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勸齊王》教案(精選3篇)
《晏子勸齊王》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會寫5個字及以下詞語:餓肚子、枯死、莊稼。
2、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晏子的聰明才智。
3、練習寫出句子中的反義詞。
重、難點:
1、認讀生字,會寫“我會寫”中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晏子是怎樣勸說齊王的。
第一課時
一、興趣引入:
1、 簡介晏子:春秋后期齊國的國相,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愛國憂民,敢于說真話,在諸候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2、 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晏子和齊王之間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指導“勸”的寫法。齊讀。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詞。
1、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篇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找到要求會認和會寫的生字,同桌同學說說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
3、 屏幕出示生字詞。
(1)滴 一滴雨 齊國已經很久沒有下一滴雨了。
滴 商
注意:滴的右邊是什么?這兩個字有什么不同
(2)誰(這個字的讀音是什么? shéi shuí你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
那我該求誰呢?(指導讀出語氣。)
(3)加一加:
又+力=勸
用勸組詞 勸說 規勸 勸導 勸架
能用勸說一句話嗎?
(4)猜字謎:
一棵古樹。枯 枯黃
給枯換偏旁:古 故 姑 固 咕
換了偏旁的字和枯字在讀音上有什么不同?
(5)稼 莊稼(稼的本音讀幾聲調?在莊稼這個詞里讀幾聲調?)
河水干了,田里的莊稼也枯黃了。
用什么辦法記住稼?
(6)灌溉 (灌溉是三點水旁,說明什么?灌溉是什么意思?)
有了井水的灌溉,齊國的莊稼慢慢變青了,百姓也不再餓肚子了。(給慢慢找個近義詞,餓找反義詞)
三、認識了生字詞,指名朗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課文寫齊國很久沒下雨,齊王準備向山神和河神求雨,晏子用自己的才智勸說齊王向百姓求雨。齊王接受了勸告,讓全國各地多挖水井,莊稼得到灌溉,百姓不再餓肚子。
四、指導書寫生字。
強調書寫方法和姿勢,要有師生互評,重點指導“誰”。
五、作業:抄寫生字表,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
1、 認讀生字詞
2、 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二、品讀感悟
1、 默讀課文,想想晏子勸齊王的原因和結果是什么?板書:求雨→挖水井
結果他這個辦法能行得通嗎?
2、 一個國相,竟然敢勸說自己的大王改變主意,他要冒多大的風險?他究竟是怎樣勸說的?請同學們看課文的2---6自然段。
3、 兩人小組讀完相關的段落后討論,晏子勸齊王勸了幾次?每次都是怎樣說的?這樣說是什么意思?
4、 第一次: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發,這么長時間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難道山神不想下雨嗎?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意思是求山神沒有用。讀,體會。
第一句是個什么句式?(反問句,改成陳述句怎么改?反問句和陳述句哪一句語氣更重一些?)再讀讀這句。
這句話中還有反問句嗎?找出來改成陳述句,比較哪個語氣更重些?再讀讀。
這句話里還有一個比喻句,是哪句?哪個詞是比喻詞?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指導朗讀。
5、 第二次:求河神也沒有用啊!水里的魚蝦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魚蝦就會死光,河神比我們還著急呢!
他說這話是什么意思?(求河神也沒有用)讀,體會。
這句里的比喻句是?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名讀,男女生讀。
6、 齊王聽晏子這么一說就茫然了,問晏子:那我該求誰呢?晏子說什么?
第三次:求我們的百姓啊!
晏子說的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自己讀,體會。指名讀。
7、 你認為晏子是個怎樣的人?他一開始為什么不直接讓齊王去求百姓?
