偏房,兩側為廂房,陽光充足,四間房由一個院子緊緊地聯接在一起,俗稱“四合院”。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風的樞紐,并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庫門”房子。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代表性。因為上海繁華,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組成,相互毗連。戶內建筑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并有小型曬臺,在建筑正面和墻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樓上樓下,小巧玲瓏,青瓦覆蓋,閣樓曬臺,綠樹掩映,十分幽雅。
陜北民居──窯洞。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中國臺灣民居──中國臺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后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沖,秘密性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黃巖天長街住宅。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后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臺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并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3.布置作業:
選擇你感興趣的一枚民居郵票,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通讀課文、積累詞語
(2)、理解課文,了解客觀民居以及傣家竹樓的建筑特色
(3)、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學習作者運用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來表現事物的特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比較、分析,理解不同民族的建筑特色。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祖國傳統的建筑藝術,激發學生對祖國民族特色建筑的熱愛和贊嘆。
重、難點與關鍵了解客家民族以及傣族竹樓的建筑特點,體會祖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
課時劃分一課時
教學設計:
·教具準備·
1、詞語卡片
2、cai課件(各具特色的民居圖片)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初識民居
1、出示cai課件,說說你認識哪些民居。
2、教師介紹:民居是人們對民間居住建筑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使用。我國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來勞動人 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于我國幅員廣闊,各地區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使我國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天我們就認識其中兩個。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
2、師:畫出不同的語句,先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自己解決不懂的詞句,再與同桌交流。
閩:福建省的別稱
粵:廣東省的別稱。
奇葩:奇,罕見的,特殊的,非常的;葩,花。
營壘:軍營四周的圍墻。
八卦: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出示cai課件。
3、回到文中,把難讀或不懂的地方多讀幾遍。
4、默讀課文,思考: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
三、自主研讀,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2、教師指導,出示cai課件,讓學生注意觀察,再進行研究。
(1)、研究內容:
甲組: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么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乙組: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2)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逐項解答。而后同桌合作,加以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畫主要詞句、標感受、列題綱等方法。
3、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的結果,達成共識。
四、反饋交流,了解民居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建筑成因: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偏僻、邊遠的山區,為防盜版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
建筑材料: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筑成土樓。
形狀結構:土樓高15米,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形成圓形,宏偉壯觀。
文化內涵:兩三百人聚居一樓,不分貧富、貴賤,平等分房,和睦相處,勤儉持家,追求吉祥,幸福與安寧。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建筑成因:居住地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竹樓有利于防酷暑和濕氣。
建筑材料:竹樓由20至24根柱子支撐,樓板或竹篾隔層,屋頂用草排、木片或瓦片覆蓋。
形狀結構:竹樓呈正方形,竹籬圍著,分上下兩層,結構簡單,十分寬敞,別致美觀。
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架樓儀式如過節般熱鬧,請唱曲子,祈求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3、角色體驗,練習表達,組織學生以導游的身份為大家介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以深化了解。
4、教師小結:傣族人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樹滿寨花滿園,與自然合為一體,是多么幸福。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世界民居奇葩,它們就像地下冒出的蘑菇,又同自天而降的“飛碟”,是那般宏偉壯觀。客家人平等聚居,和睦共處的淳樸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五、品讀句子,感悟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列數字:墻厚1米,高15 米
(2)、打比方:“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
(3)、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
(4)、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
(5)、作比較:“……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六、課外拓展,遷移表達
1、出示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特色民居的圖片或資料。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說一說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七、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展示、介紹的這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民居,是我們炎黃子孫上下五千年謀生存 ,求發展的歷史紀錄,是我國勞動人民在民居建筑藝術上不朽的智慧結晶,也是屹立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民俗風情的人文景觀。
八、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向爸媽介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3、選用課時作業設計。
板書設計: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建筑成因
建筑材料
形狀結構
文化內涵
(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引用資料)
教后反思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地關注到本課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將主要地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生自學了解、合作探究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建筑特點和作者的表達方法上,并進行課內深化——請學生當導游解說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以及作了課外延伸,模仿課文自主交流其它的民居。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介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一節統合實踐課。在語文教學中,我認為還是要加強對學生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1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自學導航
學法領航: 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進行自學,默讀、批注、填表、合作探究,領悟文章寫法。
