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外國詩二首》教案(精選4篇)

《外國詩二首》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11

《外國詩二首》教案(精選4篇)

《外國詩二首》教案 篇1

  送娘曲

  [預設目標]

  一、知識目標:

  能借助圖書館和多媒體網絡資源,了解歌德在德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壇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創作成就,記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標:

  1能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理解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

  2能體會出詩歌采用復沓疊唱(重章疊句)結構形式的妙處,掌握這種寫法。

  三、審美目標:

  能通過誦讀,體會出詩歌所表達的熾烈的對父親的愛、對家鄉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摯、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學習重點]

  品讀詩歌,領會詩歌的內涵,體會詩歌蘊涵的思想感情。

  [學習難點]

  一、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詩歌所表達思想感情的體會。

  二、體會詩歌采用復沓疊唱結構形式的妙處。

  [學法使用及對學習目標的實現]

  學習這首詩可采用朗誦涵詠、點撥引路、品賞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達成目標。

  [學習總體思路]

  遵照“新課標”,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幫助者、促進者的精神,教學本詩的教學思想是指導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總體教學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師做出鑒賞示范,對學生“扶上馬鞍走一程”,引導學生學會鑒賞——“牽著韁繩送一程”,然后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鑒賞,學會遷移延展——“放開手腳任馳騁”,以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學時安排]

  擬用1學時。

  [學習程序]課前準備:

  請在網上搜尋閱讀或圖書館借閱歌德自傳體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

  請在網上下載或圖書館查找摘錄詩人歌德的相關資料,對歌德及其創作有所了解。

  一、欣賞音樂,蓄積學習情緒

  師:同學們喜歡聽音樂嗎?那好,我給大家放一支曲子,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欣賞,聽完后看誰能最先說出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達的感情。

  多媒體播放舒伯特譜寫的《送娘曲》。

  師:哪位同學知道這支曲子的作者是誰?哪位同學說說,你從曲子里聽出了什么感情?(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作出適時而激勉的評價)

  二、導入引題,激發學習熱情

  師:在人類藝術發展史上,詩歌、音樂和舞蹈最早是合而為一的,即所謂的“歌之詠之舞之蹈之”。這“歌”就是歌唱,這“詠”就是朗誦,這“舞”“蹈”就是歡跳或跳舞。隨著人們對藝術作用認識的越來越深刻,這種一體化的藝術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獨立的文學(詩歌)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我們剛才聽到的這支音樂,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為德國大詩人歌德的著名詩歌《送娘曲》而譜寫的曲子。《送娘曲》創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創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作為小說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送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為這首詩歌譜曲達百次以上,其中以我們剛剛所聽的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為有名。同學們一定會想,歌德的這首詩歌究竟寫什么內容,好在哪里,竟然使這么多大作曲家為之譜曲?是啊,音樂是穿透人心靈,震撼人心靈的聽得見而摸不著的最強烈的東西,而作為語言藝術的詩歌為什么竟然比音樂更能打動人的心靈?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欣賞、去體悟其藝術魅力吧。

  三、走近詩歌,整體感知

  1范誦詩歌,整體感受

  師:下面請同學們傾聽我朗誦詩歌,感知詩歌所寫的內容。(配樂詩朗誦:播放舒伯特《送娘曲》,教師范誦詩歌。)

  2感知內容,對話交流

  師:誰來說說自己感知出的詩歌內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師都給予鼓勵。)

  師:這首詩歌究竟寫什么,從同學們的初步感知看出,我們還得進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要真正理解詩歌,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論詩,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樣的詩人,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四、走近詩人,了解創作背景和詩人的代表作

  1走近詩人,了解詩人創作及其作品

  (多媒體屏幕打出歌德頭像)

  師: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頭像。據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樣的詩人?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介紹)

