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分香蕉》教案(精選20篇)

《分香蕉》教案

發布時間:2023-02-06

《分香蕉》教案(精選20篇)

《分香蕉》教案 篇1

  教學內容:分香蕉

  教學目的:

  讓學生學會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并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難點:學生能夠學會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教具:情景圖

  教學方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分香蕉活動。

  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之間的聯系。

  二、學讀法。

  12÷2=6 讀作12除以2等于6。

  1、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12 ÷ 3 = 4(根)

  被 除 除 商

  除 號 數

  數

  2、你還可以怎樣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讓學生邊分,邊列算式,后讀算式,分辨式中各部分名稱。

  三、練一練。

  讓學生實際分一分,也可以圈一圈,把分的過程用除法式表示出來。

  板書設計:

  分香蕉

  情景圖 12÷2=6 讀作12除以2等于6。

  12 ÷ 3 =4(根)

  被 除 數     除數     商

《分香蕉》教案 篇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8頁。

  教學目標: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況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教學準備:課件、小棒、卡片

  導入

  師:前幾節課我們學了什么?(分東西)就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同樣多,現在我們就來比一比分小棒,每人拿出6根小棒,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你還有幾種分法?

  學生操作,反饋。

  新授課

  1、 師:同2、 學們分得真好,3、 有兩只小動物也想參加,4、 歡迎嗎?(歡迎)快看看他們是誰?(小猴子)他們在分什么?(分香蕉)板書

  5、 出示課件,6、 兩只小猴會分多少根香蕉呢?(12根)要把12根香蕉分給小猴要平均分成幾份?(兩份)12根香蕉平均分成兩份,7、 每份是多少?愿意幫小猴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同8、 學們用小棒代替香蕉來分一分。

  學生操作,反饋,請學生上臺演示。(出示課件)

  9、 師:這道題要用什么算式來表示?

  生:12*2=6(根)板書

  師:12*2這個部分怎么讀?

  生:讀作12*2。(板書)

  師:算式中12表示什么?(12根香蕉)

  2表示什么?(兩份)6表示什么?(每份是6根)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算式中有加號,減法算式中有減號,乘法算式中有乘號,那么除法算式中這是什么符號?(除號)

  除號表示什么意思?(平均分)

  10、 出示三張卡片

  師:你們看哪個除號好看?為什么?

  師:除號要先寫(一橫),橫要平要直,然后在橫線上下各寫一個小圓點,圓點要(一樣大),位置要(對齊)。

  生跟師書空寫。

  學生在練習本上寫三個。

  11、 師:又甜又香的香蕉多好吃呀!現在又來了一只小猴也吵著要吃香蕉,12、 怎么辦呢?同13、 學們能幫忙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3只小猴嗎?

  14、 學生操作,15、 出示課件,16、 并且在本子上寫出算式。

  學生匯報:12*3=4(根)板書

  師: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師:除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叫(除號),除號前面的數叫什么?(被除數),除號后面的數叫什么?(除數),等號后面的答案叫什么?(商)板書

  鞏固練習。

  1、分一分,算一算

  師:12根香蕉還可以怎樣分?

 。1) 學生分小棒,(2) 反饋。

 。3) 每種分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學生上臺演示)兩種分法:12*4 12*6

  2、完成課后練習“試一試”。

《分香蕉》教案 篇3

  教學內容課本第38頁,第40頁練習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建立除法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并加深體會。

  教學重點

  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

  如何建立除法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動手操作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手段:主題圖,小棒若干。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題圖片。

  師:你們知道小猴子喜歡吃什么?

  生:香蕉。

  師:誰能說出圖意?

  生:兩只小猴子來智慧老人家里做客,智慧老人要把12根香蕉分給兩只小猴子。

  二、問題探究

  師:通過看圖,你想提什么數學問題?

  生:平均每只猴子分得幾根香蕉?

  師: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板書問題)

  師:我們可以用12根小棒代表12根香蕉分一分?凑l分得最快。

  學生開始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師:你是怎樣分的呢?

  組織學生分組匯報,演示自己分的過程。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教師講解把平均分轉化成除法算式。

  師: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除法的運算符號是“÷”,讀作“除以”。(教師板書:÷)

  師: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樣列式?

  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香蕉。算式是“12÷2=6(根)。(教師板書)

  學生齊讀算式。教師指著算式引導學生說出算式的含義。

  師:剛才我們通過擺小棒知道了12除以2等于6。如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嗎?

  生:12÷3=4(根)。(教師板書)

  師:在12÷3=4這個算式中,12是被除數,3是除數,4是商,÷是除號。(板書)

  師:(指算式)誰能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把12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

  三、體驗感悟

  師:剛才分香蕉的時候,出現了多種分法,同學們掌握了把平均分轉化為除法計算的方法。老師有一個問題,請小朋友想出又快又好的辦法解決。

  教師出示題目:18根小棒可以怎樣平均分,每份是幾根?把分的過程用除法表示出來。

  學生動手分,把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

  組織學生匯報,并說出算式表示的意義。

  生:平均分成2份,算式是18÷2=9(根)。18÷2=9表示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

  生:18÷3=6,表示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生:18÷6=3,……

  生:18÷9=2……

  教師肯定、鼓勵分法多樣化。

  讓學生根據分的結果完成第38頁練一練。

  四、實踐應用

  完成練習二第1、2題。

  學生獨立完成在書上,教師巡視,集體訂正。

  練習設計:第38頁的練一練,第40頁練習二的第1、2題。

  板書設計: 分香蕉

  12÷2=6(根)

  “12÷2”讀作“12除以2”。

  12 ÷ 3 = 4(根)

  被 除 除

  除

  數 號 數 商

《分香蕉》教案 篇4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上冊)p38

  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

  過程性目標: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儀器及自制課件(author ware)。

  學具準備:香蕉圖片12張,小棒1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前交流。(1分鐘)

  教師:今天呀,老師要和大家一塊兒來逛逛,快樂的數學樂園。里邊有好玩的、好看的、當然還有好吃的。有很多水果,你能告訴老師,你最喜愛吃什么呀?

  學生:(3名學生回答)

  二、新授課。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1分鐘)

  1、分2份。(重點:認識除號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會讀除法算式。)

  教師:有沒有誰喜愛吃香蕉?你為什么那么喜歡吃香蕉。窟@兒就有許多好吃的香蕉,一共有12根,你知道嗎?小猴子也很喜愛吃香蕉,這可怎么辦?怎么分呀?

  學生: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兩只猴子都高興地吃上了6根香蕉。

  教師: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兩只猴子都高興。

  那我們就來幫小猴分香蕉吧,我們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看看每份是不是6根?

  (屏顯: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

  學生操作: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1分鐘)

  教師:(“大眼睛,看老師!保

  告訴大家,你分香蕉的結果。

  學生口答:每份6根香蕉。(屏顯:每份6根香蕉)(1分鐘)

  教師: 大家擺得快,分得好,小手靈巧極了。老師特別要表揚剛才的那們同學,他真了不起,不用擺小棒就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真能干,我們要向你學習,你能給我們說說,沒有擺小棒,你又是怎樣知道的?

  學生:口答。 加法、減法等。

  2、認識除號。(1分鐘)

  教 師:真是好想法。同學們,如果我們都沒有了小棒可怎么辦?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方法,能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的?

  學生:口答。2個6是12等。除法。

  教 師: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我想,大家一定特別想問問“什么是除法呀?”大家別著急,等會兒,你見到除法的運算符號——除號,你就明白了。瞧,它來了。

  (屏顯:÷)

  叫叫它的名字。

  除號長什么模樣啊?

  它和乘號、加號長得一點兒也不像。

  學生:中間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長得就像兩只可愛的小眼睛,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真是可愛極了。(領學生讀2遍——“除號”)

  教師:同學們,你知道嗎?除號可喜愛和數字娃娃在一塊兒做游戲。(2分鐘)

  看看,除號都把誰請到了它的旁邊做客呀?

  (屏顯:12÷2)12是從哪兒請來的,這2又是誰呀?

  教師:我們一共把多少根香蕉平均分了?

  學生:12根香蕉。

  教師:“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那“2”又表示什么呀?

  學生:平均分成了2份。

  教師:“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平均分成了2份,把“2”寫在除號的后邊。

  3、會讀除法算式。(2分鐘)

  教師:瞧瞧,我們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齊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讀嗎?首先看看除號讀作什么?(屏顯:除以)

  除法的運算符號——除號讀作“除以”。這個除法算式,該讀作“幾除以幾呀?”

  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2。

  學生:跟讀2遍。“12除以2”。

  4、練一練。(除法算式的讀法、看圖意說出除法算式。)

  教師:大家讀得可真整齊。那么,下邊這些除法算式你也會讀嗎?

 。1)我會讀。(1分鐘)

  8÷212÷4 12÷2 20÷5

  學生試讀:8除以2、12除以4、12除以2、20除以5。個人讀。

  朋友、同學互相讀。集體讀。

  教師:大家讀得真響亮。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的時候,可以請除號娃娃幫忙,用除法計算。

  下面,看漂亮的圖片,你能列出整齊的除法算式嗎?

