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教案(精選22篇)
《題西林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緣”字。
2、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導入:同學們,在三年級時,我們學了一篇廬山的文章,一首廬山的詩,還記得嗎?《廬山的云霧》、《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和它有關的古詩,齊讀課題!额}西林壁》作者蘇軾。大家對蘇軾了解嗎?(介紹的不錯,和老師找到的資料不謀而合。我們再來熟悉一下。老師這有一段介紹,誰愿意來為我們讀一下。)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歌善于從常見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文學家蘇軾寫的《題西林壁》。
請大家再來讀一讀題目,看看你有什么疑問嗎?生質疑。(一些問題我們理解完題目你就能知道,還有些問題要等我們學完全詩,我相信你會找到答案)
師解釋。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廬山。這 “題”字就是書寫,題寫的意思。全題就是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的意思。
我們知道古人都愛游山玩水,看到祖國大好河山,常常詩性大發,一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誕生。他們常常走到哪寫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廟的墻壁上,甚至巖洞中都留下了不少優秀的古詩,《題西林壁》是蘇軾游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
這首詩寫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來讀一讀。老師有個要求:讀清字音,讀順句子。讀完后可以讀給同桌聽。請一位同學給我們讀一下。(讀得很流利,字音也都讀準確了,誰再來讀,他讀的怎么樣?同學們看這是七言,老師發現他還注意了節奏,就像音樂課打拍子那樣,噠噠、噠噠、噠、噠噠,要有停頓,不錯!誰還想來試試。咱們女同學讀一遍,來開始。)
2.抓字眼,明大意
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纯次覀兏K軾游覽廬山時都看到了些什么?
自己再來讀讀,邊讀邊想古詩的意思,老師把一些難理解的詞意都打在了屏幕上,可以參考一下,同桌之間可以討論一下。
句意: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又成了高聳入云的山峰。
遠近高低看過去,所在的位置不同,廬山也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1)誰首先來帶我們欣賞一下廬山的風貌。讀一讀,解釋一下。(大體說對了,它橫看和側看解釋的不錯,誰再來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誰還有補充,從正面看到的是怎樣的山嶺,給他個形容詞。)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表達,誰還來說說。
你們的朗讀仿佛讓我看到這樣的畫面?磮D。都是廬山的圖片,卻讓我們看到了它不同的樣子,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啊。理解了意思,誰能把它讀美了,指導朗讀(節奏、慢、氣勢,真有氣勢,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廬山不僅橫看側看不同,接下來詩人又有發現。
。2)第二行誰來讀一讀,并解釋一下。(看到什么不同,同一個意思有不同的表達,大膽的把你的理解說出來。)詩人觀察廬山的位置變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態的廬山美景。)
(3)廬山因為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才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師給配樂。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不一。你們讀的真好,謝謝你們把這么美好的感覺帶給大家,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一段廬山風景vcd,一起來欣賞一下。
(4)千姿萬態的廬山美嗎?再來讀讀那兩句。這兩句寫的是詩人的看到的景色,所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人們看到的是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的廬山呢?古詩的最后兩行給了我們答案。
(5)是什么原因呢?誰來說說,用你自己的話說說。是啊,誰再來說說?詩人處在廬山之中,視野被局限了,看到的都是廬山的局部。這是詩人由所見發出的感想,這是詩人所感。
3.想意境,悟詩情
。1) 哦,詩人最后恍然大悟,發出了感嘆,齊讀最后兩行。蘇軾明白了什么,(解釋全詩)你又從《題西林壁》這首詩中體會到什么?自己把全詩連起來讀一讀,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2) 生讀全詩,談體會。詩人為什么說看不清廬山真面目呢?結合這首詩說說。說具體點,說概括些。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陡峭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角度不同,所見也不同(板書)每個角度,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讓我們伴著優美的廬山風光,用心來體會“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首千古名句蘊含的道理吧。
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樣。我們要明白讀板書,所以看問題要全面,不能片面。我們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幾個盲人的錯誤。他們錯就錯在把大象身體的各個部分當作了整體,好在我們的大詩人沒有被各個不同角度看到的廬山不同風貌所迷惑,因為他清晰的知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個道理。最后讓我們帶著感情,帶著對詩句的理解,齊讀全詩。聽大家讀詩真是種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學已經能背出來了,背詩。
《題西林壁》教案 篇2
教學要求:
1、學習古詩《題西林壁》,領會詩中描寫廬山的奇特雄姿。
2、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句的意思。掌握本課的生字。
3、能朗讀、背誦詩文并默寫,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學習古詩并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
教具準備:
動物組合、古箏音帶、廬山圖片。
教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激情。
1、教師導入:(游戲:和小動物交朋友)
教師依次出示動物組合,學生依次背誦古詩:
《宿新市徐公店》、《早發白帝城》、《絕句》、
《小兒垂釣》、《江上漁者》、《山行》、
《望廬山瀑布》、《詠柳》。
2、教師小結背誦情況。
3、激情:
(師):老師剛來的時候,還有虎大哥也想來,我一看它出的題呀!糟,小朋友還沒有學過呢!你猜他考咱們的會是哪一首古詩呢?(生):《題西林壁》(師):你想學嗎?咱們要不要和虎大哥交朋友呀?
二、范讀古詩,創設情景,釋題。
1、(古箏音樂起,出示廬山圖片)
。◣煟赫f起江西的廬山,我們不禁想起著名詩仙李白的一首《望廬山瀑布》,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备乔Ч沤^唱。其實廬山還有許多讓人陶醉不已的地方,你看,遠遠望去,五老峰被一層蒙蒙的云霧籠罩著,若隱若現,那山石奇形怪狀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放眼望去,峰巒疊翠,真是如詩如畫!
