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精選13篇)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首古詩──李白的《靜夜思》。(背誦《靜夜思》)你能用說說《靜夜思》這首詩表達的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嗎?(“思”在這里是“思念故鄉”的意思)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表達思念家鄉感情的。
二、 學習新課
1、介紹詩人的背景和詩的創作背景:
師:我們看看本詩作者王維,誰來說說你對王維了解多少?找生說,然后師補充(老師這里也有些大詩人王維的資料,同學們來輕聲讀讀,找一人讀)
王維:唐朝詩人,15歲時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20歲時考上進士。在這段時間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會想家,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這種情感更加強烈。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師:遠在異鄉的王維通過這首詩是怎樣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詩(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首古詩,誰來讀讀這首詩1人,生評價,再找1人讀,師:本詩有兩個特殊的這,出示茱萸,茱是形聲字,萸注意它的寫法,觀察這倆個字,它們都有什么特點?都是草字頭,和植物有關,一會兒我們再進一步了解它們。再齊讀古詩
師:我們知道學習任何一首古詩要想悟詩情,首先要怎么樣?(生明詩意)
3解詩題:師:我們來齊讀詩題,哪位同學能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生解釋。九月九日重陽節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師:對重陽節了解多少?生:是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還有補充的嗎?
。ㄉ葏R報師再補充)(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出示圖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師:還有些關鍵字需要我們理解?
生:憶——思念、想念
師:“山東”是山東省嗎?(不是,陜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作者的家鄉。)
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師:當過節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想念外出的親人,同樣外出的親人也會想念你們,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時時想念在家鄉的親人們,尤其是到過節的時候就會更加思念他們。大詩人王維和我一樣在過節的時候獨在異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又是怎樣通過詩句表達情感的?
3、師:下面我們來自學這首詩:(大屏幕出示:自學提示)
一、自由讀詩文,給合注釋和工具書來理解詩意。
二、小組合作:畫出你認為哪行詩最能直接表達詩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細細體會并適著通過朗讀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組員認真做出朗讀評價。
師:哪行最直接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解釋一下這行詩。師:哪個字最能表達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說倍字的解釋,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說明(特別、格外、非常)想家。
師:一個“倍”字突出了詩人十分想念家鄉的親人,每到佳節良辰,思鄉之情就更為濃烈,讓我們一起讀讀這行詩來體會詩人內心的真實的情感。齊讀,再讀注意“倍”字加強語氣。
4 師:作者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詩告訴了我們原因?
生: “獨在異鄉為異客”師:誰來解釋這句詩,也可以解釋一下字詞的意思。(了解本句詩意: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師: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師: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所看見的人也是陌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說說心里話,這句表達了作者(生:孤獨寂寞)的心情。因為孤獨寂寞所以思念家鄉的親人,尤其是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里,就他一個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別人團聚,心里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也就是他思鄉的重要原因。
師:同學們,大詩人王維只有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里想家嗎?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像這樣的傳統佳節,例如:中秋節、端午節、春節。遷移想像說話:1、是啊,春節到了,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年夜飯,只有王維孤身一人,他此時只能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2、中秋佳節,全家都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時候,王維只有一個人形影孤單,此時口中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端午節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著粽子,觀看賽龍舟,掛艾葉,處處洋溢著人們歡歌笑語,歡度著節日的時候,王維身在異鄉,只能念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是啊,看著別人的家庭團團圓圓,王維內心倍感孤獨,所以就更加思念家鄉,當王維思念家鄉的時候他在思念家鄉里的誰?他們又在做什么呢?后兩行詩告訴我們詩人思念的內容。出示后兩行: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能說說你對這兩行詩句的理解,包括字詞的意思;蛘呤牵ㄟ@兩行詩中哪些關鍵的字詞需要我們理解。)
遙——遙遠;知:想到;登高處: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維。 茱萸:出示圖片(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里帶在身上,認為可以避災。)生:我從“少一人”看出王維很孤單。因為以前每逢重陽節王維也會和家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但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陽節少了王維一個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見不到親人,所以也享受不到這份天倫之樂,所以他很孤單。
。ǚg: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思念是一條線,線的這頭牽著王維,線的那頭牽著是他的親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親人肯定也會非常想念。他們登高時會對異鄉的王維說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維一個人,他在長安還好嗎?我們很想念他!多么深的情意,重陽佳節,家鄉的親人也在惦念著他。異鄉的的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不禁寫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讀,再齊讀來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現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練習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無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學們就通過朗讀來感受王維的內心情感。
1、齊讀(師:古詩要想讀出韻味,得講究技巧。)
2、出示分隔號和重點號。(停頓、重讀)
3、配樂讀試著背一背。
三 課堂小結
師:聽著你們讀得那么有感情,我內心有一種深刻的感慨:我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親人身邊,是多么幸福!我們能認識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處,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在感受親情的同時,更應該珍惜親情。時刻記得關心我們身邊的人,也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六課后作業 (選擇性作業)
。ㄒ唬 1、試著讀熟并背誦課后積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積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維其它的古詩。
2、回家采訪一下你身邊的老人們,了解他們過節時的情景和感受。
。ǘ┰囍鴮ⅰ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時數:1課時
基礎知識:
生字:
異 字義:另外的;別的。異鄉 怪異 奇異 驚異
倍 字義:加倍更加。倍加 成倍 加倍 事半功倍
茱萸: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正音字:茱萸(zhū yú)
釋詞:憶:想念。異鄉:他鄉、外鄉。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詩人。
【今譯】獨自一人在外地生活,每地重陽節在時候更加思念故鄉的親人。想想家鄉的兄弟們正在登高遠望,都插上茱萸發現就少(我)一個人。
教學設計(A案)
一、復習學法,導入新課。
1.出示:了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書: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了解他嗎?
