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精選20篇)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
ˎ̥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與說明
【內容】文章大意 生字
【說明】本節課要學的內容文章大意指的是通過初讀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其核心是把課文讀準讀通順,理解它關鍵就是要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朗讀課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在讀中發現自己難讀或不會讀的的字,解決重點的關鍵是讓學生自己說出難讀或不會讀的字,然后教師范讀。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生字指的是本課的“恩、補、針、根、撫、摸、報、遲、寸、永”10個一類生字和“孟、縫、沐、浴、銘”5個二類生字,其核心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正確書寫10個一類生字,理解它關鍵就是要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記住生字。教學的重點是正確、規范的書寫生字,解決重點的關鍵是弄清生字的結構、部首、筆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二、教學目標與說明
【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學會10個一類生字和認讀5個二類生字。
【說明】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就是指通過借助漢語拼音和各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能夠自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學會10個一類生字和認讀5個二類生字就是指通過教學學生能夠正確、規范的書寫“恩、補、針、根、撫、摸、報、遲、寸、永”10個一類生字并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和認讀“孟、縫、沐、浴、銘”5個二類生字。
三、教學問題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困難是“撫、摸”這兩個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學生不易把握,產生這困難的原因是這兩個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位置沒有明顯的標志。要解決這困難,就要教師先讓學生掌握好這兩個生字的筆順,再在田字格中具體指導。
四、教學過程設計
活動一:導入課文,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可先出示古詩,告訴學生這是古代的一位詩人寫的,適當的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師生活動: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3、題目就是《母親的恩情》,說的就是唐代詩人孟郊感受母愛而作詩的故事。
(板書:母親的恩情,讀準字音,理解“恩情”)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5、介紹孟郊:唐朝詩人,他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引出《游子吟》教師朗讀古詩。
6、范讀課文。
活動二:初讀指導
【設計意圖:讀熟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初讀時應該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師生活動:
1、給課文標出自然段序號,圈出生字。(老師應說明詩單獨為一段)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1)指名試讀生字詞卡
說說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4、誰能把生字詞帶入課文中,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5、指名試讀課文每一段,師生共同糾正。
6、出示古詩《游子吟》,讀熟,思考:老師不做講解你能讀懂哪句詩的意思?(指名回答)
活動三:教學生字
【設計意圖:掃除學習課文的障礙,才能更流利的朗讀課文】
師生活動:
1、小黑板出示生字生詞:“縫補、針腳、幾根、撫摸、報答、遲遲、寸草、永遠、恩情、孟郊、沐浴”。指名讀、抽查認讀情況
2、請說出生詞中,你已經懂得哪些詞語的意思?(聯系實際和插圖理解)
3、出示生字:恩、補、針、根、撫、摸、報、遲、寸、永
看看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點?(左右結構的字有6個)
4、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5、我們在寫這些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補、針:左右兩部分寬窄相當。
根、撫、摸、報:左窄右寬,右邊部分第一筆起筆要高于左邊部分的第一筆。
6、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課堂小結:母愛是偉大的,它呵護著我們的心靈,哺育著我們的健康成長,無論我們長多大,走的多遠,母親總是牽掛著我們的。
五、目標檢測
1、填寫古詩:
慈母( )( )( ), 游子( )( )( )。 ( )( )( )( )縫。
( )( )( )( )歸。( )( )( )( )( ),抱得( )( )( )!
2、用下面的偏旁組字
木 礻 氵 扌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2
ˎ̥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借唐代詩人孟郊一首詩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詩歌意境的展現,詩歌是故事的凝聚詩文交融,更讓人體到母親恩情的珍貴。課文前半部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詩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體寫母親的恩情及孟郊對母親的感念。從內容上說這是一個故事,有時間、地人物以及事情發生的過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紹《游子吟》一詩的內容及寫作的情況一個感人的故事,一首動人的詩,歌頌了母愛的無私、偉大,激發起人們對母親的感激和報答之情。
學情分析二年級學生對事物已有一定的認知能力,對情感的表達已不陌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母親,每個人對母親的感受又是不同的。學習課文時,重點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對母親恩情的感念。反復吟誦,啟發想象,有所意會。課后有拓展,讓孩子有一顆感恩之心!
教學準備課本插圖、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復習導入
1、板書課題,提醒“恩”的寫法。
2、出示詞語,請生認讀。
3、出示《游子吟》,齊讀古詩。
過渡:這首詩是孟郊50歲那年寫成的,它的來歷可不簡單,它的背后蘊藏著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就在大家的語文書中。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 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畫出最能反映母親對孟郊愛的句子。
2 組織交流,出示: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1)從“夜深了”、“還”你體會到什么?(體會母親縫補衣服的時間很長)
(2)從“油燈”你體會到什么?(體會到光線不好)
(3)從“一針針一線線”你體會到什么?(體會到母親縫補衣服的認真)
設計情境,指導感情朗讀。出示:
夜晚,母親在______。一個小時候過去了,母親還在________,又一個小時過去了。母親仍然在_________。(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油燈光線昏暗,時間長了,母親的眼睛疼起來了,她還在_________;她手酸了,腰痛了,她還在___________。(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3 師:母親縫補衣服時間長,光線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親是怎么想的?(課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師: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師:母親還會想些什么呢?(讓學生發揮想象進行補充)
過渡:你們說出的都是母親的心聲,就這樣我們也把書讀懂了,讓我們捧起書本一起讀讀課文,一定會有更深的體會!
三、引導學習第二自然段。
1、母親這么擔心兒子,這么期盼兒子早日歸來,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說說母親對兒子說了什么。(“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師:從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兒行千里母擔憂)
師:母親說這句話時,心里會怎么想?出示: 兒啊,你在外_______。
2、孟郊聽著母親的聲聲叮嚀,又看見母親的滿頭白發時,他的_______。
如果你是此時的孟郊你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相機評價
3、這是多么感人的畫面啊,這一情景正如詩中所寫“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過渡:是啊,盡管母子倆難舍難分,但千里相送終有一別。于是,孟郊穿著母親縫制的衣服,帶著母親的期望走向遠方,他一路走啊走,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四、引導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讀后用上這樣的句式說說你的理解。
孟郊看到太陽,覺得它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路上生機勃勃的小草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我們這些孩子不就像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指導朗讀:讀出反問句、感嘆句的語氣。
這不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五、引導學習課文結尾。
1 指名學生讀《游子吟》。
2 聯系前文。說說詩的意思。
3 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
師: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那年,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游子吟》。“銘記”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會刻有什么呢?
六、小結課文,升華情感
1、同學們,此時此刻的你也許想到了你的媽媽,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的媽媽確實為你付出了很多很多,說說發生在你們之間的感人故事,好嗎?
2、制作感恩卡
板書: 母親的恩情
母親縫衣送兒 孟郊銘記在心
寫下《游子吟》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準備: 小黑板、隨堂練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想展示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嗎?那么誰來讀一下課文?
2、課文讀得真流利,老師相信這個練習也難不倒你們!
(小黑板出示:《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詩人。這首詩是他在( )歲那年寫成的,表現了詩人永遠銘記著( )。)
二、初學古詩
師:是啊,母親的恩情孟郊一直銘記在心。他把對母親的愛和思念都凝聚在了《游子吟》這首詩里,想讀讀這首詩嗎?
(小黑板出示古詩)
(1)指名讀。(2)對于這首詩,你已經讀懂了多少呢?(大概說即可)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詩人永遠銘記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恩情呢?讓我們走近詩人去探尋!請大家自讀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
學生自讀。
訓練一:觀察人物外貌,學習規范表達
師:這是怎樣的一位母親啊?讓我們借助圖片來仔細觀察她。(文中第一幅圖片)
生:這位母親的頭發有的黑,有的白。
師:母親的頭發已經花白了。這花白的頭發是她為子女操心的標志呀!
生:這位母親臉上有很多皺紋。
師:皺紋本是歲月的足跡,可對于這位實際年齡并不算大的母親來說,分明是為兒女操心的結果!
生:這位母親的腰弓著,眼睛瞇起來了。
師:母親白天勞作,晚上還要就著油燈微弱的光亮為兒子縫衣,太辛苦啦!過度的勞累使她背駝了,眼花了。(生讀詩)
訓練二:想象符號內涵,誦讀傳達深情
(繼續研讀句子“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師:同學們,讀書可得仔細了,連標點符號也不能放過。看看這句話中哪個標點符號引起你的注意?
生:老師,我覺得這里的省略號最重要。它提示我們,母親想的還有許多許多。
師:是啊!讓我們來想象一下,母親還會擔憂什么呢?
生:我的兒子在路上能不能吃得飽呀?
生:但愿兒子一路上身體健健康康,不要生病!……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想象,把省略的許多內容都說出來了,對這位母親的了解也加深了。現在你一定能讀好“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詩句。誰來試一試?
師總結:想著讀著,讀著想著,我們就能把書讀懂了。再一起讀一讀,你會有更深地體會。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
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請你輕聲讀一讀第二自然段,你能讀出母親的擔憂嗎?邊讀邊用“——”畫一畫。
1、指名讀這一段。
2、出示第一句。
母親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村外,母親是多么地不舍呀,想一想這句該怎么讀?
3、一句話一顆心,母親的恩情還表現在她的語言上。
出示第二句: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一生讀)師:這就是娘的叮嚀呀!
(一生讀)師:這就是娘的囑托呀!
(齊讀)師:這就是母親的恩情啊!
4、出示:他看到母親……
同學們,你們現在就是即將遠行的孟郊,看到滿頭白發的母親,你不想說些什么嗎?
出示:母親呀,您的白發就是為我的結果啊!
學生說。
師:讀到這里,你對母親是否有了更深地了解?母愛是偉大的,又是平凡的,他的愛就體現在那些細微的事情上。教師引讀一二段。
師:孟郊回憶著這一幕幕,不由地寫下了下面的詩句: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五、教學第三自然段
孟郊告別了母親,獨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讀一讀第三自然段,讀后用上這樣的句式說說你的理解。
(小黑板出示:
孟郊看到太陽,覺得它就像
而路上生機勃勃的小草就像
我們這些孩子,無論怎樣,都 啊!)