  (2)我能行。(2分鐘)

  平均分2份,每份幾根?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呀?

  18(÷)2

  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根?也可以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呀?幾除以幾呀?

  (18)(÷)(6)

  學生:先說說圖意,再列式?梢杂贸ㄓ嬎悖

  教師: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5、寫得數“6”。 (2分鐘)

  教師:大家讀得好,說得也好。哦,瞧我們,這12根香蕉是分完了,可我們的除法算式還沒有寫完呢。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是“12÷2”,分得的結果是什么?

  (屏顯“=”)

  咱們應該請哪個數字娃娃在等號后邊做客呢?

  學生試說:分得的結果,每份香蕉都是“6”根。

  教師:分得的結果是“每份6根”,把“6”寫在等號的后邊。

  教師:分的是香蕉,單位名稱應該是什么?

  學生:根。(屏顯:根。)

  教師:同學們,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幾根?

  我們可以請什么運算符號來幫忙?用什么方法計算?

  學生:請除號。用除法計算。

  教師: 誰能讀出完整的除法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學生:試讀。和你的朋友比比誰讀得最好。

  教師:我們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大家說,除法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6、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3分鐘)

  教師:同學們,除法算式里,除號娃娃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名字——除號,

 。ㄆ溜@:除號)

  你知道嗎?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數字娃娃也想要個名字。它們可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你知道嗎?

 。ㄆ溜@:被除數、除數和商)

 。1)除號前邊香蕉的總數“12”叫“被除數”。

  (2)除號后邊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數”。

 。3)等號后邊的分得的結果“6”叫“商”。

  三、這12根香蕉還可以怎樣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1、想一想。獨立完成。

  教師:香蕉可真香啊,我們已經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分給了2只猴子,每份6根。如果不是2只猴子要吃香蕉,那可怎么辦?你還可以怎樣分?你能不能再想想辦法,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

  2、說一說。先小組內說說,再集體說說。

  教師: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學說說,最好能和別人想的不一樣,那才了不起。

  學生匯報:口答。

  3、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算式。

  教師:我想大家一定行, 小組里的同學一塊來,有的出主意,有的擺圖片,有的寫除法算式。比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誰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學生交流、操作:說一說、分一分、寫一寫。(2分鐘)

  教師:大眼睛,看老師。

  學生匯報:實物投影操作兩題:12÷3=4(根) 12÷4=3(根)

  其他口答:12÷6=2(根)12÷12= 1(根)12÷12=1(根)

  教師:板演黑板。(3分鐘)

  四、閱讀課本p38《分香蕉》。學生小結。(2分鐘)

  教師:同學們真聰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數,列出那么多個整齊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這就是咱們今天學習的新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38——《分香蕉》。大家邊玩邊學可高興了。那么,你認識了什么,特別開心?你學會了什么,特別高興?

  學生:口答。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都認識了除號和整齊的除法算式。本領可大了,收獲特別多。

  正在這時,瞧,誰來了,噢,是個可愛的小機靈,它可關心大家了,它特別想知道大家在數學樂園里,玩得開心嗎?學得高興嗎?小機靈想問問同學們,你們喜歡除號嗎?會用除法計算了嗎?那小機靈可要考考我們了,你能行嗎?那咱們可要比試比試,看看誰是今天數學樂園里的既開心又聰明的“小小數學家”?

  五、我是小小數學家。(屏顯:數學樂園)(2分鐘)

  教師:數學樂園里真熱鬧,男孩女孩都高興,

  有玩的、有吃的,快來快來真開心。

  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決的問題?

  教師:數學樂園里真有趣,都有誰在里邊玩耍啊?這都有什么玩的?有什么好吃的?

  學生:口答。有3個男孩和2個女孩

  教師:這么多好玩的、好吃的,你想把它們分給哪幾個可愛的小朋友啊?能用除法解決嗎?要平均分成幾份呢?和你的朋友一塊來,想一想、說一說、擺一擺、寫一寫?凑l是最能干的“小小數學家”。

  學生:交流意見、然后操作,匯報。(3分鐘)

  教師:大眼睛,看老師。

  大家一定還有許多更好的想法。真是能干的“小小數學家”。下課后還可以和你的老師、同學慢慢地說。

  同學們,數學樂園里真是有趣極了,既好玩,又長了本領!靶⌒祵W家”們,咱們以后可要常到這兒來玩啊。那咱們可一言為定了。

  六、開放題。“我是小機靈”(機動)

  教師:這節課,小朋友們勤動手、勤動腦。美麗的花兒要送給你。

  請大家幫老師出出主意,給5個做得最棒的小朋友送小紅花,要剪幾朵才夠送呀?如果送多些呢?(屏顯)

  你有好主意,一定記得告訴我。謝謝小朋友們,謝謝大家。

  七、下課。

《分香蕉》教案 篇5

  《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從生活情境引入新課。在學生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及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活動的分一分、說一說,體現讓學生在玩中學的理念。

  小組活動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興趣給激發出來了。教學成功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貫徹了課改的新思想,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對新課內容的學習,只是適當地指導、點拔。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

  3、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概念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教學反思

  這個學期由胡主任負責我們二年級的教學常規檢查,我欣然接受了,只想在這個活動中得到更多老師地指導,以求自己在教學藝術上的更大進步。

  按照課時進度我將要《分香蕉》這一課,可由于這是同學們初次接觸除法,在教學上可能會存在一定難度,本想給領導求求情,讓她下節課再聽?上氲铰犝n后可以得到更多老師的指導,我決定就在今天讓同學們來認識除法。

  本節課是要學生結合平均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課前,我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 “小猴分香蕉”一故事情景導入新課,然后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于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這時有學生說出:2×6=12,很不想聽到的答案居然被同學們說了出來。這時,我只好停下來,請另一位同學說一說:剛才這位同學所列的算式到底求出的是什么數學問題呢?很快,同學們安靜了下來。思考之余,大聲喊到:求的是一共有多少根香蕉?我緊接著重復了先前的提問:請同學們用一個算式表示剛來我們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的過程和結果。這時隱隱約約聽到下面有同學在小聲的說道“用除法”。唉,我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這時學生才猛然想到所見過的除法算式,很快地舉起了小手。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可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有的學生會擺,會圈,卻不會列式。有的學生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但是通過數數學生在括號里都能填正確,這種情況必須具體學生具體分析,進行個別指導。在以后的做題中慢慢積累經驗,逐步提高自己。

  我給任景業老師的留言

  我在巡聽二年級(北師大版)“分香蕉”一課時,主題圖是“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兩個猴子”教師讓學生動手分一分的時候,我發現有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分小棒,最后形成6小堆。而老師強調的是兩小堆里有6個小棒,算式是:12÷2=6。在“試一試”中(18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教師先讓學生圈一圈,結果我發現又有很多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地圈,而教師巡視的時候也看到這種情況很是“著急”,反復強調是“平均分成了2份,應該圈幾個?9個吧!”這引起我的注意和思考:難道圈兩個就不對嗎?圈兩個就是一個一個地拿放在一起。拿了幾次結果就是幾,我想那些學生或許就是這樣想的吧?和老師們交流的時候,她們不太同意我的意見(我沒有教過低年級)。請任老師給予指點。謝謝!

  謝謝一葉輕舟老師,很難說我的意見能給你具體的答案,只談談自己對這部分內容的思考,供參考。

  小學生從具體實物的動手操作到算式抽象是很難的事。

  先要有借助具體實物的動手操作,然后才能脫離實物操作到心象操作,再到抽象的算式。教材注意到了這一點,安排了幾節分一分:

  第一節《分桃子》:8個桃子,兩個猴子分,數目較小,沒有余數。

  ——借助于學具圓片、木棒實物操作以及圖畫,讓學生圈一圈,連一連。

  第二節《分蘋果》:12個蘋果分到4個盤子中,10個蘋果每3個裝一袋,數目相對較大,分一分時有了余數。可以引導學生初步發現與乘法口訣的聯系。

  ——借助于具體操作或圖示,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

  第三節《分糖果》:20塊糖果分給5個小朋友,大數目平均分。試商,平均分的合理性,策略的多樣性。

  ——借助于具體操作、圖示、表格,分一分,圈一圈,連一連,填一填。

  第四節《分香蕉》:12根香蕉,兩只猴子分。認識除法意義和算式。

  ——借助于具體操作、圖示、算式。

  從教材的編排看,從實物操作到算式抽象,一直是借助于具體操作和圖示。雖然前面已有了三節的教學作基礎,但學生的發展不會這么順利,仍然需要一個過程,由實物操作體會什么是平均分,然后,他要擺脫實物操作,到用心去想象著如何分,到把這個算式表達出來,看到算式知道且能想象到這個算式是什么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是容易事。我認為,三節課的鋪墊是遠遠不夠的。