傳說蘇軾到廬山游了十多天,還沒有完全認識廬山的全貌,心有感觸,就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寫下了這首古詩《題西林壁》
2、范讀古詩。
三、朗讀古詩
教師指導朗讀:讀出廬山的其實,關鍵的詞后語調可適當延長,重音要突出。
1、跟讀體會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2、自讀---指名讀----齊讀
四、理解詩意
1、各自輕讀(試理解詩意)
2、讀后質疑,集體討論。(師在板書中點劃)
。1)嶺:連綿起伏、雄偉。(板書)
簡筆畫:峰:陡峭、險峻。(板書)
。2)橫:正面看
側:側面看
結論:角度不同
。3)緣:因為。(板書)
(生字教學)
3、再讀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齊讀全詩(試背誦古詩)
1、背誦。(表揚掌握的同學,表示虎大哥愿意與之交朋友)
2、總結:
這首詩的最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常用來比喻人的目光短淺,看不到全面,給人很深的啟示,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
六、寫字
練寫,訓練鋼筆字,鞏固課文。
《題西林壁》教案 篇3
一、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復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 ?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
4.介紹題壁詩
。ǘ⿲W習古詩
1.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自由讀詩
3.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體會。ㄗ杂烧f說)
4.解讀第一句
a. 出示句子
b. 指明朗讀
c. 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 側:側面; 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么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解讀第二句
a.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么?
b.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自由讀
2.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齊背
(四)拓展訓練
1復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后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
《題西林壁》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3.powerpoin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ㄉx古詩,師板書課題)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ㄒ唬┙庠婎},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ㄌK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ㄌK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說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師:《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業
1.背誦、默寫《題西林壁》。
2.結合生活事例,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意思。
板書:
一、復習第一首古詩
1.指名背誦讀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二、學習《游山西村》
1.初讀感知。
2.了解作者,理解詩題。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陸游的資料,教師補充。
。2)根據注釋理解詩題。
3.理解詩句大意,方法同學首一首古詩。
4.品讀悟哲理。
5.就讀成誦。
《題西林壁》教案 篇5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師:請同學們看①②注釋,想一想題目的含義。
生1:書寫西林壁。
生2:題寫廬山的西林寺墻壁。
師:題是書寫、題寫,西林是廬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墻壁!邦}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因為詩寫在了西林寺的墻壁上,所以叫做《題西林壁》。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理解了詩的題目,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出示課件:蘇軾兩字)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
生:宋代詩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課件出示蘇軾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請同學們自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3、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師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課件出示古詩)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想看到這幅畫就需要我們先理解古詩的意思。
2、學習指南:
個人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古詩的意思。
小組學習:在小組中交流古詩的意思,再說說詩人是怎樣觀察廬山的并體會作者的心境。(課件出示)
六、匯報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同學們試著讀一讀,怎樣才能讀出廬山景色不同的感覺呢?(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二)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可是老師有疑問。詩人已經多角度、全方位的游覽了廬山,又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1:廬山太高了。
生2:廬山太大了。
……
師:說的很有道理。廬山是那樣的雄奇,壯麗,險峻,相比之下,詩人又是那么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視野就變得狹窄,一時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了。那么,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1:從各個角度看
生2:多角度看
……
師:大家都說的很對。要想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就得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從蘇軾的這首詩中,我們得到了真理啟示(出示課件:要想真正了解事物,就要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事物。我們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來縱觀全局,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在我們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
生1:盲人摸象。
生2:旁觀者清、*者迷。
師:恩,你們說的都對。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應該綜合事物的各個方面,對事物有整體的認識。
6、說一說:聯系實際并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所以老師請大家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要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不能總是看別人身上的毛病。老師也一樣,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犯了錯誤,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會綜合你的各個方面來認識和評價你的表現,努力認清“廬山的真面目”。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ㄈ⿲W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課件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九、總結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十、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游覽過廬山、贊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游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看景悟理
橫看成嶺側成峰,不識廬山真面目,
遠近高低各不同。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現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明理效果察
不同。
《題西林壁》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會默寫古詩。
2、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練習仿寫。
教學重點 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認識詩人
1、誰了解蘇軾呢?誰會背他的詩?
2、引入題壁詩,簡要介紹題壁詩形成原因。還可出示最有名的題壁詩《黃鶴樓》讀一讀。
3、解讀課題,問: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廬山后,引導背誦《望廬山瀑布》側面了解廬山。師介紹:廬山不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盛譽。朗讀課題,導入詩文教學。
二、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
2、學生結合注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讀詩,正音。
4、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以下指導:
(1)當學生感知到廬山之美時,引導學生品讀、想象第一、二句,讓學生簡單畫一畫他讀出的“嶺”和“峰”,補充描述一下“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引導學生讀中發現一個問題: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2)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三、四句。相機理解“緣”的意思,并注意強調其寫法:右上部分好似兩手做取景框狀。師生采用問答等形式反復朗讀該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引導學生討論后歸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討論探究:那么,怎樣才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相機引讀名詩佳句:比如,王之渙《登鸛鵲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出示并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強調在吟誦《題西林壁》中要注意體會其中的理趣。
2、教師提示讀詩方法,并進行朗讀示范,指名說說準備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你在朗讀中聯想到了什么類似的生活現象?一邊感受一邊朗讀。也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的“身在廬山”現象,再反復吟誦后兩句。
4、指名展示,引導學生聽,評。
5、配上樂曲,開展背誦比賽:看誰先把這首詩背下來?