一、自主學習1、熟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讀后劃出不懂的詞句。2、自學生字詞,理解難懂的詞語。我會做下列題目:a、形近字我會組詞綴( ) 避( ) 崇( ) 篾( )輟( ) 僻( ) 祟( ) 蔑( )b、我知道下列詞語的意思。點綴:奇葩:崇尚:酷熱:和睦相處:安然無恙:3、初步交流閱讀感受,并分別用一個詞形容它們給你留下的印象。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4、閱讀課文,比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填寫下面的表格。
客 家 民 居 傣 家 竹 樓 形狀 材料 用途 層高 文化特征
二、互動交流1、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小組討論并匯報。 2、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來說明兩種民居的特點?請舉例說明,并說說有何表達效果。 3、朗讀文中精彩的語句。我的收獲1、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2、你家鄉的居民有哪些特點?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一下,也可以畫一畫。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學習并積累“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等詞語。
2、有感情朗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
3、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二、情感目標
了解祖國各地民居特色及其文化內涵,領略各族民情風采,感受祖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三、能力目標
學會抓住事物的特點并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對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說明。
教學重難點: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課時安排:1學時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中國民居的文字、圖片資料,使學生對相關的知識有所了解。
2、老師根據課后資料袋的提示,準備一些圖片或音像資料。如,陜北的窯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上海石庫門房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分鐘)
師:家是我們的避風港灣,有間溫暖舒適的房子是溫馨家庭必不可少的。我們老百姓都很重視建房買房,成家立室。我們同學們大多是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從小見到的都是用鋼筋水泥砌成的,都是方方正正造型整齊劃一的高樓大廈,我們可能都很少見到其它樣子的房子。我想同學們肯定都很希望去世界各地看看別的地方的房子是怎樣的吧?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去其它地方其它民族看看各式各樣的民居,好嗎?(播放課件,向學生展示各式各樣的民居,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蒙古包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8分鐘)
1、師:客家,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中國臺灣、海南、福建部分地區。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自遠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國西南部。這兩個民系民族都是具有顯著特征的,它們的建筑很有自己獨特的風情和韻味。現在我們就來初步快速地讀一下課文。讀課文的時候要把課文讀準讀順,把不懂的字詞句找出來,同時帶著“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樓各有什么特點”這兩個問題去默讀課文。
2、老師出示課件,帶領學生認讀“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三、詳讀課文,體會民居特點。(15分鐘)
師:現在老師把大家分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重點閱讀客家民居部分,一個小組重點閱讀傣族竹樓部分,我們讀的時候要充分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我們先在各自小組內讀讀議議,再相互交流,補充。讀完后要回答如下問題:(出示課件)
1、客家民居以及傣族竹樓的位置、作用、材料、結構、文化特征。
2、讀客家民居部分,說說客家民居“奇”在何處。
3、讀傣家竹樓部分,說說傣家竹樓有何與眾不同的地方。
四、深度研讀,體會說明方法(15分鐘)
師:通過閱讀和小組討論,我們已經認識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樓的特色和感受了它們的文化內涵。現在,老師再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讓大家再次認真詳細地閱讀課文,這一次讀,我們要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同學們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主要的說明方法及其表達效果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真實可信)
五、角色演練,做做小導游(5分鐘)
師: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我們也知道課文是怎樣運用各樣說明方法把它們的特色和風情生動詳細地介紹給我們了。假如我們是小導游,我們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也同樣生動地把它們的特色和風情一一向旅客們介紹呢?現在就請各小組討論整理一下意見,每個小組推舉一名同學上來當小導游,分別把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樓的特點簡單向我們介紹一下,說的時候要注意用上一定的說明方法。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做得最好。
六、 布置作業,拓展閱讀
(練習冊《同步閱讀訓練》第40頁)
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筑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后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于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
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圓樓由于土墻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于防衛,便于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么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筑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后夯打土墻,并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七、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民居特點:圓形、八卦布局、設有防火墻
文化特征:和睦相處;勤儉持家;平等互助
傣家竹樓
民居特點: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文化特征: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八、 教學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3
1.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農業展覽會”是指 。作者用了 的表達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這一民俗特點。
寫句子:不是……而是……
2.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從第一句話可充分感受到 。透過 等詞語,可以體驗到人們多么重視除夕夜“吃團圓飯”,這里飽含著 。按照老北京的習慣,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覺,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這叫 。
3.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請你聯系上下文,春節的三次高潮分別是
、 、 。
4.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
這句話在文中起 的作用。殘燈是指 ;末廟:是指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 的感情,我從 等詞中體會到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提示: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采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文章首先概括介紹客家民居特點、所在的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樣式是“圓形圍屋或土樓”,“點綴”說明地處偏僻的山區,“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較來說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課文詳細介紹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點:營壘式的住宅及這樣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舉例子、列數據、打比方等方法,具體生動地說明了營壘式住宅的建材、外觀和整體布局等特點。緊接著寫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義。最后寫圓形圍屋內部構造特點及體現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二、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
提示: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重點語句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三、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四通過學習課文,你發現了客家人有哪些特點了嗎?