1、學生自由練習。
2、指生說。
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生齊讀)
師: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么誰言游子心呢?
生:報得母親情
生:報得母親恩,更好!
生:還有父親呢?
生:那就“報得父母恩”吧!
師:對,誰言游子心,報得父母恩。(邊說邊板書)
全班齊讀
同學們,《游子吟》記錄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寄托著兒女對母親的恩情,輕輕地讀這首詩。(配樂朗讀)
六、感情升華
師:同學們,剛才隨著詩人孟郊,我們感受了一番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母愛。此時,你心里是不是也有話要對母親傾訴?一句問候,一聲抱歉,一個祝福……都可以。
生:媽媽,您辛苦了!
生:媽媽,我真不該給您心愛的榮莉花澆上太多的水,讓它活活淹死。在這里,我真誠地對您說聲“對不起”。
……
(生齊誦《游子吟》表達內心感受)
最后,讓我們一起用心來感受這樣一首贊美媽媽的歌曲!
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
相信我們班的小朋友也會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從今天起,做一個體貼媽媽,孝敬媽媽的好孩子,是不是呢?
七、隨堂練習。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31
《母親的恩情》(第二課時)
作者 陸鳳娟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letgol.com】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第9課母親的恩情
教材簡析:本文通過敘寫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逢衣、天明送別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陽光輝而觸景生情,聯想起母親的關懷之意,進而引出他50歲時寫的古詩《游子吟》。全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意境。第四自然段,即古詩《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待了《游子吟》的寫成。本文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課文所配3幅彩圖,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應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增強對詩句的感受。第一至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教學時要讓學生充分朗讀,借文悟詩。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反復朗讀第一至三自然段,結合插圖想象當時的情境,體會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兒子對母親的感激、敬愛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借文悟詩,理解《游子吟》的意思。能體會到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能力目標:詩文對照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意境,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感情。
3.情感目標: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課文,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九課,誰愿意把課題讀給大家聽。
指名讀課題 齊讀課題
過渡:課文里有一首詩,看誰讀得最正確。
二、讀古詩,感知古詩內容。
1.出示古詩,學生自己讀讀古詩。
2.指名學生讀古詩。
師:孟郊怎么會寫下這首古詩的呢?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呢,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讀1—3自然段。
三、學生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1—3自然段。
2.師:這個小故事里還藏著這首詩的意思呢,現在請大家把課文和詩對照起來讀,看誰能自己從課文中讀懂詩句。你在課文的哪些語句中讀懂的,用橫線把句子劃下來。
3.學生再讀1—3自然段,詩文對照著讀。
四、精讀1、2自然段,體會母親的“恩情”,理解前四行詩
1.出示前四行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2.交流:誰讀懂了這四行,你從故事中的哪兒讀懂的?
3.學生交流后出示句子:
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1)引導學生體會母親的“恩情”
師:請同學們在好好地讀讀這一段話,你有什么體會?
生:母親很愛、很關心自己的兒子。
生:母親對兒子有著深深的愛。
師:你從哪里體會到的?
生:母親辛苦一天肯定已經很累了,但是她不顧自己的勞累,夜很深了“還在”縫補兒子的衣裳,我體會到母親很愛自己的兒子。
生:夜很深了,母親本來應該休息了,但是她還在“忙著”縫補兒子的衣裳,由此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深深的愛。
生:母親是“一針針一線線”密密地縫補衣裳,看得出她縫得十分仔細,非常認真,把自己對兒子的深深的愛都縫進了衣裳中了。
師:在孟郊的家鄉有這樣一個習俗,兒子要出遠門,母親為兒子縫衣服的針腳細密,兒子就會早點回家,不然兒子就會遲遲不歸。這一針針一線線縫入的是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和期盼啊!
生:母親一邊縫著衣裳,一邊還在想著兒子這次出門“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母親的心中牽掛著的是兒子,我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深深的愛。
師:讓我們一塊兒來看看這位母親深夜縫衣的情景。
生:學生看多媒體課件中的錄像。
師:假如你就是孟郊,親眼目睹了母親在深夜里一針針一線線密密縫衣裳的情景,此時此刻,你會怎么想?
生:母親真好!
生:母親對我的愛真深啊!
師:母親熬夜逢衣為的是……(兒子),心里時時刻刻牽掛著的還是……(兒子)
師:這么深深的愛,這么濃濃的情,就是——“恩情”,指名有感情地讀好詞語“恩情”。
師:讓我們再一次來感受母親的“恩情”。
生:學生再看錄像,深入感受母親的恩情。
(2).指導朗讀出示的句子
師:現在誰能讀好這一段話,讀出一位母親對子女的深厚情意。
生:指名讀——評議——指名讀——指名讀——齊讀
(注意讀好“還在”、“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
過渡:母親的恩情你還能從哪里體會到呢?請你們自己讀讀第二小節
4.學生自己讀第二小節,自己體會。
5.引導學生交流體會:
生:第二天一大清早,母親親自把孟郊送到村外。聯系上一個自然段母親深夜還沒有休息,現在大清早又不顧勞累親自送到村外,可以體會到母親對兒子的恩情。
師:出示多媒體畫面(送別)。這就是當時母子倆在村外依依惜別的情景。
生: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這是為兒子操勞而增添的呀!母親對兒子的恩情多深哪!
生:母親拉著兒子的衣服舍不得兒子離開,她叫兒子要早點兒回來,體會到母親的恩情。
出示句子: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師:誰能讀好母親的這句話?指名讀 評議 指名讀
師:母子馬上就要分別了,母親還有許許多多的話要對兒子說,她回說些什么呢?
生:郊兒,你一個人在外,要好好照顧自己,當心生病。
生:郊兒,你遠行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生:郊兒,你可要時常給家里寫信呀,娘會一直盼著你的來信的呀!
生:郊兒,你晚上看書學習不要太熬夜,要當心身體。
師:千言萬語化為了一句話,讓我們再來深情地讀好凝聚著母親全部感情的這一句。
生:齊讀句子。
6.指導朗讀前四行詩句。
師:母親的恩情令孟郊感動,他一直深深地銘記在心不能忘懷,在幾十年后滿懷深情地寫下了這四行詩,誰來代孟郊深情地吟一吟
生:指名讀 評議 指名讀 齊讀
五、精讀第三小節,體會孟郊的“感激之情”,理解后兩行詩句。
1.出示多媒體畫面(孟郊遠行路上)
2.師生接讀
師:孟郊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母親,踏上了遠行的路,心里百感交集,這時他看到————學生接讀
師:一路走,一路想,想到母親對自己的恩情,孟郊忍不住深情地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學生接讀
3.后兩行詩你理解了嗎?你從哪兒讀懂的?
出示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交流后出示文字: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師:請大家好好讀讀這段話,想想:孟郊由小草想到了誰?由太陽的光輝想到了什么?
生:自己讀這段話思考,交流:孟郊由小草想到了自己,由太陽的光輝想到了母親的慈愛。
師:再讀句子,孟郊寫的是小草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其實,他想說的是——(自己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
師:孟郊對母親充滿了感激,誰能讀好這段話。
生:指名讀 評議 指名讀 齊讀
師:于是,孟郊又充滿深情地寫下了最后兩行詩。
生:有感情地齊讀最后兩行詩。
六、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1. 師:母親的恩情如此深厚,讓孟郊難以忘懷,一生都銘記在心,于是在50歲那年,他寫下了這首詩,表達自己的情懷,讓我們來讀好這首詩。
2.學生自己練讀 指名讀。
3.教師配樂范讀
4.指名讀 指名讀 齊讀
5. 背誦古詩
七、指導書寫古詩中的生字
1、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遲、寸”,指名讀。
2、用課件展示生字的筆順,學生仔細觀察,并跟著書空。
3、學生自己仔細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子,并自己嘗試寫一寫。
4、展示學生寫的字,教師相機指導。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letgol.com】
XX年太倉市“走進新課程”閱讀教學專題展示活動觀摩課
XX年蘇州市語文青年教師評優課 二等獎
轉載自陸鳳娟的博客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重點:讀好關鍵句,體會母親對孟郊的關懷之情,以及孟郊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談談母親對自己的關愛,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詞語。
縫補 濕潤 撫摸 注視 慈愛
光輝 沐浴 報答 恩情 銘記
2.看著這些詞語,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嗎?
(設計意圖:讀讀詞語的設計,既是對學生字詞掌握情況的檢測,又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回顧,為學習課文做好鋪墊。以語文的方式開始語文的教學,直接明了。)
二、 品讀課文,感受母恩。
(一)深夜縫衣圖
1.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畫下讓你最感動的句子,再好好讀一讀。
2.學生交流,相機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⑴指名讀,說說從“還”、“一針針一線線”你體會到了什么?
⑵教師介紹:在孟郊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個風俗,每當家中有人要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總要為他縫補衣裳。據說,針腳越細越密,外出的人就能早點回來。
⑶引讀:所以,孟郊要出遠門了,母親就——
盡管夜深了,母親還在——
看,母親縫的針腳多細多密啊!因為她想——
母親每縫一針就會念叨一句——
⑷指導朗讀。多么動人的場景啊,誰再來讀讀這句話——
為了兒子第二天能穿上自己縫補的衣服,——
為了兒子能早點回來,——
昏黃的油燈下,母親雙眼熬紅了,可她不休息,——
腰酸了,背疼了,母親還不肯休息,——
一不小心,手指扎出了鮮血,母親顧不上疼痛,——
母親把對兒子的關心與不舍全縫在了這一針針一線線里,齊讀——
3.這就是母愛,這就是母親對孟郊的恩情啊!讓我們一齊讀讀第一自然段,讀出母親這份深深的愛。
(設計意圖:“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是第一自然段最重要的一句話,也是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最好解釋。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復多次地朗讀,更能讓學生親切地體會到母親對孟郊的一片關心之情。)
(二)清晨送別圖
1.過渡:兒行千里母擔憂。第二天清晨,孟郊要出發了,年邁的母親拉著兒子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小村口仍不愿松手。誰來讀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一自然段講的是什么?