  根據學生介紹,教師作適當補充:歌德全名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偉大詩人,偉大的劇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學家。恩格斯稱為“最偉大的德國人”,也是世界稱得上最偉大的少數幾個文學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時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時代,盧梭、康德、黑格爾等都是他的同時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對整人人類發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創作超越了自己的時代,具有了永恒的價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長篇詩劇《浮士德》、自傳體作品《詩與真》、長篇小說《親和力》、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創作了兩千五百多首詩,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僅是德國詩歌的瑰寶,在世界文壇上也是一筆最寶貴的文學財富。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他的創作把德國民族主義文學提高到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先進水平,并對歐洲和世界文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歌德不僅屬于德國,也屬于世界。今天我們學習歌德的詩歌,不僅在學習和繼承世界優秀文化遺產,而且可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

  2走進詩歌,了解背景內容

  《送娘曲》是歌德創作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威廉•麥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馬戲團里一個走鋼絲的演員,后來被主人公威廉•麥斯特贖買,收留在身邊,是小說中最動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內向、身體瘦弱的少女,卻有著迷一樣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個貴族與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時候就被人誘拐到德國,過著饑寒交迫、顛沛流離的生活。他的父親后來流落街頭,以彈琴賣藝為生,后來也被威廉•麥斯特收留。迷娘自從遇到麥斯特,便過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強烈地愛上了麥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送娘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一首委婉優美的詩歌。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詩歌,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去學習品賞這首偉大的詩作。

  五、欣賞品味詩歌,深刻領會思想內容,準確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藝術技巧

  1誦讀領會,把握內容和感情

  齊讀詩歌,看詩歌究竟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在藝術上有什么特色。注意朗讀時的節奏和感情。

  師:這一次,你從詩歌中又讀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師:哪位同學再來給大家朗誦一邊?

  2攙扶式鑒賞,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師:詩歌是最精粹的語言藝術。詩歌的最大特點是抒情性、音樂性、想像性、簡潔性、象征性。詩歌都是通過具體感人的意象來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們鑒賞詩歌,首先要學會抓意象,通過意象來體會詩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們以這首詩的第一節為例來學習詩歌鑒賞方法。這首詩共三節,每一節都由正歌和副歌組成。正歌表現“那地方”——故國意大利的優美景物,這些景物的優美主要是通過檸檬花兒、藍天、和煦的風、悄然無語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著愛情,為維納斯的神樹)、高聳的月桂(月桂為阿波羅的神樹)來體現的。這些意象的選擇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詩人在這里融進人物對故鄉的濃郁的思念之情,使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國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詩歌運用音樂的反復藝術——“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復詠唱,就把那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更加深沉綿長而又強烈難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喚,把這種無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極致。叫誰走?“親愛的人,我愿和你同去。”這“親愛的人”既可以是戀人,也可以是朋友,還可以是親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達她返回故國的熱望和決心,又表達她對“親愛的人”的鼓勵和支持。這種對祖國的強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淚下。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來的,而是通過浸泡過情感的意象表達出來的,需要我們通過詩歌語言、節奏和象征物從心靈深處去深沉地體會,去真摯地感悟。

  下面我們來誦讀第一節詩,認真體會詩句里的內涵和思想感情。

  3引送式鑒賞,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

  師:讓我們按照老師上邊鑒賞的方法一起學習鑒賞第二節詩歌。哪位同學先來誦讀一下第二節詩歌?

  誰先鑒賞?或者可先討論一下,再交流?(教師可根據學生學情具體決定)

  師:第二節正歌寫哪里的場景?

  師:有哪些意象?……圓柱、輝煌的廳堂、寬敞明亮的房間以及大理石像。

  師:詩人為什么寫“可憐的姑娘,你有什么憂傷”?

  師:副歌結尾怎么又變成:“我的保護人,我愿隨你前往”了?這種稱呼的改變有什么深刻含義?表達什么感情?(學生發表意見,教師適當點撥補充;思念的感情在這里更深一層,思鄉的情緒也更加強烈而又復雜了。)

  4放手式鑒賞,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獨立鑒賞

  朗讀第三節詩歌,四人一組鑒賞交流,教師巡回傾聽,最后對鑒賞情況做些總結。

  5品味詩歌,鑒賞和體會藝術技巧

  齊讀全詩,仔細發現詩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藝術技巧,體會其妙處。

  師:你認為這首詩歌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什么?詩里邊傾訴的人是迷娘還是誰?而被傾訴的對象是同一個人還是三個人?