  我聽過一節《分桃子》,在學生解決分桃子問題時,學生用圓片代表桃子,很快得出了答案。但在解決第二個問題給小狗分骨頭時,學生并沒有仿照上題的擺法再用手中的小圓片表示骨頭去做,而是把圓片收起來,換成了長長的小木棒。我問陪同的聽課教師,學生的小圓片有多少?他們說,有二十片,和小木棒的數量一樣多。學生把圓片換成小木棒,不是因為手中的圓片不夠用,而是因為長形的小木棒比圓形的紙片與骨頭更相像。他們還不知道用“圓形”的東西也可以代表“長形”的東西。他們并沒有意識到,手中的“一個”圓片也可以對應于書上畫出的“一根”骨頭。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從具體實物的分一分到脫離實物的抽象有多么困難。

  這樣來看,教師先讓學生圈一圈,結果發現又有很多的學生是兩個兩個地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為什么教師看到這種情況很是“著急”,反復強調是“平均分成了2份,應該圈幾個?9個吧!”我不知老師的想法,只可做一猜想,老師在前面的分一分的幾節課中,已讓學生體會分一分與乘法口訣的聯系,在上節分一分時已作過分一分的策略方面的比較(也就怎樣分可以一步到位,簡便快捷,不易出錯),學生應當出現直接的結果“分9個”。如果前面幾節課老師已有過這樣的要求,學生出現的情況與老師的預設不符,老師當然就會著急了。

  在具體的內容的教學處理上,老師有調整的權力。但我建議,引出算式不要忙著做試一試,回過頭來再看《分糖果》《分桃子》《分蘋果》,讓學生將前面的分一分寫成算式,使原有的經驗與新的知識結合起來,不要象黑熊掰玉米,掰一個,掉一個。成人的思維有聯系性,小學生這方面還太弱,需要我們教學中引導與示范。

  你說“那些學生或許就是這樣想的吧”,我很贊同你的觀點,老師你可以這樣教,也可以那樣教,但是最好的老師也不會阻擋學生不能這樣想。這是規律,也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學生出現了這種想法,我們要思考學生的基礎到了什么地方,只有明了這個問題,我們才可能給學生有效的指導,否則,就象兩個學生走到了不同的*路口,你卻發出指令讓他們都同時向右拐一樣的荒唐。

  再思考:

  我詢問了很多低年級老師關于“平均分”讓學生擺或圈的具體指導操作方法。她們都說是平均分成幾份就是圈幾個“大圈”,然后讓學生可以“一個一個地拿或兩個兩個地拿”分別放進大圈里,最后看一個大圈里有多少個結果就是幾。然而我多次聽此類的課時發現很多學生在自主操作的時候總是喜歡“平均分成幾份”就首先拿出幾份放在一起作為一堆,然后數出一共分成幾堆結果就是幾。

  有人說老師那樣分是“平均分”而學生那樣分就是“包含除”。我不太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在孩子的思維里他并不知道什么“平均分”、“包含除”這么專業的術語。對學生而言,是一次圈起來9個方便呢?還是一次拿兩個(就是平均分成兩份)圈在一起,然后再一次拿兩個(還是平均分成兩份)圈在一起……最后看分了幾次,結果就是幾這種方法簡便呢?由此想到似水流年老師寫的《 孩子的心是透明的玻璃》一篇文章,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很單純的,只不過被我們成人想復雜了、繁瑣了,抑或我們“根本沒朝簡單的事實方面去想”吧。

《分香蕉》教案 篇6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教科書二年級上冊38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分一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教材簡析及設計說明】

  本節教學內容是前面大量的等分活動,學生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基礎上,開始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并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名稱。教材通過小猴分香蕉的情境圖,引導學生在分一分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和概括,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聯系,由于我校沒有多媒體,很難直觀的再現小猴分香蕉的等分過程,用小棒代替又引不起學生足夠興趣(因為前面的分一分活動絕大部分是借助于小棒完成)。因此,我吧“分香蕉”的情境改為學生分組參加跳繩比賽,讓學生自行設計分組方案,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知道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名稱,并體驗數學于現實生活的聯系。

  【學習方式】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今天下午,我們班要舉行跳繩比賽,根據報名人數,各組都有12人參加,那么,怎樣組織比賽呢?怎么樣平均分組才能使必死啊更好呢?我想請同學們來設計這個方案,看看誰是設計能手?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構建數學模型

  1分組設計比賽方案

  2、匯報交流設計方案,師板書記錄。

  可能有以下分法

  (1)平均分2組,每組6人。

  (2)平均分3組,每組4人

 。3)平均分4組,每組3人

 。4)平均分6組,每組2人

  3、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算式的聯系

  (1)根據板書(1),把12人平均分成2組,每組6人,可以列算式如下:

  12÷2=6

 。2)引導學生讀12÷2,讀作12除以2

 。3)學生自讀2遍,同桌互讀2遍

  4、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1)根據以上分發,把12人平均分成6組,每組2人的除法算式是:12÷6=2,除法各部分名稱如下所示

  12 ÷ 6 = 2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2)生齊讀除法算式,同桌互相說一說12÷6=2各部分名稱。

  5、四人小組交流生活中運用除法的實例,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三、拓展運用

  師:客人們高興地走了,猴媽媽夸兄弟倆真聰明。猴兄弟倆想:今天我們既招待了客人,還學會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分一分的活動,不知小朋友們是否學會了,咱倆去考考他們吧!小朋友們,你們敢接受小猴子的考驗嗎?

  生:(齊答)敢。

  1、完成p38頁練一練

  生先用筆在樹上圈一圈,然后根據圈的過程把除法算式列出來。

  2、出示小黑板

  (1)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根)

  (2)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根? □÷□=□(根)

  (3)每份3根,有幾份?□÷□=□(根)

  (4)你還想怎樣分?把分的算式寫出來。

  3、看圖寫算式。

  □÷□=□(盤)     □÷□=□(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請說一說。下午的跳繩比賽,就按你們設計的方案分組進行

《分香蕉》教案 篇7

  一、說教材。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本課“分香蕉”之前教材創設了三個“分一分”的實踐活動,通過“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會運用具體的操作活動解決生活中平均分的問題,深刻地體驗到平均分的意義。本課主要是在前面豐富體驗的基礎上,經歷“平均分”具體操作的數學化過程,體會除法的意義與應用價值。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活動引出除法算式,并把它與“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和結果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獲得對除法意義的初步理解。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意義。這就是把直觀操作符號化、數學化,使學生初步理解除法意義的過程。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教學重難點: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

  1、提供現實而有吸引力的學習背景。結合“分香蕉”的情境,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讓學生經歷除法算式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精心為學生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特別是引導學生思考、尋找和發現除法與自己已有的生活體驗之間的聯系,讓學生感覺到數學是實實在在存在我們的生活中,與生活息息相關,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是有用的,我們學的是有用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多給學生創造進行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多觀察。數學雖不同于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觀察實驗情況,得出結論,但除法算式的抽象概括,可以讓學生觀察圖片、尋找信息來加深理解,因為已經有了前面3節課的平均分的操作活動,所以這節課以觀察為主。讓學生多思考。除法算式的提出與抽象,算是中每個數表示的意義,算式表示的意義都需要學生多思考。讓學生多說。數學學習活動基本上是數學思維活動,而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所以掌握數學語言是順利地、有效地進行數學學習活動的重要基礎之一,我們要求學生應當把對數學語言的掌握同數學知識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要訓練學生多說。我認為,課堂上學生的說,比“做”更有意義!罢f”是大腦思維內容的具體再現,學生能既清楚又有條理的解題步驟地說除法算式得意義,對應的平均分的過程說出來,才說明學生真正地理解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質疑、設問可討論,問題怎樣解決可討論。通過討論,學生間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達到交流進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學中讓學生多練習、多提問、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學生參與的機會,提高學習的效率。

  三、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課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師:你們瞧,這兩只小猴皺著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么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它們為分面前的香蕉發愁。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ㄔO計意圖: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分一分的情境,符合學生幫助別人的心理,學生很容易進入問題的情境中。)

 。ǘ┎僮魈骄。

  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1)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2)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3)抽象除法算式: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么寫嗎?板書:12÷2=6(根)

  這個算式你會讀嗎?(指名讀)

  分別提問:12、2、6分別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ㄔO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多次平均分的操作經驗,所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請學生用小棒擺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幾根?有了正確的答案后,由教師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是考慮到第一次出現除法算式,由教師出示規范的寫法,有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學生的記憶會比較深刻。對于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能促進學生對具體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與抽象除法算式的聯系的理解,也就是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有了現實的依托。只有解釋清楚除法算式中每個數的意義才算是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所以應該重點讓學生解釋表達。)

  2、如果又來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么說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說。

  你會列出相應的除法算式嗎?板書:12÷3=4(根)

  分別提問:12、3、4分別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自由地說一說

  (設計意圖:在前面的環節中,由教師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給了學生解釋理解的空間,在學生的頭腦中已經初步建立了解決類似平均分問題的模型,接著繼續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并讓學生嘗試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說一說它表示的實際意義,結合具體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第二次平均分之后就讓學生嘗試寫除法算式,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是對模型進一步的建立與鞏固。)

  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中各個部分也有自己的名字,誰能來當小老師說一說?(板書)

  4、你還會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幾份?

