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1)》教學設計(通用6篇)
《解決問題(1)》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1、掌握在沒有小括號的情況下,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2、初步會把分步算式寫成綜合算式。 3、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理解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先乘除、后加減”的順序。教學難點:加減隔開乘除的運算順序和乘除隔開加減的運算順序的區別。教學過程一、 復習兩步計算1、口算96-350÷7= 24+59= 362-24=240÷4+20= 1+99÷9 = 38÷6=2、提問:哪一道算式在計算上與眾不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演:先乘除后加減 二、 數形結合,學習兩商求差。1、逐一出示圖形并計算。
— =?
2、列綜合算式:36÷4-42÷63、理解運算順序:(1)這道算式怎么算?兩個商可以同時算嗎? (2)指導讀法 (3)像這樣的算式,我們叫它兩商求差。4、小結 三、解決問題,繼續學習新知。1、出示情境圖:一套3本共36元 一套2本,每本15元。從這幅圖里尼知道了哪些信息?2、提問。根據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幾個問題?同桌一人提問一人說算式。3、出示問題1:買一本格林童話和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共要幾元?(1) 說算式:36÷3+152(2) 結合圖說說每一步的意思(3) 理解計算順序(4) 指導讀法4、出示問題2:買一套科學圖畫和一套十萬個為什么共幾元?(1) 感知信息的不完整(2) 列式(3) 反饋(4) 計算順序5、總結 四、鞏固練習:(一)、先算哪一步?請畫上橫線,再算出得數。(1)164-59= (2)60÷5-36÷4= (3) 76÷76= (4)48÷3+153= (5)4+16÷4+16= (6)27÷3+48÷6= (二)、解決問題:1、丁丁和東東口算比賽,丁丁3分鐘做45道口算題,東東6分鐘做72道口算題。丁丁和東東誰快?每分鐘快幾道?2、辦公室添置辦公用品,買了4把椅子和4張桌子。椅子每把32元,王老師帶了500元錢夠了嗎? 桌子每張68元。 (三)、挑戰題: 四年級各班練習本領用情況登記表
人數 數學練習本 語文練習本 總本數 四(1)班 35 四(2)班 80
學校規定:數學練習本每人2本,語文練習本每人3本。
《解決問題(1)》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0頁例2。
教學目標:
1. 加深對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思路與計算方法的理解,使學生學會解答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2. 發展學生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播放公路上往來不斷的車輛及噪雜的聲音。
師:噪音對人的健康有害,綠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
出示畫面(如教材第20頁情境圖)請學生說說對圖意的理解。
師:從圖中我們知道了公路上車輛的聲音是80分貝,經過綠化帶的隔離,噪音降低了1/8。根據這些條件,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提問題,教師板書。(噪音降低了多少?綠化帶這邊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師: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噪音降低了多少?誰能把問題完整地敘述出來。
生:公路上測得聲音為80分貝,經過綠化帶的隔離,噪音降低了1/8,噪音降低了多少?
出示線段圖
請學生把條件與問題在線段上表示出來(如下圖)。
提問:把誰看作單位“1”?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
師:現在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誰能把問題完整地敘述出來?
生:公路上測得聲音為80分貝,經過綠化帶的隔離,噪音降低了1/8,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師:線段圖上哪一段表示“現在聽到的聲音有多少分貝”?
把線段圖補充完整。
小組討論探討解決方法。
匯報交流方法。
第一種方法:先求出降低了多少分貝?再用原來的分貝數減去降低的分貝數。
列式80-80×(1/8)=70(分貝)
第二種方法:先求出現在聽到的分貝數是原來分貝數的幾分之幾?再求出現在聽到的聲音有多少分貝?
