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精選21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
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
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李白嗎?哪位同學能夠起來為大家背一首他的詩呢?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寫的又一首表現朋友相送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黃鶴樓最早建于三國時期,有“天下絕景”之稱,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芍该痴b孟浩然的詩,如《春曉》。
之:往,去。
廣陵:地名,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漢朝時稱“廣陵”,隋唐時稱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之一。
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
。ㄌ崾荆菏钦l送誰,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學古詩、自主探究
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
2、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學古詩,記下不懂的問題。
3、小組合作學習。
4、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拧」嗜宋鬓o黃鶴樓:
“西辭”,如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點明送別地點。
、啤熁ㄈ孪聯P州:
“煙花三月”,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濕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著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
第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
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敘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
、恰」路h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涌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
、取∵@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5、指導感情朗讀,體會老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6、練習背誦。
四、總結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
五、作業
1、課外閱讀李白、孟浩然寫的其他詩。
2、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完成一幅古詩配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
編輯導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古詩。全詩寓離情于寫景,用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大寫意的江畔送別圖。教師在教學中力圖把握一個“情”字,貫穿一個“讀”字,在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中理解詩意,領悟詩情,培養語感,提高素養。
一、導入
師:同學們逢年過節的時候有沒有出過遠門走親戚?你走的時候你的親戚是怎樣送你的?說了什么話?
學生自由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聽了現代的親友送別的場面,那么在我國遙遠的古代朋友之間分別時是怎樣送別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煱鍟n題,引導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書空,老師邊寫邊指導個別字的寫法)
二、 新授
1、齊讀詩題
2、自讀題目,想一想讀懂了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來詩題的大意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3、師:同學們已經理解了題目,那么請同學們讀讀詩文,看能不能讀正確,讀流利。
①生練讀;
②指名讀,指導停頓。
、蹘煼蹲x
、苌杂勺x
、蔟R讀
、拊谥该x。
4、過渡:讀通詩句還不能學到古詩的精華,接下來我們來體會一下古詩中的那種真摯的感情。
師:“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 老朋友。
師:要去哪里?
生:揚州
師:什么時間去的?
生:煙花三月。
師:三月是個鮮花盛開的季節,作者送別老友時站在長江邊上,那里肯定開滿了各色的鮮花,詩人為什么不寫鮮花三月,而寫“煙花三月”呢?
(師引導,想一想作者此時的心情?送別老友時的心情應該是傷感的,留戀的,那么眼中不自覺地就有了淚水,有了淚水之后,看東西就朦朧,所以,作者把滿眼的鮮花看成如煙霧一般,那是因為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
想:你能不能體會到詩人那種因為老友分別時的傷感?閉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開時的那種心情。
讀:把這種心情融入到詩中,讀出來。
(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
師:同學們讀的真有感情,我們再學習后兩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由這句詩你能體會到什么?
(詩人在江邊站的時間很長,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見了,此時,他會像什么?)
。ú迦肜畎缀兔虾迫坏墓适拢豪畎缀兔虾迫荒挲g相差十多歲,當時李白還沒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揚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訪孟浩然。二人一見入故,不久便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師,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詠三嘆
a看到那漸漸遠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為良師孟浩然對自己的教誨和指導,不由得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b看著那漸行漸遠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對自己生活上的照顧,又一次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c 當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視線里消失時,李白想到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見時,不覺得淚已流出,此時,他滿懷深情地吟誦
生齊誦: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小練筆
同學們,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傷心,你會對他說什么?請你寫下來。
結束本課
師,李白和孟浩然之間那種真摯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們用朗誦來表達這種友人之間的深情厚意吧,齊誦全詩,結束本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加導入:
1、(播放音樂)平時大家積累了許多古詩,想和老師對對詩嗎?
2、能記住這么多的古詩,你們真棒。知道我們剛才所對的古詩是誰寫的嗎?你了解李白嗎?(課件李白素描圖出現)
3、(過渡)千年圣地黃鶴樓,如詩如畫江南春。當時詩人李白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黃鶴樓上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但此時老朋友卻要東下揚州,這真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出示課題)
二、解詩題,知作者
1、師:同學們,老師寫在黑板上的課題少了哪個字呀?(陵)這是我們這節課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現在你們觀察下,有什么要給大家提個醒的?(“陵”右上是“土”,下邊是折文)觀察細致,請大家舉起小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補充完整。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讀題后所得:送的地點、誰送誰、“之”的含義、對黃鶴樓、廣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誼故事等)
3、教師隨機點撥學習方法:是啊,搜集資料,也是理解古詩的一個方法!題目中的關鍵詞我們都知道了,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生試著說題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后就很難再見,于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么這么著名呢?這里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讀通讀順,整體感知
1、就是這么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讀了吧,來自己先放聲讀讀,讀的時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讀準字音,讀吧。
2、學習生字(我們先和剛才還未認識的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愿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個別讀——所有生字詞語都來了,全班齊讀)
3、請一個同學來讀這首詩,老師給你加點伴奏,希望你能讀出韻味。其他同學邊聽邊想想你的頭腦中會浮現出怎樣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說的,這首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和李白站在岸邊目送孟浩然遠去這兩個情景。有誰知道哪幾句詩描寫了孟浩然在黃鶴樓向李白告別的情景,哪幾句詩描寫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學生讀詩句,交流:前兩句描寫了孟浩然告別的情景,后兩句描寫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1.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流,順流而下就能到達廣陵。我們在數學課上已經學過方位,知道平面圖上,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哪個同學能幫我貼出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指名上臺貼出“黃鶴樓”·“揚州”·貼對了嗎?生:對。評價:真厲害!為什么這么貼?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嗎?指名說。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這指誰?(孟浩然)從哪知道的?(注釋)真好,結合注釋是弄清古詩意思的好辦法。
師:煙花給你們什么感覺?(漂亮,綻放……)為什么用煙花形容三月呢?還可以說什么樣的三月?
生:百花盛開的三月,爭齊斗艷的三月,陽光明媚的三月,鳥語花香的三月……
師: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現在又逢三月,這個季節去揚州,李白仿佛看見了揚州怎樣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
師:老師請大家欣賞下這時的江南一帶的美景。(播放課件)此時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華都市,你有什么想說的?(小結: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出游自然十分羨慕。也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
師:有一個讀書的好方法就是展開想象,請想象剛才說的畫面并帶自己的感覺讀讀這兩句詩。
2.孟浩然的船走了?衫畎走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說:船。幾只?生:一只。師:詩中哪兒告訴我們?生:孤帆。師:對!孤帆就是?生:孤孤單單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課件點擊:江上千帆)。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吹降淖匀痪椭挥忻虾迫坏——孤帆。(點擊課件一支孤帆。)
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啊!誰來讀讀,指名讀。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誰再來讀?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讀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覺?你再試試。很好,范讀,再來一遍。齊讀。
3.“孤帆遠影碧空盡”,真的都盡了嗎?不盡的是什么?
不盡的是滾滾長江水;不盡的是對孟浩然的無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話。
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著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會在心里默默地對遠去的孟浩然說些什么呢?(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我們之間的情意是不會斷的;今番遠去,何時再能相會?愿你一帆風順,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們積累過的送別詩來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能不識君。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5、就像老師上課開始時介紹過的,送別詩已經成為當時一種風俗,有許多詩人都在送別他的親人和朋友時,寄情于詩表達出自己的深情厚義。請看(出示送別詩)古詩的學習還需要平時的積累,希望大家課下能多積累、多背誦送別詩。
6、孟浩然的孤帆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李白還在看什么?生:江水。哪句詩告訴我們?生: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起讀一讀。唯見是什么意思?只看見。對,只能看見江水了了為什么李白還不離開?生:舍不得。這又是怎樣的情啊?生:依依惜別、難分難舍。是啊,怎樣才能讀出難分難舍的感情?自己讀看看。指名讀。
加上第三句詩,誰來?
