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精選16篇)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01-29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精選16篇)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明白不能只著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諸侯國相互混戰(zhàn)的場面)師講述故事導入新課(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讀后分小組討論

  (1)吳王準備出兵打敗楚國,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對?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吳王的?

  (3)從中可以看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

  3、逐步講解

  問題:

  (1)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

  (2)吳王想到了后果嗎?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國,稱霸)

  (3)吳王聽了大臣們的話嗎?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讀吳王的話

  (5)齊讀這一段

  問題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說服吳王

  問題三:(先不講)

  (三)過渡:

  吳王很固執(zhí),而且下了死命令,為什么少年一個“螳螂捕蟬”的事就能打動吳王的心呢?

  (四)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課件出示“螳螂捕蟬”

  2.問“蟬怎樣?螳螂怎樣?黃雀怎樣?”

  3.比較句子

  4.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蟬喝著露水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螳螂要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黃雀正要啄食螳螂

  5.蟬、螳螂和黃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更隱伏著病患呢!)

  6.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這跟吳國攻打楚國有什么聯(lián)系嗎?

  (吳國就像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的隱患)

  7.吳王明白了這一點嗎?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吳王恍然大悟,“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這個故事巧妙地說服吳王放棄了攻打楚國,他為了向吳王說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從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樣的人?吳王是怎樣的人?

  (少年:勇敢機智,愛國)

  (吳王:知錯就改)

  10.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語交際訓練

  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螳螂捕蟬”這樣的事呢?說一說。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聯(lián)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nèi)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讓學生憑借課文內(nèi)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 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 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lián)系句子聯(lián)系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 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 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 集體交流,討論。

  4. 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讀。

  3. 師生評價。

  4. 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yè)。

  1. 完成習字冊描紅。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 螳螂和蟬之間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

  3. 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

  指名復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zhì)疑,結合質(zhì)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yè):

  1. 講述故事。

  2. 練習說話。

  3. 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書設計

  10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

  螳螂―――蟬  (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3

  一、設計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體性,以學生為主,引導自讀自悟,將讀、寫、議緊密結合,注重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布置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深厚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教學思路:

  注重課文的整體性,突出重點,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談話導入—初讀課文,理清故事內(nèi)容把握課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個部分組成。

  四、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五、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六、教學難點: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寶。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節(jié)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說《西游記》的《三打白骨精》,欣賞了詞《如夢令》、《漁歌子》,今天我們繼續(xù)接觸中國古代寓言《螳螂捕蟬》。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螳”、“螂”并讓學生描紅。

  2、補充課題,明白出處。

  這是一個八字成語。你能將它補充完整嗎?

  螳螂捕蟬指名說。

  指明出處。“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自《韓詩外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它原文:(課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指導學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的精確與簡練。

  你還能說一個來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設計意圖注重教材的銜接,注重整個單元課文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感受祖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理清故事內(nèi)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并在書中做上記號。

  2、指名說說故事內(nèi)容,用上自己的話來概括課文。

  3、指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故事內(nèi)容,隨機學習生字,理解詞語。(侯與候的區(qū)別要講清,理解“諸侯”的意思。稟的讀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課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面對吳王伐楚,大臣們的意見和少年的意見一致嗎?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①指名交流。理解‘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和“可是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理解兩個“死”的不同含義。想象眾臣勸說的場景,感受吳王的固執(zhí)和暴戾。

  ②面對如此暴戾的吳王,大臣束手無策。他們散朝之后會私下麗議論什么呢?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拿著”、“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朗讀體會少年的機智。

  2、少年怎樣巧諫的呢?你從中又能感受這是一位怎樣的少年呢?

  ①給人物加上合適的提示語,想象人物的神情,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讀。

  繼續(xù)想象人物的內(nèi)心想法,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對話,豐滿人物形象,并能用適當?shù)某烧Z來概括少年的形象。(機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懼)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動作和內(nèi)心想法,豐滿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能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愛學語言故事。】

  ②理解“螳螂捕蟬”的寓意。

  課件出示“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讀,讀出蟬的“自由自在”,用這個詞語說話。

  指名朗讀,讀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讀這段話,在書中寫一寫,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隱患,交流,教師板書。朗讀這段文字。

  3、聽了少年的話,吳王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件出示句子:“蟬、螳螂、黃雀,它們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這禍患呢!”齊讀。

  吳王聽了這番話,他明白了什么?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說說吳王的內(nèi)心想法。齊讀課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說,教師相機補充評價。

  創(chuàng)設情境:第二天早朝,吳王在大殿上會對大臣們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請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情和語言,并要求能用上課文中出現(xiàn)的成語。)

  【設計意圖聯(lián)系螳螂捕蟬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動作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這樣,學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引出話題:生活中、學習中,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螳螂捕蟬”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們只顧開礦掙錢,不注重環(huán)保,山體植被被嚴重破壞;盲目引進化工項目,周邊環(huán)境被污染,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擾;學習時貪玩,一知半解,留下學習的隱患等。)

  九、教學結束:

  學習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繼續(xù)積累成語。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4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huán)節(jié)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設計并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于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nèi)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zhuǎn)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著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后的復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著。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著眼點,理解詞義后,這時候老師發(fā)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么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么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qū)W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讀有助于學生產(chǎn)生獨特的體驗,迸發(fā)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lián)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獲?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本。

  4、善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并且滲透復述故事。怎樣讓復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nèi)容梗概有效復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復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么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fā):                   ,故本王決定              。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復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jié)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復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即將被身后的黃雀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全文分為“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生對于寓言這種體裁并不陌生,但他們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jié),不善于體會蘊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形象的故事情節(jié),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探究其中蘊含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體會到少年巧妙勸說中顯露出的驚人的機智與高超的謀略。在教學設計上著重體現(xiàn)以下兩點:一是體現(xiàn)合作式學習。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練習復述課文,小組合作,互講互評;二是體現(xiàn)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即在學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維進入死胡同時,及時撥云見日,讓學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暢快。

  下面例舉課堂實錄一個片斷:

  師:這位少年每天拿著彈弓到花園里轉(zhuǎn)悠,一連三個早晨,露水打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這是為什么?