2.指名朗讀。
3.學生交流,出示課文插圖二:
⑴指導觀察說話:這就是母子分別的情景,看,母親緊緊拉著孟郊的手,深情地望著兒子,不舍與擔憂全寫在了她的臉上。同學們想想,此時母親會說些什么呢?
⑵出示:“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①指名讀,千言萬語都匯成了一句話,——
②指導朗讀。誰還想讀讀這句話?母親望著兒子說,——
母親眼含淚水說,——
母親用顫抖的聲音說,——
4.引讀:孟郊聽了——。他看到——,眼睛——。
孟郊眼睛濕潤了,是因為——
5.骨肉之情,痛癢相關。母親擔心著兒子,兒子也牽掛著母親。誰愿意再讀讀第二自然段。
(設計意圖: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抓住關鍵句進行教學,可以讓語文學習由繁至簡。簡單的一句“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啊!”把母親的不舍與擔憂表現得淋漓盡致。指導學生讀好了這句話,母子分別的感人場景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頭腦中了。)
(三)路上感恩圖
1.過渡:孟郊穿著母親縫補的衣裳,帶著母親的牽掛出發了。一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由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2.學生交流。
(1)他看到了什么?
①學生交流,出示:太陽出來了,路邊的小草更顯得生機勃勃。
②“生機勃勃”說明小草長得怎樣?小草長得這么茂盛是因為——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6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最大的成功之處是讓學生通過讀古詩,再深情的朗讀古詩中去體會課文要告訴我們的故事。我讓學生好好想想在平時的生活中,你是怎樣感受到母親的愛,你能舉一些小事例來說一說嗎?通過我這么一問,課堂一下子就變得活躍,更讓人想繼續講下去。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學生都能深深的感受到母親的愛是偉大的。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的亮點是這首古詩。在教學時,我不斷的貫穿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詩作為突破口,讓學生產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創作此詩的原因,為下面學文做好情感的鋪墊。
課堂不僅僅是預設的,而且還是生成的。教材中蘊涵著豐富的創造性因素,在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時時留心,敏銳地捕捉住生成的契機,挖掘教育因素,及時引燃,巧為點撥,讓教材“增值”。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來思考“眼淚”之中,也就是“省略號”中蘊含著什么,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有效地解決了問題,學生能聯系課文情境體味、聯系生活經歷體驗,感受到慈母的滿腔關愛。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7
教學提示:閱讀課(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著”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流程:
板塊一:課前背詩,導入新課
1.小朋友,今天我們利用課前2分鐘進行一個“小小賽詩會”,好嗎?哪位小朋友會背古詩,就自己站起來背,看誰背得多。(學生背古詩)
課件出示:賽一賽
2.鏡頭:老師曾經被一首古詩深深地打動過,你們想讀一讀這首詩嗎?
課件出示古詩全文注音:
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請小朋友們自由讀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課件出示:讀一讀,讀準字音。
3.鏡頭:小朋友,你們知道這首古詩寫誰嗎?寫她的什么呢?詩人怎么會想到寫這首詩的呢?原來還有一個小故事呢,這個故事題目就叫——母親的恩情。
課件出示課題(“恩”注音):9.母親的恩情 注意“恩”是前鼻音。
“恩情”,深厚的情意。問:從題目我們可以看出文章寫誰的恩情?
板塊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想知道這個故事嗎?就請你們打開書自己讀讀這個故事吧。
課件出示: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指導生字讀音,認讀課后詞語。
課件出示注音生字
孟 縫 沐 浴 銘
恩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遲 寸 永
課件字體變色:孟 縫 “孟”“縫”都是后鼻音。
課件字體變色:恩 針 根 “恩”“針”“根”都是前鼻音,小朋友們讀時要注意區別。
3.下面,請小朋友們把這個故事先練讀兩邊,再讀給同桌聽聽,比比誰先把字音、句子讀正確,讀流利。
課件出示:讀正確,讀流利。
4.自由交流:讀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呢?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嗎?
課件出示:說一說
5.課件出示填空題: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詩人。這首詩是他在( )歲那年寫成的,表現了詩人永遠銘記著( )。
課文讀熟練了嗎?能把這道題填完整嗎?
6.課件出示孟郊圖片 孟郊,唐朝著名詩人。40歲時才考中進士。中進士后,他到江蘇溧陽當縣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親到溧陽。想起母親對自己的慈愛和關心,50歲那年詩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動地吟出《游子吟》,這首小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吟誦。
板塊三:精讀課文,體驗情感
1.詩人永遠銘記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恩情呢?讓我們走近詩人去探尋!請小朋友們自讀第一、二自然段,想想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讓你特別感動的嗎?課件出示:自讀思考:母親為孟郊做了什么?有什么地方讓你特別感動的嗎?
2.交流感受。
⑴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她的行動中
課件出示相關語句和老母親縫衣圖: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從哪些詞語中可以體會到母親的恩情?
課件字體變紅:深 “夜深了”的“深”是什么意思?請小朋友們查一查字典。課件出示:查字典 在這個句子中,“深”應該表示時間長的意思。
補充資料:在吳越鄉間有這樣一種習俗,家里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為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歸期就會延遲。
課件字體變紅:一針針一線線 “一針針一線線”,是什么意思?從“一針針一線線”你體會到了什么?
②課件 師動情小結:小朋友,你們看,夜深人靜,這位頭發花白、雙眼模糊的老母親,還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縫著……看著此情此景,你心動了嗎?你能把母親縫衣的認真仔細給讀出來嗎?
請小朋友們再讀讀第1自然段,用心體會體會。課件 出示:讀一讀
⑵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她的語言上,
課件出示送別圖: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片段]
師: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母親的恩情的呢?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小節,邊讀邊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讀后交流。
生:有一次,他要出遠門了,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這一句話感動了我。
師:為什么?
生:“忙著”一詞體現出了母親對兒子的關愛。
師:你說得真好,誰能用“忙著”說一句話?
生:我忙著做作業。
生:媽媽忙著上班。
生:小雞忙著找蟲子吃。
生:中午,值日生忙著掃地。
師:還有哪句話感動了你?
生: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這一句話感動了我,母親縫得多認真呀!
師:你體會得很好,你覺得應該怎樣讀好這句話?
生:應該把一針針一線線重讀,讀出母親的恩情。
(反復讀這個句子,在讀中讓學生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愛。)
師:通過讀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好像看到了媽媽正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衣服。
生:我好像看到了媽媽正湊在油燈下瞇著眼慢慢地縫著。
生:我好像看到了媽媽頭上的白發又增加了幾根。
師:媽媽的愛真真實實地體現在行動中。
(齊讀課文第一小節,再次體會孟郊母親的恩情。)
師:還有哪些地方感動了你?
生: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師:好,劃出濕潤一詞,誰理解這個詞的意思?
生:孟郊的眼淚在眼眶中打轉,但沒有流出來。
師:是呀!母親的恩情深深打動了孟郊的心,他的眼睛濕潤了,你覺得此時的孟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呢?
生:“媽媽,你辛苦了!”
生:“媽媽,我又讓你操心了。”
生:“媽媽,我會早點回來報答你的。”
[教學反思]: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媽媽不知要付出多少的愛。在這個片段中,師給學生自由的表達空間,讓學生自主朗讀感悟,找出令你感動的句子。然后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朗讀體會,從“一針針”“一線線”“忙著”,體會母親為兒子日夜操勞的辛苦,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和疼愛,最后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里的無私關愛之情。當然,從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抓住“濕潤”,讓學生站在孟郊的立場上體會母親的恩情,在練說中讓學生學會感受偉大的母愛。同時也為孩子們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情境。相信學生也會把對自己父母的愛回報體現在行動上的。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9
教材簡析
《母親的恩情》通過敘寫孟郊要出遠門,母親深夜縫衣、天明送別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陽光輝而觸景生情,聯想起母親的關懷之意,進而引出他50歲時寫的《游子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通過課文內容,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學過程
一、聽句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母親的恩情》。(齊讀課題)
2、每當讀到這個課題啊,李老師總會想起這么一句話,想聽一聽說一說嗎?
3、山,沒有母親的愛高;海,沒有母親的情深。
4、是啊,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永遠不會忘記的就是我們的母親。
二、新授
(一) 第一小節
1、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老母親。[出示“深夜縫衣圖”]
2、圖上的這位老母親是誰?她正在干什么?自己讀讀課文第一小節,看看這幅圖,說一說。
評價語:
(1)這位老母親是 ,她正在 。
(2)誰也想來說一說?
3、孟郊的母親是怎樣為兒子縫補衣服的呢?請你再讀讀第一小節,再看看圖。
評價語:
(1)是啊,她縫得多認真啊,你們看,它的針腳怎么樣啊?(又細又密)為什么要縫得這么密啊?(盼兒早歸,怕兒著涼)
(2)勞母親只能借著這么微弱的光縫補衣服。
(3)時間已經這么晚了,勞累了一天的母親卻還守在昏暗的油燈前為兒子縫補著衣服,多么辛苦啊!
(4)一針針一線線,凝聚著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啊!
3、母親邊縫補著衣服,邊會想些什么呢?請你再讀讀課文,再看看插圖,想一想。
評價語:
(1)期盼著兒子早日回家。
(2)是啊,母親相信只要她把衣服的針腳做得密些,再密些,她的郊兒一定會早早回家。
(3)兒子要出遠門了,這一去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回來,一定要把衣服縫補得牢些,不讓兒子在外受凍。
(4)希望兒子出門在外一切平安順利。
4、一針針一線線,飽含著母親濃濃的愛,一針針一線線,飽含著母親對兒子的期盼,盼兒平安,盼兒早歸,誰想來有感情地讀一讀第一小節?(練讀—個別讀—齊讀)
評價語:
(1)一針針一線線。
(2)濃濃的母愛。
(3)你的朗讀讓我看到了母親在油燈下不辭辛苦縫補衣服的身影。
(4)我們一起來讀好它!