  (可讓學生放開討論,各抒己見,廣泛交流。)

  (這是學習重點之一,也是本詩的學習難點,教師可視學生討論交流情況做適當的點撥式總結。)

  師:大家的認識很對。這首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復沓疊唱的藝術結構技巧。這種詩歌結構藝術在我國的《詩經》里早就熟練運用。這首詩的三節正歌第一句開頭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詩句反復的手法,加強了詢問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構句式,只在個別關鍵的地方替換一兩個字,不僅使詩歌的思想內涵增大,使詩歌所表達的感情更加熱切和復雜,而且使詩歌具有音樂復唱的旋律美感,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性和藝術感染力。

  對于詩中傾訴者是誰,被傾訴的對象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三個人,同學們的觀點不統一,我們也不尋求統一,保留這種多解性,更能使這首詩具有含蓄、多義、神秘的特點,從而產生更恒久的藝術魅力。當然我們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傾向于一種觀點,如傾訴者就是迷娘,三個被傾訴者是一個人,就是邁斯特。迷娘在內心深深地愛著他,可是又知道這是無法實現的,于是就轉而稱呼他為“親愛的人”、“我的保護人”、“我的父親”。這三種稱呼的轉換,表達了迷娘對麥斯特懷有那種復雜、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這種熾熱的愛被升華為一種美好的對父親的愛,又和思鄉之情扭結在一起,讓兩種感情都得到了升華和強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六、遷移延展,開拓視野,提高鑒賞水平

  (多媒體屏幕打出或印發歌德的另外兩首《送娘曲》)

  師:請閱讀下面兩首《送娘曲》,把你最喜歡的一首按照我們以上鑒賞的方法進行鑒賞,寫出300字以上的鑒賞文字,尤其歡迎個性化的創新鑒賞觀點。

  【附】

  送娘曲(之二)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難!

  形只影單;失去了

  一切歡樂,

  我仰望蒼穹,

  向遠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愛我者,

  他遠在天邊。

  我五內俱焚,

  頭暈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難!

  送娘曲(之三)

  別讓我講,讓我沉默,

  我有義務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傾訴衷腸,

  只是命運它不愿意。

  時候到了,日出會驅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堅硬的巖石會敞開胸懷,

  讓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誰不愿躺在友人懷中,

  傾聽他胸中的積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緘默,

  只有神能開啟我的嘴。

  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

  [預設目標]

  一、知識目標:

  能通過多媒體網絡或圖書館查找詩人的有關資料,了解其創作特點和對英國詩歌發展的貢獻;能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通過兩個意象意義的把握來理解詩歌內容。

  二、能力目標:

  能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把握兩個意象的含義,重點是理解“水仙”的象征意義。

  三、審美目標:

  能通過美讀體會詩中所蘊含的詩人追求理想世界的執著精神,引導學生學習詩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的精神,去不斷追求人生理想。

  [學習重點]

  品讀詩歌,領會詩歌的主題,準確把握詩歌的兩個意象所蘊含的意義。

  [學習難點]

  一、對詩歌主題的深刻理解,即兩個意象內含的準確把握

  二、體會精神漫游與人生理想追求之間的關系。

  [學法使用及對學習目標的實現]

  學習這首詩歌可采用反復誦讀、討論、教師點撥、品賞探究等多種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

  [學習總體思路]

  因為有了前一首詩的“扶引式”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諸如反復誦讀、分析意象、體會感情等學習詩歌的方法,學習這首詩就主要讓學生根據前邊學習的方法自主誦讀、討論、探究式學習,在學生學習有困難的時候,教師作適當點撥,幫助他們通過對詩歌意象含義的準確把握來加深對詩歌主題的深刻理解,從而學習詩人“精神漫游”,去不斷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事物。

  [學時安排]

  擬用1學習。

  [學習程序]

  課前準備:

  請在網上下載或圖書館查找摘錄詩人相關資料,對華茲華斯的創作及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一、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華茲華斯的詩歌《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這首詩?