  生1:他在尋找獵物。

  生2:不對,我覺得他是在尋找機會,好接近吳王。

  師:理由呢?

  生2:他聽了大臣們的議論之后,才來花園里轉(zhuǎn)悠,說明他正想辦法要解決勸說吳王的問題。

  師:有道理。大家贊成嗎?

  生3:贊成。我認為他是在故意引起吳王的注意。不然為什么連續(xù)去了三天呢?

  師:他打著鳥了嗎?他講給吳王的故事是親眼看見的嗎?

  生1:是親眼看見的,不然怎么會講得那么詳細?

  生2:不是真的,我認為他早已想好了對策,只是想借這個故事來勸說吳王。

  生3:我也贊成不是真的,你想樹那么高,樹葉又密,他哪能對螳螂捕蟬看得那么清呢?

  師:有道理,誰還說?

  生4:我認為他或許以前見過,現(xiàn)在用他來說服吳王,更能表現(xiàn)出少年驚人的機智與謀略。

  師:理解得相當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兒呢?

  生1:吳王已下了決心,但他卻說服了吳王。

  生2:他不但說服了吳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地爭辯著,議論著,不覺已到下課,仍意猶未盡。

  教學反思: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提綱挈領地提出問題,引領學生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把問題不斷引向深入。如本文內(nèi)容淺顯明白,但學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認為少年真的碰到這樣的事,恰好用來說服吳王,這樣就不能夠充分表現(xiàn)出少年的機智與謀略。這時就需要教師把握契機,提出問題,引領學生去探究。比較人教版與蘇教版小語教材,我感覺蘇教版對學生的總體要求較低,而且要求不明確,這實際是給教師留下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但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學生的學習流于形式,一無所獲。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吃透教材,并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挖掘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閱讀理解能力的不斷提升。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5

  《螳螂捕蟬》教案

  夏菲

  教學目標:

  1. 培養(yǎng)學生借助工具書,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古文的能力。

  2. 了解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

  3. 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深化寓意。

  4. 通過對多則有趣寓言的閱讀,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用學生秋游照片引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發(fā)學生對這個寓言故事的興趣。

  二. 讀通課文,理解文意。

  1. 分組學習,正音、正義。

  逐字、逐句翻譯課文。讀、加點字、翻譯。最后由學生強調(diào)重點:找出不能搞錯的關鍵詞。

  2. 感悟寓意

  再次朗讀課文,讀了《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后,你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示?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的禍患 。       

  比喻只看見眼前有利可圖,卻不知道禍害就在后面。

  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

  凡事需作全盤打算,不能鼠目寸光,毫無遠見。

  3. 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深化寓意。

  找出文中對動物形象進行描寫的詞。

  抓住文中關鍵詞語,看動畫片,展開聯(lián)想,進行形象再創(chuàng)造。

  用80-100字選擇蟬、螳螂、黃雀中的一種,通過生動形象的神態(tài)、動作、心理活動、語言的描寫,突出其“欲得前利而不顧后患”。

  三. 通過自己的閱讀感受,體會寓言這種文學樣式的特點。

  通過短小、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將深刻的道理用淺顯的方法表達出來,使人理解。

  四. 拓展

  寓言它通過短小、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將深刻的道理用淺顯的方法表達出來,使人理解。這種說理方式很容易為我們所接受。《螳螂捕蟬》的作者西漢劉向,就是擅長于用寓言來說理,他為我們中華民族留下了不少文化瑰寶。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寫的其他寓言故事。

  要求:讀懂寓言大意并能說出得到的啟示。

  梟東徙

  劉向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xiāng)人皆惡我鳴。”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齊景公出獵

  劉向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殆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辭高僚

  劉向

  高僚仕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諫曰:“高僚之事夫子三年,曾無以爵位。而逐之,其義可乎?”晏子曰:“嬰,仄陋之人也,四維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嘗弼(讀音bi四聲,糾正)吾過,是以逐之也。”

  五. 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選擇劉向寓言故事中的一則進行擴寫,300字左右。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6

  ( 一) 激趣導入

  師: 同學們, 我們第一次見面, 我姓張.知道張老師愛好什么嗎

  生: 不知道.

  師: 告訴大家, 我喜歡唱歌.同學們想不想聽張老師唱歌

  生: 想!

  師: 好! 那張老師就給大家唱上一段.

  2002 年的第一場雪 ( 生鼓掌)

  師: 知道這是什么歌嗎

  生: 《2002 年的第一場雪》.

  師: 對.誰的歌

  生: 刀郎.

  師: 看來大家都是追星族.好, 請同學們看老師在黑板上寫刀郎的名字.

  ( 師板書: 刀郎)

  師: 同學們, 我們在"郎"字的左邊加上"蟲"字旁就成了另外一個字———"螂".

  生: 刀螂.

  師: 對, "刀螂"就是"螳螂", "螳螂"是"刀螂"的學術名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和"螳螂"有關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齊讀課題.

  ( 二) 精讀感悟

  1.品讀課文9—11 節(jié), 直奔重點.

  師: 昨天我們初讀了課文, 學習了生字, 老師這里有一些詞語( 出示大屏幕) , 誰愿意讀 蟬悠閑自由自在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 生舉手, 師指名一生讀)

  師: 讀得正確流利,聲音洪亮.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詞語, 橫行看, 邊看邊想每一行三個詞語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然后再讀讀這些詞語, 這樣你會讀得更好.自己先試試.

  ( 生自由讀)

  師: 誰愿意讀 ( 指名一生讀) , 你這么一讀,張老師仿佛看見了一只自由自在的蟬.看來弄清了詞語之間的關系, 詞語照樣可以讀得———有感情( 生接) .就像這個同學這樣, 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

  ( 生齊讀)

  師: 這樣一讀, 我們的頭腦中呈現(xiàn)出了一幅畫請同學們結合這幅圖( 出示大屏幕) , 盡可能用上剛才我們讀過的這些詞語, 給大家講個小故事.自己先練習一下.

  生: 清早, 一只蟬悠閑地趴在樹枝上自由自在地唱著歌,

  師: "唱歌"這個詞用得好, 講下去.

