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學設計(通用21篇)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貝多芬及其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讀課文,從字里行間揣摩真摯的感情是藝術家創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樂藝術的熏陶。
3.感情朗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 感受音樂與語言的內在相通之處,感知真摯的感情是藝術的源泉。
教具準備: 《月光曲》音樂磁帶,ppt投影片
教學流程:
一、欣賞音樂,展開想象。
就讓我們再次走進音樂的圣殿,用心靈傾聽,乘著音樂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變成文字,將旋律轉化成畫面。
播放《月光曲》,請學生靜靜地欣賞。然后交流聽音樂所想象到的情景。
預設1:學生自由發表聽音想象到的畫面,可以一個詞,可以是一句話,也可是幾句話。
預設2:如果學生缺乏對音樂的感受力,老師事先準備一段特別美妙的語言描述音樂呈現的畫面,為學生做示范,讓學生享受語言與音樂的薈萃。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主為“藝術的魅力“,把音樂引進語文課堂,一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一是乘著音樂的翅膀,展開豐富的想象中,用比較準確的語言描述想象的畫面,讓音樂與語言沒有界限,把音樂的感受與語言的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把語文課上成音樂欣賞課,使語文學科產生錯位,甚至丟失自我。
二、變序學習,走進文本。
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
☆教材解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音樂是舒緩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稍有變化,總體是輕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躍的,曲調上有反復之處】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高昂、激蕩,節奏感特別強。】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輕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靜,那么美好!漸漸地,月光照亮海面,喚醒了海水,海開始奔騰洶涌,縱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這是一個自由寬闊的世界!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主題是“藝術的魅力”,所以教學本課時用音樂作為熏染的載體,創設情境,在唯美的音樂旋律中展開學習,用最智慧的語言——音樂開啟學生想象的天窗,推開學生思維的大門。直奔本課用語言再現《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使單元主題與語文學習實現零距離。
☆教學策略:
�。ㄒ唬┢肺墩Z言
1.學生自由朗讀第9自然段。總結寫了什么?皮鞋匠聽貝多芬彈奏曲子的聯想。
2.用四字詞語概括畫面:水平如鏡(風平浪靜)————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濤洶涌(驚濤拍岸)
3.用感情朗讀表現景象的變化,用聲音創設情境。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根是研究語言,任何時候都是不二的法門。學習的啟程從讀到思,明白內容層面的指向,首先弄懂寫了什么,才可能進一步學習怎么表達的,步步為營,方符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規律。
穿插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內容,即運用自己的語言庫存進行具有表現力的表達和概括,這也是在有效的訓練是培養能力,在運用中實現能力的發展。
心中對語言有了感覺,用繪聲繪色地朗讀個性化塑造文本的內容,再現文本的情境,是語言學習獨有的魅力。其實,學生的讀的過程,就是再創造的過程,就是內化語言的過程,就是積淀語感的過程。
�。ǘ┯孟胂蠹茉O語言與音樂的橋梁,讓優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間。
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畫面轉化成自己能夠感受的音樂,讓音樂像小溪一樣在心間流淌起來。(見第9自然段的括號內容)
2.連盲姑娘也仿佛乘著音樂的翅膀見到了她從來不曾見到過的美好的景象,更說明這是一首( )的樂曲。(表現力極強,極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終生難忘,余音繞梁,美妙絕倫……)
3.欣賞《月光曲》,沉浸于音樂的意境之中,提升藝術品味。
【設計意圖】隨著學習的深入,讓語言與音樂在高層面上相通相諧,應當是本文最大的優勢。而連接二者的橋梁就是自由的想象。通過豐富而自由地想象,把文字轉化為畫面,進而把畫面轉化為旋律,這是藝術的提升,是語言的提升。
滲透襯托的寫法,用雙目失明的盲姑娘能夠看見自己生平從未見過的大海的景象來有力地說明《月光曲》的表現力,這是作者寫作的匠心。是讀寫不著痕跡的結合。
帶著交流感悟再次欣賞這首世界名曲,相信每個孩子的感覺都會有所不同,這可能是音樂的啟蒙,這可能是音樂的頓悟,這可能是音樂的引領,無論怎樣,都是一次用音樂的靈泉對孩子們的洗禮。
(三)了解貝多芬,加深對音樂家藝術才能與人格魅力地雙重折服之情。
1.自由匯報對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課后資料袋)貝多芬資料,提取信息。
貝多芬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歲時聽力開始減弱,晚年失聰,只能通過書寫跟人交談。他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一生創作了許多不朽的作品,如廣為流傳的交響樂《恐龍》《命運》《田園》《合唱》。
【設計意圖】課后的資料袋中的內容應當巧妙地為學習語文服務,為加深感悟服務。這里,在充分感受《月光曲》的震人心魄的魅力之后,進行作者簡介,既是對學生音樂知識的石室,更是對貝多芬這位偉大音樂家的人格魅力的仰視,這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從文本中生長出來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的,更容易入腦入心。
有效的拓展鏈接是語文學習開放性的需要,我們要為語文學習減肥,但是適當的豐滿與裝飾必不可少,這是語文學習的特質。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這樣一曲世界著名的鋼琴曲背后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可以說,是這個傳說,讓《月光曲》更加如夢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創作者貝多芬先生,使這個傳說更加耐人尋味。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后,我們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的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地敬仰和愛戴之情。
作者借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既表現了大音樂家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又表現了他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華,同時也告訴人們,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
☆教學策略
1.自主質疑,援疑引思。
這就是貝多芬親自為窮苦的鞋匠兄妹彈奏的舉世聞名的鋼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聽了大音樂家為窮兄妹演奏這件事,一定有問號冒了出來,令你產生了什么疑問呢?
貝多芬為什么要彈琴給盲姑娘兄妹聽呢?
是因為盲姑娘兄妹特別幸運嗎?
為什么彈了一曲之后,還要再彈一曲呢?
【設計意圖】隨著學習的進程,及時讓學生的思維之火燃燒成熊熊的火炬,有待老師的點撥。給學生學習提問的機會與時間,學生的質疑能力才會日益提升。我們的語文學習有時候是老師的自作多情,自以為是,而恰恰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人的存在與他們那個情境之下的深切真實的感受。
2.默讀課文2——8自然段,簡單寫寫批注。然后小組同學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課堂之上的靜思默想與小組間的交流不應當是形式的點綴,而是課堂特定時空之中學生不可重復的學習體驗,是課前的預習所不能替代的。必需的是老師的引導與培養,不斷提高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
解讀二種聲音——鋼琴聲和談話聲。
①貝多芬在萊茵河邊的幽靜的小路上散步的時候,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
他會想:這們一所簡陋破舊的茅屋還有人彈奏我的曲子,真新鮮——好奇。
彈奏得斷斷續續,特別不熟練,糟蹋我的曲子呢——別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點別扭的驅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聽到了談話聲。
【設計意圖】與文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才能做文中人物的代言人,說出他們的心聲,也就是文字背后的意味。這是與文本會晤必須的閱讀心理。
�、趯W生自選角色,朗讀純對話內容。(出示純對話內容)
“這首曲子多難彈��!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a二個感嘆號,說明盲姑娘感情強烈。為自己彈不好這首曲子而著急。特別渴望聽到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個特別愛音樂的人,聽別人彈過幾遍,自己就能大概彈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別熱愛音樂,聽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夢寐以求的事情。
“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太窮。”
a愛音樂的人竟然因為窮困而不能滿足自己聽音樂的愿望,實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對妹妹充滿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窮困:住茅屋、舊鋼琴、微弱的燭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無所有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a盲姑娘特別體諒哥哥,是個懂事的妹妹。
b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
c窮兄妹倆手足情深。一個謊稱是隨口說說,一個真心充滿歉意。
預設1,由“隨便說說”的理解逆推,追問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隨便說說的”?從而,深入語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蘊含的感情。
預設2,學生如果學習能力強,可以自己自由談感悟,互相補充更正。
�、壅故纠首x。
【設計意圖】用充分的讀拉動學生的思維,使感悟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也更加接近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含。兄妹倆的談話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最初的原因,是兄妹倆的摯情真愛打動了貝多芬,也更能體現貝多芬是個為窮苦人演奏的偉大音樂家。
3.體會貝多芬的心情。
面對這樣一位清秀卻雙目失明的姑娘,面對這樣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對如此酷愛音樂的盲姑娘,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內心的( �。ḿ�、感動、沖動……)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說過的話:
出示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
【設計意圖】拓展貝多芬的名言就是解讀他的心聲,這樣的豐厚文本是為感悟服務的,是感悟文本的另一扇窗子。
4.品讀盲姑娘的語言。
盲姑娘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現,重點研讀她的語言“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里又用二個感嘆號表現盲姑娘聽了貝多芬演奏后的激動之情。
�、诩兪欤汉苁炀殹�近義詞:嫻熟。深:感情表達得特別深厚,感染人。這是盲姑娘對貝多芬演奏發自內心的評價。
③您,您 也說明聰明的盲姑娘由剛才高超的演奏和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斷出了事實,她的激動更無法表達。
感情朗讀,深入體會。
此時的貝多芬內心同樣激動不已:他為盲姑娘不但熱愛音樂而且這樣懂得音樂而激動;他為在這樣一個偏僻的小鎮能遇上知音而激動;他為自己的音樂又一次為窮苦的盲姑娘兄妹帶來幸福而激動。這萬分的激動化作了一句話(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這萬分的激動如洶涌的海浪撞擊心扉,他的音樂靈感如泉水一樣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這個決定(齊讀“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設計意圖】咀嚼盲姑娘的話,體會貝多芬的情是此時學習的重點所在。正是由于盲姑娘聽了大音樂家的演奏后的情不自禁,才有了貝多芬在這個偏僻的小鎮遇上知音的喜出望外的莫名的興奮。語言咂摸出味道了,感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總結全文。
☆教材解讀
課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所在,應當一讀再讀,就像這首《月光曲》一樣,值得一聽再聽。故事的結尾作為收束,給人以整體感,在學習的時候進行簡略處理:兄妹倆的陶醉與貝多芬記錄曲子。
☆教學策略
�、僬b讀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窮兄妹倆幸福地站在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給大音樂家帶來了創作的靈感,于是一首曠世佳作誕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鳴曲》,師生齊誦第9自然段。
【設計意圖】對于語文學習而言,讀永遠是最有效的最本色的手段,是可以出神入化的學習策略。特別是此時此刻,因為有了以上的交流與感悟,其它的語言相比動情地誦讀,顯得蒼白而畫蛇添足。
�、谠谝魳仿曋校缸x第10自然段。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們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而我們的音樂家也被自己的即興創作陶醉了,他要抓住這靈感迸發的一瞬間,徹夜不眠,記錄下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
�、劭偨Y填空。
課文學完了,我們應當由衷地感謝,感謝(音樂家貝多芬為我們奉獻了這么美好圣潔的音樂;感謝音樂家這顆為窮苦人創作的愛心;感謝熱愛音樂,懂事聰明的盲姑娘;感謝皮革匠與妹妹真摯的手足深情;感謝為我們編創這美妙傳說的人們……)
【設計意圖】總結填空是全面總結學習收獲,所以有內容層面的,也有人文情感層面的,更多的是情感價值觀層面的,這應當是學生了解貝多芬、了解貝多芬的音樂的一個起點,學生體味藝術的魅力和音樂的影響力,應當更多的是在課外這個廣闊的世界里。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
聽談話——感動
傳說 彈曲子——激動 熱愛音樂
即興演奏——激情澎湃 同情窮苦人
記錄曲子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過程: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語文課,我們要來了解一個動人的傳說,題目叫做《月光曲》.板書課題.
以"曲"為軸,理文脈
1,師:請同學們先自由讀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月光曲》講了一個怎樣的傳說.
2,指名復述.
要求學生復述的過程清晰而且全面.(請學生自己評議糾正)
3,圍繞"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這句話引出《月光曲》是貝多芬即興譜成的.
解讀"聯想",達曲境
1,師:同學們,既然課文是講《月光曲》譜成的經過,那么就讓我們再次默讀課文來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對這首《月光曲》的介紹,描寫.找到以后,請同學們把這段文字認認真真地讀一讀,欣賞欣賞這優美絕倫的樂曲.
2,指名讀,出示段落: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3,請生一起讀,初步感受這美景.
4,師范讀,讓學生閉上眼想象,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5,指名回答,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形成板書:
月光照耀 巨浪奔涌
月亮升高 穿過微云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此過程比較靈活預設如下:
生:我看到了一幅非常寧靜的畫面.
師:在這寧靜的畫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亮.
師:怎樣的月亮
生: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的月亮.
師:是呀!海水是如此的平靜,天空也是如此的平靜,月亮就從那水天之間悄然升起.板書:月亮升起
師:在這寧靜的畫面中你還看到了什么
生:微波粼粼的海面.
師:怎樣的海面 能說得具體點嗎
生:平靜的海面,泛著魚鱗般的波紋,在月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
師:是呀!多么優美的景色,多么寧靜的畫面.板書:微波粼粼
師:你能把這"寧靜"用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嗎
再指名幾個同學讀,齊讀.
生:我看到了月亮升高了,在天空中的輕紗般的微云中穿行.
師板書:月亮升高 穿過微云
師:多美的景色!你能讀好它嗎
指名讀.
師:我從你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你的欣喜,誰再來
指名讀.齊讀.
生:我看到了巨浪在翻滾.
師:啊!巨浪翻滾!它們翻滾著,一個連一個——引讀:朝著岸邊涌過來……板書:巨浪奔涌
請生讀此句
師:它們就這樣一個連一個,一層連一層地朝著——引讀:岸邊涌過來……有時巨浪與巨浪相遇便,激起了——生:無數的浪花.有時巨浪與礁石撞擊在一起,便又激起了——生:無數的浪花.此時在月光的照耀下,浪花顯得如此——引說:雪亮.板書:月光照耀
請生讀此句.
師: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僅看到了這壯美的景象,還聽到了崩雷的巨響,再讀——
齊讀整個語段,讀出感情來.
"曲調"為索,悟曲情
1,師:同學們,我們讀了這么久,可是我卻還是沒有聽到有什么樂聲啊,這曲在哪兒呢 我們都知道,曲應該有曲調,可這里有曲調嗎
預設:有.在兄妹倆聯想到"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的部分,這樂曲的曲調應該是比較輕柔的,而且也是比較緩慢的.而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云"的部分,應該是比較輕快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快樂.在他們聯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則應該是比較熱烈,激昂的,因為只有這激昂的音樂,才能讓他們有這樣的聯想.(基本達到要求即可)
教師或學生按以上解說在黑板上畫出曲調線:
2,師:作曲需要靈感,靈感又來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貝多芬創作了這首舉世聞名的《月光曲》呢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在文中標上批注.可以用線條劃一劃,可以用字詞來概括,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在文中標上記號.
3,請生回答.此過程隨機性比較強,預設如下:
是由于兄妹倆的談話深深地感動了貝多芬.
a."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重點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喜愛,讀出她的渴望來.
b."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
師: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哥哥說他們家太窮,可是他們家卻有一架舊鋼琴,你猜這鋼琴是怎么來的
生:可能是父母留下來的.
師:是啊!有這個可能,可是他們家窮得連張音樂會入場券也買不起,哥哥有賣掉這架妹妹心愛的舊鋼琴嗎 為什么
生:因為哥哥知道妹妹喜歡音樂,所以他不想讓妹妹失去音樂.
生:因為哥哥愛自己的妹妹,不讓自己的妹妹失去最心愛的東西.
師:還可能是怎么來的
生:可能是哥哥花了許多心血,積累了好多年才攢了錢買來的.
師:是呀!可見哥哥知道妹妹喜歡音樂,會不同意妹妹去聽音樂會嗎
生:不會.
師:可是現在哥哥卻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你讀出什么來了
生:我體會到了哥哥內心的內疚,無奈,悲傷及對妹妹的憐惜.
c."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句話是重點要分析的,體會妹妹的懂事,善良.
師:"隨便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沒有考慮,順便說的話.
師:"隨便說說"指的是哪句話
生:指的是"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師:盲姑娘是真的這樣隨便說的嗎
生:不是.因為這首曲子很難彈,她非常渴望能親耳聽到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
師:既然不是隨便說的,那她為什么又說"隨便說說"呢 這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她家太窮,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
生:說明她能體諒哥哥的難處.