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降下來,延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厚誼。男同學站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女同學你們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
導讀: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⑴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漸漸遠逝了,已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李白還不肯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心中再次默念——
8. 師:是。∪穗m分,情永在,這兩句詩寫出了詩人目送朋友遠去的情景,抒發了朋友之間怎樣的感情?(板書:依依惜別)一年后,李白對自己的朋友,對當時送別孟浩然的情景仍舊念念不忘。這深深地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師范讀。你們也來讀一讀。生齊讀。師生配合讀。老師讀一、三句,你們讀二、四句。
五、小結
是啊,相見時難別亦難,從這首千古流傳的送別佳詩中,我們感受著古人那濃濃的情意,其實這樣的深情誰沒有遇到過呢?誰沒有這樣的親人朋友呢?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課我們繼續感受詩人王維和朋友依依惜別的深情。
六、作業
課下,背誦默寫這首詩,可以搜集送別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還可以把這首古詩改編成一篇小故事,好嗎?下課。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圖片——揚州城圖片
依依惜別
教學反思:
本課時的設計理念:以讀促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通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巧妙設計引語拓展知識點發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發掘詩句中關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通過視頻的情景朗讀,體會古詩的意境。拓展送別詩積累擴大學生閱讀量,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在操作過程中,在朗讀方面效率低,范讀還要多揣摩,想象力這一環節因時間關系而不能盡情發揮,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在表揚學生方面做得比較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贊揚學生的用詞比較格式化,感覺與學生還是有點距離。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4
【設計思路】
這首古詩大致按照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讀通讀熟。再引導學生借助課后的注釋試著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營造詩意氛圍
1、背誦《贈汪倫》:
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引出另一首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品讀詩題:題目告訴我們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談談對古詩題目的理解。)
3、教師小結:
(一邊講述,一邊板書。)
送孟浩然去廣陵的,這是誰呀?──(李白)
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大詩人。這一次,孟浩然去的地方是──(廣陵),廣陵也就是詩中的揚州城,那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在黃鶴樓的下游。說起黃鶴樓,那可是武漢的驕傲,(課件出示黃鶴樓圖片)誰來給大家自豪地介紹一下?
(學生簡單介紹黃鶴樓。)
二、整體感知,初步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
一位大詩人送別另一位大詩人,從江南名樓到江南名城,那將是一場怎樣的送別呀?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釋,還可以問問同學,問問老師。開始自己學習。
2、自讀自悟:
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式了解詩的大意。
3、查讀正音:
通過指名朗讀古詩,及時正音。
4、集體交流:
你讀懂了這首詩的哪些地方?
(教師重點提示:“西辭”、“碧空盡”、“天際流”的意思。)
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的意思。
三、重點引導,入情入境
1、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保
、拧〗處熞龑В
不僅僅是兩位大詩人,不僅僅是名樓名城,這場送別還發生在一個美好的季節,什么季節?──(煙花三月)
⑵ 展開想象:
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
。ㄒ龑W生對春天美好景象進行充分的想象。)
、恰∮^看欣賞:
我們一起去看看這個季節里的揚州城。
。ㄕn件播放揚州風景,教師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調中介紹:在唐朝,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揚州最美的時候,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搖晃著,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取≈笇Ю首x: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里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
。ㄖ笇W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向往,讀出詩句的美麗。)
2、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 拓展想象:
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ń處熞龑В好虾迫粺熁ㄈ孪聯P州,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離他而去的是誰呀?──(孟浩然)在詩中,李白稱他為──(故人),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兩位好朋友,兩位詩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⑵ 自讀自悟:
在讀中去感受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教師引導: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后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恰〖w交流:
從這兩行詩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教師在學生的理解中抓住“目送”重點引導:
、佟∏榫丑w驗:
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一起讀:(手勢提示)孤帆──遠影──碧空盡;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② 內心體驗:
李白久久地望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取≈笇Ю首x:
這深深祝福,這依依不舍,這濃濃情意,像這滾滾長江水連綿不斷。把這兩行詩讀出來。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朗讀全詩:
李白的情深義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2、練習背誦:
我們把這美好的情感,把這千古佳句永遠地留在心中,好嗎?那趕快背下這首詩。
3、背全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
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并背誦。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拧∷鸭嘘P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啤∽x熟課文。
2、教師:
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揭題、解題
。2分鐘。)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3分鐘。)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5分鐘。)
1、學生自學古詩:
。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0分鐘。)
、拧W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
、啤〗處熥⒁庵更c,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拔鬓o”“盡”。
四、體會詩境
。6分鐘。)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5、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借助詩境,訓練說寫
。14分鐘。)
1、引導: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
2、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會是什么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腳本,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情景的表演,寫一個腳本。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讀中悟情,讀中生情,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
師:同學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別離意味著也許終生都難以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在詩人王勃的眼中,離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那么,在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么呢?
整體感知古詩意思,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二、讀懂詩題
、劈S鶴樓在哪里?
出示:黃鶴樓背景介紹。
師: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
⑵揚州是個怎樣的地方?
出示揚州風光圖。
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花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⑶體驗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讀詩題。
三、讀懂詩意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⑴李白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從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吳、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歡漫游,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的時間里,比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內。他聽說孟浩然是個大才子,就主動拜訪他,孟浩然雖比李白大11歲,但兩位才子卻因為有著相同的愛好,一見如故,成為知己。
⑶帶著對“故人”的真摯的情誼,指導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懦鍪“煙花三月”
①看著這四個字,讓你想起了怎樣的畫面?
、谑裁礃拥娜陆袩熁ㄈ履兀窟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
③憶往昔,李白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他會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④誦讀有關江南三月的優美詩句。
、破肺“下”之精妙
下揚州的下換成“去”“往”等詞語有什么不同?從一個下字你體會到了什么?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⑴長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江上總是帆船點點,而此時在李白的眼中,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泼枋鏊蛣e畫面。(播放課件:送別)
、强戳怂蛣e場面,有什么話想對李白說?
四、體驗詩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語言就是詩句,詩是要讀的,還要盡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讀古詩(配樂:高山流水)
女同學柔情地送別。(女生齊讀。)
男同學深情地送別。(男生齊讀。)
一起豪壯地送別。(齊讀)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讓我們誦讀一些送別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濃郁的離別之情。
出示: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端驮拱参鳌诽·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顿浲魝悺诽·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秳e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板書: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難舍難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重難點】
目標3。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師:聽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他是唐代著名詩人,好飲酒。酒后絕妙的詩詞隨口成誦,人們盛贊他“斗酒詩百篇”,稱他為“詩仙”。
2、師:真棒!一猜就準!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你們還記得李白的送別詩嗎?
。ㄉ稹顿浲魝悺。教師叫生齊背。)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送別詩的傳世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ㄆ聊怀鍪救姟#
二、解題,介紹背景資料
1、齊讀詩題:
師: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因此,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請同學們借助注釋,想想題目講的什么意思。
2、指名講題目意思:
相機板書: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讀,理解詩意
1、師:李白為好友孟浩然送別,心情如何呢?請同學們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看清字形。
。▽W生讀古詩。)
2、指一名學生:老師見你讀得津津有味,能給大家讀讀嗎?
(學生讀。)
3、師:真不錯!第一次就讀得這樣好!誰想再讀讀?
(2~3名學生讀。)
師:一起來一遍。
。ㄉR讀全詩。)
4、大家讀得真好!只是每行詩的意思你們明白嗎?請你們對照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講。
5、首先學習第一、二行詩:
、拧∽杂勺x這兩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學生質疑。)
、啤≈该v詩意。
。2~3名學生講。教師引導學生把話講通順。)
、恰↓R讀這兩行詩。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詩意。
6、學習三、四行詩。(用學習一、二行的方法進行。)
7、師: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
。1~2名學生講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詩情
1、師:大家學得真好!請默讀古詩,找出哪兩行敘述了李白與孟浩然送別的事情,哪兩行寫了李白送別時看到的景色?
2、師:讀得真細致。知道他們分別的時間嗎?
。ㄉ簾熁ㄈ。)
師:能描繪一下煙花三月的具體景象嗎?
。▽W生口頭描繪。)
3、“煙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拧〗處熥x詩,讓學生體會江南美景。
師:大家想讀讀嗎?
。▽W生齊讀。)
、啤±蠋熤v解大意:
詩中的江南,無邊的翠綠映襯著鮮艷的春花,到處鶯歌燕舞。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風中輕輕的飄舞。多么明麗的江南啊!后兩行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朦朧迷離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樓臺被迷蒙的煙雨籠罩著,若影若現,似有似無。多么詩情畫意的江南的春啊!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ㄉR讀《江南春》。)
師:是呀,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詩人本該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飲美酒,吟詩作賦。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卻離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會怎么樣呢?
。▽W生作答。)
師:詩人在平淡的敘事中,依依惜別之情自然地流露出來。寫法太絕了!
4、后兩行詩寫景,更是絕妙!來品品吧:
、拧↓R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啤煟骸氨M”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恰∈前 @畎啄克椭虾迫蛔叩浇,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后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生:沒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離去,仍注視著帆影消失的地方。)師:李白看見了什么?(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⑷ 師: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W生分組討論。)
生討論,匯報。
、伞!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彼麄兊挠颜x真是“情深意長”。
五、朗讀并背誦古詩
1、師: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著好朋友乘著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別詩吧!女同學先來。
2、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這是豪壯地送別。
4、一起來吧!