  生: 誰知道, 蟬身后有一只螳螂要吃它, 這只螳螂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一幅兇猛的樣子,

  師: 很緊張, 好聽.

  生: 誰又想得到, 就在這只蟬的背后, 有一只黃雀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這只螳螂呢.

  師: 非常感謝你, 你讓我們享受了一個美妙的故事.你一定讀了很多書, 可以稱得上故事大王了.

  ( 生很高興)

  師: 同學們, 剛才這位同學所講的其實是一則寓言故事———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生接) .課文中的少年給吳王也講了這個故事, 打開課文, 快速找找, 哪幾節(jié)直接寫了故事 請同學們大聲朗讀9—11 節(jié).邊讀邊想, 哪句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用筆劃下來.

  ( 生大聲朗讀9—11 節(jié))

  師: 同學們有一個很好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

  書.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一下.

  生: 我找的句子是: 蟬,螳螂,黃雀, 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 這句話給老師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看這句話( 大屏幕出示) .

  師: 聯(lián)系剛才所讀的故事, 請你說說蟬,螳螂,黃雀, 它們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禍患各是什么

  ( 邊板書"蟬,螳螂,黃雀,眼前利益,身后禍患"邊指導學生把字寫對寫好) 找出具體的句子來說明.

  生: ( 讀) "蟬高高在上, 悠閑地叫著, 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這句話可以看出蟬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喝到露水, 背后的禍患是螳螂要捕捉它.

  生: ( 讀) "那螳螂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要去捕蟬, 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這句話可以看出螳螂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蟬, 背后的禍患是黃雀要啄它.

  生: ( 讀)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這句話可以看出黃雀眼前的利益是可以吃到螳螂, 背后的禍患是少年拿著彈弓要打它.

  師: 是的.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關系可以這么來表示:

  捕啄

  蟬← 螳螂← 黃雀

  師: 蟬和螳螂之間用什么動詞好

  生: 捕或捉.

  師: 螳螂和黃雀之間呢

  生: 啄

  師: 這句話正是故事的寓意所在.誰來讀這句話

  ( 生有感情地讀.)

  師: 有一個詞他讀得很好( 生答: 一心) , 誰再讀這句話 ( 指名讀)

  師: 你讀得更好, 你把一個標點符號讀得很到位.什么標點符號

  生: 感嘆號!

  師: 對! 像他那樣, 我們一起讀一遍, 好嗎

  ( 生齊讀)

  2.品讀課文1—8 節(jié), 感悟中心.

  師: "聽了少年一番話, 吳王恍然大悟", 他想到了什么而"恍然大悟" 他"悟"到了什么 請聯(lián)系課文第1 節(jié)想一想.

  生: 我想這時候吳王可能會想到自己將要攻打楚國的事, 自己就像蟬,螳螂,黃雀一樣, 攻打楚國的事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沒顧到身后隱伏的禍患,所以這個舉動是冒險的.

  師: 你這里提到了一件事.就是———

  生: 吳王攻打楚國的事.

  師: 對.我們在座的各位老師還不知道這件事呢! 第幾節(jié)寫了

  ( 生不約而同地讀了第一節(jié))

  師: 請同學們看看這句話( 大屏幕出示) :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 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 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 吳王打算攻打楚國, 大臣們怎么想

  生: 大臣們會想, 吳王攻打楚國, 雖然取勝的希望較大, 但其他諸侯國可能會乘虛而入, 那后果會不堪設想.

  師: 我們就來設想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后果.

  生: 我認為吳王攻打楚國會兩敗俱傷, 而這時諸侯國如果來攻打吳國, 吳國的兵力會大大減少,會抵擋不住的.

  生: 吳國的百姓會流離失所, 甚至會家破人亡.

  師: 正所謂"興, 百姓苦"———

  生: "亡, 百姓苦"啊.

  生: 士兵會戰(zhàn)死在疆場, 永遠見不到自己的親

  人, 讓人感到很凄涼.

  師: 是啊, 醉臥沙場君莫笑———

  生: 古人征戰(zhàn)幾人回.

  師: 能打嗎

  生: 不能.

  師: 我們帶著這種感情, 再讀讀這句話.

  師: 能不能仿照老師寫"蟬,螳螂,黃雀"之間關系的樣子, 把吳國,楚國和其他諸侯國之間的關系表達出來 先在自己的本子上寫寫.

  ( 生寫, 師巡視指導后指一生到黑板補充板書)

  生: 其他諸侯國←吳國←楚國

  師: 下面的同學想想他寫得對不對, 有改進的地方嗎

  生: 應該把他諸侯國和楚國調(diào)換過來.

  師: ( 對著板書的同學說) 你認為有道理嗎 你覺得有道理就改過來.

  ( 生完善板書)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7

  一、教學背景

  1.面向?qū)W生:√小學        

  2.學科:語文  蘇教版  六年級  下冊

  3.課時:1課時

  二、教學課題

  《螳螂捕蟬》

  三、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預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最危險的。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四、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 學會本課的生字,能正確朗讀書寫。

  3.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織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

  五、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2.師生共同探究法。在課堂上師生就寓言故事以及其要說明的道理進行交流、探討,通過這樣的形式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請看——(師出示,圖片,并出示天空螳螂捕蟬(   )。

  你們會填嗎?

  【百度搜索】圖片

  這是一個成語,同時也是一個寓言故事。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生交流)

  寓言一般都是通過故事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讓我們一起來學課文吧!

  1. 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通,讀正確,正音)

  2. 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生自由回答,師指導,說清楚什么時間,誰怎么樣)吳王不聽大臣勸說,執(zhí)意要攻打楚國,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改變主意。

  3. 個別讀課文,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并將意思相同的自然段合成一段,概括段意。強調(diào):大臣為什么要反對吳王攻打楚國?(理解:乘虛而入、不堪設想的意思)

  4. 默讀課文,說說文中那幾個自然段寫的是“螳螂捕蟬“的故事?

  生字指導

  1. 讀拼音,記拼音。

  2. 指導寫字

  合作探究

  請大家讀這三段話,說說大臣們和少年的勸有什么共同之處?為什么大臣們的勸說失敗了,而少年的勸說卻成功了?(生自由討論回答)

  師小結:因為大臣們是直接勸,說話比較直白,而少年則是引用一個故事委婉的勸,那么少年到底說了什么故事,讓吳王轉(zhuǎn)變了想法呢?

