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1-5》教案(精選19篇)
《數字1-5》教案 篇1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小數乘整數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1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具體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會用豎式進行計算。 2、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初步的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能力,感受數學探索活動的樂趣。重點難點: 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會用豎式進行計算。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談話:在炎熱的夏天,你喜歡吃西瓜嗎?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的人們不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 2、出示例題的場景圖,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什么? 3、引導:根據圖中的信息,要求“夏天買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這個問題,你會列式嗎?“0.8×3”是求幾個0.8相加的和?這個乘法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習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一個因數是小數) 板書課題:小數乘整數。 二、探索計算方法 1、啟發:你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算出“0.8×3”的得數嗎?先想一想,再算一算。學生各自思考、計算,師巡視,了解學生用什么方法。 2、交流:誰先來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算出的結果是多少? 學生回答后繼續提問:誰還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3、指出:“0.8×3”也可以用乘法豎式計算. 板書: 0. 8× 3 2. 4 討論:誰能看著豎式,說說用豎式計算“0.8×3”的過程? 比較:0.8是幾位小數?2.4呢? 4、提出要求:冬天買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先列加法豎式計算,再列乘法豎式計算。 學生按要求獨立進行計算。 5、交流:列出的加法計算式是求幾個2.35相加的和?列出的乘法算式呢?誰來說說用乘法豎式計算的過程? 2.35是幾位小數?2.35×3的積是幾位小數? 6、猜想:如果用一個三位小數乘3,積會是幾位小數?如果用一個四位小數乘3呢? 三、教學“試一試”歸納計算方法。 1、出示4.76×12,2.8×53,103×0.25,要求先猜一猜積是幾位小數,再用計算器驗證。 2、討論:通過剛才的計算和比較,你認為在計算小數乘整數時,可以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3、小結:計算小數乘整數時,一般可以先按整數乘法算,再看因數里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并點上小數點。 四、指導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集體交流、糾正。 小結:如果積是小數而且末尾有0,一般要進行化簡。 提問:剛才計算的四道題中,還有哪些題目的計算結果需要化簡的? 2、指導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根據要求在教科書上填一填。 指名交流 五、課堂作業 1、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計算練習十一第1題。 學生完成后,適當組織交流,初步了解學生作業情況。 2、指導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學生讀題討論:響雷和打閃應該是同時發生的,但為什么會先看到打閃,后聽到雷聲呢? 指出:因為光傳播速度快 提問:這道題中雷聲在空氣中傳播了幾秒鐘?每秒的速度是多少千米?想一想,要求打閃的地方離小華有多遠,就是求什么? 學生在作業本上解題。 3、 指導完成練習十一第3題。 學生讀題。 提問:這輛汽車的油箱里現在有多少千克汽油?這些汽油夠這輛汽車行使多少千米? 學生列式計算后,組織討論。 六、全課小結 本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認為計算小數乘整數時要注意。板書設計: 小數乘整數 0. 8× 3 2. 4練習設計: 一、計算下面各題 6.8×25 2.05×13 1.04×12 二、口算。 3×0.5= 0.7×4= 2.1×3= 5.2×4= 1.1×8= 9×0.8= 1.5×2= 0.2×5= 三、用豎式計算。 3.4×6= 17×0.8= 23×4.4= 7.2×30= 50×2.8= 0.25×40= 四、根據25×14=350直接寫出下面各題得數。 0.25×14= 2.5×14= 25×1.4= 25×0.14= 0.014×25= 250×14= 14×25= 140×250= 五、如果每桶純凈水的價格是11.5元,買41桶純凈水大約需要多少錢?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本課初備
課時
共1 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能應用規律正確口算一個數乘10、100、1000……的積。 2、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和主動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重點難點: 理解并掌握由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口算。 5×10 50×10 5×100 50×100 2、比較每組兩個小數的大小。 4.53 45.3 0.7 0.07 3、導入新課比較一下,剛才每組的兩個小數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為什么每組里的數字相同,數字排列順序也相同,而組成的數的大小卻不同呢? 揭示課題:小數點享有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二、探究新知 1、 教學例2 (1)出示例2: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 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2)指名說說計算結果,并板書: 5.04×10=50.4 5.05×100=504 5.04×1000=5040 (3)引導觀察比較:50.4和50.4比,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504和5.04比,小數點像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 猜想:把一個小數乘10,就是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幾位?把一個小數乘100、1000呢? (4)驗證: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任意找一個小樹,分別把它乘10、100、100,看看小數點位置的變化情況于我們猜想得是否一樣。 (5)歸納:通過計算,你認為我們的猜想對不對?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們發現的規律?換一種說法,這個規律還可以怎么說? 2、教學例3 (1)出示例3中表格,讓學生說說從表中能知道什么,結合學生的交流是適當介紹“蛋白質”的含義。 (2)提出“每千顆黃豆中蛋白質的含量是多少千克”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問題就是讓我們把0. 351千克改寫成以“克”做單位的數。 板書0. 351千克=( )克 (3)提問:你會把0. 351千克改寫成以“克”做單位的數嗎?可以怎樣想?先在小組里互相說說。 (4)組織交流,并明確:要把把0. 351千克改寫成以“克”做單位的數。可以用把0. 351乘1000,計算0. 351乘1000是,可以直接把0. 351的小數點向右移動3三位。 3、教學試一試和練一練 (1)指導完成試一試 指名讀題,明確解題要求。學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樣想的?把“0.03”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三位,可它的小數部分只有兩位,你是怎么處理的? (2)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填表。 討論:36乘10、100、1000時,你是怎樣想的?如果把36看成小數,小數點應該在什么位置? 把36的小數點向右移動時要先做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2題 三、課堂作業 1、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5題。 2、指導完成練習十一第6題。 學生讀題后提問:通過讀題,你知道了什么?游誰知道為什么同樣的物體在月球上會輕很多呢? 3、指導完成練習十一第7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有哪些經驗項介紹給大家。板書設計: 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向右移動一位 擴大10倍 向右移動兩位 擴大100倍 向右移動三位 擴大1000倍練習設計: 一、口算下面各題 3.8×100 5.004×10 0.09×10 7.02×1000 0.38×100 5.004×100 0.09×1000 0.02×100 二、完成下表。
5.8
4.02
0.037
52
×10
×100
×1000
三、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3.8元=( )分 64.2千克=( )克 0.06米=( )分米=( )厘米 9.05千克=( )克 1.25千米=( )千米( )米 9.05千克=( )千克( )克 6.04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四、水果超市部分水果單價如下: 蘋果4.8元 桃子5.2元 草莓6.7元 1、買10千克蘋果、100千克桃子各需多少元? 2、草莓每箱10千克,買100箱共需多少元?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
本課初備
課時
共 1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情境,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重點難點: 理解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理解上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同學們,在買東西時顧客經常討價還價,下面講一個關于還價的真實的事情: 商販在賣蘋果,一個人問:“老板,多少錢一斤?” “一塊五一斤” “太貴了,這樣吧,5塊錢3斤賣不賣?” 聽到這里,你有什么想法? 類似這樣的購物問題,既可以用小數乘法解決問題,也可以用小數除法解決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小數除法。 二、教學例題。 1、創設情境。 (1)課件出示:例4情境及表格, 師:從表格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這三種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你能求出媽媽買的這蘋果的單價嗎? 列式:9.6÷3 (2)能算出是多少元嗎?試試看 學生獨立探索計算方法,嘗試計算。小組交流 (3)全班匯報交流。誰愿意把你們小組的方法說給大家聽? 豎式計算時,追問:為什么要把上的小數電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香蕉和橘子的單價會求嗎?試試看。 學生嘗試列豎式計算。集體訂正。 12÷5得出商2后,組織討論:除的余數2以后要不要繼續往下除?為什么可以在余數2后面添0再除? 提示:商的小數點應點在哪里? 5.7÷6個位不夠商1怎么辦? 2、完成試一試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3、總結法則, 小數除以整數可以按照整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去除,求出商,再對齊被除數的小數點,點上商的小數點。 三、課堂練習。 1、錯題醫院 學生獨立完成69頁練一練,指名說一說促在哪里,怎樣訂正。 2、完成練習十二第1題 比較每組兩題的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3、完成練習十二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計算小數除以整數,應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的? 4、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第4題 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小組里議一議,再在班里交流。 五、作業 完成《學習與探究》。板書設計: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 3.2 2個十分之一 3)9.6 9 6 6個十分之一 6 0練習設計: 一、口算。 2.7÷9 0.12×3 3.6÷12 0.68÷4 6.5÷13 10.5÷5 0.35×2 0.56÷14 二、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9÷5 0.6÷4 3.12÷6 4.4÷8 57÷15 1÷25 6.42÷3 31.2÷24 三、計算下面各題并驗算。 65÷26 41.6÷13 4.62÷22 55.8÷31 88.8÷24 5.28÷16 9.72÷54 3.48÷29 四、思考題 小明做一道除法算式時,把除數6看作了9,算出的商是0.4。正確的商應該是多少?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本課初備
課時1
共 1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數點向做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能應用規律正確口算一個數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和主動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數點向做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二、復習引新 1、口算。 90÷10 900÷10 900÷10 900÷100 2、前面我們學過小數點向右移動能能]引起小數大小變化,那么向左移動是否也可以呢,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二、探究新知 4、教學例5 (1)出示例2:21.5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2)指名說說計算結果,并板書: 21.5 ÷10=2.15 21.5 ÷100=0.215 21.5 ÷100=0.0215 (3)引導觀察比較:21.5和2.15比,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21.5和50.215比,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了幾位? 猜想:把一個小數除以10,就是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什么方向移動幾位?把一個小數除以100、1000呢? (4)驗證: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任意找一個小數,分別把它除以10、100、100,看看小數點位置的變化情況于我們猜想得是否一樣。 (5)歸納:通過計算,你認為我們的猜想對不對?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們發現的規律?換一種說法,這個規律還可以怎么說? 5、教學例6 (1)出示例6中表格,讓學生說說從表中能知道什么。 (2)提出“噴氣式飛機每秒飛行多少千米”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問題就是讓我們把500米改寫成以“千米”做單位的數。 板書:500米=( )千米 (3)提問:你會把500米改寫成以“千米”做單位的數嗎?可以怎樣想?先在小組里互相說說。 (4)組織交流,并明確:要把把500米改寫成以“千米”做單位的數。可以用把500除以1000,計算500乘1000是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3三位。 三、課堂練習 1、指導完成試一試 指名讀題,明確解題要求。學生各自填空。 交流:你是怎么填的,又是怎樣想的?把“30”的小數點向左移動三位,可它的整數部分只有兩位,你是怎么處理的? 2、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填表。 討論:0.8除以10、100、1000時,你是怎樣想的? 把0.8的小數點向左移動時要先做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2、3題 小組交流怎樣想的。 4、獨立完成練習十二第4、5題。 6、指導完成練習十二第6題。 四、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有哪些經驗項介紹給大家。 五、作業 完成《學習與探究》板書設計: 小數點向左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向左移動一位 縮小10倍 向左移動兩位 縮小100倍 向左移動三位 縮小1000倍練習設計: 一、劃去下面的小數點,并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點上小數點. 32.5 60 7.8 2.68 0.583 二、劃去下面的小數點,并把小數點向左移動二位,點上小數點 70.5 380 582.6 12 0.5 三、完成下表。
19.7
650.4
320
5
÷10
÷100
÷1000
四、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數。 65角=( )元 3500克=( )千克 12平方分米=( )平方米 600米=( )千米 5080毫升=( )升 5400厘米=( )米 五、解決問題。 畫筆每包有10枝,總價18元;練習本每包有100本,售價85元。 1、每枝畫筆多少元?每本練習本多少元? 2、學校購買了10包畫筆,需付多少元?購買了10000本練習本,需付多少元?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練習課
本課初備
課時1
共 1課時,本課第1 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2、通過練習引導學生體會被除數(除數)變化,除數(被除數)不變,商也隨著變化的規律。 3、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難點: 進一步鞏固小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4.8÷2= 7.2÷9= 3.5÷5= 0.56÷7= 4.8÷8= 7.2÷6= 0.35÷5= 0.56÷4= 學生先心算,在指名口算。 二、計算練習 1、完成練習十二第9題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及時了解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并幫助其分析原因,及時糾正。 2、完成練習十二第10題 學生獨立計算并驗算。 全班交流訂正。 3、完成練習十二第11題。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匯報結果。 觀察每一組算式的被除數、除數和商,你能發現什么? 三、解決實際問題 1、出示練習十二第12題表格。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十二第13題。 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響介紹給大家。 五、作業 練習十二 12、14和思考題。板書設計: 小數除法練習 除數不變,被除數擴大(縮小),商也隨著擴大(縮小) 被除數不變,除數縮小(擴大),商也隨著縮小(擴大)練習設計: 先判斷哪些題的商小于1,再計算. 2.58÷3 32.93÷37 54÷36 210.6÷65 38÷95 0.672÷14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開發區小學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整理與練習(1)
本課初備
課時1
共 1課時,本課第1 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與整理以及練習與應用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以學過的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加深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的理解。 2、培養學生樂于學習,樂于與同伴合作并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重點難點: 加深對小數乘除法計算方法,以及數學規律的認識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回顧與整理 這一單元,你了解了什么規律?學會了哪些計算? 學生小組交流,集體匯報。 二、練習與應用 1、口算練習 學生獨立口算,集體訂正。 2、第2題 引導學生將后面六欄中的兩個因數分別與第一欄進行比較,明確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那么積也隨著乘或除以幾,從而初步體會積的變化規律。 3、用豎式計算 學生獨立計算,師計時,并巡視指導,集體交流,指名說說計算方法。 4、第4題 讓學生根據題目的特點,判斷哪幾題的商小于1,再通過計算驗證開始的判斷是否正確。 5、第5題 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改寫方法,弄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再決定小數點是向右移動還是向左移動。 三、全課小結 通過今天的整理與復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在計 算小數乘、除法時應注意些什么?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全班交流。 四、作業 完成《學習與探究》板書設計: 整理與練習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隨機板書)練習設計: 一、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0.08升=( )毫升 600毫升=( )升 5.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020平方分米=( )平方米 68克=( )千克 3.06平方分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計算下列各題 5.95÷7 80.64÷96 53.2÷14 64×1.3 561.6÷72 87.64÷7 96÷15 91.2÷24 三、計算下列各題 6.5÷5 0.32÷8 5.67÷3 6.5×5 0.32×8 5.67×3 四、根據第一欄的積,寫出后面每欄中兩個數的積。
因數
38
38
380
3.8
0.38
38
0.038
因數
5
50
5
5
5
0.05
5
積
190
五、完成下表。
李阿姨
買5張光盤
用42.5元
張阿姨
買8張光盤
用( )元
1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整理與練習(2)
本課初備
課時1
共 1課時,本課第1 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及計算規律,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 2、培養學生認知計算、自覺驗算得良好學習習慣重點難點: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導入。師:這節課我們繼續進行小數乘除法的應用練習。大家有信心嗎? 二、練習與應用 1、完成第6題。 先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再讓學生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應用題7、8。 教師出示題目,指名讀題,讓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獨立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3、完成第9題。 指導學生看懂票據。 師:從票據中,你都了解了哪些信息? 由合計金額與面粉總價的差,推出色拉油的總價;再由面粉和色拉油的總價分別推出面粉的單價和色拉油的數量。 提醒學生在計算時可以把表中的小數化簡。 4、完成第10題。 結合生活實際,講清“零售價”與“進貨價”的含義,讓學生明白事理,再根據要求分別解答。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三、作業 完成《學習與探究》板書設計: 整理與練習 單價×數量=總價 總價÷數量=單價 總價÷單價=數量練習設計: 1、有一批布,做成人服裝每套用布2.2米,可以做150套.現在改做兒童服裝,每套可以節約用布0.2米.這些布可以做多少套兒童服裝? 2、六名同學參加立定跳遠的成績如下表:
李強
王鵬
張思羽
王靜
鄭武
陳冬
120cm
118cm
105cm
113cm
111cm
117cm
這六名同學立定跳遠的平均成績是多少米? 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開發區小學 五 年級 數學 科目集體備課教案
課題:探索與實踐
本課初備
課時1
共1 課時,本課第 1課時
個人復備欄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參與統計計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運用小數乘除法知識解決問題,感受其中蘊含的規律。 3、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促進學生進一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點難點: 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課,我們來進行探索與實踐活動。我們來比比看哪個小組的學習最投入、最有效果。 二、實踐與探索 1、學生分小組活動。 小組內選擇4位同學,先記錄下它們的身高,再計算平均數。可以先用厘米為單位進行計算,再用米為單位計算。相互驗證每次的計算結果。 2、完成12題 師出示題目。 學生計算圖中每條邊的實際長度時,要提醒學生應用移動小數點的方法直接算出得數,并把用“厘米”做單位的數改寫成用“米”做單位的數。計算圖書館的實際占地面積時,可提示學生使用算出的實際長度,還應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列式計算。 3、完成第13題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集體訂正。 學生嘗試自己設計花邊,量一量再計算。 三、評價與反思 通過這一段的練習,你覺得你有哪些收獲,哪些問題是值得我們大家注意的?還有哪些問題?小組交流。 四、作業 課后把自己的收獲制成手抄報,存入檔案袋中板書設計: 探索與實踐 (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隨機板書)練習設計: 1、一塊草地長16.8米,寬15米,這塊草地占地多少平方米?在草地的四周圍上欄桿,圍成的欄桿長多少米? 2、一輛摩托車4小時行了216千米,照這樣的速度7小時行多少千米?教后記:
參加備課人員
《數字1-5》教案 篇2
教學目標:1、通過求商,使學生感受到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而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了解循環小數的簡便記法。
2、理解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意義,擴展數的范圍。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師談活引入新課:
我班男生400米誰跑得最快?成績如何?和“王鵬”比比,(出示例題)。全班齊筆算王鵬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環小數的特點。
觀察豎式,你發現了什么?(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
可能發現:1、余數總是“25”。2、繼續除下去,永遠也除不完。3、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
師:你們怎么能肯定會永遠除不完,商的小數部分總是重復出現“3”?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明確余數一旦重復出現,商也就重復出現。
師: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為什么使用省略號?(師板書)
3、總結概括循環小數的意義
出示:28÷18 78.6÷11
先計算,再說一說這些商的特點。(請生板演計算結果)
學生討論后,指名匯報,教師抓住學生回答:如1、小數部分,位數無限(或者除不盡)。2、有的是一個數字不斷重復出現,有的是兩個……。教師小結循環數的意義,(板書課題)。
4、鞏固練習:下列哪些是循環小數?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學生評議。
5、介紹簡便記法
如5.333…還可以寫作5.3、7.14545還可以寫作7.145,請學生把前面判斷題中的循環小數用簡便記法寫一寫。(請學生板演),同座互相檢查,大家交流訂正,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質疑。
(52.52525…可能出現問題52.52 52.525 52.52,師生共同辨析)
6、看書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嗎?”