。鼙尘捅,不能就讀。)
5、配樂齊背這首詩。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來又為這次送別寫了一首五言詩:
。ā督滦小。)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這首詩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這首詩的注釋。來,一起讀一讀。
。▽W生齊讀兩遍,把詩抄寫在書旁。)
2、老師給你們推薦一首流行歌曲。這首歌的詞兒是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的。聽了會幫助你們更深地理解這首古詩。播放吳滌清歌曲《煙花三月》。
【板書設計】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長 孟浩然
心相隨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課后的字,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生字、詞卡片;聲像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質疑導入
1你聽說過李白嗎?他是個什么人?你學過他的什么詩?
2你愿意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嗎?
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3解釋課文題目,生試著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師相機點撥。
4看了課文題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黃鶴樓在哪兒?孟浩然是誰?怎么“送”的呢?誰“送”誰呢?
二、初讀課文,略知大意
1師配著悠揚的古箏音樂,聲情并茂地朗讀詩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師一樣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3出示生字卡片,學生搶讀。
師: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讀?給大家提個醒。重點指導:“孟”、“陵”的讀音。
4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把詩句讀通順。
6小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7反復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組邊讀邊議古詩,試著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精讀感悟
1小組交流剛才的學習情況,準備在全班交流。(老師此時巡回指導、收集整理學生在小組中提出來的問題,擬定接下來的導學重點。)
2全班交流,了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誰。簡介孟浩然其人,并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了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了時間。
。2)反復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春光爛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后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合理的想象。
。ê门笥训拇阶咴竭h,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2)生練習朗讀,并加上動作。
。3)表演讀。(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黃鶴樓送別的情景,另一名學生配音。)
(4)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四、指導背誦,加深感悟
1聽錄音范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小組讀,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練習背誦。
4拓展練習,學習課后古詩《黃鶴樓》。
黃鶴樓風景優美,自古就被許多文人墨客所喜歡。他們常在這里觀賞勝景,寫詩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詩文。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另外一首很美的詩。
展示崔顥的《黃鶴樓》。
5生讀,簡略理解詩意。試背。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教師小結:今天我們不但學會了一首古詩,還結交了幾個生字朋友,愿意把它們記住嗎?
2分析形體,分類識記。本課生字左右結構的最多,找出來比一比!昂啤、“唯”、“陵”是左窄右寬的字;“帆”、“故”、“鶴”左右相當;“影”是左寬右窄的字。
3把這些字美美地寫在田字格里。
4展示評價寫得美的字。
六、教師總結
附:板書設計
2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辭〖 〗黃鶴樓
孤帆盡〖 〗長江流 朋友情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所描繪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指導朗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并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詩仙李白曾經寫過的一首送別詩你們還記得嗎?(《贈汪倫》)指名背。這情誼比桃花潭水還要深!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齊背后兩句。
今天我們要學習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
二、解題
1.齊讀課題。你從題目讀懂了什么?
2.指名說。
3.齊讀。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后就很難再見,于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么這么著名呢?這里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聽古詩朗誦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注意聽準字音。
四、學習生字
1.我們先和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愿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
2.齊讀。
五、初讀古詩
1.指名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
六、節奏朗讀
1.指名讀
2.師范讀
3.學著老師的樣子讀給你的同桌聽?凑l能讀出節奏美。
4.誰愿意展示給大家聽?指名讀。
5.齊讀。
七、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1.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流,順流而下就能到達廣陵。哪個同學能幫我找出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指名上臺貼出黃鶴樓·揚州·貼對了嗎?生:對。評價:真厲害!師板書:揚州、黃鶴樓。為什么貼在這兒呢?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嗎?指名說。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從哪知道的?生:注釋(老朋友)在這指誰?(孟浩然)再讀讀這兩句詩。
2.煙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想去看看嗎?邊看邊想有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圖配樂。你們的眼前是一個怎樣的煙花三月?指名說(繁花似錦,楊柳如煙,五彩繽紛……)哪個同學更厲害能用詩句來形容這美妙的春天?指名說,教師相機導讀: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楊柳如煙,可詩人卻沒有心情去欣賞,那是因為——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楊柳依依,可詩人仍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那是因為——
·········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指名說:船。幾只?生:一只。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只船。板書: 詩人稱這只孤孤單單的船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長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課件點擊:江上千帆。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點擊課件去掉千帆。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啊!誰來再讀讀,指名讀。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誰再來讀?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讀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覺?你再試試。很好,范讀,再來一遍。齊讀。
4.孟浩然的孤帆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師板畫。李白還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個詩句告訴我們?生: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起讀一讀。唯見是什么意思?只看見。對,只能看見江水了了為什么李白還不離開啊?生:舍不得。這又是怎樣的情啊?生:依依惜別、難分難舍。是啊,怎樣才能讀出難分難舍的感情?自己讀看看。指名讀。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降下來,延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厚誼。男同學站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女同學你們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賽讀。
導讀: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欧瑵u漸遠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品瑵u漸遠逝了,已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李白還不肯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欠Я,只剩下那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闹性俅文睢
5.此時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那分別得畫面。邊看邊想。播放課件。
帆盡了可情未盡!此時,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說: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們可以一起在這天下名樓飲酒作詩,吟詩作畫。師:那是多么愜意!
(2)孟浩然啊孟浩然雖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揚州但我的心早已隨你去了。我們的友誼就像這滾滾長江東水。師:情深意長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沒有你相伴我怎么能開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時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暫。師: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憂愁。
··········
這深深地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師范讀。你們也來讀一讀。生齊讀。師生配合讀。老師讀一、三句,你們讀二、四句。
八、拓展
1.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帆去遠,心相隨!多么的情深意長。∥覀冊賮碜x一讀。我來讀你們接。
2.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吟誦——
3.短短的四十分鐘過去了。我們也要說再見了。離別之際把這首動聽的歌曲送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在音樂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情,體會友誼給我們帶來的溫暖與感動。
九、作業:
收集送別詩句。抄一抄,背一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南靖第二實驗小學 莊小惠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無數次的誦讀的時候,都被詩中情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預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今天的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彼,我還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
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謝謝大家。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0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惫旁姾w面寬,意韻深遠,本課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唱響“讀”的主旋律,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在讀中悟美,在讀中悟情。
【教學目標】
1、學習“孟、浩、陵、辭、唯”5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在老師的指導下,借助工具書、注釋、圖片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初步感悟詩歌的內容,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能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意。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閱讀了解古代送別詩相關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搜集相關內容。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情景導入,揭示詩題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
2、指名背誦《贈汪倫》、《別董大》。
【設計意圖】
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創設一種情景,鋪陳一種調子,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初步感知古人送別的深情。
3、介紹詩歌創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爭相歌詠的題材!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堪稱送別詩中極品,被人們傳誦至今。
4、板書詩題,學習“孟、浩、陵”三個生字,了解詩題中有關“送”的內容:誰送誰?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設計意圖】
40分鐘的課堂是有限的,教師應珍惜每分每秒的時間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此環節緊扣題目,隨文識字,從詩題入手,設計幾個問題,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詩歌講述的故事。
二、互動交流,分享信息
1、課件展示黃鶴樓名樓風采,認識這座江南名樓。
2、出示地圖,了解“黃鶴樓”與“揚州”的地理位置,教師相機板畫長江簡圖。
3、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李白與孟浩然的資料。
【設計意圖】
古詩的創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板畫不但助于學生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詩中“西辭”等意思;咏涣骼畎着c孟浩然的基本情況,為深悟詩情奠定基礎。
三、初知詩意,質疑梳疑
1、自由練讀古詩,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名朗讀全詩,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借助注釋等方式了解詩的大意。集體交流:
、、指名概述詩的大意。
⑵、引導學生質疑。
、、結合板畫弄懂“西辭” 意思。
【設計意圖】
疑者,覺悟之機也。質疑環節有助于提煉研度專題,體現課標提倡的順學而導的課程理念。
四、賞析儷句,入境悟情
。ㄒ唬、賞析“煙花三月”
1、引導學生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畫面,并用一、兩句話說一說。
2、共議“煙”的豐富內涵。(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的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3、出示多媒體課件,配樂欣賞煙花三月的揚州如詩如畫的春景。
【設計意圖】
介入音樂元素,播放揚州春景視頻,欣賞“煙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由“形真”到“意遠”。
4、“煙花三月”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揚州嗎?你還想到什么呢?(“煙花三月”不僅僅是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都是春意盎然,一派姹紫嫣紅的景象。當時是盛唐時期,整個社會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詩人愉悅的心情自然流露。)
5、指導讀好前兩句詩。
【設計意圖】
“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巧設疑問,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
(二)、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1、詩中哪兩個詞最能體現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好友的情感之深呢?結合插圖品析“碧空盡”“唯”。
2、浩瀚的長江只有一只“帆船”嗎?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板畫。
3、帶著自己的體會有感情朗讀三、四句,師生評讀。
4、小結:“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本詩正是表現朋友間依依惜別的這份濃情厚誼。相機板書。
【設計意圖】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再次奏響,讓學生帶著這份體驗走進文本,以讀悟情,水乳交融,把悟詩情推向高潮。
五、知識遷移,拓展升華
1、拓展:自古多情傷離別,離別的詩歌何其多。你能將課前搜集到的送別詩選擇一、兩首用速記的方法背下來嗎?