  一、 解惑

  1. 生找出少年所說的那個故事(讀相關的句子)

  2. 出示課件:蟬—— (學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喝露水);螳螂——(學生描述: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3. 思考:少年說這些,是想告訴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

  4. 書中是如何說的?(生找出相關句子,讀一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5. 思考:它們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是什么?

  眼前的利益

  身后隱伏著的禍患

  蟬

  喝露水

  螳螂要去捕蟬

  螳螂

  捕蟬

  黃雀要啄食螳螂

  黃雀

  啄食螳螂

  人正用彈弓對著它

  補充:現(xiàn)在我們把其稱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吳王

  攻打、占領楚國

  其他國家會乘虛而入,進攻吳國。

  6. 聽力少年的話,吳王明白了嗎?從哪里看出來的?(生讀相關句子: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想象:吳王第二天怎樣告訴大臣們自己的決定呢?(生自由想象回答)我們可以看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

  小結:少年說的故事終于改變了吳王的想法,你認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生概括:聰明機智)

  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聰慧與機智呢?(生找相關句子說說)

  出示課文一起找:第三自然段(讀一讀)

  7. 這位少年勸說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不僅引入了故事,還選擇了合適的時間與地點,讓我們一起把少年與吳王的對話來演一演吧 (生合作表演) 

  二、 反饋

  1.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生說螳螂捕蟬的道理,勸說要用合適的方法)

  2. 是的,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僅懂得了螳螂捕蟬的道理,還明白了勸說別人要選擇適合的時間、地點和方法,也就是說話要講究藝術。例如,我們可以用《鷸蚌相爭 》的故事來告訴別人 ……,用《掩耳盜鈴 》的故事來告誡大家 自欺欺人是不對的……用《亡羊補牢》的故事來告訴大家知錯就改還來得及。

  三、 作業(yè):復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四、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

  螳螂---------- 蟬              (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

  五、 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勸阻,這時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我在教《螳螂捕蟬》時,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地逐段教學,而是根據(jù)教材本身的特點,大膽的重組教學內(nèi)容,分為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1、讓學生講講《螳螂捕蟬》的故事,最好能用上幾組詞語;2、完整的讀課文,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受到少年是智勸,并體會人物形象。這堂課我感覺(1)容量很大,學生的閱讀準備還不夠充分。(2)本文的寓意揭示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感覺印象還不夠深刻,我應該以這個為線索,多次反復,循序漸進,讓中心更加明顯。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8

  《螳螂捕蟬》第二教時

  一、自主質(zhì)疑,構建話題。

  1、,同學們,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么,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卡片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可是吳王卻很固執(zhí),誰來談談吳王的話?

  卡片出示:可是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可就是這位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卡片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學生自由讀這三段話,自主質(zhì)疑,教師小結:同樣是勸,大臣的勸阻遭到了吳王堅決的反對,而少年的勸說卻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位少年的勸說究竟 “妙”在何處?讓我們通過讀課文來感受少年勸說之妙。

  二、讀書圈畫批注,感悟少年勸說之“妙”。

  1、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想想少年的勸說究竟妙在何處,可以在自己有所感悟的地方圈圈畫畫。

  2、交流:

  ▲             妙在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師:那故事的內(nèi)容是……(引讀):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①這些話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并且找一找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的理解入手體會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現(xiàn)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xiàn)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里?經(jīng)過交流揭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那么大家現(xiàn)在能說說蟬、螳螂、黃雀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嗎?

  現(xiàn)在讓我們連起來讀讀這段話,體會這些動物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的心理。指名讀,集體讀。

  ④同學們的朗讀讓老師更加感受到這件事真的是很有意思,但是我覺得憑我們的實力,我們能說得比書本上的描述更好,同桌之間說一說。

  ⑤請同學練說,表揚加入合理想象的同學。

  ⑥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板書:“黃雀在后”)

  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jīng)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fā)人深省的道理。那么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同學們,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危險!!)

  ⑦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吳王聽了這個故事后,有什么反應呢?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后的隱患,如果自己執(zhí)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后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小結板書:吳王攻楚 諸侯國在后。)

  師: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             妙在少年不露聲色,精心設計,讓吳王明白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chǎn)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故事來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老師想建議大家再仔仔細細地讀一讀課文第二部分其余的內(nèi)容,讀完之后我們再來交流印象深刻,有所領悟的內(nèi)容,到時候我相信大家肯定會更加佩服這位少年。(學生小聲讀)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后說說自己的想法。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可以想象大臣們在議論些什么?

  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為國分憂、十分愛國)

  2“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  

  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為重)

  3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4師:前面說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他,他就處死誰。所以少年就沒有直接去勸,因為這樣就像飛蛾撲向火堆一樣,不但勸不成,還要丟掉自己的腦袋。那你覺得這位少年怎么樣?(足智多謀、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有膽有識、機智勇敢)

  那么應該說少年是怎樣勸吳王的?請你在勸的前面加上一個字,表達的更準確、傳神。(板書:少年智勸  吳王明理)

  5“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不動聲色、曉之以理)

  6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7知道朗讀:那么這段對話,你們覺得應該怎么讀?

  那么大家就按自己的體會,分成四人小組好好讀讀這段話。

  生自由練讀

  師:哪個小組愿意來展示一下?

  (師幫助調(diào)配好角色,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旁白。)

  師:誰能不看書,表演出來嗎?誰愿意自告奮勇當吳王?少年?

  師:您是吳王,一定要有將王的風度喲。你是少年,要機智!

  師:掌聲歡送“吳王”和“少年”回座!你們倆做好思想準備啊,說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導演要來請你們拍電影呢!

  三、總結全文,領悟道理。

  課文學到這兒,老師覺得特別高興,因為同學們是通過自己的閱讀,思考把課文真正的讀懂了,我想今天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小。那么誰愿意來交流交流今天的收獲呢?