這是詩人十七歲時在長安所作,當時正直重陽節,他的家人在家鄉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而詩人獨自過節,顯得十分孤獨。
2.題目中的“憶”是什么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
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ā盀椤边@里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并在書上作記號。
3.課件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 )”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 )
4.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5.配樂吟誦。
五、作業:
背誦古詩,書寫生字。
教學設計(B案)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生齊讀課題兩遍。師范讀。(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說了些什么?)
生齊讀全詩。
小組討論這首古詩說了什么?并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二、解題。
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課題的意思?
1.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么節?(生:老人節)
2. 憶:想念,思念。
3. 山東是指的什么地方?
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并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里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幻燈片3)
王維(701—761),唐代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
三、初讀課文,了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寫了什么?
第一層(前兩句):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第二層(后兩句):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五、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思考:
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文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感受課題,課前鋪墊
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內心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揭示課題,初讀古詩
齊讀課題
1、從題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憶,兄弟,感覺到一種思念親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
2、帶著這種感受再讀一遍。
3、重陽佳節本是家人團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個人在這一天卻是悶悶不樂的,這是為什么呢?那么學了這首詩我們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們就來初步感受一下這首詩,學生自讀,并畫出生字
5、指名讀,糾正讀音,節奏
了解詩人。
你們說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這樣好,我們就來仔細的品讀這首詩吧。
三、抓詩眼感悟詩意。體會意境
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誰來匯報你讀后的感受?(詩人很孤獨)從哪里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偻瑢W們,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一些什么?(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
3.重點體會“獨”。
、倌銓@個“獨”有什么體會? 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想象:先自己說一說
② 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當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那么怎么能讀出作者那種獨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導朗讀。(生讀后總結)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啊!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2.引誦:的確,這詩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往事的點點回憶!同學們,“每逢佳節倍思親”流傳至今僅僅是指重陽節思念親人嗎?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抱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結語:千百年來,這詩句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感受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那家里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從哪里看出來?
2.朗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么?為什么說“少一人”?
4.出示重陽節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么難過。 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 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 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 是多么讓人高興。∪缃裎覀儏s天各一方, 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思念著我呢。 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邊讀邊想。讀這兩句詩。
四、感情誦讀。積累背誦
1.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
2、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 就讓我們都來做一回王維。再次深深地想念山東的兄弟吧!