提示:抓住課文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最后一個自然段加以分析。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客家民居》,了解了客家民居的一些特點、文化內涵和一些寫作方法。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與順序來學習《傣家竹樓》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提示: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采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筑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二、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
提示: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重點語句理解: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筑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三、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四、通過學習課文,你發現傣族人有哪些特點了嗎?
抓住課文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最后一個自然段加以分析。
作業:
1、搜集一下我國各地民居的相關資料。
2、寫一篇習作,介紹一下自己家鄉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看了國培上的課例分析和教學視頻后,對新課程教學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結合這次培訓我講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因此我讓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嘗試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并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游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采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匯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余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鉆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二、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
提示: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重點語句理解:
①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這句話運用了打比方和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圍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點綴”一詞用得很妙,說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煙稀少的邊遠山區,為下文介紹營壘式的住宅埋下伏筆。
②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圓形圍屋外觀和整體布局特點。難怪外國友人遠遠望見圓形圍屋,禁不住發出驚嘆──“天上掉下的飛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圖③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墻,整齊劃一。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義的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圓形圍屋,按八卦布局排列,體現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圓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三、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四通過學習課文,你發現了客家人有哪些特點了嗎?
提示:抓住課文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最后一個自然段加以分析。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客家民居》,了解了客家民居的一些特點、文化內涵和一些寫作方法。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與順序來學習《傣家竹樓》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提示:引導學生根據提示自主閱讀,可采用找中心句、重點句和列提綱的方法,理清說明順序。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紹傣族竹樓的建筑環境:一幢幢竹樓掩映在鳳尾竹和油棕林的濃綠中。第二段寫傣族人家“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傳統習俗及緣由:傣族地處亞熱帶,竹樓具有防酷熱和濕氣的功能。第三段講傣族村寨及竹樓的外觀特點。第四段說竹樓內部結構簡單、寬敞、別致等特點。第五段寫傣家建造竹樓時的傳統習俗及文化內涵。一家蓋房,全村幫忙的習俗,體現了傣家人團結和睦、樂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
二、再讀課文,畫畫批批,體會民居特點。
提示:給學生充足的自讀自悟時間,認真與文本對話,梳理民居特色,體會文化內涵。也可根據選學內容,組成學習小組進行合作學習。
重點語句理解: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竹樓是傣族傳統的建筑形式。這是因為傣族人居住區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多,空氣濕度大,竹樓有利于防酷熱和濕氣。所以,傣家竹樓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臨近。“多起竹樓,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樓為主。
⑤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
傣族竹樓原本就“藏在濃綠的竹林中”,傣家人還喜歡在竹樓周圍,家家戶戶的竹籬內栽種鳳尾竹、檳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滿詩情畫意,真正可以說是“樹滿寨,花滿園”。三、研讀課文,領悟說明方法。
提示:再次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抓住民居特點,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民居特點介紹清楚的?讓學生把運用的說明方法找出來,讀讀議議,體會表達的效果。
四、通過學習課文,你發現傣族人有哪些特點了嗎?
