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生物與環境》教學設計(精選3篇)

《生物與環境》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7-08

《生物與環境》教學設計(精選3篇)

《生物與環境》教學設計 篇1

  1、種子發芽實驗(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難點】能根據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教學準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參考書3面),實驗記錄表(參考書4面)。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你覺得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進一步引導(拿起一顆綠豆種子):這是一顆完好的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發芽,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須條件呢?(說明:從種子發芽過渡到具體的綠豆種子發芽,這樣的討論更有針對性,而且更合理,因為不同種子需要的條件是有些區別的。)

  4、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看來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判別了。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大家說說要注意什么?(預設:制訂周密的實驗計劃,只能改變一個條件等。)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可在此適當排除不適合課堂研究的內容。)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么?

  5、分發實驗計劃單,學生完成自己的實驗方案設計,教師巡回指導,鼓勵選擇相同條件的同學互相交流。

  三、閱讀書4面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進一步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教師引導關注其中的注意點,比如綠豆的大小應該差不多,為什么要在每個盒子分別放入2-3顆綠豆,為什么要墊紙巾等。

  2、教師提供表格,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

  四、布置實踐作業和下節課內容提示:

  1、鼓勵學生回家認真完成實驗,并做好觀察記錄。

  2、下節課將對我們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請大家準備好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將對認真完成實驗的同學加星評價。

  3、有能力、有條件的同學還拍攝綠豆種子發芽各個變化的照片,嘗試撰寫研究報告。

  2、種子發芽實驗(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參考書5面)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參考書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4、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生物與環境》教學設計 篇2

  種子發芽實驗(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難點】能根據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教學準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參考書3面),實驗記錄表(參考書4面)。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你覺得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進一步引導(拿起一顆綠豆種子):這是一顆完好的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發芽,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須條件呢?(說明:從種子發芽過渡到具體的綠豆種子發芽,這樣的討論更有針對性,而且更合理,因為不同種子需要的條件是有些區別的。)

  4、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看來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判別了。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大家說說要注意什么?(預設:制訂周密的實驗計劃,只能改變一個條件等。)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可在此適當排除不適合課堂研究的內容。)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么?

  5、分發實驗計劃單,學生完成自己的實驗方案設計,教師巡回指導,鼓勵選擇相同條件的同學互相交流。

  三、閱讀書4面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進一步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教師引導關注其中的注意點,比如綠豆的大小應該差不多,為什么要在每個盒子分別放入2-3顆綠豆,為什么要墊紙巾等。

  2、教師提供表格,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

  四、布置實踐作業和下節課內容提示:

  1、鼓勵學生回家認真完成實驗,并做好觀察記錄。

  2、下節課將對我們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請大家準備好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將對認真完成實驗的同學加星評價。

  3、有能力、有條件的同學還拍攝綠豆種子發芽各個變化的照片,嘗試撰寫研究報告。

  種子發芽實驗(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參考書5面)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我們種下的綠豆種子都發芽了嗎?其他小組的綠豆種子呢?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教師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由組長負責收集相同實驗小組的實驗信息。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猜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認真聽取其他不同實驗小組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分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預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參考資料: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一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當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三是充足的氧氣。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植物的生長需要合適的環境條件。當環境條件改變的時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計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的實驗,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植物生長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思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參考書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綠豆芽對水的需要的實驗。

  【教學過程】

  一、交流實驗中的發現:

  1、說說自己種下的綠豆芽生長的怎樣了。

  2、為什么大家的綠豆芽生長的不一樣呢,怎樣才能讓綠豆芽生長的更好呢?

  3、討論影響綠豆芽生長的因素,教師隨機板書。

  二、實驗一:綠豆芽生長需要陽光嗎?

  1、討論:綠豆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那么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

  2、該怎樣來設計對比實驗呢?

  重點指導:

 。1)我們只能改變哪些條件?不改變哪些條件?

 。2)兩組的綠豆芽需要一樣多嗎?

  (3)改變了條件是不是對綠豆芽生長產生了影響,我們怎樣才能知道?