生:說明她能理解哥哥貧困的處境.
生:說明她為自己剛才說的那句使哥哥難過的話感到不安.
生:說明她為自己剛才說的那句話感到后悔.
生:說明她很懂事,很會體貼人.
師:對."隨便說說"說明了這個十六七歲的盲姑娘對哥哥的體諒和理解,對自己說的那句話感到不安和后悔.這說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體貼人啊.
指導讀好對話.
是由于盲姑娘的懂音樂,是貝多芬的知音.
圍繞"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展開討論.
師:盲姑娘因何而激動
生:因為他感覺到了彈琴的人就是貝多芬.
師:盲姑娘看到過貝多芬嗎 她聽過貝多芬彈鋼琴嗎
生:沒有!
師:沒有!那她又怎么能認定對方就是貝多芬呢
生:她是從貝多芬的琴聲中感覺到的.
師:琴聲中感覺到的,從沒見過貝多芬,也從沒聽貝多芬彈過琴,卻能從琴聲中感覺到彈琴的就是貝多芬,可見盲姑娘是一個——
生:非常懂音樂的人.
生:是一個有音樂天賦的人.
師:她可以稱得上是貝多芬的——
生:知音.
師:貝多芬得到了這一個知音,心里能不感到高興嗎 于是靈感突發,決定再為她即興彈奏一曲.
還因為周圍的環境,感染了貝多芬.
主要理解:"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和"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這兩句話中"幽靜"和"清幽"兩個詞.
4,請生再齊讀第9自然段,讀出曲中之意.
以"曲"為媒,識人心
師:同學們,這便是貝多芬的《月光曲》,可是在這樂曲之中真是只包含著這點情感嗎 讓我們再來看一段文字,或許讀后你會有更深的理解.出示課件請生自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國波恩一個音樂家的家庭,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十歲舉行首次公開演奏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二十二歲起定居維也納.當時正是奧地利封建統治最黑暗的時代,他十分憎恨專權暴政,極其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庸俗.他早年受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影響,畢生追求:"自由,平等, 博愛"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他有一句格言:"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師:現在你再讀這《月光曲》,回憶他創作《月光曲》的過程,你從中又體會到什么了嗎
生:我體會到了他內心對黑暗統治的痛恨.是這黑暗的統治讓兄妹倆過上了這樣的生活,讓盲姑娘熱愛音樂卻不能擁有音樂.
生:我體會到了他對盲姑娘的關心與同情以及像盲姑娘一樣的窮苦人民的關心與同情.
…………
師:是呀!這就是《月光曲》,這就是貝多芬,讓我們再滿懷深情地來讀這段有關于《月光曲》的聯想.(配上《月光曲》的剪輯片斷)
師:下課!
舒緩
輕快
激昂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愛心。
2、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第9自然段。
【教學重點】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2、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引導學生體會貝多芬彈奏第二音樂曲時的情和景。
【教學準備】
《月光曲》音樂、畫面貝多芬圖象。
【教學流程】
一、音樂導入,引入課題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著名的鋼琴曲,想不想聽?現在就讓我們閉上眼睛,一起來欣賞這段優美的樂曲。
(播放《月光曲》,師朗誦。)
2、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是首怎樣的樂曲?
�。ㄆ届o、優美……)
3、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知道它是誰譜寫的嗎?
板書:
月光曲
對,它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板書:
貝多芬
媒體出示,介紹貝多芬:
貝多芬名言“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4、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月光曲》,一同去感受月光曲的美。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習這篇文章,要著重思考什么問題?
⑴ 文章寫了他與窮兄倆的一件什么事?
�、啤∈鞘裁醇ぐl了他的創作靈感?
⑶ 貝多芬在這首曲子里要表達自己的什么感受?
�、取∷倪@種感受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⑸ 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ń處熍c學生共同是課程的開發者,教學應注重學生的自我建構。學生是充滿好奇的,教師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自己創設問題情境,符合以學定教的新理念。教師角色的改變,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必定能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整體感知,暢談所得
1、同學們很善于動腦筋,下面請大家讀一讀課文,想朗聲讀就朗聲讀,想默讀就默讀,想互相讀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讀都可以,一邊讀一邊用心體會,看看自己能體會到什么?能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嗎?還有什么疑問?生自由讀。
2、讀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誰來談一談?
生談感受,質疑: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話,而卻要再為她彈一曲呀?
貝多芬為什么連招呼也不打,就飛奔回客店連夜把剛才彈的曲子記錄下來?是什么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
《月光曲》究竟是首怎樣的曲子?
�。ㄩ喿x是教師、文本、學生的對話。這種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情感與情感的溝通,知識與知識的互補,凸現了現代課程的新理念──在互動合作中學習。問題是教學的生命,只有學生不斷的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才構成了有生命的教學。)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
1、剛才老師朗誦的那段話是課文第九自然段的部分內容,也是月光曲所要表達的內容,
2、出示:
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3、自由朗讀,在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4、交流板書: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5、多美的意境啊,(媒體出示三幅畫面)那么你能不能聽著音樂,借著畫面通過你的朗讀把大海的變化表現出來呢?自己準備。
6、請三個同學分別讀三幅畫面表現的內容,大家聽聽他們讀的有沒有變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風卷巨浪、波濤洶涌。
7、還有誰愿意再來讀,你可以任選其中的一層,讀完后可以請自己的好朋友向你挑戰。
8、全班配樂朗讀。
(以讀為主,是閱讀教學遵循的規律。要體會出情感,帶著情感讀。讀要有指導,要讀出問題,讀出語感。)
四、學習《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1、這么優美動聽的曲子,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這其中還有著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呢?接著請大家默讀課文的2~8自然段,想一想貝多芬共彈了幾首曲子?哪首是《月光曲》?
2、交流。
3、為什么貝多芬彈完了一曲又彈了一曲?四人小組再讀讀課文,討論:
⑴ 對窮兄妹的同情:
�、佟“鍟�
散步(聽)
�、凇∧信纸巧首x兄妹倆的對話,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
聽了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想(太可憐了,太感人了,我要為他們彈一首曲子。)
�、邸⌒〗Y:
正是由于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愿,于是,貝多芬決定走進茅屋為姑娘彈曲子。
板書:
感動
走進(彈)
�、啤∫驗槊す媚飷垡魳范魳�,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
�、佟∈鞘裁丛虼偈关惗喾矣譃槊す媚飶椬嗔艘磺�?
重點理解: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后,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姑娘說“多純熟��!”“多深哪!”說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于一個家境貧窮的小鎮上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出示:
聽了姑娘的話,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心想 (這窮苦的盲姑娘,不但喜歡音樂,而且懂音樂,能從琴聲中分辯出彈琴的人是我,我遇到知音了。)
② 小結:
正是由于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⑶ 當時的環境促發貝多芬的創作靈感。
① 正當貝多芬準備再為姑娘彈奏一曲時,發生了什么情況?
生:一陣風把……格外清幽;師:貝多芬……琴鍵來。
板書:
月光清幽
�。ㄒ龑W生正確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內涵,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鍵是教師如何把問題呈現出來,教學的藝術就在于時機的把握,順其學生的心理需求,"畫龍點睛"式的一問,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凇⌒〗Y:
這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月光是那樣的輕柔,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這個動人的傳說本身也是一首很美的《月光曲》。
板書:
創作
五、再現《月光曲》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屏幕出現畫面,再配以朗讀,美妙的旋律,優美的語句仿佛把學生帶到了大海邊,他們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
2、讓學生當配音演員,給《月光曲》配上文字。
3、再次借助媒體(動態的畫面、《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誦課文。
(這里教師讓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獲得整體的感知,形成“通感”,獲得的印象較為深刻,收到解讀課文之利,使學生對《月光曲》的內容及其所表達的意境有了進一步的感悟,對貝多芬當時的激動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達到了突破難點的作用。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而且再一次體會了《月光曲》的優雅意境。)
六、課外拓展(機動)
1、學到這兒,老師相信同學們對《月光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另外一段音樂,曲名為《步步高》,它是廣東音樂中描繪喜慶氣氛最為成功的作品之一,這首音樂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調截然不同的哦!想聽嗎?
2、生欣賞音樂──《步步高》。
3、聽著音樂,你的眼前出現的是怎樣的畫面?趕快拿出你的筆,把你想象到的畫面捕捉下來。
出示:
我靜靜地聽著,我好象看到了。
4、交流。
5、聽同學們這么一讀,老師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學們加深了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課后,同學們可以對自己的文字做適當的修改,小小組內可以交流一下。
6、小結:
今天這堂課,我們領略了月光曲的美,接著又聽了一段音樂,并對音樂展開了豐富的聯想。音樂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可以愉悅我們的心靈,還可以培養我們的想象能力。老師希望同學們課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來聽一聽,像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這些著名樂曲家的作品,將會是你的首選。
【板書】
月光曲
散步(聽)(感動)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貝多芬走進(彈)(激動)創作《月光曲》月亮升高 風卷浪涌
月光清幽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14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幽靜、清幽、純熟、霎時”等詞語能夠運用。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重點 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學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學習生字新詞和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簡介作者。
1.同學們,你們知道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嗎?它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对鹿馇肥窃鯓幼V寫成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 7課《月光曲》。
板書課題:17 月光曲德貝多芬
2.學習后就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故事,還可以從中初步認識貝多芬是一位怎樣的音樂家。
簡介貝多芬的生平。
一、聽課文錄音,整體感受。
思考;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讀音,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課文主要寫什么?
三、初學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按思考題思考。
�、俨樽值浠蚵撓瞪舷挛睦斫庑略~意思。
②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厶岢霾欢膯栴}。
2.檢查自學生字詞的情況。
�、僬J讀生字新詞。
給多音字選擇正確讀音。
傳說(zhuàn chuán )彈琴(dán tàn)朝著(chán zhào)
3.指名接讀課文,讀后評議。
4.課文主要寫什么?
(課文主要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傳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不一定確有其事,但從這傳說故事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5.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兩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簡單介紹著名鋼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詳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6.提出自學中不懂的問題。
四、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第一段,想想這段與第二段是什么關系?
(先總提,再具體介紹《月光曲》的譜寫過程。)
2.“傳說是這樣譜成的”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這是一個過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課堂作業。
1.語文作業本第1、2題。
2.比一比,再組詞。
券( ) 括( ) 育( ) 鍵( )
卷( ) 恬( ) 盲( ) 健( )
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完成作業第3、6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提出目標。
1.我們已學過哪幾種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兩種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一種是把每個段落的大意連起來:另一種是回答課后習題中的幾個問題,再把答案連起來。)
2.交代學習目標。
(學習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還要繼續學習用回答問題,再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二、初學第二段,歸納主要內容。
1.帶著課后第1題3個問題默讀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題的自然段,并自己試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檢查自學情況,初步歸納主要內容。
三、細學第二段,歸納主要內容。
1.學習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讀2—5自然段。
思考:a.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寫什么?b.劃出貝多芬為盲姑娘彈鋼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討論思考題,邊讀邊理解句子意思。
a. 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間茅屋里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說明了什么?理解“幽靜”的意思。
板書;聽琴聲
(“斷斷續續”的鋼琴聲,說明盲姑娘喜歡貝多芬的曲子,但彈的不熟練。)
b.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盲姑娘真是“隨便說說”的嗎?他為什么要對哥哥這樣說?
板書:談話
(不是的。“隨便說說罷了”是盲姑娘對哥哥的勸慰。他怕哥哥因為家窮買不起音樂會的入場券而心里難過,所以這樣說。其實她很想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這表明盲姑娘非常體諒哥哥的難處。)
(3)貝多芬為什么要給盲姑娘彈鋼琴曲?
(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熱愛音樂,渴望聽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貧困,她又那么懂事。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親自給盲姑娘彈鋼琴曲。)
板書:彈
(4)有感情地朗讀2—5自然段。
2.學習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讀6—8自然段。
思考: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劃出貝多芬彈完一曲,為什么又彈一曲的句子。
(2)邊交流,邊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純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聽出貝多芬鋼琴彈得純熟,感情深,說明什么? “您,您……表達了盲姑娘怎樣的感情?”
(盲姑娘聽出貝多芬鋼琴彈得純熱,感情深,說明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她從“純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貝多芬。)
板書:第一首曲子
b.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以后的心情怎樣?會怎樣想?
板書:激動
(3)貝多芬彈完一首,為什么又彈一曲?
(貝多芬彈完一首,聽了盲姑娘的話心里很激動,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于是決定即興再為盲姑娘又彈一曲。)
板書: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讀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寫出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里彈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這一自然段先寫了一個美麗清靜的月夜,然后點出窮兄妹給了他創作的激情,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彈出了優美的樂曲。
(6)有感情地朗讀6—8自然段。
3.學習第9、10自然段。
(1)課文的哪一部分描寫了(月光曲》所表現的內容?
(2)輕聲朗讀第9、10自然段,劃出兄妹倆被美妙琴聲“陶醉”的詞句,兄妹倆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討論交流,理解“陶醉”、“恬靜”意思。
(兄妹倆被美妙琴聲所“陶醉”的詞句:“皮鞋匠靜靜的聽著,”“月光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己離開了茅屋。”)
(兄妹倆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對大海……朝著岸邊涌過來……”這也是寫的《月光曲》的內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洶涌的大海。”)這些句子都是兄妹倆的聯想,從哪個詞語來表明的? (好像、仿佛)
這些聯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優美的琴聲,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聯想。)
(4)有感情朗讀第9自然段。個別讀同桌互讀,集體:讀等形式,讀后評議。
(5)貝多芬是怎樣把第二首曲子記下來的?
(貝多芬即興彈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動,飛奔回客店連夜記錄下(月光曲》。)
三、運用方法,總結課文。
1.輕聲自由地朗讀課文。
2;運用回答課后1題中的幾個問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提出不懂的問題。
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以及《月光曲》所表現的內容,還再一次運用回答課后問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讀全文,背誦第9自然段,我們下節課學習。
四、課堂作業。
1. 作業本第3、6題。
2.有感情地朗讀第9自然段。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指導有感情朗讀全文,背誦第9自然段,完成作業本第4、5題。
一、復習檢查。
1.聽寫生字新詞。
2.選詞填空
幽靜恬靜
�、龠@個地方環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歡一個人來這兒靜靜地看書。
②華姐性格( ),平時說話不多,就是笑,也是輕輕地。
清幽清秀
�、傩用吠瑢W中等身材,梳著兩根短辮,人長得十分( )。
�、诘脑鹿馊崛岬貫⑾聛�,這江邊的小樹林里,似乎比白天更( )了。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并說說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二、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1.指名接讀全文,讀后評議。
2.指導朗讀貝多芬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第2—5自然段應怎樣讀?
(要讀出兄妹倆個愛音樂,想聽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為家庭貧困買不起入場券,哥哥心里難過,妹妹體諒哥,安慰哥哥這復雜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點讀好盲姑娘,貝多芬的話,體會應怎樣讀?
(自姑娘的話要讀出愉快、贊美的語氣。貝多芬的話充滿激情,要讀得熱情、誠懇。)
(3)第9自然段,重點描寫《月光曲》的內容。應怎樣讀呢? (結合插圖體會感情)
(月亮初升,讀得輕而舒緩,當讀到“刮起大風,卷起巨浪”時,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讀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時,語氣又轉為平靜。)
聽錄音、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3、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評議。
三、指導背誦第9自然段
1.談談怎樣才能背得快? (談談背誦方法)
2.運用理清寫作思路背誦。
(先寫:皮鞋匠靜靜地聽著”音樂;接著寫皮鞋匠的還想象《月光曲》的內容:最后寫“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過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練習背誦,自我試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齊背。
四、總結全文。
1.輕聲有感情朗讀。
2.學習課文后,你覺得貝多芬是—位怎樣的音樂家?
板書:同情勞動人民
五、課堂作業。
1.作業本第l 5題。
2。復述譜寫《月光曲》傳說的故事。(機動)
3.布置課外閱讀。(讀語文選學讀本第16課《馬頭琴的傳說》)
本課板書設計:
1.gif 05e8be15b54b52c584cd8c792de01637.gif (2.64 kb)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5
一、導入新課
讀課題,你覺得《月光曲》應該是一支什么樣的曲子?