五、總結全文,感情升華
結束語: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注釋: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
憶:想念。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遠離家鄉。
佳節:美好的節日。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的想到。
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譯文: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我獨自一人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 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爱惪汀眲t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氨丁弊钟玫脴O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發和變化呢?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里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么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古詩,你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著讓學生自讀古詩感知,說說讀了古詩后你有什么感受。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后提問:“詩人為什么這么悲傷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一二兩句,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樣?你會怎么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復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并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復誦讀,自然成誦。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諜取功名,恰逢重陽節,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千古傳誦的名句。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通過反復吟誦,感受詩歌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從教學過程看,每一個環節都把握的很好,并按課時要求按時完成、在重難點突破上、結合當時的背景、給予必要的講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從學生學習的過程看,合作討論、對照注釋。交流匯報,也都有板有眼,比較扎實。
問題出在哪里呢?主要是詩人所表達的感情。今天的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只有在反復朗讀、背誦中有所感悟。
但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的真摯情感,學生是不可能體會到的。特別是“獨在異鄉為異客 ”這句詩。
這個問題告訴我,在今后教學詩歌時,一是強調詩前查閱資料的重要性,考慮到學生沒有查閱資料的書籍,教師課前給學生講一些背景資料和現實生活中人們外出會想家的實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是大有好處的。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詩人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環境、特定的節日里直抒胸臆,寫下此詩的。在教學這首古詩前,我已布置學生預習古詩,查資料,作筆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弄懂古詩的大概意思,其實指名讓學生說詩意的過程就是匯報預習情況的一個過程。理解古詩詩意是應該總體把握,還是要字字對譯,完全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在這節課里,我嘗試了前一種做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但也因此花了太多時間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使后面安排拓展的時間不夠,讓學生復習了《靜夜思》后,便省略了學生匯報自己讀過的表達思念之情的詩歌。欣賞歌曲《九月九的酒》時,也省略了欣賞歌詞的環節。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國家教育部頒發試用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文的教學與古詩文文化的傳承。在我們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優秀古詩文。編者將古詩選入語文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在了解中華優秀文化的同時,積累語言,增加文化底蘊。教學這首古詩,一是為了激發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體驗古詩歌的節奏、音韻之美;二是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情感。
在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詩句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由于教材中對詩已作注釋,我對詩句不作過多的講解,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題目和詩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圖畫引導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象進行想象,體會詩歌的意境,并以歌唱的形式感悟詩情。最后,我讓學生在積累了不少描寫祖國壯美河山的古詩的基礎上,試著仿寫一首寫景詩,培養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創新寫作的能力。
我覺得本堂課教學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一、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參與的質量較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ㄒ唬⿲W生參與面廣。如上課伊始,我板書課題,并讓學生邊看我板書邊一起書空課題中每個字的筆畫,做到全員參與。又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看風光圖片嘗試仿寫一首寫景詩,我進行巡視指導,也做到了人人動筆。
(二)主體參與的形式多。如個別讀、齊讀全詩;讀詩句想象畫面;看錄象欣賞西湖風光的同時聽配樂朗誦;給古詩配上自己熟悉的曲子唱一唱;自己嘗試動手寫詩等等。
。ㄈ┲黧w參與的積極性高、效果好。如讓學生讀詩句想象畫面并描述畫面時,學生紛紛舉手,描述畫面時能運用課內外積累的好詞、佳句,語言比較生動、形象。再如讓學生動筆寫詩這個環節,學生做到了人人動筆,并且完成的質量整體水平較高,連平時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下課后都主動將他寫好的詩拿給我看,讓我深感欣慰。
二、課件的使用恰當、適時。本堂課使用的課件是我自己制作的幾張投影片,有文字,有畫面,還配上經典民樂作為背景音樂。聽課老師反映課件的畫面和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很好的輔助教學作用,使古詩教學的課堂氛圍更加濃厚,有助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境。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一、板書設計很好,但出現得不適時。這說明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因為臨上課前,我突然想到板書出現的時機如果調整一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由于是臨時的想法加上臨場緊張,上課時沒能適時地調整好相關的教學環節。想法雖好,卻沒有付諸實現?磥,今后課前的準備還要再充分些。
二、沒有當堂指導背誦全詩。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其實,當時設計教案時,我曾想到要有指導背誦這一環節的,可由于當時沒有及時將想法記錄下來,后來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竟然忘了補上這一環節。由此可見,在教學上有某種有價值的想法或靈感時應及時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生齊讀課題兩遍。(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說了些什么?)
2、生齊讀全詩。小組討論這首古詩說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二、 解題。
解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課題的意思?(放幻燈片1、2)(學生思考討論)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么節?(生:老人節)
2.憶:想念,思念。
3. 山東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并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里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幻燈片)
三、初讀課文,了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詩意: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
2、 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5、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
五、 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思考: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ㄔ娙送蹙S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ㄟ@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注意帶點的詞,說說詩句的意思。(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ㄎ覇为氁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六、總結。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 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借助拼音認識“憶、異、逢、佳、倍、插”6個二類字和“憶、異、逢、佳、倍、插、遍、遙”8個一類字,能通過對比分辨出“異”上半部分“巳”與“已”的區別,知道“插”的正確筆順,正確書寫“遙、插”。
2、簡單了解詩人王維,能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讀懂詩句的大概意思。結合王維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并體會詩句表達的詩人思鄉思親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隨著夏天的腳步逐漸遠去,我們又迎來了美麗的秋天。秋,是一個詩意的季節。秋風響起,落葉歸根,會引發多少游子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思鄉佳作,詩題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作者,闡釋題意。
1、說說對王維的了解,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2、題目中有一個生字——憶。指導書寫。“憶”是什么意思?圍繞這個“憶”字,你從題目中還知道了什么?請大家輕輕打開書36頁,可以結合課文后面的注釋來說。
。1)在這里“山東”不是指現在我國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指作者的家鄉山西省(板書:家鄉)。王維不到17歲就與弟弟王縉離開家鄉到當時全國最熱鬧的城市——首都長安游學,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圖,介紹兩地之間的大概距離。(兩地間高速公路路程為536千米,駕駛汽車需6小時45分鐘。如果步行,每小時走4千米,每天走十個小時,也要半個多月才能到達。)
(2)重陽節: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是我們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古時候人們過重陽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等風俗。
。3)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消災避邪。(逐步將詩題板書完整)
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題目平實樸素,內容也看似平常,但是為什么這首詩會流傳千古,被人們廣為傳頌呢?