  3、學生完成實驗方案,交流。

  4、提供實驗記錄表,引導學生做好觀察記錄。(采用圖畫和文字記錄下綠豆芽的高度、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等)

  三、實驗二: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綠豆芽對水需求的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教師介紹實驗: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終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

  2、討論:這5粒綠豆種子的生存的環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環境對綠豆種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么我們這樣推測?仔細觀察還有什么發現?

  3、概括: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的適應環境的變化。

  四、觀察更多的植物適應環境的圖片(書8面):

  1、比較香蕉、松樹、仙人掌的葉的不同。

  2、香蕉、松樹、仙人掌分別生長在什么地方?

  3、這三種植物的葉同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

  4、說說平時還看見有關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蚯蚓的選擇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動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

  過程與方法: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教學重點】設計對比實驗。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每組一份:長方形扁紙盒兩個,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條、干土、濕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見過蚯蚓嗎?一般在什么地方見到它們?你們覺得蚯蚓喜歡怎樣的環境?

  2、學生自由發表。

  二、實驗一: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

  1、我們先來研究蚯蚓喜歡黑暗還是光亮的環境,該怎樣設計實驗呢?

  2、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引導他們進行對比實驗,并注意控制條件。

  3、出示實驗器材,討論實驗步驟:

 。1)把長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蓋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護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4)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做好觀察和記錄。

 。5)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黑暗的環境。

  三、實驗二: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

  1、過渡:那么,蚯蚓喜歡干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呢,讓我們也來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2、學生設計實驗,自由發表。

  3、教師隨機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較合理的實驗步驟:

 。1)在另外的盒子兩端分別鋪上同樣土質的泥土,不同的是一邊干燥,一邊濕潤。

 。2)把10條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間,蓋好蓋子。

  (3)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記錄。

 。4)再做2次。

  4、分發記錄單和相關實驗材料,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5、收回材料,組織交流,概括: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

  四、動物對環境的需要和適應:

  1、讓學生歸納:蚯蚓適合怎樣的生活環境?

  2、過渡:跟蚯蚓一樣,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

  3、學生看書11面的圖片,說說這些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

  4、拓展: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的時候,它們會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否則它們將難以生存。誰能說說相關的例子嗎?

  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目標:

  1、 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系——食物鏈。學會正確使用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等詞語描述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

  2、 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 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建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食物網的概念,并會畫簡單的食物鏈。

  教學難點:

  理解食物網所反映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的關系。

  教學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今天這堂科學課先請5位小助手來幫個忙。

  2、菜青蟲與青菜這兩種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用一個箭頭表示吃與被吃的關系(青菜 菜青蟲)。注意:箭頭的方向,從被吃的生物指出來。

  3、安排其他同學的生物頭飾。

  二、探究活動

 。ㄒ唬┦澄镦湼拍

  1、五位同學代表的生物以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來排個隊,排頭朝著老師。

  2、誰來說說這些生物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食物鏈)

  3、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下有趣的食物鏈。板書:有趣的食物鏈——生物之間普遍存在一種吃與被吃的關系,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生物學家給起名叫做食物鏈。

  4、回憶下,自然界中還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呢?

  5、成語中的食物鏈:“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中有沒有這種吃與被吃的關系?誰來說說看。怎么用書面的形式表現出來?(蟬 螳螂 黃雀)

  6、蟬要吃什么?黃雀又會被誰吃?將食物鏈補充完整。

  7、比較兩條食物鏈,總結出食物鏈的特點。(完整的食物鏈一般從植物開始,到兇猛的食肉動物結束。)

 。ǘ┥a者和消費者

  1、植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除了植物其他生物是如何獲取食物的?食物鏈中,我們按照獲取食物途徑的不同給它分成:生產者和消費者(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叫做消費者。 )