列式
提問:1-1/8表示什么?在線段圖上表示出來。
師:比較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兩種方法都是把原來聲音的80分貝看作單位“1”,都需要求80分貝的幾分之幾。但是第一種方法是根據已知條件先求出80分貝的1/8是多少,即降低了多少分貝,再求出現在聽到的聲音的分貝數。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問題找到現在聽到的分貝數占原來聲音80分貝的幾分之幾,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解決問題(1)》教學設計 篇3
龍灣區瑤溪二小 黃育林
備注:本課例轉自溫州市第五屆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關系。
2、讓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里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讓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4、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經歷轉化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小棒若干根
學具:每人小棒若干根,同桌兩人一張練習紙、一支水彩筆。
設計理念:遵循《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給學生提供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思考交流,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在生動的教學情境中自主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設想:
(一) 初步感知
1、引入:小朋友們平時喜歡用小棒擺東西嗎?會用小棒擺什么呢? 然后教師展示自己擺的小花傘,得出擺一把小花傘用4根小棒。
2、動手:學生動手擺小花傘,指名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擺。
3、交流:(1)說說你擺了幾把小花傘,用了幾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觀察黑板上:用的小棒根數和老師用的小棒根數有什么關系呢?學生說出的關系可能有求和、比多少、還有倍數關系。如果沒有倍數關系,可以引導學生:除了小朋友們說的求和、比多少,如果換一種說法,說說我們用的小棒根數的倍數關系,你會嗎?得出:用的小棒根數是老師的3倍。
(3)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小棒根數是老師的3倍的呢?有些學生可能是直接通過觀察,有些學生還可能會將求12是4的幾倍轉化為12里面有幾個4,并用除法計算。
(4)12÷4=3表示什么意思?單位怎么寫?得出:12是4的3倍,說明倍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關系,不是單位名稱,所以3后面什么也不用寫。
(5)讓學生說說自己用的小棒根數是老師的幾倍。
4、引出課題:用倍的知識去解決問題
(二)進一步感知
1、引入:森林里正在舉行動物運動會,一起去看看。
2、 出示: 跳遠比
松鼠:
袋鼠:
猜一猜:袋鼠跳的長度是松鼠的( )倍。
3、出示數據,電腦驗證
(三)自主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收集信息并自主提出問題
出示:爬行比賽
蝸牛24只 毛毛蟲6只; 烏龜4只。
學生提的問題能口答的直接口答。(如求和的或者比多少的)
從學生的回答中摘錄:“蝸牛的只數是毛毛蟲的幾倍?”或“蝸牛的只數是烏龜的幾倍?”
2、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3、比較兩個問題,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四)靈活應用 解決問題
引入:闖關比賽
1、第一關:估一估
估一估,左邊公雞的只數是右邊的幾倍?
圖片出示:左邊20只公雞 右邊5只
2、第二關:“陽光伙伴”體育運動
出示圖(略)
要求列式表示參加各項活動的人數之間有倍數關系。
3、第三關:開啟智慧大門
出示智慧大門圖
1、提示學生:智慧大門上方有12盞燈,小朋友必須開啟一些燈,而且開啟的盞數與關著的有倍數關系。如開啟——10盞,關著——2盞。10是2的5倍。
要求同桌合作用彩色筆涂色,探究不同的涂色方法。
(五)、課堂總結 深化主題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備注:本課例轉自溫州市第五屆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
《解決問題(1)》教學設計 篇4
教學教學知識點:
1.知道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并知道小括號作用和學會使用小括號;2。學會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2.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發現法,問題教學法,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等方法。
情感與態度: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結合生活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不只是單純的計算題有不同的算法,對于一個實際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較喜歡的方法。
2.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并了解小括號的作用。
教學工具
口算卡片,課本插圖。
課時按排本單元可用4課時進行教學。
第1課時:看木偶戲(解決問題一)
教學內容:教材第2~4頁例1。(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并從教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2.使學生感受對于同一個實際問題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重點,難點:
1.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多角度去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
學前準備:教科書第1~3頁游樂園情境放大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休息日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自由發言)
2.出示游樂園情境圖,談話:“我們看看畫面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看教材插圖)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戲場景插圖。
談話:看到這個畫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板書: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明確畫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談話: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發言。。。。。。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級交流解決問題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觀察比較兩種方法的聯系。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問:把分步解答的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算式該怎么辦?