三、創設情境,讀中悟情。
1、學習詩歌,“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只有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有更多的收獲。讀古詩有三個層次,三種境界:讀得正確流利——讀懂意思——讀出感情。
(一)讀正確流利: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讀女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佳倍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遙遍
板書:“異”。師示范“插”的筆順,生練習書寫。
(二)讀懂意思:
1、詩句讀通了,我們還要讀懂詩句的意思。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法小結:查資料、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或生活經驗、反復誦讀。
2、先輕聲或默讀古詩,根據下面的注解與插圖,想想全詩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說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匯報。
。ㄈ┳x出感情:
同學們對詩句的意思理解得很準確。師錯誤范讀。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哪些詩句或者字詞最能體現詩人孤獨、苦悶、傷心的心情?在書上圈畫出來。
1、(板書:獨)漢字是會說話的。仔細看看“獨”字,透過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出示句式,想象說話:
遠在異鄉,當時,王維獨自一人。
。ㄉr、空閑時、遇到困難時、寫出一首好詩時……)
由此可見,當王維吟誦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句時,他心中該是多么的酸楚。≌報w會王維此時的心情,帶著王維的感受再讀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華都市中,即使滿腹才華被人賞識,孤單無助的王維仍是一名生活在異鄉的異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這是魂牽夢繞的思念啊。尤其是在過節的時候,這思親之情更為刻骨。詩人把滿腔思念都傾吐在哪句詩句中?(生讀)“每逢佳節倍思親”。整首詩中,這一句流傳最為廣泛,每個字都凝聚了詩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們認為哪個字詩人用得最好?為什么不說“每逢佳節更思親”“每逢佳節又思親”,偏偏要說“倍思親”呢?同桌討論。(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王維平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思親)
詩中提到的“佳節”還會是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生回答時,師補充相關習俗。
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節日,都是家人團聚的大好時機。那么在不同的節日里,遠在異鄉的王維都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說話,說出人物的動作神情:
節到了,王維看到,想起家鄉的親人,。
。◣煟捍汗——看到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地一起包餃子、放鞭炮——淚流滿面)
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都令王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配樂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呀,我們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他鄉求學的孩子們,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打工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c、每到國慶節,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深情地說:——
3、雖然心中倍思親,但重陽節這天,王維還是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任思緒飛越千里,他會在腦海中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呢?
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王維只能面向東方,含淚吟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又會想些什么呢?的確,家鄉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思念著王維。〉歉哌h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涌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對西方,大聲喊出——(讀)“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懷大志的王維年少早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離別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綿綿思鄉之情融入到詩句之中,正因為對親人的眷戀,對故鄉的依戀,是人類永恒不變的美好情感,所以這首詩直到今天還能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F在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配樂背誦)
5、總結學法。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眼含熱淚,神情憂郁的詩人王維。這節課,我們通過逐次逐句地品,設身處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讀,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懷,希望今后在學習古詩時,同學們能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
四、延伸課外,拓展閱讀。
古時候交通、通訊極為不便,人們長時間外出時只能靠詩歌來抒發自己思鄉思親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思鄉詩歌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一些名篇更成為千古絕唱。
出示:
。1)學過的思鄉詩歌題目:《秋思》《長相思》《泊船瓜洲》;
。2)朗讀補充的詩歌。
渡漢江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qiè),不敢問來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qī)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收集王維的詩歌或者思鄉詩歌進一步閱讀、品味。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7
【設計特色】
1、“思”為主線,貫穿全詩教學;
2、以“思”促讀,以讀感“思”;
3、重拾傳統節日,弘揚中國文化。
【課時目標】
1、熟讀古詩,理解詩意;
2、重點理解“獨”、“異”、“倍”、“思”、“遙”等字;
3、體會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感受家庭的親情;
4、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文化。
【課前準備】板書好整首古詩;多媒體課件。
【課前談話】
中國是詩的國度,有許多詩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中最有影響的十首詩分別是:
依次出示:(能背誦的指名背誦。)