  做一個生態瓶

  【教學目標】

  1.觀察池塘里生物環境資料,認識自然環境下的生態系統,以此為藍本設計生態瓶的建造方案。

  2.根據設計方案及實際條件制作生態瓶,并對生態瓶進行管理和觀察。

  3.能相互聽取意見、共同協作制作生態瓶,并分工進行管理觀察。

  【教學重點】

  設計制作生態瓶方案。

  【教學難點】

  每天堅持觀察生態瓶里發生的變化及時記錄。

  【教學準備】

  建生態瓶需要的材料:大可樂瓶、剪刀、水、適合在生態瓶里生活的生物。

  生態池塘的圖片或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池塘里的生態系統

  1.出示生態池塘圖片,師:竹林村的同學們觀察了水田里的生物,老師在郊外找到了一個池塘,我們來看看這個池塘,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可能會回答:池塘里有水草、魚、小蝦、螺螄、鴨子、河蚌、荷花、荷葉、青蛙。他們會說出池塘里的一些生物,教師逐步引導學生說出池塘里的非生物。

  ·這些生物中哪些是水生植物?(水草、荷)

  ·它們的生存需要哪些條件?(泥沙、水)

  ·這些水生植物為動物提供了哪些幫助?(食物、棲息地、躲避動物的攻擊等)

  ·池塘里的非生物對生物又有哪些幫助?

  2.原來自然環境下的生態池塘存在這么多生物和非生物,那我們自己能建造一個這樣的小池塘嗎?

  二、設計建造生態瓶

  (出示玻璃魚缸)用這個可以建一個小池塘嗎?

  1.小組討論設計建生態瓶的方案。

  我們的生態瓶

  設計方案

  準備用什么材料

  哪些生物來生活?

  生物

  非生物

  為生物的生活考慮哪些問題?

  生態瓶模型圖

  2.組際交流設計方案。

  三、做一個生態瓶

  1.準備相應的制作材料,如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也可以是大可樂瓶剪去上半部分。

  根據小組討論決定的方案制作生態瓶,貼上標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給生態瓶取一個有創意的名字,如“小金魚”號、“咕嚕!碧柕龋黾尤の缎,吸引其他同學觀賞。

  生態瓶標簽樣本

  生態瓶名稱

  瓶內生物

  制作者

  管理者

  2.小組商量生態瓶的放置與管理,觀察與記錄。

  ·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方便管理?

  ·如果放在教室里,雙休日怎么辦?

  ·組內每個同學都是觀察者,記錄由每個觀察者單獨完成。

  ·要求每天至少觀察兩次。

  四、總結:有什么收獲

  改變生態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發生態群落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控制條件進行實驗,細致、準確地記錄到的現象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嚴格控制條件進行實驗活動,堅持進行觀察記錄。

  【教學難點】在設計對比實驗中嚴格控制變量,并注意收集實驗數據用事實說話。

  【教學準備】準備若干魚、水、水草等材料。

  【教學過程】

  一、交流生態瓶,確定實驗方案:

  1、交流: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還好嗎?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態瓶里的動植物生活的比較好。

  3、思考:如果改變生態瓶中的一些條件會怎樣呢?

  4、引導:減少生態瓶里的水是改變生態瓶的非生物環境,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是改變生物的數量。

  5、學生小組自由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

  二、實驗一:減少生態瓶里的水:(參17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減少一半,另一個水量不變,兩個生態瓶的生物數量都不變。

  2、引導:要觀察生物有什么變化,我們可以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

  三、實驗二: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參18面記錄單)

  1、實驗方法:選擇2個生態瓶,盡量一樣的,一個生態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個的小魚數量增加一倍,其他條件不變。

  2、預測生態瓶里會發生什么變化。

  3、同樣采用記錄小魚在改變前面一分鐘浮出水面上來的次數。

  3、進行實驗和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水草增加,產生的氧氣量就增加,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

  4、討論:如果小魚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會怎樣呢?(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四、總結拓展:

  1、討論:要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們要注意什么?