  1學習少年的聰明機智。

  2學習少年的遇事冷靜,善于思考。

  3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遇事不能固執(zhí)已見,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

  4我從吳王身上得到的教訓是,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有什么事情的話,還能亡羊補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險。

  5從“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我得到這樣一個啟示: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有長遠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淺,不然的話就會吃大虧。

  6一門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身后隱伏著的危險,是很愚蠢的!

  四、拓展延伸,指導課外閱讀。

  同學們今天我們又通過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用自己的方法領悟了其中的道理,相信大家一定更喜歡寓言故事了,那么課后我們可以相互借閱《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寓言選集,或者上網(wǎng)搜索寓言故事,但是,請大家注意:讀故事時不僅要明白故事經(jīng)過,更重要的是想想其中的道理。

  板書設計: 少年智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吳王明理    吳王攻楚 諸侯國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禍患,危險!

  本教學設計意在抓住少年勸說吳王方式之妙以及寓言故事表達方式之妙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讀書、討論、思考,獲得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刻理解,進而認識到寓言故事的特點以及獨特的表達作用,進而激起學生閱讀更多寓言故事的興趣,并且能掌握“讀寓言明事理”的閱讀方法。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9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

  作者:朱衛(wèi)華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71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勁三小  朱衛(wèi)華一、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2、理解重點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3、師生共同探討,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體會少孺子的機智、愛國。4、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擴寫課文。二、教學重點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品味人物形象。三、教學難點: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四、讀寫結合點:結合文章的空白點擴寫課文,使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寫體會。五、德育滲透點:培養(yǎng)學生做事瞻前顧后、通盤考慮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喜愛之情。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螳螂捕蟬》。上節(jié)課,我們結合文中注釋讀通了這片文言文,并了解了文章大意。你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少孺子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師板書:少孺子       吳王二、精讀課文:1、學習起因部分:教師:正如大家所言,故事因吳王伐楚開始,書中是怎樣寫的?⑴指生讀----你讀懂了什么?——指導朗讀(讀出吳王的固執(zhí)、驕橫跋扈)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⑵可以質(zhì)疑如:吳王為什么會如此堅決的攻打楚國呢?請學生結合搜集到的資料來談⑶請你想象一下群臣聽到后會是怎樣的情形?指名說⑷少孺子聽到后,又會如何想呢?2、學習經(jīng)過部分:⑴自讀描寫少孺子行為、語言的語句。思考: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何疑問?⑵出示描寫他行為的句子——指生朗讀,談理解。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指導朗讀,把他的動作讀清楚。⑶質(zhì)疑,如:他為什么連續(xù)三天這樣?(學生理解到他是等機會勸吳王就可以)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天,他終于遇到吳王了。看到他滿身露水,吳王非常驚訝,他說-----子來,何苦沾衣如此?(指生讀出疑問的語氣)⑷于是,少孺子就對他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我們不妨讀讀出示少孺子的部分語言。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以;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后下也。⑸你能展開想象,把這有趣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練習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教師:蟬、螳螂、黃雀這些小動物何等警醒,平時生活中,你想悄悄靠近都難,而此時,在離它們不遠的地方,就潛伏著可能置它們于死地的敵人,這種危險怎么就察覺不到呢?學生分析,引出——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指名朗讀,多有哲理的話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6)聽了他的話,吳王恍然大悟——善哉!乃罷其兵  這三個小動物之間的趣事何以讓堅決舉兵的吳王罷兵呢?出示地形圖——觀察、分析(說出戰(zhàn)爭對國家的危害,對百姓的危害)⑺一番話點醒夢中人,吳王此時會想到什么?又會對少孺子說些什么呢?寫話練習3、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嗎?⑴學生提不出,老師質(zhì)疑,如:吳王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這個故事呢?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計謀。從這點看到少孺子是一個(    )的人。(足智多謀、機智等)⑵正因為如此,他在給吳王講故事時是非常輕松、隨意,我們再讀他的話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不慌不忙、不緊不慢———指導朗讀——背誦)⑶從全文中,你還感受到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說出自己的理由。板書:愛國、勇敢⑷怪不得,吳王稱贊道——善哉!言下之意,是(        )善哉! 4、多么機智愛國的少孺子,多么有趣又寓意深刻的故事,盡然于這簡短的 100多字中,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除此以外,它還有這樣的特點——出示課件古今翻譯的不同如:悲,今譯為悲傷;古代譯為動聽                   其的指代用法。在句中都表示他的或他們的,但所指卻不同。三、拓展延伸:1、后人將這個故事縮為一個成語,想必大家都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后2、學了這個故事,給你的最大啟迪是什么?可以從少孺子的角度,也可以從吳王的角度來談。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wǎng)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0

  教學目的:

  1、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nèi)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我們在這學期已經(jīng)學習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誰能總結一下學習古文的方法、步驟?

  (明確:①多讀。②看注釋,查字典,理解重點詞的意思。③在理解每句話的基礎上,明白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④查閱有關資料)

  二、按預習要求逐項檢查預習情況。

  1、由學生把預習時通過查字典找到的不認識的或讀不準的字、詞寫在黑板上

  諫(jiàn) 孺子(rú) 曲附(qū) 頸(jǐng)

  2、通過課外查閱資料,關于這篇文章的出處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學生介紹有關資料。

  (2)老師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進行補充。

  劉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的后代,屬于漢室宗親,所以他特別關心漢王朝的興衰,他著名的兩本書《新序》和《說苑》都是專供帝王閱讀的書籍。主要目的用于勸諫。如果同學們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圖書館去借閱《新序?說苑選譯》。《說苑》一書共20卷,《螳螂捕蟬》是其中第九卷“正諫”中的一個小故事。作者劉向?qū)戇@個小故事能給人以怎樣的啟迪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3、指讀課文,要求其他學生注意聽,然后評讀。

  4、教師范讀課文,再要求全體同學齊讀課文。

  5、檢查字詞的理解。

  (1)分別指定學生逐句朗讀,指出句中自己預習的重點詞的意思,再逐句翻譯。

  (2)以下是注釋中沒有的、必須通過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點字詞的意思。

  子(你) 是(這,此) 務(追求) 悲(動聽)

  (注: “悲”在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中均沒有“悲鳴”的解釋,學生大多選“悲哀”,這里老師須引導學生理解“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時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著動聽的歌,這“動聽”的意思是從古代漢語詞典中查到的。有許多字古今的意思差異很大,所以同學們要想深入學習古文還要預備一本工具書— 《古代漢語詞典》。)

  三、提出不懂的問題:

  1、老師把學生所提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1)少孺子為什么講“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吳王為什么不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

  2、學生小組合作,展開討論,解決這兩個問題。(可結合課外資料談)

  引導學生找出“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點是什么。(找出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老師可給予進一步補充:如果吳王為了奪取地盤而攻打楚國,就可能使吳國遭到巨大損失,甚至丟掉整個江山。可見少孺子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清楚。

  3、少孺子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不要攻打楚國,要考慮周到,通盤謀劃。)

  4、既然目的是這個,直接向吳王講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呢?他當時是怎么想的?