2、練筆:⑴、人間最美的是真情,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或朋友分別難舍的時刻,你能否用抒情的話,在文中引用送別詩句把當時的感受寫下來呢?⑵、把這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學生選其中一項進行練筆,交流。
【設計意圖】
學以致用,是學習語文最終的目的。安排小練筆,進行知識遷移,充分讓學生表達心中的感受,讓情感再度升華。拓展、速記同類的詩歌旨在于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六、整體回顧,總結全文
1、有感情朗讀全詩,試著背誦。
2、總結全文: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送元二使安西》領略詩人王維的送別深情。
【設計意圖】
讓瑯瑯的書聲回蕩教室,讓濃濃的詩香縈繞耳際。
七、拓展思路,布置作業
1、了解其他類別的詩,如思鄉詩、邊塞詩、愛國詩、詠春詩等。
2、繼續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
【設計意圖】
讓學生帶著詩的余味,帶者一份濃情輕扣詩歌的大門,享受讀詩的樂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1
課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課型
古詩
教學內容
新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
內容分析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講述了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作者與老朋友辭別之事,借助景色描寫體現了朋友間的難分難舍之情,這首詩讀來朗朗上口,值得學習。
設計理念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教學過程中最大程度的讓學生走進古詩,熟讀精思,使古詩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四年級學生就本班來說,思維活躍,有一定的合作、探究知識的能力,于是我將參與式教學和電教資源融為一起,使學生積極參加,激發學習興趣。整個課堂將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讀詩,學生品詩,學生悟詩,老師適當點撥,啟發,有必要時在講解,通過音樂播放,歌曲學習,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做到書寫認真、規范。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 技能目標
增強學生理解送別詩的能力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借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字詞查查字典,熟讀古詩,試著理解詩歌(預習)。
師:課件資料。
教學課時
1課時(45分鐘)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生字、詞語)。
一、課前交流,質疑導入
1你聽說過李白嗎?你們以前學過他的什么詩?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詩好不好? (學生背誦李白的詩歌,教師鼓勵)
2你們愿意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嗎?
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設計說明】
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師利用課件播放伴有悠揚的古箏音樂的范讀,學生注意聽朗讀時的節奏。
2你也想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指名朗讀)
3 學生齊讀古詩,感知詩意。
4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分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6反復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設計說明】
多讀是學生了解和學習古詩的一中捷徑,在讀中感知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悠揚的背景音樂更能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詩意
1 學生根據注釋理解題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課件中注釋及作者生平事跡)
2全班交流,了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誰?簡介孟浩然其人,并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了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了時間。(課件出示黃鶴樓的圖貌和簡介)
。2)反復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W生試著解釋意思,先互評后師評)
☆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后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送別時意境的想象。
。▽W生根據注釋和圖文,理解意思,展開想象)
☆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遠,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生練習朗讀,并加上動作。
。3)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設計說明】
將電教資源和參與式教學融為一體運用在課堂,尤其是在古詩的教學中效果很明顯,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探究,合作學習,共同進步。
四、練習背誦,感悟全詩
1聽課件范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小組讀,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音樂伴奏下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練習背誦。
4 感悟全詩(引導學生體會情深意更重的摯友情誼。)
師問:學習完這首詩,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請用一個詞或用一句感嘆的話來形容一下兩位友人的深厚友誼。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別之情,或兩人的深情厚誼等等。 (教師鼓勵與總結)
5、你有特別好的朋友嗎,舉一個例子,簡單說說你們之間的深情厚誼。
五、學習本詩歌曲
。ń處煵シ耪n件中關于這首詩所譜的歌曲,學生學唱,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說明】
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
六、教師總結
離別是憂,離別是愁,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敘事、寫景表現了朋友之間難分難舍、依依惜別之情,四十分鐘很快過去了,老師也要和大家說聲再見了,讓我們一起背誦這首詩,感受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你我的感動和溫暖。
七、布置作業
解釋這首詩的意思并說說自己讀后的體會
【設計說明】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深化,此作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這首詩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
附: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依
煙花三月下揚州。 依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惜
唯見長江天際流。 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2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送別朋友孟浩然去揚州時一方面年輕的他一方面向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已知的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并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知道哪些關于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么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向往之情。
(出示黃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浩:這里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聯系孤帆來解釋;
惟:聯系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⑴ 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啤〔閷W習古詩的工具書;
⑶ 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三月:陽春三月。
下:順流而下。
碧空:藍天。
盡:消失。
惟見:只看見。
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
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
寸草才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么的?
3、喜歡嗎?為什么?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布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3
【設計意圖】
詩的語言的獨特性決定了,在教學古詩時,要充分感受詩的語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簡單的字眼背后的東西,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此,筆者認為,在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過程中,應該創設詩中的情景,品悟詩中的蘊涵的深情。讓古詩教學既充滿靈動飄逸、灑脫不羈,又洋溢書畫香氣,且蘊涵深情,是筆者追求的古詩教學的境界。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多角度欣賞詩的能力。
3、感悟送別的不舍情結。
【課前準備】
收集寫送別的詩句。
【教學流程】
一、初步感受離別詩的情
1、喚起對離別的感受:
過渡:有過與人別離的經歷嗎?當時的感受如何?
2、學習古詩:
王維的《渭城曲》。
過渡:古人與友人相別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們學過一首關于送別的詩,詩是王維寫的,詩名叫作《渭城曲》誰來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談感受:你能感受王維的心情嗎?
3、小結啟發:
離別之際有千言萬語,送別總是件難過的事情!
二、揭示詩題、解題
過渡:今天我們又要去目睹兩個好朋友之間的離別。
1、出示詩題并讀詩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解詩題:
⑴ 通過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啤⊙a充介紹“黃鶴樓”、“ 廣陵”的知識。
三、讀通詩句,初感詩的意境
過渡:這首詩到底寫了些什么呢?讓我們自己去讀讀!
1、單個自瀆。
2、正音朗讀。
3、齊讀。
四、再讀探索──明詩眼、尋依據
過渡:通過多次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學。
2、小結提示:全文就記述了自己送別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詩眼:
過渡:本詩是圍繞哪個字寫的?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引導歸納:
、拧§o態:
① 送別的時間──煙花三月。
、凇∷蛣e的地點──黃鶴樓。
、邸∷蛣e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堋∷蛣e的情景──長江天際流。
、荨∷蛣e的心情──孤。
⑶ 動態:
、佟∷蛣e的原因──故人西辭下揚州。
② 送別的經過──孤帆遠影。
③ 送別的結果──長江天際流。
4、理解感知,配樂讀詩句:
過渡:既然詩是圍繞“送”寫,那就讓我們一起送別這樣一位故友,齊讀!
五、煉情品詩意
1、感受詩中的畫意:
過渡:喜歡這首詩嗎?能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嗎?
注意引導詩的美:
、拧【従徫鬓o,隨江南下,似乎讓你看到了什么?
⑵ 煙花是什么季節,她讓你又想到了什么?
、恰」路h去,你還能見到什么?
、取¢L江是怎樣在天際流的?
2、感受詩中的情意:
過渡: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哪里讓你感受到了情?
、拧【従徫鬓o,隨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煙花中送別,那是無可奈何。
、恰」路h去,那是孤獨寂寞。
⑷ 長江獨自在天際流,那是悵惘,失落。
注意:可畫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對稱結合上),也可邊說詩中畫意邊說情意(結合)。
六、延伸鞏固入詩境
1、過渡:
這樣的別離,真的讓人難過!古詩中有很多“送別”的詩。你找到了嗎?