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首詩
第一首 李白的《靜夜思》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第三首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詩》
第五首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第六首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第七首 《詩經》的第一首《關雎(jū)》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十首 李紳的《憫農》
【教學過程】
一、重陽/習俗
1、同學們,這節課咱們學習其中的一首——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出示古詩)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還只有17歲,當時他正在京都長安求學。
2、請你們自由地讀讀這首“最有影響”的詩,讀上三遍,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出聲”。
3、這首詩加上題目,一共37個字,哪些字詞你已經讀明白了?(學生說明白后,請他上黑板用“△”標在讀明白的字詞下。)
憶——思念、想念;山東——陜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倍——加倍,更加,格外;遙——遙遠;遍——都;
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點擊下列詞語:
◆ 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出示:重陽節是一個很古老的節日,距今已有1700 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數字中,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二、四、六、八為陰數。因此,農歷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或重九。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
◆ 茱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這是一種有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里帶在身上,認為可以避災。
這個“萸”字很容易寫錯,看老師寫這個字。(板書“萸”,并講解寫字要領)請大家把這個字一筆一劃地寫一遍。
二、思親/懷鄉
1、這首詩的題目很長,有9個字,如果只保留一個字的話,應該保留哪個字?(“憶”,這個字和詩句中的哪個字意思差不多?“思” )這一“思”字道出了詩人王維最想說的話,那就是思念親人,想念親人。(板書:思念)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不是,“每逢佳節”)這里的“佳節”指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重陽節,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往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每逢佳節”,王維就會格外地思念親人。)
◆ 五月初五端午節,王維看著碗里的粽子,吃得下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八月十五中秋節,王維望著天空的一輪明月,高興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九月初九重陽節,王維目睹著人們成群結伴,登高處,插茱萸,飲酒作樂,他只能待在旅館里,快樂嗎?請你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同學們,王維只是在“每逢佳節”的時候才思念親人嗎?(不是,你從哪個字感覺到的?“倍”,加倍、格外、更加,說明王維平日里也在思念親人。真是“佳節有限,思念無限”。。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起讀。
三、孤獨/寂寞
1、是什么原因使得17歲的王維“倍思親”呢?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各有一個字點明了“倍思親”的原因,請你找出來。(獨,遙,少。請學生上黑板圈出這三個字)
2、怎么理解這個“獨”?(獨自一人,還隱含著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板書:孤獨)
3、第一句中,哪兩個字寫出了詩人王維的孤獨和寂寞呢?(兩個“異”。王維覺得一個“異”字還不足以表達自己的孤獨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個“異”字。“異鄉”可以理解為“他鄉”或者“外地”;“異客”可以理解為“陌生的客人”。)
4、同學們,當時的京都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但對于17 歲的王維來說,這里的環境是陌生的,這里的每一個面孔也都是陌生的,他成了這里陌生的客人。在這舉目無親的“異鄉”,越是繁華熱鬧,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寂寞。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念親人的感情也會更加刻骨銘心!氃诋愢l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一起讀。帶著孤獨,帶著思念之情,再讀。
四、遙遠/期盼
1、誰來讀讀最后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從這個“遙”字,你感覺到了什么?(長安與家鄉之間路途遙遠。越是遙遠,就越是容易觸發思念之情。當時,除了步行,就是坐馬車、乘船,遠在京都長安的王維回一趟家需要數月時間,回家容易嗎?他只能把無盡的思念埋在心底,寫在詩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讀。)
3、“少一人”的“少”字怎么也跟王維的“倍思親”有關呢?(少了誰?王維。誰發現的?王維的兄弟、親人。在什么情況下發現少了王維呢?兄弟們都插上茱萸的時候。)
◆ 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兄弟們的頭上都插上了茱萸,你的手中還剩下一根茱萸,你會怎么想呢?
◆ 假如你是王維的兄弟,你發現王維不在,你會怎么對兄弟們說呢?
是啊,少了王維,也就多了一份遺憾!重陽佳節,不只是王維在思念親人,親人也在思念王維啊!從這個“少”字,我們讀出了一份思念,也讀出了一份期盼,(板書:期盼)他們熱切地期盼王維回家團聚啊!兄弟們的這份期盼更增添了王維的思念之情!——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讀。
4、(指著板書)“知”,是“知道”的意思。長安與家鄉路途遙遠,當時通訊極不發達,沒有郵局,也不可能有電話、手機,王維怎么可能知道兄弟們在登高處、插茱萸呢?怎么可能知道兄弟們在期盼自己回家呢?(一是因為重陽佳節,有這樣的習俗;二是因為王維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每次重陽節,都與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親情,是這份親情給了王維無比的自信!是兄弟間的心有靈犀給了王維無比的自信。雖然王維遠在千里之外,但是他完全相信,親人也在思念著自己。)帶著這樣的自信,我們再讀這句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游子/心聲
1、同學們,(指著板書)王維為什么如此思念親人?一是因為他身處異地,感到孤獨;二是因為王維離家遙遠;三是因為王維知道,親人也在思念自己,期盼自己回家團聚。誰來讀一讀整首詩?讀出這濃濃的思念。
在王維的眼里,思念是兄弟們溫了又涼的杯中酒,是父親怎么望也望不圓的月亮,是母親手中那一截散了的線頭。誰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這深深的思念。
2、哪一句詩最能打動你的心?(第二句)這句詩最能打動哪些人的心?(離家在外的游子,包括海外的游子。)“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廣泛流傳,成為游子思念親人思念故土的名言!游子千里萬里的漂泊,心里始終向往著一個親情的港灣;游子山重水復的奔勞,總是期盼著和家人團聚的時刻!