  (引導學生想象少孺子聽了吳王“敢有諫者死!”這個命令后的心理活動,認識到直諫不行,不見又不忍心眼看著自己的國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懷丸操彈,游于后園,”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吳王的注意,趁機講這個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設計的,足見他用心良苦。)

  5、吳王為什么沒有殺少孺子,反而說“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達到了嗎?讀讀書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意思。(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2)吳王說:“好啊!”他在夸贊什么?

  (3)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吳王在夸贊少孺子的同時還在為自己沒有攻打楚國而慶幸,為國家有少孺子這樣的棟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說了一句“善哉!”。應當重重獎賞的忠臣,能殺嗎?——不能(生齊答)。

  (教材的譯文翻譯成“你講得很好!”似乎不完全,吳王當時不僅在感嘆少孺子講得好,同時也感嘆少孺子的辦法想的好,也為自己沒攻打楚國而慶幸,一個“善哉”包涵了多重含義。當然,面對初一的小孩子,也完全把當時的情況簡單地解釋一下,說成“你講得很好!”)

  四、總結全文

  教后記: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1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指名學生回答)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二、細讀感悟。

  1、自由讀課文。教師引導: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讀不順的句子重復幾遍就順了。讀書要學會做記號,留下你思考的痕跡。寫得特別好的地方,感受特別深的地方,還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記號。

  2、交流自學情況,相機出示下面一段話: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讀出螳螂的緊張和專注。

  (2)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3、這個故事是誰說給誰聽的?他為什么要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讀了這段話后,吳王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哪里看得出來?

  (2)如何理解“固執(zhí)”,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3)交流:反復朗讀,吳王的眼前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是什么?(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語,引導體會所隱伏的禍患)

  (4)想象說話。你覺得“不堪設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

  4、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思考:既然不能正面勸阻,那我們該怎么做呢?談談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讀課文。

  說說這件事的最終結果怎樣。

  (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他說:‘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a“你講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樣“講”的,是一種簡單的講嗎?

  (少年的“巧勸”究竟“巧”在哪兒,使那位固執(zhí)的吳王最終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再讀課文2—11自然段,圈畫出相關的內(nèi)容。

  b交流:

  (1)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并想想少年說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你們覺得侍衛(wèi)官的哪句話最關鍵?那么“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系?誰來讀讀書上的話?

  (2)賞讀:(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2

  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

  教學目標 :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lián)系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shù)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guī)е@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zhí)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tǒng)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tǒng)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fā)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fā)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zhí)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yè)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jié)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lián)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tǒng)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tài)、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lián)系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zhí)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yè)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3

  (十月的南京,稍有些涼意,學生們校服外都統(tǒng)一套了一件灰色馬夾。)

  課前談話:

  今天很有意思,一個穿藍馬夾的老師和一群穿灰馬夾的孩子一起上課;你們身上都戴著一個牌牌,我身上也有個牌牌,看來我們還真是有些緣分。(笑聲)

  【師生初次見面,老師抓住學生與自己穿著的相似之處——“馬夾”、掛在身上的“牌子”,機智尋找話語點,瞬間拉近師生距離。】

  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寓言故事,來,跟老師一起寫課題,大家舉起右手的食指書空。(師板書,生書空:螳螂捕蟬。)

  師:我們一起讀一下課題。

  (生齊讀。)

  師:再讀一遍。

  (生聲音洪亮地再讀。)

  師(模仿講故事的語氣):今天,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故事的題目叫——

  生1(較急促):螳螂捕蟬。

  生2:(較有韻味地接讀)——螳螂捕蟬。

  師:這樣讀,就有點兒講故事的味道了。

  師: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現(xiàn)在就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地響亮地讀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ok?

  【師生接讀課題,進入文本,形式簡潔明了;教師示范引領,學生心領神會,合作默契,將故事輕松帶入課堂,課堂氛圍安全,令人心情愉悅。】

  (生自由讀課文。)

  師:孩子們在課堂上搖頭晃腦認真讀書是課堂上最美的樣子。不知道字音讀準了沒有,屏幕上有四個詞語,自己練練。

  (生自由讀大屏幕上詞語——乘虛而入 不堪設想  螳螂捕蟬 恍然大悟 )

  (指名一生讀。)

  師:一字一頓,很有節(jié)奏感。有一個字我覺得不太準確,誰聽出來了?

  生:乘虛而入中的“乘”應該讀第二聲。

  師:正確,請你教大家讀一遍。

  (生帶讀,大家跟讀。)

  師:我們大家一起再讀一遍這四個詞語。

  (生齊讀。)

  師:好極了!這些詞語放在句子中能否也能讀出好感覺呢?看著大屏幕自由練練。(大屏幕出示含有四個成語的句子。)

  (學生練習朗讀詞語。)

  (指名一女生讀第一句——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師:讀得真好聽,下一次“小喇叭”選播音員,我推薦你去。再看下一句。誰來試試?

  (屏幕出示第二句——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一生讀。)

  師:吳王英明!誰再來讀讀。

  (一生再讀。)

  師(模仿學生):“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你真有點兒吳王的風度。

  師:課文到底講了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發(fā)展、經(jīng)過、結果分別是什么?用簡要的話說說。

  生一:吳王見自己的兵力很強大,想攻打楚國,大臣們都很反對,可吳王很固執(zhí),下了死命令,誰勸阻就要殺掉誰。有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想出了一個辦法。

  師:什么辦法呢?