8、 分角色讀2---6段。
三、小結:
作業:晏子還有很多智慧的故事,比如晏子使楚,二桃殺三士等,通過各種方式了解這些小故事,下節課來交流。
《晏子勸齊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會寫“我會寫”中的生字了解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2、認讀生字,會寫“我會寫”中的生字3、自由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認讀生字,會寫“我會寫”中的生字。了解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
三、教學難點:認讀生字,會寫“我會寫”中的生字。
四、教學準備:
小黑板、卡片
五、教學時間:二課時
六、教學時間: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講故事導入
古代有一個個子很矮,他是齊國的大臣,有一天,他去出使楚國,楚國國王想捉弄他,便在國門的旁邊挖了一個矮矮的小門,請晏子進入。晏子心知楚國人想侮辱他,便心生一計,針鋒相對道:“我今天是出使狗國,要鉆狗洞。”楚國人十分尷尬,只好灰溜溜地打開大門,晏子大搖大擺地進入。
2、同學們聽了晏子的故事,覺得晏子是個怎樣的人?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致內容
1、晏子為什么勸齊王?
2、晏子怎樣勸說?
3、晏子與齊王百姓做什么?.
4、求百姓現齊王做什么?
5、求白姓的結果是什么?
三、學習生字
l、出示生字
2、自由拼讀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四、指導書寫
1、出示生字
2、識記生字。
3、教師范寫。
勸:第二筆是點,不要寫成捺。
枯:左邊木字旁的第四筆是點,不要寫成捺。
稼:第五筆是點,不要寫成捺,最后一筆是捺,不要寫成點。
餓:第三筆是豎提,第八筆斜鉤要寫得稍微長些,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撇。
4、學生書寫
五、作業
抄寫作業
第二課時
一、正確、流利地齊聲朗讀課文
二、再次朗讀課文,邊讀邊想,然后說一說:
1、(1)晏子為什么要勸齊王?
(2)晏子是怎樣勸齊王的?為什么不一開始就直接勸齊王去求百姓呢?
(3)晏子勸齊王的結果是什么?
(4)你覺得齊王是個怎樣的人?
2、觀察插圖,看看晏子勸齊王時候的表情是怎樣的,齊王的表情又是怎樣的,晏子說了什么?說一說。
3、課文寫了晏子幾次勸說齊王?找出他們的對話,讀一讀。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一下句子。
“求山神有什么用呢?”
“求河神也沒有用啊!”
“那我該求誰呢?”“求我們的人民哪!”
三、分角色朗讀
1、指名分角色、小組分角色朗讀。
2、加動作分角色朗讀
四、鞏固練習。
1、讀生字卡片。
2、讀詞語卡片。
五、實踐活動
1、完成課后第2題。
2、完成詞語花籃的內容。
六、教師小結,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河干,莊稼枯黃
(聰明機智) 晏子 勸 齊王
有什么用呢? 求河神
也沒有什么用 求山河
求百姓 聽從 求誰
不再…… 也不再……
《晏子勸齊王》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分角色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語氣的把握感受齊王、晏子不同的人物形象。
2、通過抓關鍵詞“很久、一滴、干了、枯黃”,拓展訓練寫話,培養擴寫想象的能力。
3、通過對話了解“勸說”的委婉形式及技巧,并學習晏子勸說的表達句式。
4、學習古人尊重自然規律戰勝天災,同時了解到今天科技的發展,認識“科技控雨”的知識,學會用發展的眼光處理問題。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了解勸說“打比方”“反問”的表達特點,并學習晏子勸說的表達句式。
2、 教學難點了解晏子委婉勸說的策略。
教學方法
用情境教學法出示“天旱”的場景,讓學生通過畫面體會“著急”的情感;分角色朗讀感知人物形象;通過啟發教學認識打比方和反問句式的表達特點和效果,并學習該語句的表達形式,達到遷移運用、學會語言的教學目的。
學習方法
看圖寫話,說寫中理解“枯黃”、“著急”等詞的內蘊。
聽讀、分角色讀,讀中把握人物語氣,從而感悟人物形象“齊王的憂民、無策”“晏子的善諫、智慧”。
說寫結合學習打比方、反問的表達方式。
媒體鏈接認識科技的發展對降雨的影響。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收集晏子和齊王的相關資料;同時通過網絡了解目前科技降雨的一些知識。2、多媒體課件、寫話本
教學過程
一、 板書課題,直奔主題,認識主要人物
1、導入:今天我們學習《晏子勸齊王》(齊讀課題)。從課題我們知道,本課的主要人物是“晏子”和“齊王”。
2、你對這兩位歷史人物有什么了解?誰來給我們說說?(學生匯報、多媒體再出示人物簡介的資料。)
3、扣題概述文章主要內容:課題的中心詞是哪一個?(“勸”),書空“勸”。誰能用“勸”來組詞造句?(通過組詞造句體會“勸”的用法、情境。)那本文主要內容是什么?我們可以學習運用‘拓展課題’的方式來概括,“本課主要講齊國久旱,晏子勸說齊王放棄向山神、河神求雨,發動百姓,掘井灌溉、戰勝了天災”。
4、聽朗讀,強化全文感知,強化主要內容的感知。
二、品讀“勸諫”感受人物形象
1、出示課件,展示天旱,學生拓展描寫。“這樣的旱情,百姓將顆粒無收,焦急無策;齊王痛惜百姓,為百姓將挨餓過上苦日子而著急萬分,此情此景齊王會怎么說怎么做?(向山神求雨)
2、出示文中插圖,圖中描繪的是什么情景?(展現了晏子勸說齊王的場景)。結合插圖和你的了解,說說怎樣的齊王?怎樣的晏子?