我們來聽一聽游子的心聲。(播放《九月九的酒》)
出示歌詞: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
咱們全體起立,每逢佳節,在你和親人團聚的時候,不要忘了遠在“異鄉”的游子。齊讀這首“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詩——(整首詩)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孤獨)
每逢佳節倍思親。(思念)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
遍插茱萸少一人。(期盼)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 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誰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2、簡介王維。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人為什么要思念家鄉的親人?他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
二、初讀
1.學生自由讀,把詩讀準讀順。
2.指名讀。正音,“茱萸”。
3、畫出詩的節奏。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解詩
1、下面請同學們再次讀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想想詩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者用鉛筆打上問號。
2、說說你學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連起來說一說詩意。
(1)每個人自己說一遍。
(2)指名說詩意。
4、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5. 你能想到詩人當時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內心是什么感受?哪兩句詩最能體現詩人的孤獨?
四、品詩
1.“異鄉異客”
背景介紹:作者王維十五歲便離開了自己的故鄉永濟,遠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這首詩相傳是少年離家后第二年所做,當時的“異鄉”指的是國都長安,那時的長安是繁盛的。
2.“獨”
在這么好的城市,詩人又怎么會感到孤單呢?從哪個詞能看出來?(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維,當身邊的人親人團聚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干什么?當別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時,你這個異鄉異客只能干什么?
3.“倍”
轉眼離家已兩年有余,徹骨的孤獨讓思念越發深刻,也讓詩人寫下了這樣一個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那個字最能打動你?從“倍”字你能讀懂什么?“每逢佳節”單指重陽節嗎?
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千多年來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a.每當國慶佳節,還在他鄉的莘莘學子,會用詩句對家人說:——
b.中秋來臨,異地求職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c.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異國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的方向,深情地說:——
五、讀詩
1、教師引讀: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王維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王維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全班一起讀
六、小結
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28個字,將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情感曲折有致的展在我們的面前,雖然間隔了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依然是那么感動,這就是經典,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七、拓展
1、欣賞《秋思》。
。1)自由讀這首詩。
(2)結合注釋說說詩的意思。
。3)指導朗讀這首詩。
2、誦讀課前搜集的有關思念的古詩或現代詩歌。
3、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9
師:同學們,讀古詩時,和著音樂的氛圍來吟誦時,會更容易走進詩的世界。聽。(音樂《寞》,師朗誦《靜夜思》)
生靜聽
師:大家也一起來和著音樂的氛圍來讀。
生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師:說說你感受到什么?(學生舉手)
生:感受詩人李白在深深的思念著故鄉。
生:感受詩人心里的憂傷。
生:覺得詩人對故鄉非常的思念。
師:是啊,每見月圓,詩人總會對故鄉思念不已,每逢佳節啊,對故鄉的思念更是深切啊。今天是(板書:九月九日),是什么節日?(學生紛紛舉手)
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
師:關于這個節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陽節要登高吃重陽糕的。
師: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過別人過重陽節
師:會觀察,是一種學習方法。還有誰知道?
生:重陽節要登高插茱萸。
師:你又怎么知道?
生:我從注釋里知道的。
生:我還知道重陽節又是老人節。
師: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過重陽節時的習俗。古人啊還要在這天帶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繼續看老師寫。(板書:憶)憶就是思念。(板書:山東兄弟)重陽節詩人在思念誰?(學生紛紛舉手)
生:詩人在思念山東的兄弟。
生:詩人在思念故鄉的兄弟。
生:詩人在思念遠在故鄉的親人。
師:題目中的山東就是?(學生舉手)
生:山東就是王維的故鄉。
生:山東就是華山以東的地區。
師:現在指?
生:現在的山西永濟。
師:詩人在思念故鄉的兄弟,(邊說邊圈出“憶”),那么這個題目應該這樣讀呢?
生:應該讀得慢一點。
生:應該要把聲音放輕一點。
師:好,誰來讀?
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誰來評評?誰再來試試?