  師:你認為這首詩寫什么?誰來說說?(交流)哪位同學再來說說你的觀點?

  師:哪位同學來給大家朗讀一遍這首詩,注意這里是朗誦。大家聽后看有什么疑惑、問題或個人的思考。(請一位同學朗誦詩歌)

  師:誰有問題、疑惑或個人的思考?(視情況而定)

  二、走近詩人,了解詩人創作及其作品

  師:大家都查華茲華斯的有關資料了嗎?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誰還能做些補充?

  師: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同學們能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搜集資料,這是一種好習慣。我們正在構建和諧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將會是一生的事情。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養成了,我們就會一輩子受益。知人論世是鑒賞評價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對作家及其創作情況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教師根據學生介紹詳略情況作適當補充)

  威廉•華茲華斯(1770—1850)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們曾在英國西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詩作又多描寫湖畔而得名),1843年被宮廷奉為“桂冠詩人”。1798年,不到28歲的華茲華斯與塞繆爾•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詩集《抒情歌謠集》,標志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真正崛起。華茲華斯將大自然視為靈感的源泉,認為自然美景能給人力量和愉悅,具有心理治療作用,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和升華。他注意吸收民間詩歌的藝術特色,采用民間生動、淳樸的口語。這使他的詩獨辟蹊徑,呈現出清新、質樸、天然成趣的特點,被稱為偉大的“自然詩人”和“詩的風景畫家”,從而結束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對英國詩歌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長詩《序曲》《遠游》,組詩《露西》等,此外還有《我們是七個》《丁登寺》《孤獨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謠集》的著名抒情詩。

  三、走進詩歌,理解內容

  1誦讀領會,把握內容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認真體會這首詩究竟寫什么內容。

  師:這首詩是華茲華斯描寫自然的詩中最有名的一首。你認為這首詩的敘事線索是怎樣的?理解這首詩的最大障礙是什么?哪位同學來說說?誰還有不同的觀點?哪位還想補充?

  師:細細品讀這首詩我們就會發現,詩的敘事線索是比較清楚的,即當詩人在獨自漫游的時候,他忽然看見了一大片金燦燦的水仙。這種千朵萬朵的水仙起舞的景象讓詩人看了又看,心有所悟,十分喜悅。但還說不清自己為什么會感到喜悅,這中間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后來,當詩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感到神思恍惚或者陷入沉思,感到寂寞時,眼前便會浮現出那些水仙,并且全身心都變得滿懷歡愉,像要伴隨水仙翩翩起舞。

  2抓住意象,跨越障礙

  師:要正確理解這首詩,把握以下對立的意象意義是關鍵。詩中的對立意象:獨自漫游——千萬朵歡快起舞的水仙,精神上的獨自漫游(心神恍惚、深思、寂寞)——(想起)歡樂的水仙是我們理解詩歌主題的障礙。

  師:什么是“漫游”?漫游有什么特點?請大家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參與,視情況而定時間)

  (老師視交流情況作點撥使其明確:“漫游”就是離開家園,去沒有目標地、隨機地四處尋找理想中的事物。漫游的特點是:通常是一個人,沒有穩定感,四處漂泊,風餐露宿,相對于呆在家園中的人來說,是一種非常艱苦、非常孤獨甚至充滿危險的事情。漫游者和目標追求者的不同在于,他沒有目標,只有連自己也不清楚的理想,因此,它必然會經歷許多想象不到的磨難,但還不知道這些磨難能不能把自己引向那理想的圣地。因此,漫游者是孤獨的、無力的和空虛的。而那些雖然也要經受風霜雨雪,但因為目標明確、始終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追求者,因此,他們的精神是充實的、樂觀的。漫游的人四處流浪,期待著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現。但在這追尋過程中的孤獨和寂寞,則是漫游的人最難以忍受的事情。)