7、理解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意義。
師:想一想,兩個數如果不能得到整數商,所得的商會有哪些情況?請舉例說明?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
師適時拋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的概念,并板書,判斷前面練習題中的小數哪些是有限小數?哪些是無限小數,使學生明確循環小數屬于無限小數。
學生有可能會質疑,結果會不會是無限不循環小數,教師可根據課堂或本班學生實際和學生共同分析。
二、學生小結
三、鞏固練習
全班練習:19÷11 1.08÷3.3 13.25÷10.6報名板演,說出商是什么小數,依據是什么?
《數字1-5》教案 篇3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1、同學們,老師在屏幕上打出了1——20各自然數,如果要把這些數分成兩類,可以怎么分?奇數有哪些?偶數有哪些?這里奇數和偶數各占一半,如果再寫下去,奇數和偶數還是各占多少?
自然數根據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奇數和偶數,這是一種很價值的分法,在今后的學習中很有用,請你猜猜看,像這樣有價值的分類方法還有嗎?那么這種新得分類方法把自然數分成幾類?各叫什么名字?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猜自然數還有沒有其他分法入手,用一個“猜”拉近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讓學生產生急切想得到自然數還有沒有其他分類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引導學生歸納.
1. 1――20各自然數,每個自然數的約數有哪些?有幾個約數?
2. 按照每個約數個數的多少,可以分成哪幾種?每一種各有哪些數?
3. 引導學生說明:
有一個約數的.(板書:有一個約數的)
有兩個約數的.(板書:有兩個約數的)
有三個約數的,有四個約數的,有六個約數的.
師提示:像有三個、四個、六個甚至更多的約數,我們把它們歸納為一種情況,用一句話概括為有兩個以上約數的.(板書:有兩個以上約數的)。
(二)按約數個數的多少,把自然數分成三種情況; 1.分組再討論.
2.匯報討論結果.
3.引導學生說出:1的約數是:1(板書:1的約數:1)
有兩個約數,它們分別是:
板書:2的約數:1、2
3的約數:1、3
5的約數:1、5
7的約數:1、7
11的約數:1、11
有兩個以上的約數,它們分別是:
板書:4的約數:1、2、4
6的約數:1、2、3、6
8的約數:1、2、4、8
9的約數:1、3、9
10的約數:1、2、5、10
12的約數:1、2、3、4、6、12
……………
(三)觀察比較發現特點.
1.觀察2、3、5、7、11的約數,你發現了什么?
(板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
2.觀察4、6、8、9、12的約數,你發現了什么?
(板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
3.教師明確:根據這些數約數的個數的多少,給這些數分類,也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知識,質數和合數.(板書課題:質數和合數)
(四)質數、合數的定義.
1.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板書)
2.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
3.教師提問:1是質數還是合數?
學生明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因為1只有一個約數,既不符合質數的特點,又不符合合數的特點.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板書)
(五)按約數個數的多少給自然數分類.
1.按照能否被2整除可以把自然數分為奇數、偶數,那么,按照約數個數的多少,自然數又可以分為哪幾類?(三類:質數、合數和1)
2.教師提問: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關鍵是找什么?(關鍵:找約數的個數
(設計意圖:質數和合數是對自然數進行分類的另一種方法,在本環節學中老師把探求知識過程讓學生自己發現,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找到了按約數個數多少可以把自然數分為質數和合數。并且找到了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關鍵詞。學生很容易掌握了本節所學知識輕松愉快的突破了教學難點。)
《數字1-5》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并能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會把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認真學習,善于思考的學習品質。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
2、準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教學難點:區分奇數、質數、偶數、合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師:今天老師上課要先點同學們的學號,請聽到學號的同學喊:“到”!并起立。2號、4號、6號、8號、10號、12號,請按規律自報學號并起立。
師:現在站著的同學和坐著的同學號碼有什么不同?根據什么分為奇數和偶數的?
生:
2.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今天就來研究這種分類方法。
二、探索研究
1.學習質數和合數的概念。
(1)比賽:寫因數。一組寫1、2、3、5、7、11、13的因數,另一組寫4、6、8、9、10、12、20的因數。
師:寫得慢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們組的數的因數個數多。
(2)觀察:①每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否完全相同?②按照每個數的因數的多少,可以分幾種情況?(學生討論后歸納)
(3)結合學生的匯報,揭示質數和合數的概念。(板書概念)
師:剛才啊,同學們把自己的學號按照因數個數的多少填在了不同的集合里,不過好像少了一個學號哦,(一生站起)能告訴老師你的學號是幾嗎?
生:1
師:誰知道1為何不能進入這兩個集合圈?
生:因為1的因數只有1。
師:說得好,1只有它本身1個因數,這兩個集合圈呀,就都不能進。所以,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不過,大家可別小看了這個1,本單元中,它可是占有很特殊的地位的,在進行各種題目的判斷時,你首先應該想到的就是它了。根據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的多少,我們可以把自然數分為三類。
(4)小組內說一個數,判斷是質數還是合數。
師:我們應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生:根據因數的個數來判斷是質數還是合數,不必要把所有的因數都找出來,只要發現自然數除了1和本身還有其它的因數,不管有幾個,它都是合數。
2、完成p23做一做。
3.學習例1(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的制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按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也可以用篩選法。
(3)介紹篩選法:先排除2以外的所有偶數,接著排除3以外的所有3的倍數,再接著排除5以外的所有5的倍數,最后排除7以外的7的倍數。因為1既不是質數,也 不是合數,所以也必須排除,這樣剩下的就是100以內的質數。
100以內的質數(出示圖表)
(4)師:判斷一個數是不是質數,除了用質數的定義進行判斷外,還可以查質數表。
5.完成練習四的第一、三題,第二題做作業。
(教師提示:要熟記20以內的質數)
三、小結激志:
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數字1-5》教案 篇5
教學內容:教材第88-90頁。教學目標:1、讓學生在認識整萬數的基礎上,認識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會讀寫億以內的數。2、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以及有關的操作活動,感受大數目的意義,培養數感。3、讓學生感受大數目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價值,培養學生學習大數目的興趣和認識大數目的自信心,增強應用意識,提高應用能力。教學難點:萬級和個級中間、末尾都有0的數的讀法、寫法。教學過程:一、復習:寫一個四位數,請學生讀一讀,并說出它的組成。比如:5239。它是由5個千2個百3個十和9個一組成的二、教學例題:(一)認、讀、寫不含0的數1、在剛才的四位數前添上四位,使之變成一個八位數,如:52395239請學生讀一讀,并也說說它的組成。估計在這一個環節,學生說的時候還是一位一位地說,比如:5個千萬2個百萬……問:這樣說數的組成,你有什么感覺?(數的位數多,這樣說有點麻煩。)指出:當數很大的時候,我們除了像剛才那樣一位一位地說數的組成,還可以按數的萬級和個級兩大塊來說數的組成。如:5239個萬和5239個一2、學生練習:寫一個8位數,讀一讀,說一說它的組成(二)認、讀、寫含0的數1、有0的多位數在讀的時候是一個難點,請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寫一個八位數,可以含有1個、2個、3個或是4個0。寫完后自己讀一讀,也請同桌讀一讀。(老師有目的地去選擇幾個數板書在黑板上)3、分類:根據0讀還是不讀能把這些數分分類嗎?4、交流小結:每級末尾0不要讀,其它數位有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三、完成試一試:1、說一說:先說一說每個數是由多少個萬和多少個一組成?再寫一寫,讀一讀。2、寫一寫:說說怎樣寫的時候應注意什么?(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一位沒有就用0補足。)3、讀一讀:讀一讀這三個數,讀的時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4、仔細觀察這三個數你有什么發現?(都是3個數位上有珠子,每串珠子都是5顆。)引導學生發現,同樣的珠子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不同的數。四、完成想想做做:1、先說出各數的組成,再讀一讀。2、寫出下面商品的價錢:一萬三千八百元,三十五萬六千元,二十八萬八千八百元,一萬零六百元先獨立寫,同時指名板演,再校對。3、讀出下面橫線上的數南京長江二橋北汊橋和南汊橋共長12517米上海輕軌明珠1號線一期工程全長24975米4、寫出下面橫線上的數江蘇省2003年在校的大學生有八十五萬九千七百人,中學生有四百九十四萬三千六百人,小學生有五百七十九萬三千九百人。寫了這三個數,能比一比嗎?5、15040800里面有( )個千萬、( )個百萬、( )個萬和( )個百。一個數的千萬位、萬位和千位上都是2,其他各位上都是0,這個數是( )。最大的七位數是( ),最小的八位數是( )。6、100張這樣的紙大約厚1厘米。照這樣推算,10000張這樣的紙大約厚1米,1000000張這樣的紙大約厚多少米?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10米100米1000米 這題有難度,先讓學生自己討論,再指名交流自己的想法。7、思考題:用4個“8”和4個“0”,你能擺出下面的數嗎?先擺一擺,再讀一讀。(1)一個“零”都不讀出來的八位數(2)只讀出一個“零”的八位數(3)讀出兩個“零”的八位數(4)讀出三個“零”的八位數 【反思】:這部分內容是在認識整萬數的基礎上,教學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通過教學,讓學生理解這些大數目的意義,掌握它們的組成及讀寫方法,并更好地感受這些數的價值。教材用計數器分別呈現了萬級和個級都不含0的、萬級和個級末尾都含0的、萬級和個級中間含0的三個數,教學對由若干個萬和若干個一組成的數的認識和讀寫方法。而這課的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個級和萬級末尾和中間有0的讀法和寫法。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如下幾次讀寫,讓學生逐步掌握個級和萬級末尾和中間有0的讀法和寫法。第一次先讓學生畫一個計數器,并讓學生在計數器下面任意寫一個8位數,要求是這個八位中必須含有0,然后讓學生自己去讀一讀。讓學生通過計數器這個工具嘗試讀數。初步感知個級和萬級末尾和中間有0的讀法和寫法。然后讓學生要根據0讀不讀把這些8位數進行分類,讓學生分類中發現每級末尾的0都不讀,而其它位上一個0或連續幾個0都只讀一個0。讓學生從0的位置上體會讀數的方法。第二次是試一試,讓學生根據計數器進行寫數和讀數,讓學生交流中發現都是三個數位上各有5顆珠子,但因為數位不同,所以表示的數也不同,就是對第一次得出讀寫方法的驗證,也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讀數時都是先讀萬級,再讀個級。寫數時也是先寫萬級,再寫個級,哪一位沒有就用0補足。第三次是想想做做第2、3題,學生脫離數位順序表或計數器進行生活中的相關的數的讀寫,既是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也能進一步掌握含有萬級和個級數的讀寫方法。第四次是思考題,讓學生用4個“8”和4個“0”按要求進行讀數和寫數,使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讀數和寫數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許這部分內容較簡單,雖然實際的教學中我只進行了前三個層次的讀寫教學,但從教學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
《數字1-5》教案 篇6
二、復習要求
1、 三角函數的概念及象限角、弧度制等概念;
2、三角公式,包括誘導公式,同角三角函數關系式和差倍半公式等;
3、三角函數的圖象及性質。
三、學習指導
1、角的概念的推廣。從運動的角度,在旋轉方向及旋轉圈數上引進負角及大于3600的角。這樣一來,在直角坐標系中,當角的終邊確定時,其大小不一定(通常把角的始邊放在x軸正半軸上,角的頂點與原點重合,下同)。為了把握這些角之間的聯系,引進終邊相同的角的概念,凡是與終邊α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k·3600 α的形式,特例,終邊在x軸上的角集合{α|α=k·1800,k∈z},終邊在y軸上的角集合{α|α=k·1800 900,k∈z},終邊在坐標軸上的角的集合{α|α=k·900,k∈z}。
在已知三角函數值的大小求角的大小時,通常先確定角的終邊位置,然后再確定大小。
弧度制是角的度量的重要表示法,能正確地進行弧度與角度的換算,熟記特殊角的弧度制。在弧度制下,扇形弧長公式l=|α|r,扇形面積公式 ,其中α為弧所對圓心角的弧度數。
2、利用直角坐標系,可以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推廣到任意角的三角數。三角函數定義是本章重點,從它可以推出一些三角公式。重視用數學定義解題。
設p(x,y)是角α終邊上任一點(與原點不重合),記 ,則 , , , 。
利用三角函數定義,可以得到(1)誘導公式:即 與α之間函數值關系(k∈z),其規律是"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2)同角三角函數關系式:平方關系,倒數關系,商數關系。
3、三角變換公式包括和、差、倍、半公式,誘導公式是和差公式的特例,對公式要熟練地正用、逆用、變用。如倍角公式:cos2α=2cos2α-1=1-2sin2α,變形后得 ,可以作為降冪公式使用。
三角變換公式除用來化簡三角函數式外,還為研究三角函數圖象及性質做準備。
4、三角函數的性質除了一般函數通性外,還出現了前面幾種函數所沒有的周期性。周期性的定義:設t為非零常數,若對f(x)定義域中的每一個x,均有f(x t)=f(x),則稱t為f(x)的周期。當t為f(x)周期時,kt(k∈z,k≠0)也為f(x)周期。
三角函數圖象是性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作函數圖象稱為幾何作圖法,熟練掌握平移、伸縮、振幅等變換法則。
5、本章思想方法
(1) 等價變換。熟練運用公式對問題進行轉化,化歸為熟悉的基本問題;
(2) 數形結合。充分利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及三角函數圖象幫助解題;
(3) 分類討論。
四、典型例題
例1、 已知函數f(x)=
(1) 求它的定義域和值域;
(2) 求它的單調區間;
(3) 判斷它的奇偶性;
(4) 判斷它的周期性。
分析:
(1)x必須滿足sinx-cosx>0,利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及 ,k∈z
∴ 函數定義域為 ,k∈z
∵
∴ 當x∈ 時,
∴
∴
∴ 函數值域為[ )
(3)∵ f(x)定義域在數軸上對應的點關于原點不對稱
∴ f(x)不具備奇偶性
(4)∵ f(x 2π)=f(x)
∴ 函數f(x)最小正周期為2π
注;利用單位圓中的三角函數線可知,以ⅰ、ⅱ象限角平分線為標準,可區分sinx-cosx的符號;
以ⅱ、ⅲ象限角平分線為標準,可區分sinx cosx的符號,如圖。
例2、 化簡 ,α∈(π,2π)
分析:
湊根號下為完全平方式,化無理式為有理式
∵
∴ 原式=
∵ α∈(π,2π)
∴
∴
當 時,
∴ 原式=
當 時,
∴ 原式=
∴ 原式=
注:
1、本題利用了"1"的逆代技巧,即化1為 ,是欲擒故縱原則。一般地有 , , 。
2、三角函數式asinx bcosx是基本三角函數式之一,引進輔助角,將它化為 (取 )是常用變形手段。特別是與特殊角有關的sin±cosx,±sinx± cosx,要熟練掌握變形結論。
例3、 求 。
分析:
原式=
注:在化簡三角函數式過程中,除利用三角變換公式,還需用到代數變形公式,如本題平方差公式。
例4、已知00<α<β<900,且sinα,sinβ是方程 =0的兩個實數根,求sin(β-5α)的值。
分析:
由韋達定理得sinα sinβ= cos400,sinαsinβ=cos2400-
∴ sinβ-sinα=
又sinα sinβ= cos400
∴
∵ 00<α<β< 900
∴
∴ sin(β-5α)=sin600=
注:利用韋達定理變形尋找與sinα,sinβ相關的方程組,在求出sinα,sinβ后再利用單調性求α,β的值。
例5、(1)已知cos(2α β) 5cosβ=0,求tan(α β)·tanα的值;
(2)已知 ,求 的值。
分析:
(1) 從變換角的差異著手。
∵ 2α β=(α β) α,β=(α β)-α
∴ 8cos[(α β) α] 5cos[(α β)-α]=0
展開得:
13cos(α β)cosα-3sin(α β)sinα=0
同除以cos(α β)cosα得:tan(α β)tanα=
(2) 以三角函數結構特點出發
∵
∴
∴ tanθ=2
∴
注;齊次式是三角函數式中的基本式,其處理方法是化切或降冪。
例6、已知函數 (a∈(0,1)),求f(x)的最值,并討論周期性,奇偶性,單調性。
分析:
對三角函數式降冪
∴ f(x)=
令
則 y=au
∴ 0<a<1
∴ y=au是減函數
∴ 由 得 ,此為f(x)的減區間
由 得 ,此為f(x)增區間
∵ u(-x)=u(x)
∴ f(x)=f(-x)
∴ f(x)為偶函數
∵ u(x π)=f(x)
∴ f(x π)=f(x)
∴ f(x)為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為π
當x=kπ(k∈z)時,ymin=1
當x=kπ (k∈z)時,ynax=
注:研究三角函數性質,一般降冪化為y=asin(ωx φ)等一名一次一項的形式。
同步
(一) 選擇題
1、下列函數中,既是(0, )上的增函數,又是以π為周期的偶函數是
a、y=lgx2 b、y=|sinx| c、y=cosx d、y=
2、 如果函數y=sin2x acos2x圖象關于直線x=- 對稱,則a值為
a、 - b、-1 c、1 d、
3、函數y=asin(ωx φ)(a>0,φ>0),在一個周期內,當x= 時,ymax=2;當x= 時,ymin=-2,則此函數解析式為
a、 b、
c、 d、
4、已知 =1998,則 的值為
a、1997 b、1998 c、1999 d、
5、已知tanα,tanβ是方程 兩根,且α,β ,則α β等于
a、 b、 或 c、 或 d、
6、若 ,則sinx·siny的最小值為
a、-1 b、- c、 d、
7、函數f(x)=3sin(x 100) 5sin(x 700)的最大值是
a、5.5 b、6.5 c、7 d、8
8、若θ∈(0,2π],則使sinθ<cosθ<cotθ<tanθ成立的θ取值范圍是
a、( ) b、( ) c、( ) d、( )
