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滑輪和動滑輪》教案(精選3篇)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案 篇1
第五課 定滑輪和動滑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案 篇2
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定滑輪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學歷,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可是,把這兩個問題拋向六年級的小學生,會是怎樣的回復呢?在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我在3個班都作了簡單的調查,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大多數學生的觀點如下:定滑輪可以省力,動滑輪費力。
為什么大多數學生會這樣認為?這應該是課堂上一個有價值的切入口,可惜當時我沒有追問,現在回想,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學生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我揣摩著,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估計是受到前面輪軸知識的誤導,至于認為動滑輪會費力,可能是因為覺得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多了個滑輪的重量。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大多數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是隨便弄個實驗,讓學生輕易得出結論,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也懶得去剖析學生觀點其內在的因由,這實質上是一種變相的灌輸。
研究動滑輪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鐵架臺、彈簧秤、線、鉤碼、滑輪和橫桿。在實驗裝置組裝時,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動滑輪掉下去了,就是線松了,我適時提醒小組成員協作完成。實驗數據是最有說服力的,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比直接提升物體明顯省力,而且物體(鉤碼)越重省力情況越明顯。
其實,我們是先研究定滑輪作用的,當時課堂上還出了個小插曲。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輪提升物體的情景,我突發奇想,不采用書本那樣簡單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輪裝置一邊掛上鉤碼,一邊用彈簧秤測量。順便說明一下,為了保證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說明之后,把兩個實驗材料同時交給學生,中間不打斷。沒想到,演示的時候出現了問題,一個鉤碼是0.5N,可用定滑輪裝置提升時,彈簧秤上的讀數大概是0.4N左右——這不正好證明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的猜測嗎?
暈!我趕緊給自己臺階,趁演示時學生沒有看清楚彈簧秤上的讀數,對學生說我們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還是采用書上的方法,這樣更簡便。學生是沒有為難我,因為他們不清楚內幕,高興地做實驗了。可我為這個情況糾結了,到底為什么有定滑輪會出現彈簧秤上的讀數少于物體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覺就是彈簧秤的問題。彈簧秤調零時是正拿的,而反過來測量的時候,彈簧秤的指針位置會偏離零刻度線,而且彈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許多朋友也是這樣的觀點。
寫到這,這節課的反思差不多了,誰知我的腦海中又產生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彈簧秤不能倒過來稱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輪組的時候,測量時彈簧秤不是也倒過來了嗎?那這樣測量肯定也存在問題,就讓它隱藏在滑輪組省力的情況里嗎?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案 篇3
六年級科學 《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①科學探究: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定滑輪和動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2、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②科學知識:3、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分類。
4、知道兩種滑輪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談話:能有機會與同學們共上一節科學課,我感到非常高興,所以特地為同學準備了一首歌曲,請同學欣賞。
2、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
(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3、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趣味游戲,拓展應用
由力氣大的同學拉住動滑輪的重物端,相當于重物,力氣小的同學拉住動滑輪的繩子的另一端,相當于測力計,然后開始游戲,觀看勝負結果。
板書設計:
滑 輪
名稱
特點
作用
定滑輪
位置不變
改變用力方向不能省力
動滑輪
隨物體移動而移動
省力不能改變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