四、揣摩古詩,觸摸詩情
1、教師提示:學習古詩,還應了解詩的寫作背景,才能觸摸到詩人的心靈。
2、投影出示:蘇軾,學富五車,才氣橫溢,詩、詞、文都有極高造詣,被譽為“奇才”。因為不受當朝新黨的籠絡而受到迫害,遂引發了“烏臺詩案”。 1080年,死里逃生的蘇軾被貶官至黃州,在黃州城東開荒種地,自食其力,號東坡居士。自貶謫黃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壓抑的苦悶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現了蕭疏沖淡的格調。1084年,48歲的蘇軾被改貶到了汝州,在他走馬上任之前,他來到了江西,游覽了聞名遐邇的廬山,詩興萌動,揮筆書寫了《題西林壁》。
3、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詩中推測作者的詩情:蘇軾這樣一個非常有學問的文人,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兩度貶謫,他的命運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謂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他像繡球一樣被人拋來拋去。那么,《題西林壁》有沒有可能隱含他對這樣的人生的一種頓悟呢?再讀古詩。引導發現:“廬山”也許并不單指眼中的“這座廬山”,或許還暗指心中的“那座廬山”呢。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將“廬山”這一環境改為其它環境,例如:“官場”。換詞朗讀:不識x x真面目,只緣身在x x中。再引導回歸原句,反復品讀。
4、教師引讀第三、四句:蘇軾觸景生情,脫口而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領反復吟唱。
五、比較閱讀,點燃詩心
1、教師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單士護王宮,炮馬車卒狹路逢。不識棋局真面目,只緣身在棋局中。引導對比閱讀,找出異同。
2、鼓勵把生活中的類似感悟也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嘗試寫一寫。
3、集體交流。
《題西林壁》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這里寫下了《望廬山瀑布》宋代大詩人蘇軾來到這里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古詩《題西林壁》(板書)
二、回憶學法。
還記得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嗎?
三、學習古詩。
(一)知詩人。
。ǘ┙庠婎}。(并介紹“題壁詩”)
。ㄈ┟髟娨狻
1、請同學們反復朗讀,一邊讀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與周圍同學交流一下你的收獲。
3、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你能告訴我們橫著怎么看嗎?那什么是山嶺?什么是山峰?
同學們的描述不夠形象,有哪位同學能用簡筆畫表達出來?
你能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嗎?
4、蘇軾看過廬山不同的姿態后,發出了由衷的感慨……。
你能用“之所以……是因為……”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反過來說一說。
根據你的理解讀一讀這兩名詩。
(四)悟詩情。
廬山的確很美。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在高處俯視,深溝幽壑;在山下仰望,重巒疊障?蓮]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還是險峻?正如蘇軾筆下的《題西林壁》。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也想讀一讀,請你閉上眼睛,讓我們隨蘇軾一起去游廬山。
剛才那一瞬間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當在詩人蘇軾面對如此美景時,內心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呢?
你能用朗讀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情感嗎?
(五)明哲理。
你能想個辦法,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還記不記得學過的《畫楊桃》一課,揭示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遇到或聽說過這樣的情況嗎?
其實它還可以用在學習上,與別人交往中。像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客觀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四、總結全文。
1、想一想蘇軾怎樣才寫出這首古詩的?
2、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題西林壁》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課時安排 1課時
相關資料
背景資料: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额}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描寫山的詩歌: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5.《望廬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學過程
一、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蘇軾)
1.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ㄔO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
(2)指名讀,師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
a、根據“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熝惨,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匯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么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ㄖ该餍〗M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ǜ鶕䦟W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 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ù隧椌毩暤脑O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指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纟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
(4)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歷嗎?
(生結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了嗎?
。ㄓ辛饲懊娴睦幼麂亯|,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ㄔO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5.小結。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 嶺
峰 側
遠 近
高 低
全面地、客觀地
《題西林壁》教案 篇10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 廬 峰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 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ㄊ侵豢此秉c,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 篇11
一、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古詩語言精煉,蘊義深刻,是悠久中華之瑰寶。那今天我們就從展示你們所會的古詩開始,一起走進這美妙的古詩世界。誰愿意把自己會的古詩與大家一起分享?
生:背誦古詩《春日》、《詠柳》、《游子吟》、《春夜喜雨》等等。
師:出示(課件1:望廬山瀑布)同學們會的古詩可真多呀!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哪首古詩?
生:(生答、齊誦)
師:是啊,許多詩人都被廬山的美景所感動,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們也一起去爬廬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準備,我們出發了。(課件2:風光片)師配樂導語:隨著優美的音樂,我們來到了廬山,這里山高水長,云霧迷蒙,這里古木參天,鳥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如夢似幻,我們沿著山道拾級而上,來到了西林寺,走進寺內,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的一首詩,F在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ㄉ穑└蠋熞黄鹄首x課題,
1、請結合課文注釋,理解題目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介紹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本文是蘇軾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詩
師:出示(課件3:古詩)
生:欣賞古詩,小聲跟讀兩遍。
二、自學古詩
師:拿到一首古詩,首先我們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學們平時都怎樣理解?
生:一起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師:介紹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三、理解古詩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理解了前兩句的含義。
2、明白了詩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廬山,橫看、側看、遠望、近瞧、俯瞰、仰視3、“橫看”就是從正面看。
師:誰能試著讀一讀,
。ㄖ该x)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律朗讀一遍嗎?(師讀)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生:自由練讀。齊讀。師指導。
師:作者是按橫側遠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哪些順序去看廬山呢?
生:按不同的時間順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著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詩人僅用14個字,就從不同的方位順序寫出了廬山的美景,那我們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也要特別注意寫作的順序?梢赃\用空間順序,比如由遠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內等;還可以運用時間順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寫做順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條理性。
師:下面我們一起學習古詩的后兩句,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的意思?關系?