(二) 第二小節
1、不知不覺,天亮了!熬了一夜的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瞧,母子倆正依依惜別呢!(停頓5秒)請你自己讀讀第二小節,想一想:臨別時,孟郊會對母親說些什么呢?
2、今天啊,李老師就來做一做這位老母親,和同學們把這離別的場景表演出來。
(1)兒啊,你一定要早日歸來啊!
(2)孩子,出門在外要照顧好自己!
(3)郊兒,一人在外要注意冷暖,天涼記得加衣裳!
(4)娘身體硬朗著呢!只盼著你能早些回來!
評價語:
(1)早日回到母親身邊是對母親最大的安慰。
(2)母親頭上的白發是為我操勞的見證。
(3)母親不辭辛苦,青絲變成了白發,人老了,背駝了,這都是為我操勞的啊!
3、多么感人的場面,誰能來動情地讀好第二小節? (個別——齊讀)
評價語:
(1)聲聲叮嚀!
(2)真是千叮嚀萬囑咐!
(3)兒行千里母擔憂!
(三) 第三小節
1、孟郊告別了母親,獨自一人上路了!太陽出來了,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請你讀讀課文第三小節,看著圖說一說!
評價語:
(1)小草正生機勃勃地生長。
(2)沐浴在陽光下的小草,綠油油的,充滿了生命力。
(3)多么旺盛的小草啊!
2、看著這沐浴在陽光下的小草,孟郊想到了什么?請你再仔細讀讀課文,想一想!
評價語:
(1)母親的愛就像陽光一樣的溫暖。
(2)母親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這份恩情我們無論怎樣都回報不了。
(3)小草的茁壯成長,離不開陽光的照射!
3、我們就像那一株小草,原本柔弱的我們在陽光般母愛的滋養下,變得朝氣蓬勃,母親的這份恩情是我們永遠也報答不了的。誰愿意來讀一讀第三小節?
4、沒有太陽無私地播灑陽光,就沒有小草生機勃勃地生長;沒有母親對我們的關愛,就沒有我們的茁壯成長。讓我們一起來讀好第三小節。
(四)古詩
1、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 ,就在他 ,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師生合作讀)
2、誰愿意來讀一讀這首小詩?
3、《游子吟》記錄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寄托著兒女對母親的一片深情,你從詩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母親的恩情?可以再讀讀課文來說一說。
評價語:
(1)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游子穿的衣服,是慈祥的老母親連夜縫補起來的。
(2)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老母親擔心兒子一去很久才能歸來,特意將衣服的針腳縫得又細又密。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太陽對小草的恩情,是小草永遠也報答不了的;母親對我們的恩情,也是我們永遠也報答不了的。
4、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首《游子吟》?
(五)拓展升華
1、孟郊直到50歲,對母親的恩情仍念念不忘,相信在小朋友的記憶里,也一定有和媽媽之間發生的動人故事,誰愿意和大家來分享一下?
評價語:
(1)你真是一個體貼媽媽的好孩子。
(2)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3)你有一顆感恩的心。
2、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媽媽,還有誰也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教育之恩?
3、是的,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有很多人為付出了深深的愛,他們的恩情是我們永遠也不能忘記,報答不了的。
4、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5、讓我們永遠記住這首小詩《游子吟》。(齊背)
三、總結全文
希望我們班的小朋友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從今天起,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做一個體貼媽媽,孝敬媽媽的好孩子。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0
作者:佚名 轉貼自: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教學片段與評析 點擊數:65
二年級語文《母親的恩情》教學片段與評析
【教學片斷】
師:小朋友,現在讓我們來欣賞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音樂響起)
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letgol.com】
師:(深情地敘述)世界上有一種愛比天空還高,那就是母愛;世界上有一種情比海洋還深,那就是母親的恩情。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第九課-----
生:齊讀課題《母親的恩情》。
【評析】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網址是www.letgol.com】
這樣的導入在環節上沒有任何故作的懸念設置,在語言陳述上沒有過多華麗的修飾,卻極好地把握住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學生學習本篇課文所要體悟的情感作了準確的鋪墊、暗示和引導,使學生在下面的讀、說、悟中易找到應有的感情基調,正所謂“以情導情”。
江蘇儀征市大巷中心小學論壇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學重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2、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小尊重、孝敬父母。
教法、學法:
教具準備:小黑板(抄寫《游子吟》)、教學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 課時目標: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二、 教具準備:
字卡,掛圖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自我加減
一、導入課文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解題,結合學習題中生字
1、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認
3、“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老師一邊聽學生的問題一邊輕輕地在題旁打問號。)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4、出示:針 注視 遲 著名 寸草 言 孟郊 縫補 沐浴 生機勃勃 了
(1)指名試讀生字詞卡
說說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 齊讀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6、指名試讀課文每一節,師生共同糾正
7、比賽讀書
8、對于剛才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
四、教學生字
1、讀讀生字詞
2、今天我們要學“補、針、撫、摸、視、歸”看看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點?
3、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4、我們在寫這些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5、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五、作業
1、抄寫今天教的生字
2、朗讀課文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游子吟〉〉,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背景和內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詩〈〈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游子吟〉〉的寫成。本文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課文所配3幅彩圖,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
學情分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母親,每個人對母親的感受又不同的。教師上課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母親關心自己的事情而引出課文。學習課文時,重點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對母親恩情的感念。反復吟誦,啟發想象,有所意會,要將文和詩對照來學習,以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教學目標
二、知識和技能: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字只識不寫。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3、會用“忙著”造句。
三、過程與方法:
1、了解“文包詩”這類課文的編寫體例。
2、會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進行自信、大方地表演。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五、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在文字中理解、感悟父母對子女的關懷之情。
六、課前疏導
1、生字擴詞:
ēn bǔ zhēn ɡēn fǚ mō bào chí cùn yǒng
恩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遲 寸 永
(恩情 補充 針織 根本 撫摸 摸底 報到 遲到 尺寸 永別)
(恩愛 補丁 針線 根除 撫養 摸黑 報道 遲早 一寸 永遠)
(恩怨 修補 針孔 一根) (摸清 報答 遲緩 每寸 永久)
2、詞語解釋
清早:日出前后的時間。
濕潤:潮濕潤澤。這里指孟郊感動地哭了。
生機勃勃:形容充滿活力、富有朝氣的樣子。
無論: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恩情:指深厚的情義和恩惠。
意恐:擔心、害怕。
永遠:副詞。表示時間長久,沒有終止。
銘記:長期、深刻地記在心里。
著名:很有名,為大部分人所知。
3、近義詞。
注視——凝視 慈愛——疼愛 恩情——恩德 報答——回報
銘記——牢記 著名——有名 生機勃勃——朝氣蓬勃
九、反義詞。
濕潤——干燥 生機勃勃——死氣沉沉
4、多音字。
xínɡ(行走) féng(縫補)
行 縫
hánɡ(行業) fèng(門縫)
5、句段解讀。
①、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字詞:⑴慈愛:年長者對年幼著關懷喜愛。⑵光輝:閃爍耀眼的光。⑶沐浴:比喻受潤澤。⑷恩情:直深厚的情義和恩惠。)
(欣賞:著一段寫|孟郊觸景生情,由生機勃勃的小草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聯想到慈愛的母親給自己的關懷。第一句是反問句。第二句話表面是寫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但我們聯系上下文,不難發現,實際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無論怎樣也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啊!由物及人,使我們懂得:小草不忘太陽的恩情,兒女又怎能忘記母親的恩情呢?
②、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字詞:⑴意恐:擔心,害怕。春暉:指春天太陽的光輝。)
(欣賞:意思是:慈愛的母親飛針走線忙個不停,二要出門遠行,趕緊把衣衫縫補。臨行之前縫得又細又密,擔心孩兒走后遲遲不能回到家中。誰說小草的一顆心,能夠報答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深厚恩德?)
6、文章脈絡
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背景和內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詩〈〈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寫成。
七、文本鏈接
1、孟郊:唐朝詩人。字東野。今浙江德清人。
2、祝福母親的語句:
①母愛原來是一種酒,飲了就化作思念。媽媽我永遠惦記您!輕輕一聲問安,將我心中的祝福化作陽光般的溫暖,永恒的留再您的心中。
②、媽媽,您的愛就像糖塊,包在嘮叨里,藏在責罵里讓我東找西找。直到我懂事才找到。
③您是一棵大樹,春天倚著您幻想,夏天倚著您繁茂。秋天倚著您成熟,冬天倚著您沉思,我倚著您幸福。
3、歌頌母親的詩句:
慈母愛子,非為報也。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
母親啊,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七、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導入: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我們現在經常用《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來表達我們對媽媽的敬愛,而古代卻與我們不一樣,他們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感人直深的好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一篇課文,就寫了古代詩人因為感受到母親的恩情而寫詩的事。
3、天下的母親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對自己孩子無私的愛,讓我們永遠記住“母親的恩情”,深情的讀好課題。
二、活動體驗,幫扶訓練。
1、借助拼音自讀課文,不懂的請教對子。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再讀課文,邊讀邊找出好詞好句。
3、找出你認為最難讀的段落對子一起攻克。
三、分享提升,穿插鞏固。
1、個人展示自己的好詞好句,全班跟讀。
2、出示難讀句子男女生賽讀。
3、出示填空,全班做答:
〈〈游子吟〉〉的作者叫( ),是( )朝的一位詩人。全詩是:慈母( ),( )身上衣。( ),意恐( )。這是他在( )那年寫成的,表達了詩人永遠銘記著( )。
四、活動體驗,幫扶訓練。(突破重點)
1、出示生字,學習生字。
2、對子一起讀課后的筆順,并描紅。
3、在組長的帶領下擴詞、形近字組詞并板書。
五、分享提升,穿插鞏固(突破重點)。
1、各組板書后一起學習,老師巡視、評比。(從書寫、內容、學習狀態評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教師引領。
1、聽寫生字詞,對子互批,在黑板上改,老師再集體糾正。
2、背誦《游子吟》。
3、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讀懂了什么。
二、活動體驗,幫扶訓練。
1、母親對孩子的恩情主要表現在哪些地方呢?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體會。((突破重點)
2、指導看圖3,孟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突破重點)
三、分享提升,穿插鞏固。
1、找出表現母親對孩子恩情的句子。從文字和圖畫中體會。
①母親的行動上: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②用“忙著”說一句話。
③語言上;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這是哪句詩的意思?