  2、回家繼續觀察生態瓶,嘗試寫科學觀察報告。

  維護生態平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生存的生物必須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即生態系統。

  過程與方法: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認識到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應用分析推理等思維形式,對沙塵暴生成的原因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收集有關沙塵暴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回顧知識,引入新課:

  1、學生自己的話舉例說明食物鏈、食物網、生態群落的含義。

  2、說明: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3、提問:如果生態系統中的某一個環節受到了破壞,整個生態系統會怎樣呢?

  二、草原的生態平衡:

  1、現在讓我們以草原為例來研究有關生態系統的平衡問題。草原上常見的生物有鷹、兔和草,那么,這三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是怎樣呢?(學生畫出)

  2、設想一下:

  (1)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2)如果兔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3)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

  每個設想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然后再發表意見。

  3、人類的哪些行為會造成鷹、兔或者草減少呢?在書19面表示出來。(可啟發;為了經濟發展,人們會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塵暴:

  1、閱讀書20面有關沙塵暴的資料。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補充。

  2、引導學生分析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類的哪些行為引起草原生態系統失衡?

 。2)這些行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終結果是什么?

  3、小結:生態系統配合發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類的許多行為都在破壞著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許多的做法,并討論為了保護生態平衡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生物與環境》教學設計 篇3

  一、基礎知識

  1. 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周圍環境,只有當環境滿足它們需要的時候,它們才能夠生存下來。

  2. 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主要包括(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空氣)。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生長需要陽光)。

  3. 做對比實驗時,我們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都相同,否則實驗就無法對比不科學了。

  4. 植物生長需要(水分、陽光、空氣、溫度、土壤、養分)等條件。

  5.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環境的改變。說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能力。

  6. 綠豆芽的根會朝著(有水)的方向生長;綠豆芽的葉會朝著(有陽光)的方向生長。

  7.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互相依賴,互相影響)的。對于一個生物來說,周圍的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環境有陽光、溫度、水、空氣、土壤等。

  8. 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

  9. (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結束。)俗話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啃泥底”,就生動而形象地比喻了這種相依為命的食物鏈關系。

  10. 生產者: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    消費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

  11. 食物網: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

  12. 如果一種生物滅絕了,就會影響其他多種生物的生存,因而(保護一種生物,也就是保護了許多種生物。)

  13. 寫食物鏈:草、兔、鳥、蛇、蝗蟲、鷹

  1)草→兔→鷹           2)草→蝗蟲→鳥            3)草→鳥→蛇

  4)草→鳥→蛇→鷹       5)草→兔→蛇→鷹          6)草→蝗蟲→鳥→鷹

  其中草→兔→鷹這條食物鏈中生產者是(草),消費者是(兔和鷹) 。 

  14. 生態瓶中的植物(水草)為動物(魚)(提供食物和氧氣),動物(魚)為植物(水草)提供(二氧化碳和養料)。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或植物會引起生態瓶的變化。

  15. 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

  16. (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的整體叫生物群落;)如果生態系統的一個環節受到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

  17. 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威脅)。

  18. (沙塵暴)是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防治沙塵暴的方法(還林還草)。

  19. 所有動物的生存最終都離不開(植物),一些動物離不開另一些動物。

  20.自然保護區: ①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②1956年,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

  我國的幾個主要自然保護區。它們分別是:①紅樹林保護區;②三江源保護區;③四川王朗自然保護區;④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⑤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⑥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

  二、問答題:

  1. 動植物怎樣適應環境?舉例說明

  答:如:仙人掌生長在熱帶荒漠地區,葉退化成刺,莖肥厚多汁,既減少水分蒸發,又能貯存大量的水,適應沙漠干旱的環境。長頸鹿前肢長、頸長,是對生活環境的適應,因為頸長才能從高大的樹上吃到樹葉,而那些前肢短、頸短的短頸鹿,因為不易獲取食物被淘汰。    還有青蛙冬眠、候鳥遷徙 、狼狐換毛、企鵝皮厚多脂等,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度過寒冷的冬天,都是適應環境的結果。

  2. 人類的活動會引起了生態系統的失衡,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

  答:①愛護動植物,不傷害它們。②保護森林,不亂砍濫伐。③多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珍稀的動植物。④保護草原,合理放牧。……

  3. 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鷹、兔子、草的減少?