9、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a、 若α,β是第一象限角,α>β,則sinα>sinβ
b、 函數y=sinx·cotx的單調區間是 ,k∈z
c、 函數 的最小正周期是2π
d、 函數y=sinxcos2φ-cosxsin2x的圖象關于y軸對稱,則 ,k∈z
10、 函數 的單調減區間是
a、 b、
b、 d、 k∈z
(二) 填空題
11、 函數f(x)=sin(x θ) cos(x-θ)的圖象關于y軸對稱,則θ=________。
12、 已知α β= ,且 (tanαtanβ c) tanα=0(c為常數),那么tanβ=______。
13、 函數y=2sinxcosx- (cos2x-sin2x)的最大值與最小值的積為________。
14、 已知(x-1)2 (y-1)2=1,則x y的最大值為________。
15、 函數f(x)=sin3x圖象的對稱中心是________。
(三) 解答題
16、 已知tan(α-β)= ,tanβ= ,α,β∈(-π,0),求2α-β的值。
17、 是否存在實數a,使得函數y=sin2x acosx 在閉區間[0, ]上的最大值是1?若存在,求出對應的a值。
18、已知f(x)=5sinxcosx- cos2x (x∈r)
(1) 求f(x)的最小正周期;
(2) 求f(x)單調區間;
(3) 求f(x)圖象的對稱軸,對稱中心。
參考答案
(一) 選擇題
1、b 2、b 3、b 4、b 5、a 6、c 7、c 8、c 9、d 10、b
(二) 填空題
11、 ,k∈z 12、 13、-4 14、 15、( ,0)
(三) 解答題
16、
17、
18、(1)t=π
(2)增區間[kπ- ,kπ π],減區間[kπ
(3)對稱中心( ,0),對稱軸 ,k∈
《數字1-5》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1、正確地進行兩位數加法的口算。
2、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學法:
講解法、引導法。自主探索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口算題(略)
2、看誰都能算正確。
35+30=答案
64+5=答案
48+30=答案
79+4=答案
53+40=答案
66+8=答案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計算這些題的呢?先來看左邊這一組兩位數加整十數,你是怎樣計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數相加,再加上個位上的數。
學生說教師板演。
35+30=65
師:那么右邊這一組兩位數加一位數,你又是怎樣計算的呢?
生:我想把個位上的數相加,再加整十數。
學生說教師板演。
64+5=69
二、新知講授。
課件出示“海寶”介紹上海世博會的資料。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觀察主題圖,找到數學信息。
課件出示,師:觀察這幅圖,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指名回答
(2)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師:如果你是每個年級的領隊老師,首先要考慮什么?
預設:應該考慮要買多少張車票?
師: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指名提問題。
2、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學例1
教師選擇性地板書問題:“一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請你寫在練習本上。
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匯報交流。
35+34=69
35+34=69
30+30=60
5+4=9
60+9=69
(2)教學例2
選擇學生提出的“二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的問題,針對學生列出的算式39+44=?讓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口算。
匯報交流。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口算的?
(3)觀察對比
師:剛才學習的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今天學習的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
師引導:這兩個算式的兩個加數的十位上的數與和十位上的數比較,有什么發現?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也就是35+34是不進位加法,39+44是進位加法。
師:兩位數加兩位數口算在計算時要注意什么呢?
個位相加滿十,一定要向十位進1.
三、知識應用。
1、填一填(判斷十位上的數)
師: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數嗎?
2、先說一說,再計算。
23+46=63+17=
3、請你利用主題圖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題目,并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
三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四年級一共要買多少張車票?
4、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錢?
四、小結。
師: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獲吧,誰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數字1-5》教案 篇8
三位數乘兩位數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關于整數乘法運算的學習,本學期已進入了尾聲。即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是義務教育階段整數乘法的最后一個知識塊。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學生自己進行多位數乘法計算創造了條件,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常見數量關系──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一位數乘兩位數(積在100以內)或幾百幾十的數的口算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類推出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使學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時間、速度和路程之間的關系,并應用這種關系解決問題的過程。
4.使學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應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估算,養成估算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四、教學難點:估算時,正確處理因數估大、估小的問題。
五、編排特點: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學計算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類推并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3,加強估算,重視培養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六、教學建議:
1,充分利用舊知,讓學生遷移類推,自主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
2,允許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不同的計算方式.
七,課時安排:9課時
口算……………………2課時
筆算…………………….7課時
第1課時 口算乘法
教學內容:P45-46頁例1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
4、培養學生養成勤于思考,認真計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課件題卡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出事交通工具的時速的圖片,你們知道這些交通工具的運行速度嗎?
2、你還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嗎?
人騎自行車1小時約行16千米;特快列車1小時約行160千米。
3、根據條件補充問題(乘法計算):
人騎自行車3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問:怎樣列式?為什么?如何計算?
揭示示課題: (板書: 一位數乘兩位數,乘幾百整十數)
二、遷移探究
1、16×3=?
同桌討論口算方法,匯報。
方法一:想10×3=60,3×6=18 ,30+18=48,所以:16×3=48
方法二:16
× 3
--------
48
2、自行車30小時行多少千米?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口算方法:16×30先用16×3=48,再在積的末尾填寫一個0得480
10×30+6×30=480 16
× 3
--------
48
獨立完成后匯報交流
3、口算一位數乘兩位數,乘幾百整十數的方法
1)特快列車3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提問:怎么列式?為什么?
計算這道題時怎樣想?同桌內討論。
組織學生匯報交流。
160×3= 想100×3=300,60×3=180 ,300+180=408,所以160×3=480
因為16×3=48,所以160×3=480
2)比較兩種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簡便?
3)練習:130×5= 2×380= 150×6= 7×13= 460×2=
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師生歸納總結口算方法;一位數與幾百幾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數,再在乘積的后面添上一個0。
三、練習提升
1、練習六第1題:將得數寫在樹葉旁邊;2、練習六第1題和第2題,應用乘法口算解決實際問題;3、練習六第4題和第5題。學生獨立口算,說一說計算的過程。獨立完成,反饋結果
四、課后小結及作業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有何收獲?
2,自編6道一位數乘兩位數,乘幾百整十數的口算題考考同桌
第2課時 口算乘法練習
教學內容:P47-48頁第2、5、6、7、8題等。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熟練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使學生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進一步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養成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具準備: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口算:(出示題卡)(略)
學生口答并說說口算過程
2、我國的白合花約有40個品種,杜鵑花大約是白合花品種的17倍,杜鵑花大約有多少個品種?(學生獨立完成,并說說想法。)
3、口算一位數乘兩位數,乘幾百整十當選時應注意什么?
二、提高練習
算一算,你發現了什么?(感知積的變化規律)
8×3 60×4 80×6 100 ×3 16×3
180×4 80×30 100×12 32×3 240×4
60×80 100×30
2,一個計算器24元,李老師要買4個帶100元,錢夠嗎?
學生先估算,后列式計算。
三、練習提升:
1, 每棵樹苗16元,買3棵送1棵,一次買3棵,每棵便宜多少錢?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討論匯報解題思路及結果:
2,先找規律再計算。
110+120+130+140+150=( )×( )
220+230+240+250=×( )
3、通過本節課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應用拓展:
1、將10,15,20,30,40,60填入書48頁的圓圈內,使三角形每條邊上3個數的積都相等。
3、 用0,0,2,4,5,組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算式,你能寫出幾個?你能寫出它們的積嗎?試試看。
第1課時 筆算乘法
教學內容:P第49頁例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教學目標:
1. 利用學生的遷移能力,歸納概括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培養抽象思維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2. 讓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興趣,進一步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搶答題:出示口算卡片
12×3= 500×7= 15×4= 60×70= 350×2
2、估算:卡片出示197×5≈,那約等于多少呢?你是如何估算的。(明確方法)
3、筆算板演:知道了大家的口算和估算掌握得很好,我們的筆算掌握提如何,來,做一道吧,請拿出練習本進行筆算。(教師在黑板上出示豎式45×12的豎式)師:來,你做得最快,請你上黑板板演,請注意書寫工整。做完的同學請回憶一下,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是如何計算的?
【交流評價:(方案一)她計算錯了。哪里出錯了,他是如何錯的。你觀察真仔細,老師幫他改過來。師:要注意,計算要處處細心。(方案二)她做對了。誰來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你說得真清楚,我們把掌聲送給她。】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看來大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都掌握了,今天我們繼續來研究乘法(板書:乘法)請看大屏幕。
(1)引入例1。(課件出示)例1:將來李叔叔從蘭州乘火車去北京用12小時,火車1小時行145千米。明確題意
(2)你能根據提供的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選擇問題:蘭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能列出算式嗎?列完式的同學想一想、比較,這個算式與以前學的有什么不同。
(3)猜想結果、嘗試計算、板演,匯報交流,優化算法。
1)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教師質疑評價;
2)比較兩種豎式,有何發現?
3)引導學生小結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與列豎式的方法;你覺得哪種豎式好好些,說明理由。
(4)用計算器計算檢驗。
用計算器計算的結果是多少?生:1740。師:看來,我們筆算的結果是正確的。(板書得數和單位名稱)同學們今后做完題檢查時,也可以用計算器來檢查計算的結果是否正確。寫答。隨學生回答,板書答案。(李叔叔的某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5)教師小結并揭示課題:1)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2)今天我們研究的是——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三、比較探究、巧用遷移
(1)今天我們學習的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以前學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小組討論,說一說你的發現?同桌交流……(異相同點)
(2)什么叫遷移?我們應用原來學的計算方法,就能解決今天的新問題,這種方法在數學上稱之為遷移。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乘得的數的末位和個位對齊,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去乘第一個因數,乘得的數的末位和十位對齊,再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3)出示試一試:134×2l,學生獨立筆算……
匯報交流,展示筆算過程。生:他說得怎么樣?誰來評價一下。(:她說得很完整,清晰,方法正確。)
(4)練一練。請大家從做一做中任選1題。(獨立計算)師:要注意書寫格式和作業姿勢,動作快的可以多做題,比一比看誰書寫最工整,計算既準又快。
(教師在學生中挑選作業,輔導后進生。)
匯報檢查:挑選四份作業,現在每組派一個代表上去完成檢查評價。
這幾位位同學不但最快速,而且全對,書寫也工整,同學們可要向她學習了。
(5)引導學生熟悉計算方法,三位數乘兩位數積是( )位數或( )位數。
四、數學診所:師:小蘭、小紅、小青在做計算題時,各出現了一道錯題,現在請同學們幫她們找出病因,并且幫她們改正。
小青:134 小靜:152
× 16 × 23
804 156
134 104
938 ( ) 1196 ( )
小華:246
× 3 4
964
638
7344 ( )
師:同學們真能干,不僅幫這幾位同學找出了錯誤,而且改正了錯誤。通過剛才的改錯,請想一想,我們在筆算乘法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1)做題時一定要注意對準數位;2)不要忘記乘百位上的數;3)做題時要認真細心,不要忘記進位了。同學們考慮的很全面,老師相信你們在做題時一定能夠認真、細心地進行計算。
五、全課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而且還能用它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收獲真不少!
六、作業布置:1、練習七的第2題。
第2課時 筆算乘法練習
教學內容:P51頁第7-13題;
教學目標:
1、鞏固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形成計算的技能。
3、感受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正確、熟練地計算
教具準備:題卡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口算
38×3= 26`×8= 46×2= 56×20= 4×160= 5×150=
150×6= 36×7= 20×19= 4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筆算: 422×24= 245×27= 679×23= 586×35
指名板演,其他學生在本上完成。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板書課題:筆算乘法練習
二、練習提高
1、判斷并改錯。(說一說找到的錯處和糾正的結果、錯的原因如何避免。筆算時應注意什么?)
134 152 246
× 26 × 43 × 34
---—— ———— ————
804 156 964
268 608 638
———— ———— ————
1072 6136 7344
2、筆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筆算的方法是什么?板書課題:筆算乘法練習
3、解決問題
1)學校準備發練習本,發給15個班,每班144本,還需要留40本作為備用。學校應買多少本?
2)一場電影有觀眾906人,照這樣計算,放映32場共有觀眾多少人?
3)有10個班做體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學校要為圖書館增添兩種新書,每種4套,兒童百科每套125元,數學大全每套28元,一共要花多少錢?
5)書上練習七第8題
三、思維訓練
探究一下正確的積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題,他把乘數18看成了15,結果得到的積比正確的積少609,那么正確的積是多少?