從名字猜想
我們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聽一聽。
咱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語文課首先要從語言文字中聽出音樂來,瀏覽課文,從什么地方你可以聽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細讀課文
自由讀9自然段,你從課文中聽出了月光曲怎樣的旋律。
她好像面對這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讀。
齊讀,一二兩句。讀初平和、舒緩的旋律。
范讀:月亮也越升越高,穿過一律一律輕紗似的微云。
聽出音樂正在向高潮發展。
你還聽到了什么樣的樂曲。
激動人心的。情緒高漲的。我是從“忽然……”聽到的。讀。
板書:
旋律舒緩起伏激越
齊讀。讀初令人振奮的旋律。(是令人振奮嗎?)
指讀第九自然段。
從文字中聽出了月光曲旋律的變化,聽得對嗎?讓我們來聽一聽。
在這段話前還有一句話,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咱們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靜靜地聽。播放音樂。
�。ㄟ@時候不要介紹樂章,讓學生靜靜地聽,就不要打斷學生)
有同學笑了,為什么笑?為我們鼓鼓掌。
我們都有一雙音樂的眼睛,我們聽出了音樂的旋律,音樂的旋律都是表達的作者的情感。讓我們走進作者的創作中去,自讀第二自然段,讓我們來體會貝多芬創作的過程,創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靜。
仔細讀第二小節,你就能體會到不同的心情。抓關鍵詞語。
談感到欣慰,因為人家談得是她的曲子。
從幽靜體會到平靜。
高興,因為他的曲子被廣泛的流傳了,在這么僻靜的地方都能聽到他的曲子。帶著這樣愉快的心情,走進了小屋。
有句話說,彈琴知音,談話知心。你能通過他們的談話知道他們的內心嗎?
他們很想彈好這首曲子。
讀一讀,在哪兒知道的?
很想聽到貝多芬親自彈奏。
有點無奈。
這個哥哥比較難受,因為他不能滿足妹妹的愿望。
指讀哥哥說的話。
沮喪的心情。因為小姑娘很想聽聽。
要從文字中體會,
我覺得他們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們家太窮了。
貝多芬聽了他們的談話,心情如何?
同情他們,想給他們談。
貝多芬走進門去,心情會有什么變化?
指讀。
他會十分的感動,進入房子的時候,發現小女孩的眼睛瞎了,還在刻苦的學習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動。
為什么說彈一首,怎么又彈了一首?
因為他發現他是一個懂音樂的姑娘,所以要再彈一首。
因為他覺得這個小姑娘是她的知音,聽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碼?
能從音樂中聽出就是貝多芬;從談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從音樂中能知道就是貝多芬,難道還不是知音嗎?
能聽到貝多芬親自為自己的彈奏,
貝多芬在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個詞叫作“知音難覓”,是多么的高興?課前我們查找過資料,知道了貝多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性格狂躁,脾氣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獨,在這里激動的何止是盲姑娘呀,還有貝多芬。(出示課文圖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這時候“一陣風……”
激發了他的創作情思,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這情思由指端匯聚到琴鍵上,讓我們再來聽……《月光曲》
誰來在月光曲的樂聲中,再來讀課文第九自然段,這一遍讀,你可能聽到的不僅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國有一句諺語,說音樂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給了盲姑娘一雙耳朵的眼睛,那是心靈的眼睛,齊讀“皮鞋匠看著妹妹……
一首的樂曲誕生了,讓我們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你從飛奔中體會到了貝多芬怎樣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歡自己剛創造出來的曲子。
十分激動,因為他幫剛剛彈的曲子記錄下來。
著急,怕忘了。
欣喜,因為自己一下子就創作出來了這樣地曲子。
激動,創作成功的激動。
這就是一《月光曲》創作成功的傳說,這時音樂史上最動人的傳說。這個傳說最打動人的事什么?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6
——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
上教版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40課
教材分析:
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主要講述了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有人在斷斷續續地彈奏他的曲子,感到十分好奇,當他走近茅屋,聽到屋內兄妹倆的談話后,被他們雖貧窮但互相體諒的真摯情感所感動,便走進茅屋為他們彈奏一曲,又因盲姑娘不僅懂音樂,而且非常了解他的音樂激動萬分。此時,他看到月光下茅屋里清幽的景色,產生了創作激情,即興創作了《月光曲》,窮兄妹倆陶醉其中,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幸福。
本文的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并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月光曲》的魅力所在。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難點在于通過對貝多芬情感變化的體驗,探究其創作的原因。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初步了解《月光曲》譜成的經過,然后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語段,主要采用朗讀、默讀、概括、圈畫、想象等學習方法,從人物的言行中體會人物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從而深入探究貝多芬彈了一曲又創作一曲的原因,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最后,通過品讀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樂給兄妹倆帶來的幸福和快樂,進一步激起學生對大音樂家的敬意。
教學目標:
�、弊灾鲗W習課文生字,理解“傳說、譜寫、幽靜、純熟、清幽、恬靜、陶醉”等詞語的意思。
�、舱_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關鍵語段,了解并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硰呢惗喾业难孕兄畜w會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⒋初步感受聯想的表達作用,體會《月光曲》的魅力,背誦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
�、迪胂筘惗喾译x開后兄妹倆的對話,續寫課文內容。
課前準備:
�、睘檎n文標注小節號。
�、舶焉肿x正確、課文讀通順。
�、橙Τ霾焕斫庠~語,并嘗試解決。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弊灾鲗W習課文生字,理解“傳說、譜寫、幽靜、純熟”等詞語的意思。
�、舱_流利地朗讀課文。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文章中的關鍵語段,了解并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硰呢惗喾业难孕兄畜w會他豐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⒈讀題。
�、矌熣b第一小節,學生提煉要點并以“月光曲”開頭說一句話,理解“傳說”。
�、程岢鲆蓡枺骸对鹿馇肥窃鯓幼V成的?學生圍繞問題自學。
⒋組織交流。
�、禋w納梳理交流要點,導入下文教學。
說明:在揭示課題后,學生通過聽,了解與《月光曲》相關的信息,并以“月光曲”開頭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清楚地表達相似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初步了解傳說中《月光曲》譜成的大概過程。
二、學習2—7小節,體會人物情感。
�、眲撛O情境,理解“幽靜”,了解貝多芬走近茅屋的原因。(板書:情不自禁走近)
說明:引導學生在情境體驗中理解“幽靜”這一詞語的意思,體會作為一個音樂大師,身處這樣的意境中,很容易觸動創作的思緒。
�、矊W習兄妹倆的對話。
�、乓龑W生在轉述對話的過程中體會盲姑娘對音樂的喜愛,感受兄妹倆互相體諒的真情。板書要點,隨機指導朗讀。
⑵指導分角色朗讀。
�、歉鶕c概括對話的大意。
說明:課文第3小節作者重點描寫窮兄妹倆的對話,這既讓貝多芬感受到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又讓他感受到兄妹倆之間的真情,這是他為盲姑娘彈奏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起因。教師抓住這一寫作特點,讓學生在轉述對話、圈畫批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揣摩人物的情感,同時引導學生抓住對話中的要點信息,簡要概括對話的大意,為達成本課時簡要概括《月光曲》譜成經過這一訓練目標作鋪墊。
�、常ò鍟鹤哌M)了解貝多芬走進茅屋后做了哪些事。
�、磳W生交流。(板書:彈再彈)
⒌圍繞“貝多芬為什么彈了一曲再彈一曲”深入研讀。
�、怕撓瞪舷挛�,想象寫話,揣摩貝多芬當時心里的想法。
�、平M織交流,隨機學習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對話。
●品讀盲姑娘的語言,體會她激動的心情,了解她不僅懂音樂而且熟知貝多芬的音樂。隨機理解“純熟”。
●品讀貝多芬的語言,感受貝多芬小鎮遇知己時的心情及對盲姑娘的敬佩。
�、侵笇Ю首x對話。
⑷小結貝多芬彈了一曲再彈一曲的原因。
說明:教學時,先讓學生抓住主要事件整體了解4-7小節這部份內容,再通過聯系上下文想象寫話,揣摩貝多芬當時心里的想法。在交流中相機學習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對話,由此了解貝多芬彈了一曲后又決定即興創作一曲的原因,也是事情的發展。
三、感受意境,指導概括。
�、闭b第8小節,渲染貝多芬創作時的情境。
⒉出示第9小節,初步感受文中《月光曲》所描繪的意境。(板書:記錄譜成)
⒊引導學生根據貝多芬的行為線索簡要概括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4.結并明確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
說明:通過教師有感情地誦讀,將學生帶入貝多芬創作時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當時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觸發了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導學生簡要概括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過程。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崩斫�“清幽、恬靜、陶醉”等詞語的意思。
�、渤醪礁惺苈撓氲谋磉_作用,體會《月光曲》的魅力,背誦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
�、尺M一步感受音樂家對窮人的同情和對音樂的熱愛。
�、聪胂筘惗喾译x開后兄妹倆的對話,續寫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回顧。
學生簡要介紹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說明:回顧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復習根據課文線索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
二、學習8—10小節,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背鍪緦懢熬�,理解“清幽”,指導“幽”的書寫。
�、膊シ拧对鹿馇芬魳�,引導學生想象樂曲所描繪的情境,進行個性化的描述。
�、沉私馕闹忻枥L的《月光曲》的情景。
�、抛宰x第9小節,用直線劃出哥哥想象的內容,嘗試讀出感受。
�、浦该麑W生讀,其他學生交流感受,體會旋律的變化和貝多芬的情感,隨機指導朗讀。
�、桥錁罚瑤熒献骼首x,嘗試背誦。
�、蠢斫�“恬靜”,從盲姑娘的神態中感受音樂給她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說明:本環節主要采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朗讀中了解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體會樂曲的美妙旋律和音樂給兄妹倆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并初步感受聯想的表達效果,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狄x第10節描寫貝多芬的句子,結合“飛奔”感受貝多芬急切的心情。指導朗讀。
�、断胂筘惗喾译x開后兄妹倆的對話,續寫課文內容。
說明:在想象寫話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訓練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同時,學習運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寫好一段對話,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貝多芬的人格魅力。
三、總結全文,升華主題
⒈圍繞《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開討論。
�、哺形蛉藗冑x予《月光曲》這一“傳說”的內涵。
說明:圍繞《月光曲》得名的原因,通過對“傳說”的深入理解,感受音樂家用高超的技藝、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進行創作,為熱愛音樂的人帶來幸福和快樂,進一步揭示課文主題。
作者簡介:
張筱琳,女,1979年10月生,小學語文高級教師,上海市青浦區小學語文學科中心組成員。2005年被評為青浦區教學能手,2007年獲得青浦區教育系統十佳青年教師稱號,2008年被評為青浦區教學示范教師。曾獲上海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一等獎,上海市小學語文教學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自學生字新詞。
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讀能力。
思品: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偉大的音樂家。
學習重點:
1、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的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想象課文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準備:
1、教師制作投影片剪輯錄像。
2、學生預習課文,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情
同學們,你們喜歡聽音樂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段鋼琴曲—《月光曲》。(放錄音)你們知道這首曲子是誰創作的嗎?又叫什么名字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12課,齊讀課題。
二、自讀悟情
1、出示自學提示:
(1)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描繪了《月光曲》的內容?想象描繪的景象。
�。�2)《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貝多芬又是怎樣一個人?
�。�3)邊讀邊畫出相關的語句,并作好簡單的批注。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1)生讀第9自然段,談《月光曲》的內容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師隨機板書)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2)分清事物與聯想:
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是聯想)是誰的聯想?(兄妹倆)他們這種聯想是怎么產生的呢?(默讀第九自然段,把描寫皮鞋匠聽著鋼琴曲時面前出現的景象的句子劃下來,通過“好像”一詞讓學生知道這景象并不是事實,而是皮鞋匠的聯想,并引導學生從“靜靜地聽著”了解到這個聯想是由貝多芬彈的曲子而引發的。)
師: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貝多芬演奏《月光曲》時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那么什么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呢?(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機在前面寫上:柔和徐緩有力快速高昂激蕩)
�。�3)想象這些畫面,有感情地朗讀。(學生自由讀—欣賞錄像剪輯呈現的音樂和畫面的變化誦讀—教師隨機示范—評讀。)
師: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不一定像我們研究的那樣簡單,可能在一片平靜的大海中,也會偶爾跳起幾個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洶涌的浪峰之間有低沉波谷,是不是?這樣,就使樂曲的旋律更豐富了,你聽了這首曲子好像看到了什么?
�。�4)如此美好的樂曲,深深地吸引了我們,那么,貝多芬的創作激情、創作靈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誰能聯系上下文談談自己的觀點:
a、出于對窮兄妹倆的同情。(引導感悟"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貴了,......又太窮.隨便說說"等)
b、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引導感悟"多純熟","感情多深"等.)
c、是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引導感悟:"披上銀紗","格外清幽")
�。�5)現在你還認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變化的嗎?(是反映貝多芬那天晚上和窮兄妹倆接觸的過程和他的感情變化的。)
�。�6)指名說一說《月光曲》是怎樣譜成的?貝多芬又是怎樣一個人?
三、課外延伸:
1、師: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窮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一次美的藝術享受,給自己的藝術創作帶來了一次意外的收獲,給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也給我們帶來了今天這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音樂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讓我們借助課外資料去感受貝多芬的音樂魅力。
2、學生交流搜集到的相關資料。
3、仿寫練習:給《荷花》這一段加上適當的聯想:
多美的荷花��!碧綠的荷葉把池塘擠得滿滿的。白荷花、紅荷花競相開放,全開的、半開的,姿態各式各樣異,爭奇斗艷。一朵剛剛綻開的花骨朵躲在荷葉后面,一只蜻蜒在上邊飛來飛去。
四、作業:完成仿寫。
板書設計: 月光曲
柔和徐緩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有力快速 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高昂激蕩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體會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2.學會7個生字,理解14個詞語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進一步學會借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重點:進一步學會借助課題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教學難點:想象第9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說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教學準備:《月光曲》和課文的錄音,小黑板.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學習第一段.
1,我們要講哪一課 《月光曲》.
《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沒有歌詞的樂曲叫做曲.)
生:我覺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師:那怎么不叫"月光歌"
生:因為它沒有歌詞.
師:那么你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曲".
生:沒有歌詞的歌曲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就不是歌曲了.
生:沒有歌詞的音樂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的音樂,"音樂"這兩個字還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沒有歌詞的,用樂器演奏的曲.
師:樂曲,對.沒有歌詞的,用樂器來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2,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彎彎曲曲,曲折
師:對,還有嗎 我再組一個吧.行不行
生:行.
師:曲服,決不曲服.(生有說對,有說不對)
師:那是哪個"曲"呀
生:應該是屈原的屈.
師:組詞都用歷史名人在組詞.
3,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 貝多芬.
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的一位音樂家.
師:是個什么樣的音樂家
生: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從書上看到過.
師:今天的書里有嗎
生:有.
師:那你為什么不說今天的書啊 今天的書是怎么說的
生:今天的書上說的是"一百多年前……"
師:我就要能說明"著名"的那一點.
生: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師:對了,是他譜寫的樂曲很著名,當然他也就著名了.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4,我們剛才說的是課文的第一段,是嗎
生:是.
師:那咱們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經學完了對不對
生:對……不對.
師:你說第一段沒學完,你讀讀第一段,大家聽一聽還有哪兒沒學 (一學生讀第一段)
師:大家聽出來沒有,剛才哪兒沒講 都講了沒有
生:都講了.
師:我們來齊讀第一段.
二,學習最后一段.
1,整篇文章是寫他譜寫《月光曲》,那整個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么關系
生:是課文的最后一段.
師:他說最后一段和譜寫過程沒有關系.①那么他彈完鋼琴,飛奔回客棧,連夜寫下來曲子,這個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②師:一個曲子為什么這么著急,干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生:因為他當時有了靈感,如果第二天寫的話,靈感就沒有了.
師:"當時有了靈感,"就回去創作了 不是這樣吧
生:因為我們俗話說,"趁熱打鐵"他是趁著靈感還記著,如果明天,靈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記下來了.
師:"靈感"這個詞這樣說不太合適.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這么說,③他剛才彈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對.
師:臨時彈出來的,對嗎
生:是.