  獨立分——輕輕說——用除法算式表示

  全班交流(板書)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對平均分用相應的除法算式表示這個模型的更進一步鞏固。在這個過程中有無聲的操作,有有聲的語言,有動筆的練習,可以說,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把平均分的具體操作與抽象的除法算式進行了很充分的聯接,對于除法意義的理解會比較扎實到位。)

 。ㄈ╆J關游戲

  師:你們幫小猴解決了煩惱,他們非常感謝你們呢!想邀請你們和它們一起去闖智力關,你們愿意去嗎?

  1、看圖列式(課件)。

  2、說一說,分一分。(看課件說,在練習紙上分一分)

  3、看算式,分一分。

 。ㄋ模┱n堂總結: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

 。C動)排座位:馬上就要召開校運動會了,準備邀請18位二年級的家長來觀看,校長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給我們班去完成,你認為這怎么排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ㄔO計意圖:這是對模型解釋應用的過程,有正向的看平均分圖列相應除法算式的練習,有逆向的看算式進行平均分的圈一圈的練習,在正向和逆向的思維碰撞中對于除法運算的意義將達到更深刻的理解與應用。)

《分香蕉》教案 篇8

  一.教材解讀:學生經歷“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的學習,對“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認識,從本節開始把“平均分”轉換為列除法算式表示,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初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學生年齡小開始接觸除法要有一定困難,所以要通過多媒體教學直觀演示和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數一數來體會除法的意義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重點: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及除法的意義。

  難點: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儀器及自制課件

  學具準備:香蕉圖片12張,小棒1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家里來過客人嗎?通常你用什么來招待客人呢?

  你們真是熱情、懂禮貌的好孩子。你們知道嗎,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和笑笑,也不是機靈狗,而是兩只可愛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長的香蕉給他們當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要把12根香蕉分給2只小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你們愿意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二、問題情境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請你用學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誰來說說你分的結果?

  3、如果我們都沒有學具可怎么辦?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嗎?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ㄆ溜@:12÷2) ÷叫什么名字? 除號長什么模樣啊?

 。ㄖ虚g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領學生讀2遍——“除號”)

  4、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12是表示什么?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邊。

  瞧瞧,我們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齊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讀嗎?

  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2。(跟讀2遍。)分得的結果是“每份6根”,把“6”寫在等號的后邊。

  分的是香蕉,單位名稱應該是什么?

  5、練一練。(除法算式的讀法、看圖意說出除法算式。)

  大家讀得可真整齊。那么,下邊這些除法算式你也會讀嗎?

  (1)我會讀。

  6÷2 10÷5 18÷4 20÷5

  大家讀得真響亮。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的時候,用除法計算。

  活動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來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該怎樣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 小組里的同學一塊來,組長做好分工和組織,一人出主意,一人擺圖片,一人寫除法算式,。比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誰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學生交流、操作:說一說、分一分、寫一寫。

  板書: 12÷3=4(根) 算式表示什么?

  同學們,除法算式里,除號娃娃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名字——除號,(屏顯:除號)

  你知道嗎?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數字也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你知道嗎?

 。1)除號前邊香蕉的總數“12”叫“被除數”。

  (2)除號后邊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數”。

  (3)等號后邊的分得的結果“6”叫“商”。

  活動三:小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

 、侔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诎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郯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數,列出那么多個整齊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這就是咱們今天學習的新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38——《分香蕉》。大家邊玩邊學可高興了。那么,你認識了什么,特別開心?你學會了什么,特別高興?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都認識了除號和整齊的除法算式。

  三、鞏固深化

  1、幫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裝修房子,它要把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幾根。你們能幫助它嗎? 18÷2=9(根)

 。2)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幫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細觀察圖,提數學問題。(12個果子平均分給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運幾個果子?)

 。2)根據圖意列算式,并說出你是怎樣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實踐應用

  調查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你有什么收獲?

《分香蕉》教案 篇9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頁分香蕉除法的認識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2.認識除法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義。

  3.通過分一分和活動,培養學生思考與初步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尊重他人。

  2.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教學重、難點: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課件 20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 故事引入

  兩只可愛的小猴今天又來請同學幫忙了,它們帶來了12個香蕉,想請同學們幫忙分一分,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忙嗎?(出示:分香蕉)

  二、新授課

  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香蕉,請你分一分。

  l 獨立分一分。

  l指名說一說分的過程。

  師引導:象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們把這個分的過程也用一種方法來表示,那就是除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認識。(出示課題:除法的認識)

  2. 學習除法算式的書寫

  師:這個除法算式怎么寫呢?師邊講解邊板書出除法算式。

  12 ÷ 2 =6(根)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認識除號

  2)讀一讀除法算式。

  3.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師: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呢?先用小棒分一分,再想一想

  用除法算式怎樣表示?出示12÷3=4(根)說一說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

  師:我們前面學的加、減、乘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除法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稱。

  講解:除號前面的數叫被除數,除號后面的數叫除數,等號后面的數叫商。

  同桌互相說一說:被除數、除數、商在算式中的什么位置?

  l 結合除法算式說一說各部分的名稱。

  三、 鞏固練習

  1、分一分,算一算

  師:我們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3份,還可以怎樣分?同桌互相分一分,列出算式,并說出算式表示的意思。

  師:想一想,怎樣分才能用除法計算。

  2、 練一練

  說一說,題目的要求是什么?獨立完成。集體反饋。說一說算式表示的意義。

  四、 總結:今天我們通過幫小猴分香蕉,你學會了什么?

《分香蕉》教案 篇10

  《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平均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的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活動的,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首先利用“分香蕉” 的具體情境,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于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學生很快說出算式,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蛇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像我班韓子宣,萬雄飛等同學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加強個別指導。

  《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采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小棒練習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當然這節課上完后總體的感覺不是很好,上完課我就及時對這節課做了反思,不足的地方還很多:

  1、在備這節課時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對要以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設問題考慮的不是很全面,在提出問題時語言有幾處不到位,比如:從“分一分”“擺一擺”中引出除法,當時設想的是“同學們的分法都很好,那你們知道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怎樣來計算?”而在上課時說成了“用小棒分是不是很麻煩,那你們誰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計算”這個問題說的很沒有水平,說明我對教材的挖掘還是不夠。

  2、這節課是要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義,從平均分來引出除法,在我提出兩只小猴子爭吵怎么分時,學生回答平均分,緊接著我有提問“那誰知道什么是平均分?”有一學生這樣回答“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一樣多”,學生這個問題回答的很不錯可是我沒有抓住,應該抓住這個問題來再次強調分均分的含義,讓孩子更具體理解平均分,為下面的環節打好基礎。

  3、建立平均分的意義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在具體的情境中知道在這個除法算式中每個數代表的意義,此處考慮的不是很到位,在本節課中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包含分,可是我對這個重點沒有抓住,以至于學生對此處的概念比較模糊,在遇到問題是不知道怎樣去選除數,總是把除數和商搞混。

  4、這節課是用“分一分”來引出除法的,所以在學生用小棒分完之后應強調分的結果,平均分重點是在結果,而在此處我沒有重視,以至于在學生分的時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分,例如:用12跟小棒代替香蕉來分給兩只猴子,有一位孩子是這樣分的,先給同桌4 根,再給自己4根,可是剩下4根不夠分了。

  5、數學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很重要,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從主題圖中去思考!

  這些都是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分香蕉》教學反思

  經過前面幾節“分一分”的除法意義的感受課,這節課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學生從中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開始認識除法。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由于有了分東西的基礎,學生很快分出結果,這時我問:“你能不能用一個簡潔的算式來表示?”學生很快說出算式,教師寫出除法算式,引導學生看書認識除法的各部分名稱。這樣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方法。在練習中我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列出除法算式,并說出每個部分的意義。可還有少部分學生存在問題:有的學生會擺,會圈,卻不會列式。有的學生會擺、會列式,但卻不會說各部分表示的意義。還有的學生不知除數是誰?如: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他列式:12÷4=3,學生知道每份是4根,可是動筆列式時不知除以哪一個數等等,這讓我相當的苦悶。

  針對以上部分學生沒能很好的掌握的種種情況,我做了以下總結: 在前面幾節的感受課中未能把分東西時的總數,份數和每份數明確。在前面的感受課中應讓學生邊分邊說分的過程,和明確分東西有一個分的總數,還有分成的份數及每份分得的數量。

  另外,在教學中未能給學生以充足的時間討論交流除法算式的意義。例如,讓學生用12個圓片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個。再指出這樣的過程可用一個算式(12÷2=6)來表示。教學時如能在這個環節后增加一個“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充分的交流討論算式的意義,或結合小猴子分香蕉的情境來說說算式的意義,相信學生對本課的難點就能迎刃而解了。

  另外,還要多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會一舉兩得。

《分香蕉》教案 篇11

  一、分分填填,溫故鋪墊

  師:昨天我們學了什么內容?