生讀,回答:詩人不認識廬山的原因是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
這兩句的關系是因果關系。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澗,仰望重巒疊嶂。一幅幅畫面在眼前呈現,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你們能不能把廬山的美用優美的嗓音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
生自由練讀,齊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
四、領悟詩情
師:關于這首詩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為什么詩人站在廬山之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思考、回答:是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部。
師: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
生:太空
師:(出示課件4:地球),多美麗的星球!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
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了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生答:優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愿意試著這樣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言。
師:剛剛幾位同學都說得很好,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師生齊誦。
五、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今天就帶來了另外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登廬山五老峰》、《廬山詩》、《廬山獨夜》。請同學根據所學的朗讀方法和自學古詩的方法,自學三首古詩。
生自學,師巡回指導。
六、升華主題
師: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齊看廬山、在旅途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讓我們和詩人一起站在大廬山之巔,看著眼前這變幻莫測的景象,共同吟詠這首千古名作。
學生配樂齊誦。
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是古詩中寫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詩文先河。我的教學,旨在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在詩的靈動意境中,引導學生和詩人及文本產生共鳴,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詩的強大生命力。以期完成如下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
2、培養學生探索詩意的能力。
3、樹立正確的認識事物的觀念。
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出發點,并與朗讀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情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前提下并適時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對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和習作的指導等,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本節課還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拓展學生視野,特設置了《古詩賞析》環節,讓學生自由欣賞學習,使學生在閱讀中得到訓練,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但由于時間關系,沒能對三首古詩進行進一步的交流學習,只是簡單的閱讀欣賞而已,實在是美中不足。在課外閱讀方面也缺少一些必要的指導。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盡量彌補這些缺陷。
《題西林壁》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或自己喜歡的方式說出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詞典等工具書和生活積累理解詩中的詞句。
3、背誦古詩,對重要詞句能夠默寫。
4、體會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5、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讀題釋題
1、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在咱們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廬山。我們一起去領略廬山風光吧!(出示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各山峰圖片)
2、西林寺有塊墻壁,看,墻壁上還寫著一首詩呢!這是宋朝大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題寫在上面的。詩題叫《題西林壁》。(板書課題)
3、釋題!邦}”是什么意思?(提示學生借助注釋是學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題西林壁”又該怎么解釋呢?
二、初讀,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詩句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字音,第二遍力求讀通句子,讀出節奏。
2、指名朗讀,學生評價。相機正音,如:“嶺”“此”等。練讀詩句。
3、讀古詩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讀出節奏。誰能試一試?其他同學注意傾聽。
4、教師相機范讀,學生評議。重點指導讀“橫看成嶺側成峰”,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出“峰”和“嶺”的區別。
5、師生合作讀。
三、再讀,感受“不同”
1、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將這首詩讀了好幾遍,但好詩不厭百回讀。讀多了,你就會對詩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請你們再輕聲讀這首詩,一行行地讀,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讀懂詩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結合詩后注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3、問題檢測:蘇軾身在何處?(具體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觀察廬山呢?)
4、理解“橫看”:怎樣看是橫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師以手示意),怎樣看是橫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蘇軾還身在何處?理解蘇軾身處位置不同。
5、教師:蘇軾身在山前,身在山側,身在遠方,身在近處,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無論在哪兒,他都身在一個范圍之內,那就是——廬山之中。教師范讀,引導學生想象身處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課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7、蘇軾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讓我們沿著蘇軾的蹤跡到廬山去看看吧!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仿佛來到了何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處不同位置看到的廬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課件,教師引讀。
四、品讀,感悟“不識”
1、看到廬山的這千般面貌,蘇軾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不識廬山真面目。指名讀。
2、引導質疑:蘇軾為什么會“不識廬山真面目”?
3、鏈接作者簡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蘇軾,他是多才多藝的蘇東坡,他還是學識淵博的“蘇學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識”,他還想知道為什么“不識”。于是,他問自己,他問山中游客,他還問你們:孩子,我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廬山之中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觀察了呀,怎么還會“不識”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識”。)揭示哲理: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啊!
5、于是,蘇軾文思泉涌,揮毫在西林壁上寫下了這千古流傳的詩篇——(學生讀全詩)
五、升華,積累運用
1、結合生活經歷運用詩句談感受。
2、聯系生活實際運用詩句。
3、練習背誦。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 側
遠 近 各不同 客觀全面
高 低
不識 只緣 認識事物
( 果 ) ( 因)
《題西林壁》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內容屬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二組課文《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教學內容都是關于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秘的。
《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教學目標:
1、 借助注釋、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4、 學會觀察的方法,樂于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4篇寫景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所寫的地點是廬山。
一年級時,我們已經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
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
2、板書詩題,讀詩題。
3、借助注釋,理解詩題。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 聽錄音范讀,畫出詩的節奏。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奏。
3、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借助前預習,先在四人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5、指名學生解釋詩句。
6、齊讀古詩。
三、深入學習詩歌
1、四人小組讀古詩,互糾錯誤。思考: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
2、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三四句。
思考:詩人觀察的角度有哪些?
題干:詩人觀察的角度有:
選項:1、從正面看和側面看
2、從遠處看和近處看
3、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同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也看到不同的廬山。下面是老師收集到的一些廬山的圖片(出示廬山的圖片)。
4、題干:你認為作者看到這樣多角度的廬山是通過怎樣的觀察?
選項:1、一次仔細的觀察
2、多次仔細的觀察
5、師引導:這首詩所寫的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出不同的姿態。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廬山,為什么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廬山的全部)
6、師:要想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廬山全面地看它。
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怎樣看?
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7、引導學生理解后兩句詩所闡述的道理
題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边@兩句詩所說明的道理與下面哪句話相近?
選項: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聯系現實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師: 在你讀過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邊發生的哪些事是讓你明白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的?