師:所以他趕緊回去把它記錄下來.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個記錄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是不是
生:是.
2,師:是不是現在我們把最后一段也學完了
生:是.
師:哪兒還沒學完,再看一看,學完沒有
生:學完了.
師:來,讓我們齊讀最后一段.
三,通讀全文,交流閱讀所得.
師:我們這兩段課文學得真痛快!好了,你們把還沒學的部分好好讀一遍.注意,我讓大家讀書,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但也很難.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想壓你也壓不住.有這種激情,才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生:能.
師:一邊讀,一邊準備一下要說什么話.開始.(學生各自讀課文)
1,讀懂了什么,交流心得.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想說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生:我讀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覺得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大自然的偉大音樂家.
師:你怎么看出他熱愛大自然了
生:因為他譜寫了《月光曲》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確的說明.
師:你的認識超過了我的認識,非常好.誰還講
生:我從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我還知道了……
師:(打斷)你先等一下,你說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能不能再談具體一點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好吧,接著講.
生:我從第二段到第九段還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我還知道了貝多芬非常熱愛同情可憐人,他是名人,卻不要錢為一個窮苦的人彈琴.
師:好,還有嗎
生:課文第三節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一句是姑娘說的,其實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為了安慰哥哥,不讓哥哥內疚而說了"隨便".這說明妹妹很懂事,對家里的處境也很清楚,表現了兄妹互相關心的情感.還有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補充一句:第九段不僅僅寫了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它寫了大海從平靜到波濤洶涌.這一段是皮鞋匠的聯想,通過皮鞋匠的聯想,寫出了貝多芬琴聲的優美和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
師:好,好.誰還想說就快點.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從第三節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為她想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可是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很昂貴,我們家又窮所以買不起.從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師:好的,但沒說太清楚.
生:我想說的是,貝多芬為什么給盲姑娘彈琴.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貧愛富,他身為一個高級音樂家,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卻義務為盲姑娘彈自己寫的曲子;第二是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愛音樂,還十分懂音樂.所以貝多芬要為她彈曲子.
師:非常好.
生:我讀懂了(讀)"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2,質疑問難.
師:你們說的把我要講的都說完了,那這堂課就別上了.好,同學們注意,下課!(學生不動)我打算要講的你們都說了,那不是該下課了嗎 我再講是不是多余了 下課,起立!(同學們起立)哎呀,我又想起來了,先坐下.(眾笑)我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課文第七節他說:"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 我再給您彈一首吧.'"我想問一下為什么貝多芬沒有承認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說的貝多芬先生,他為什么不肯承認呢
師:你的意思是貝多芬應該這個時候站起來掏出一張名片來給她,(眾笑)也就是說應該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嗎
生:對.
師:但他沒有亮明,為什么 那你就帶著你自己的這個問題來聽講.看能不能明白,如果最后問題還是不能解決,你就站起來再問我,好不好 (生點頭)誰還有問題
生:我想問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還要彈一首
師:是啊,彈一首行了吧 為什么還要彈一首 誰還有問題 你們沒問題了,我可有問題.讓不讓我提
生:讓.
四,學習第九自然段.
1,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我備課的時候讀了半天,剛才你們也說了半天,曲子該由1,2,3組成,可是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生:第九節.
師:那是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他是通過寫兄妹倆的想象,來寫出貝多芬彈的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聯想到了這個景色,所以我認為他在從側面來寫這個《月光曲》.
師:我還是沒有聽清.你沒有解釋得太清楚,誰能解釋清楚給我聽
生:他寫大海,是寫《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說他在即興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兄妹倆想象到的意境,所以這也是說他在寫這首曲子.
師:你是說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連《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 比如有的文章寫彈一首曲子,他就寫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節奏是什么樣的.有的還要比喻成什么"鶯鳴空谷","珠落玉盤"等等.這些都一定要說的.這一篇呢,我什么也沒看到,曲調怎么樣,節奏怎么樣
生:我從第九節上,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開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來霎時間灑滿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沒聽懂,這還不是在寫月光和大海嗎 ——不過,我也聽出你們的意見了.你們都認為第九節是講《月光曲》的曲調的,對嗎
生:對.
師:那么你們把第九節很有條理地讀一下,然后講給我聽,我才能明白.現在自己看第九節,想朗聲讀就朗聲讀,想默讀就默讀,想互相讀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讀都可以.讀完了講給我聽,開始.
(學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2,交流.
師:誰能說給我聽
�、偕�:我覺得(讀)"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云."這里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
a師: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剛才讀的這幾句話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講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
b師:月亮升起來,還有嗎
生:就是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等等,現在月亮升起來了,(板書"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讀)"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
師:沒到那么遠吧 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學接著講.
生:應該是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師:海面上灑滿了銀光,還有一個詞呢
生:霎那間.
師:你把這一段讀一下我聽聽.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c師:灑滿了銀光以后整個海面上是什么樣 有一個詞,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師:我不會寫這四個字,你幫我寫吧.(一學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寫"微波粼粼")誰還接著說 已經告訴我了,月亮升起來了,大海上波光粼粼.
�、诮又陆忉�,后來月亮怎么樣了 海面怎么樣了
生:后來"海面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a師: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師:書上怎么說你就怎么讀.
生:應該是(讀)"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b師:你的意思說現在月亮升高了,接著往下說,穿過微云以后呢
生:(讀)"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c師: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產生了變化
生:對.
師:(指板書)這里是月亮剛剛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剛才說的是什么樣的啊
生:月亮升起.
師:我再寫個"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師:誰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師:那怎么寫啊 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個字.
生:月亮升高.
師:對,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濤洶涌.
師:不對,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是不是這兩句呀 那這兩句用四個字能概括嗎
生:刮風起浪.
師: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風巨浪.
師:這風有點太大了.(笑聲)
生:刮風卷浪.
師:能不能這么說,風怎么樣
生:卷.
師:卷什么樣的浪
生:巨浪.
師:對了,"風卷巨浪"這四個字多好呀!把兩個意思都說了.(板書"風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風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師:(對一學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寫在"風卷巨浪"的前面.(學生上前寫)
�、墼偻驴�,還有嗎 后面月亮怎么樣呢 大海又怎么樣呢 說不來的"使勁"讀一讀,誰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讀一讀.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a師:大家一起來讀.接著我的話來讀"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生:(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b師:現在月光怎么樣了
生:照耀.
c師:大海怎么樣了
生:波濤洶涌.
d師:誰來寫這八個字 (一學生上前寫)
3,既然海面是這樣變化的,你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讀出來呢 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開始.
①學生各自讀課文.
②師:誰愿意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這一點兒 誰接著他讀"月亮升高,風卷巨浪"這一點兒 誰讀"月光照耀,波濤洶涌"這一點兒 (三個學生站起來)一個人讀完下一個接著讀.大家聽一聽他們三個讀得有沒有變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風卷巨浪,波濤洶涌.開始.(三個學生分別讀這三段話)
③師:大家一齊來讀,我給你們打上拍子,你們一邊讀一邊用眼角掃一下我的手勢,我怎么指揮你就怎么讀.咱們看看讀起來有意思沒意思.預備,起!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教師隨機給予指導)
④師:這回誰起來再讀 誰讀第一層 沒有發過言的舉手,已經發過言的先放下手.(教師讓三個學生站起來)開始.(三生分別讀)
�、輲�:太好了,誰還想讀 (一女生站起來)你現在先挑一層,這三層隨便你想讀哪一層,讀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學挑戰,你就點他的名.(女生點了姓趙的同學)好,你先讀,開始.
女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趙生也讀這一層與她比)
師:滿分是五分,全體同學用你們的手給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師:五分,好,給第二個同學亮分.
生:五分.
師:也是五分,很好.都讀得不錯.誰還想比 還有兩個名額.(指一舉手的學生)隨便讀一段,誰敢應她的戰 (馬上有一男生站起來)好,開始讀.
女生:(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涌過來."(男生重讀這一部分)
師:兩個人都讀得不錯,還有一個名額,誰來讀 (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應戰)
女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男生重讀)
師:兩位同學讀"波濤洶涌"真的波濤洶涌.前面看見妹妹恬靜的臉,讀得很溫柔.這位男同學讀得也很溫柔.(眾笑)好啦,大家讀得也不錯,講得也不錯,
4,但我還是不明白,我說《月光曲》的曲調在哪 旋律是什么 我找不著.你們告訴我,這兒(指板書三層)寫的是月亮和大海,這哪是《月光曲》呀 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為它是用語言文字來代替這個《月光曲》的.
師: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眾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語言文字來表示它的旋律.因為課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譜子寫下來,要是那樣的話,我們不用學《月光曲》了.
師:成音樂課了是吧,他的話解釋清楚了嗎
生:沒有.
師:非常遺憾,沒講清楚,誰能幫我解釋清楚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后"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師:你光這么說不行,我知道波濤洶涌是"轟隆,轟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聲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師,黑板上都寫的是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海.
師:對呀!
生:那我們可以聯想到月亮是很……
師:(打斷)你想怎么聯想就怎么聯想 不對.我還可以聯想到我小時候,我媽媽生氣了,一開始不太厲害,到后來揍了我一頓.(眾笑)我還可以聯想到這個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覺得它第一層的意思是說《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師:(打斷)你怎么認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 我還認為我媽媽剛剛生氣呢!(眾笑)你說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來證明呢 好好讀書,再把第九節好好看一下.(學生各自看書)
5,師:想想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
生:不是,是聯想.
師:誰的聯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
師: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他們這種聯想是怎么產生的
生:他們是聽了貝多芬彈的樂曲后聯想的.
師:那聽他的曲子,腦子里就出現了這種情景,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噢,誰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
生:我覺得他們是聽貝多芬的曲子聽得十分投入,腦子里才聯想出這番景象.
師:噢,我明白了,這回你們算給我講明白了.(指板書)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時候,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
6,那么,什么樣的曲子,什么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 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么樣呢 能形容一下嗎 是快呢,是慢呢,是輕呢,是重呢
�、偕�:我覺得月亮剛剛升起的時候,應該是比較很柔和的.
師:很柔和,(板書"柔和")還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師:(打斷)等一下,光是柔和嗎
生:還有比較緩慢,寧靜.
師:比較緩慢,徐緩.(在板書"柔和"后面寫"徐緩")后來呢
�、谏�:后來到風卷巨浪的時候,它的曲調聲音應該響起來了,速度也加快了,聲音從柔和變成高昂了.
師:不到高昂吧,有勁沒勁
生:有勁.
師:對,有力了.(板書"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師: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寫"高昂")還有嗎 (指"有力"的后面)節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師:節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寫"快速")這兒呢 (指"高昂"后)波濤洶涌了.
③生:波濤洶涌應該是更加快.
師:更快了,情緒激蕩了!(在"高昂"后寫"激蕩")我們寫這一個詞行不行 浪花在激蕩,可不可以
生:可以.
7,師:那么誰能從頭到尾地,系統地幫我解釋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 我先說個開頭,你接著往下說——⑴貝多芬面對著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里,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誰接著往下說
生:⑵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卷巨浪,⑶最后,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蕩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師:對不對
生:對.
師:這樣一個音樂(指板書"柔和,徐緩"等)引起了如此聯想,(指板書"月光大海"等)對嗎
生:對.
8,感受《月光曲》的旋律變化.
師:這是咱們猜想的,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 想不想聽一聽
生:想.
師:聽過沒有
生:沒有.
師:咱們試試,看咱們研究得對不對.不過我想,貝多芬是那么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樂曲不一定像我們研究的那么簡單:可能在一片平靜的大海中,也會偶然跳起幾個雪白的浪花.可能不可能
生:可能.
師:也可能在洶涌的浪峰之間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師:這樣呢,就使他的樂曲旋律更豐富了,咱們聽一聽.(教師播放《月光曲》錄音帶,并配合音樂節奏打拍子,同時根據旋律的變化,指向板書相應內容)咱們先讓貝多芬休息一會,就這么一段你們聽出來沒有
生:聽出來了.
師:基本上是(指板書)這么一個旋律變化是不是
生:是.
師:咱們下課以后再仔細聽.這個問題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弄明白了,謝謝大家!經過咱們的一段研究,講清楚了,但是我又產生新的問題了.剛才你們說貝多芬非常同情窮苦人,所以他就創作了這首曲子,彈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對.
9,師:那么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 你先告訴我,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哪兒去找根據
生:應該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師: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沒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講……
師:你們從第二段開始讀一讀,看看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它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 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寫他和盲姑娘兄妹認識的過程,開始是怎么回事,后來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講給我聽.可以互相研究.(學生讀文)
師:時間到了,大家休息一會,咱們先下課.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掌握“茵”“蠟”“陌”“盲”“鍵”“粼”“霎”“錄”八個生字;理解“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2、通順、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在創作過程中的思想感情上的變化,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4、分辨課文中哪些事物是實寫,哪些是由音樂引起的聯想,體會虛實結合在文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1、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分辨課文中哪些事物是實寫,哪些是由音樂引起的聯想。
教學難點:
1、理解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能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感情更深刻。
2、貝多芬的感情變化的原因,因為它關系到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激情來自何處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 直入主題(3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新課了。學習之前老師想給一首音樂你們聽聽。
放音樂《月光曲》好聽嗎?喜歡嗎?
有誰了解這首曲子?誰來說說。指名答。
生答:這首曲子叫月光曲。
生答:月光曲又叫月光奏鳴曲。
生答:它是貝多芬創作的。
同學們知道的真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第26課《月光曲》。
板書課題:26、月光曲
二、課題著手 初步感知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細心的同學仔細想想,課題輕輕地告訴了我們什么?
生答:課文寫的是月光曲是怎樣創作的。
生答:課文寫鋼琴家貝多芬為什么要創作月光曲。
同學們回答得這么準確到位,想必一定預習是嗎?那么這節課老師就來檢查一下你們的預習情況。敢接受挑戰嗎?
學生雀躍回答。
好。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文第139頁。
三、初讀課文 整體感知
�。ㄒ唬┏踝x課文
首先,我們來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看誰讀得好。在讀的同時,同學們可以拿筆在文中標出自己認為重要的生字詞
第一自然段——班長來讀。第二、三自然段——課代表讀。
第四、五、六、七自然段第一、二組讀。
第八、九自然段第三、四組讀。最后一段全班讀。
同學自己評價一下,第一遍讀得怎么樣?還行吧!來,給自己一點兒掌聲。
�。ǘ⿸叱终系K
把課文朗讀了一遍,同學們有沒有把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畫下來��?誰來說說,你都劃了哪些詞語。
點三個同學說說。
展示課件2
來,看看大屏幕,同學們說的和老師整理的一不一樣。
這些詞語同學們都會讀了嗎?我們來試試。第三列和第四列的同學來讀讀。
學生一個接一個:眼睛瞎、幽靜、波光粼粼、入場券、蠟燭……
有沒有讀錯的?
全班齊讀一次。
文中的生字都記會了沒有?有沒有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又快又準的記憶?
讓同學們說說,并適當補充。
茵:大口一張來吃草 蠟:二十一日有蟲來
陌:一百把刀 盲:沒有眼睛就成了盲人
鍵:建設要用錢 粼:海面泛著微波 魚鱗長左邊
霎:有女冒雨而立 錄:水沖山倒
�。ㄈ┱w感知
現在掃除了生字障礙,讀文輕松愉快,我們再來看一個課文的情景朗讀視頻(7分20秒),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展示課件3和課件4
同學們自由朗讀,回答:課文講了月光曲譜成的傳說。
回答非常準確到位,那老師想問問什么“譜成”和“傳說”。指名答。
譜成:寫作樂曲。
傳說:民間流傳下來的故事�?烧婵杉佟�
四、走進貝多芬
*學習第一段 走進貝多芬
老師來讀讀第一自然段,讀完后請同學們告訴老師,你從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示范朗讀。指名答。
生答:時間、地點、人物。
生答:知道了貝多芬是德國的音樂家,寫了很多曲子,月光曲就是他寫的。
關于貝多芬,你聽過他別的作品嗎,還知道什么?指名答。
生答:我聽過他的《歡樂頌》和《致愛麗絲》。
生答:他是偉大的音樂家,被成為“樂圣”。
生答:他失聰了還堅持創作。
沒想到,同學們知道這么多啊!讓我們一起走進貝多芬這位偉大的音樂家。
展示課件5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鋼琴家,從小接受父親的音樂訓練,學會了彈琴和作曲。自1792年起,他一直定居在維也納,后來成為德國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之一。自28歲起,他聽力逐漸減弱,50歲時雙耳完全失聰,但仍堅持創作。他生活在奧地利封建統治最黑暗的年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主要有交響樂九部、鋼琴奏鳴曲三十二首。
五、課堂總結 課后拓展
同學們,貝多芬是一位堅強的音樂家,在他的背后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墒俏覀兊恼n堂時間有限,不可能給大家介紹太多�,F在,老師就給大家布置一個小任務,同學們回去,通過書籍或者網絡找找更多有關貝多芬的信息,可以有關他的故事,可以是有關他的音樂創作,可以是介紹他的生活情況,等等。我們可以利用活動課繼續走進貝多芬,并請我們的音樂老師一起參加好嗎?