  生答:(分桃子、一樣多、平均分)

  師:學得咋樣?

  生:好。

  師:淘氣今天可要考考你。

  出示課件:考考你

  1.填空:

  二六( ) ( )十二 三六( ) ( )十八

  3×( )=12 ×5=15 5×( )=30 ( )×4=16 ( )×6=18 ( )×9=9

  2.☆☆☆☆☆☆

  (1)平均分給了三個人,每人分(。﹤!(生:每人分2個。)

  (2)每人分三個,可以分給(。┤恕(生:可以分給2個人。)

 。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班級回報)

  (由“考考你”入手,既復習了平均分,又為新知的學習找到了知識的生長點,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二、情景創設課題引入

  師:(出示課件)看,老師今天帶誰來了?

  生:小猴子

  師:你們知道小猴子喜歡吃什么嗎?

  生:香蕉

  師:板書課題:—— 香蕉

  (充分利用課件,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三、問題探究

  1、看一看、找一找

  師:(課件演示:我能行)認真看圖,找一找有哪些數學信息?

  生1:12根香蕉。

  生2:2只小猴、一只猴媽媽。

  師:看得真仔細。今天,猴媽媽給猴兄弟倆準備的早餐是香蕉,猴媽媽可犯愁了,怎樣分才公平呢?你們能幫幫它嗎?

  生:能,平均分。

 。◣熝a充課題:分香蕉)

  2.圈一圈,說一說。

  師:你們是怎么分的?

  生:圈一圈。

  師:每只小猴分得幾根?

  生:6根。

  師:對不對呢?火眼金睛的大圣來了,請他做裁判。(演示課件)

  生:對。(拍手表揚)

  3.讀一讀,認一認。

  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用圈一圈的辦法知道每份是6根。笑笑可不同意這種辦法。你們想知道笑笑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想。

  (演示課件:12÷2=6(根))

  師:12,2,6分別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兩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師:誰知道這個算式怎么讀?

  生:讀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煱鍟骸12÷2”讀作“12除以2”。)

  師:我們看笑笑是怎么讀的。

 。ㄈ嗤瑢W跟笑笑一起讀)

  師:(演示課件)淘氣又給我們帶了一個問題:12根香蕉,每4根裝1盤需要幾個盤子?

  生:4個盤子。

  師:這個算式中各部分叫什么名字?

  生:不知道

  師:像起名字一樣我們給這個算式中各部分都起個名字好不好?

  生:好

  師:還是讓淘氣告訴你們吧。

  (動畫演示課件:12 ÷ 4 = 3(根))

  被 除 除  商

  除

  數 號 數

  師:誰敢上講臺教教大家嗎?

  (生教)

  師:大家會認了嗎?同桌互相說一遍。

  四、體驗感悟

  師:到了中午,猴兄弟家來了客人,猴媽媽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來,讓兄弟倆平均分給客人吃。猜一猜,兄弟倆是怎樣分的呢?它們家來了幾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小組討論,先分一分,再寫算式。

  學生匯報:

  生1:小猴家來了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

  生2:小猴家來了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

  生3:小猴家來了3位客人,每人4根。算式是:12÷3=4(根)。

  生4:小猴家來了2位客人,每人6根。算式是:12÷2=6(根)。

  教師出示課件: “齊天大圣”來幫忙,補充并訂正結果。

  12÷6=2(根)

  12÷4=3(根)

  12÷3=4(根)

  12÷2=6(根)

  12÷12=1(根)

 。ɡ蠋熝a充:小猴家來了12位客人,每人1根。算式是:12÷12=1(根)。)

  師:你能說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嗎?(教師指著算式2 。)

  生:12是被除數,4是除數,3是商。

  (充分利用課件,通過幫猴子分香焦把學生吸引到數學活動中來,然后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圈一圈、說一說、淘氣和笑笑來幫忙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掌握了平均分與除法算式的關系,并會讀、寫除法算式,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學生,為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五、實踐應用

  1、把( )根蠟燭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根。

  列式:( )÷( )= ( ) (根)

  2、把( )個蘋果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ā。拢ā。健。▊)

  3、火眼金睛(列式對的打√)

  12個草莓裝3盤,每盤裝幾個?12÷2=6(個) ( ) 12÷3=4(個) ( )

  把18根骨頭平均分給6只小狗。平均每只小狗得幾根骨頭?

  18÷2=9(根) ( ) 18÷6=3(根) ( )

  4、把12根筷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

  ( )÷( )= (根)

  平均分成6份,每份幾根? ( )÷( )=( )(根)

  5、教師巡視,課件訂正

 。ň毩曉O計層次分明,形式多樣,集實用性和趣味性于一體,使枯燥的數字更具情趣,同時進一步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

  六、小結

  師:小猴子今天有很多的收獲,你們呢? 能說說你的收獲嗎?

 。▽W生談收獲)

  師:學習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學會了寫、讀除法算式,記住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反思〗

  這節課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但也有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火眼金睛的大圣引入新課,激發他們的興趣。

  2、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對新課內容的學習,我只是適當地指導、點撥。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空間,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3、 充分利用課件,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計算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 充分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以生活,數學就在我身邊”。

  4、在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與價值方面表現得不夠,有待在今后的教學中去改進。

《分香蕉》教案 篇12

  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分香蕉》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孩子認識一個新朋友——除號,并教孩子怎樣寫好這個除號,然后,讓孩子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喜歡童話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我覺得只要我們有意地創設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創編成故事,孩子們都會被精彩的片斷所吸引。

  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采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引導孩子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加法、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從而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算式的讀法。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圖表示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當然,在教學中還會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課堂上孩子比較活躍,有時課堂紀律難以調控。在作業反饋時,還有三、四個孩子掌握不夠好,對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理解不夠。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北師大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分香蕉》教學后記

  這節課我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引入新課,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而且還能讓他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讓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變枯燥的計算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能自主地探索、交流。總體上來說學生在課堂上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我認為課堂教學效果比較成功。不足之處在于經過前面幾節“分一分”的除法意義的感受課中應讓學生邊分邊說分的過程,和明確分東西有一個分的總數,還有分成的份數及每份分得的數量,到今天這一課感覺學生在動手操作時還是不知所以然,胡亂分的現象還大大存在。還有就是學生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還是少了點。在以后的教學設計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樣的活動方式讓學生能主動地去探討解決課中的難點。爭取讓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分香蕉》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8頁。具體教學內容包括:用除法算式表示等分;正確讀出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稱。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學會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知道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名稱。2.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行思考和概括,初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3.通過具體情景,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過程與方法1.通過“分一分”的方式完成“分香蕉”活動,導入新課。2.引導學生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通過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了解除法并用它來解決問題。3.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把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完成本課練習。4.總結本課主要內容,強化學生對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聯系的理解和體會。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讓學生在“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動中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確立學好數學的決心。2.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在具體情景中獨立思考,克服困難,體會除法算式的意義,增加學習的樂趣和信心。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重點1.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2.了解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難點如何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教學突破先從學生熟悉的“分一分”活動入手,在分的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概括,通過具體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加深體會,逐步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當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深刻體會,然后解決問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材第38頁“分香蕉”主題圖。學生準備若干小木棒。教學步驟(1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1.出示教學主題圖,引導學生閱讀思考。2.引導學會動手操作,列出算式。3.講解除法算式。4.組織學生分組練習,引導學生正確列式。5.總結本課,安排練習。i.認真閱讀主題掛圖,思考問題。2.積極參加活動,列出算式。3.認真聽講,了解除法算式的名稱及讀法。4.作練習,列出算式計算。5.復習所學內容,完成練習。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出示“分香蕉”的主題圖,請學生閱讀圖中的問題。2.請學生動手操作。3.引導提問:如果用數學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應怎樣列式呢?1. 朗讀圖中的問題,理解題意。2.用小棒代替香蕉,動手尋找答案,得出:每只小猴子可分6個香蕉。3.思考問題,尋求老師的講解。 二、結合情景,獲取新知(約 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板書:12÷2:6(根),解釋算式的正確含義。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名稱。3.引導學生列出將12根香蕉分成3份的數學算式。4.請學生思考:除了以上兩種分法外,你還可以怎樣分,請兩位同學上前列出算式。1.認真聽講,了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的數學表示方法。2.朗讀“12除以2等于6”,了解到“÷” 即為“平均分”的含義。3.正確列出算式:12÷3:4(根),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名稱。4.借助小棒,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踴躍上臺演示,體會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 三、完成練習。熟悉所學(約 分鐘)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教材第38頁“練一練”,在行間巡視,適當點撥學生列出正確算式。2.根據學生作練習的情況,適當評講,以鼓勵為主。3.總結本課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些練習。1.分小組積極討論,用小棒將算式表示出:18÷2=9(根);18÷6=3(根)。小組代表正確讀出算式及結果。2.認真聽講,注意老師所提示的細節問題。3.回顧本課所學,獨立完成練習。 本課總結我們通過前面的大量等分活動,了解到一些平均分物品的方法,進入到本課我們進一步學習了用數學算式表示等分的過程,這就是除法的作用。在本課中,同學們表現得都不錯,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希望小朋友們繼續努力。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請同學們思考,如果將15根香蕉平均分,可以有多少種分法?列出算式計算。 教學探討與反思1.讓學生從“分一分”的活動人手,引出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便于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從而使學生明白,“除”就相當于把某物體或某個數進行分割,可以是等分,也可以是不等分,不等分就產生剩余數。2.通過具體的情景設置,鼓勵學生進行除法算式的探討活動,與學生互動,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分香蕉》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2.使學生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并加深體會.