  師:大家讀讀詩的開頭,看詩人是以一個什么形象出現的?(略作討論)

  (這是學習本詩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這里可以做些點撥引導工作。)

  師:是的。詩人一開始就以一個漫游者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他在漫游中忽然發現了“在湖邊”,“在樹陰下”,“密密麻麻”“連成一大片”的水仙,它“金黃”“閃爍”“在陣陣微風中起舞翩翩”“在歡快的舞姿里頻頻點頭”……這一大片美麗的水仙讓詩人欣喜不已,水仙的世界和詩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詩人是獨自一人,而水仙卻有千朵萬朵;詩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邊、樹陰下的;詩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則是歡快起舞的。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滿活力,讓詩人感到由衷的向往。但是,詩人并不知道這個水仙世界會對自己有什么價值和意義,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繼續追求這個理想世界。可是,時間在流逝著,而詩人卻始終無法忘懷這金燦燦的讓他欣喜不已的水仙世界。因此,每當他在精神世界里漫游,心神恍惚、陷入沉思、感到寂寞的時候,就會想起這些曾點亮了他的眼睛的水仙,也會立刻變得歡愉起來。

  師:(激疑啟發)誰能說說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這時候的水仙還是大自然中的水仙嗎?如果不是的話,她又是什么呢?(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回答補充)

  師:(點撥明確)哦,老師聽了大家的發言感到很高興啊,同學們已經體會到了,詩中的水仙不僅僅是水仙了,而是一種象征物。她是美好的還是丑惡的東西,我想同學們是不難得出答案的。至于她究竟象征著什么,同學們有的認為是一種很具體的事物,有的認為是一種群體或集體事物,說法各異。在這里如果我們緊緊抓住“密密麻麻,連成一大片”“僅僅一瞥,就望見了千萬朵”這些詩句就不難看出,它象征的是一種集體性的美好東西。至于具體象征什么,我們還是讓她“朦朧”著吧,大可不必落得太實,太實了反而限制了詩的想象美和朦朧美。

  四、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會詩的精髓,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

  師:這首詩又譯作《詠水仙》(見劉湛秋、雷霆編,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世界抒情詩選》,顧子欣譯),請你對比這首詩兩種譯文的不同題目,你認為哪個好,理由是什么。

  師:(點撥激疑)兩個題目各有優長。從表達精神漫游主題的角度看,《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這個標題好,他更能表現詩人對精神的不懈追求。如果從詠水仙,表達象征意義和借物抒懷主題的角度講,《詠水仙》這個題目好。就看詩的落腳點或者重心在哪里。不過,老師這里有個問題沒搞清楚,從詩里看出,水仙的世界雖然美好,但并不屬于詩人,那他的獨自漫游與千朵萬朵的水仙有什么關系?反過來說,千朵萬朵的水仙與詩人的獨自漫游有什么樣的關系?作者竟然這樣念念不忘?

  (學生廣泛討論)

  師:(點撥明確)水仙表面看起來好像的確與獨自漫游的詩人沒有什么關系,可是它卻給孤獨、寂寞的詩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當詩人處在寂寞孤獨的時候,那“金黃”“閃爍”“連成一大片”“千萬朵”“頻頻點頭”的水仙卻安慰了他的靈魂,讓它得以暫時休息,暫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以便讓他蓄積力量,繼續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這讓人不由想起了屈原的著名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精神上的漫游是詩人永恒的狀態,而精神上的漫游這也是西方文學中一個長久的主題。實際上,我國古代也有許多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和事,但和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國人的精神“漫游”都是有目的的,如孔子周游列國是為了宣傳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國綱領;司馬遷游歷大半個中國是為了進行具體的歷史考察,考證歷史事實,以便寫作《史記》;李白游歷了東南大半個中國,是為了賞盡天下美景,以便寫出更好賣的詩作;徐霞客幾乎閱盡華夏山水,是為了進行科學考察,以便對地理進行科學研究……東西方人文學者都很重視個體精神的建構,都很重視個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我們自然不能放松這種精神上的不斷追求和構建。