學生自己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29(人) (2)22-6+13=29(人)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結。
三、鞏固應用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4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3.讓學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可以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答。學生自編題目,互相解答。
四、總結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2.教師強調:請同學們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一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教后反思:
1.學生能根據主題圖和生活實際,自由提出了不同的問題,但解決方法都是分步完成。學生積極動腦,思維活躍。
2.學生通過看圖提出問題,基本掌握了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并且,學生基本能從不同角度去解決同一個問題。
3.教學時充分利用了教學資源,通過師生共同探討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叁與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找答案,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4。加強學生書寫要求,力求讓學生作到書寫整齊,認真的要求,養成良好的習慣。
《解決問題(1)》教學設計 篇5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電腦出示]曹沖稱象圖片曹沖用什么稱出大象的重量?為什么稱石頭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如何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換來解決問題?二、出示問題,探索運用[電腦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讀題,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你是怎樣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這句話?[電腦出示]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個小杯,又倒入1個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該怎么辦呢?學生說兩種替換的過程。為什么要把大杯換成小杯?四人小組合作。要求1、畫一畫,選一種替換方法畫出替換過程。2、說一說,應該怎樣替換,并且如何計算。小組展示匯報。怎樣檢驗結果是否正確?學生口頭檢驗。解決這個問題時,運用的是什么方法?這里為什么要用替換的方法?我們把兩個量通過替換轉化為一個量,便于我們計算。有時可以借助畫圖來幫助理解。三、拓展應用,鞏固策略1、[電腦出示]8塊達能餅干的鈣含量相當于1杯牛奶的鈣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塊餅干,喝了1杯牛奶,鈣含量共計500毫克。你知道每塊餅干的鈣含量大約是多少毫克嗎?1 杯牛奶呢?學生獨立完成。并說出想的過程。為什么不把餅干替換成牛奶來考慮?2、[電腦出示]在2個同樣的大盒和5個同樣的小盒里裝滿網球,正好是100個。每個大盒比小盒多裝8個,每個大盒和小盒各裝多少個?讀題,從題目中獲得哪些信息?與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每個大盒比小盒多裝8個”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怎樣替換?學生獨立完成并核對。3、學校買來5個足球和10個籃球,共計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籃球便宜10元。足球和籃球的單價各是多少元?四、小結全課,優化策略
《解決問題(1)》教學設計 篇6
第一課時
解決問題(1)
教學內容:
教材第52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正確運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數學中的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3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復習解決一步乘法的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想,看誰能很快解決下面的問題。
三(1)班同學,在做廣播操時需站4隊,每隊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讓學生讀題,并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師引導: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用乘法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學習教材第52頁例3.
出示例3.
教師:觀察情景,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生共同探究解題思路。學生匯報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溫壺能賣多少錢,再求5箱賣多少錢。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個保溫壺,再根據每個保溫壺的價格求出一共賣了多少錢。
教師指名學生列式解答。
12×5=60(個) 60×45=2700(元)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教師引導學生用綜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每盒有2個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個球。
2、每輛汽車每次運貨物9噸,有6輛汽車,這些汽車4次運貨物多少噸?
3、一中高級瓷磚每塊13元,每箱有25塊。小剛家裝修時買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維訓練
1、菜市場運來5車黃瓜,每車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學教學樓有3層,每層有12間教室,每間教室安裝6盞日光燈。這些教室一共安裝多少盞日光燈?
3、在一條公路的一邊種樹,先在一頭種一棵樹,以后每隔5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24棵就種到另一頭了,這條路長多少米?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1)
解決兩步計算的連乘應用題,要根據已知
條件找間接量,確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反思:
本課引導學生學習解決乘法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明確了三步解決問題的方法;
1、閱讀與理解;
2、分析與解答;
3、回顧與反思。在仔細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讓學生自己列出綜合算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