生自由說。
9、男女生比賽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1、同桌互背
2、指名個人背
3、會背的起來背。
五、拓展小練筆
寫寫學詩的心得: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角度不同
遠近/高低/各不同!崒憽 ⌒Ч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客觀、全面
只緣/身在/此山中!∶骼怼 〉乜磫栴}
《題西林壁》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能感情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 了解詩句的意思。
3 體會詩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學重難點:
1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 背誦并默寫古詩。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
2 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
教具準備:寫有練習題的幻燈片
教學設計:
一、 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后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復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師就帶你們一起認識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蘇軾)
1、 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 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游詩,這首是最后一首。
二、 學習古詩
1、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ㄔO計意圖:因為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能力培養。)
。2)指名讀,師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 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a、根據“注釋”試著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著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起解決。
。◣熝惨,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況
師:剛才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現在老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匯報,告訴老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么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ㄖ该餍〗M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嶺”、“峰”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峰
。ǜ鶕䦟W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助他們區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_______,在近處______,在高處_______,在低處______,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ù隧椌毩暤脑O計旨在幫助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指名讀讀這句詩,并說說詩意。
理解“緣”并指導寫法。 纟 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 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為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為他離廬山太近了
┉┉
。2)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 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卻有著不一樣的樣子,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歷嗎?
(生結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么,你們認為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么啟發了嗎?
。ㄓ辛饲懊娴睦幼麂亯|,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們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設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為學生的內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 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5、 小結。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 嶺
峰 側
各不同
遠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觀地
《題西林壁》教案 篇15
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作者蘇軾在元豐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暢游廬山時,書寫在廬山西林寺墻壁上的。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后兩句詩歷來為人們贊賞。因為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變課本為學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谝陨险J識,本節課設計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幾點:
1、主體觀。把語文課當作學生學習、發展語言的實踐活動,強調學生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揮。
2、本體觀。堅持以人的發展為本,強調興趣、需要、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開放觀。語文課的形式、內容、過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的觀點,強調課內閱讀向課外的延伸。
課前準備:(1)師生收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2)圖片、音樂、多媒體課件。
教學目標:
1、會本課生字,理解“識”,“緣”,“真面目”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默寫本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流程:
(課前組織學生分組賽詩)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瑯瑯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齊讀課題。結合書下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題”“西林”的意思。
[在學習中滲透方法,可謂潛移默化。]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資料。
1、有關蘇軾的自然情況及寫作風格。
2、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及廬山的有關情況。
3、教師講述蘇軾少年時代“發奮識盡天下字,立志讀遍人間書”的軼聞趣事。
[通過交流,達到了學習資源優化組合。同時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體現了大語文觀下的語文教學。]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匯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為什么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學生自由反復讀古詩。說說詩中的廬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后談感受,初步感知廬山的美。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讀書,讓學生在反復感受語言文字的基礎上走近廬山,感知廬山的美。]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根據我們以前學習古詩的經驗,大家說說我們該怎樣學習這首詩呢?(學生說出學習方法,課件出示: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入詩境)
2、分組合作,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學習方式細讀古詩,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既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匯報交流,感悟美
。ㄒ唬┙涣鞯谝、二行詩句
1、學生匯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發揮想象并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峰”是什么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這兩句詩,讀出廬山的不同姿態。
4、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句中三組反義詞(橫----側,遠----近,高----低)的運用,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ǘ┙涣鞯谌、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針對學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難,結合辭海中的義項,幫助學生選擇“只”“緣”在詩中的正確意思。
3、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為什么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4、引發創造。引導學生像詩人那樣用詩句說明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學生根據詩意改詩,既使所學的知識得到遷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5、議一議:從這首詩你能感到作者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
6、說一說:聯系實際并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ㄈ⿲W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這樣理論聯系實際,既深化了對古詩的理解,又提高了認識水平,同時培養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峰巒奇麗,云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范讀(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后齊聲吟誦。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入情入境地吟誦,使理解更上一層樓。
八、聆聽歌曲,欣賞美
師:有的時候古人根據自己的興致,把詩詞配上曲子唱出來,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聽聽嗎?(課件播放歌曲《題西林壁》)
[古代的詩歌往往被譜成曲子廣為傳唱,現代人也愿意運用古詩填詞作曲這又為我們學習古詩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渠道。學生們陶醉在優美的音樂中達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將詩意了然于胸。]
九、默寫古詩
1、引導學生發現本詩中容易寫錯的字,同時指導學生將這些字書寫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2、一名學生板前示范,其他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可抄寫,可默寫。
[既積累了語言,又使學生的記憶能力得到了訓練]
十、總結全文,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后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通過總結,使學生由表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游覽過廬山、贊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峰》;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游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3、挑選一首覺得寫得好的泳廬山詩抄下來背一背。
。ㄕn件出示作業:
(1)以“我眼中的蘇軾”為題辦一份手抄報?梢詫懰脑、詞、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軼聞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詩,抄一抄、背一背,體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3)寫一寫你這節課的感受和收獲。)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補充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素材,既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課內向課外延伸,讓每個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看景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 篇16
之一
授課教師:南郊小學 徐凱
年級:四年級
課型:新授課
課時:一課時
課題: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九課《題西林壁》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目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放映廬山錄像)(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2、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3、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4、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蓜e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5、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6、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7、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引發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8、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9、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10、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1、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觀察的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角度不
不識/廬山/真面目, 同,觀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題西林壁》教案 篇17
【教學目的】
1、借助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詩意思的基礎上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觀察角度不同,觀察效果不同;
3、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4、通過學習古詩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重難點】理解詩中所含哲理,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課時】一課時。
【教具】風景畫、錄像、實物投影儀、實物三棱柱。
【教學步驟】
一、場景設置
在教室里懸掛以山為主題的國畫,同時包括風景畫。
二、導入
1、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同學們都知道哪些風景名勝,說說看。
生說風景。
。康模杭ぐl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
師:同學們說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紹一處風景。
放映廬山錄像。
(目的:讓學生對廬山有初步認識,吸引學生注意力)
師:看了以后,你覺得廬山怎么樣?