  (朗讀全詩,賞析對比手法運用的妙處)

  五、遷移延展,走進詩人的更多作品

  1請閱讀華茲華斯的《早春遣句》,看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感情。

  我聽見一千種混合的音調,

  在樹林里當我躺倚著的時候,

  那樣美好的情景里快樂的思潮

  竟把悲哀的思潮帶上我的心頭。

  通過我的感受,大自然,把

  人類的靈魂和她的杰作聯接起來了;

  這是我的心靈更悲傷地想起

  人又是怎樣對待人的。

  穿過櫻草花叢,在那綠陰之中,

  長青花在編制她的花環;

  我堅決相信每一枝花多,

  都在它所呼吸的空氣里盡情享受。

  鳥兒在我四周蹦跳雀躍,

  它們的心意我可無從捉摸——

  但即便是它們細微的動作,

  也好像是一種激動的歡樂。

  嫩枝萌芽伸展如扇,

  要捕捉那輕快的威風;

  我必須想到,盡我之所能,

  在那里正有著歡樂。

  如果這種信念來自天啟,

  如果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圣安排,

  我還有什么理由悲嘆

  人是怎樣對待人的?

  2請在課下閱讀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選最喜歡的一首進行鑒賞。

《外國詩二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歌,讀出節奏和音韻美。

  2.能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3.能慎重選擇人生之路,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教學重點:

  1.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感受詩歌內容。

  2.體會詩歌中蘊含的哲理。

  3.對比兩首詩寫法的異同。

  教學難點:

  “路”的含義,“選擇”與“未選”的不同感受。

  教學準備:

  課文圖畫PPT。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出示任務,并反饋指導:字詞積累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幽寂(jì)幽靜寂寞。

  延綿(yán)延續不斷。

  萋萋(qī)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憂郁(yōu)愁悶。

  佇立(zhù)長時間地站著。

  涉足(shè)指進入某種環境或生活范圍。

  向往(xiàng)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尷尬(gāngà)處境困難,不好處理。

  二、作者介紹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偉大的民主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貴族地主家庭。

  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三、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朗讀詩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五、問題研討

  出示任務: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詩人給了你怎樣的叮囑?

  反饋指導: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需要鎮靜,相信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憂郁將會過去。

  出示任務:2.你認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反饋指導:“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順利,碰到挫折、困難的事情。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出示任務: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反饋指導:這兩句詩道出了普遍的人生體驗。詩人是說受了欺騙,只要鎮靜,向往著未來,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人生的體驗式豐富多彩的,各種體驗都是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出示任務:4.“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一句,語氣上有什么特點?

  反饋指導:委婉、含蓄的勸說。

  出示任務:5.詩歌表現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反饋指導: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

  六、拓展練習

  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第一課時

  一、作者介紹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

  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二、朗讀詩歌

  未選擇的路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三、整體把握

  出示任務: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

  反饋指導: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四、問題研討

  出示任務:1.詩人明明已經選擇了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靜”的路,可為什么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反饋指導:詩人的寫作重點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和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的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出示任務:2.詩人想告訴我們什么人生哲理?

  反饋指導: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五、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六、素養提升

  出示任務:比較兩首詩的寫作特點

  反饋指導:《未選擇的路》運用象征的手法,寫得含蓄。

  象征自然之路,人生之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全詩沒有意象,只是在純粹說理,但卻沒有說教意味,語氣親切自然,清新流暢,感情熱烈深沉,給人以啟示。

  七、青春寄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選擇現在的路,就是為明天的成就作了鋪墊。

《外國詩二首》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比較兩首詩,體會“直抒胸臆”與“托物言志”手法的運用,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的各種重大選擇。

  二、重點、難點

  體會詩中直抒胸臆與象征手法的運用,把握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激學生學詩之趣,循詩歌鑒賞之路,使學生體情明理,兼得學詩之法。

  四、本課學法的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課的教學設想

  學詩之法,誦讀為第一。入情而讀、讀中想象、讀中思維、讀中品位、讀中領悟,直至熟讀成誦,詩中意象、意境、語言、哲理,在誦讀中釋然,學生認知(智力)得到發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識得到積累,可謂一舉多得。

  六、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

  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們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道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讀詩,理清詩的思路.