  生:就是給吳王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

  師:結果呢?

  生:結果吳王覺得不應該攻打楚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讀完故事,用簡要的句子概括故事主要內(nèi)容,長話短說,是思維訓練,也是口語訓練。】

  師:三句話,簡簡單單,起因、經(jīng)過、結果清晰明了。有誰能用上剛才的四個詞語講述這個故事?

  【文中四個重點地成語再次出場,能為學生簡要講述故事情節(jié)提供幫助,四個成語的加入,增加了概括的條理性,也增強了語文的味道。成語由積累到運用,效果得到提升。】

  生:吳王想出兵攻打楚國,但大臣們認為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會不堪設想。一個侍奉吳王的少年給吳王講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師:你看,用上了四個詞語,故事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

  【本文語言簡潔明了,故事情節(jié)簡單。學生初讀課文,文字障礙不大。檢查初讀情況,教師抓住文中的四個成語切入,有一箭多雕之功效。一是集中成語重點朗讀、正音,自然積累;二是借助成語所在的句子朗讀,促使學生反復朗讀重點句子,逐步走進文本;三是借助成語,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降低了難度,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正確地使用四個成語,是詞語積累后外化的良好時機。】

  師:在文章里,我仔細搜索了一下,沒有看到“螳螂捕蟬”這個詞語,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文中哪些文字直接寫這個故事的?

  【題眼——“螳螂捕蟬”一詞的訓練,使學生的目光投注于故事的關鍵之處,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覽無余,課堂的高潮由此漸起。】

  (生快速默讀全文)

  生:在文章的第九小節(jié)。

  師:讀來聽聽。

  (生讀。)

  師:是這個段落,你讀的時候有個字讀得不太準確,大家聽出來了嗎?螳螂舉起前爪的“爪”應該讀“zhǎo”。到這里,這個故事講完了嗎?

  生:還沒有。

  師(指一舉手學生):那你接著講下去。

  (學生繼續(xù)讀第十和十一自然段。)

  師:你更細心,目光更敏銳。大家讀了這個故事,老師想和大家合作講這個故事,這樣合作:看大屏幕上的這個故事,我讀一小句,大家接讀下一小句,我們要讀得快慢高低和諧,聽起來才有美感,明白不?(大屏幕出示完整故事。)

  師(很有故事韻味地):花園里有一棵樹,

  生:樹上有一只蟬。

  (師生如此接讀這個故事。)

  師:這么講故事,就有故事味兒了。按照這種方法,大家自己練習講講這個故事。

  (生自由讀。)

  師:我找兩個同學講一下這個故事,一名男同學,一名女同學,每人一段,合作完成。

  男生:花園里有一棵樹

  師:好美的花園,動聽的故事開始了!

  (男生繼續(xù)讀完第九段……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自己的身后呢。)

  師:好驚險的場面!

  女生:“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師:棒極了!你準是個故事大王!

  【多次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合作朗讀“螳螂捕蟬”部分,使故事情節(jié)了然于心,完全達到了離開課本,脫口而出的熟練程度,自然達成了課后練習中復述故事的學習目標。】

  師:故事講完了,我來考考大家。少年說“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這“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禍患”是什么呢?(板書“利益”、“禍患”)

  生: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但是這樣,其它諸侯國就會乘虛而入。

  師:孩子你想得很遠。我想問問在咱們剛讀過的“螳螂捕蟬”的故事里,有幾個角色?

  生:四個。

  師:都是誰?這里的“它們”指的是誰?

  生:蟬、螳螂、黃雀。

  師:那這三個角色的“利益”、 “禍患”是什么?

  生:蟬想喝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師:這是蟬的利益和禍患。

  生:螳螂想吃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準備打它。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一

  作者:佚名    轉(zhuǎn)貼自:轉(zhuǎn)載    點擊數(shù):50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十一

  教學內(nèi)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nèi)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 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 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jié):

  1、 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 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 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 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局面吧。

  2、 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 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

  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zhí)的口氣

  4、 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 齊讀課文第一節(jié)。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jié):

  1、 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 出示課文最后一節(jié)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jié)。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zhí)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jié),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jié),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 現(xiàn)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zhí)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 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xù)學習。

  2、布置作業(yè):

  (1) 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 抄寫詞語

  (3) 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wǎng)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zhì),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zhì),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一 、復習

  1、同學們,這堂課我們繼續(xù)學習——螳螂捕蟬 (齊讀,板書課題)

  2、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么,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3、可是吳王卻很固執(zhí),誰來讀讀吳王的話?

  出示:可是吳王固執(zhí)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指名讀。

  4、就是這位固執(zhí)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么這位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學習課文。

  二、精讀感悟

  1、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迅速瀏覽課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少年說了一個故事)

  2、交流: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誰來把這個故事講一講。

  出示這個故事

  ①故事中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抓住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深有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你能體會到蟬的心情怎樣?練讀

  “螳螂”: “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xiàn)在,你覺得這個故事有意思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板書:蟬  螳螂  黃雀)

  那么,蟬、螳螂、黃雀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呢?

  試著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同學們都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fā)人深省的道理。那么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

  (5)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吳王聽了以后,明白了嗎?

  ——明白了。

  從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后的隱患,如果自己執(zhí)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后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相機請學生上臺板書。(諸侯國——→吳王——→楚國)

  3、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chǎn)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動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2)他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細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相關的詞句細心體會,我相信咱們對他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后說說自己的體會。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交流:

  1、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2、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為國分憂、十分愛國)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

  交流:  

  1、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zhuǎn)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2、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zhuǎn)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為重)

  3、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zhuǎn),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jīng)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jīng)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4、指導朗讀:那么,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你覺得應該怎么讀?(課件出示)

  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小組內(nèi)讀一讀。

  生自由練讀

  小組展示

  三、人物對比、欣賞少年

  1、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不堪設想的后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也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后者卻如愿以償。這是為什么呢?