  答:亂捕濫獵;過度放牧;破壞植被;砍伐森林;環境污染等。

  4. 在“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實驗中,仔細觀察根的生長情況,你發現了什么?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答:我發現綠豆芽的根都向紙潮濕的一端生長。說明植物生長需要水。出現這種現象體現了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

  5. 在“減少生態瓶里的水”實驗中,生態瓶里的小魚在水多時和水少時一分鐘內浮到水面上來的次數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答:水多時,小雨浮出水面的次數少甚至沒有;而水少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較多。這是因為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就空間減少了,氧氣量也跟著減少,所以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較多。

  6. 在“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實驗中,生態瓶里的小魚在動物多時和動物少時一分鐘內浮出水面的次數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答:動物多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增多。這是因為由于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增多。如果小魚增加兩倍或四倍,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越來越多,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因缺氧而死亡。

  7. 在“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實驗中,生態瓶里的小魚在植物多時和植物少時一分鐘內浮出水面的次數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

  答:在植物多時,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這是因為水草增多,產生的氧氣量增多。但是,生態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響了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對生態系統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8. 經過實驗,你認為要想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應該注意些什么?

  答:①生態瓶里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要平衡。②必須有足夠的氧氣。

  9. 草原上的牧民為了增加收入,飼養的牛羊的數量增加了5倍。照這樣下去,草原將會發生什么現象?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

  答:草原將會退化,可能會變成沙漠,牛羊缺少食物會餓死,草原上的其他動物也會受此影響而遷走,草原整個生態系統被破壞,人類也無法生存。我認為要禁止牧民過度放牧。

  10. 破壞生態平衡對人類將會有什么影響?

  答:破壞生態平衡,將導致生態環境破壞,動植物數量失衡,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食物減少、疾病增加,嚴重的將導致人類無法生存。

  11. 為什么做對比實驗要設對照組和實驗組?

  答:設置對照組的目的是檢驗對比實驗的效果,沒有對照組,實驗組的實驗結果將無法確定。

  三、實驗設計。

  1. 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嗎?

  我們的猜想: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

  實驗材料:兩個一次性塑料杯子、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

  相同條件:溫度、空氣、相同大小的綠豆種子各三粒

  不同條件:水分

  實驗方法:①在兩個杯子底部墊上紙巾,各放入3顆綠豆種子;

 、趯嶒灲M:在一個杯子中加入水,保持濕潤。

  ③對照組:在另一個杯子中不加水,保持干燥;

 、苓^一段時間觀察記錄。

  實驗現象:實驗組杯中的綠豆種子發芽了,對照組杯中的綠豆種子沒有發芽。

  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

  2. 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光嗎?

  我們的猜想:綠豆種子發芽需要光。

  實驗材料:兩個塑料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黑色塑料袋。

  相同條件:水分、溫度、相同大小的綠豆種子各三粒

  不同條件:光

  實驗方法:①在兩個杯子底部墊上紙巾,各放入3顆綠豆種子,都加入水,保持濕潤;都放在同一室內;

 、趯嶒灲M:讓一個杯子用透明塑料袋罩住,保持光亮的環境;

 、蹖φ战M:讓另一個杯子用不透明的塑料袋罩住,保持黑暗的環境;

  ④過一段時間觀察記錄。

  實驗現象:實驗組杯中的綠豆種子發芽了,對照組杯中的綠豆種子也發芽了。

  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不一定需要光。

  舉一反三:孩子們,你們能寫出其他實驗的設計嗎?

  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空氣嗎?  綠豆種子發芽需要土壤嗎?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宜的溫度嗎?