2、交流:
、拧∽宰x: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⑵ 四人小組,合作研究一首詩,解決這是怎樣的別離!
作業: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的散文。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緩解學生緊張氣氛 烘托課堂氛圍
同學們,與往常相比,我們的教師里發生了什么變化?班長閆興回答說:“今天我們這節課來了幾位聽課老師,那作為班長,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歡迎聽課老師呢?班長閆興帶領大家鼓起掌來。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上完體育課和做了課間操,同學們累嗎?今天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曲《送別》(師唱)有的同學隨同老師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學交流感受,有的同學說出與親人分別時傷心、難受……進而導入新課,今天老師與大家來共同學習一首送別詩,并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解詩題、說詩人
1、解詩題:
通過思考,能說出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送別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
2、說詩人:
生預習,知道本詩的作者是李白,學生介紹詩人李白:唐代詩人,我們學過他的詩有《早發白帝城》、《贈汪倫》。老師補充:黃鶴樓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
四、品讀詩句,走入詩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詩:
、拧↑c名學生讀,讓學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詩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學生回答:黃鶴樓和揚州。教師板畫黃鶴樓、長江水、揚州。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學生能夠說出“西辭”的含義:詩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黃鶴樓分別了,由黃鶴樓向東乘著小船經過長江到揚州去。
板書:
名樓送
、恰∽プ 盁熁ㄈ隆闭归_現象:
老師讓同學們說出“煙花三月的揚州”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學生說出:繁花似錦,草木茂盛、漂亮、美麗……教師借機向導,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嗎?學生回答:沒有。教師:那我們帶著何種心情、用什么語調來讀這兩句詩呢?
⑷ 學生試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拧〗處煟航酉聛砦覀兛纯慈木湓姡c名讀,讓學生找出用得較好的詞語。
學生:孤帆、遠影、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 孤帆、盡:
、佟∑贰肮路
教師:在那浩瀚的長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個小船嗎?
學生:不是。
教師:那為什么李白這樣說呢?
學生1:因為只有一只小船載著孟浩然溪流而下。
學生2:因為只能看見一只小船。
教師:在煙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沒有心情觀看其它風景,他佇立江邊,只能看見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說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離開孟浩然。
② 思“盡”:
教師:那第三句中的“盡”指的盡什么,我認為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
學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師:能具體的說一下嗎?
學生:是孟浩然載著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見了。
教師:那什么沒有“盡”呢?
學生:是李白與孟號然的情感。
教師板書:
情永在
、恰⌒蕾p第四句詩:
教師:這個時候,詩人李白還能看見什么呢?
學生:一江春水。
教師:那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學生:里面還有與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取Q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師:假如你現在是李白,說一說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1:難受。
學生2:舍不得離開。
⑸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省θ妱澐止澴啵M行朗讀。
五、精確概括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學生:重視友情,朋友的友誼不能忘……
教師板書:
珍惜友情
六、教師總結
在人世間,有很多情,有一旦與他人結交就產生的友情,有你每日來到學校,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恩情、親情;有同學們成家之后,就產生的愛情,無論哪種情感,我們都要好好珍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學寫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拧∷鸭嘘P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讀熟課文。
2、教師:
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古詩,導入新課
1、你們學過李白的那些詩歌呢?比比看,哪個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到題目,你想提什么問?
生:黃鶴樓在那里?
生:煙花三月是什么時候?
生:碧空會有盡頭嗎?
……
3、師:很好,今天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主讀詩,把字音讀正確。
2、檢查讀,賽讀。
3、學生交流讀后感悟。
4、自由讀全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詩意
1、導語。
2、個性化閱讀,感悟詩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總結:
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的地方,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具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四、讀中品析,再現意境
1、過渡。
2、學生讀詩,滲透學法。
3、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4、看課文插圖,表演體驗送別情。
5、解決疑難:
、拧」嗜耍
老朋友。
、啤∥鬓o:
告別后向東而去(揚州)。
、恰熁ㄈ拢
春天煙籠春花。絢麗無比。
⑷ 孤帆遠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遠方。
碧空盡:
在天邊消失了。
惟見:
只見。
天際流:
天邊流。
、伞〕樯斫庠娨。
6、小結:
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讓我們一起來讀!
五、配樂朗讀,升華情感
1、過渡:
真正了解了詩歌以后,就要把自己當作詩人去讀詩,再現詩人依依惜別之情。
2、學生練讀全詩,小組賽讀:
總結:那么,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1、交流送別詩,體會送別情。
2、選擇個性化作業:
、拧‘嬕划嫞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啤⊙菀谎荩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板書】
下。ㄈィ
。ㄎ鳎 黃鶴樓──揚州 。|)
(湖北。
【作業】
1、抄寫生字。
2、背誦課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6
一、說教材: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
二、說教育對象:
四年級學生認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潑天真,純潔可愛,興趣濃厚,喜愛運動,想象力豐富。而且隨著大腦發育的成熟,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為一種重要思維形式。
三、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3、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教法和學法:
1、問題導入法:
、 想想看,如果你們最好的朋友要遠行的話,你們是怎樣為他送別的?
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別就難再見面。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 回憶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學習了一首送別詩?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適應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聯想,想象送別的情景。
3、對照課本,通過朗讀、跟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摯友情。
六、課時安排:擬用兩課時完成此課。
七、教學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步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一)啟發談話,激趣導入。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利用談話,引導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并利用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詩“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僬页霾焕斫獾淖、詞;
②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講出大意。
。2)學習三、四行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
①找出不理解的字、詞;
、谟米约旱脑捀爬ǖ闹v出大意。
(三)細讀課文,回答問題。
。1)、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問題一: “盡”的是什么?不“盡”的又是什么?
答:李白目送著孟浩然走到江邊,登上小船;目送著帆船緩緩離岸,漸漸遠去,看不見朋友的身影;目送著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見一片兒白帆;最后連那點兒白色的帆影也不見了。此時,李白離去了嗎?(生:沒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離去,仍注視著帆影消失的地方。)師:李白看見了什么?(生:滾滾的長江水向天邊流去。)
問題二: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2)總結:
李白獨立江邊,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緊緊與朋友相隨。他們真是“人雖分,心相隨,情永在!彼麄兊挠颜x真是“情深意長”。
(四) 朗讀并背誦古詩:
我們已體會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假如我們現在就站在江邊,看著好朋友乘著帆船漸漸遠去,心中感慨萬千,吟出這首送別詩吧!
2、女生齊背,柔情地相送。
3、男生齊背,是豪壯地送別。
4、一起來!(能背就背,不能背就讀。)
(五) 拓展,延伸:
1、“說說友情”的說話訓練。
2、課堂上,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傾聽他人的友情觀,并能簡要介紹自己的好友。引導學生思考:怎樣讓友情觀更加長久?。
3、你喜歡這首詩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4、你喜歡學習古詩嗎?平時你是怎么學習古詩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7
。ㄈ私贪嬲Z文第七冊)
這是我去年進入課題組上的一節公開課,也是我第一次呈現我的真實課堂,第一次毫無顧忌上公開課.雖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卻勇敢地挑戰自己,挑戰虛擬的公開課.下面是我整理的課堂實錄,還有陳教導的評析.在此我特別感謝陳教導的鼓勵,是她的鼓勵讓我恢復了久違的自信.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理解“西辭”、“煙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創設的意境中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4、拓展練習,激發學生積累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創設意境走進詩歌,理解詩歌,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2、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所蘊涵的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充分預習,查找詩人的資料;
2、課件。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由詩譜寫的歌曲嗎?
生(齊答):聽過。
師:都聽過哪些詩曲?
生1:我聽過《鋤禾》的詩曲,非常好聽。
生2:在一次少兒節目上,我聽過《鵝》、《望廬山瀑布》等由詩譜寫的歌曲,非常有韻味。
生3:老師,我們班上的很多同學都會吟唱《春曉》,好聽極了!
師:好的,就讓我們一起來吟唱一首《春曉》: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師生一起吟唱《春曉》,學生意猶未盡。)
師:老師也非常喜歡吟唱詩曲,現在,老師唱一首歌,你們幫老師聽一聽,看看這首歌在哪種場合唱較合適?