  教學重點  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及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教具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家里來過客人嗎?通常你用什么來招待客人呢?

  【演示課件“分香蕉”】你們真是熱情和懂禮貌的好孩子.你們知道嗎,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也不是笑笑,而是兩只可愛的小猴子.你們知道小猴子喜歡吃什么嗎?智慧老人拿出了12根又大又長的香蕉來招待它們,兩只小猴子看見了都饞得直流口水,智慧老人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這兩個小鬼一定會鬧翻天,所以智慧老人想請我們二年二班的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行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二、問題情境.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想一想: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么是平均分?

  2、要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2只小猴子,就是要把12平均分成幾份?請你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一邊分一邊說說你是怎樣分的.

 。1)學生自主探索分小棒的方法.

  (2)向智慧老人匯報分香蕉的結果.

  3、智慧老人傳授數學知識: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1)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12÷2=6(根)

 。2)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2等于6.

 。3)在這個算式里,12叫做“被除數”,2叫做“除數”,6叫做“商”.

  4、學生匯報所學知識,師板書,并介紹除號的寫法,明確每個數的意義.

  活動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里來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該怎樣分呢?請你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再用一道除法算式表示出你分的過程和結果.

  2、板書: 12÷3=4(根) 算式表示什么?

  活動三:小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

 、侔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诎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活動四:課間操.

  三、體驗感悟.

  同學們,大森林里的小動物聽說你們非常聰明,它們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學到的知識幫助它們嗎?

  1、幫助小貓分木材.

  (1)小貓家正在裝修房子,它要把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幾根.你們能幫助它嗎? 18÷2=9(根)

  (2)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幫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細觀察圖,提數學問題.(12個果子平均分給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運幾個果子?)

 。2)根據圖意列算式,并說出你是怎樣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課堂評價.

  請你對你這節課的學習活動情況自我評價一下.

  五、實踐應用.

  調查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分香蕉》教案 篇15

  一、說教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通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四點:

  1、使學生從“分香蕉”的具體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3、學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和結果;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會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建立除法算式與平均分之間的聯系。

  課前準備:小棒20根、投影儀、課件等。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基于這樣的認識和本課學習內容的特點,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如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主動投入地學習。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突出兩點1、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畫一畫等,幫助學生通過大量的感知,形成表象,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初步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系,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難點;2、課前了解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已經知道了一點,但有不全面,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所以在教學除法算式的意義、讀法等,我決定大膽放手讓學生來說出新課的內容,教師只是適當的指導、點撥。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又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ㄕn件出示情境主題圖)

  師:你們瞧,這兩只小猴皺著眉頭正在發愁呢!猜猜它們是為什么事發愁?(學生自由猜一下)對啊,它們正在為分面前的香蕉發愁呢。猴哥哥和猴弟弟誰也不肯吃虧,想分的公平一些,你們說怎么分才好呢?(引出平均分)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喜歡的動物故事引入新課,學生有了生活經驗,既喜歡,又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智慧,學生的興趣就很濃厚。

 。ǘ、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平均分12根香蕉

  (1)、分一分:

  a、用12根小棒代替香蕉平均分成2份,請你分一分。

  b、你能用一句簡單的話把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說一說嗎?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2)、如果又來了一只猴子,你怎么把這些香蕉平均分呢?分的過程和結果又怎么說呢?獨立分——同桌互相說。

  (3)、你還會把這12根香蕉平均分成幾份?獨立分——自己輕輕說——全班交流

  2、認識新朋友

  (1)、師: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么寫嗎?

  12÷2=6(根),12、2、6分別表示什么?÷表示什么意思?這個算式表示什么?

  這個算式你會讀嗎?

 。2)、那么“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你能說說它各部分的含義嗎?

  下面的幾種平均份又怎么列除法算式?請你寫在本子上。

 。3)、觀察這幾個除法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4)、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除法算式這幾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誰能來當小老師說一說?

  [設計意圖] 通過幫猴子分香焦把學生吸引到數學的活動中來,然后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掌握了平均分與除法算式的關系,并會讀、寫除法算式,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學生,為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ㄈ、游戲:闖關

  師:你們幫小猴解決了煩惱,他們非常感謝你們呢!想邀請你們和它們一起去闖智力關,你們愿意去嗎?

  1、看圖列式(課件)。

  2、說一說,分一分。(看課件說,在練習紙上分一分)

  看算式分一分。

  10÷5=( )

  ★ ★ ★ ★ ★ ★ ★ ★ ★ ★

  15÷3=( )

  ★ ★ ★ ★ ★ ★ ★ ★ ★ ★ ★ ★ ★ ★ ★

  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設計意圖]:創設了“闖關”這個游戲,讓學生在競賽的氣氛中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應用。說一說、分一分這題是看算式讓孩子分圖,是個逆向思維,有一定的難度,激起孩子的挑戰欲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算式和平均分的聯系。

  (四)、課堂總結: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和大家分享一下。

 。C動)2、排座位:馬上就要召開校運動會了,準備邀請18位二年級的家長來觀看,校長把安排座位的工作交給我們班去完成,你認為座位怎么排比較合適?說說你的理由。

  板書設計 分香蕉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 12 ÷ 2 = 6(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2 ÷ 3 = 4(根)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 12 ÷ 12 = 1(根)

  … …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分香蕉》教案 篇16

  一、說教材。

  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第三冊《分一分與除法》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除法,在教材的編排體系上,孩子們已經學過:乘法的意義、2~5的乘法口訣(二上)等相關的知識,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是:除法的意義、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用2至5的乘法口訣求商、“倍”的含義,后續的學習是:6~9的乘法口訣、表內除法(二上)、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加減乘除混合過算(二下)等知識。

  教材創設許多“分一分”的實踐活動,通過具體操作解決生活中平均分物的問題,深刻體驗平均分的意義。一是強調對除法意義的體驗。除法運算的本質就是平均分,教材在引入和建立除法算式前,之所以安排了三課時“分一分”的活動,就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經歷并掌握“平均分”的具體操作過程,讓學生在積累大量的分東西的經驗,有助于他們理解除法的意義。學生在分東西時采取的策略是有差異,關鍵是每次分得同樣多,最后的結果同樣多。引導學生學會記錄并交流每次的分法及結果,而不是僅僅只關注如何列出算式。學生一旦明白除法算式不過是“平均分”具體操作過程的符號表示,體會這是數學化的過程,也就認識到除法的意義了。二是編排學習內容上采取乘、除有分有合的策略,有利于體會乘法與除法的區別與聯系,并且要先弄清兩者區別再體會它們的聯系,也就是先分化再貫通。三是“倍”不作為科學概念,而作為生活概念來處理,所以不下概括性的定義,而是結合具體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倍”的意義,體會“倍”與平均分的聯系與區別。

  分桃子——平均分的意義。它是小數目的平均分。通過“分桃子”的過程感受隨意分與平均分的區別,體驗平均分的意義。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①全部分完;②有剩余,剩余的個數少于份數。

  分蘋果——平均分的兩類問題。進一步體驗“平均分成幾份”或“每份分成幾個”都是平均分,以及平均分有分得“一個不剩”和“還有剩余”兩種不同的結果。

  分糖果——大數目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讓孩子們感受分步進行平均分的過程與分法的多樣性。同時也運用這一系列“分一分”的活動,為進一步數學化,認識除法的意義打下認知基礎。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分香蕉——除法運算的意義!胺窒憬丁边@個活動,主要是引入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香蕉的具體操作過程及結果,并解釋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和意義,這就是把直觀操作符號化、數學化,并初步理解除法意義的過程。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從中積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從這節課開始認識除法。除法的本質就是平均分。這個認識過程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過程及結果,用算式表示出來的數學化過程。

  飛行表演——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數的平均分

  練習二——鞏固和應用

  小熊開店——用乘法口訣求商

  運動會——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快樂的動物——“倍”的含義

  文具店——解決“倍”的問題

  花園——用乘、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練習三 鞏固和應用

  二、說學生。

  孩子們是在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孩子們大多來自周邊較為富裕的家庭,由于家長的文化層次參差不齊,教育意識也相差很大,所以孩子們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別。但大部分學生都有很強的求知欲,喜歡動腦筋,愿意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能力較強,喜歡聽故事,愿意參加數學活動。而且經過一年多的北師大版本的學習,多數孩子學會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學校的硬件設施和研討氛圍也很好,每個教師有筆記本電腦,每個教室有背投、實物投影儀等設施,師生還有人手一份的和教材配套的學具。

  三、說目標、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1、結合“分一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其中 知識與技能目標: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2、了解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小組同學團結協作,積極參加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了解除法算式的讀法以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在具體環境中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算式之間的聯系,能夠把平均分的過程用除法算式來表示,能夠理解除法算式的意義并加深體會。

  四、說教法、學法。

  教學時,教師先請學生用擺棒或圖示的方法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有了正確答案后,教師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并解釋它是如何表示平均分香蕉的過程及結果的,也就是結合問題情境說明算式中每個數與符號的意義,以及算式的讀法。繼續讓學生獨立解決: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根?并嘗試寫出相應的除法算式來表示平均分的過程與結果,與書上寫的算式比較是否一致,說一說它表示的實際意義。結合具體情境描述除法算式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還可以進行“還可以怎樣分”的變式練習,嘗試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并在小組內交流。

  五、說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觀察主題圖:說說在圖上你看到了什么

  這幅圖表達了什么意義?