2、練習七第12、13思考題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都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第三課時: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內容:P53頁例2及練習八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進一步認識0在乘法運算中的特性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豎式的簡便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 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32= 40×82= 20×20= 30×90 502×8= 708×5= 908×4= 600×50=
2、筆算
908×6= 790×6= 64×278=
說一說筆算的方法是什么?
3、這節課繼續學習筆算乘法,板書課題:筆算乘法
二、比較探索.
例2、特快列車1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1小時可行106千米。它們30小時各行多少千米?。
問:這題如何列式?算式有何特點?
板書課題補充:因數中間 或末尾有0的乘法
如何計算出結果?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獨立嘗試計算。匯報交流算法
1)160×30= 問:列豎式時,如何處理0和非0數字的對位問題?怎樣確定積的末尾0的個數?
2)106×30= 自己試一試
學生匯報時討論:
(1)豎式的簡便寫法,為什么不寫成106
(2)計算106×30時,既然中間的0與3相乘得0,那么這個過程可以不要嗎?如何寫這一位的積?
(3)比較哪個豎式更簡便?
師生歸納小結:,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計算方法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1、P53頁做一做2、練習八的1、2獨立完成
四、課堂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練習八第3、4、7題
第四課時: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教學內容:P54頁例4及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時間、路程三者之間的關系。
2、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速度×時間=路程,應用它去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時間=路程的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利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交通工具的時速的圖片,介紹學生未知的交通工具的運行速度,
2、你還知道哪些運行速度?展示學生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學理解速度的概念,學會速度的寫法,
1)人騎自行車1小時約行16千米。如何解釋?
我們把人騎自行車1小時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2)普通列車每小時行106千米。特快列車每小時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鐘走60米。還可以怎么描述?
這些用符號怎么寫呢?什么是單位時間?
每小時,每分鐘都表示單位時間。單位時間可以是每小時、每分鐘、每秒、每日、每周、每月、每年等
3)試著寫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探索規律:(理解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系)
一輛汽車的速度是90千米/時,5小時可行多少千米?
王明的電腦打字速度是250字/分,10分鐘可行多少千米?
獨立計算后,想想看,你能發現什么?
三、鞏固提升:
1、獵豹奔跑的速度可達每小時110千米,可寫作——
2、小強的電腦打字速度每分鐘200字,寫作——
3、聲音傳播的速度是每秒鐘340米,寫作——
4、小強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
他的速度大約是120米/分,小強每天大約跑步多少米?
5、練習八第8、9題
四、課堂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練習八第10題
第五課時: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內容:P58頁例4及練習九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發現理解并總結積的變化規律,
2、初步獲得探索規律的方法和經驗,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3、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積極探索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積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獨立探究積的變化規律。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有一天,豬八戒在花果山的桃園去偷吃桃子,讓看守桃園小猴子抓住了,小猴子給豬八戒說:“朱爺爺,要吃桃子可以,你必須幫我解決一道算術題。”豬八戒一聽,可高興了,說:“只要能吃上好桃子,哪怕100道題也行。”于是看守桃園的小猴子就出了這樣一道題。說:一只猴子一天吃掉6個桃子,2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個桃子?2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個桃子?200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個桃子?20xx只猴子一天吃掉多少個桃子?結果朱爺爺很快就算出了?小猴子不明白,想這是為啥呢?你能幫幫小猴子寫出算式嗎?
二、研究問題,探究新知
(一)研究“兩個因數數相乘,其中一個因數變化,它們的積如何變化餓規律。
1、研究問題,概括規律
(1)兩個因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怎么變化;兩個因數相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有怎么變化?學生完成下列幾組組計算,想一想有發現了什么?
學生完成下列幾組計算,想一想發現了什么?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兩道算式嗎?試試看
6×2= 8×125= 25×160=
6×20= 16×125= 25×40=
6×200= 24×125= 25×10=
6×20xx= 72×125
組織小組交流
歸納規律:兩個因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時,積也要乘幾。:
兩個因數相乘,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時,積也要除以幾。
(2)概括規律
誰能用一句話將發現的兩條規律概括為一條?
引導學生總結規律。
2、驗證規律
1)先用積的變化規律填空,再用筆算或計算器驗算。
39×48= 17×12=
39×24= 17×24=
39×12= 17×36=
自己舉例說明積的變化規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練習9的1-——4題
(二)研究“兩個因數相乘,兩個因數都發生變化,積變化的規律。”
1、獨立嘗試,發現規律。
1)完成填空,想想看
18×72=( )×( )=( )×( )=( )×( )
2)完成下列計算,說規律。
18×36=
(18÷2)×(36×2)=
(18×2)×(36÷2)=
205×45=
(205÷5)×(45×5)=
(205×3)×(45÷3)=
2、全班交流,概括規律.
兩個因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它們的乘積不變。
三、練習提升
1、書上練習九的1、2、3
2、一個長方形的面積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長縮小到原來的,寬擴大到原來的4倍,這個長方形就變成了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它的邊長是多少?
四、課后總結:這節課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第59頁4、5
第六課時:乘法估算
教學內容:P60頁例5及練習十的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教學難點:大估與小估的方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情境圖,(學校組織秋游活動,我們四年級同學去興隆山公園,去那里的費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園門票,四年級全年級共有104人,老師大約應該準備多少錢呢?)
二、嘗試探究新知
1、你們能幫老師估算一下大約應該準備多少錢嗎?
1)獨立估算,并寫出估算過程;
2)同桌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結果,并說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饋學生估算結果;
鼓勵學生說出多種想法。
4)對估算結果進行評價
師:你認為誰估計得更接近準確的錢數呢?說明理由
5000元更好些。
讓學生盡量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估算的時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結:接近準確值(符合實際);計算方便(將兩個因數看成整十、整百或幾百幾十的數)
2.龍巖山泉水站,為居*送純凈水,一月份運送720桶,照這樣計算的話,估算一下,全年可以運水多少桶?
三、鞏固提升
1.下列各數你是怎樣估算的?
1)《新編小學生字典》有592頁,大約是( )頁。
2)小明每分鐘打字108個,大約是( )個。
3)本校有學生688個人,大約是( )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約是( )千克。
2.劉寧同學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62cm,他從操場這頭走到那頭共走了252步。操場大約長多少米?(選擇序號)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學有學生612人,全鄉有這樣的小學19所,全鄉約有多少名小學生?
4、燕鷗從北極飛到南極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飛780千米,20天能飛 到嗎?
5、P第62頁的5、6、7(理解大估與小估的方法)
四、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作業:第63頁8、9、11
第七課時:乘法估算練習
教學內容:練習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熟練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2、進一步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歸納概括,遷移類推的能力,以及應用所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會進行乘法估算。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題卡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你是怎樣估算的?
A)《新編小學生數學字典》有992頁,大約是( )頁?
B)小明每小時打字6480個大約是( )個?
C)本校有學生1688人,大約是( )人?
D)李平大叔今年收桃子2328千克,大約是( )千克?
2、小明同學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62厘米,他從操場這頭走到那頭共走了252步。操場大約長多少米?1)1800米 2)1200米 3)1500米
3、燕鷗從北極飛到南極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飛780千米,20天能飛到嗎?(寫出估算過程,匯報估算結果。)
二、提高練習:
1、水站為學校運送純凈水,一月份運送518桶,照這樣計算的話,估算一下,全年可以運水多少桶?
2、一本書有50頁,每頁23行,每行26個字,這本書大約有多少萬字?
3、小麗每分鐘步行52米,1小時大約走多少千米?
4、一個糧店平均每天大約賣切面790千克,一個月大約賣切面多少千克?
5,植物園有育苗地4塊,每塊地有191行,每行種79棵樹苗,植物園大約培育多少棵樹苗?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選擇合適的算法,并說明理由。
三、拓展練習
1、一塊長方形地,長98米,正好是寬的2倍,這塊地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2、用估算的方法,檢驗下面各題算得對嗎?
47×52=3414 69×51=2992
3、兩個因數分別是63和4。積是多少?如果把因數4換成40,400,積分別是多少?
學生口答,再說說根據是什么?
4、說出下面哪些內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億。
2)這輛公共汽車上大約有50人。
3)我們班有65名同學。
4)在跳繩比賽中,東東跳了198下。
5)小軍3分鐘能寫85個字。
6)P63頁第10題
四、小結:通過今天的練習,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嗎?
五、作業|
1、一箱桃子42元,買162箱大約需要多少錢?(先估算,再算出精確值,把兩個結果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2、P63頁第12題(選作)
《數字1-5》教案 篇9
教學要求:
1、初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事物,滲透應用意識。
2、初步讓學生接觸1~10各數,經歷簡單的數數過程。
3、在他人的幫助下,初步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和樂趣。
重點:初步經歷從場景圖中抽象出數,再用點子圖表示數的方法。
難點:初步認識按順序數數的方法。
一、 激趣導入
1、 師提問:開學了,你認識了哪些新同學啊?
數一數有幾個?
你能用小圓點表示出這個數嗎?
2、現在還有哪個小朋友愿意介紹一下你的新朋友?
誰會提一個問題?
一、 指導看圖,鞏固深化
1、 師:我們小朋友成了好朋友,一塊去郊游!
2、 引導數數
師:這么美的景色你看到了什么?先不著急說,把你喜歡的東西數一數,記在心里!
(給一分鐘時間)誰來說一說?
3、 逐一在圖上數出1~10種物體的個數。
4、打開書10幅圖說說圖意
提問:7、8、10個圓點分別表示哪種東西的個數?氣球下點幾個點?畫圓點時要注意什么?有沒有更好的符號代替圓點?
一、 總結提升,發現樂趣
1師: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還可以數一數,你能數出來嗎?
2 小練習:在本子上畫出相應的圈。
你家里有幾口人?
今年你幾歲啦?
你書包里有幾本書?
你這一排有幾個同學?
師:希望小朋友們喜歡數學,學好數學 。
《數字1-5》教案 篇10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中引導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解決問題與計算有機的結合。在本節的教學中,注重情境圖的運用,在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同時,讓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1.充分利用情境圖,培養學生觀察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本節課首先利用情境圖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
2.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由于學生已有口算加減法的經驗,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探究。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實現知識的遷移。通過自主探究,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同時,鼓勵學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資料的信息卡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教材10頁情境圖。(出示PPT課件)
(1)引導學生觀察,同時收集數學信息,并相互交流。
(2)引導學生根據收集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2.結合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揭示課題:本節課我們就要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收集信息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探究體驗
1.(1)出示例1(1),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2)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35+34=?
(3)小組討論,交流算法,然后匯報。
算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結果是69。
算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得數是69。
(4)觀察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
(5)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①把其中一個加數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然后用另一個加數連續加上這個整十數和一位數。
②把兩個加數都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然后用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最后把兩次的結果加起來。
2.課件出示例1(2),學生獨立完成。
(1)各組匯報算法。
算法一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算法二用湊整法,先算39+1=40,再算40+43=83。
算法三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70+13=83。
(2)引導學生比較例1(1)和例1(2)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例1(1)不需要進位,例1(2)個位數相加滿十了,需要向十位進1]
3.小結: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可以根據數字的特點,靈活地選擇口算方法,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設計意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充分體現知識的遷移,給學生充分探究和交流的空間,展示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數字1-5》教案 篇11
一年級數學課程教案
周 次
一
課次
1
授課課題
數一數
教 學
基本內容
教科書第2、3頁
教學目的
和要求1、 讓學生通過看和數了解畫面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看和數是認識生活中的事物,是學習數學常用的方法。2、 引導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初步培養有條理地觀察的習慣。3、 讓學生在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中觀察、學習。
教學重點
及難點
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數數。幫助學生解決認知過程中的困難。
教學方法
及手段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
練習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講述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一個熱鬧的地方——動物樂園,高興嗎?出示掛圖,進一步激發起數數的興趣,初步探索。看圖了解畫圖的內容,圖上有些什么?分別在哪里?結合畫面下的10幅小圖觀察,這10幅小圖都是從場景里提取的,讓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二、 實物操作 分4人小組,由任意一個小朋友說出物體的個數,讓其他3個小朋友用圓點擺出表示的數。三、 拓展運用 講述:小朋友,已經學會了數一數,即1—10的物體的個數。你能用1-10這10個數字中的其中一個數來說句話嗎?在小組內說說。如:我有10個手指,我們小組有4人,等等。五 小結六、鞏固深化1、游戲:火車鉆山洞2、數水果,摘水果七、總結評價
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
與教學反思
周 次
一
課次
2
授課課題比一比
教 學
基本內容
比較長短、高矮。課本第4~6頁
教學目的
和要求1、 初步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2、 初步知道怎樣作長短、高矮的比較,初步懂得直接比較的思維方法。3、 能準確地應用長短、高矮的基本詞語表達出比較的結果。
教學重點
及難點1、 知道長短、高矮的含義。2、 初步懂得直接比較長短、高矮的思維方法。
教學方法
及手段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
練習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復習。了解學生對實際生活中長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認識。二、新課導入。1、取出一支吸管,問:這支吸管長還是短?2、當學生說出答案或爭論時,再拿出分別比它短和比它長的兩支吸管,引起學生對剛才答案的懷疑。三、新課教學。1、明確比較的要求。(1)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才能作比較,對單個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較。(2)確定什么和什么比較,比較的標準是什么。(3)比較時,要把兩物體的一端對齊,然后再看它們的另一端是否對齊,從而進行比較。2、指導看圖p4(投影):圖上有什么?3、看圖找一找比較這些事物的長短或高矮。4、練習。(1)看圖長的畫√,短的畫o。(2)你還能在圖上找一找,比一比嗎?5、小結。6、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實物,分組進行比一比,相互講出比較的結果。四、鞏固練習。1、課本想想做做。2、請聯系你身邊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五、質疑。六、總結。七、作業。運用已學的知識,找身邊熟識的事物比一比,說一說。
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
與教學反思
周 次
一
課次
3
授課課題
分一分
教 學
基本內容
蘇教版第一冊第7頁例題,第7―8頁“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和要求1、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2、培養整理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的習慣。3、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積極體驗。
教學重點
及難點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
教學方法
及手段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
練習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把東西有規律地分一分。尋求“分類”的策略。(1)、同桌討論(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評價。動手操作,體驗分類。同桌合作把這此物品分別放入文具盒和學具盒中,并說說每盒中的東西有什么不同?反饋分類的結果。小結。練一練“想想做做”第1題。想想做做第2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拿出課前準備的物品進行分類,選2-3個小組上臺演示,說說分類的依據。想想做做第3題。整理好客廳后,小蘭來到弟弟的房間,瞧,調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1)、小組討論可以按什么特點來分。(2)、小組活動:把分類的結果展示在小黑板上。(3)評價每組的分類結果。全課總結,拓展思維。
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
與教學反思
周 次
一
課次
4
授課課題
認位置
教 學
基本內容
課本第9—10頁。
教學目的
和要求
1、 在具體場景里體會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關系,能比較準確地確定物體上下、前后的方位。
2、 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解決日常生活里的簡單問題,初步學會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發展初步的位置觀念。3、 在分組學習中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教學重點
及難點認識物體之間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關系。
教學方法
及手段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
練習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 談話引入,揭示課題。二、 討論交流,感悟新知。出示主題圖——教室。提問:觀察主題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討論交流。組內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軍的什么位置?板書討論:國旗在黑板的上面,還可以怎么說?小明在小軍的前面,又可以怎樣說?分組討論。提問:你還能找出圖中哪些物體有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討論后匯報:聯系教室真實場景,感悟位置關系。小組學生相互說一說、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關系。 游戲。(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2)拍手。三、 拓展應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題。2、“想想做做”第2題。 3、“想想做做”第3、4、5題。總結評價。
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與教學反思
周 次
一
課次
5
授課課題
1―5的認識及書寫
教 學基本內容
課本第11—12頁。
教學目的
和要求
1、會讀、會認、會寫1―――5以內的各數,并注意書寫的工整,
2、能用1―――5以內的各數來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數量,初步建立數 感,并能進行交流。
3、會用5以內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教學重點及難點
會寫1―――5各數,初步建立數感。
教學方法及手段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
練習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導入:
出示主題畫:(一)認真觀察,主動學習
1、認識1
(1)問:你看到圖中有哪些物體是用1表示的? 師:凡是象這樣:1個人、1個太陽等都可以用數字1表示。
(2)你還可以說出哪些物體可以用數字1表示的?