師(吟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熑肭榈睾叱,學生入迷地聽著。)
師:(歌曲完畢,故作遲疑狀)誰能幫老師這個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歡快熱鬧的場合唱。
生2:不,我倒覺得應該是在平靜柔和的時候唱。
生3:我想這首歌曲應該是表達一種依依惜別的感情。
師:是嗎?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師的表情、老師吟唱的曲調告訴了我。
師:你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感情也很豐富,謝謝你!其實不僅歌曲能表達難分難舍的離別情意,古詩也有許多是表達與友人送別情意的。今天老師就向同學們推薦一首詩歌。
。◣熮D身板書課題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W生齊讀課題。)
評析:由詩譜曲師生吟唱是本課開場的一個亮點,在師生、生生輕柔、平緩富有韻味的曲調聲中,詩韻、詩情已彌漫整間教室,并悄無聲息地融進學生的心田。
師:你能理解題目的意思嗎?
生1:這首詩寫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
生2:更具體的,應該是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送其去廣陵。
師:是更為具體了。題目中哪個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齊答):“之”字。
師: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嗎?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詩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師(補充):李白和孟浩然不僅唐朝著名的詩人,還是好朋友,而且是——師生關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平日里,他們無話不談而且興趣愛好相同,都喜歡把酒吟詩作對?梢哉f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間的感情是難分難舍的。
師:題目中有兩個詞表示地點,你知道他們的地理位置嗎?
生:我只知道廣陵就是今天的揚州。(其他學生滿臉疑惑)
(師一邊在黑板畫出黃鶴樓和廣陵的示意圖,一邊介紹他們的地理位置。學生頻頻點頭,臉上露出會意的笑容。)
評析:適當的時候,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錯誤地以為“講”多了導多了就是違反新課程理念。本環節,在學生“滿臉疑惑”的情況下,教師板畫了黃鶴樓至廣陵的示意圖,學生便能一目了然。
師:你準備怎樣讀懂這首古詩呢?
生1:先讀熟,再背誦。
生2:通過查找資料加深對古詩的了解。
。ㄈ嗯λ妓髦。)
生3:我覺得還應該看著插圖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這樣有助于我們對詩意的理解,進而體會詩歌要表達的感情。
師:是的,我們讀懂一首古詩,首先要讀通古詩,再理解詩句的意思,接著借助畫面想像當時的情景,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最后把詩歌背下來。這是一種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師板書:讀通——理解-——想像——體會——背誦。)
評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理,“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別于低或高年級,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所側重,重在抓重點字詞引發想像,重在感悟詩境、體驗情感。本環節,教師的“你想怎樣讀懂這首古詩”一問猶如拋出一條紅細繩,把學生個人獨特的學習方法這一顆顆珠子串起來,形成一法,并引導學生順著紅繩上的這一顆顆閃亮的珠子美美的學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遇到生字多讀幾遍,再讀給同桌聽一聽。
。▽W生紛紛朗讀起詩歌,同桌互相檢查朗讀,師下去巡視指導。)
師:比一比誰讀得又通順又流利。
。ㄖ付2名同學朗讀,師生共同正音。)
師:大家一齊試著讀一讀。
。ㄈ帻R讀一遍。)
師:請各學習小組,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學習成果最豐碩?
(師用幻燈出示學習要求:1、借助注釋理解字詞意思;2、聯系詞義理解詩句的意思;3、在古詩旁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學生自學5分鐘左右,師巡視各小組學習情況。)
師:現在是展示你們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了,既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上來匯報的時候,老師建議用“我們小組認為”等來匯報較為合適。哪個小組先來說呢?
生1:我們認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從文中注釋,我們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單單”、“僅僅”。
生3:小組一致認為“盡”的意思是“沒有了”、“消失了”。
師:關于詩句的意思,你們能理解嗎?
生1:我們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了!昂糜衙虾迫辉诜被ㄋ棋\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師板書:下揚州)
生2: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師: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看來通過自學,大家學到的內容還挺豐富的。好,再自己讀一讀詩句,看看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西辭“是什么意思呢?
師:(一邊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圖,一邊講解)因為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邊,孟浩然正要離開黃鶴樓遠去廣陵,所以說成是“西辭”。
(師板書:西辭)
生2:為什么孟浩然要離開李白呢?
生3:為什么孟浩然要去廣陵呢?
師:同學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同學,提出的問題都非常重要。
。ㄕ斃蠋煴頁P同學的時候,一向較調皮的一個男孩舉起了小手。)
生:老師,為什么題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呢?我感覺挺恰當的。
師:(又驚訝又興奮)你真是個非常細心而且大膽的同學,敢于向詩人提出挑戰。我想,這些問題還是由同學來解答吧。同桌間可以議一議。
評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品質,有智慧的教師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能系統地感受和準確地判斷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細微變化。本環節中,教師關注學情,善于捕捉學生問題的亮點,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進行有效的對話。
生1:沒有點出是誰送孟浩然到廣陵,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2:我仔細地品味了一下,還是原題目好,為什么呢?比較有味道,改正的題目太直白了。
師:是的,或許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兩人友誼的見證地,或許李白過份難過,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題目。老師和同學的解答,你們能滿意嗎?
。ㄉ娂婞c頭示意。)
師:你們知道李白在什么時候送別好友孟浩然嗎?
眾生:“煙花三月”
師:你能想像“煙花三月”是一種什么樣的畫面嗎?
生1:繁花似錦。
生2:春花爛漫。
生3:百花齊放。
師:呵,全是一個個那么美好的詞語。能用具體的語句來描述嗎?
生:在草如蔭花似錦的陽春三月里,微風輕拂著大地,彩碟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著小辮子的小孩兒在青草地上放著風箏……真的很美!
師:是呀!那是個花枝招展,如煙如霧的三月,仿佛每逢過節夜空煙花璀璨的美麗畫面。想繼續想像畫面嗎?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細細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給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詞匯來描述,那是個像煙花一樣撩人眼、擾人心的美好三月,人們的生活是那么快樂!
(師點示課件,出示“煙花三月”的美麗畫面,學生“呀”地興奮地叫起來。)
師:讓我們把從美麗的畫面中獲得的美好情感帶入古詩中,一起再次美讀古詩吧!
。ㄉ⒉[著雙眼吟誦,陶醉在詩意中。)
評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牽引,似乎學生處在被動狀態,但實際上并非是攙扶著學生在走路,而是教師指點給學生一個個前進的路標。詩中的一個個意象,就是一個個明亮的路標,尋著它們,引發豐富的聯想,學生就可以輕松地走進意境,感悟詩境了。
師:請聽一段濤聲,并說說你的感受。
(播放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聲勢浩大。)
師: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濤洶涌,船只猶如一葉葉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風大浪大,我真為那些出行的人擔心。
生3:江面上波濤洶涌,景色壯觀!
師:此時,李白正在欣賞美景嗎?為什么?
生:不。此時,李白心情非常難受,因為好友即將與自己離別了。
師:你哪里看出來?
生1:“孤帆”
生2:“唯見”
生3:“盡”
師:哦,懂得從古詩中的字詞感覺出,了不起!思考一個問題:這時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眾生:不是的。
師:為什么李白看見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漸漸遠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什么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師:你獨特的感受力令老師吃驚!
評析:語文教學要做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學生為本,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在引發學生情感之前的鋪設無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勾起學生無限想像,無邊的離別愁緒,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絕妙體驗。
師(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離別時可能會說些什么?同桌兩人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說一說。
。▽W生興致很濃,有的深情地告別,有的“揮淚”作別,有的拱手相送——老師認真地巡視全班,不住地點頭)
師:誰能來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別,何日再見!
生2:(略帶悲傷)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會有期!
師:(拱手)是呀,今日相別,后會有期!可是,相見的日子遙遙無期呀!
。úシ乓魳贰端蛣e》)
評析:走進詩境,融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此時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離愁別緒是執教者設計本環節的意圖。當江濤聲聲擊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時,他們的眼前仿佛浮現出當時詩人與好友的離別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誠地道聲:“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別》的樂曲聲中,濃濃地不舍、深深地傷感之情悄然浸濕了孩子的眼睛。
師(傷感地):帆影已遠逝了,詩人李白仍翹首東望,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呢?
眾生:非常難過。
師:你試著讀一讀,看看怎樣才能讀懂詩人此時的心情?(音樂繼續播放)
師:誰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聽一聽誰的讀最能打動你心?
。◣熤付3名同學朗讀詩歌,并組織點評。)
生1:我欣賞丙同學的讀,甲同學讀得太快了,好像要將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學讀得較慢,能體現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夠濃。
生3:丙同學在重點處讀出重音,還能延長,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體現出來,深深地打動了我。
師:老師覺得這幾個同學都讀得不錯,尤其是丙同學。老師還發現了我們班的同學都是點評專家,評得非常準確、到位。老師也禁不住想參加你們的朗誦會。
眾生:(興奮地)太好了!