  學生暢談

  設計意圖: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且還能讓他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

  二、探索新知。

  1、 分一分,說一說。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12÷2=6(根)

 。1)、算式讀作:12除以2等于6

 。2)、在算式里:12叫做“被除數”,2叫做“除數”,6叫做“商”

  學生動手操作,匯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從中感悟。

  活動二:12根香蕉平均分還可以怎樣分?動手分一分?

  12÷3=4(根) 12÷4=3(根) 12÷6=2(根) 12÷12=1(根)

  學生動手操作 匯報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思考,使學生在“分香蕉”的具體環境中,建立除法算式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并加深體會。

  2、 寫一寫,讀一讀,認一認。

  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們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板書:12÷2=6(根)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兩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讀作“十二除以二等于六”。

  3、 猜一猜,分一分。

  四人小組討論,先分一分,再寫算式。

  設計意圖: 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引導學生不斷地體會通過除法可以簡潔、明了地表示“一個整體分成若干個相同的部分”這一過程。

  三 鞏固練習

  1、 完成書上的p38第一小題

  設計意圖:進一步的體會等分與除法算式之間的聯系。

  2 、說出每個算式中的被除數,除數,商。

  12÷6 = 2 10÷2 = 5 15÷5 = 3

  3、變式練習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

  例: 寫出下列的除法算式。

 。1)、 把 12 平均分成6分,每份是2。

  (2)、 被除數是30 ,除數是5,商是6。

 。3)、 有8個蘋果,每4個放一盤,可以放2盤。

  (4)、 40除以8等于5。

  4、 實踐應用

  24個小朋友分組去參加大課間活動,有多少中分法?怎樣分?用除法算式表示。

 。ㄍ懻,列出除法算式)

  24÷4 = 6 24 ÷ 6 = 4 24÷3 = 8 24÷8 = 3 24÷2 = 12 24 ÷ 12 = 2

  24÷24 = 1

  四、小結。

  請學生談一談這節課的收獲。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

《分香蕉》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重點: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及除法的意義。

  難點: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儀器及自制課件

  學具準備:香蕉圖片12張,小棒1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家里來過客人嗎?通常你用什么來招待客人呢?

  你們真是熱情、懂禮貌的好孩子。你們知道嗎,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和笑笑,也不是機靈狗,而是兩只可愛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長的香蕉給他們當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要把12根香蕉分給2只小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你們愿意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二、問題情境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請你用學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誰來說說你分的結果?

  3、如果我們都沒有學具可怎么辦?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嗎?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ㄆ溜@:12÷2) ÷叫什么名字? 除號長什么模樣?

  (中間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領學生讀2遍——“除號”)

  4、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12是表示什么?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邊。

  瞧瞧,我們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齊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讀嗎?

  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2。(跟讀2遍。)分得的結果是“每份6根”,把“6”寫在等號的后邊。

  分的是香蕉,單位名稱應該是什么?

  5、練一練。(除法算式的讀法、看圖意說出除法算式。)

  大家讀得可真整齊。那么,下邊這些除法算式你也會讀嗎?

 。1)我會讀。

  6÷2      0÷5       18÷4       20÷5

  大家讀得真響亮。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的時候,用除法計算。

  活動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來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該怎樣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組里的同學一塊來,組長做好分工和組織,一人出主意,一人擺圖片,一人寫除法算式,。比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誰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學生交流、操作:說一說、分一分、寫一寫。

  板書: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學們,除法算式里,除號娃娃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名字——除號,(屏顯:除號)

  你知道嗎?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數字也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你知道嗎?

  (1)除號前邊香蕉的總數“12”叫“被除數”。

 。2)除號后邊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數”。

 。3)等號后邊的分得的結果“6”叫“商”。

  活動三:小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

 、侔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诎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郯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數,列出那么多個整齊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這就是咱們今天學習的新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38——《分香蕉》。大家邊玩邊學可高興了。那么,你認識了什么,特別開心?你學會了什么,特別高興?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都認識了除號和整齊的除法算式。

  三、鞏固深化

  1、幫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裝修房子,它要把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幾根。你們能幫助它嗎?      18÷2=9(根)

 。2)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幫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細觀察圖,提數學問題。(12個果子平均分給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運幾個果子?)

 。2)根據圖意列算式,并說出你是怎樣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實踐應用: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二年數學上冊《分香蕉》教學反思

  ------xx小學 王評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分蘋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對大量物體的等分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從學生對“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孩子認識一個新朋友——除號,并教孩子怎樣寫好這個除號,然后,讓孩子動手操作,進一步體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喜歡童話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我覺得只要我們有意地創設情境,把所要學的內容創編成故事,孩子們都會被精彩的片斷所吸引。

  本節課我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利用孩子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不僅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孩子們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現在采取的是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引入新課時,讓孩子進一步加深理解把一個物體平均分的意義,讓孩子直接說出除法算式。引導孩子回憶以前學習過的加法、減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從而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及算式的讀法。

  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讓孩子在實踐中,體驗總數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份時,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個數。同時,讓孩子學會用圖表示它們的分法。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讓孩子展開對新內容的學習,分一分、擺一擺、說一說、寫一寫,我只適當地指導和點撥,我相信孩子,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的空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的潛能得到一定的開發。

  當然,在教學中還會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課堂上孩子比較活躍,有時課堂紀律難以調控。在作業反饋時,還有三、四個孩子掌握不夠好,對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義理解不夠。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分香蕉》教案 篇18

  一、教學思路:

  《分香蕉》一課是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的一個內容,在此課之前,已經學習了“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等教學內容,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為后續的有余數除法打下基礎,重點是理解除法等分性的意義,淡化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區別。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分一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記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經了解,學生通過之前的三個課時已經對平均分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從熟悉的分香蕉入手學生比較好理解。

  1、創設情境,為小猴分香蕉,勾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分的時候有分給2只猴子的、3只猴子的、……其中穿插除法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以及讀法的熟練。

  3、專項訓練,提高技能。

  書本第38頁的練一練,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注重學生意義的闡釋,以及圖、文字、算式三者的結合。

  4、聯系生活,拓展思維。

  數學只有聯系實踐才能顯示其特有的魅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過程:

  (一)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創設情境。(出示圖) (教科書第38頁)

  2.分一分,說一說。

  師:請小朋友用小棒代替香蕉,幫猴媽媽分一分。(學生分)

  交流反饋。

  3.寫一寫,讀一讀,認一認。

  像這樣,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我們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你知道怎樣表示嗎?(12除以2等于6。)(師板書:12÷2=6(根))

  理解12,2,6分別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根香蕉,2表示兩只小猴,6表示每只分得6根。)

  4、讀算式。

  5、自學書本除式各部分名稱。

  6、猜一猜,分一分。

  師:到了中午,猴兄弟家來了客人,猴媽媽把剩下的12根香蕉全部拿了出來,讓兄弟倆平均分給客人吃。猜一猜,兄弟倆是怎樣分的呢?它們家來了幾位客人?把你的想法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四人小組討論,先分一分,再寫算式。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指導,學生在投影儀上演示。

  生1: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6位客人,每人2根。算式是:12÷6=2(根),小猴家來了6位客人。

  生2:把12根香蕉平均分給4位客人,每人3根。算式是:12÷4=3(根),小猴家來了4位客人。

  生3:小猴家來了3位客人,每人分得4根。12÷3=4(根)。

  生4:小猴家來了12位客人,每人分得1根。12÷12=1(根)。

  師:你能說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嗎?(教師指著生3寫的算式。)

  生:12是被除數,3是除數,4是商。

 。ㄍㄟ^幫猴子分香焦把學生吸引到數學活動中來,然后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說一說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義,掌握了平均分與除法算式的關系,并會讀、寫除法算式,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充分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尊重和信任學生,為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

  (三)鞏固練習,辯證運用

  1. 第38頁練一練:學生獨立完成,匯報訂正。

  師:說出你為什么這樣列算式。

  (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熟練地列除法算式,讀除法算式,熟悉各部分的名稱。)

  2.看圖寫算式。

  □÷□=□(盤) □÷□=□(個)

 。ǔ醪礁惺芷骄趾桶郑灰笃涓惺軆烧叨季哂械确中,不要求學生掌握兩者之間的明顯界線。)

  2. 連一連。

 。ň毩曉O計層次分明,形式多樣,集實用性和趣味性于一體,使枯燥的數字更具情趣,同時進一步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

 。ㄋ模⿲嵺`操作,拓展思維

  學校召開田徑運動會,邀請了18位家長代表觀看,校長請二(1)班的小朋友幫著安排家長的座位。怎樣放才能使座位整齊美觀?