(3)請你拿出1根小棒
2、認識2
(教學方法同上)
3、認識3
請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擺成一個什么圖形?請你擺一擺。
4、認識4、5
(教學方法同上)
(二)、出示計數器
先拔一顆珠,問:你認為可以用數字幾表示?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
如果再增加一顆珠,又可以用數字幾表示?板書:23、4、5方法同上。 板書:1、2、3、4、5
(全班齊讀:正、反讀)
(三)、教師說,學生操作
1、請你伸出4個手指頭 2、請你畫出3個三角形3、請你拿出5個圓片。
三、教學寫數字1――5
1、教師教拿筆姿勢
2、教寫每個數字的起筆,運筆、落筆。先教師示范,緊接著,學生書空,然后學生在書中描紅。
四:練一練
第21頁的第1――――4題,學生做在書上
(1)學生互評 (2)集體評 (3)教師評價
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與教學反思
《數字1-5》教案 篇12
一 元、角、分與小數
一、教學目標
1、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高低貴.......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我們認識了萬以內的數,會計算三位數加、減法以及學習了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創設了較為豐富的、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計量單位的知識作為學習小數的形象支撐,讓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數的含義,比較小數的大小,在探究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學習這部分內容既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又能為今后系統的學習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三、教學建議
1、教學時緊密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首先,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會用元、角、分說明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意義的一個標志。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并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
2、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貨比三家”要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并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疑。
3、要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加法是結合“買書”的情境,務必要在討論小數加法的多種算法的過程中,揭示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理解小數相加時,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為學生打通了把整數加減法的經驗向小數加減法遷移的大道。
4、整個單元的教學要逐步擴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買書”一課,在教師的指導下,側重理解了小數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應該把小數減法的問題交給學生獨立去解決。
案例1
《買文具》教學實錄(一)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文具的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認讀寫簡單的小數,難點是明確小數的意義與特征。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第2頁的情境圖;第2頁試一試。
學生準備:剪下課本附頁中的人民幣圖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以前買過東西嗎?
生:買過。
師:都買過些什么?
生1:買過鹽。
生2:買過鉛筆。
生3:買過瓜子。
……
師:那么你能說出它們的加格嗎?
生1:鉛筆1角錢一支。
生2:一包瓜子5角錢。
生3:本子3角錢一個。
……
師:可見,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那么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文具商店看一看買文具好嗎?
生:好!
(師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文具商店里:鉛筆0.5元,尺子1.06元,筆記本3.50元,水彩筆16.85元)
二、學習新知:
1、師:請同學們仔細看圖,你能從圖中了解到些什么呢?
(生觀察后回答)
師:你們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組內把你的想法互相說一說。
(生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
師:哪個小組來匯報一下?
生:鉛筆0.50元,也就是5角;尺子1.06元,也就是1元零6分……
2、師:同學們真聰明,你們想一下 ,價格標牌上的數與元角分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1)小組討論,師巡視指導。
(2)小組匯報。
(3)教師小結。
3、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下0.5、1.06、3.06、16.85、8.00這些數與以前學過的數一樣嗎?為什么?
生:不同,因為有個點。
師:非常好,所以我們把這樣的數叫小數,中間的點叫小數點。
4、師:小數該怎樣讀、怎樣寫呢?
(1)自學課本。
(2)指明回答,師適當補充。
5、師:有位售貨員叔叔不小心把筆記本標價牌上的小數點位置點錯了,3.50元寫成了0.35元,這樣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呢?
(1)小組討論。
(2)指名說一說,教師小結,特別強調小數點的重要性。
三、 固練習:
1、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2、出示投影:
1 張 5 元
4 張 1角
1 枚 1分 1 張 10元
1 張 2元
1 張 5角 1 張 2 元
4 枚 1 分
元 角 分
是 元 元 角 分
是 元 元 角 分
是 元
(1)學生獨立解答。
(2)指明說,師總結。
3、說一說
統計年本學期教科書的年價格,并與同伴說一說。
例如:數學7.40元,也就是7元4角。
4、游戲
用附頁1中的人民幣游戲,同桌一組,一個說元角分,一個用小數表示。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小數。
生2:我學習會了小數的讀法、寫法。
生3:……
板書設計:
買文具
像3.50、1.06、16.85……這樣的數叫小數。
16.85
小數點 讀作:十六點八五
案例2
《買 文 具》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文具的具體情境,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
2、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3、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教具學具準備:情景圖,人民幣學具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自己買過東西?買過什么?花了多少錢?(讓學生自由發言)
星期六,淘氣也去超市買文具,卻看不懂標價牌上的價格,想請大家幫幫忙,好嗎?(板書課題)(出示情境圖)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1)說一說。
認真觀察情境圖,你知道每種文具的單價是幾元幾角幾分嗎?
同桌互相說一說,初步感受每個標價牌上小數所表示的意義。
(2)填一填。
讓學生動筆填寫每種文具的價格,然后集體交流。
2、認識小數的特征。
(1)師介紹小數。
像標價牌上用來表示文具單價的這樣的數叫小數。
觀察一下,小數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數點)
小數都有小數點,小數的讀法也和以前的數不同。比如:16.85讀作十六點八五。
(師邊介紹,邊板書)
(2)讓學生試讀標價牌上的單價,再指名讀。
(3)師生共同小結小數的讀法。
小數點左邊的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來讀,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點右邊的部分順次讀出每個數位上的數字。
(只要學生能正確地讀出小數就可以,不要求學生背誦。)
3、試一試。
認真看圖,圖中一共是多少錢?既可以用幾元幾角幾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數表示,認真想一想,填一填。
(1)獨立完成,師巡視,及時了解情況。
(2)集體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三、鞏固應用。
1、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獨立完成,交流時重點討論“一張20元的人民幣與一枚5分硬幣”一共是多少錢,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
2、統計所有教科書的價格,并填一填,與同伴說一說。
3、思考討論:
售貨員阿姨把一件商品的價格寫錯了,原來是3.50元,她寫成了0.35元,會出現什么結果?
四、評價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評價一下,你自己和同學。
板書設計:
買文具
小數
16.85 讀作十六點八五
.
.
.
小數點
案例3
《貨比三家》教學實錄(一)
教學目標:
1、結合“貨比三家”的具體情景,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
2、體驗小數大小比較的多種方法,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教學重難點:
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不同方法,并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投影片(p4的情景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在文具店里學到的數學知識,這節課,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
(師出示下圖)
奇奇文具店 丁丁玩具店 豆豆玩具店
鉛筆盒4.9元
橡皮2.63元
尺子2.5元 橡皮2.36元
書包8.2元
鉛筆盒5.1元 書包8.5元
橡皮2.65元
水彩筆3.05元
師:圖片中告訴我們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中鉛筆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師:你能從中提出個數學問題嗎?
生3:哪個文具店中的鉛筆盒便宜?
生4:要買書包應到哪個文具店去買?
……
師:同學們真棒,那么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二、學習新知
1、師:同學們想一想,去哪個文具店中的買鉛筆盒便宜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師:誰能說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買,因為4.9元小于5.1元。
師:你是怎樣比較4.9元與5.1元的大小的呢?
(3)匯報交流。
生1:因為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
所以,4.9元く5.1元。
生2:因為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生3:…… 新 課標第 一網
師:同學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解決問題的辦法,現在淘氣有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同學們說幫不幫?(幫)
師:小淘氣想買一塊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買,同學們幫他選一家,好不好?(好)
(1)學生自己比較大小。
(2)小組討論:你是怎樣比較的?
(3)指名回答,教師小結。
三、鞏固練習
1、 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 0.48元○1.3元 0.05元○0.50元
3.06元○3.60元 6.00元○6.0元 4.95元○4.94元
小組自己練習。
小松鼠商店
鉛筆盒8.50元
書包23.00
筆記本1.30元
2、 到哪個商店去買?
小熊商店
鉛筆盒8.25元
書包24.00元
筆記本1.25元
小豬商店
鉛筆盒8.37元
書包24.50
筆記本1.23元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生1:我學會比較小數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數的大小比較有不同的方法?
……(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貨比三家
4.9元○5.1元
①4.9元=4元9角 ②5.1元比5元多,
5.1元=5元1角 4.9元比5元少
案例4
《貨 比 三 家》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掌握比較簡單的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數感.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貨比三家的具體情景,讓學生經歷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小數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小組合作的協作精神.
方法與策略
小組合作 討論探究
教學重點、難點:小數大小比較方法。
教具、學具:掛圖
教學過程: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
境
創
設 1你平時喜歡去超市購物嗎?誰來說一說你曾到過哪些超市,購買了些什么物品?你有什么想法?
2出示掛圖(課本第三者頁):這是三家文具店櫥窗一角,你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自由說一說
學生觀察 回顧學生到超市購物的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探
究
與
體
驗 1說一說
讓學生說一說每家超市文具店的每種學習用品的價格是多少.
2比一比
如果讓你在這三家文具店買件學習用品,你想買什么?在哪里買?在小組內說一說你的想法.
⑴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⑵全班交流
(可讓每組選派一名代表說一說你的購物方案和理由.)
當學生說出哪種物品在哪個文具店便宜時,教師可適當問:你是怎么知道的?讓學生自己發現如何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學生如果能自己發現橡皮在丁丁文具店購買便宜時,可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知道的?從中體會三個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如果學生沒能發現,教師可適當引導.
(學生的購物方案和想法說的只要合理就就應予以肯定.)
3議一議
教師可從學生交流的方案中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或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4試一試(課本第4頁的第1-2題)
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再由小組互相檢查完情況,針對本組出錯較多的題找一找原因或每人自選一題說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學生分別說
小組討論時,組員可以自由發表意見.并向組員介紹一下你是怎么想的.(重點說一說你為什么購買這家文具店的文具,說出想法)
學生充分發表小組的意見
可讓學生充分說一說購物的理由.
學生說出你是怎樣想的?可讓學生多說.
學生比較
可選擇幾題說說比較的方法和過程.
讓學生注意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
給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合作的機會.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學習習慣.
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先讓學生試驗一試驗,找出自己錯誤,長出病因,對癥下藥.
實踐與應用 1估一估
第5頁的第1題.
要給學生獨立完成這道題的充分的時間.反饋評價時應關注0.05元和0.50元,6.00元和6.0元的大小比較方法.
第2題可讓學生獨立完成.
在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
實踐活動(第5頁)可建議小組分工合作,做好記錄.后小組交流.
學生獨立練習.
說說你的發現.
獨立練習.
小組全作.
課下調查.
讓學生通過練習薄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深化認識.
評價與提高 1這節課你學習了什么?
學得怎樣?你認為你的表現怎樣?好在哪里? 師生共同評價. 對學習的知識予以回顧并加以認識與提高.
案例5
《買書》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結合“買書”的問題情境,探索小數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經歷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2、能用小數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播放課件:星期六,淘氣和笑笑一起到書店買書。笑笑買了一套《中國兒童百科全書》,花了148元,還剩下53元。笑笑帶了多少錢?
學生獨立解答問題,師巡視。
匯報計算結果,師注意關注學生計算過程中的進位問題。
師:剛才同學們幫笑笑解決了這個問題,真棒!在買書的時候,淘氣也遇到了一個問題,你能幫他解決嗎?
生:能。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師出示課件:淘氣在書店買了一本《童話故事》花了3.2元。他又買了一本《數學世界》,花了11.5元。淘氣一共花了多少元?
學生自主列出算式。
師:你是怎樣列的?
生1:3.2+11.5=
生2:11.5+3.2=
師:為了幫淘氣解決買書付錢的問題,大家都正確地列出了小數加法的算式。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嘗試過兩個小數怎么相加,現在就來試一試,看誰能獨立發現小數加法的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小組交流。
(3)匯報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樣計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
生2:可以用豎式計算。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生3:也可以直接列小數加法豎式。
3. 2
+11. 5
14. 7
……
(4)小組討論。
師:同學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這幾種算法各有什么特點?小數相加時,為什么智慧老人特別強調“小數點一定要對齊”?
學生小組討論。
(5)全班交流。
師:多位數相加時,個位數字一定要對齊,這是為什么呢?因為相同數位(單位)上的數才能相加;個位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小數相加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也是這個道理;只要小數點對齊了,所有的數位也都對齊了。教材中前兩種算法的共同特點是化去小數點,把小數相加變成整數相加,但“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相加”的算理沒有變。所以,只要把小數點對齊了,小數加法的計算與多位數的加法計算就沒有什么不同了。
(6)學生試著將小數加法豎式寫一遍,師巡視指導
2、師出示課件:一本《數學世界》比一本《童話故事》貴多少元?
師:你能試著解答嗎?試試看。
學生獨立解答。
小組交流算法。
匯報計算結果,師小結。
3、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看一看,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一個什么共同點?
生回答。
師:你能給我們學習的內容起個名字嗎?
師揭示課題,板書:小數的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
三、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1、森林醫生。
3.5 12.6 27.9
+ 4 +3.2 - 1.2
3.9 44.6 2 6 7
2、用豎式計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
師播放課件:小麗到文具店購買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筆記本2.1元,一個文具盒5.3元,一支鋼筆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鋼筆一共多少元?
(2)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元?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四、評價小結,全面發展
師:這一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你的表現怎樣?
師評。
板書設計
小數的加減法(沒有進位或退位)
3.2+11.5=14.7(元)
(1)3.2元=32角 (2) 3元2角 (3) 3.2
11.5元=115角 +11元5角 +11.5
32角+115角=147角 14元7角 14.7
也就是14.7元。 小數點一定要對齊。
答:淘氣一共花了14.7元。
案例6
〈買 書〉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 結合買書的問題情景,探索小數加減法(沒有退位、進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經歷交流各自的過程。
2、 能運用小數加減法解決一些 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小數加減法的算理與算法。
教學難點:真正理解小數加減法的豎式中的小數點為什么一定要對齊?
教學過程:
一、 訓練導入:
1、出示練習題: 1元+2角 3噸+1克 1米+1千克
1米+18分米 3千克+500克 3厘米—8毫米
這些題在計算過程中,能否直接相減?為什么?
3、 在這之前我們學過了那些數的加減法?它們都有那些特點?(學生可能會說:整數加減時相同數位上的數要對齊),同學們對前面學過的知識掌握的不錯,今我們繼續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板書課題:買書)
二、 探究新知:
1、 出示問題:淘氣在書店買了一本《童話故事》,花了3.2元,他又買了一本《數學世界》,花了11.5元,淘氣一共花了多少元?
(1) 通過讀題,你明白了什么?說給大家聽。
(2) 3.2元=( )元( )角
11.5元=( )元( )角
共有( )元( )角,或者等于( )元。
(3)14.7元中14是怎么得來的?小數點和7是怎樣得來的?為什么3和5(11和2)不能相加呢?
(3) 共同研討個人提出的不同做法。
2、 解決問題。
(1) 匯報交流。
方法一: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14.7元
方法二: 3元2角
+11元5角
14元7角
方法三: 元角
3.2
+11.5
14.7
(2)分析自己的解題方法,并說出自己做法的注意事項。
(3)相互學習,相互采納別人的合理建議,拓展自己的思路。
(4)歸納解題關鍵:豎式加減法時,小數點一定要對齊(相同的數位一定要對齊)。
3、 根據上題已知條件,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一本《數學世界》比《童話故事》貴多少元?自己試著做。
三、 鞏固訓練
1、 第6頁第2題。學生板演完成,集體訂正。
2、 第6頁第3題。
3、 第7頁第3題森林醫生。
四、 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說給大家聽聽。你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板書設計:
買書
4.2+11.5=14.7(元)
3.2元=32角 3元2角 元角
11.5元=115角 +11元5角 3.2
32角+115角=147角=14.7 14元7角 +11.5
14.7
答:一共花了14.7元。
案例7
〈寄書〉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用小數加減計算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并能正確處理小數加減計算過程中需要進位或退位的算法問題。
2、體驗只需估算就能正確解決的那些問題的特征,培養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重點:
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豎式計算。
教學難點:
探索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播放課件:笑笑到書店買了兩本書。一本《童話故事》3.4元,一本〈數學世界〉16.5元。笑笑一共花了多少錢?
學生獨立解答,師巡視。
匯報計算結果,師小結。
師:剛才同學們用學到的知識幫笑笑解決了一個問題,真棒!她要把這兩本書寄給同學們閱讀,以表示感謝。你們感到高興嗎?
生:高興。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師播放課件:笑笑到郵局寄書。其中《童話故事》需要郵費1.6元,《數學世界》,需要郵費12.4元。她一共需要多少元?