2、找出孟郊看到、想到的句子。
①出示: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②這句中把太陽比作什么,把小草比作什么?這是哪句詩的意思?
3、表演課本劇
四、延伸。
讀了這篇課文,你此時最想對爸爸媽媽說什么哪?用兩三句話寫下來。
五、快樂達標,反饋矯正。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3
在“三八婦女節”之際,我們學習了《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在上這課之前,我讓同學們觀察母親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為你做的。
在教學時,我決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釋是深厚的情義。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太深奧了,不能理解,還得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哪兒?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中、母親的心理活動中,母親的語言上。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然后讀課文,感悟母親的恩情。 “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著。她想,孩子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接著我請學生說說可以從哪些詞句中具體感受到母親對兒子的愛呢?學生通過讀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找到了“夜深了”“一針針一線線”這些關鍵的詞語。 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詞句說明了什么? 通過逐步引導,學生終于領悟到這就是母親的恩情,母親的恩情就體現在深夜為兒縫衣這一行動中,體現在對兒子的深深擔憂中,這就叫恩情。這時再出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學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古詩中母親對兒子的恩情了。
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首先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個什么樣的人。大家發言熱烈 ,看來他們對自己媽媽的了解還是很深的;其次,我讓學生說說你觀察了一天媽媽后有哪些發現呢?“早上洗衣、做飯、送我上學,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輔導我作業、煮晚飯、洗碗筷。晚上織毛衣……”我引導學生說說媽媽的一天過得怎樣?大家不約而同地說“辛苦!”
然后,我乘機問:“媽媽那么辛苦,可你為媽媽做了什么呢?”好多學生都沉默不語。看來好多學生心里產生了慚愧。接著我再問,“你知道媽媽平時最喜歡什么?”。“你的媽媽知道你平時最喜歡什么嗎?”通過回答,同學們明白了自己平時對媽媽的關心較少。紛紛表明自己今后要多關心媽媽,讓媽媽少操心。那怎么關心呢?我讓同學們談了一些具體做法:媽媽下班回家,給她遞上一杯茶,作業自己獨立完成,給媽媽做小幫手,幫媽媽捶捶背。吃飯時,給媽媽夾菜。平時認真學習,讓媽媽少操心……
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培育,作為子女對待長輩應該尊敬、孝順。而且體現在每天每時每刻。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設想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母親的恩情》,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詩《游子吟》,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本詩的具體情境。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背景和內容。第四自然段,即古詩《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游子吟》的寫成。本文語言樸實,意境純美,感情真摯,適合學生閱讀。課文所配三副彩圖,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領悟課文和古詩,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應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從而增強對詩句的感受。
《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學校大門口寫上“愛你的媽媽”來教育學生,激發學生固有的愛心。而對于本課的教學,我想要通過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讓他們走進文本,感悟母親偉大無私的愛。
感悟品味,美讀移情,是實現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處于感性思維階段,學習語言習慣直覺體驗、整體接收、綜合感受,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體觸摸語言現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反復品味,體會表達的精妙及語言的內在情感,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從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視線”去讀書去領悟語言文字,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二、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忙著”造句。
3、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愛之情,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三、教學重點
如何讓孩子將《游子吟》這首古詩中的詩句在問中找到對應的句子,以及引導孩子感受體會這些句子所表達的母親對兒子的慈愛、關心,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對學生有感情朗讀指導整和在一個情境中,運用何種手段激發孩子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
四、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歌曲引入
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唱完這首歌,小朋友們想到了誰呢?
(我們的媽媽)
2、看圖揭題
是啊,自古以來,人們都說母愛是偉大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母親,與她給予她孩子的愛的事情。
[板書:母親的恩情]
恩,讀ēn領讀。教“恩”,前鼻音,上下結構,上“因”下“心”。恩情,深厚的情意、恩惠。
3、人物出場
(1)出示孟郊母親圖。
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幅圖,說說圖上畫了什么?
(一位老媽媽左手拿著衣服,右手拿著針線在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補衣裳)
這位老媽媽是誰的母親呢?
(2)相機出示孟郊圖。
[板書:孟mèng郊jiào]領讀。簡介孟郊,唐代著名詩人。40歲時才考中進士。中進士后,他到江蘇溧陽當縣尉,立即回家迎侍老母親。想起母親對自己的慈愛和關心,50歲的詩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激動地吟出《游子吟》,這首小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吟誦。
<二>學習生字
1、過渡:這首小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吟誦,想知道詩人母親怎樣的慈愛和關心,使得詩人寫出這首小詩的嗎?(想)那就請打開課本讀一讀吧!遇到不認識的生字詞,怎么辦呢?(用筆圈畫出來)
2、檢查自學情況
3、學習生字
<三>理解課文
1、配樂欣賞《游子吟》
[板書:《游子吟》]
引導生看文第四段
范讀,領讀,生齊讀,分組讀,個別讀
2、設疑引讀
(1)第一自然段
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與“臨行密密縫”相關聯的段落句子。
(第一自然段,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借助插圖讓學生想象當時的場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讓他們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的一片關愛之情。
(2)第二自然段
再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意恐遲遲歸”相關的段落句子。
(第二自然段;她望著兒子說:“郊兒,你可要早點回來呀!”)
這句話中為什么不用孟郊而是用兒子呢?
(因為文中這句話前一句“母親把孟郊送到村外。”已經有了一個孟郊,后面這句若在用,就重復了吧。)
說的很好,作者是為了避免重復用詞呢。
讓學生借助插圖所描繪的情境,聯系上下文體會母親對兒子的惦念牽掛之情,指導學生讀好母親說的話及兒子感恩母親的句子。
(3)第三自然段
請小朋友們從文中找出與“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相關的段落句子。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5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文
1、唱《世上只有媽媽好》,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2、小朋友們,每個人都受到母親的關懷和愛護,不管是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一篇課文,就是說古代詩人感受母愛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解題,結合學習題中生字
1、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
2、出示生字、教認
3、“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是母親對子女深厚的情意
4、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老師一邊聽學生的問題一邊輕輕地在題旁打問號。)
三、初讀指導
1、課文有5個自然段請同學們依次寫上序號
2、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3、再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4、出示:針注視遲著名寸草言孟郊縫補沐浴生機勃勃了
(1)指名試讀生字詞卡
說說你在生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上,哪方面要提醒大家?
(2)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5、把生字詞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6、指名試讀課文每一節,師生共同糾正
7、比賽讀書
8、對于剛才的問題,你讀懂了什么?
四、教學生字
1、讀讀生字詞
2、今天我們要學“補、針、撫、摸、視、歸”看看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點?
3、你怎樣記住這些字?
4、我們在寫這些左右結構的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5、學生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五、作業
1、抄寫今天教的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一節
1、指名讀
2、這個自然段有幾句?從第1、2句你讀懂了什么?(板書:孟郊要出遠門)你知道他母親是怎么做的嗎?(板書:縫衣一針針一線線不知什么時候回來)教學:縫補針線
3、看圖1:請小朋友看看圖再讀讀書說說你又看懂了什么,讀懂了什么?為什么?(從點的油燈可以看出她深夜縫衣,從母親手中的針線和衣服上針腳可以看出一針針地縫著一線線地縫著,從母親的神情也可以看出她在想:孩子這次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4、看了圖,我們對這段話的意思體會得更真切了。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服。這段內容就是寫了“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1)誰來讀讀這句詩?
(2)誰來有感情地讀讀這句詩?
(3)齊聲讀讀
5、比賽讀第一節:指名讀齊讀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
2、這一段有幾句話?讀了第一、二句話你知道了什么?(板書:送兒天天掛念早點回來)
教師提示:從母親送兒子說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們離別以后母親每天要承受掛念兒子、盼望兒子的痛苦,母親的恩情是多么感人啊!
3、讀第三、四句話你讀懂了什么?(板書:多了白發眼睛濕潤)從“孟郊看到母親的頭上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你想到了或明白了什么?
提示:母親年紀大了,我出門后誰來服侍她?
4、看圖2,誰能說說自己對第二自然段的體會?(看母子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多么難分難舍!他們的深厚親情太感人了)
5、這幅感人的情景就是就是詩中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1)誰能有感情地讀讀
(2)誰能說說“意恐”的意思?
6、這一節寫了孟郊上路,母親送他時依依不舍的情景。齊讀
三、學習第三節
1、出示圖3,圖上這個人是誰?他看到了什么?
2、自由讀第三節
3、孟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讀,齊讀這句話
這句話中把太陽比作什么?又把小草比作什么?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4、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誰能讀出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情?
有感情地讀這句詩
5、這首詩是孟郊什么時候寫的?齊讀第四節。
6、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指名讀,齊讀。
7、讀了這課文你有什么話想說。
四、教學生字
1、分析字形
“恩遲言寸著”這些字可以用熟悉的字來記一記。
2、指導寫字
3、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六、作業
1、抄寫這節課所教的字
2、把《游子吟》這首詩的意思和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指名有感情地讀課文
2、《游子吟》這首詩你也能有感情地讀一讀嗎?比賽讀。
二、指導背誦
1、看圖背誦這首詩
2、同座位點背
3、指名讀,齊背。
三、讀《補充閱讀》上的相關文章
四、作業
1、比一比,再組詞
補摸針恩
撲漠什思
2、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孟郊著身上的衣服,著那又又的針腳,心里想,母親對我的不就像這?沐浴著的小草,無論怎樣都不了太陽的啊!