學生雀躍回答。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指名答。
說得不錯!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月光曲,學習了生字詞,還沒有掌握的生字詞同學們課下要多寫幾遍,并從課題著手,通過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下節課我們將繼續深入的學習。
下課!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回顧導入 開門見山
播放月光曲。
同學們,還記得這首優美的曲子嗎?
上節課我們已經欣賞過了,好聽的音樂總是聽不厭的,它只會讓我們的耳朵更靈敏,更具欣賞力。那么你們聽明白這首曲子沒有��?要聽明白一首曲子,就和要讀懂一篇文章一樣,我們需要了解什么?(創作的背景。創作的原因。)
同學們都說到重點上了。那么月光曲是怎么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繼續學習26月光曲。板書課題。
二、以讀促講 深入分析
�。ㄒ唬┑诙匀欢味�
這篇課文是關于月光曲譜成的傳說。這個傳說的故事是怎么開始的?
展示課件6 指名答
生答:貝多芬去旅游演出,一天夜晚在河邊散步,聽到琴聲。
生答:貝多芬晚上出去散步,聽到了窮兄妹倆的對話。
課文的那個部分講的是傳說的開始?(第二、三自然段。)
全班一起把這兩個自然段讀一下。
貝多芬聽到的琴聲是怎樣的?(斷斷續續的。)
什么是斷斷續續?(時斷時續,琴聲不連貫。)
為什么貝多芬聽到琴聲就停下來?
生答:因為彈的正是他的曲子。他好奇誰在彈自己的曲子。
貝多芬意外地聽到了有人彈奏自己的曲子。他做出了什么樣的反應?
生答: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談話。
是什么人在談話?
生答:一對兄妹。皮鞋匠和盲姑娘。
他們都談了些什么?我們來讀一讀他們的對話。男生讀哥哥的話,女生讀妹妹的話,老師來讀旁白。
同學們讀得很流利。這里兄妹倆的話都是極富感情的,同學們在讀的時候還應該注意到情感的變化。
展示課件7
1、示范讀:“這首曲子多難彈��!我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先生是怎樣彈的,那該有多好��!”同學們,盲姑娘在說這句話是時候,是怎樣的心情?
生答:她想聽貝多芬彈琴的迫切心情。
她想聽貝多芬彈琴的心情是迫切的,那么我們讀的時候就要注意讀出她這種迫切的心情,朗讀時語氣要充滿渴望,那么哪些詞語應該重讀?
生答:“多難彈啊”“多好啊”應該重讀。
說得很準確,那么請同學來給我們試試。讀得可以。再請一位同學試試,不錯。全班同學一起把盲姑娘的這句話讀一下。
2、妹妹這么渴望聽貝多芬彈琴,哥哥聽了,怎么說?
生答:“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
哥哥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答:不可能買入場券,買不起。
哥哥心里明明知道妹妹的愿望,可是他無法為妹妹實現,心情又是怎么樣?
生答:他很同情妹妹,他也希望妹妹可以去聽演奏會,只是家里的條件太差,他失望,很難過。
如果你有弟弟妹妹向你提出要求,你想幫他但又做不到,你會覺得怎么樣
生答:很抱歉
那請你讀讀哥哥的話,把對妹妹的歉意讀出來。
指生讀。
3、妹妹聽到哥哥的話中的不安,她連忙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從妹妹的這句話,你覺得盲姑娘是個怎樣的女孩?
生答:妹妹很懂事。
生答:妹妹聽出哥哥話中的不安之意,是個很體貼的人。
那她想聽貝多芬的演奏真的是隨便說說的嗎?
生答:不是。
既然不是,她怎么說是隨便說說?
生答:她知道哥哥難過,這是安慰哥哥的,她應該是很疼哥哥的。
全班同學一起來讀讀妹妹安慰哥哥的這句話。
同學們,盲姑娘把自己的愿望輕描淡寫為“隨便說說”,很凄楚,包含著對音樂的熱愛,更體現出她與哥哥相互體貼,手足之情讓人感動。由于國情,我們國家實行計劃生育,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手足之情越來越珍貴。同學們,我們要愛自己的兄弟姐妹。
�。ǘ┑谒�—七自然段
貝多芬聽到這里,推開門,走進去了,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讀第四到第七自然段。讀完以后四人小組討論一下,然后可以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展示課件8
1、進了茅屋,看見了屋子里怎樣的景象?
生答:茅屋里點著一只蠟燭,床前有架舊鋼琴。
這說明了什么?
生答:說明家里很窮。
從哪里看出來?
生答:沒有燈,只有一只蠟燭,燭光微弱。
微弱是什么意思?
生答:小而弱
在這樣的環境里兄妹倆在做什么?
生答:男的在做皮鞋。彈鋼琴的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清秀什么意思?
生答:美麗而不俗氣。
2、貝多芬心里是怎么想的?
生答:他很同情窮兄妹倆,想滿足盲姑娘的愿望。
生答:他想彈琴給盲姑娘聽。
3、貝多芬是怎樣做的?
生答:他彈了盲姑娘剛才彈的曲子,然后又彈了一首。
就從貝多芬的這個舉動,你覺得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
生答:他不僅是個偉大的音樂家,他還很有同情心,為一個素不相識的盲姑娘彈琴說明他對貧窮的人很同情。
生答:他很正直,很想幫助窮人。
4、貝多芬彈琴怎么樣?課文中怎么描寫的?
生答:貝多芬彈得很投入、很純熟、很有感情。
生答:課文沒有直接描寫。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盲姑娘聽得入了神”,她聽入迷了說明他彈得很好。
生答:“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這位同學讀出了盲姑娘的話,找得很準確。
純熟是什么意思?(技術熟練)
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心情怎么樣?
生答:激動、驚喜、贊美。
同學們要注意讀出這種心情。指生讀。全班讀。
5、學生提問: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要再彈一首?
小組討論。指導。指名回答。
生答: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熱愛音樂。
生答:因為貝多芬同情她。
生答:因為貝多芬遇到盲姑娘就像伯牙遇到鐘子期一樣遇到知音。
……
肯定學生的回答。強調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和理解是貝多芬創作的感情基調。
�。ㄈ┑诎酥潦匀欢�
再彈一首,下面彈的是哪一首啦?(生:月光曲)也就是課文的高潮部分。在優美的環境中,貝多芬創作了《月光去》。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像一下。
示范讀第八自然段。
這一段意境優美,朗讀時應是徐緩、抒情的基調。指導學生讀,個別讀,分組讀。
貝多芬按起了琴鍵,這時月光曲誕生了。指名讀第九段。這一段是如何表現月光曲的琴聲的?有直接描寫節奏和旋律嗎?
生答:沒有。通過皮鞋匠的聯想表現出來的。
當琴聲輕松舒緩的時候,皮鞋匠聯想到什么景象?當琴聲漸強發展的時候,皮鞋匠聯想到什么?當琴聲高昂激越的時候,皮鞋匠又聯想到什么?
生答: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
皮鞋匠的聯想勾勒了月光曲景象的三層變化: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起,穿過微云;月光照耀,風起浪涌。這些也正是月光曲的三個樂段:輕松舒緩,漸強發展,高昂激越。
展示課件9
皮鞋匠看到的都是真實的么?課文中哪些是實寫,哪些是虛寫的?同桌之間互相討論一下。
生答:“他好像面對著大海……到……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是虛寫的。
生答:“皮鞋匠看看妹妹……到……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實寫 。
生答:她仿佛也看到了……是虛寫。
盲姑娘的表情是皮鞋匠看到的實在事物。“她仿佛也看到了”是他看到妹妹的表情產生的聯想,盲姑娘懂音樂,能理解,感受到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再一次聽得出了神說明貝多芬創作成功了。
同學們,不直接描寫,而采用虛實結合,有什么好處?
生答:這樣有利于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等等,還能是文章更具體,形象……
補充指導。
全班朗讀最后一段。展示課件12
陶醉、蘇醒分別是什么意思?
陶醉: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蘇醒:昏迷后醒過來。文中指兄妹在美妙的琴聲中回過神來。
這兩個詞說明什么?
生答:也說明貝多芬創作成功。
思考月光曲是怎樣被記錄下來的?
生答: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
為什么要飛奔?
生答:因為是即興創作的,不趕快記下怕忘記。
哦
三、回顧課堂 布置作業
同學們,我們這一課已經學完了。我們了解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知道了他的其中一首名曲是怎樣被創作出來的。他有一個信念:音樂應該為大眾而做!這是多么高尚的情懷��!
希望同學們課后背誦第九段,摘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聽聽貝多芬的音樂。
四、板書設計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感受盲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執著以及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
【教學重點】感悟同情勞動人民的崇高品質。
【教學難點】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這節課咱們先來欣賞二位名人的語言,從他們的話中你感受到他們分別是怎樣的人?
我撲在書籍上,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高爾基
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么幸福!
──貝多芬
二、對于貝多芬你有什么了解
三、貝多芬是這么說的,他是不是這樣做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課文《月光曲》
讀題。
關于月光曲是如何譜成的,有一個流傳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傳說,讓我們先睹為快吧!打開課文用自己最飽滿的熱情讀一讀這美麗的傳說,想一想,月光曲的譜成與一般的曲子的譜成有什么不同之處?
1、有月光,在茅屋里。
2、即興彈奏的,而不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在短短的一個晚上就譜成了。
四、譜成月光曲的那個夜晚,是一個不尋常的夜晚,請同學們四人小組研讀課文,想一想,那個夜晚對于盲姑娘和貝多芬分別有什么覺得意想不到的
貝多芬:
1、小鎮上的一所茅屋里竟然有人在彈他的曲子。
2、彈奏曲子的人是位盲姑娘,多么難能可貴,多么罕見。
3、盲姑娘從琴聲中就能辨別出彈琴人是誰。
4、自己即興彈奏的曲子是如此優美。
盲姑娘:
著名的貝多芬會親臨茅屋為她彈奏曲子,而且一彈就是兩首,真實大飽耳福。
五、舉世聞名的音樂家竟會為一位素不相識的盲姑娘親自彈奏曲子,真令人意想不到,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這么做的呢?在這之前,貝多芬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劃出兄妹倆的對話和貝多芬看到的情景。
2、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出示對話:
一、“這首曲子多難彈啊……那有多好啊”。
理解:
1、非常想彈好這首曲子。
2、渴望聽到貝多芬的親自演奏,也許做夢也在想。
�。隳茏x出她內心的期盼嗎?)
3、期盼美夢成真。
4、因彈不好這首曲子很懊惱。
品讀:“要是……那有多好��!”這是盲姑娘內心深深的呼喚,用我們的朗讀來祝愿盲姑娘能美夢成真。
二、“是啊,可是……咱們有太窮”。
1、內心很愧疚,對不起妹妹。
2、實在是太窮,連一張入場券都買不起,感到很無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理解:
1、妹妹很體諒哥哥,知道哥哥心里很難受。
(多么善良,多么善解人意。)
2、“隨便說說”這只是一句善意的謊言,盲姑娘是借此來安慰哥哥而已。
品讀:
誰來安慰一下哥哥?
1、與哥哥同樣的的難過與無奈的讀法。
2、帶著微微一笑讀可以嗎?(試一試)這微微一笑,效果更好,不僅能撫慰哥哥無奈與愧疚的心而且能抹去一時的尷尬。
六、一場感人肺腑的交談,怎么不叫人感慨萬分呢,此時貝多芬早已按奈不住內心激動,他走進了茅屋看到了什么
看到此情此景,貝多芬在想些什么呢?
這位姑娘竟是一位盲姑娘,只聽別彈過幾遍的曲子就能斷斷續續的彈出來了,真是了不起啊,她是這么的熱愛音樂,渴望聽到我的演奏,而且又這么懂事與善解人意,我應當為她彈一首曲子。
�。ǹ磥碡惗喾易哌M茅屋為盲姑娘彈奏一曲是有感而發。)
七、當盲姑娘盡情享受完這夢寐以求的一首后,她又是怎么說的呢
“她激動地說:……”
1、這份激動不是一般的激動,而是萬分激動,你能讀出盲姑娘的心聲嗎?
�。ɡ首x指導。)
2、盲姑娘為何如此激動?
�。ㄐ〗M研讀。)
因為她從來沒聽到過如此嫻熟,感情如此深刻的鋼琴曲,(是被琴聲所觸動)
因為她從琴聲中聽出彈琴的人就是在她看來是高不可攀的貝多芬,心情異常的驚喜。
3、這種好事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啊,簡直不敢相信,也許盲姑娘早已控制不住內心的驚喜�!柏惗喾摇比齻€字會情不自禁的從她內心迸發出來,讀。
八、面對異常激動的盲姑娘,貝多芬絕對不會無動于衷,他會想些什么
1、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中能辨別彈琴的人是誰。
2、遇上盲姑娘這樣的人,真實難得�。▽σ魳返臒釔鄣娜苏媸俏业闹簦�
3、一位雙目失明的盲姑娘,在音樂方面達到這么高的造詣,真令人欽佩。
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貝多芬此時的心情也是激動萬分,作為音樂家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用琴聲宣泄。他會彈些什么呢?
�。ㄗ屛覀儊砉餐蕾p。)
九、同學們,那一晚貝多芬的所作所為,正是貝多芬那句名言的真實寫照,讓我們在次讀一讀這句話,記住這為偉大的音樂家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正確認讀本課的生字,正確規范書寫本課要求會寫的字。
2、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月光曲》創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內容。
3、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自然段,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4、學生能夠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勞動的人民音樂家。
二、教學用具:
powpoint幻燈片、《月光曲》的音樂、課文中有關描寫《月光曲》的畫面(條件允許)
三、教學過程:
一、啟動:談話激趣
1、同學們,也許你們聽說過大音樂家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這首曲子是如何譜寫成的嗎?通過學習課文《月光曲》,大家一定會有所收獲。
2、板書課題:月光曲
二、互動:
�。ㄒ唬┱w感知:
1、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課文的生詞相信大家都認識了。檢查字詞。
萊茵河入場券蠟燭盲姑娘琴鍵恬靜洶涌安詳陶醉
注意強調:“券”的讀音
恬靜、安詳、陶醉的意思。
2、指名讀課文,其余學生邊聽邊思考:課文講了什么?
�。ǘ┘氉x感悟:
1、談話: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初步了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一傳說故事的內容,大家想不想親耳聆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美妙的音樂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說說你的感受嗎?(交流對學生的不同感受都給予肯定)
2、選讀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倆聽著貝多芬先生彈奏樂曲,他們感受到什么?課文是怎樣描寫的?
請學生仔細讀9、10段,讓學生體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學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和“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寫實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聽著琴聲而產生的聯想。
請同學們讀哥哥聯想的內容,想一想哥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聯想?為什么說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從未見到過的景色。
引導學生體會出:
①貝多芬這位著名的音樂家,彈奏出來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是帶著感情創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诟绺缭陟o心地聽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樣一個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著月光,聽著樂曲展開了聯想。
�、郛敻绺缈吹矫妹寐牭媚菢尤肷瘢敲赐度耄烂妹靡卜路鹂吹酱蠛D敲烂畹�、神奇的變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愛音樂,懂音樂。又在自己清貧的家中迎來了著名的音樂家是多么的興奮,她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樣專注地聽,就知道了妹妹已聽懂了音樂的內容,已被這音樂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2)再讀,感受音樂的美,語言的美,與課文所描繪的畫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縷一縷;大海平靜......波濤洶涌。)
�。�3)聽音樂,想象這些畫面,再有感情地讀.