(1)師:你能列出算式嗎?
生獨立列出算式。
師:你是怎樣列的?
生1:1.6+12.4=
生2:12.4+1.6=
(2)師:一共需要多少元郵費,你能估算一下嗎?所需郵費一定不會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會少于多少元?小組討論一下。
小組討論問題。
匯報交流估算結果,解釋估算過程,師小結。
(3)師:你能試著自己解答1.6+12.4嗎?試試看。做完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學生獨立選擇算法計算,師巡視指導。
小組交流算法。
(4)匯報交流結果。
師:你是怎樣計算1.6+12.4的?
生1:1.6元=16角,12.4元=124角,16角+124角=140角,也就是14元。
生2:1元+12元=13元,6角+4角=1元,1.6元+12.4元=14元。
生3:可以用豎式計算。 1.6
+ 12.4
14.0
……
師: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好的方法,那你比較一下計算與前面估算的差距,然后在小組內說一說。
學生比較,小組交流。
師:在進行豎式計算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小組內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
匯報討論結果,師小結:要注意小數點對齊,哪一位相加滿十,即向前一位進一。
2、師出示課件:這兩本書的郵費相差多少元?
師:你能試著解答嗎?試試看。
學生獨立解答。
小組交流算法。
匯報計算結果,師小結:哪一位不夠減,要向前一位借一。
3、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看一看,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一個什么共同點?
生回答。
師:你能給我們學習的內容起個名字嗎?
師揭示課題,板書:小數的加減法(進位或退位)
三、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1、森林醫生。
11.5 28.6 10
+ 2.7 + 2.7 - 3.2
13.2 1.6 7.8
2、用豎式計算。
1.8+4.5 6.1-3.8 20-3.6
3、超市購物。
師播放課件:小明跟媽媽到超市購物。。一條餅干3.8元,一包瓜子2.5元,一盒薯片4.6元,一包蝦條0.8元。
(1)一包餅干和一包瓜子一共多少元?
(2)一盒薯片比一包蝦條貴多少元?
(3)你還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四、評價小結,全面發展
師:這一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你的表現怎樣?
師評。
板書設計
小數的加減法(進位或退位)
1.6+12.4=14(元)
(1)1. 6元=16角 (2)1元+12元=13元 (3) 1.6
12.4元=124角 6角+4角=1元 +12.4
16角+124角=140角 1.6元+12.4元=14元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案例8
〈 寄書 〉教學設計(二)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8---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用小數加減法計算可以解決簡單問題。
2、能正確處理小數加減計算過程中需要進位或退位的算法問題。
3、體驗只需估算就能解決的此類題型的特征。培養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估算,并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重點、難點:計算小數加減過程中的進位和退位問題。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或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知道嗎?英才小學的小紅同學參加了手拉手結對子活動,星期天她到郵局給她的好朋友寄去了兩包書,郵遞員告訴了她每包書需要多少郵費,可小紅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錢,你們能幫幫她嗎?
投影出示情景圖。
二、 探究新知。
1、 讓學生仔細觀察情景圖。
師:通過觀察情景圖,你們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紅寄的兩包書的郵費分別是1、6元和12、4元。
生2:我還知道:小紅不知道一共需要付多少郵費?
2、 先進行估算。
師:小紅大約一共需要多少元的郵費?所需郵費一定不會多于多少元?一定不會少于多少元?
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討論。
(1) 分組討論。
(2) 組長匯報討論結果。
師總結:小紅所需郵費不會多于15元,不會少于13元。
3、 解決情景圖中提出的問題。
(1) 讓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 師巡視。
(3) 小組長展示本組的解決方法。
第一種:1.6元=16角 12.4元=124角 16角+124角=140角=14元
第二種:1元+12元=13元 6角+4角=10角=1元 13元+1元=14元
第三種:1.6+12.4=14元
1.6
+12.4
-----------
14.0
(3) 讓同桌互相說一說哪種方法比較簡便。
4、 計算兩包郵費相差多少元?
師鼓勵學生用第三種方法去做。
(1) 讓學生獨立去做,師巡視。
(2) 展示做題情況。
12.4—1.6=10.8(元)
12.4
— 1.6
————
10.8
答:2包郵費相差10.8元。
5、 總結小數加減法的法則。
師:計算小數加減法時,要注意什么?
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列豎式時,小數點要對齊,(也就是相同數位要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最后在得數里對齊橫線上的小數點點上小數點。
投影出示該法則。
三、 鞏固練習
1、 基本練習。
(1) 指名板演第8頁第2小題,集體訂正。
(2) 獨立做第9頁第1題。師巡視,集體訂正。
2、 提高練習。
同桌討論第9頁第2題,找出錯因,并改正。
3、 拓展練習。
獨立做第9頁的3、4、5題。師巡視,集體訂正。
四、 小結:
這節課你們有什么收獲?說一說你的收獲。
板書設計:
寄書
1.6+12.4=14(元)
1.6
+12.4
————
14、0
答:一共需要14元。
《數字1-5》教案 篇13
4.
1 .文本全解。
(1) 作者簡介
沈致遠,江蘇溧陽人, 1929 年 11 月出生。 1948 年 5 月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 1949 年在溧陽參加工作, 1956 年考入浙江大學, 1959 年被選拔提前畢業,留校任教。 1980 年由中國科學院派赴美國,在紐約理工大學做訪問科學家。 1983 年起在美國許多著名的大工業公司任高級工程師及研究科學家等職務,從事微波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開發工作。 1990 年受聘于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先后擔任研究員、院士等職務,現任資深院士,負責高溫超導體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沈致遠在國際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過四十多篇學術論文。主要專業著作有:《微波技術》 ( 國防工業出版社 1979 年出版 ) ,被國內高等學校有關科系長期用作教材; 《高溫超導微波電路》 (1993 年在美國出版 ) ,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及中國清華大學等校選作博士研究生教材。在微波技術、微波應用及高溫超導應用等領域中有多項發明,現擁有多項美國專利。
近年來沈致遠致力于提倡科學文藝。 1998 年應邀在《文匯報》副刊《筆會》上開辟《天趣園》專欄,發表科學散文及隨筆,題材涉及數學、物理、生物、環保、天文、信息。電腦、網絡、經濟等方面。這些文章結集為《科學是美麗的——科學藝術與人文思維》,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年出版,佳評如潮,對科學散文創作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2) 基本解讀。
純粹的數字在一般人眼中實在是枯燥乏味,所以一般人不太愿意跟數字打交道。而本文作者卻對數字津津樂道,從自然數到負數、零,再到分數、無理數和復數,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或比喻,或擬人,或對比,使枯燥的數字洋溢著靈性和生氣。
作者“說數”最具形象性的手法是引人數的實物原型,如自然數的原型可能是人的十個手指,負數的原型是債務;分數也有原型,三人平分一個西瓜,每人得三分之一;甚至復數和虛數也有實際的原型,電工學中利用復數表示交流電,利用虛數代表虛功。有了這樣一些原型作依托,原先有些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概念,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數字當中還隱藏著自然界的無窮奧秘,比如零的發明,圓周率的“此率綿綿無絕期”,都同屬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文中對此作了重點介紹,讓人不由為之驚嘆。
作者是成就卓越的物理學家,但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和形象思維能力,文中所引的《圓周率》和《零贊》兩首小詩,幽默風趣,如同明滅閃爍的兩顆明珠,使略顯沉悶的行文活潑靈動。
全文依照人類認識數的歷史進程漸次展開,以實際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個難題,呼出數學史上的一個個發明。思路清晰,層次細密,結構上呈現出明顯的層進式。下面是根據作者的思路畫出的一個簡單的示意圖,它使文章的結構一目了然:
自然數→ ( 正數 ) 、負數 → 零→ ( 整數 ) 、分數呻 ( 有理數 ) 、無理數→ ( 實數 ) 、虛數、復數→未來的發展。
從第 1 自然段指出自然數是數學之起點,到第 14 自然段說明上文所舉不過是人類至今的認識,期待數的發展史有“更新的篇章”,作者指點江山,氣度不凡,行文舉重若輕,從容不迫。
(3) 精華鑒賞。
善于運用各種方法來說明事理,這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特點。其中對于圓周率的詳盡介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文中首先將圓周率與整數、分數作比較,具體說明了無理數“既不循環,也無終結”的特點。其中又將圓周率信息量的無限與北京圖書館里浩如煙海的藏書所包含信息量的極其豐富卻終究有限作比較,讓人為之驚嘆。接著又引用作者的小詩《圓周率》,形象地表現了圓周率之獨特個性。然后介紹了人類一直在計算圓周率的更精確數值,卻終究不可窮盡的事實,讓人為之震撼: “圓周率本是圓周與直徑之完全確定的比值,但它產生的無窮數列卻具有最大的不確定性 ! ”關于圓周率的介紹,讓讀者充分地感受到了數字中包含的無窮奧妙,感受到了看似枯燥的數字中蘊涵的詩情畫意。
2 .習題解說。
(1) 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基本內容,抓住線索,理清結構。
參考答案:可參看“基本解讀”。
(2) 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
命題意圖:引導學生把握住本文的基本特點,掌握一些把抽象事理說明得生動具體的技巧 , 同時也是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參考答案:全文運用最多的說明方法是舉例子,前面“問題探究”具體分析的關于圓周率的介紹就是一個最詳盡的例子。
此外,作者還善于運用下面的一些方法:
比喻。如把數字比喻成一個不斷擴大的數學王國,把零比喻成其中的國王,形象地說明了零在數字中的重要性。
引用。如引用作者的兩首小詩《圓周率》與《零贊》。
作比較。如把圓周率無限的信息量與北京圖書館中藏書豐富但有限的信息量作比較。
這些方法的運用使文章增添了靈氣和活力,顯得生動活潑,趣味盎然。試想,如果刪去運用這些方法介紹的內容,全文將會顯得空洞浮泛,讀來味同嚼蠟。
(3) 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引導學生深入領悟數學的美,從全局去把握本文的深刻性,訓練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
參考答案:
對稱美。如第 4 自然段中“每個整數對應于數軸上的一個點,這些點以等距離互相分開。你看 ! 負數和正數分列左右如雁翅般排開,零居中央,頗有王者氣象”。
奇異美。如第 4 自然段中“圓周率本是圓周與直徑之完全確定的比值,但它產生的無窮數列卻具有最大的不確定性,我們不能不為大自然的神奇奧妙而感到驚訝和震撼”。
創造美。如第 4 自然段中“— 1 的平方根是什么 ? 這可不好辦 ! 大家都知道乘法的符號規則是:正正得正,負負得正,任何數的平方均為正數,據此— 1 的平方根就根本不存在。但不存在的東西可以創造出來 ! 這就是科學的創新精神。數學家為此創造了‘虛數'……”
舉例略。
(4) 第四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同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實踐去領會文章語言的特色,體會數字的巧妙。
3 .相關資料。
零——始于何時何地
零這個數對于我們數的系統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當初開始創造數的系統時,并沒有自動包含零。事實上,古埃及人的數的系統就沒有零。公元前 1700 年左右, 60 進制數的位置系統發展起來。古巴比倫人用它和他們的 360 天的日歷相協調,并進行復雜的數學運算,但其——中沒有設計零的符號,而是在需要放置零的地方留一個空的位置。大約在公元前 300 年, 巴比倫人開始用作為零的符號。在巴比倫人之后,瑪雅人和印度人發展了數的系統,該系統第一次用一個符號代表零,這個符號既起位置的作用,也起數零的作用。
數學文化的美學觀
數學美的主要內容一般反映在對稱美、簡潔美、奇異美等方面。
高等數學發展到今天,數學內容和含義高度抽象深刻,符號也愈益豐富。
當你掌握了這些語言的時候,就更能體會到數學符號的精練、準確、簡潔、無懈可擊,更了解數學美。據說,大數學家高斯有一個思維特點,他的著作力求簡潔、清晰、優美,他時常提醒、要求自己“把每一種數學討論壓縮成最優美簡潔的形式”。
奇異美就是數學文化中的創造性美。培根說: “沒有一個極美的東西不是在調和中有某些奇異 ! ”的確如此。奇異美是建立在求異思維的基礎上的。比如,有理數稍一擴張,新數就被稱為“無理”數;實數再一擴展,新數就被叫做“虛”數。實數之后出現“超實數”,復數之后出現“超復數”,有窮數之后又有“超窮數”。
和諧是數學美的最高境界。實際上,和諧就是一個度,是一種中庸的最佳狀態。比例是關于模數與整體在測量上的協調。比例給人一種和諧,莫過于黃金分割法。
數學所討論的宇宙,遠比現實的所謂宇宙宏偉雄大;通常所說的宇宙只是三維空間,而數學則是把三維空間作為一部分的四維空間、五維空間…… n 維空間。數學是一座遠遠地超越了我們想像的華麗宮殿,站在這個無比莊嚴、宏偉的宮殿前的數學家們, 以崇敬贊嘆的目光遠眺著它的壯觀、它的美妙,那些能夠感受到這種數學美、宇宙美的人,是可以被稱之為愛因•斯坦所謂的“有宇宙宗教性的人”。
品讀科學之美麗
詹克明
用了幾天時間通讀完《科學是美麗的》全書,首先讓我感到敬佩的是作者深厚的學養與廣博的知識。全書涉及數理化天地生各基礎學科中幾乎所有的科學前沿問題,同時還兼顧哲學、藝術、經濟、環保、醫學以及社會等諸多問題。如數學中的數論、群論、分形幾何、大數定理;物理學中的基本粒子、夸克、超弦、時間空間、真空起伏、冷核聚變、碳納米管;天體物理中的宇宙年齡、黑洞、大爆炸理論、地外文明;生物學中的 dna 雙螺旋結構、蓋婭學說、克隆風波、基因食品、螞蟻社會;環保學中的殺蟲劑殘毒、紅樹林保護;經濟學中的知識經濟、不可預測性;哲學中的自我意識、人工智能;還有諸如當今世界的全球一體化等問題。這些大多是近年科學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作者不僅能夠對這些艱深問題用淺近通達的文字表述,還能不失其科學內容的準確性,這點是很難得的。如今,面對高度分化、無比艱深、無比龐雜的科學分支,任何一個通才的知識掌握恐怕都難以應付。沈致遠先生并非理科出身,又長期在工業界供職,其學識竟是如此淵博,何以如此 ? 我體會,首先在于他對科學前沿的最新發展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有著一種鍥而不舍的追求。只有永葆童稚好奇之心的人才會在謀生之余, 出自本能地保有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時刻跟蹤科學全局的最新進展。正是這種非功利的知識追求成就了沈先生如此全面的學問功底。再者,作者素有認真的寫作態度,有意從一些最具權威性的報刊科學專欄或科學書籍中選取素材,力求其科學內容準確可靠。例如,作者直接參考《紐約時報•科學時代》版的文章就有 12 篇,此外還有《科學新聞》、 《物理世界》等雜志,這些期刊一般都比較嚴謹。除此之外,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作者都有一些各個科學分支的朋友,據我所知,有些還是這些領域里頗具權威的知名學者,與他們的互相切磋無疑會加深這種科學內容的準確性。科學散文雖不同于科普文章,但從沈先生這本書中,廣大熱愛科學的青少年讀者無疑會獲得很多全新的科學知識。
最值得推崇的是,書中有許多頗具匠心的篇章,作者都能以獨特的視角展示自己的精彩思維。如 ( 竹木前緣》,作者能從中國算盤結構中看出它是“五進位和二進位之混合制”,并使用了 二浮點制”等本質特征。在《毛筆與電腦 ) 中,作者指出“整個毛筆幾百根毛就有上千個自由度”,使得電腦繪圖軟件很難實現毛筆的功能。從現代科學眼光來審視,我們這個文明古國中有許多居家常見的東西卻有著無比深奧的科學內涵,它們看似簡單,卻是復雜無比,以至處理起來,連最先進的電腦都束手無策。我曾聽到方毅先生說起, 中國圍棋就有這種特異性,在國際象棋方面電腦可以大敗世界冠軍,但在中國圍棋上它未必贏得了業余棋段的少年棋手。書中《蟬與數論》是篇奇文,它從“蟬的生命周期為什么偏偏是質數”中看到只有昆蟲的生命周期為質數年數時才能在出土時盡可能少地遇到天敵的捕殺。再如《蒙娜麗莎微笑揭密》,作者從人眼視網膜具有兩個不同區域,它們各有不同的感知靈敏特性,按此解釋了蒙娜麗莎那神秘微笑為何會時隱時現。
長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常會風聞一些科學發現的幕后新聞,如 dna 雙螺旋結構發現中的一些不公正;冷核聚變中違反科學研究常規的近乎鬧劇行為; 以及“測不準原理”發現者海森伯與德國納粹的瓜葛……這些都能在書中找到確切的科學史料。它警示著科學家應該有怎樣的道德人格,這在今天的中國科學界尤其重要。那些力圖避開同行科學判定卻熱衷于謀求行政首腦支持與媒體宣傳鼓噪的人,總要時不時地推出一場鬧劇,名利雙收之后偃旗息鼓再無聲息,為有識之士所不理、不信、不屑。
科學求真,藝術尚美,《科學是美麗的》書名涉及到一個“科學與藝術”的大問題。此類話題近年來十分熱門,著名學府曾為此召開過國際性專題研討會,科學大師與藝術大師們也曾強強聯手出版過大型專題畫冊,熱心人圍繞這一交叉領域奮力挖掘,竭力將文章做大做足。只是眼下成果還很有限,多涉及到一些淺層聯系,尚未取得深層次的重大突破。由于兩者的本質差異,科學與藝術畢竟不存在像“科學與技術”、 “科學與自然哲學”那種直接的血緣聯系。
大自然本無所謂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剛孵化出的昆蟲“就地聚食”先吃掉母親的肌體,非洲獵豹撲殺草原上的野牛幼仔, 以及癰疽潰爛、尸身腐敗,這都是天經地義的事。它們與絢麗的花朵、多彩的貝殼同在,共同構成了大自然的真實。科學必須真實地反映大自然, 因此它必然受到這種客觀性的約束,但科學畢竟屬于人類思維的產物,故又有其主觀性的一面。正是這種主觀性容納著人們對它的理解、賞鑒與迷戀,作為一種個人感受, “科學是美麗的”正是寓于這主觀性層面之中。
《數字1-5》教案 篇14
猜想是人們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為基礎,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歸納或將其與有類似關系的特例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判斷、推理對問題結果作出的估測。探索在我們的教學中是指教師采用各種有效的手段,引導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猜想—探索”式教學——大膽猜想、主動探索,限度地張揚孩子的個性,挖掘孩子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初步感知假分數能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2、經歷猜測、觀察、分類和歸納等活動過程,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說理能力。
3、通過活動初步養成質疑、獨立思考和善于聆聽的好習慣,在教學活動中體驗數學是充滿著探索和創造,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意義,初步感知假分數能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教學難點:如何在活動中理解假分數的意義。
學具準備:小圓片、小紙條
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 激發興趣
上課之前先請個同學說說分數的意義是什么?