抓住課文的相關內容,尤其是最后一個自然段加以分析。
作業:
1、搜集一下我國各地民居的相關資料。
2、寫一篇習作,介紹一下自己家鄉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看了國培上的課例分析和教學視頻后,對新課程教學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結合這次培訓我講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課,回顧這堂課的教學,我發現了很多問題:
一、忽視了對朗讀內容的設置和指導。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教學目標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因此我讓學生讀得不夠充分。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嘗試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并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游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
二、對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課的說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點。本課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樓,我是讓采用自學的方式進行,在學生匯報交流時,有生說,“全寨子的人蜂擁而至,喜氣洋洋,像過節一般熱鬧。”這句話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課前對此進行預設,緊張之余就說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氣洋洋的樣子比作成過節的熱鬧氣氛,給學生造成了誤導,其實能體現打比方是“蜂擁而至”四個字。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鉆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5
1. 多音字:(進行正確讀音的選擇)
萬象更(gēng gèng)新 間(jiān jiàn)斷 鋪(pū pù)戶
天氣轉(zhuàn zhuǎn)暖 分(fēn fèn)外熱鬧
2.下列三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正月(zhēng ) 搖曳(yì) b 嫵媚(fǔ) 馕(náng)坑
c 引吭高歌(háng) 江水吞噬(shì)
3.下面三組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 祟山峻嶺 截然不同 野馬脫韁 b 青面獠牙 隨心所浴 載歌載舞
c 和睦相處 豁達樂觀 勤儉持家
4.根據下列詞語的構詞特點,仿寫詞語。
張燈結彩 、 零七八碎 、
各形各色 、 走馬燈、逛廟會 、
5.請給下列的詞語排序,并說說為什么。
小年 春節 正月初一 除夕 元宵 臘月
6.根據下面句子的表述寫出四字詞語。
①一聽說有戲看,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了過來。( )
②東一塊,西一塊,非常雜亂。( )
③該得到的都得到了,再也沒有其它的奢望( )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6
學習目標 :
1、讀讀記記“騷擾、偏僻、魅力、清風徐來、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秩序井然、遮天蓋地、宏偉壯觀、別致美觀、蜂擁而至、安然無恙、崇山峻嶺”等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教學準備:關于各地民居的課件。
教學時間:1課時
整體設計意圖: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本單元的略讀課文。主要介紹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文章運用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的描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教學本課采用“明確目的,提出問題,默讀、探究,交流匯報,仿寫練筆”的方法,放手讓學生用所學的閱讀知識獨立閱讀、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的
1、藏戲雖然簡樸,卻有著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戲劇一樣,許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鮮明。今天我們學習課文《各具特色的民居》。(板書課題)
2、閱讀文前的“連接語”,看看給我們提出了什么學習要求。
(學習要求:默讀課文,說說客家民居、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課文用了哪些方法開說明這些特點的。)
【設計意圖】
有目的地學習,使學生學習有了方向,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以后的學習環節中主動地圍繞學習目標進行探索,更容易讓學生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
二、初讀課文,讀通讀準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有著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出示詞語認讀:
奇葩 騷擾 夯筑 竹篾 閩西南 粵東北 樹滿寨,花滿園 布局均勻 風雨侵蝕 安然無恙 和睦相處 勤儉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蓋地 清風徐來 蜂擁而來 家道興旺 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 多起竹樓,傍水而居 【設計意圖】
學習生字、新詞,唯讀通順句子,理解課文內容作好鋪墊。
三、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客家民居:圓形圍屋或土樓,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樓:呈正方形,防熱、防潮,簡單、別致,是綠色的世界。)
【設計意圖】
訓練學生整體把握內容的能力。
四、自主研讀,小組合作梳理。
1.將全班同學分為甲、乙兩大組,分別研讀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研讀要求如下:
①研究內容:
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客家民居為什么被譽為“世界民居的奇葩”?