3、回讀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1)貝多芬先生為什么回彈出這么美妙的琴聲?.(自讀感悟討論合作)
�。�2)交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隨即調整,隨即點撥。)
a、出于對窮兄妹倆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倆的對話("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貴了,......又太窮.隨便說說"等。)
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這使得他一定要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琴。
�、倮斫猓骸斑@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到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貝多芬的曲子肯定難彈,這位姑娘也彈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盲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聽一聽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興、很滿足的事情;同時,也說明她很喜歡音樂。
�、诶斫猓涸诠媚镎f話以后,哥哥的態度怎樣?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條件的影響,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內心很矛盾。
�、酃媚锏脑�,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币馑际牵�
a.哥哥,我和你說著玩的。( �。�
b.哥哥,你不要傷心,這音樂會對我來說可聽,可不聽,你別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讓哥哥著急,其實,她很想聽音樂會。( )
b引導體悟:你覺得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話,會怎樣想?
c小結:正是由于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愿,為了這位懂事的姑娘,他決定進去為姑娘彈曲子。
b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引導感悟:."多純熟","感情多深"等.)
請學生讀姑娘的話,體會。
“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龠@段話,標點很重要,先連用了兩個嘆號,說明姑娘說話時的語氣很堅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動。
�、凇澳�,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后,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酃媚镎f“多純熟��!”“多深哪!”說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于一個家境貧窮的小鎮上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b思維補白:貝多芬沒有回答,其實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c是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
文章在敘述過程中,幾次對環境進行了描寫?
�。ǹ梢哉垖W生把寫環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這里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幽靜”就是非常的安靜。
正是由于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做了一個鋪墊。這就是特定環境的描寫。它會收到很好的寫作效果,我們不妨在我們的作文中試一試。
�、凇懊┪堇稂c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的描寫。
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說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邸耙魂囷L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境。我們說創作是要有靈感的。
(3)小結: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三)回歸整體:
朗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三、能動: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聆聽《月光曲》,寫下自己看到的畫面。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2
一、教學要求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幽靜”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1、領會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
三、教具準備: 電子課件。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簡介貝多芬、進入新課。
1、這篇課文講的是誰的事情?
2、出示貝多芬畫像,簡介貝多芬。[電子幻燈片]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從小跟父親學音樂,表現出非凡的才華,十歲舉行公開演奏會,十二歲開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統治最黑暗的時代,家境貧寒,受盡磨難,對勞動人民十分同情,對專制暴政無比憎恨,蔑視封建貴族的偏狹和庸俗。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舉世聞名的音樂作品,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对鹿馇肪褪瞧渲械囊皇�。
3、課文講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課文從哪兒是講關于《月光曲》的傳說的?(從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把課文分成兩部分,應該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紹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講關于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
5、請學生朗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讀后評議,糾正讀音。
6、請學生當小老師,指導學習生字。
二、初步理解傳說部分的內容
1、默讀第二部分,想一想:
�。�1)、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首曲子?(彈了兩首曲子)
�。�2)、這兩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學貝多芬譜寫的曲子。第二首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2、學生默讀后思考討論。
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彈第一首曲子(2-7),從哪兒到哪兒是講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月光曲》?(8-結束)
三、深入理解貝多芬第一次為盲姑娘彈曲子的內容
1、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過。
�。�1)、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什么? (斷斷續續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么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貝多芬是人民喜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2)、貝多芬走近茅屋,又聽到了什么?(兄妹的談話) 因不能直接聽到貝多芬自己的彈奏面感到深深的遺憾。
�。�3)、請同學們讀讀這段話,弄清這段話中的重點詞,體會本段話的含義。
姑娘為什么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證券交易罷了”?(姑娘很懂事,她聽出哥哥話中有不安的意思,能體諒哥哥的難處,所以反過來安慰哥哥,把自己想聽音樂會的強烈愿望淡淡地稱作“隨便說說”從這里可以看出兄妹倆的相互體貼,這種感情非�?少F,十分感人。)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兄妹倆的對話,教師引導學生體會讀出感情。
�。�4)、貝多芬聽到兄妹倆的談話會怎么想?(其實她非常想聽到我的演奏。只是因為窮.買入場券。我何不為他們彈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進茅屋彈琴。)
�。�5)、貝多芬走進茅屋,他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會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燭光,有架舊鋼琴,一位盲姑娘。
聽到:皮鞋匠的問話。想到:這兄妹倆很窮,但愛好音樂。)
�。�6)、找找書上的語句,貝多芬怎樣做的?(懷著這種感情,他彈了一首曲子給盲姑娘聽。)
�。�7)、找找盲姑娘的反應,讀一讀。
重點理解“純熟”的含義。(很熟練,本文指彈琴的技術熟練,功夫過硬。)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續,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當貝多芬自己彈起來,她立刻就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是發白內心的贊美;“感情多深哪!”,表現她對曲子有了共鳴;“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表現她內心的激動�!�
練讀盲姑娘的話。注意兩個“!”。
�。�8)、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后會怎么想?( 這盲姑娘不但喜歡音樂,而且懂音樂,她能從琴聲里判斷出彈琴的人是誰。我找到了知音.我要為她再彈一首。) 貝多芬也深深地為自己能在窮人中有這樣的“知音”而感動,正是這種激情促使他創作了《月光曲》。
�。�9)、貝多芬用什么來回答盲姑娘的問話的?(琴聲。)
�。�10)、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四、布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一個傳說。)
2、我們知到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為她彈一曲,后來知道盲姑娘不僅喜愛音樂,而且懂音樂,他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動,所以一曲彈完又彈一曲。
附板書:
聽琴
彈一首 “多純熟啊!
彈琴
再彈一首
記曲
二、深入學習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部分
1、我們來欣賞貝多芬彈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錄像]
2、出示[語段閱讀1] “一陣風……按起琴鍵。”
貝多芬彈奏《月光曲》時的環境怎樣? [電子幻燈片]“一陣風……格外清幽。”最能突出這個環境的—個詞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風景)秀麗而幽靜。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覺沉靜、安閑。
課文里還有一個帶有“幽”字的詞,是什么?(幽靜——地方僻靜,光線暗。)
查字典:“幽”。“幽靜”的“幽”應選擇“深遠;僻靜;昏暗。”“清幽”的“幽”應選擇“沉靜”。
�。�2)、“格外”什么意思?(超過尋常)�?蓳Q什么詞?
�。�3)、自由讀,體會當時的環境,讀出“清幽”的感覺。指名讀、齊讀。
3、恢復幻燈片:“一陣風……按起琴鍵。”
師:蠟燭被風吹滅了,月光從窗戶照進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屋里屋外一片銀白的世界,仿佛進入仙境般。在這種環境中,貝多芬看到了什么? (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窮兄妹倆)
4、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對兩個可愛的知音人,一股創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蕩,于是他滿懷深情地按起了琴鍵。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當時的琴聲,體會《月光曲》描繪的情景。(播放樂曲)板書:激情
5、(結束音樂)這么動聽一曲《月光曲》,課文是通過什么來寫它的內容的?
�。ㄍㄟ^窮兄妹倆聽琴聲產生的聯想來寫的。)
6、在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聽著美妙的琴聲,好像看到什么?
(1)指名答。
�。�2)出示[語段閱讀2]“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涌過來……”
�。�3)齊讀。
�。�4)語言描述帶入情境:現在,我們也仿佛來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邊,一起聽貝多芬彈琴,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一幅畫面:
出示圖1。
這個畫面,課文里是怎樣描述的?(“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撒遍銀光。”)
誰能上來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哪兒?(海平線上)
師:聽到貝多芬的琴聲,皮鞋匠仿佛覺得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這時的海面是平靜的,音樂一定是舒緩的。大家想象一下,貝多芬這時是怎樣彈琴的?(節奏很慢,聲音很輕的。)
練讀。板書:慢 輕
出示圖2。
皮鞋匠繼續聽著,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嗎?從整個句子看“一縷一縷輕紗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師:這時的旋律還是很平靜的,很柔和的。
練讀。板書:平靜 柔和
出示圖3。
找出課文有關的語句來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
這個情景可以用一個什么詞來形容?(波濤洶涌)
波濤洶涌的大海上有沒有月光?從哪兒知道?(雪亮……)
師:這兒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種歡樂的令人激動的情景。這時,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搖擺起來,節奏也越來越快。)
師:剛才的寧靜被破壞 。這時的旋律是急驟、奔放的。
練讀。板書:急驟 奔放
(5)我們把鞋匠聽到琴聲產生的這部分聯想,分這三個意境,哪個意境表現的音樂高昂激烈?(第三個)
�。�6)指導朗讀。(齊讀、指名讀、試背)
�。�7)小結:貝多芬的琴聲把皮鞋匠帶到了海邊。這兒有平靜的大海,有奔騰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壯闊的美。但無論是平靜的大海,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寬闊自由的天地�。�
(8)皮鞋匠眼前出現的這些景象,這是他親眼所見嗎?(不是,是他頭腦里想到的,這叫聯想。) 這個聯想是怎么產生的?( 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聽到的琴聲而產生的。)
8、[電子幻燈片——事物聯想]“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聽到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態怎樣?(恬靜——安靜、寧靜。表示心里很舒適,很安逸的。)
9、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見的,但是她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聽得入神了,所以說“仿佛也看到了”也聯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小練習:
用“―――”畫出聽到或見到的實在的事物。用“______”畫出聯想的語句。
l、實在的事物:1鞋匠聽到琴聲;2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2、聯想:皮鞋匠聽彈奏時產生的聯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產生的聯想。
�。�1)從事物引出聯想,課文中用了哪兩個詞語?(好像、仿佛)
(2)小結:讀文章時,我們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聯想,就能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寫文章時,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1、(配樂)下面我們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個自然段。描寫風起浪涌的大海,朗讀時要用高昂的語調。(先自由練習,再指名讀)
12、師:這琴聲使窮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幾乎忘掉了周圍的一切,從書上哪個詞語可以知道?(陶醉)窮兄妹倆完全沉浸在音樂之中了。貝多芬悄悄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他看到兄妹倆完全陶醉在他的樂曲中,激動萬分,急切地要把即興創作的這首曲子記錄下來,從哪個詞可以看出?(飛奔。)
板書:飛奔
13、結果:他花一夜的功夫記錄下這首曲子。
三、布置片斷練習:《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么寫?怎么想?請寫一段話。
要求:
1、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貝多芬在追憶時,眼前可能出現什么景象?請你在敘事中加入恰當的聯想。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3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14個生字及相關生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課文,了解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意境之美,陶冶愛美的情趣。
二、學法引導
(-)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法,引導與點撥。
(二)學生學法
朗讀法、直觀感受法、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二)疑點
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和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什么聯系?
(三)解決辦法
1、圍繞重點段和重點詞句,反復讀、思、議,穿插教師的點撥。
2、傾聽《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緒變化,想象其意境。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導入 新課,組織學生讀書與交流,給學生播放《月光曲》錄音,布置作業 。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讀書、感悟。
2、小組內交流與研討。
3、班上匯報。
4、聽鋼琴曲《月光曲》。
第一課時
(-)音樂導入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后感受。
3、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么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它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10月光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1)字、詞的掌握情況。
①認讀生字、生詞。(出示生詞卡片)
�、谡f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3)交流初讀感受。
�、儇惗喾覟樨毟F的盲姑娘彈曲子,說明他有同情心。
�、谪惗喾覟槊す媚飶椬嗟牡诙浊泳褪恰对鹿馇罚撬磁d創作的。
�。�4)質疑問難。
貝多芬在給盲姑娘彈奏一曲后,為什么還要彈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此曲有什么聯系?
(三)課堂練習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1、讀讀課文,說說已懂了什么。
2、明確本節課探究目標。(學生提出的疑點)
(二)探究課文
1、自讀,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注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匯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閑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于是推門進屋,彈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貝多芬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并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么?
�。ㄕf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2)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彈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á儇惗喾艺谛℃偵涎莩�;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好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激動的評價。
關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貝多芬心情激動。
�。�2)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銀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了茅屋里的貧困和凄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這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于是貝多芬即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關于“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何聯系?”這一問題的交流,讓學生領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正是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樂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現。
(3)樂曲與意境的具體聯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云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了風浪。
�。�4)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并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5)有感情地朗讀8、9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擴展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后或聽樂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1、認真書寫本課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
3、課外自主了解貝多芬:查書籍或上網。
4、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課文內容,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2、感情朗讀課文,感受音樂家貝多芬深切同情勞動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課文錄音,投影,音樂。
【教學過程】
一、揭題
出示課題:月光曲
問:同學們,當你看到課題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你們最想知道的問題答案,都在課文中隱藏著呢。你們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去發現它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先來尋找“《月光曲》的曲調”。請認真讀課文,劃出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
討論交流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
三、學習第九自然段
1、請大家自由讀第九自然段,根據你對音樂的理解,體會《月光曲》曲調的旋律可能會是怎樣的。
�。ㄏ嚷罂欤鹊秃蟾摺#�
2、老師出示幾種曲調,請大家選擇,并說出理由:
⑴ 舒緩──明快──激昂。
�、啤∶骺飑ぉぜぐ憨ぉな婢�。
�、恰∈婢彥ぉぜぐ憨ぉっ骺臁�
3、學生交流,并說說理由。
4、下面請同學們親耳聽聽《月光曲》,看曲調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樣。
�。ǚ乓魳�。)
5、這段曲調是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來的,大家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段曲調表現出來?
請同學讀《月光曲》的內容,老師用投影片打出這幾句話,其他同學邊聽邊想象句子所描繪的景象。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
《月光曲》的第一部分描述的是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所對應的音樂應該輕柔舒緩,朗誦時的語調要柔和一些。
《月光曲》的第二部分描述的是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這時風卷巨浪,所對應的音樂應該明快,朗誦時的語調也要高昂一些。
《月光曲》的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月亮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所對應的音樂應該渾厚激昂,朗誦時的語調要凝重有力一些。
師小結:
清幽的月光照耀著那時而平靜,時而奔騰的大海,讓我們把大海的柔和美、壯闊美讀出來,讓我們把貝多芬融入《月光曲》中的對窮兄妹倆的深情讀出來。
�。ǜ星槔首x。)
板書:
樂曲 聯想
舒緩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光曲 明快 月亮升高 風卷巨浪
激昂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四、指導背誦第九自然段
1、剛才同學們聽了音樂,讀了課文,請你說說對這《月光曲》的理解。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這《月光曲》太美了,以致于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讀:
“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
2、你能不能把這美妙動人的《月光曲》背誦出來呢?背誦第九自然段。
五、聯系課文,展開聯想
1、在課文中,大家是通過什么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
(皮鞋匠的聯想。)
2、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皮鞋匠聽著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產生了這樣的聯想,那么盲姑娘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你自己會產生怎樣的聯想呢?
六、發展題
你能不能也像課文一樣,把你產生的聯想寫成一段話呢?
《月光曲》教學反思
遵循教學客觀規律。教學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學習障礙。什么是學習?在《月光曲》的朗讀教學中,有位同學第一遍朗讀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讀才將句子讀正確、通順,這樣由不會到會,就是在學習。學習就是不斷進步。教師的作用,教師導的藝術就體現在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點并因勢利導啟發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展示、分析、解決問題。保持朗讀整體效果。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地在用心讀、體會,如果此時教師突然插話,揭示其不足,學生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再讀后面內容就會更加拘束,放不開,生怕再讀錯,而這種心理往往會適得其反,會使他的朗讀出現更多的紕漏。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譜寫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內容,從而體會到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熟讀課文;
3、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并抄下來。
【教學重點】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貝多芬在一種特定的環境中譜寫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內容。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偉大的音樂家。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導語: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即興創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你們誰能把你了解的貝多芬的資料介紹給大家?(學生交流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讀──組詞語讀:
萊 茵 幽 券 蠟 瞎 陌
盲 鍵 粼 縷 恬 洶 錄
2、學生互相提示易讀錯、易寫錯的字
券:quàn(下邊是“刀”不是“力”)
恬:tián(不念qià)
蠟燭:這兩個字的偏旁不一樣。
幽的筆順:
3、解詞:(學生互相質疑、解疑)
幽靜:幽雅寂靜。課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靜。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靜。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樣子。
4、指名讀課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中創作出來的?