生:讀還是要放慢速度。
。ㄉ怕俣,沉下氣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把聲音放輕,速度減慢,古詩的味道可以讀了出來,思念的感覺也就讀出來了。我們今天就用這種方法去讀讀這首詩。要讀正確流利。
生自由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如果你認為你能讀好這首詩了,就請你舉手。
生讀
師:誰來評評?
生:他讀的慢慢的,有一點詩的味道。
師:在讀詩時,讓你感受到什么?
生:詩人在思念著故鄉。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
生:詩人對故鄉的親人非常的思念。
師:是啊,整首詩里都含著詩人對故鄉對親人深深的思念。ò鍟核迹。這思念是詩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時的嘆息,又是詩人在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剎那間沉吟。讀讀詩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見詩人在作什么?
生默讀想象。
師:你看見了當時詩人正是怎樣的處境。浚▽W生紛紛舉手)
生:詩人當時一個人在異鄉,心里覺得很憂傷。
師:你很理解詩人的心情。你還看見了什么?
生:我還看見了詩人獨自一個人在旅店里舉杯消愁,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著親人。
生:我還看見了詩人一個人冷冷清清的過著節日,因為詩里說他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因為思念,詩人的心是那樣的憂愁,那樣的冷清啊,誰來讀讀這兩句啊。(學生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你已經懂得了詩人的憂愁了。還有誰?把聲音再沉下來一點,速度再慢一點。誰還能讀,把詩人心讀的更加沉點,愁一點?
生:
生齊聲讀
師:佳節重陽,詩人身邊的人們正在干什么?
生:異鄉的人們都在團團圓圓過節。
生:他們帶著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興興。
生:他們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重陽糕,和著美酒,非?鞓贰
師:而詩人這一刻的心情卻是怎樣?讀.
生:詩人的心充滿了憂傷。
生:詩人眼前總是充滿了母親的影子,他在思念著母親。
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回家去,與親人團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獨,寂寞啊。
師:而事實他卻只能是……。
生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獨在異鄉王維,憂傷凄涼的王維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鄉的兄弟親人們過節的情形啊。此時,在他眼里又出現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一起讀第二句。
師:隨著王維的目光,你看見故鄉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人。
師:兄弟登高插茱萸,卻發現,讀——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王維的兄弟朋友們結伴分茱萸,分到最后,手里還剩下一枝總是分不出去。
師:那就是誰的?
生:那就是王維的。因為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少的就是王維啊。
師:你來做王維的兄弟,把當時你分茱萸的樣子說給大家聽聽。當時你手拿著一束茱萸,
生:我手里拿著一束茱萸,一棵一顆地分給我的兄弟親人們,可是最后了,手里還剩下一棵。
師:此時,你的心里啊?(引導學生說完并讀詩句3、4行)
生:我手里拿著茱萸,心里很思念王維。(讀)
生:我手里拿著……心里很凄涼,王維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師:過節少了一個你,王維。讀第四行?——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故鄉的這一切都是王維所遙知的,故鄉的親人的思念,王維更是明白,這時王維的情如何。
生。和蹙S的心就更加思念家鄉了。
生:王維的心被思念折磨了。
生:王維的心里充滿了寂寞,連眼淚都要留下來了?
師:所以王維在節日時候,他只能說……(讀全詩)
生齊讀全詩。
師:我是王維,獨在異鄉的我的心里也是那樣的憂傷啊,我只能以詩傳我情啊。(音樂凄惻婉轉。師深情朗誦)到此刻,你們已經懂得我對故鄉的思念了嗎?你懂得嗎?(學生在音樂聲中吟誦)
生:我懂得了。
師:還有誰懂得?
生:我懂了。
師:你們都懂得了嗎?(生點頭)請你們一起來讀。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和著音樂聲)
師:謝謝我的兄弟親友們。我以我詩傳我的心的時候,我還是那樣的期盼能收到你們的只言片語,好讓我獨在異鄉的時候,展開那信簽,輕輕讀來,有一點點安慰啊。請你拿起你的筆,給我寫一封信吧。(音樂《遠方的書信》)
學生動筆。
師描述:你是王維的兄弟,請你告訴王維…….你是王維的老母,請你告訴王維……你是王維的好友,請你告訴王維…….告訴王維家鄉近來的人事,告訴王維你們對他的期盼與鼓勵…
學生寫信,師巡視。
師:誰把家書念出來給王維聽聽,注意你的稱呼。(學生舉手)
生:哥哥:你什么時候回來才能回來啊。家鄉的茱萸開了,有藍的、白的、粉的,真美。你不要記掛我們,我們的母親現在安好,有我們幾個兄弟侍奉著呢。重陽了,深藏著你年前戴過的茱萸還是那樣芬芳四溢。母親、親人、兄弟日夜盼望你的歸來,等你歸來,我們還是一起去賞花,吟詩,歸來吧。ㄕ坡暎
師:我會歸來,我一定會歸來!我會等到那枝茱萸插到我頭上的那天的。還有誰能把家書念給我聽聽?