  學生自己概括,小組展示

  第1節:佇立林間岔道口

  第2節:我擇幽寂路上走

  第3節:路徑綿長難折返

  第4節:人生之路不回頭

  4.讀詩,說說“路”的含義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的選擇。

  5.讀詩,體會詩的內涵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

  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從而深化了主題。

  6.讀詩,感受語言特點

  特點: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讀詩,了解詩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8.讀詩,練習一下遷移

  1.抄讀汪國真的《生活》一詩。請回答,你最喜歡哪一首詩,并簡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選擇了清醒/也就選擇了糊涂/你征服了別人/也就被別人征服/你贏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擁抱了晨鐘/怎么可能拒絕暮鼓

  提示:汪國真的《生活》一詩告訴我們:生活讓我們學會了不計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會我們一種在得失之間作出選擇的能力。

  2.總結: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未選擇的路》,詩人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岔路口都要慎重選擇,切不可隨意盲目!

《外國詩二首》教案 篇4

  第1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品析詩歌語言,發揮想象,充分聯想詩歌創設的意境。

  3.理解詩歌中蘊含的哲理,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的路,總有一些不平事,請你不必在意,灑脫一些過得好……”(歌詞)這首歌是寫給在逆境中的人們的。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不順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這樣的叮嚀和囑咐。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把握內容

  讀:指讀題目,讀作者,讀創作背景。弄清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1.背景介紹。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的女兒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正開展得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讀詩歌。具體朗讀步驟如下:

  ①聽錄音,劃分節奏,把握語氣。

  ②師范讀,生聽讀,把握讀音。

  ③自由誦讀,組內齊讀。

  3.朗讀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指的是什么?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明確: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這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會到來。(勸告)

  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向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處逆境,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希望)

  目標導學二:再讀詩歌,體會哲理

  品:品味、揣摩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蘊含的哲理和表現的手法。

  1.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明確:要聯系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

  2.面對逆境,我們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爭嗎?

  明確: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只能等待。

  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明確:一方面,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逆境也是一筆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正確對待挫折,堅信未來是光明的、美好的,表達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5.與一般詩歌相比,這首詩有什么不同?

  明確:沒有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說明哲理。而一般的詩歌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

  目標導學三:聯系實際,體驗反思

  1.請學生齊讀詩歌,注意詩的節奏,分出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并背誦詩歌。

  2.教師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學習體會,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生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面對挫折勿悲傷:勸告

  永遠向往美好未來:希望正確面對挫折

  堅信未來光明

  第2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認識慎重地選擇人生之路的意義。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體會哲理對生活的現實意義。

  3.比較兩首詩歌,感受兩首詩歌寫法上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魯迅: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也是寫“路”的詩。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詩歌,研討詩義

  1.背景資料。

  1912年弗羅斯特做了一個重要的選擇,要么是繼續留在家鄉(新英格蘭),要么去英國。是當一名農場主,還是當詩人?他面臨著兩種選擇,“不能同時去涉足”。況且當時詩人的待遇并不好,“窮就窮吧”(弗羅斯特語),他毅然選擇了詩歌。這首詩就是有感于人生選擇而作。

  2.全詩共四小節,四節詩各表達了什么意思?

  明確:第一節,寫詩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選擇的尷尬與無奈,陷入沉思。(佇立、思索)

  第二節,寫詩人選擇了一條極富挑戰的道路,這條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決定、選擇)

  第三節,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但他卻留戀著那條未經選擇的路,擔心踏上一條錯誤的路而難以返回。(選擇之后的悵惘)

  第四節,寫詩人對未來的遙想。將來回顧往事,那條未選擇的路是不是比已選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現實已經不能回頭了。(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3.請同學們談談最令自己感動的詩句或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目標導學二:分析學習象征手法

  1.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什么表現手法?