生談感想。
(目的:使學生對廬山的感性認識進行梳理,同時鞏固認識。)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三、講解
1、初讀古詩,認識生字: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并把不認識的字勾出來。
2、齊讀古詩,糾正讀音:
師: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為老師朗誦一次!
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重點:卷舌音、平舌音)
3、范讀古詩,講讀法:
師: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后三個字連著讀。大家愿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
師配樂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生齊讀古詩。(配樂)
4、明確學習任務,組織自學:
師:在這堂課中我們要完成以下的學習任務(出示學習任務),請讀一遍。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好,現在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先完成前四項學習任務。如果遇到了難題可以向老師,同學求助。(合作學習)
課堂預計:自學過程中,學生在解釋詩時會不知道如何下手。
解決辦法:講學法,我們在解釋古詩時,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謂拆分法,就是將一句詩分成若干個部分分別加以解釋,然后將這些解釋聯系起來。同時你還必須聯系整首詩的內容來解釋,舉例說明。
生自學,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出示相關資料(資料:蘇軾個人情況。西林寺。)播放廬山風景。
5、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
師:你們的任務完成了嗎?
生匯報。
師:那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生提問,師組織互助解疑。
6、鞏固:
師: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廬山的風光。我希望同學們邊看就邊想我們學的這首詩的內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嶺。
生觀看錄像。
師:在看過了美麗的廬山后,我想請一位同學來判斷一下黑板上的圖形哪一個是山嶺,哪一個是山峰,現在請同學來朗誦這首詩。
。ㄒl感情:在朗誦這首詩時你可以想象一下廬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霧遮擋著連綿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廬山,廬山時隱時現,看到如此美麗的風景,你非常的高興,于是就朗誦出這首廣為流傳的《題西林壁》)
7、分析古詩結構,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說的道理:
師:看得出許多同學都想來朗誦,那就請同學們一起朗誦。但在朗誦這首詩時,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一般來說,古詩可分為兩部分──所見和所感。同學們在朗誦時看看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學生朗誦時出示課件)(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后兩句寫感受。)詩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廬山,可是詩人眼中的廬山卻有不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對此詩人是怎樣解釋的?(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么處于山中就看不清廬山的全貌呢?(提示:詩人站在廬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個面呢?所以無論詩人從什么角度看廬山,都只能看到廬山的一個──部分)
8、背誦:
師:下面請同學們背誦這首古詩。
生背誦古詩(出示課件)
師檢查背誦情況。
9、總結:
師: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在廬山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廬山也不相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觀察事物時,從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樣子會不同,F在,我要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大家在聽故事時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錯在那里。
師講故事《盲人摸象》。
師:請同學們說說這四位盲人他們錯在那里?
10、結束:
師:請大家對照學習任務自己檢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學習要求)生檢查。詩人蘇軾通過觀賞廬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了解一個事物就必須全面的進行觀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實,許多道理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學習中,希望同學們也做個有心人,從生活、學習中找道理,學道理。好嗎?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 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崒憽 ∮^察的角度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觀效果察不同。
只緣/身在/此山中!∶骼
《題西林壁》教案 篇18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會了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宋代詩人蘇軾的詩。那老師想問問同學們,通過課前預習,你們對蘇軾了解多少呢?
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書畫作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今天大家預習得很好,我們大家以后也要堅持課前預習、查資料,對我們學習很有好處。
二、學習新課
在學習古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詩的背景。
。úシ耪n件──古詩背景)
了解了古詩的背景,大家看黑板,自由讀古詩,投入自己的感情,想怎么讀就怎么讀,注意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W生試讀)
同學們,我們觀看一下動畫片,聽聽蘇軾當年來到廬山是怎么讀的?大家一邊聽一邊考慮怎樣劃分拍節。
。úシ耪n件,蘇軾來到廬山前,吟詠古詩)
劃分拍節,標注于黑板上。
這首詩的意思很簡單,請同學們自由組成學習小組,理解古詩意思。
古詩是語言的精華,短短幾個字表達的卻有諸多的意思,大家可以加上自己的語言或你喜歡的形容詞,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你的理解。
(指生匯報)
大家說得真好,那么我們來看看對于這首詩的意思,我們應該掌握哪些呢?
(播放課件,學習重點)
這首詩的意思大家已經理解了,前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寫作者的所見,那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作者的所感,那作者為什么在廬山游覽后,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因為作者就在廬山之中。
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是一句千古名句,他說明了很多的道理。蘇軾身在廬山之中,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同學們,你們來說說你自己的理解,關于這句話,你想到了什么?這句話有什么道理?你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
學生自由發言。
觀看課件。
。úシ挪鑹貜母鱾角度看不一樣的動畫)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題西林壁》這首古詩,并且明白了一個道理,看事物不能從一個角度看,要看全面,當然看人,看事也都是一樣。接下來,我們大家自己讀古詩,試背誦,看看誰能默寫下來。
《題西林壁》教案 篇19
(一)、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誦并背誦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ǘ、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文,積累古詩名句。
。ㄈ⒔虒W難點:體會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
。ㄋ模、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川秀美(背景圖),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時留下了千古佳句。今天,高老師就帶來了兩首古詩,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題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讀古詩,讀準字音
你知道這兩首古詩是寫哪兒嗎?來,同學們,看著手中的書,自由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
1.指導學生讀《題西林壁》題目,解題: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
2.學生讀《游山西村》
正音
渾 豚 重
三、學習《題西林壁》一、二句:
1.讓我們隨著蘇軾來游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配樂課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圈圈畫畫。
3.“橫看”是怎么看?(課件,橫:①使物體成橫向。②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跟“豎”、“直”、“縱”相對。③縱橫雜亂。④漢字由左到右的筆形。)讓學生判斷選擇。
4.從正面看,你看見了什么?“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這是怎樣的山嶺?(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指導讀“橫看成嶺”。
5.從側面看,你看見了什么?(課件)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山峰?(陡峭)指導讀第一句。
6.那么,從遠處看廬山是怎樣的?(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從遠處看是隱天蔽日,從近處看是危崖險巖,從高處向低處俯瞰是幽谷深澗,從山下仰望則是重巒疊障,所以說是“遠近高低各不同”。
7.(課件顯示六張廬山圖片)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纯茨隳馨褟]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配樂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四、學習《題西林壁》三、四句:
1.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究竟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他找到原因了嗎?