從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狀結構、文化內涵幾方面思考,傣家竹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
②研讀方法:
先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讀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劃主要詞句、標感受、列提綱等方法。
2.四人一小組交流整理結果,推選代表準備介紹客家、傣家民居。
【設計意圖】
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認真思考,充分表達自己閱讀的感受、認真聆聽同伴的見解,使學生全面、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理解能力。
五、集體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點。
①由甲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乙組成員針對甲組介紹情況質疑,甲組成員答疑。
2.交流“傣家竹樓”特點。
①由乙組組代表介紹“客家民居”的特點,其他組員補充。
②甲組成員針對乙組介紹情況質疑,乙組成員答疑。
3.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為他們常年居住在“竹”樓里,幢幢造型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樓,飄浮在裊裊炊煙和潺潺流水的畫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織成的綠色帷幕中。斑斕多姿的傣族寨子,隨著天地間的長風流水,與自然和為一體。而圓形土樓真無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來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飛碟”。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傳,朝夕相處,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有條理地表達的能力。
六、體會說明方法
1、默讀課文,思考:作者介紹民居特點時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集體交流,要求:結合文中語句舉例談說明方法,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主要的說明方法列舉如下:
①列數字:“……夯筑起墻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具體可感)
②打比方:“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形象直觀)
③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實具體)
④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真實可信)
3、把自己喜歡的語句摘抄下來。
【設計意圖】
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七、作業布置
模仿本文的寫法,介紹一處你熟悉的地方民居。
【設計意圖】
這是一種學習實踐活動。運用所學表達方法、積累的詞語模仿寫作,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民居名稱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蒙古包 …
建造環境 崇山峻嶺中 竹林中 ————
建筑成因 防范盜匪騷擾 防熱、防濕 ————
形狀結構 圓形圍屋或土樓 呈正方形 ————
建筑材料 石灰 糯米飯 竹篾 茅草 木板 ————
雞蛋清 竹片 木條
文化內涵 和睦相處 勤儉持家 吉祥 平安 家道興旺————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7
一、激qing導入,初步感受我國民居的魅力
師:我國幅員遼闊有56個民族,許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鮮明。大家看大屏幕,(播放圖片)這些各具特色的民居無不展示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民居
師:本課介紹了哪些民居呢?
默讀閱讀提示,看本文提出了怎樣的閱讀要求?讀后交流
二、自學討論,交流學習所得
1、下面分小組來學習,每個小組在閱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一種民居深入的讀一讀,讀完后再討論:這種民居有什么特點,作者采用了怎樣的方法說明的。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自學交流“客家民居”
1、小組代表匯報:
客家民居:方法是①先找出最能反應客家民居特點的語句,②然后深入閱讀這些語句,從中總結客家民居的特點,③最后還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
① 營壘式住宅
② 房屋排列如橘瓣分布均勻,宏偉壯觀
③ 圓形,按八卦布局排列
④ 分配非常平等,不分貧富貴*
2、作者采用怎樣的說明方法說明的?
作者采用舉例、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
①在閩西南和粵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這句話主要運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較的方法,概括地說明了客家圓形土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與“世界民居”比較是一朵特殊的、罕見的花。
②它們大多為三層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作者用列數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動形象的說明圓形圍屋的外觀和整體布局的特點。
四、交流“傣家竹樓”
1、小組長做代表交流,其他同學補充
傣家竹樓有什么特點呢?
① 藏在竹林
② 傍水而居
③ 樹滿寨,花滿園
④ 外形別致美觀,
⑤ 結構簡單,美觀,寬敞通風。
⑥ 一家蓋房,全村幫忙。這是傣族文化的象征,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
2、比較一下兩篇文章表達方法的異同
① 兩篇短文都把民居的特點介紹的鮮明生動,就像親眼目睹一樣
② 兩篇短文都先講了民居的形成原因。每一種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點,也要留心它們形成的原因。
③ 兩篇短文的開頭不一樣,給讀者的感受不同
④ 都運用了很多的說明方法比如打比方,列數字等
五、交流收獲,總結:
學習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學生交流
同學們理解得很深入,在習作中我們也要善于學習和運用作者的表達方法,寫出事物的鮮明特點
六、交流搜集的民居資料
七、課后作業
學習運用本課的說明方法,寫一處景物或者建筑物。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8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課文里為我們介紹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并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教學中我先是放手讓孩子自學課文,討論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各有什么特點,然后說說你學到了哪些說明方法。
結果我發發現,孩子們對民居和竹樓的特點可謂是小菜一碟,瞬間就討論完畢了,而且有哪些說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幾分鐘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學任務了。
于是我臨時布置了一個討論題:自讀課文,找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本組內討論討論。
結果交流的時候我才發現孩子們多么有創造力,現將孩子們精彩發言摘錄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時候是不是會減少很多悲劇的發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發地帶進行推廣?