3、默寫《游子吟》這首詩。
4、學了這篇課文,你此時最想對爸爸媽媽說什么呢?用兩三句話寫下來。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6
教材簡析:
本課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古詩《游子吟》,屬于文包詩類型。故事是詩歌的展 現,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熱愛母親,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全 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具體描述了詩歌的意境。第一自然段寫孟郊要 出遠門,母親連夜為他縫補衣裳。第二自然段寫孟母把孟郊送到村外,還叮囑他早 點回來。第三自然段寫孟郊觸景生情,由“生機勃勃”的小草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聯 想到慈愛的母親給自已的關懷。第四自然段,即詩《游子吟》。第五自然段交代了 《游子吟》的寫成。課文緊緊扣住母親的恩情寫,通過母親的所作、所說、所想, 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刻劃非常細膩;又通過兒子的眼睛和感受來進行側面、 間接描寫,表達非常真摯,二者結合,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母親形象。課文還注 重細節,以小見大。“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是傳神之筆,表明母親的恩情 遠記在兒子的心中。課文配有三幅彩圖,展現了詩歌的意境,可指導學生認真觀 察,從而增強對詩句的感受。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6個生字,其中5個生字只識不寫,掌握一個多音字。理解由生 字組成的詞語,會用“看到”、“忙著”造句。
2、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3、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學生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從 小尊重、孝敬父母。
第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1、出示課題:讀準恩(en)音。理解“恩情”詞義。
2、討論交流:母親對我們有哪些恩情呢?
過渡:課文是講誰的母親的恩情?
二、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借助拼音,自讀課文,給課文每小節標上序號。
2、檢查預習情況,指名逐段讀,隨機出示生字卡片。
(1)、出示生字詞卡:
針、注視、遲、著名、寸草、言、孟郊、縫補、了、
(2)、指名讀,引導學生讀準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和多音字。(了在“報答不了” 當中讀"liao")
(3)、理解詞語(可根據學生質疑的情況隨機出示)
游子:離家在外的人。
撫摸:用手輕輕地按著并來回移動。(讓學生動手做一做這個動作)
注視:注意地看。
針腳:針跡。
(4)、抽讀生字卡片。
(5)、齊讀課文。
三、指導書寫:
出示所學生字“恩、補、針、撫摸、視”
1、這些生字哪些是左右結構?哪些是上下結構?指一指各自的偏旁。
2、“恩”書寫時注意上寬下窄,不要把上半部“因”寫成“田”。
3、“補、視”注意偏旁書寫的區別,聯系本義來理解。
4、“針”、想想還學過金字旁的字有哪些?“鐵”幫助記憶。
5、“撫摸”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摸”可利用“漠”來記憶。
6、描紅。
四、作業設計:
1、描紅,完成習字冊。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抽讀生字詞。
2、聽句訓練:(開火車)
(1)、他看到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眼睛濕潤了。
我看到自已種的月季開花了,真高興。
(2)、母親忙著給孟郊縫補衣裳。
蜜蜂忙著在花叢中采蜜。
3、讓學生試著用“看著”“忙著”造句。
二、學習課文1、2、3小節:
1、學習第一節:
(1)、自由讀第一節,找出孟郊的母親對孟郊的深情厚意的句子。
a、母親忙著給他縫補衣裳。
b、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一針、一線一線在縫著。
她一邊縫一邊在想:孩子這回出遠門,還不知道什么時候 才能回來 ……
(2)、出示圖片,看圖體會母親不辭勞苦,對兒子體貼入微的思想感情。
(3)、你能讀好這些話嗎?自讀、指名讀、評讀、齊讀。
(4)、母親一邊縫衣裳,一邊會想些什么呢?(練說)
2、學習第二小節:
過渡:當第二天到來的時候,母親對既將離開自已的兒子,又是怎樣千叮萬囑的?
(1)、出示圖片(1)讓學生看圖說一說。
(2)、結合第二小節,說說這小節共有幾句話?每句講了什么?
共有3句:a、母親把孟郊一直送到村外。
b、母親囑咐兒子早點回來。
c、孟郊看到母親頭上的白發,眼睛濕潤了。
(3)、指導朗讀母親對孟郊說的話。體會出依戀牽掛之情。
3、學習第三小節:
過渡:孟郊這時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自由讀,討論:
2、填空:
孟郊( )著身上的衣裳,( )著那又( )又( )的針腳,心里 想,母親的( )不就像這( )嗎?沐浴著( )的小草,無論怎 樣都( )不了太陽的( )啊!
3、個人讀,齊讀。
4、讀了以上的這段話,說一說母親的慈愛像( )。作者孟郊像
( )。
三、學習生字:
出示所要學的生字“遲、歸、言、寸、著”
1、分析結構: 左右結構:歸 上下結構:著
半包圍結構:遲 獨體字:言、寸、
2、“遲”注意“尺”最后一筆是“點”。
3、“言、寸”作為獨 體字,在田字格中把握好位置。
4、寫筆順:
歸:
著:
5、“遲、歸、言、寸“適當擴詞。
6、描紅。
四、作業設計:
1、抄寫書后的詞語。
2、比一比,再組詞:
補( )模( )針( )恩( )
撲( )漠( )什( )思( )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默寫詞語。
2、指名讀課文前三小節。
二、學習古詩《游子吟》。
1、從前三小節來看,你覺得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孟郊是一個怎樣的人?
孟郊正是有了母親這樣的錚錚教導,所以成為唐朝的大詩人。(簡介孟 郊)。他一輩子也忘不了母親的恩情。
2、讀最后一自然段,說說你了解到了什么?
(50歲,寫著名小詩《游子吟》)可結合參考資料講一講《游子吟》的影 響。
3、出示《游子吟》這首詩: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結合課文前三小節,說一說每句詩的意思。
“寸草心”:小草的嫩心。比喻游子的心。
暉:陽光。比喻母親的愛。
(2)、試著背誦。
a、同桌二人交替背、聽、互評。
b、全班齊背。
c、指名背誦。
三、總結全文:
1、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 心。我們不能忘記,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老師 教大家一個成語叫:“舐犢之愛”。(聯系練習4中的成語講解)
2、我們應該怎樣來報答自已的父母呢?(聯系實際談一談)
3、齊聲背誦《游子吟》。
4、完成練習冊。
四、作業設計:
1、背誦《游子吟》。
2、造句: 看到: 。
忙著: 。
五、板書設計:
母親的恩情
《游子吟》
縫衣:一針針、一線線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慈母 不知什么時候回來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送兒:天天掛念、早點回來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上路 看到——想到——
50歲寫詩《游子吟》 舐犢之愛
附參考資料:
孟郊:唐朝詩人,字東野,湖洲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隱 居嵩山,貞元中舉進士,官居溧陽尉。其詩作力避平庸淺率,追求古談清寒。與賈 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此二句詩,施哲存先生曾在《唐詩 百話》一書中作過說解,錄之以供參考:“第三、四句從來沒有注解,但如果不知 道這里隱藏著一種民間風俗,就不能解釋得正確。家里有人出遠門,母親或妻子為 出門人做衣服,必須做得針腳細密,要不然,出門人的歸期就會延遲。在吳越鄉間 老輩人還知道這種習俗。”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情感地誦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理解《游子吟》的意思,領會母親對子女的眷注之情,教育門生從小體諒、孝敬父母,曉得答謝怙恃的養育之恩。
教學過程
一、運用詞語,整體把握
1.復習導入。出示下列詞語,請學生讀一讀。
縫補 濕潤 撫摸 注視 恩情
慈愛 沐浴 報答 銘記 著名
2.指名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
3.請學生用用上述詞語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閱讀教學要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學生讀詞、讀文、用詞,使詞語復習經歷了“認讀——理解——運用”的過程,將語言文字訓練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巧妙結合。】
二、抓住重點,反復訓練
(一)深夜縫衣圖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畫出最能反映母親對孟郊愛的句子。
2.組織交流,出示:夜深了,母親還在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1)從“夜深了”、“還”你體會到什么?(體會母親縫補衣服的時間很長。)
(2)從“油燈”你體會到什么?(體會到光線不好。)
(3)從“一針針一線線”你體會到什么?(體會到母親縫補衣服的認真。)
設計情境,指導感情朗讀。出示:
夜晚,母親在 。一個小時候過去了,母親還在 ,又一個小時過去了。母親仍然在 。(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油燈光線昏暗,時間長了,母親的眼睛疼起來了,她還在 ;她手酸了,腰痛了,她還在 。(油燈下一針針一線線地縫著。)
3.師:母親縫補衣服時間長,光線暗,眼睛花,手酸腰痛,母親是怎么想的?(課文中的原句:“她想,孩兒這次外出,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師: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想得很多,很多。)
師:母親還會想些什么呢?(讓學生發揮想象進行補充。)
4.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手段,對于低年級兒童,朗讀指導方法最忌單調。上述設計,緊緊抓住最能反映“母親的恩情”的句子,強化對重點詞語的推敲打磨,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母親為兒子縫補衣服的勞苦,并在反復朗讀中增強了體驗。】
(二)清晨送別圖
1.師:讀一讀第二自然段,說說母親對兒子說了什么?(“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
師:從這句話,你體會到什么?(兒行千里母擔憂。)師:母親說這句話時,心里會怎么想?出示:
兒啊,你在外 。(如:①兒啊,你在外可不要太掛念母親啊!②兒啊,你在外天冷了,要及時加衣服。③兒啊,你在外可不要餓著……)
2.師:為什么課文只寫了這一句“郊兒,你可要早點兒回來呀!”?(因為只有看到兒子平安回來了,媽媽才最放心。)師:從“早點兒”你體會到什么?(兒子早一點兒回來,母親早一點兒放心!)指導朗讀這一句。
3.師:你從“母親的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體會到什么?(體會到母親深夜里為兒子縫補衣服的“勞苦”,母親為兒子外出遠行的“擔心”。)
師: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動孟郊呢?所以,他眼睛濕潤了。
4.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兒子離家,母親總是千叮嚀萬囑咐。這一點學生是有切身體驗的。教學中,設計了“兒啊,你在外 。”的補充題,學生是有話可說的,說的過程就是體會孟郊母親對兒子一片真情的過程。因為這樣的理解是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所以,學生的朗讀也就能表達真情。】
(三)路上感恩圖
1.自由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讀好后)師: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心里會想到些什么情景?