  3. 實驗名稱: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

  我們的猜想: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

  實驗材料:發芽的綠豆種子、兩個花盆

  我們要改變的條件:陽光

  我們不改變的條件:水分、空氣、溫度、土壤、綠豆芽各兩株。

  實驗方法:①把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其中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

 、诹硪慌璺旁诤诎档牡胤。

 、郾3制渌麠l件相同,過一段時間觀察。

  實驗現象: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綠豆芽長得茁壯且顏色深綠,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綠豆芽比較嫩且顏色淺。

  實驗結論: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

  4. 實驗名稱:蚯蚓喜歡明亮的環境還是黑暗的環境?

  實驗材料:水槽、蚯蚓10條、吸水紙

  相同條件:溫度、濕度

  不同條件:光

  實驗過程:①找一個水槽,底部鋪上濕潤的土壤,一端用黑色塑料袋套上,另一端不套②將捉來的蚯蚓10條一組放在盒子中間,

 、凵w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幾次。

  實驗現象:蚯蚓爬向紙盒陰暗的一邊。

  實驗結論:蚯蚓喜歡陰暗的生活環境。

  5. 實驗名稱:蚯蚓喜歡干燥的環境還是潮濕的環境?

  實驗材料:水槽、蚯蚓10條、干土和濕土。

  相同條件:溫度、空氣、光線

  不同條件:土的干濕

  實驗過程: ①找一個水槽,在水槽的兩端分別鋪上一層泥土,一端鋪濕潤的,一端鋪干燥的。②將捉來的蚯蚓10條一組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幾次。

  實驗現象:蚯蚓會爬向濕土的一邊。

  實驗結論:蚯蚓喜歡潮濕的生活環境。

《生物與環境》教學設計(精選3篇) 相關內容:
  • 《大和小》教案(精選8篇)

    教學目標:1、鞏固、加深對大、小標記的認識。2、復習按照圖形匹配標記。3、繼續學習按照大、小標記將不同種類的物品進行分類,同時,把同種的物品對應排列。4、訓練幼兒在學習完畢能按要求整理好操作材料。5、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 《小屋》教案(精選3篇)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從細節入手,表現人物情感。3.學生自主學習本課生字詞。教學重、難點:抓住關鍵詞句,感受人物情感。教學時間:1課時。...

  • 《數的奇偶性》教案(精選18篇)

    數的奇偶性(第八課時)教學內容:數的奇偶性教學目標:嘗試運用“列表”“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發現規律,運用數的奇偶性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 《6和7》教案(精選13篇)

    第一課時一、教學目標(一)初讀課文,了解將、相分別指的是誰,全文共講了哪幾個故事。(二)自學本課生字詞,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絕口不提、完璧歸趙這幾個詞語的意思。(三)按不同故事內容給文章分段。...

  • 《認識小數》教案(通用14篇)

    題:認識小數 本課初備課時共6課時,本課第1 課時個人復備欄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在分數的基礎上認識小數,知道什么是小數,小數的意義,學會分數、小數的互化。 2、培養學生的理解空間想象能力。 3、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 《門前的小樹死了》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正確認讀本課13個生字,掌握11個要求會寫的生字。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3.培養學生留心身邊事物,多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 《語文園地一》教學設計(通用22篇)

    【教學目標】1、學生能在自主探究學習中發現和應用“加偏旁”的識字方法,鞏固識字,積累詞匯。2、通過口語交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聽說能力。...

  • 《虎門銷煙》教學設計(通用19篇)

    之三作者:語文教研組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用“先…...再……然后……”表示順序的詞語寫一段表示動作的話。...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技| 武清区| 株洲县| 常宁市| 铜陵市| 武安市| 大悟县| 宜丰县| 准格尔旗| 无棣县| 六安市| 永修县| 蛟河市| 汪清县| 武安市| 永州市| 松原市| 鄯善县| 陆河县| 铁力市| 博客| 铜陵市| 威远县| 贵溪市| 昂仁县| 桐庐县| 丁青县| 达孜县| 高碑店市| 黎川县| 册亨县| 娱乐| 平乡县| 三门县| 海阳市| 临桂县| 宜君县| 巴楚县| 武邑县| 如皋市| 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