2、從客家人的居住情況你們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樣的一個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樓聞著陣陣瓜果的香味你會想寫什么呢?請寫一個片段。
4、用自己的話把”樹滿寨,花滿園“的情景描寫下來。
5、用今天所學的方法寫寫我們的民居,要寫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們在第二堂課里就圍繞著這幾個話題展開了層層討論,課堂氣氛極為活躍,孩子們個個興高采烈,興趣盎然的。特別孩子們在說怎么寫出我們民居的特點的時候,更是讓我捧腹大笑,讓我大開眼界。
盡管這課的教學好象偏離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但是我覺得給孩子們帶來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是功勞,再說孩子們也是學有所得的。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讓南北具有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本節課的目的在于孩子們能仿照課文。了解民居特色并且介紹某一民居,但由于準備不充分,本節課文沒有有達到理想狀態,其原因有二。
一、設備簡陋、收集資料不足,對于地方特色不夠了解。
由于本地區教學資源不完善,對于收集到的資料不能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孩子在家悼念、整理資料的較少,雖然個別同學有收集,但只能停留在抄寫上,并能用語言介紹,由于資料缺乏,課堂只能停留在課本上,知識量無擴充,使整節課顯得干巴巴的。
二、由于本身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課堂教學估計不足設計不完美。
通過與教研員反饋,了解到基于第一個原因,應從本地區實際出發,讓孩子談談本地區民居的這樣都是孩子身邊的事物。孩子談起來就會滔滔不絕,既解決重點又避免上課單調。
在今后的教學中會在這兩方面努力。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19
一、給畫橫線的字注音。
( ) ( ) ( ) ( ) ( ) ( )點 綴 偏 僻 夯 筑 八 卦 貯 倉 傣 族( ) ( )( ) ( ) ( ) ( )一 幢 竹 篾 覆 蓋 臥 室 傍 晚 秩 序二、看拼音,寫詞語。qí pā dào fěi jū bàn jīng shòu ān rán wú yàng( ) ( ) ( ) ( ) ( )kù rè bié zhì yán sù xí sú qīng fēng xú lái( ) ( ) ( ) ( ) ( )三、根據表格要求在文中找到相關詞句,填寫下表。
客家民居 傣家竹樓 位置 作用 材料 結構 文化特征
四、把下列詞語補充完整。( )山( )嶺 ( )偉( )觀 ( )齊( )一和( )( )處 ( )儉持( ) ( )天( )地一( )一( ) ( )( )而至 ( )( )洋洋五、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⒈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⒉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 )六、修改病句。⒈這次考試中,他取得了優異的成就。⒉林老師光榮地被評為“優秀輔導員”的稱號。⒊他基本上把老師的作業全部做完了。七、辨字組詞。糯( ) 譽( ) 蝕( ) 徐( )懦( ) 謄( ) 濁( ) 除( )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20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介紹南北具有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科普性較強的文章,本節課的目的在于孩子們能仿照課文。了解民居特色并且介紹某一民居,但由于準備不充分,本節課文沒有有達到理想狀態,其原因有二。
一、設備簡陋、收集資料不足,對于地方特色不夠了解。
由于本地區教學資源不完善,對于收集到的資料不能以影像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孩子在家收集、整理資料的較少,雖然個別同學有收集,但只能停留在抄寫上,并不能用語言介紹,由于資料缺乏,課堂只能停留在課本上,知識量無擴充,使整節課顯得干巴巴的。
二、由于本身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課堂教學估計不足設計不完美。
通過與教研員反饋,了解到基于第一個原因,應從本地區實際出發,讓孩子談談本地區民居的這樣都是孩子身邊的事物。孩子談起來就會滔滔不絕,既解決重點又避免上課單調。
在今后的教學中會在這兩方面努力。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閱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學習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并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一下思路:
1.上課伊始,先通過初讀課文檢查預習,糾正誤音,疏通句子,粗知大意。
2.按自然段逐次分析,比如:指明一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學生說一說你聽懂了什么?孩子們分別從奇葩、崇山峻嶺、圓形圍屋或土樓等明白了,這一段概括介紹了客家民居的特點、所處位置和環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在第二自然段中,明白意思后,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效果挺好。
3.再讀課文,入情入境,了解客家民居的文化。
4.按照以上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傣家竹樓》
5.集體交流回報學習情況,老師點撥補充。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有很大的收獲,不僅掌握了一些說明方法,還激起了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反思
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在教學前,我只是對本課的大綱進行了認真地研讀,看到課前導學中沒有朗讀指導的要求,而本課又是一篇閱讀性的說明文,要求一課時學完。因此在備課中,在我指導學習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學傣家竹樓一部分,并進行課外拓展——請學生當導游解說資料袋中四種民居的特點。雖然學生的課外知識得到了拓展,但語文課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節綜合實踐課。如果讓我對教案的內容進行改進,我一定會在指導學習客家民居一部分時加入朗讀指導,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們大多為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顯示了傳統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學生會對客家民居的堅固和歷史悠久有著更為深刻的印象。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學設計 篇21
一、教學要求
㈠ 知識要求:
⒈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學習作者的抒情方法。
⒉用心理解文中的重點句段,體會各地民居的特點。
㈡能力要求: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獨具特色的民居。
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發表見解的能力,激發民族自豪感。
㈢情感態度:
引導學生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具特色的民居,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⒈了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具特色的民居。
⒉分析文章的結構特點,理解重點詞句,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
⒊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并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教具準備
關于各地民居的課件,課文配樂朗誦的錄音。
四、教學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㈠.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 我們五十六個民族都生活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不但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說,而且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請同學們看圖片,猜猜這些都是那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如上海石庫門,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等)這節課,我們就走進客家民居去參觀領略一番。
2. (板書課題: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居指的是什么?