根據學生的發言,相機出示:
想到——出發前的那個夜晚,母親在光線昏暗的油燈下 ,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母親的眼睛疼起來了,手酸了,腰痛了,她仍在 。
想到——出發時的那天早上,母親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
!” 想到——母親頭上又 。
想到——離開家后,母親天天 。想到——現在母親可能正在 ,母親頭上 。
孟郊看到路邊的小草長得生機勃勃,心里想 。(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3.說說“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的意思。(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師:為什么“母親的慈愛”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小草的生長離不開春天的太陽,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慈愛。)
師:聽了同學們的發言,我想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指名唱唱這首歌。
4.師:是啊,只有在母親的關愛下才能幸福地成長。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
【由“在外的孟郊撫摸著身上衣服會怎么想?”鞏固前文的學習,既是語言文字的訓練,又是進一步體驗“母親的恩情”。特別是在理解“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一句,通過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情感,使學生與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為學生讀好這一自然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學習古詩,深化情感
1.指名學生讀《游子吟》。
2.聯系前文,說說詩的意思。
3.帶著感情朗讀這首詩。
4.師: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就在他50歲那年,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游子吟》。“鉻記”是“刻在心里”的意思。在孟郊心里會刻在什么呢?
學生自由說。(結合前文的學習,加以點撥。如:深夜縫補衣服的情景,送兒遠行的話語,母親頭上的白發,母親每天盼兒歸來的情景……)
【講解詩句意思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復述前文內容的訓練過程。“在孟郊心里會刻在什么呢?”這一問題的回答,既是學生口頭的表達訓練,又是情感的進一步深化,同時又有助于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三、聯系生活,適度拓展
1.師:是啊,母親的恩情讓孟郊永遠也忘不了。在我們身上,你也一定會體會到“母親的恩情”!誰舉例說說。(學生自由表達)
2.師:是啊,母親的恩情是偉大的,我們無論走到哪里,我們無論怎樣,都要將母親的恩情銘記在心。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讀《游子吟》這首小詩。
3.有感情地背誦這首小詩。
4.課后作業:用筆寫寫自己母親的恩情。
【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的教育貴在感染、熏陶,結合本文的學習,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母親的恩情,學生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感動之情,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反思】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游子吟》,生動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文章樸實的語言中蘊含了純美的意境,真摯的感情。
為了不讓自己輕易成為教學參考的忠實演繹著,陷入“技術解讀”的誤區,我拋棄了教參,拋棄了電腦,細讀文本,潛心會文,以一種最直接最純粹的方式閱讀教材。我在家里大聲地朗誦,輕輕地低吟,當自己在文本里來來回回走了好多遍之后,我關注到了文中的三個畫面:“夜縫圖”、“惜別圖”和“感恩圖”。這三幅圖與文本一一對應,又與文中古詩緊緊相連。因此,我有了初步的教學設想:品圖入文,品文入詩。
品“夜縫圖”時,我讓學生觀察插圖,說說圖意。在學生對圖有初步印象之時,布置學生自讀課文第一部分,找找自己感動的句子。然后我和學生共同討論交流,抓住“夜深了”和“一針針一線線”兩處關鍵文字,反復品讀,進而引發對母親縫衣時所思的聯想。讓學生體會到,濃濃的母愛就藏在這細密的針腳里。
品“惜別圖”時,我先讓學生給圖取名,從學生的回答中,我提煉出“惜別情”三字。如何理解這名字呢?我引導學生再次細細讀圖:你們看,母親的雙眼凝視著兒子,她的雙手緊緊地握著兒子的手臂,她似乎在說……在學生充分想象練說的基礎上,引出母親的叮囑。讓學生體會到,濃濃的母愛就藏在這親切的話語中。愛不是單向的,通過對這幅圖的第三次細讀,我們把視線聚焦在孟郊的眼睛上,通過“濕潤”悟出孟郊對母親的不舍,此時引出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品圖,讀文,賞詩,三維一體。
有了前兩幅圖的鋪墊,品“感恩圖”時,我由孟郊所見引發所思,抓住關鍵詞語“撫摸”,通過動手演示,首先感知“撫摸”的輕柔,通過對生活實際的聯想,再次感知“撫摸”的深情,最后引出孟郊為何撫摸衣服的思考,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撫摸”一詞所傳遞的愛的溫度!再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學生的情感被深深地打動了。
“書聲朗朗”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命。但朗讀并不是僅僅靠傳統的“讀書百遍”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堂課的教學,我始終把圖、文、詩三者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把學生帶入故事的情境。在寶貴的40分鐘課堂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朗讀的指導與點撥,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孟郊母親的所思所說,及孟郊自己的所思所悟,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對孟郊的恩情和孟郊對母親恩情的感念,進而通過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真正地做到讀中感悟,真正地讓學生在朗讀教學中具有了獨特的內心體驗。有了學生情感的投入,我們的課堂才真正充滿活力。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8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母親的恩情》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一、 導入課文
1、小小格言: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比不上無私的母愛。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偉大的,媽媽是我們身邊的天使。
2、你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嗎?會唱的一起來唱。說說你的媽媽是怎樣關心你的?
3、小朋友們,我們現在經常用《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來表達我們對媽媽的敬愛,而古代卻與我們不一樣,他們喜歡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也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好詩。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一篇課文,就寫了古代詩人因為到感受到母親的恩情而寫詩的事。
二、揭示課題,解題。
1、板書課題:母親的恩情。教學恩
2、知道“母親的恩情”這個題目的意思嗎?
3、齊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三、初讀課文
1、請小朋友們輕輕打開書,借助拼音自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詞和小節號。)
2、檢查自學情況
出示生字詞
縫補 報答 撫摸 沐浴 銘記 遲到 生機勃勃
孟郊 針線 濕潤 光輝 永遠 寸草心 恩情 慈愛
a帶讀,開火車讀齊讀 b去掉拼音讀,齊讀
3、理解長句子
(1)孟郊撫摸著身上的衣服,注視著那又細又密的針腳,心里想,母親的慈愛,不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嗎?
(2)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在他50周歲那年,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游子吟》。
4、把生字詞和句子帶入課文再讀課文,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
5、分自然段朗讀課文。
四、學習課文
1、讀了課文,你們明白了什么?
2、再讀課文,你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發現課文有什么獨特之處?(介紹文包詩)
五、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補 針 根 撫 摸 報
2、自己先去認讀一下生字的字形和結構,這6個字有什么特點?
3、你記住了哪個字?用什么方法記住的?
4、重點指導書寫摸 報
5、學生描紅,仿寫,完成習字冊
六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孟郊和他的母親,母親對孟郊有怎樣的恩情呢?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母親的恩情》。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游子吟》。
2、品詞析句理解《游子吟》之意,體會母親對兒子的關懷之情。
3、教育學生從小體貼、孝敬父母,懂得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母恩”
1、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
2、師:聽到你們這樣深情的唱,老師就知道你們很熟悉這首歌,這首歌歌名是——《世上只有媽媽好》,這是一首贊美母愛的歌。唱起這首歌,我們總會想到——親愛的媽媽,想起媽媽對我們的愛,心里非常溫暖、幸福。
3、出示《游子吟》。①老師這兒還有一首描寫母愛的詩歌。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讀讀這首詩?請舉起自信的小手。(讀詩要慢一點兒才能讀出它的詩味。)
②師相機評價。(很有詩人的氣質,讀出了詩的韻味)
③設疑:別看這首小詩只有短短的三句話,可是千古流傳,多少身在遠方的游子吟誦起這首詩都會熱淚滾滾。同學們,對于這首詩你們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想知道的嗎?(生……)
④不懂就問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同學們有這么多的疑問,怎么辦?(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帶著這首詩走進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讀懂這些疑問,讀進孟郊的內心,讀懂這首詩背后的故事。
4、板書課題:請同學們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書寫課題。注意:字不但要按筆順寫準確,而且還要美觀,講究一定的速度。(母親的恩情)
5、深情地讀題。(可一遍遍地讀出深情之味)
二、初讀課文,感知“母恩”
1、出示課件。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生字新詞。現在,老師想看看同學們有沒有和他們交上朋友。
2、指名認讀,提出讀詞要求:字音讀準,詞義讀懂。
3、概括課文內容。我們和生字詞交上了朋友,現在我們帶著這些朋友快速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選一個或幾個紅色的詞語說一句通順的話,看看哪個同學最聰明?選的詞語越多越好!(老師可巡視)4、教師小結。現在我們把這幾位小朋友的句子整理一下:孟郊要出遠門,母親為他縫補衣服到深夜。這份恩情孟郊銘記在心,50歲時寫下了一首著名的小詩《游子吟》。這就是課文的主要意思。
三、細讀課文,感悟“母恩”
㈠學習第一、二自然段
1、師:感謝這幾位同學帶領我們重溫了課文內容。那母親的恩情到底體現在哪兒呢?讓我們走進課文,讀懂孟郊的內心。請同學們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說說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生交流。(師點撥:你從哪句話中看到了這副情景?透過句子想象背后的畫面是一種好的學習習慣。)
3、孟郊要出遠門,母親在油燈下忙著為他縫補衣服。我們來認識一下古時候的油燈。
①指導看圖:認識油燈(古時候沒有電燈,就是用一小碟香油,點上燈芯草,同學們想想這種光明亮不明亮?就像我們停電時用的蠟燭一樣,在這種微弱的燈光下縫補衣服眼睛舒服不舒服?)