三、默讀課文
把課文中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找出來,多讀讀,把自己的感受簡單批注下來,同時畫出自己的疑問。
1、學生獨立默讀,完成批注。
2、在小組中質疑、解疑,記下在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
3、在全班交流時提出問題,互相解答。
四、練習
出示練習要求:從課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抄下來。
微弱的燭光 十六七歲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輕紗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靜的臉上 大大的眼睛
波濤涌洶的大海 美妙的琴聲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
2、學習抓住環境特點,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繪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貝多芬為兄妹倆彈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視課題,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來學習
1、默讀課文,畫出盲姑娘兩次彈奏曲子的有關句、段,讀一讀,說說貝多芬開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來“飛奔”回客店的原因,體會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變化?(默讀回答: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2、快速瀏覽,找出哪自然段是寫《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讀第4自然段,邊讀邊想像,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給你印象最深的畫面:
�、拧∮脤嵨锿队罢故緦W生的圖畫,找課文中的語句讀一讀,進行評價。
�、啤∠旅嬲埻瑢W們聽一段音樂《月光曲》,看著圖畫或閉上眼睛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讀第9自然段,回答問題:
⑴ 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會看到這樣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他之所以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是因為樂曲使他產生了聯想。開始音樂可能逐漸增強,使人聯想到月亮升高,穿過微云。再后來,音樂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聯想到月光下風起浪涌。
�、啤∶す媚�“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臉上恬靜的表情和睜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盲姑娘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景象,她當然不可能產生像她哥哥那樣的聯想,所以只是說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板書:聽→看→彈→聽→看→又彈
文章哪幾自然段寫的這個內容?(2~5)
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讀兄妹倆的話,說說當時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讀6~8段)
四、填空
1、貝多芬沒有回答姑娘的話,只是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當時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學生口頭填空)
2、小結:這些都與什么有關?(環境)
板書:月光 窮兄妹
3、說說當時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
“貝多芬沒有回答”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句子。
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貝多芬為什么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
學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對,老師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種可能:
�、拧∝惗喾夷J了。
�、啤∝惗喾抑t虛。
�、恰∝惗喾遗氯酥�,會有很多人來看他。
�、取∝惗喾覄撟鳌对鹿馇愤M入情境,沒有聽到盲姑娘的話。
�、伞∝惗喾壹敝选对鹿馇窂棾鰜恚櫜簧匣卮�。
�、省∝惗喾艺J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動,說不出話來。
�、恕∈钦n文省略,下文“讓我再給您彈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總結全文
說說通過讀課文,你了解到了貝多芬是一個什么樣的音樂家?(熱愛人民,同情窮人,熱愛大自然。)
六、朗讀欣賞──評讀
1、自由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2、指名讀,講評。(讓學生適時互相點評)
注意:整篇課文的朗讀應該是徐緩的、抒情的,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涌的大海,朗讀時才用高昂的語讀。要注意表達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時的體貼、懂事,貝多芬來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贊美、驚喜,貝多芬見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動,都要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
七、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6
設計意圖:
將“認識貝多芬”作為研讀目標。在設計中努力體現“學科間融合、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的大閱讀語文教學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將語文課堂變為生活的課堂。
1、將音樂融入語文課堂,借助音樂形象解讀語言文字。抓重點詞句,感受課文描繪的美好意境,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美讀訓練。
2、嘗試探究性、創造性的閱讀,激發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學習的興趣。通過追尋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情感因素,努力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教學處理上,采用變序閱讀法:先切入第9自然段,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去了解感受《月光曲》所描繪的美的意境;回讀全文,探究貝多芬的創作情感。
3、課內插入課外閱讀材料《不為侵略者演奏》,通過對比閱讀擴容閱讀信息,進一步認識音樂家的偉大之處。4、引導學生查找、搜集、拓展閱讀相關材料,通過“我所認識的貝多芬”這一研究性的學習,分析處理信息,積累語言,積淀情感,進行閱讀再創作。
教學流程:
1.談話激趣
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初步了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一傳說故事的內容,大家想不想聽一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美妙的音樂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說說你的感受嗎?
2.選讀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
(1)兄妹倆聽著貝多芬先生彈奏樂曲,他們感受到什么?課文是怎么樣描寫的?
(2)再讀,感受音樂的美、語言的美與課文所描繪的畫面的美。
�。�3)想像這些畫面,有感情地讀。
3.回讀全文,探究貝多芬的創作情感。
�。�1)擬定目標。貝多芬先生為什么會彈出這么美妙的琴聲?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彈出如此美妙的樂曲呢?請大家再次回讀全文,從文中的重要語句中找尋原因。
�。�2)創造性地閱讀。
(3)交流。
�。�4)情境朗讀
4、展閱讀,進一步認識貝多芬。
1.屏幕閱讀不為侵略者演奏提示學生在屏幕閱讀時注意速度,抓住要點。
2.讀了這個小故事這后,請你再聯系課文中所描述的事,說說你對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認識?請寫幾句話。
3.有感情的朗讀自己寫的話
4.延伸研究專題.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7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14個生字及相關生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課文,了解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意境之美,陶冶愛美的情趣。
二、學法引導
(-)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法,引導與點撥。
(二)學生學法
朗讀法、直觀感受法、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二)疑點
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和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什么聯系?
(三)解決辦法
1、圍繞重點段和重點詞句,反復讀、思、議,穿插教師的點撥。
2、傾聽《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緒變化,想象其意境。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讀書與交流,給學生播放《月光曲》錄音,布置作業。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讀書、感悟。
2、小組內交流與研討。
3、班上匯報。
4、聽鋼琴曲《月光曲》。
第一課時
(-)音樂導入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后感受。
3、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么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它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10月光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1)字、詞的掌握情況。
�、僬J讀生字、生詞。(出示生詞卡片)
�、谡f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3)交流初讀感受。
�、儇惗喾覟樨毟F的盲姑娘彈曲子,說明他有同情心。
�、谪惗喾覟槊す媚飶椬嗟牡诙浊泳褪恰对鹿馇罚撬磁d創作的。
�。�4)質疑問難。
貝多芬在給盲姑娘彈奏一曲后,為什么還要彈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此曲有什么聯系?
(三)課堂練習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1、讀讀課文,說說已懂了什么。
2、明確本節課探究目標。(學生提出的疑點)
(二)探究課文
1、自讀,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注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匯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閑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于是推門進屋,彈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貝多芬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并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么?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2)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彈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á儇惗喾艺谛℃偵涎莩觯虎趶椀萌绱思兪欤瑢非母星轶w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好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激動的評價。
關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l)貝多芬心情激動。
�。�2)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銀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了茅屋里的貧困和凄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這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于是貝多芬即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關于“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何聯系?”這一問題的交流,讓學生領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正是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樂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現。
(3)樂曲與意境的具體聯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云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了風浪。
�。�4)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并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5)有感情地朗讀8、9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擴展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后或聽樂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1、認真書寫本課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
3、課外自主了解貝多芬:查書籍或上網。
4、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8
第二課時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六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本冊八篇老教材中的其中一篇。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后,我們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如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愛戴之情。文章熔傳說、美景、深情于一爐,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在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二是體會作者在敘事中進行恰當的聯想,使文章的表達更加充實、情感更深刻。
二、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學習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課文意境的美。
2、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3、學習作者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
重難點:
重點是領會《月光曲》描繪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以及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背景。
難點是從《月光曲》的意境中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三、教學準備:課件
四、教學過程
�。ㄒ唬┱勗拰�
上節課我們學會了生字詞,了解了貝多芬生平。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課文,更深入地去了解貝多芬。
(二)學習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第9自然段)
1、上節課我們布置了一個任務,找出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的段落,是哪一段?課件出示第9自然段
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
這段文字有沒有描寫《月光曲》的琴聲、節奏及旋律?(沒有)它寫什么?(月亮和大海)
2、自由讀這一段,這段文字描繪的意境美不美?(美)你們是從哪體會到的?
這里描繪了幾個畫面?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卷起巨浪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指導朗讀
讀出景色的變化,指名讀,評價,師引讀全體學生讀
3、這三個畫面都有月光的照耀,十分地美。這樣美麗的景象是兄妹倆親眼看到的嗎?(不是)從哪知道?(好像、仿佛)
為什么聽著貝多芬彈的樂曲能讓兄妹倆聯想到這么美麗的景色?這說明了什么?
你們想不想來聽一聽,感受一下《月光曲》的神奇力量。播放《月光曲》
4、通過傾聽,再加上第9段文字,你們能說說《月光曲》的旋律和節奏是怎么變化的?
再去好好讀讀這段話,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可以從三個層面去分析
小組派代表匯報
生1:曲子剛開始時,節奏是比較慢的,曲子很舒緩。這時,貝多芬應該是輕輕地按起琴鍵。
生2:月亮越升越高,曲子應該逐漸增強,節奏也快些
生3:到最后聲音和節奏都達到了高潮,越來越響,越來越快。
師:你們也是懂音樂的,要是貝多芬能聽到你們的回答,肯定會說你們是他的知音。一起來把這段讀一讀,相信這次肯定會讀得更好!
�。ㄈ┳匪莞� 了解創作背景
如此美好的樂曲,貝多芬是在怎樣的心境和激情中創作出來的呢?接下去我們去看看貝多芬的創作背景。(學習第2到8自然段)
找出引發他創作的一些起因的句子。
1、出示: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里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
抓住“斷斷續續”、“茅屋”、“正是他的曲子”等重點詞來理解。
在這么僻靜的小鎮上,這么貧窮的人家,卻聽到有人彈奏自己的曲子,貝多芬會怎么想?
2、貝多芬想去看個究竟。他走近茅屋,聽到了有人在談話。
出示: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是隨便說說罷了。”
從兄妹倆的對話中,你聽出了什么?
“隨便說說”什么意思?姑娘真的是隨便說說嗎?她為什么要這樣說?說明了什么?
師:你們聽出的東西可真多,那你們能把他們的手足之情表達出來嗎?
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名2人讀 分男女生讀)
貝多芬聽出來了嗎?他會怎么想?
師小結:貝多芬也和你們一樣,被兄妹倆純潔、善良的美好心靈感動了。于是他推開門走了進去,發現正如他在外面猜測的一樣,這家人的確很窮,哥哥是個(皮鞋匠),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彈琴的妹妹竟是個(盲人)!看到這一切,一股同情心油然而生。他坐下來,彈奏起盲姑娘剛才彈的曲子。
3、同學們,當盲姑娘聽出是貝多芬時,她夢寐以求的愿望終于實現時,她的心情會怎么樣?(激動)
出示: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彈完,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指名讀出激動的語氣
這里兩個“您”一樣嗎?
誰再來讀一讀,評價
盲姑娘是根據什么做出的判斷?(多純熟�。「星槎嗌钅模。�
師:貝多芬覺得盲姑娘不僅愛音樂,還十分的(懂音樂)是的!除了這句話,還有哪里可以看出她懂音樂?(聽得入了神)
在這么僻靜的小鎮上,在這么一個貧窮的家里,貝多芬卻遇上了自己的知音(盲姑娘),他的心情怎樣?他會怎么想?
4、貝多芬決定再給盲姑娘彈奏一曲
出示: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請看看他對盲姑娘的稱呼(您),為什么稱盲姑娘為您?
5、師講述:這時,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是那么地清幽,那么地美。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他們是那么地淳樸,那么地善良。他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激情。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創作出舉世聞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曲》。
(四)領悟貝多芬的情感變化
《月光曲》內容正是貝多芬感情的抒發,月亮和大海的變化正反映著貝多芬心情的變化。
開始時微波粼粼的海面,貝多芬想到的是什么?(兄妹倆淳樸、美麗、善良勤勞的美好情操)
后來波濤洶涌的海面,仿佛是(替兄妹倆向不平等的社會提出抗議,為兄妹倆鳴不平。)
�。ㄎ澹┥A總結
最后,讓我們帶著感動和對貝多芬的無限崇敬,再聽一次《月光曲》,你會有更深的感觸!
貝多芬僅僅是同情兄妹倆嗎?(不是)他同情哪些人?(所有的窮苦大眾)
師小結:貝多芬不僅在音樂上有著卓越的才華和高超的技藝,更有著同情和熱愛窮苦人民的博大情懷。
板書設計:
月光曲
貝多芬 盲姑娘(窮苦大眾)
同情
感動 愛音樂
激動 懂音樂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19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正確認讀本課的生字,正確規范書寫本課要求會寫的字。
2、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月光曲》創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內容。
3、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自然段,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4、學生能夠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勞動的人民音樂家。
二、教學用具:
powpoint幻燈片、《月光曲》的音樂、課文中有關描寫《月光曲》的畫面(條件允許)
三、教學過程:
一、啟動:談話激趣
1、同學們,也許你們聽說過大音樂家貝多芬和他的《月光曲》吧!大家知道這首曲子是如何譜寫成的嗎?通過學習課文《月光曲》,大家一定會有所收獲。
2、板書課題:月光曲
二、互動:
(一)整體感知:
1、課前大家已經預習了課文,課文的生詞相信大家都認識了。檢查字詞。
萊茵河入場券蠟燭盲姑娘琴鍵恬靜洶涌安詳陶醉
注意強調:“券”的讀音
恬靜、安詳、陶醉的意思。
2、指名讀課文,其余學生邊聽邊思考:課文講了什么?
(二)細讀感悟:
1、談話: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初步了解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這一傳說故事的內容,大家想不想親耳聆聽這首著名的樂曲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進入美妙的音樂中.(播放《月光曲》的片段)
能說說你的感受嗎?(交流對學生的不同感受都給予肯定)
2、選讀第九自然段,感受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1)兄妹倆聽著貝多芬先生彈奏樂曲,他們感受到什么?課文是怎樣描寫的?
請學生仔細讀9、10段,讓學生體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學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靜靜地聽著”和“皮鞋匠看著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寫實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聽著琴聲而產生的聯想。
請同學們讀哥哥聯想的內容,想一想哥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聯想?為什么說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從未見到過的景色。
引導學生體會出:
�、儇惗喾疫@位著名的音樂家,彈奏出來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是帶著感情創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靜心地聽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樣一個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著月光,聽著樂曲展開了聯想。
�、郛敻绺缈吹矫妹寐牭媚菢尤肷�,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變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愛音樂,懂音樂。又在自己清貧的家中迎來了著名的音樂家是多么的興奮,她一定會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樣專注地聽,就知道了妹妹已聽懂了音樂的內容,已被這音樂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體會,去感受。
(2)再讀,感受音樂的美,語言的美,與課文所描繪的畫面的美。(月亮初升......月亮越升越高;微云一縷一縷;大海平靜......波濤洶涌。)
(3)聽音樂,想象這些畫面,再有感情地讀.
3、回讀全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1)貝多芬先生為什么回彈出這么美妙的琴聲?.(自讀感悟討論合作)
(2)交流。(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隨即調整,隨即點撥。)
a、出于對窮兄妹倆的同情。
a第3自然段:兄妹倆的對話("要是......那么多好啊!......太貴了,......又太窮.隨便說說"等。)
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對話,這使得他一定要走進茅屋,為兄妹倆彈琴。
�、倮斫�:“這首曲子多難彈哪!我只聽到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貝多芬的曲子肯定難彈,這位姑娘也彈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
盲姑娘很喜歡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聽一聽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興、很滿足的事情;同時,也說明她很喜歡音樂。
�、诶斫�:在姑娘說話以后,哥哥的態度怎樣?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條件的影響,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他內心很矛盾。
�、酃媚锏脑�,是什么意思: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币馑际�:
a.哥哥,我和你說著玩的。( )
b.哥哥,你不要傷心,這音樂會對我來說可聽,可不聽,你別在意。( )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讓哥哥著急,其實,她很想聽音樂會。( )
b引導體悟:你覺得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話,會怎樣想?
c小結:正是由于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愿,為了這位懂事的姑娘,他決定進去為姑娘彈曲子。
b、是因為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是貝多芬先生的知音。
a第六、七自然段:盲姑娘與貝多芬的對話.(引導感悟:."多純熟","感情多深"等.)