(師配樂朗誦完畢,學生不約而同地熱烈鼓掌。)
(師揚起雙手,做個指揮狀,全班深情地朗誦。)
師:這一節課,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投入,F在該是收獲的時候了。請從“課堂大闖關”中,任選一個過關,有信心嗎?
生(興奮地):有!
。◣熞曰脽舫鍪尽罢n堂大闖關”要求:
1、我能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
2、我能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3、我能吟唱這首詩;
4、我還知道李白寫的其它詩歌;
5、我也知道其它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
6、我能為這首歌譜曲吟唱。)
。D時四個小組展開過關斬將的激烈場面。學生個個充滿自信。)
師:過關斬將開始,誰來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
(這個學生是班里朗讀較差的同學,讀得斷斷續續,還讀錯幾個生字,但老師仍然充滿微笑地鼓勵著。)
師:如果把每個生字都讀對了,相信你會讀得更好!
。▽W生微笑著點點頭。)
(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學生舉手過完后面的幾關。)
師:許多同學還想挑戰自我,挑戰同學。那么,你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選擇沒過完的關卡繼續過關。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幾首表達友人送別的古詩,這些古詩可以說千古傳唱,膾炙人口。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首背下來。
(師幻燈出示古詩內容:)
《山中送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綠,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孫歸不歸?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師:(此時,下課鈴聲響起)好,同學們課后再背給同桌聽,比一比,誰最快記下來。
評析:教師能以課堂為主陣地,提供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做好語文課堂學習的“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外這個大天地里無止境的學習,是新課程語文教師的另一角色功能。
。╠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之一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留。
[淺注]
黃鶴樓:在今湖北武漢。煙花:指春天的繁榮景象。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孟浩然從湖北到廣陵去,李白在黃鶴樓給他送行,作了這首詩時間應當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之間,雖然也到處漫游,但卻比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外,這時,他認識了當時著名的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歲,本是襄陽(今屬湖北。┤,隱居鹿山門,常在吳、越、湘、閩等地漫游。這時他正想出游吳、越一帶,兩位大詩人在黃鶴樓分別,留下著名詩篇。詩題中“之廣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詩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別黃鶴樓向東遠行了。因為黃鶴樓在廣陵之西,所以說西辭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東面了,接著第二句 “煙花三月下揚州”揚州既廣陵,由武漢乘船到揚州是由長江下行所以說“下揚州”。這句說孟浩然在陽春三月的時節去,那景如煙花的揚州。揚州本來就以風景美麗而著稱,特別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艷麗,所以李白用煙花來形容孟浩然即將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對此行的羨慕之意。以上兩句寫送別情況,還沒有寫離別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留。“,寫作者送走了好友,獨自在黃鶴樓遙望風帆遠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載著過人東去的船,漸行漸遠,終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夠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絕的長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隨著視線遠去,直望到船兒都已經在碧空中消失。他還佇立著凝望天邊的長江流水,可見他對好友的惜別之情了。這種離別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間,是不會如此深刻的。而寫離別之情的手法,也只取離別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寫感情,卻越發使人體會到真味情切。
著首詩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編的《萬首唐人絕句》中寫成“孤帆遠影碧山盡”,在陸游的《入蜀記》中,則寫成“孤帆遠映碧山盡”,并且竭力稱贊他描寫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現不同的寫法,不過無論是何者,都不失為絕佳詩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之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惟見長江天際留。
[注釋]
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廣陵:即揚州。
5.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6.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7.盡:消失。
8.唯見:只見。
9.天際:天邊。
[簡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游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繡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出游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么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么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么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余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4、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讀中悟情,讀中生情,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讀懂詩題
師:同學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別離意味著也許終生都難以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在詩人王勃的眼中,離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那么,在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么呢?(出示李白畫像)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首李白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有幾個生字,自個兒讀。誰來讀一讀課題。(指名讀,齊讀)(理解“之”,“廣陵”)
師:讀懂詩題是學好古詩的第一步。(板書:讀懂詩題)現在,誰能說說題目的意思呢?
讀通詩句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注意讀準詩中的生字,并把詩句念通順。(板書:讀通詩句)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學生朗讀)
師:讀得字正腔圓,真好。來!我們一起讀一讀。(生齊讀)
師:真好,誰再來讀一讀,爭取讀得有板有眼。(學生朗讀)
師:來,我們一起聽聽課文的朗讀。(師播放詩句朗讀)
師:讀得好嗎?我們也來讀讀。(學生齊讀)
理解詩意
師: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哪位同學能圍繞這個“送”提一提問題。會問的孩子是會學習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問題?
。ò鍟赫l送誰?為什么送?
在哪送?送到哪?
何時送?怎樣送?)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這首詩里,同學們認真讀讀詩,把答案找出來。把答案找出來了,這首詩也就讀明白了(板書:理解詩意)。讀的時候可以看插圖,看看注釋,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學討論交流,看誰先讀明白。
師:(指板書上的問題)誰第一個匯報?
師:黃鶴樓在哪里?
師:你是看了第一條注釋知道的是嗎?還有誰知道更多關于黃鶴樓的知識?黃鶴樓和揚州都在哪條河流邊呢?(板畫長江)
師:老師這里有黃鶴樓和揚州的圖片,誰能幫老師給貼上去呢?(指名貼圖)
師: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貼嗎?(理解“西辭”“下”,板書方向標)
師: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面,孟浩然是從西面的黃鶴樓順流而下出發到東面的揚州去。所以詩人說
“故人——”
師:李白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從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師:這首詩是李白三十多歲時寫的。孟浩然是與他同一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華、人品。他在詩中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彼麄冎g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師: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還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讀明白這個問題的同學可以繼續告訴我。
師:老師真佩服你們!你們用了這么多的好詞語。你們頭腦中的三月這么美,現在,就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回到唐朝,走進李白的生活,走進李白的世界,看看在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他會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出示課件:煙花三月)
師:他們可能是在春暖花開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囂的酒家……那可能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燈光下……。
師:誰來說說,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學生匯報)
師:飲酒作詩,作畫下棋,多么快樂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時光,可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全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都成為了過去,因為老朋友就要離別,在這美麗的三月,要到揚州去。同學們,假如你就是李白,這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師:正是因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這時的心里就更加留戀,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悵,牽掛,孩子們,讀出你的留戀,讀出你的傷感,讀出你的牽掛來,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進詩的字里行間去。(自由讀)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老師聽出來了,同學們是用心在讀。是的,在這千年勝地黃鶴樓上,(引讀“故人西辭---”) 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引讀“故人西辭---”)
師: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李白又是怎樣送走老朋友的呢?
師:誰來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哪個字告訴我們小船走遠了,看不見了?(理解“盡”)
師:李白看著老朋友的小船走遠了看不見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師: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理解“唯見長江天際流”,“唯見”就是只看見的意思。
師:我們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門外就回來了?墒抢畎啄克椭笥褣旆h行,連影子都消失了還久久佇立,不肯離去。讓我們再次體會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厚誼吧。(播放課件:送別)
師:多么動人的送別場面。〈饲榇司埃跄懿蛔屓藙尤,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對李白說?(這滾滾流去的僅僅是長江水嗎?)
師: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來,同學們,把聲音沉下去,再讀讀這兩句詩,認真體會詩歌中蘊涵的情感。(板書:體驗詩情)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指名讀,分組讀,想讀的站起來讀)
四、體驗詩情
師:下面誰能把黑板上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說說?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說,要說得美一點。每個同學在下面先說給同座位聽一聽。(生同座位互說。)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說出了詩里濃濃的惜別之情,老師為你們成為李白的知音而高興。(板書:體驗詩情)
師:詩是要讀的,還要盡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帶著深深的情,濃濃的意,讓我們再次吟誦這首詩。(播放音樂:高山流水)
女同學,這是柔情的送別。(女生齊讀。)
男同學,這是深情的送別。(男生齊讀。)
同學們,這是豪壯的送別。(齊讀)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來又為這次的黃鶴樓之別寫了一首詩(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學習古詩的四步法自己讀讀,也可以和同桌討論討論,從這首詩里你體會到什么?
師:讀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感覺?(李白對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長江水一樣長。)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師:我們還學過李白寫的送別詩《贈汪倫》(師出示課件《贈汪倫》,生齊讀)。
師:在這首詩里,詩人寫了汪倫以歌聲送友,借潭水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李白寫了他目送朋友遠去,借長江水來比喻朋友之間的情誼深厚。古代詩詞里,還有很多關于離別的佳作,回去以后,請你們搜集一些送別詩,好好地讀一讀,體會體會,好嗎?