②點擊出示句子出示“夜深了……縫著。”(自由讀這句話)
這句話中哪些詞打動了你的心?(根據學生回答,逐一點擊:夜深了,……)為什么?〔“夜深了”,說明已經很晚了,這么晚的時候,我們在干什么?(……)要知道,母親白天還要在田地里干活,回家還要做家務事?勞動了一天累不累?這么累了,晚上還要縫補衣服是多么辛苦啊。這份辛苦打動了你,是嗎?“一針針一線線”說明縫的非常細心、認真。指導學生看圖上的針腳:在這樣昏暗的燈光下,針腳縫得又細又密,挨挨擠擠。是母親的這份認真打動了你〕
③練習感情朗讀:讓我們帶著這些理解,這份感動,讀出母親的辛苦。ɑ誰來試試?b一起讀出你們的感動。
④師:母親啊母親,這么晚了,這么累了,您為什么不停下來休息休息呢?為什么縫得這樣細密認真呢?這里有一個小知識。(出示課件)
⑤生讀后說說知道了什么?(母親希望兒子早點回來。才一針針一線線地縫得這么細密認真)
師:原來母親這么不顧休息,不顧勞累的縫補到深夜,就是希望兒子能早日回家,早日回到自己的身邊。這針針線線縫補的何止是一件衣服,更是編織著對兒子的一份濃濃的愛心。這份愛心就是母親的恩情。
⑥讓我們再讀這句話,讀出母親對孟郊深沉的愛,濃濃的恩。這句話其實就是《游子吟》的哪句詩的意思呢(——臨行密密縫)
4、請同學們快速讀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這時你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5、指名交流。(你從哪句話中讀懂的?)
6、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郊兒……早點回來呀!”
①這是母親送別兒子時說的一句話。一句話,一顆心。這句話又表達了母親怎樣的心情呢(不舍、擔憂、想念、牽掛)(若學生回答不出來,師可引說:郊兒……早點回來呀,不要讓我在家里……)
②能讀好這種心情嗎?(多找幾位學生讀,指導:再想念一些;再擔心一些;再舍不得一些)③師小結:雖然這是一句平淡無奇的話,可是字字句句傾灑著對兒子的關心、牽掛、思念、擔憂。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啊”,孩子們,這份擔憂、牽掛就是母親的恩情!也是詩句“意恐遲遲歸”的意思。
7、出示課件:母親的恩情深深打動著孟郊的心,面對一夜之間又多了許多白發的母親,孟郊的眼睛濕潤了。同學們,孟郊的眼睛為什么會濕潤呢?(感動、舍不得)你會含淚說些什么呢?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說話:會對母親說什么?(舍不得母親。會說:母親,您太累了,快點回去休息吧;您放心吧,我會照顧我自己的,您也要保重身體;為了我,您的白發又多了,我讓您操心了……)(你們真是懂愛、懂情的孩子)帶著這些感受齊讀這句話。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師:千里相送,終須一別。穿著母親親手縫制的衣服,帶著母親濃濃的恩情,孟郊獨自一人上路了。一路上,孟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請一位同學讀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想。(師可巡視)
2、生交流:①看到了什么景色?(板書:小草)小草長得怎么樣?為什么會生機勃勃(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板書:陽光)如果沒有了太陽的光輝,小草會怎么樣?發揮想象,小草會對太陽說什么?(太陽給了小草生命)
②孟郊由“太陽、小草”觸景生情想到了什么?(出示課件“母親的……嗎?)
a、能不能將這個句子換種說法?(母親的……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
b、為什么說“母親的慈愛”像“春天的太陽的光輝”?他們有什么共同之處?(讓人溫暖)那誰像小草呢?(自己) 小草沐浴著陽光,自己正享受著母愛。
③ 出示句子:“沐浴在春光中的……的恩情啊!”誰能讀出感嘆號的語氣。你們讀懂了這句話的意思嗎?(結合板書,體會意思:我們怎么樣也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啊!是呀,太陽給了小草生命,同樣母親孕育著我們的生命,用甘泉的乳汁哺育我們長大,教會了我們說話,教會了我們走路,默默地關心愛護我們的成長。沒有母親,就沒有我們現在的一切。這份恩情我們怎能報答的了呢?)用《游子吟》里的詩句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可分男女生對讀,讀出小草對太陽的感激之情,讀出我們對母親的感恩之心。)
3、師小結:母親的恩情孟郊永遠銘記在心,為報答母恩,孟郊在40歲的時候,在江蘇省溧陽縣做官,就把母親接到自己的身邊奉養,到50歲寫了這首《游子吟》來感念母親,回報母恩。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我們成長的每一步都傾注著母親的精心呵護,請你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母親關愛自己的事情吧!(生互相交流時,師可相機指導;指名交流時,師緊扣“雖是生活中的小事,可在這平凡的小事中體現了母親深深的恩情”)
2、師小結:同學們真幸福,點點滴滴的生活往事見證著平凡而偉大的母愛,其實只要細心發現:母愛無處不在!你打算怎樣回報媽媽呢?(……)同學們說得真好,懂得享受母親的恩情,更懂得如何回報。我為你們的媽媽感到欣慰!
3、配樂朗讀:同學們,這篇課文我們已經學完了,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都弄懂了嗎?讓我們再現課文情境,回到孟郊出遠門的前一夜,跟隨音樂再讀讀這首詩,好嗎?(夜深了,昏暗的油燈下,勞作了一天的母親揉著干澀的雙眼,捶著酸痛的后背,一針針一線線地為兒子縫補衣服,這是一份比山還高的恩情。請女生動情的說——;清晨,母親送兒一程又一程,不住地牽掛叮嚀,這是一份比水還深的恩情。請男生真情的說——;日出,看到生機勃勃的小草,摸著又細又密的針腳,想到母親的恩情永遠也報答不了。請全班一起深情地說——;讓我們閉上眼睛,想想自己慈愛的母親:生病時的細心呵護、進步時的喜上眉梢、困難時的熱情鼓勵、錯誤時的嚴厲批評……讓我們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真誠地說——)
四、課后實踐,回報“母恩”:孩子們,你們除了沐浴著母親的愛,還享受著哪些愛呢?你們真幸福,一定要銘記這些愛,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好好愛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個有愛心的好孩子。回家后,將這首詩背給媽媽聽;并為媽媽做件小事。
《母親的恩情》研修心得
《母親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類課文最顯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詩(有時也選入一些“詞”或古文名句)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代白話短文中。短文大都編成一個饒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恰當的部分(或開頭,或中間,或結尾)自然地引出要學習的古詩。本篇課文課文通過描述孟郊母親在兒子臨出遠門時,深夜縫補衣裳、清早村邊送別的情景,以及孟郊看見小草沐浴著太陽的光輝,撫摸自己的衣服而觸景生情,引出詩歌《游子吟》一詩的內容及寫作的情況。故事展現了詩歌的意境,詩歌濃縮了故事的內容。
教學本課時,我首先抓住“恩情”入手,但簡單指導學生理解“恩情”詞義,這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太深奧了。只有放到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自我感悟:母親的恩情,體現在哪兒?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中、母親的語言中。為了讓學生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和掛念,理解《游子吟》的意思,我充分地利用并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制作了相關課件與文本有效整合,為學生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披情入境。整個教學以讀為主要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在讀中品詞析句,體會情感。同時聯系自身的感受,感悟母愛母愛,感受親情,使學生懂得應該從小體貼、孝敬父母,用實際行動來要報答父母。具體的教學流程大致如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導入新課時,我根據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播放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既讓學生受到音樂的熏陶,初步母愛的的幸福;又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這一整合有效地為下文閱讀創設了生動的情境,埋下了堅實的鋪墊。
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母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我先課件展示插圖,將古詩的重點內容、深遠意境進行形象的再現;接著指導學生認識古時的油燈和細密的針腳,體會母親縫補的認真和辛勞;再引導學生找出母親對兒子關愛的關鍵詞句,結合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課件,特別是重要的詞語我都用紅色的字體標示。此時課件的出示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梳理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感情地朗讀課文,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可以幫助學生領悟詩歌的意境,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對古詩中比較難懂的詞句的感悟。學生通過讀課文,有了自己的理解,終于領悟到母親的恩情就體現在母親的行動中,母親的語言上。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平時自己的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要為媽媽做些什么,才能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從而進一步理解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我們做兒女的,無論為父母做什么事,都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的。
“詩”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華,“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詩”與“文”相映成趣。在教學的最后,我再一次用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背景音樂,再現課文情境,引領學生在課文情境中一遍遍的吟誦詩歌《游子吟》,再次喚醒并升華學生的感情,憑借短文對古詩意境的形象描繪,進一步展開語言想象力,深入挖掘、品味、鑒賞古詩內在的意蘊美、情境美和語言音韻美。學生在此基礎上道出了各不相同的但卻都是發自肺腑的心聲,學生經受了一次心靈上洗禮,感悟到了母親對子女無私的關心愛護,懂得應該銘記母親的養育之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母親的恩情》教學設計 篇20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里,生動的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作者情況及創作本詩使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升華,文是詩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說明。作為文包詩這種課型,在教學時,要圍繞“詩”與“文”的聯系來進行教學。本課圍繞“游子吟”展開,生動的展現了孟郊遠行母親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邊感情積淀的基礎上推出了詩歌,并點出了詩歌寫成的時間。使學生更進一步體會詩人對母親的敬愛、懷念之情。
在學習孟郊看見小草沐浴著太陽的光輝,而觸景生情感念母親恩情的時候,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會母親的恩情就像太陽的光輝這句話的意思!讓學生說說平時自己的媽媽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要為媽媽做些什么,才能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激之情。理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我們做兒女的,無論為父母做什么事,都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的。這時候,我請學生把對母親的感激用語言寫下來,有一個離異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寫到孟郊也永遠銘記著母親的恩情,因此到50歲了,孟郊還念念不忘母親的恩情,于是寫成了這首著名的小詩《游子吟》。最后,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古詩,把情感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