請學生讀姑娘的話,體會。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龠@段話,標點很重要,先連用了兩個嘆號,說明姑娘說話時的語氣很堅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動。
②“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后,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酃媚镎f“多純熟啊!”“多深哪!”說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于一個家境貧窮的小鎮上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
b思維補白:貝多芬沒有回答,其實他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正是由于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c、是當時的環境使貝多芬觸景生情。
文章在敘述過程中,幾次對環境進行了描寫?
(可以請學生把寫環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僖惶煲雇�,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
這里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坝撵o”就是非常的安靜。
正是由于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這樣寫,是為下文做了一個鋪墊。這就是特定環境的描寫。它會收到很好的寫作效果,我們不妨在我們的作文中試一試。
�、凇懊┪堇稂c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的描寫。
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說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境。我們說創作是要有靈感的。
(3)小結:
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三)回歸整體:
朗讀全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三、能動: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聆聽《月光曲》,寫下自己看到的畫面。
板書設計:
月光曲
散步(聽) 談話 (同情)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貝多芬 走近(彈) 曲子 (知音) 創作《月光曲》
月亮升高 風卷浪涌
環境影響
月光照耀 波濤洶涌
教學設計二: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貝多芬嗎?你對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談)
小結: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大音樂家。他的傳世作品有許多。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書課題),傳說中,關于這首曲子的譜成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看看這首曲子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二、交流預習,以學定教
1、交流收獲:
(1)同學們已經讀了這個故事,那么誰能簡單地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在這個故事中,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幾首曲子?(若學生答上一個問題時已說出,這里就靈活處理)哪一個自然段描寫了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
2、質疑問難:在讀書的過程中,你有沒有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或是想進一步探究的內容?(根據學生問題的多少確定是直接交流還是小組討論再交流)
3、梳理問題:確定重點要解決的問題并相機板書。
4、交流并明確學習方法:在平時的學習中,遇到問題你都用什么方法解決呢?(教師根據學生交流情況總結歸納出這節課將要運用的學習方法)
三、自主探究,讀書感悟
(目標:引導學生在讀書、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閱讀實踐過程中,理解曲子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情感變化,并從中受到感染)
(一)了解彈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
(目標:了解曲子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動,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從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讀書體會,經歷情感體驗的過程
我們知道貝多芬為窮兄妹倆彈了兩首曲子,現在就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的前8個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他為什么要彈第一首曲子?又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畫出來反復讀一讀,試試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生自由讀書,邊讀邊體會。
3、師憑借問題引導學生談體會,從中獲得情感熏陶:貝多芬為什么要給盲姑娘彈第一首曲子呢?誰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4、全班交流
5、貝多芬懷著同情的心情給盲姑娘彈了一首曲子,那他為什么彈完一曲還要彈第二首曲子呢?你又從中體會到什么?
6、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靈活引導,可用交流引導體會,也可引導朗讀盲姑娘的話體會等,使學生體會到貝多芬遇到知音時的激動)
7、誰還有不同的感受?
8、感情朗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對話
小結:通過剛才讀書交流我們體會到,剛開始貝多芬是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來彈一首曲子給他們聽的,可是接著他發現盲姑娘不僅非常熱愛音樂而且非常懂音樂,他感到非常高興、激動,于是產生了激情,要再彈奏一首。
(二)透過窮兄妹倆的聯想,想象月光曲的內容,體會貝多芬感情的變化
1、師:當窮兄妹倆聽到這首曲子后,仿佛看到怎樣的畫面呢?請同學一邊讀課文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學生邊讀邊畫出描寫兄妹倆聽著曲子產生的聯想和想象的句子)
2、他們看到了什么?誰來讀一讀課文中的句子。
3、同學都來讀一讀這些句子,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試一試你能看到怎樣的畫面。(生再讀書想象)(目的是憑借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畫面,了解樂曲內容,為體會貝多芬感情變化奠定基礎)
4、交流,讀了這些句子,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5、窮兄妹倆聽著這首曲子看到了這么美麗的畫面!那這究竟是一首怎樣的曲子?同學們想不想親耳聽一聽?
6、播放音樂,教師感情朗讀描寫窮兄妹倆聯想的句子,要盡可能使課文語言與音樂的旋律協調
7、同學們都來讀一讀這些句子,試一試透過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你能體會到貝多芬怎樣的感情?(繼續播放音樂,學生讀書)(目的:著重憑借語言文字,其次是音樂的烘托,體會到貝多芬感情的變化)
8、學生交流讀后的體會
9、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音樂的旋律,讀出窮兄妹倆的驚喜,讀出貝多芬感情的變化,(齊讀第九自然段)。(目的:使學生在感情朗讀中情感達到高潮)
10、師引導齊讀最后一段:窮兄妹倆被這美妙的音樂陶醉了,而貝多芬更是萬分激動,飛奔回客店,連夜把這首曲子記了下來,由此成就了這首世界名曲——《月光曲》。讓我們齊讀最后一段。
四、回顧全文,加深認識
1、朗讀全文,再次質疑
這是貝多芬即興創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僅表現了貝多芬豐富的想象力,更體現了他的這種對盲兄妹對貧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摯的情感。讓我們再一起走進這個故事,有感情地讀一讀全文,再來體會一下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過程。同時,看一看還有沒有新的問題。
2、師:同學們,學了這個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談自己的感受)
五、課外拓展
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對《月光曲》的創作過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對貝多芬這位聞名世界的音樂家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課后,同學們可以再找一首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歡的其他曲子聽一聽,邊聽邊像剛才這樣展開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寫下來,大家共同交流。也可以繼續查找有關貝多芬的資料,將這位音樂家的故事記下來,再次感受世界著名音樂家的高尚品格和音樂才能。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20
�。ㄒ�、)音樂導入。
1、同學們,請聽。(播放樂曲《月光曲》)
2、師:同學們,聽過這首曲子嗎?它叫“月光曲”,是德國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即興創作的。貝多芬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被世人尊稱為“樂圣”。關于這首曲子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呢。
�。ǘ�、)請快速瀏覽課文一遍,想一想:這個故事先講什么?接著講什么?最后講什么?(隨機板書:貝多芬、走近茅屋、彈奏一曲、即興創作)
�。ㄈ�、)談話激趣:
1、貝多芬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并且無償為窮苦人盲姑娘彈奏,彈了一曲,又彈一曲《月光曲》,這第二次彈奏的曲子是不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生:從“花了一夜功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了下來。”可以看出,他不是早已譜寫好的。)
2、顯然,貝多芬是在小茅屋里乘著興致把曲子彈奏出來,而后追記的。我們知道美好樂曲的產生不僅要靠豐富的想象力,更要靠高尚而真摯的情感,那么是怎樣的情境使貝多芬創作出這樣一首名曲的呢?
(四、)教學3——8自然段。
1、請默看3——8自然段,拿筆,看看你從哪些句子,哪些詞語,或者哪些標點符號讀懂了什么?在有關句子、詞語、標點符號旁寫上自己的感受。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3、抽生匯報,并及時指導感情朗讀。
生:我從姑娘說的話“這首曲子多難彈�。�……那該多好啊!”知道盲姑娘是多么喜愛音樂,多么想去聽音樂會呀!
師:你體會得好。那么,你能不能把盲姑娘當時那種迫切的心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抽讀、齊讀)
生:我還從皮鞋匠說的話中的兩個“太”字,讀懂了皮鞋匠很愛妹妹,但他不能滿足妹妹的要求,心里難過。
師:體會得好!他當時的心里只是一些難過嗎?
生:不是的,是很難過。
師:對,很難過。難過得……(師指自己的心)
生:心里很痛。
師:對,皮鞋匠當時心里隱隱作痛。那么怎樣讀這句才能表現出皮鞋匠買不起入場券時心里隱隱痛楚呢?
�。ㄖ笇ёx好皮鞋匠的話)
生:我還從盲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知道盲姑娘也很愛哥哥,她很懂事。
師:你體會得好!看來,你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生1:我還從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看出貝多芬很同情窮兄妹倆,他是一個大音樂家,但他不拿架子,卻還那樣熱情地要為盲姑娘彈奏。
生2:我還從六自然段中盲姑娘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知道盲姑娘發現彈琴的人是貝多芬本人的時候,她很驚喜,有些不相信。
生3:我要補充。從這里的兩個“!”可以看出盲姑娘確實很激動,她贊美貝多芬的鋼琴彈得好。
師:只是好嗎?
眾生:不只是好,是特別好。
師:從哪個詞語能看出?
生1:從“純熟”可以看出貝多芬的鋼琴彈得特別好,他彈琴的技術很高超,可以說是出神入化。
生2:我要補充,我認為當時盲姑娘驚喜的原因是她認為此人肯定是貝多芬本人,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曲子彈得這樣純熟,如果是其他人的話,就不一定彈得這樣好。
師:盲姑娘可是看不見的呀!她憑什么斷定此人就是貝多芬?
生:盲姑娘雖然眼睛看不見,但是她用心去感受音樂,她懂音樂,她知道只有創作樂曲的本人才能彈得這么純熟,所以她斷定此人就是貝多芬。
師:你們體會得都很好。那么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把盲姑娘當時那種贊美、驚喜表現出來呢?
師:同學們,貝多芬聽了盲姑娘的話后,他作何反應?
眾生:貝多芬沒有回答。
師:他怎么不回答?他當時怎么想的?
生1:我認為他不回答的原因是他不想張揚自己,他當時可能在想,還是不回答盲姑娘吧,她喜愛音樂,我就再給她彈一曲吧!
生2:我認為貝多芬當時聽了盲姑娘的話也很激動,他來不及回答,當時他很驚訝:啊,在這個偏僻的地方,竟然有人這么懂音樂,這個盲姑娘不簡單呀!
師:你們真會想象,會體會。同學們,貝多芬發現盲姑娘很懂音樂,你們想,“我”懂音樂,她懂音樂,這叫什么?
眾生:這叫“知音”!
師:對,這叫“知音”。大家都知道知音難覓呀!在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竟然找到一個知音,而這個知音是正常人嗎?
生:不是的,她是殘疾人,是盲人。
師:對,這個知音不是正常人,是一個才十六七歲的盲姑娘呀!貝多芬此時的心里能不激動嗎?所以他問盲姑娘……
生齊答:“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
�。ǔ鍪静鍒D)
師:此時此刻,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吹起了茅屋里破舊的窗簾。那皎潔的圓月就在窗外,它那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里來,你們看到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圖上的情景描述出來嗎?
生:我看到了那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里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是那么美麗。這時,貝多芬不由彈起了琴鍵,窮兄妹倆聽得是那樣認真。
師:文中是怎樣描寫圖上的內容的?
生:文中第八自然段描寫圖上的內容。
師:好,那我們就一起來輕輕地、美美的讀第八自然段吧,讓我們細細地體會這清幽的月光下的一切。
�。ㄉ懈星榈佚R讀第八自然段的內容)
�。ㄎ澹┙虒W9——10自然段內容。
(《月光曲》響起)
a)師:同學們,你們聽見了什么?
生:我聽見音樂開始很慢,接著逐漸快起來,最后又快又強。
b)這段曲調是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來的,文中是怎樣用文字來描述這段曲調的呢?找一找,找出來畫上“﹏﹏”。
c)抽生回答所勾的句子,師隨機出示句子:“他好像面對著大海……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請大家自由讀這幾句話,根據你對音樂的理解,體會《月光曲》的曲調可能是怎樣的?
(出示選擇題)
根據自己的理解,《月光曲》的曲調是,請選出合理的答案,并說出理由。
a:舒緩——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緩
c:舒緩——激昂——明快
�。�3)抽生選擇。
生:我選擇a。因為月亮開始升起,表明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這時,音樂應該是舒緩的;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微云在月光的照耀下飄動著,音樂應該是明快的;最后,風起浪涌,月光下的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音樂應該是高昂激越的。
�。�4)下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再來聽聽《月光曲》,看看曲調同大家的理解是否一樣。(放音樂)
�。�5)把眼睛睜開,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這么美的樂曲,你們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段曲調表現出來呢?
�。�6)試讀、抽讀、范讀、再抽讀、配樂讀。
�。┮龑W生聯想。
1、同學們,學到這兒,你們有問題問嗎?
生:為什么皮鞋匠聽了貝多芬的《月光曲》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呢?(抽生解答)
2、引讀“皮鞋匠看看妹妹……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3、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變化,這說明了什么?(抽生解答)
4、引讀10自然段。體會并讀好“陶醉”、“蘇醒”。
5、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理解不一樣,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黃老師相信我們五、三班的59位同學,你們聽了《月光曲》后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放樂曲)
6、抽生談談聽了《月光曲》后產生的聯想。
�。ㄆ撸⿲W完了課文,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嗎?
�。ò耍┛偨Y擴展。
1、我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8——10自然段。
2、同學們,學完了課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或者是你想對圖中的哪一個人物說說心里話?(隨機板書:有才華、有愛心)
3、同學們,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段樂曲,想聽嗎?不過,聽完以后要把聯想到的景象告訴大家。(放《苗嶺的早晨》)
4、抽生談談聯想到的景象。
《月光曲》教學設計 篇2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波光粼粼、陶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感受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懷。
4、分辨課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聯想,體會兩者結合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貝多芬是怎樣創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創作的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體會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月光曲》。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板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月光曲》,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內容是什么?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小鎮上為皮鞋匠兄妹彈琴的事。主要內容是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的過程。
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月光曲》,感悟其中的意境。
二、品讀感悟
1、默讀課文2-7自然段,想一想: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之前的情景是怎樣的?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2、指名交流談感受。
3、教師引導,重點抓�。�
(1)什么樣的琴聲引起了貝多芬的注意?這樣僻靜的小鎮上,有人在彈他的曲子,他的心里會怎樣想? (板:聽)
——彈的是他的曲子;幽靜,深遠;琴聲時斷時續;(板:彈琴)
(2)貝多芬靠近茅屋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兄妹倆的對話,指導朗讀感悟兄妹之情�! 。ò澹赫勗挘�
(3)貝多芬彈完第一首曲子后,盲姑娘有什么反應?為什么盲姑娘推測出彈琴的陌生人是貝多芬呢? (板:彈 一曲)
——朗讀感悟盲姑娘的話語。
三、感悟意境
過渡:這樣懂音樂,用心靈傾聽音樂的人是一位盲姑娘,貝多芬在寂靜的小鎮遇見知音,心情好不激動��!所以,貝多芬即興想為盲姑娘再談一首曲子,那就是——《月光曲》。 (板:又一曲)
1、自由朗讀課文第8-9自然段,想一想:貝多芬是在什么樣的情境下創作《月光曲》的。用“——”畫出描寫貝多芬《月光曲》內容的語句,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交流并理解“清幽”。
過渡:同學們感受得真深刻。下面讓我們一同來欣賞貝多芬為窮兄妹彈奏月光曲的情景,來領略一下《月光曲》的美妙意境。注意觀察景物的變化和兄妹倆的神情,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情景�。�
3、指名交流。
4、請帶著這些感受,指名朗讀第九自然段。
5、默讀第九自然段想一想: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哪些句子是窮兄妹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窮兄妹聽琴聲產生的聯想?用“~~~~~~”勾畫標注。
(體會聯想和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ò澹浩ば常汉孟�······ 盲姑娘:仿佛······ 聯想)
6、 分析三個場景,教師出示圖片幫助理解,后品讀感悟樂曲的意境。
——月亮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滿銀光”。 琴聲輕幽、舒緩。
月亮越升越高,出現“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琴聲漸強。
忽然,刮風······巨浪······ 琴聲高昂激越。
7、 指名朗讀表演。(配樂)
過渡:同學們讀得真美!這么美的意境窮兄妹聽后是什么反應呢?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陶醉)
四、總結升華
過渡:這么美妙的樂曲不僅陶醉了窮兄妹,感染了我們。那么,他的創作者貝多芬是怎樣的情感呢?
1、指名述說。 (板:記《月光曲》)
2、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貝多芬是個怎樣的人?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五、作業
1、背誦第九自然段。
2、學習作者運用聯想和想象的寫法寫習作。
板書:
26.月光曲
聽:彈琴 談話 皮鞋匠:好像······
貝多芬彈:一曲 又一曲 聯想
記:《月光曲》 盲姑娘: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