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_____,視野受到局限。咱們還可以換個說法,因為_____,所以_____。
3.是呀,作者為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而嘆息,但他似乎又明白了點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后兩句詩。有的同學已經背出來了,誰來適一適?
4.看山如此,看事也是如此,只有全面地多方面地看,才能看清事物的真面目,正應了那句老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五、學習《游山西村》一、二句:
1.學了《題西林壁》,我們既欣賞了美麗的風景,又明白了一些生活的哲理。(板書:賞景明理)下面我們隨著詩人陸游到山西村去看看、走走,想想又能悟出什么道理呢?
2.詩人陸游因為被朝廷罷官回歸故里,途經山西村,他此時非常沮喪,非常郁悶,鄉親們又是怎樣招待這位從遠方歸來的游子呢?請讀讀一、二句。
3、讀著讀著,你眼前仿佛看見了什么?又仿佛聽見鄉親們說了些什么?指導朗讀。
六、學習《游山西村》三、四句:
1.受到鄉親們熱情款待的陸游心情豁然開朗。他騎上毛驢,流連于山水之間。山巒重重,水道彎彎,正懷疑____,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課件顯示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眼前柳綠花紅,又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
2.眼前之景不正和陸游此時的心境相吻合嗎?被罷官的陸游本以為前途渺茫,陷入了困境,但是樸實的鄉親們卻給了他走出困境的信心。這份欣喜之情,你能讀出來嗎?(指導朗讀)
3.在學習中,生活中,你有過和詩人相同的感受嗎?當你做一道應用題百思不得其解,正為此懊惱時,______。當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覺無路可走,打算放棄時,______。
七、配樂朗誦,感悟情境
同樣的觸景生情,同樣的耐人尋味,讓我們隨著詩文再次來賞景明理。
八、課外鏈接,拓展延伸
其實,還有很多詩像這樣于寫景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在課后把它找來,讀一讀,背一背。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題西林壁》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借助注釋、畫面理解詩意!
2、有感情地誦讀詩句,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詩句的語言美,體驗情感美,領略形象美。
4、感悟詩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學重點:有感情誦讀古詩;領略廬山的神奇秀美。
教學難點:領悟古詩的哲理美。
教學準備:cai課件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景色優美。在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有一座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廬山。
師:今天,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
師:這里山高水深,這里云霧彌漫,這里古樹參天,這里鳥語花香,這里流泉飛瀑,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游覽了廬山,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師: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板書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題目的意思是?
生: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帶著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師:簡單介紹西林寺的位置。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于蘇軾你了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二、初讀古詩
師: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幾遍,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
指名讀,評價合作讀
課件出示古詩范讀
師:讀得美吧?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么美。
(1)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2)男女生比賽讀。
。3)男生聲音洪亮,有節奏;女生清脆,柔美。讓我們一齊讀讀。
三、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反復讀古詩,看誰能把它讀成一幅畫。
生:在音樂聲中反復讀
師:誰能說說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把畫面說完整。山嶺和山峰的樣子)
生:我看見廬山橫著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著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師:你真是個很有想象力的孩子。從哪里讀出來的?(板書)
師:把看到的畫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師:請看到這些畫面或喜歡這些畫面的同學讀讀。
師:你還想站在哪個角度去廬山?
遠看——
生:云霧繚繞,什么也看不清了。
師: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來的石頭快撞到我的頭了,還有很多樹長在懸崖上,還有草。
師:看來你真的是身臨其境了,你看到了懸崖峭壁。一抬頭——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
師: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這些畫面作者是通過哪句詩來表現的?你最喜歡站在哪個角度看廬山?師:請讀出你的感受。
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當蘇軾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嘆到:
師:從字面上看,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生:不認識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為置身在廬山中。
師: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廬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師:帶著這個疑問再去讀讀這首詩?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廬山全面的景色。
師: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為什么說看不到廬山的全景是因為生活在廬山中。
師:帶著問題默讀古詩。
生:在廬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師:帶著自己的理解讀讀。那再讀讀整首詩看你還能讀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小組討論。
師:作者看到了廬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們就是大詩人蘇軾,清大詩人們閉上眼睛隨老師一起走進廬山,橫著看廬山,山嶺起伏連綿不斷;側著看,山峰高聳直插云天;遠遠地看云霧繚繞;挨近了看懸崖峭壁;抬頭仰望飛流直下;低頭俯視深谷幽潭。廬山美,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是秀美?身在廬山的你感慨萬千。大詩人們,把你們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詩句表現出來吧。
師:誰能像剛才那樣背誦古詩。
五、布置作業。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收集一些,并細細的品味和欣賞。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下節課展示,看誰是小小欣賞家。
師:回家后把古詩有感情地朗誦給家長聽聽。并默寫,能做到嗎?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語文公開課,收獲很大。從理順思路到各個環節的預設,一遍遍修改加工,這種歷練確實使我受益匪淺。
我這些年缺少了扎扎實實的教學實踐,猛然間抬頭,多少人都已經遠遠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側畔千帆過”的感觸,所幸心還不老、熱情仍在,只要踏實肯干、用心琢磨,就會有“萬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認為學習古詩對于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讓學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領略作者當時的心情,從朗讀入手去感悟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那也許學習古詩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
在《題西林壁》一詩的教學中,我首先請大家觀賞廬山的圖片,請學生談談感受。在出示課題,初步了解作者觀賞廬山之后的感受,并釋題。我認為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設計的課件有使用價值。2、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3、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哲理時處理不恰當,當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時,過于心急,導致言不達意,誤導了學生,使學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牽強地引到主題上,學生也沒有完全弄懂,這是這節課最大的敗筆。其實在學生答不上來時,可以讓他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強調“橫側遠近高低”,學生就會有所感悟。在讀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與老師們探討教案的時候,有兩種看法,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讀古詩時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詩。我覺得如果學生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更能感受到古詩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這樣處理又認為太老套,哎!