看來大家對學過的知識掌握的不錯,其實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的內容也比較簡單,只要大家能理解這兩個字就一定能學好,哪兩個字呢?板書“大、小”
出示一件物品,*你覺得用哪個字比較合適?
生1:大。生2:小。生3:應該用其它物品比較下才能說。
看來你是一個非常謹慎、聰明的人,那我就滿足你的要求------出示另一物品,(感受大小是相對的!)
二、小組合作 探索新知
板塊一:以活動為平臺,探索真、假分數的意義
1、通過猜測分子與分母的關系,生成研究活動所需的素材
生活中的物品有大小關系,我們數學中也有很多的大小關系。誰能大膽猜測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關系,可能會有幾種情況?
(板書):
(1)分子比分母小
(2)分子和分母相等
(3)分子比分母大
對于同學們剛才的猜測三種情況,誰能嘗試舉些例子嗎?你能說出分母相同的嗎?(引導一組數據盡量分母一樣,可根據情況補上一組容易操作的分數,如分母是2、4)
2、在活動中感知真、假分數的意義
同學們,剛才我們只是通過猜測分子和分母的大小關系,嘗試寫出了這么多的數據,那這些分數是否都有它們的意義呢?接下來就是你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請你們以同桌為一小組,選擇黑板上的一組數據,用畫一畫、涂一涂的方法把你所選的一組分數在學具上表示出來,老師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份學具(選擇一種學具),你們能行嗎!
(1)操作建議
1、操作中盡量要做到平均分。
2、盡量把你選擇的一組分數都要表示出來
3、如遇到困難,可以向旁邊的任何人(同學、老師、聽課老師)請求幫助。
4、匯報時請說明你們是把什么看作單位“1”。
活動過程中巡視指導,特別留意學生對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如何表示
學生匯報演示
(2)交流預設
第一組:我們都是把一個圓看作單位“1”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意義):把單位“1”平均。。。。。表示這樣的。。。。。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意義):把單位“1”平均。。。。。表示這樣的。。。。。
(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意義):把單位“1”平均。。。。。表示這樣的。。。。。
可能有學生質疑:如3/2其實就是3/4。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把握關鍵------你是把什么看做單位“1”
請選擇不同數據的小組匯報
(3)小結,再比較
剛才通過同學們的研究,原來我們的猜測是正確的,根據分子和分母的大小關系,確實有這三種分數存在,而且有各自的意義。那么我們再回顧下,剛才操作的時候同學們都是把什么看做單位“1”?那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三種分數跟單位“1”的大小關系又如何呢?
生匯報: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 1(板書)
師:你是怎么發現的?生驗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數沒有涂滿
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數剛好涂滿
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數滿出來了
師:你們都同意他的發現嗎?
(4)驗證揭題
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大膽猜測、活動驗證,根據分子和分母的大小關系進行分類,我們的數學書上也是如此,還給他們取了名字。板書:真分數、假分數。(揭題)這也是我們今天這節課的研究課題。
現在誰知道什么是真分數?什么是假分數?(適時加上2個“或”字)
板塊二:以學生的求知欲為基點,探索假分數
3、過度:*同學們回想下我們在這節課之前接觸到的分數都是屬于那種分數,那你們接下想更多的了解哪種分數——假分數,那接下來就滿足大家的要求,一起來研究下假分數
A、假分數化成整數
出示一組分子是分母倍數的假分數——4/2、8/4、9/3
(1)觀察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發現?------分子是分母的倍數
(2)這樣的分數誰能幫老師在線段圖上標出來?
(3)在線段圖上發現:4/2=2 8/4=2 9/3=3——能化成整數
(4)小結:誰能總結下怎樣的假分數能化成整數(分子是分母的倍數)。
B假分數化成帶分數
觀察:黑板上的假分數能不能化成整數呢?
(1)分子是分母的倍數嗎?那這個分數又可以化成什么呢
( 圖片展示)
(2)借助學生操作的圖片以說明如:3/2=1+1/2=1又1/2
得出: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數的假分數,可以看作是整數和真分數合成的數。叫帶分數。
寫作: 讀作:一又三分之一
(3)把黑板上其余假分數化成帶分數
三、應用知識 互動練習
1、下面老師要考考大家對這節課的掌握情況,老師報分數,學生說是什么分數,看看誰的反應又快又準
2、四個小朋友正在討論我們這節課的知識,快去看看他們都說了什么?
小明: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數是真分數。
小方:假分數都大于1。
小王:所有的真分數都小于假分數。
小剛:假分數都能轉化成整數。
3、看來上面這些都難不倒你們,接下來敢接受我的挑戰嗎?請準備好紙和筆,挑戰之前有個要求:要注意聽,問題要考慮周到!如果你有什么發現請馬上舉手!
(1)寫出分母是2的真分數
真分數有( )個 分母是3、4能? 分母是6、10呢?
你發現了;
(2)寫出分子是2的假分數
假分數有( )個 分子是3、4能? 分子是6、10呢?
你發現了;
剩下2分鐘總結
四、回顧總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數學知識)
2、你知道你是怎樣學會今天的知識?(學習方法)
總結:在生活中、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若能敢于猜測,敢于探索,適當時請求同學、老師、家長的支援,知識就會陪伴你一起成長!
《數字1-5》教案 篇15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8~99頁、練習十九1~3。教學目標:1、使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地讀、寫百分數。2、使學生經歷百分數意義的探索過程,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系和區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3、使學生在用百分數描述和解釋生活現象的過程中,體會百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教學重點: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教學難點: 體會百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系與區別教具準備:課件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大家喜歡打籃球么?喜歡看籃球賽么?他是誰呀?(出示照片)這里有一項關于姚明的數據統計 :姚明在nba比賽中的罰球命中率一向很高,前兩個賽季罰球命中率高達81%,但上賽季下降到了78.3% 。
2、大家認識紅色的數嗎?認識的舉手,真不錯,我們大約百分之九十的同學認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個新朋友,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么?板書:認識百分數二、 例題教學,引出概念。 例1:學校籃球隊組織投籃比賽,我們來看看比賽的數據顯示。(出示表格)姓 名投籃次數 投中次數 李星明 25 16 張小華 20 13 吳力軍 30 181、 如果你是評委,根據這張表格里的數據,你能判斷出誰是冠軍么?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中交流想法。2、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進行討論,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比較方法,如:誰投中的次數多,誰的成績就好一些;誰失球的次數最少,誰的成績就好一些;算投中的次數占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增加一欄)再比較這幾個分數,誰大就表示誰的成績好一些。那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幾分之幾也叫投中的比率。出示“投中的比率”3、口答三名隊員投中的比率(出示完整的表格)根據上面的計算結果,你能比較出誰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學生自主探索比較的方法。4、學生匯報方法,教師板書。現在能很快看出誰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張小華投中的比率高一些。)為了便于統計和比較,通常把這些分數用分母是100的分數來表示。5、表示哪個數量是哪個數量的百分之幾?再讓學生說一說、的實際含義。說明:像上面這樣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顯示)6、這是百分數的意義,那百分數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自學課本99頁“試一試”上面的內容。你覺得寫百分數時要注意什么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先寫分子,再寫百分號。 板書:64%
你會讀這個數么?讀作什么?(百分之六十四)一百分之幾寫成百分數,就要讀成百分之幾。 一起讀65% 60%說出讀出下面的百分數,并說出每個百分數的含義.1、五(2)班有50%的同學會游泳。2、某種商品打“八折”出售,就是按原價的80%出售。3、一件毛衣:100%羊毛。在小組里說一說這些百分數的含義,再組織學生在班級中交流。
7、下面我們來動動手,拿出本子,請大家在規定的時間里寫些自己喜歡的百分數,要求一個比一個寫得好。記時開始。(巡視)(1)你寫了幾個?如果老師要求寫十個,那你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幾?學生1:我寫了5個,我完成了50%學生2:我寫了7個,我完成了70%(2)實物展示過程:
a. 寫得好嗎?100%正確,該怎么讀?(百分之一百)百分號前面的數可以是小數么?
b. 如果你寫了12個,那你完成了任務的百分之幾?哦,看來百分號前面的數可以大于100,也可以小于100,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8、剛才我們理解了百分數的意義,又自學了百分數的讀寫,你們很能干!三、分層練習,加深理解1、我們六(1)班有男生17人,女生18人,男生人數是女生的94%,根據這句話,你會填空嗎?男生人數是女生的,男生人數和女生的比是( ):( )。(1) 說說你是怎么填的?(2) 百分數又可以看成是一個怎樣的比?(后項是100的比)所以把百分數又叫做百分比,百分比的后項始終是100。2、 課前老師計算出了我班的近視率,六年級一班的近視率是70%。(1) 說說什么叫近視率?(2) 回答問題再來看看三位同學投中的比率,又可稱為投籃什么(引出投籃命中率)這是六一六二班成績情況表,2個班的優秀率是多少?引出優秀率,什么是優秀率呢?(優秀人數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幾) 項目 優秀人數總人數優秀率平均分六(1)班173548.6%85.7六(2)班193850%85.03、 那你又能舉出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百分率么?(命中率、優秀率、出勤率、及格率正確率、成活率、合格率)看來百分率也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白分之幾,所以百分數又叫百分率,你同意嗎?明確:百分數的本質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因此把百分數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是合適的。4、在日常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百分數?
《數字1-5》教案 篇16
第一課時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了解統計知識是應用廣泛的數學內容 . 2.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 3.當一組數據的數值較大時,會用簡算公式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 .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致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 2.滲透數學來源于實踐,反地來又作用于實踐的觀點 .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滲透數學公式的簡單美和結構的嚴謹美,展示了寓深奧于淺顯,寓紛繁于嚴謹的辯證統一的數學美 .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平均數的概念及其計算 . 2.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簡化計算 . 3.教學疑點:平均數簡化公式的應用,a如何選擇 . 4.解決辦法:分清兩個公式,公式②的運用要選擇一個適當的a .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與數據打交道,例如,電視臺每天晚上都要預報第二天當地的最低氣溫與最高氣溫,商店每天都要結算一下當天的營業額,每個班次的飛機都要統計一下乘客的人數等.這些都涉及數據的計算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問題.(教師出示幻燈片) 為了從甲乙兩名學生中選拔一人參加射擊比賽,對他們的射擊水平進行了測驗.兩人在相同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數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樣比較兩個人的成績?2.應選哪一個人參加射擊比賽?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組討論解決辦法. 對于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感到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可能想到去比較兩組數據的平均,讓學生動手具體算一下兩組數據的平均數結果它們相等在學生無法解決此問題的情況下,教師說明,這正是本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寫出課題).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師有意創設問題情境、制造懸念,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注意,還能誘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 (二)整體感知 解決類似上述的問題要用到統計學的知識,統計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并據之做出推斷的科學,它以概率論為基礎,著重研究如何根據樣本的性質去推測總體的性質.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統計學的應用非常廣泛,以至于它已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章我們將學習統計學的一些初步知識. (三)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們首先來學習平均數. 1.(出示幻燈片)請同學看下面問題: 某班第一小組一次數學測驗的成績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這個小組的平均成績是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動筆計算,并找一名學生到黑板板演,講完引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求平均數方法,這樣做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計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認識 . 2.平均數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x1、x2、x3、x4…xn ,那么x=( x1+x2+x3+x4+…+xn)/n ① 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 讀作“x撥” . 這是在初中數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帶有省略號的用字母表示的n個數相加的一般寫法 .學生對此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太習慣,要向學生強調,采用這種寫法是簡化表示,是為了使問題的討論具有一般性 .教師應通過對公式的剖析,使學生正確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義 . 3.平均數計算公式①的應用 例1 一個地區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氣溫依次是(單位:℃): -6,-5,-7,-6,-4,-5,-7,-8,-7 求它們的平均氣溫 . 讓學生動手計算,以鞏固平均數計算公式(一名學生板演) 教師應強調:①解題格式 .②在統計學里處理的數據包括負數 .③在本章中,如無特殊說明,平均數計算結果保留的位數與原數據相同 . 例2 從一批機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稱得它們的質量如下(單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計算它們的平均質量 .(用投影儀打出) 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計算,然后一起對答案 .由于數據較大,計算較繁,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答案 .正好為下面提出簡化計算公式作好鋪墊 . 教師提出問題:像例2這樣,數據較大,計算較繁,因而容易出錯,有沒有較為簡便的算法呢?引導學生觀察數據有什么特點?都接近于哪一個數?啟發學生討論,尋找簡便算法 . 學生回答:數據都在200左右波動,可將各數據同時減去200,轉而計算一組數值較小的新數據的平均數,至此讓學生再一次兩人一組用簡便方法計算例2,并與前面計算的結果相比較是否一樣 . 講完例2后,教師指出幾點:常數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讀作“x——撇——撥”;;簡化計算的結果與前面毛算的結果相同 . 通過學生的動手計算,若產生困難或錯誤,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公式②的推導更容易接受 . 3.推導公式② 一般地,當一組數據 的各個數值較大時,可將各數據同時減去一個適當的常數a,得到x1▎=x1-a, x2▎=x2-a, x3▎=x3-a, ┅xn▎=xn-a,那么x▎=x-a ② 為了加深學生對公式②的認識,再讓學生指出例2的平均質量各是什么?(學生回答) 課堂練習: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總結、擴展 知識小結:1.統計學是一門與數據打交道的學問,應用十分廣泛 .本章將要學習的是統計學的初步知識 . 2.求n個數據的平均數的公式① . 3.平均數的簡化計算公式② .這個公式很重要,要學會運用 . 方法小結:通過本節課我們學到了示一組數據平均數的方法 .當數據比較小時,可用公式①直接計算 .當數據比較大,而且都在某一個數左右波動時,可選用公式②進行計算 . 八、布置作業 教材P153中1、2、3、4 .