生:就是人們居住的房子。
㈡.學習《客家民居》
⒈ 播放《客家民居》配樂朗誦的錄音。學生小聲跟讀,要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⒉ 自讀課文,了解并找出體現客家民居特點的重點詞語和句子。
⒊ 合作交流,感知表達特點
⑴ 思考:這部分是圍繞哪段話來寫的?
生: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著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板書:客家民居 民居奇葩)
⑵ 客家民居“奇”在何處?
生: 用料奇特,在土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做黏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
生: 造型奇特,大多為 三至六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宏偉壯觀;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生:異常堅固,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經受無數次地震撼動風雨侵蝕以及炮火攻擊而安然無恙。
⑶ 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有什么好處?
生:列數字,通過“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層”,“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兩三百年至五六百年”這些具體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點。
生: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狀排列,生動地寫出了民居獨特的造型。
生:舉例子,比如,“許多房屋大門上刻著這樣的正楷對聯:‘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后子孫讀與耕’,表現了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使文章真實可信。
⑷ 客家民居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文化?
生:體現了勤儉持家、和睦相處、平等互助等中華傳統文化。
3. 教師小結:圓形土樓真不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客家人團結友愛、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獨特生活方式。淳樸敦厚、和善好客、勤奮耐勞的民風更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㈢ 拓展延伸
你想了解自己家鄉民居的特點嗎?那就趕快用你的慧眼去尋找吧!
第二課時
㈠.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看看這些圖片,猜猜這是哪個地方的民居。(播放課件:傣家竹樓)這節課我們再去傣家竹樓參觀領略一番。
㈡ 學習《傣家竹樓》
⒈ 播放《傣家竹樓》配樂朗誦的錄音。學生更讀,要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⒉ 默讀課文,了解并找出體現傣家竹樓特點的中的詞語和句子。
⒊ 合作交流,感知表達特點。
⑴ 思考:傣家竹樓給你的是什么感受?
生:傣家竹樓是緑色之家
(板書:傣家竹樓 緑色之家)
⑵ 想一想,為什么稱傣家竹樓是緑色之家?
生:傣家村寨由一幢幢別致的竹樓組成,村邊有防護林帶,每家質量四周,都用竹籬圍著。籬內種植著各種花木果樹,可謂“樹滿寨,花滿園”,是緑色家園,
生:去傣家做客,進門是一間寬大的堂屋,中間鋪著一大塊竹席,是招待客人的地方。
⑶ 作者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對民居的特點進行說明,有什么好處?
生:列數字,通過“村寨多則二、三百戶,少則一二十家”,“竹樓由20至24 根柱子支撐”等,這些具體的數字,使人準確地了解傣家村寨的基本特點。
生:引用資料,“按照傳統習俗,先要選好地方,打好地基……”使文章充實具體。
⑷ 傣家竹樓中,體現了哪些中華傳統習俗?
生:體現了美觀、吉祥、平安,家道興旺,平等互助等中華傳統習俗。
⒋ 教師總結: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活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算得上是最幸福的人。
㈢ 布置作業
學了這篇課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寫下來。
六、板書設計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民居奇葩
傣家竹樓 緑色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