  2、少年侍衛(wèi)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更委婉一些,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可見,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智謀。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回頭來看課文,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2.你從中能得到什么收獲呢?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課件出示)

  (從少年身上、吳王身上,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啟發(fā))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xiàn)課文內(nèi)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nèi)容,并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華大地群雄并立,出現(xiàn)了許多諸侯國,它們之間經(jīng)常發(fā)生戰(zhàn)爭。這一天,吳王決定出兵攻打楚國卻招來群臣的反對。那么大臣們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課文1節(jié))

  (1)指名朗讀,思考:

  從這句話里,你們讀懂了什么?你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指導有感情的讀。

  (2)如果吳王是個理智的、開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會怎么做?會怎么想?

  (3)可事實上吳王是怎么說的?(出示相關句子)你從中看到了什么?

  2、結果怎樣呢?(出示課文12節(jié))指名讀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從這個結局中你們讀懂了些什么?

  現(xiàn)在請同學們將故事的“前因后果”對照起來看:你有怎樣的疑問呢?

  三、研討故事的經(jīng)過

  1、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勸說究竟妙在何處,他說了那些話?可以圈圈畫畫,并簡單地寫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圖文,指導學生觀察。

  這些話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tài)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學再來讀,師生評析。

  (2)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會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3)現(xiàn)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里?

  交流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說說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么?禍患又是哪些?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補上:“黃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5)下面老師給你們看一幅地圖,如果你是吳王,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地圖,會明白什么道理?引導學生與故事結合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這兩個事情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嗎?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6)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有什么神態(tài)、動作?)由此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

  2、“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類似的現(xiàn)象嗎?

  五、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PPT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么題目?

  六、布置拓展小練筆

  (PPT出示練習)

  1、我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2、我會演節(jié)目: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shù)沫h(huán)境、恰當?shù)臅r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利用課余時間我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 (捕) 螳螂 (啄食) 黃雀 (打) 少年

  楚國 (攻打) 吳國 (乘虛而入) 其他諸侯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精選16篇) 相關內(nèi)容:
  • 語文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女媧造人》優(yōu)秀教案(精選14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潛力:1、了解神話的文學常識。2、理解文中聯(lián)想和想象的運用,并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3、學習文章對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繹與擴充,培養(yǎng)改寫神話故事的潛力。...

  • 六年級下冊語文《湯姆索亞歷險記》優(yōu)秀教學設計(精選16篇)

    設計思路:本課是略讀課文,教學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力求在優(yōu)化課堂結構、改革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學習。...

  •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優(yōu)秀(精選16篇)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談話導入)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了本單元的三首古詩和三篇現(xiàn)代文,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語文園地的內(nèi)容。請同學們先回憶一下本單元的三篇古詩和三篇現(xiàn)代文,想一想:每篇課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較快...

  • 六年級下冊語文《頂碗少年》教案(精選15篇)

    【教材簡析】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弦的雜技表演。演雜技的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zhèn)定下來,手捧著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于把碗穩(wěn)住了,...

  • 六年級下冊語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教學反思(通用7篇)

    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是梁衡同名散文的節(jié)選,這是一篇贊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靈和人格。她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范文(精選12篇)

    教學目標:1、會認4個生字,會寫5個字。2、朗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場面寫具體的。4、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向課文中詞語的意思。教學重點:學會場面描寫。...

  •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使至塞上》教案(精選16篇)

    一、說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邊塞詩,在七年級教材第二單元,這首詩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級學習,希望七年級的學生能以中考的心態(tài)來面對學習。掌握中考題型,掌握學習方法。...

  • 《寓言二則》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選14篇)

    教材分析《寓言二則》中包括《東施效顰》和《楚王好細腰》兩則寓言。《東施效顰》這則寓言選自《莊子》。它用簡潔精練的文言文展現(xiàn)了一個愛美女子東施為了追求美而盲目效仿西施,反而丑態(tài)百出的事。...

  •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精選12篇)

    教學要求1、語文與生活:認識農(nóng)具,了解它們的用途,加深對古詩的理解。2、誦讀與欣賞:了解《夏日絕句》的大意,感受詩人的滿腔激憤感慨之情,了解詩人鮮明的人生價值取向。3、寫好鋼筆字:訓練學生書寫硬筆行楷,并培養(yǎng)良好的寫字習慣。...

  •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手指》教案(精選16篇)

    (一)、圖片激趣,揭示課題多媒體出示課件,觀看圖片。師:我們剛才看到的都是關于手指的圖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五課《手指》。(二)、作者簡介:(課件出示,學生默讀)豐子愷(1898~1975)現(xiàn)代散文家、畫家。...

  • 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頂碗少年》教案(通用14篇)

    一、觀看錄像,導入新課1、觀看視頻錄像(09年春晚雜技表演《抖杠》)。2、說說你在觀看時的感受。導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場驚心動魄的雜技表演。一位普通的頂碗少年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二十多年過去了仍記憶猶新。...

  •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匆匆》教案(精選17篇)

    教學任務:1、學習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蒸融 徘徊、旋轉(zhuǎn) 挪移”等詞語。2、帶著自己的理解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在讀中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方式。...

  • 六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通用17篇)

    一、說教材我說的課文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十二冊中的《手指》。這篇課文通過寫五個手指的不同特點,告訴我們?nèi)魏问挛锒几饔兴L,各有所短,以及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

  • 魯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狼》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1.了解狼貪婪、兇殘和狡詐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2.朗誦文言課文。3.積累文言詞匯。4.理解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等古漢語現(xiàn)象。5.理解句意、文意。...

  • 冀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再見了,親人》教案范文(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使學生懂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戰(zhàn)斗友誼是牢不可破的。2.學會生字新詞。3.學習運用反問句表達強烈感情的寫法;會把陳述句改成反問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課建議安排兩教時。...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麟游县| 屏山县| 恩施市| 陈巴尔虎旗| 通州市| 万盛区| 孟津县| 化隆| 佛冈县| 嘉黎县| 襄垣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河北省| 伊春市| 连云港市| 三门峡市| 衡南县| 辽阳县| 哈尔滨市| 辽宁省| 故城县| 车险| 新源县| 丰镇市| 新竹市| 柯坪县| 榆林市| 垫江县| 上饶县| 黑山县| 澄江县| 静安区| 潼南县| 南京市| 开阳县| 湘乡市| 兴安盟| 沂水县| 延寿县| 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