高高在上的齊王、威嚴無比的齊王、說一不二的齊王......
謙卑的晏子、沉著的晏子、智慧的晏子......
小結:在中國古代,王擁有無限的權利,王的話不管有理無理都被奉為金科玉律,他們高高在上、威嚴無比。而古代的臣子見了王都要下跪,說話也要很小心,一句話不說好就會被王下令殺頭,所以古代人說“伴君如伴虎”。
3、品讀對話。
師生分角色朗讀。(注意讀出王的氣勢和無奈、急切。讀出晏子步步為營、沉靜真誠、恭敬勸說的智慧形象。)
4、學習句式,進行語言實踐:
A、對比兩組句子,說說你認為哪組勸說效果好些?為什么?
求山神沒有用。這么長時間不下雨,山上的草木會枯死。山神也想下雨。
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發,這么長時間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難道山神不想下雨嗎?
小結:打比方更形象,反問的句式語氣強烈一些,更能引起聽者的思考。直接的反駁有時讓人心理不舒服,從而拒絕接收建議。所以,有時我們勸說可以向晏子一樣用打比方、反問的方式繞著彎彎說,效果可能要比直接說要好些。
B、那么讓我們也來勸勸齊王,學生嘗試填空:
齊王說:“我們擺陣去求老天爺下雨吧!”
晏子說:“天下的百姓和莊稼就是老天爺的孩子,這么長時間不下雨,天下的百姓和莊稼都要旱死,難道老天爺不想下雨嗎?老天爺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C、求河神也沒有用啊!水里的魚蝦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魚蝦就會死光,河神比我們還著急呢。
D、學生仿C句填空:求老天爺也沒有用啊!地上的百姓和莊稼好比老天爺的孩子,天再不下雨,孩子就會死光,老天爺比我們還要著急呢!
小結:晏子用打比方和反問的方式讓齊王從心里放棄了向山神和河神求雨的想法,齊王最終接受了晏子“求百姓”的建議。為了達到勸說的目的,有時我們要講究表達的方式。
5、學生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自然災害需要用科學合理的辦法來治理,不講科學,迷信“神仙”往往是白費功夫。
三、總結
1、寫生字、詞。可利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憶“枯”。可提示學生:“滴、灌、溉”都與水有關,所以是三點水旁。
2、背誦晏子勸說段落。
總結:今天我們也如智者一般與齊王進行了一番不一般的對話,希望我們在生活中也能像晏子那樣能言聰慧。
四、作業布置拓展
1、晏子用他的聰明、智慧為國辦事,深受齊王和百姓的愛戴,請你課外閱讀晏子其他的智斗故事。
2、請把《晏子勸齊王》的故事說給家長聽,并讓家長用晏子說話的方式試著說一兩句話。家長如果不會,同學們要指導家長怎么說哦!
五、教學板書設計
晏子(勸)齊王
反問
打比方
(言辭懇切、高超的言語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