  明確:表面說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實際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這是一種象征手法。

  2.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

  明確:這首詩是寫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卻只能選擇一條。當踏上這條道路以后,可能會發現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對未選擇的路產生向往,也是對美好人生的向往,這便是詩人表達的意思。他告訴我們:人生的選擇很無奈,既要勇于選擇,更要慎重對待。

  目標導學三:對比分析,獲得啟發

  1.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和《未選擇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表現得積極樂觀,而《未選擇的路》則表現得有些憂郁。

  2.這兩首詩可能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

  明確:兩首詩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給人以鼓舞,使人笑對人生;而《未選擇的路》對于人生選擇的思索,反映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鳴。

  教師小結:同學們,學了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只有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堅定活潑的性格,進而正確地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學習,健康成長!

  三、板書設計

  未選擇的路

  佇立——決定——悵惘——回顧、嘆息

  (思索)(選擇)(選擇之后)(多年之后)

  可取之處1.能緊扣詩歌的文體特點,通過朗讀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體會詩歌意義。

  2.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小組探究、分節朗讀、對比分析等形式,理解詩歌的主旨及寫法,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目標。

  不足之處1.詩歌語句的分析方面,對學生不同的理解沒有及時肯定,挫傷了學生暢所欲言的積極性。

  2.新知識的介紹及了解方面,在課堂上能夠給學生拓展空間,由于時間關系,象征這個手法沒有拓展。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外國詩二首》教案(精選4篇) 相關內容:
  • 《圓的認識》教學設計(精選19篇)

    一、遵循實際,把準新知的生長點; 1、生活中你在哪兒見到過圓形?(師生舉例,電腦演示)認識圓無處不在,感受圓的美。 2、學習畫法:讓學生試著用圓規畫出一個圓。...

  • 《冬天里的大菜棚》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2、認識八個字,會寫豆角。3、能夠仿照課文說話,積累ABB式的詞語。4、了解蔬菜大棚的好處。...

  • 《乘、除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理解一個數連續用兩個數除,每次都能除盡的時候,可以先把兩個除數相乘,用它們的積去除這個數,結果不變的規律。使學生掌握除法中兩種簡便算法:(1)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一位數,如果這兩個一位數的乘積是整十數...

  • 《小小的船》教學設計(通用23篇)

    巧設情境 寓教于樂 《小小的船》教學設計設計概說:《小小的船》是一篇韻文,課文的語言優美,用形象的比喻描繪了一幅美麗奇妙的夜景圖。教學時,注重識字;學習課文,則以讀為本,讀中體會,讀中感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

  • 《納米新星》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1. 自主學會本課的生字,并能正確書寫。2. 了解納米科技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把握課文主要內容。3. 學會在課外查閱資料,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 《習作:我來編童話》教案(通用3篇)

    【教學要求】1.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使學生不僅學會寫作,更陶冶情操。2.要求學生能根據所創設的情境,展開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并能比較流暢具體地記敘想象內容。...

  • 《圓的認識》教案(通用23篇)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北師大版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3頁"圓的認識一".【教學目標】1,結合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圓,認識到"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直徑都相等",體會圓的特征及圓心和半徑的作用,會用圓規畫圓.2...

  • 《能干的“保姆”》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3個生字,認識8個字。會讀課后詞語。認識“提手旁”。2、能用“能”說一句話。3、了解詞句的意思,知道機器人很能干,產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4、朗讀課文。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詞句的意思。...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靖西县| 石河子市| 滨州市| 衡水市| 兴文县| 乌拉特前旗| 长寿区| 金塔县| 溆浦县| 邻水| 合作市| 宁河县| 通河县| 泸西县| 高雄市| 准格尔旗| 罗源县| 英吉沙县| 河北省| 华阴市| 商南县| 江口县| 云南省| 石渠县| 肇庆市| 南城县| 泰州市| 囊谦县| 麟游县| 沅陵县| 浙江省| 米脂县| 咸丰县| 安徽省| 吕梁市| 云林县| 瑞金市| 汉沽区| 息烽县| 灵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