《數字1-5》教案 篇17
第一單元 數一數
備課組 一年級組 第一冊 執教人:馬蘭 執教時間 2008、9 共案部分
課題:數一數
教學理念:
數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及合作與參與的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非常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初步了解兒童認數、數數情況。
2、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等探求活動,使學生初步建立數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
讓學生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物快樂,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對人對物的愛的情感,初步培養學生會聽、會說、會補充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初步建立數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及合作與參與的意識。
教學準備:實物投影儀一臺。
自主預習:
你會數數嗎?回家數一數自己家的物品各有多少?
教學過程:
個案部分
一、合作探究
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圖上的物體
分別有多少?
二、精要點撥
1、數數規律:
可 按方位順序數,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從左上到右下,從左下到右上,
2、認真數
數的過程必須認真,不能多數,
也不能少數.
三、拓展延伸
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驗一驗
手里最多能拿幾根粉筆?
盤子里最多能放幾個蘋果?筆筒
里最多能放幾支筆?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拿出一封一份禮物————金龜子的信,讓學生隨著美麗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聽信:
親愛的小朋友們,你們好,從今天開始,你們將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了,在學校里,你們將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學到許許多多有用的知識,學會許多的本領,會面為一個對社會有著巨大貢獻的人,你們高興嗎?數學書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戲和活動,充滿了神奇,學好數學非常有用,它可以幫助你解決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難,你們想學習數學嗎?那么,從現在開始,你們的數學陳老師將會把你們帶進數學的王國里,讓你們學好數學,用好數學,到那時,你們一定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小學生的,你們有信心嗎?
二、 認真觀察,小組討論,了解數數情況
用實物投影儀出示書中第2——3頁的畫面。
1、這是什么地方?你認為它美麗嗎?
2、請你說一說:這幅圖是什么意思?圖上的物體分別有多少?(先小組討論,互相說,教師深入到小組里了解情況,并且在個別組里探討數數規律,然后再請小朋友說)
3、評價:你認為你們組有什么優點,別的組呢?
三、繼續觀察,小組交流,了解認數情況
用實物投影儀出示北師大版一年級教材第2——3頁的圖畫
活動形式同第二個環節一樣:觀察——交流——匯報——評價,不苛求學生按怎樣的模式說,讓學生在相互啟迪中自我感知怎樣說好就怎樣說,怎樣說適合自己就怎樣說。
四、操作感知,及時強化
1、數周圍的實物(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數一數學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
2、數字卡片
3、按方位數數
五、小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四、課后反思
本節課學生發言積極,學生學習
興趣濃厚,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
頭表達能力及合作與參與的意
識得到了培養.
本節課部分學生對數數 不夠認真
,有多數和少數的現象,因此需
要以后對學生數數的準確度多加
訓練.
《數字1-5》教案 篇18
設計理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指出,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簡單的數據分析能力和運算能力,發展統計觀念。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90頁—92頁“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二中部分習題。
學情及教材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過簡單的統計表,本節課是把已學的統計知識和認識平均數結合起來,學會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移多補少,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幫助學生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通過多種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數一般方法的掌握。從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今后還要學習稍復雜的平均數以及其他常見的統計量。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求簡單的平均數,更要引導學生從數據處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數的方法,體會平均數的意義,用平均數進行比較,描述分析一組數據的狀況和特征,感受平均數的應用價值。本節課是在學習認識簡單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教學最基礎的數據整理分析,平均數的知識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統計數據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礎,新教材明顯地加重了對平均數意義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既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其意義,體會平均數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能計算平均數。
2.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概念。
3.在活動中,進一步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數的特征,用平均數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
一、談話引入,激發興趣
你乘車買票嗎?六歲以前買票嗎?你對乘車是否買票這方面的常識了解嗎?我們把1.2米這條線叫“兒童乘車免票線”。看,就是這條線,經過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六歲以下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確定這個標準嗎?調查誰?如果數據來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處理?讓我們一起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帶著問題自然進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體會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自主構建
(一)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上個月我校開展了保護環境,爭優環保小隊活動,我班成立了三個小分隊:快樂隊、天使隊、陽光隊。
1.相同數據,初步體會平均數的代表性。
出示快樂隊數據:寧寧12個,丁丁12個,冰冰12個。
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要表示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用哪個數比較合適呢?
小結:快樂隊每人都收集了12個礦泉水瓶。12能代表快樂隊每個人的收集情況。
2.不同數據,深入體會平均數的意義。
出示天使隊數據:小紅12個,小蘭14個,小麗11個,小明15個。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現在,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據代表第二小隊每人的收集情況呢?14能代表嗎?12呢?(如果每人同樣多就好了)怎樣把他們的瓶子變成同樣多?
小組合作學習,用學具擺一擺。并在組內說一說你是怎么把它們變的同樣多的。
交流匯報。
學情預設:
生1:可以移動瓶子,將小紅移1個給小蘭,小明移2個給小亮,然后每個人就一樣多了。(剛才這些同學都是通過把多的瓶子移出來,補給少的同學,讓每個同學的瓶子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生2:計算的方法(14+12+11+15)÷4=13.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個人的瓶子數合起來,再平均分給四個人)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嗎?4表示什么。括號里的表示什么?關系式:總數量÷份數。板書:先求和再平分)
總結:其實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原來不同的數變得——同樣多。在數學上,我們把這個數叫做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3.追問中理解平均數的虛擬性。
繼續看天使隊的收集情況:13是小紅收集的數量嗎?是小蘭收集的數量嗎?是小明收集的數量嗎?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個同學收集礦泉水瓶的數量嗎?
小結:13是天使隊平均每人收集的數量。它代表天使隊收集礦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快樂隊每人收集12個,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數量;天使隊每人的數量各不相同,該用哪個數代表呢?學生體會到:都不合適,如果和快樂隊一樣,每人同樣多就好了。通過移多補少或求和平分,用一個虛擬的13來代表。這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慢慢體會平均數良好的代表性。在追問中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虛擬性特征,以加深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平均數的作用
出示陽光隊收集礦泉水瓶統計表。陽光隊一共收集了多少個?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呢?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學情預設:
生1:快樂隊收集了36個,天使隊收集了52個,陽光隊收集了60個,第三小隊收集的多。
生2:他們人數不同,這樣不公平!
生3:人數不同,應該比較平均數。怎么求陽光隊的平均數呢?
學生列式:(13+11+14+10+12)÷5=12(個)
12代表什么?哪個小隊能評為“環保小隊”?
小結: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
平均數13能代表天使隊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樂隊、陽光隊的一般水平。(板書: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設計意圖:人數不等,哪個隊能評為“環保小隊”?引導學生展開辯論。在辯論中學生清楚:比總數不公平,而平均數能代表每隊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數作比較更公平。從而加深對平均數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
如果陽光小隊的王林收集的瓶子變多了或變少了,平均數會怎樣呢?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平均數就是這么敏感!這組數據中任何一個數發生變化,都能引起平均數的變化。
結合平均數觀察表格,平均數處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可以代表一組數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數在值和最小值之間,相信大家對平均數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首尾呼應,引起共鳴。
相關部門是怎么確定這個兒童乘車免票線的呢?和你們想的一樣,相關部門就是參照了平均身高確定免票線的。據統計:6歲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歲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來,平均數的作用真不小,連確定免票線的高度都可以參照它。
(五)聯系生活,體會平均數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兒用到過平均數呢?出示平均數資料。如果學校訂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訂做可以嗎?平均數的用途很廣泛,可是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三、應用拓展,鞏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約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嗎?
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一則信息。
請選擇正確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別求的是什么呢?
小剛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嚴重缺水地區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較這兩個數據,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四、回顧反思,結束全課
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收獲,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點說一說。
五、板書設計
平均數
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移多補少
一共收集
人數
代表
環保小隊
快樂隊
天使隊
陽光隊
同樣多
求和平分
(14+12+11+15)÷4
=52÷4
=13(個)
六、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中將“統計與概率”安排為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強調要培養學生從統計的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重要途徑就是要在教學中著力展示統計的廣泛應用。這是因為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已成為現代數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部分和應用數學的重要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無處不在。
這節課著眼于經歷、體驗、感受平均數的產生,理解平均數的本質意義,關注的是學習過程,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解題的策略,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孩子在活動中“做數學”,給孩子提供大量的討論合作、獨立探索、實踐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從而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有關平均數的知識,教學中我沒有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緊密聯系實際,課的導入用“兒童身高免票線”如何確定的問題串,使學生體會到為什么要學習平均數,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概念所蘊涵的豐富、深刻的統計與概率的背景,讓學生再實踐應用中,去把握平均數的特征,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
怎樣才能使四年級的小學生感受到學習平均數是一種需要呢?課標上指出:小學中年級、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此時,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更應當關注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現實的、具體的問題解決。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從而愿意并且想學數學。于是,我設計了評比“環保小隊”,出示表格里的總數,故意讓學生出錯,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認為人數不同比較總數不公平,應該比較平均數更合理。
最后,為了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開頭相互呼應,學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關部門從調查收集數據——整理數據——求平均身高,最后呈現6歲以下兒童平均身高,因此確定“兒童乘車免票線”為120厘米。
通過以上教學,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應用價值,為樹立應用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初步形成了解決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并通過這一應用過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將數學課中的統計與生活有機的結合,體會到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總之,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老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給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在平均數的教學中,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經歷了從探索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從體驗中發展的全過程。教師起到了一個組織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體現不足,如能更好的與學生達到互動,能給孩子以富有個性的評價,相信效果會更好。在這節課中,學生一次又一次的認識了平均數,他們感到平均數就在身邊,并獲得了一次次成功的體驗,學得興趣盎然。
《數字1-5》教案 篇19
五年級 課程教案周次1課次(本周第幾課時)3授課課題
認識負數 (1)教學基本內容
教科書p1~3例1、例2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一第1~6題。教學
目的
和要求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增長學生的科學知識,產生熱愛科學,享受科學的情感。教學重點
及難點
1. 讓學生正確的讀寫負數。
2. 掌握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教學方法
及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卡片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負數和正數的區別和聯系,使學生能正確的讀寫正負數,掌握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學法指導
觀察,歸納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預習1、師:咱們先來玩一個說反話的游戲。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① 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④零上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2、談話:喜歡旅游嗎?出門前咱們最關心的是什么?老師從天氣預報節目中收集了幾個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氣溫資料,并通過溫度計表示出來了。教學環節設計 1.出示例1的三幅分別顯示三個城市某一天最低氣溫的溫度計圖。 ⑴介紹“℃”和“℉”的含義,說明我國是用“℃”來計量溫度的,并指導看溫度計的方法。⑵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上海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北京的氣溫和南京比,怎么樣?⑶上海和北京的氣溫一樣嗎?不一樣在哪兒?⑷上海的氣溫是零上4攝氏度,北京的氣溫是零下4攝氏度。以0攝氏度分界,一個在0攝氏度以上,一個在0攝氏度以下。一上一下,正好相反。⑸那你知道在數學上是怎樣區分和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的呢?(零上4攝氏度記作+4℃或4℃,零下4攝氏度﹣4℃)2.教學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4”讀作正四,“+4”的正號也可以省略不寫,直接把“+4”寫成“4”。“ ﹣4”讀作負四。3.指導完成“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選擇合適的卡片表示各地氣溫。(卡片上分別寫有 +11℃、﹣11℃、19℃、+19℃、﹣7℃、+7℃)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師把有關網頁帶來了。(課件出現網頁,上面有簡單的文字介紹)。誰來讀一讀這段介紹。 2.出示例2中珠穆朗瑪峰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圖。⑴提問: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⑵提問: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來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嗎?小結:以海平面為基準,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稱為海拔8844.43米,可以計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稱為海拔負155米,可以計作﹣155米。3.初步歸納正數和負數。⑴出示+4、﹣4、﹣7、﹣11 、19、+8844.43、﹣155這些數,提出要求:前面,我們用這些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以下的高度。大家仔細觀察這些數,你能將它們分分類嗎?⑵小結:像+4、19、+8844.4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4、﹣7、﹣11 、-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而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⑶提問:正數、負數和0比一比,它們的大小關系怎樣?小結: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1. 做“練一練”⑴做“練一練”第1題。⑵做“練一練”第2題作業
1.做練習一第1題。先指名讀一讀,再用正數或負數表示圖中數據。1. 做練習一第2題。先讀一讀,再說說這些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與課后小結
五年級 課程教案
年級:五年級 周次1課次(本周第幾課時)4授課課題
認識負數 (2)
教學基本內容
教科書p3~5例3、例4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一第7~10題。教學
目的
和要求1、引導學生在盈與虧、收與支、升與降、增與減,以及朝兩個相反方向運動等現實的情境中應用負數,感受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一些相反意義的量,進一步理解負數的意義。能用正負數描述一些生活中的現象。
2、結合現實情景,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及難點
感受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一些相反意義的量教學方法
及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卡片等教學手段,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負數和正數的區別和聯系,使學生能正確的讀寫正負數,掌握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學法指導
觀察,歸納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預習1、談話:昨天,我們學習了正數和負數,知道像零攝氏度以上或以下、海平面的以上或以下等,都分別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會用到正數和負數。2、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認識負數。3、你們都收集到了哪些有關負數的資料?教學環節設計 1.學習例3。談話:老師的姐姐開了一家服裝店,這是老師收集的該服裝店上半年每月的盈虧情況。出示統計表:⑴觀察表格,說說從表格中你讀到了哪些數據,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⑵這里的正數和負數表示的盈虧情況一樣嗎?你知道盈和虧分別是指什么意思嗎?⑶再來觀察表格,從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呢?⑷你認為這家服裝店生意總體情況怎樣,為什么?2.試一試。談話:想了解這個服裝店下半年的盈利情況嗎?請根據服裝店去年下半年的盈虧情況,填寫下表。⑴學生獨立填表。⑵交流反饋。⑶不看上面的文字說明,光看著表格,你能介紹一下服裝店下半年的盈虧情況嗎,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⑷教師小結:正數和負數可以分別用來表示盈利與虧損的情況。3.學習例4。⑴出示情景圖,讓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方向。 ⑵提問:從平面圖上你能知道些什么呢?(超市在學校的北面1240米,少年宮在學校的南面1240米,公園在學校的西面2100米,郵局在學校的東面2100米。)⑶討論:①如果小華從學校出發,向東西方向的大街走210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呢?②如果把向東走2100米記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記作什么呢?⑷思考:從學校出發,沿南北方向的大街走1240米可能到什么地方?請根據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分別寫出一個正數和一個負數,在小組里說說你的想法。⑸小結:正負數可以用來表示兩個相反的方向。4.教學“試一試”:(1)教師逐步畫出數軸,學生觀察教師畫的過程。(先畫帶有箭頭的直線,再標上0,然后分段標出0右邊的幾個點和0左邊的幾個點。)(2)引導想象:如果從0開始,向東走1步、2步、4步,到達的位置用數軸上“0”右邊的點及相應的數1、2、4表示,那么向西走1步、2步、5步,到達的位置應該用“0”左邊的點及相應的-1、-2、-5表示。(3)你會填一填、讀一讀嗎?(4)從0開始,向右依次讀一讀;從0開始,向左依次讀一讀。邊讀邊觀察,你有什么發現?(5)閉眼想一想,-2接近2還是接近0?,你想對了嗎?5.練一練(1)觀察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記錄表。引導思考:正數表示什么,負數表示什么,你能說一說小明家各項收入和支出的情況嗎?同桌互相說一說。教師小結:及時記錄家庭收支情況是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小明家的生活習慣真好啊。(2)①如果張軍向東走30米,記作+30米,那么李剛向西走52米,記作( )米。②如果張軍向北走40米,記作+40米,那么李剛走“-40米”,表示他向( )走了( )米。1.教師提問:大家知道最早認識和使用負數的是哪個國家嗎?2.學生閱讀《你知道嗎》相關知識。3.教師小結:負數就來源于我們實際生活的需要。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會用到正數和負數。作業
1.完成練習1第七題。交流:大家看看,這里又有哪些相對的量可以分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呀?2.出示(練習一第8題)存折圖。先看懂這張存折,再觀察紅線框出的數,你能說說存折中紅線框出的數各表示什么嗎?媽媽于6月10日又存入XX元,在存折上應記作( )元;6月25日取出400元,在存折上應記作( )元。3.劉翔在第十屆世界田徑錦標賽半決賽中, 110米欄的成績是13.42秒,當時賽場風速為每秒—0.4米。 討論:風速怎么會有負的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與課后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