雖然準備這節課讓我覺得很累;雖然這節課花費了我不少的精力;雖然這節課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學到了很多很多……
《題西林壁》教案 篇21
《題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詩。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在游覽廬山后采用敘事與說理相結合的方式,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成為不朽的佳作。本設計對古詩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主要教學程序如下:
一、談話與導入
1、師生談話:
大家都旅游過哪些地方?
2、師板書:
廬山。
生跟讀兩遍。
3、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廬山都知道些什么。
4、師生共同觀看風光片《廬山》。
5、小組交流觀后的感受。
6、請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一下廬山,并把詞語寫在黑板上。
二、初學與感知
1、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詩人蘇軾花幾天時間游覽廬山,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多,在廬山西林寺的墻壁上寫下了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和《題西林壁》這首詩,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
4、教音:
嶺(lǐng) 峰(fēng) 不識(bù shí) 只緣(zhǐ yuán)
5、指名兩生和兩組讀。
6、認識“緣”字:
⑴ 請學生自己通過部首查字典來認識該字。
、啤⊥瓿商羁眨
“緣”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應查 部首,再查 畫。第四筆是 ,名稱是 ,第五筆是 ,名稱是 。
、恰《嗝襟w演示“緣”字的書寫順序,學生再跟寫一遍。
、取W生在自己紙上練寫“緣”字。
7、再讀全詩,要求讀流利。
8、學生練習后,小組比賽讀。
9、請學生把全詩分成兩部分,并說說理由。
三、理解與感悟
1、學習第一部分:
⑴ 齊讀一、二句詩。
⑵ 自查字典,理解“嶺”“峰”的意思。
、恰「鶕值涞慕忉尯妥约旱睦斫,在紙上畫出“嶺”“峰”,請兩生在黑板上
畫。
。◣X: 峰:)
⑷ 說說“嶺”“峰”的區別。
、伞⌒〗M討論:
同樣的山,為什么有這樣的區別?
。ㄒ驗橛^看的角度不同)
、省±^續討論:
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來觀看廬山的?
、恕◇w會“橫看”“側”“遠近高低”的意思。
⑻ 配合相應的風景圖片,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 ;從上往下看,廬山是 ;從遠處看廬山,像 ;從近處看廬山,像 。粡母咛帲ㄉ巾敚┛磸]山,像 。粡牡吞帲ㄉ侥_)看廬山,像 。
、汀≡谛〗M中交流這兩句詩的意思。
2、學習第二部分:
⑴ 自讀。
、啤⊥懻,完成填空:
、佟 ,是因為 。
、凇∫驗椤 ,所以 。
、邸 ,所以 。
、堋≈浴 。且驗椤 。
、恰≈该麑W生自主選擇其中的一種句式來說。
、取≌f說整首詩的意思。
、伞∠胂笠幌,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⑹ 質疑。
四、朗讀與背誦
1、按自己的理解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感情。
2、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這樣讀,讀后評價。
3、提供四段背景音樂:
、拧」徘偾陡呱搅魉;
、啤」殴~曲《漁舟唱晚》;
、恰《抖吃隆;
、取〗辖z竹《茉莉花》),學生自主選擇音樂,配樂朗讀。
4、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把這首詩根據自己熟悉、喜愛的曲調唱出來。
五、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4、介紹有關廬山的詩:
《望廬山瀑布》《登廬山》《廬山詩》。
《題西林壁》教案 篇22
一、教學目標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 抓住關鍵詞句,讀中感悟,理解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思想感情。
3. 復習以前學過的古詩。
二、教學過程
。ㄒ唬┘と
1. 導入
同學們,你們以前學過那些古詩啊,還記得嗎?誰來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踴躍背詩)
2. 讀題
真不錯你們會背這么多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古詩——《題西林壁》(齊讀課題)
3. 解題
你們知道嗎?《題西林壁》中的“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你知道嗎?(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
4. 介紹題壁詩
。ǘ⿲W習古詩
1. 過度
是誰在西林寺的墻壁上題詩呢?(蘇軾)那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題壁詩。
2. 自由讀詩
3. 讀完了這首古詩,你有什么體會。ㄗ杂烧f說)
4. 解讀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讀
c.我們偉大是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寫廬山的,請找出這句話中表示方位的字詞
橫:正面;側:側面;遠、近、高、低
d.從正面看到的廬山是怎么樣的?側面呢?……(展示課件)
e.此時你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f.廬山是如此雄偉、壯麗,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
g.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卻不同,你們有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啊,舉個例子說說。
5. 解讀第二句
a. 你們認為作者看清楚了廬山的真面目嗎?為什么?
b. 出示第二句,解釋“緣”的意思。
c. 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
d. 是小結:我們看事情也一樣,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誦古詩
1. 自由讀
2. 指明背誦:不會背的可以跟著輕聲的讀,會背的可以輕聲的跟著背。
3. 齊背
。ㄋ模┩卣褂柧
1.復習: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描寫廬山的古詩?
2.課后自己找一找還有那些古詩是描寫廬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