師:最后,讓我們吟誦這首詩結束這節課的學習,不會背的同學可以讀。
七、作業
搜集送別詩,認真地讀,仔細地體會。
八、欣賞
師:老師在網上搜集了一篇《揚州情思》,讓我們一起追尋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跡吧!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0
教學目的:
1.通過討論學習,自讀自悟讀懂詩歌含義,體會詩歌意境。
2.了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生平,積累李白的古詩。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欲望和誦讀的積極性。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學時數:1課時
基礎知識:
生字:
鶴 黃鶴 仙鶴 丹頂鶴
陵 廣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園
辭 字義:告別。 辭別 拜辭 告辭 說辭 文辭
唯 字義:同惟,單單,只。
唯物論 唯心論 唯唯諾諾 唯美主義
區別字:詞——辭 唯——維——惟
釋詞: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廣陵:即揚州。
故人:老朋友,這里指孟浩然。
煙花:指艷麗的春景。 盡:消失。
唯見:只見。 天際:天邊。
教學設計(A案)
一、揭題、解題
1.揭題,2.讀題,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5分鐘)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同,學講解古詩;教師注意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六、布置作業
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教學設計(B案)
一、引題解題
同學們,我們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詩歌。詩是人類情感的升華,千百年來人們把詩作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種情感,它憂傷卻又充滿希望,它美好卻又略顯遺憾,請同學們聽一段音樂。
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千百年來,詩人們在送別之時,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2.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篇送別詩。(板題、讀題)
問:在什么地方?送誰?去哪里?“之”在這里是到某個地方去的意思。(再讀題)
3.詩的題目告訴了我們什么?知道廣陵是什么地方嗎?那么黃鶴樓呢?誰能夠用自己的話把詩題的意思說一下?
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接下來讓我們從具體詩句中來體會李白送別好友時的那種真摯情感。
二、讀準字音
同學們,以前你們學習古詩,運用過哪些方法?
這些都是好方法,我們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讓我們來讀詩,因為多讀是學習古詩最重要的方法。
。ò鍟簩W習方法 1多讀)
請同學們自由讀詩,先把詩讀通順、字音讀準確。
三、學法指導
1.這首詩的格式是七言絕句,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可是卻成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這真是一字千金。≡蹅円欢ㄒ煤闷肺。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詩,在讀的過程中,把詩中每個字都仔細揣摩,參考注釋想想它們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興趣的地方用鉛筆畫下來。
2.讓我們看到一二句詩,這其中有沒有哪個關鍵詞讓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辭 辭是什么意思?告別西邊去哪里呢?
下揚州 “下揚州”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地方都在長江沿岸,揚州在黃鶴樓的下游。從“下”這個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寫詩,用字都非常準確,一定要細心對待詩中的每一個字,要學會抓住關鍵詞聯系上下文理解詩意
。ò鍟2抓關鍵詞)誰來讀一讀這兩句?
煙花三月 煙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釋來學習古詩,這也是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
。ò鍟 3.借助注釋)
“煙花三月”究竟是怎樣一幅畫面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課件出圖音樂)。
誰能用學過的詞語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別時的美景?
僅僅只有花嗎?真是一片生機勃勃啊,這正是“春風又綠江南岸”,這也是“千里鶯啼綠映紅”,這更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多么美麗的景色!誰來讀讀這兩句?
讓我們想像看到朦朦朧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長江沿岸的一片繁華似錦。讓我們似乎可以看到當孟浩然在這樣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達了風景秀麗的揚州。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對朋友的美好祝愿。這“煙花”二字透著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
剛剛我們通過想象畫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詩意,這也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ò鍟 4.想象畫面)
剛剛我們通過這些方法,學習了一二句詩,請問同學們,你們讀懂了什么?
四、學生自學
一二句詩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繁花似錦、春意盎然的送別場面。那么,三四句詩作者又是怎樣通過描寫景色來抒發自己情感的呢?請同學們運用黑板上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二句詩。
你是用怎樣的方法學習這兩句詩的?
孤帆 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長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獨的帆船?可為什么李白認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時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遠去的影子。
盡 盡是沒有了,還看的見朋友的帆船嗎?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著朋友的帆船。李白為什么會一直看著船,不肯離去,直到看不到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資訊都不發達,兩人若是分別了,想要再見面就非常難了。你能體會李白當時的心情嗎?從這個盡字上,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唯見 李白還看到了什么?唯見是只看見,也說明看不到別的了,李白他還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黃鶴樓上,看著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就像時間一去不復返,江水帶走了他和孟浩然兩個人喝酒聊天、吟詩作對的美好日子。他們的友誼是多么的深厚。?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請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長江邊上,望著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兒了,他在望。⊥!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詩。(齊讀)
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舍不得!還在哪里望!望!心中再次默念(齊讀)
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齊讀)
五、提升拓展
聽了同學們讀得那么深情,老師也忍不住想讀一讀了。(課件放音樂,師范讀)
(音樂不停)怎么樣?你們還想讀嗎,你覺得怎么讀能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讀。
人生充滿著別離和重逢,從古到今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一樣的深情、一樣的情景,不一樣的美麗詩句。大家現在聽到的這首曲子叫《陽關三疊》,也是出自一首送別詩,它就是咱們下節課要學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送別詩嗎?
《賦得古遠草送別》《贈汪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別董大》
中國的詩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課能夠讓同學們愛上古詩,學會如何學古詩。
記得我們的方法嗎?要多讀,并借助注釋,抓住關鍵詞,想象當時的畫面來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賦予詩鮮活的生命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表現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5.積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共同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為學習古詩做好準備。
2.教師還可以準備樂曲《送別》《駝鈴》和古箏曲《陽關三疊》。
。ǘ┙虒W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這首詩中要求認識和會寫的字都是這4個字,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文識字,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字,并通過出示詞語、詩句等方式,引導學生聯系語境進行認讀。這四個字在結構上都是左右結構,筆畫也較多,在認讀上有一定的難度,其中“辭”是平舌音,“唯”讀第二聲,讀音容易出現錯誤。
由于這些字的筆畫較多,會給書寫帶來困難,這就需要做到課前預習要充分,課后的鞏固要到位。這四個字在書寫時要注意,“鶴”字的左半部分是一個撇而且是出頭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辭”的右邊的“辛”下面的橫要短些;“唯”字要注意與“惟”“維”字的區分,但也要強調,在取“單單、只”這個意思時“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讀指導
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是要讀出難舍之情,古詩的誦讀要注意語速的疾緩。如,“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要讀得徐緩而舒展,給人余音
繚繞之感,意味著友情長存。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這首古詩背誦下來。
3.閱讀教學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送別詩中的,被人們傳誦至今。
(2)理解感悟古詩。
在理解詩意上要突出后兩句。后兩句是寫景,也是抒情!熬啊迸c“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孤帆漸漸地遠去,最后消失在淺藍色的天際間,只見長江浩浩蕩蕩滾滾東流和藍天連接一起。讓學生想象這樣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離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間。此時,你的心情如何?詩人久佇江邊目送朋友的船只,這種景象飽含著詩人與朋友難分難舍的情意。
啟發學生想象李白送別朋友的畫面,除了采用調動學生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推想、利用插圖等方法外,還可幫助學生開拓想象的思路:從時間上思考,繁花似錦的三月是個怎樣的季節;從方位上思考,黃鶴樓下,長江之畔是個怎樣的地方;從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是個怎樣的景象;從人物送別這件事去思考,詩人久佇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想法。
4.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边@個訓練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直到能夠熟練地朗讀并背誦下來。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和背誦的方法。
。2)“理解加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边@個訓練是在學生經過查找資料、理解詩的大意的基礎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解加點的詞語的意思對理解詩句的意思有較大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品味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根據畫面寫詩句。”這個訓練中的兩幅圖分別是課文所描寫的兩句詩,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題中的文字:“下面兩幅圖畫,各描繪了本課哪兩句詩的內容?請寫在下面!比缓笥^察畫面的景物,經過認真地分析和探討,確認這兩幅圖畫各描寫的內容恰好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焙汀肮路h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積累!边@個訓練是積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作者借送友人抒發自己胸懷的詩。寫這首詩時,王昌齡正被貶到江寧,心情無疑是苦悶的。
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并寫下這首詩。
前兩句寫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后兩句。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里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并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著自己。他囑托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5.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很多的地名,如:廣陵、黃鶴樓、揚州等,同時還有表示方向的詞語,如:西辭、下等,學生在理解詩意的時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礙對詩的理解,教師要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個地理方位圖,標清方向及地名、物名,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等詞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