  按四人小組活動,先分一分,再寫出對應的算式。(學生小組活動)

  師:請各組的代表匯報你們的想法。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師同時板書)

  交流反饋。

  師:你認為哪種安排方法,校長最滿意?說出你的理由。

  (教師聯系生活實際,把評價手段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總結方法,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ㄎ澹┱n末小結,歸納新知

  〖教學理念〗

  教師設計教案,必須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之上。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充分體現了新教學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

  1. 從學生熟悉的學習資料入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學生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新課,并且以此為主線貫穿始終。使學生當家做小主人的意識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 課堂上,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教好的展示學習的平臺。教師只起到組織、引導和合作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對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思考空間,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注重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本質性理解。

  3、過擺小棒,使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表象化,變枯燥的計算教學為有趣的動手活動,學生感到有話可說,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4.開放性的習題設計,使數學聯系生活。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操作中合作交流,面對同一個問題,學生有不同的見解,有的甚至還有多個不同的答案,一片百花齊放的景象。

《分香蕉》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及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儀器及自制課件

  學具準備:

  香蕉圖片12張,小棒1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家里來過客人嗎?通常你用什么來招待客人呢?

  你們真是熱情、懂禮貌的好孩子。你們知道嗎,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和笑笑,也不是機靈狗,而是兩只可愛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長的香蕉給他們當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要把12根香蕉分給2只小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你們愿意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二、問題情境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請你用學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誰來說說你分的結果?

  3、如果我們都沒有學具可怎么辦?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嗎?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ㄆ溜@:12÷2) ÷叫什么名字? 除號長什么模樣啊?

 。ㄖ虚g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領學生讀2遍——“除號”)

  5、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12是表示什么?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邊。

  瞧瞧,我們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齊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讀嗎? 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2。(跟讀2遍。)分得的結果是“每份6根”,把“6”寫在等號的后邊。

  分的是香蕉,單位名稱應該是什么?

  6、練一練。(除法算式的讀法、看圖意說出除法算式。)

  大家讀得可真整齊。那么,下邊這些除法算式你也會讀嗎?

 。1)我會讀。

  6÷2   0÷5   18÷4   20÷5

  大家讀得真響亮。我們已經知道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的時候,用除法計算。

  活動二: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3份,每份4根。

  1、如果今天,智慧老人家來的不是2只小猴子,而是3只,那12根香蕉,又該怎樣分呢?我想大家一定行,小組里的同學一塊來,組長做好分工和組織,一人出主意,一人擺圖片,一人寫除法算式,。比比哪個小組的分法多,誰的除法算式最漂亮。

  學生交流、操作:說一說、分一分、寫一寫。

  板書: 12÷3=4(根)算式表示什么?

  同學們,除法算式里,除號娃娃已經有了自己喜愛的名字——除號,(屏顯:除號)

  你知道嗎?除法算式里其它的數字也都有自己好聽的名字。你知道嗎?

 。1)除號前邊香蕉的總數“12”叫“被除數”。

 。2)除號后邊表示平均分成2份的“2”叫“除數”。

 。3)等號后邊的分得的結果“6”叫“商”。

  活動三:小組交流其他分法。

  12根香蕉除了可以平均分成2份,或平均分成3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

 、侔12根香蕉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算式:12÷4=3(根)

 、诎12根香蕉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2。算式:12÷6=2(根)

 、郯12根香蕉平均分成12份,每份1根,算式:12÷12=1(根)

  教 師:同學們真聰明,能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那么多不同份數,列出那么多個整齊的除法算式,真了不起。這就是咱們今天學習的新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38——《分香蕉》。大家邊玩邊學可高興了。那么,你認識了什么,特別開心?你學會了什么,特別高興?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都認識了除號和整齊的除法算式。

  三、鞏固深化

  1、幫助小兔分木材。

  (1)大森林里小兔家正在裝修房子,它要把這18根木材平均分成2份,可它弄不清每份有幾根。你們能幫助它嗎? 18÷2=9(根)

  (2)這18根木材除了平均分成2份,還可以平均分成幾份呢?

  18÷3=6(根);18÷6=3(根);18÷9=2(根)

  2、幫助小刺猬分果子。

 。1)仔細觀察圖,提數學問題。(12個果子平均分給4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運幾個果子?)

  (2)根據圖意列算式,并說出你是怎樣知道商是多少的?

  四、實踐應用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分香蕉》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結合平均分的具體情境與經驗,抽象出除法算式,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

  2、掌握除法算式的讀法、寫法,并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

  4、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除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的名稱及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

  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儀器及自制課件

  學具準備:

  香蕉圖片12張,小棒1袋。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同學們你們家里來過客人嗎?通常你用什么來招待客人呢?

  你們真是熱情、懂禮貌的好孩子。你們知道嗎,今天,智慧老人家來了兩位特殊的客人,既不是淘氣和笑笑,也不是機靈狗,而是兩只可愛的小猴子。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長的香蕉給他們當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要把12根香蕉分給2只小猴子,怎樣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誰能說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請我們班的小朋友來幫忙分香蕉,你們愿意嗎?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香蕉”。

  二、問題情境

  活動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請你用學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誰來說說你分的結果?

  3、如果我們都沒有學具可怎么辦?大家還有沒有別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嗎?

  4、你真了不起。大家知道嗎,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計算。

  (屏顯:12÷2) ÷叫什么名字? 除號長什么模樣?

 。ㄖ虚g有一橫,上面有一個小圓點,下面也有一個小圓點,大小一樣,對得很整齊。領學生讀2遍——“除號”)

  5、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各部分的名稱。

  12是表示什么?這2又表示什么?

  “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總數,寫在了除號的前邊。 “2”是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數。寫在除號的后邊。

  瞧瞧,我們的除法算式站得多整齊呀。它就能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了2份。你知道,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讀嗎?

《分香蕉》教案(精選20篇) 相關內容:
  • 《分香蕉》教案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p38知識技能目標: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體會除法的意義。過程性目標: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情感態度目標: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的能力。...

  • 分香蕉教案

    教學內容課本第38頁,第40頁練習二第1、2題。教學目標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2、了解除法算式的讀法及各部分的名稱。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建立除法與等分活動之間的聯系,并加深體會。教學重點1、理解用除法表示等分的過程。...

  • 《大自然的語言》教學設計(精選22篇)

    教學要求: 1.學會9個生字和11個詞語,認識6個字。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通過讀課文知道課文中大自然的語言指的是什么,從而了解一些自然現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興趣。...

  • 《讀數寫數》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標:1,讓學生初步理解個位、十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意義,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2,能正確地讀、寫出100以內的各數。教具準備:計數器1個 小棒100根 鉛筆24枝 投影片教學過程 :一、復習1、數數。...

  • 《觀察物體》教學設計(通用18篇)

    一、學生整體學習數學情況分析1、由于現在的家長都比較重視學前教育,因此班中大部分學生基礎較好,特別是計算技能方面比較強。2、孩子們具有主動參與的意識,喜歡操作。性強的學習內容。特別喜歡聲形并茂、具有動畫效果的課堂學習。...

  •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設計(精選21篇)

    教學目標:認識3個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伽利略 辯論 信奉 違背 一磅 拴住 拖著 宣布 固執 比薩城 解釋 膽大妄為"等詞語.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能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認識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了...

  •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精選18篇)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示例(二)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重點難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重點) 2.翻譯難懂的語句。...

  •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通用19篇)

    課題大自然的語言課型新授授課時間總第 課時教學目標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舉例說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以及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訓練生動形象進行口頭描繪景物的能力。...

  • 《魯濱孫漂流記梗概》教案(通用3篇)

    [學習目標]1. 閱讀作品梗概,瀏覽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2. 關注人物命運,體會魯濱孫不怕困難、頑強生存、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3. 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愿望。...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厂| 巴青县| 岳池县| 民权县| 喀喇沁旗| 仁寿县| 定远县| 天台县| 洞口县| 浪卡子县| 江西省| 鹤壁市| 开平市| 贵州省| 华宁县| 大丰市| 佳木斯市| 东海县| 台南县| 南皮县| 隆昌县| 中卫市| 舒兰市| 孟村| 四会市| 五峰| 龙川县| 沁源县| 叙永县| 洛隆县| 彰化市| 阳原县| 喀什市| 南康市| 涡阳县| 沙雅县| 团风县| 安康市| 赤峰市| 巩留县| 铜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