生:弟弟,你在異鄉可好嗎?你知道嗎,每當佳節,每個人心里都深深地思念著你,牽掛著你。母親每到節日吃飯時,總時要做你最愛的飯菜,然后給你留個空位。母親每天都在等你,等你忽然有一天回來,像小時候一樣,偎依在母親懷里說‘娘,您做的飯菜真好吃!艿埽亦l的每一個人,甚至是一草一木都在想你。你不用牽掛,我們還留著今年的茱萸,等你回來,等你回來過下一個重陽節。(掌聲)
師:我懂得,我懂得兄弟親人的牽掛啊,但是我也是在牽掛啊,我多么想回鄉一趟,只是這一刻,我只能以詩寄我情啊……一起讀。
生齊讀
師: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可是對故鄉對親人的思念仍然是那樣的深沉?傁胍姷絹碜怨枢l的親人問一問故鄉。那一天,年少時的老友來到長安與我一見,在激動之余,我揮筆寫下這首《雜詩》聽……
。ㄒ魳贰峨s詩》),在前奏部分,師吟誦“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生邊聽音樂邊輕聲和。)
師:我等啊,盼啊,終于盼到了故鄉來人了。我心里有千言萬語要問啊,問出口的卻是“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們也來幫我問問故鄉的老友吧。
師:你來問。
。ㄉ簛砣站_窗前,寒梅著花未?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那寒梅就是故鄉,所以當我“獨在異鄉為異客”時,要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 那寒梅就是我對故鄉的思念,所以當我“遙知兄弟登高處”要問:
生: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師:到此時,,你可走進了王維的思念了嗎?你明白了王維在異鄉時候那深深的牽掛了嗎?(生點頭)
師:請你,請你們一起來吟誦我在九月九日寫下的思念吧。
生齊聲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 借助拼音認識“憶、異、逢、佳、倍、插”6個二類字和“憶、異、逢、佳、倍、插、遍、遙”8個一類字,能通過對比分辨出“異”上半部分“巳”與“已”的區別,知道“插”的正確筆順,正確書寫“遙、插”。
2、 簡單了解詩人王維,能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讀懂詩句的大概意思。結合王維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象并體會詩句表達的詩人思鄉思親之情。
3、 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
隨著夏天的腳步逐漸遠去,我們又迎來了美麗的秋天。秋,是一個詩意的季節。秋風響起,落葉歸根,會引發多少游子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思鄉佳作,詩題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 了解作者,闡釋題意。
1、 說說對王維的了解,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2、題目中有一個生字——憶。指導書寫。“憶”是什么意思?圍繞這個“憶”字,你從題目中還知道了什么?請大家輕輕打開書36頁,可以結合課文后面的注釋來說。
。1)在這里“山東”不是指現在我國的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指作者的家鄉山西省(板書:家鄉)。王維不到17歲就與弟弟王縉離開家鄉到當時全國最熱鬧的城市——首都長安游學,也就是現在的陜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圖,介紹兩地之間的大概距離。(兩地間高速公路路程為536千米,駕駛汽車需6小時45分鐘。如果步行,每小時走4千米,每天走十個小時,也要半個多月才能到達。)
(2)重陽節: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是我們傳統節日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古時候人們過重陽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等風俗。
。3)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消災避邪。(逐步將詩題板書完整)
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題目平實樸素,內容也看似平常,但是為什么這首詩會流傳千古,被人們廣為傳頌呢?
三、創設情境,讀中悟情。
1、學習詩歌,“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只有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才能有更多的收獲。讀古詩有三個層次,三種境界:讀得正確流利——讀懂意思——讀出感情。
。ㄒ唬┳x正確流利: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讀女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 佳 倍 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 遙 遍
板書:“異”。師示范“插”的筆順,生練習書寫。
(二)讀懂意思:
1、詩句讀通了,我們還要讀懂詩句的意思。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
學法小結:查資料、看注釋、聯系上下文或生活經驗、反復誦讀。
2、先輕聲或默讀古詩,根據下面的注解與插圖,想想全詩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說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匯報。
(三)讀出感情:
同學們對詩句的意思理解得很準確。師錯誤范讀。詩人通過詩句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哪些詩句或者字詞最能體現詩人孤獨、苦悶、傷心的心情?在書上圈畫出來。
1、(板書:獨)漢字是會說話的。仔細看看“獨”字,透過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出示句式,想象說話:
遠在異鄉,當 時,王維獨自一人 。
。ㄉr、空閑時、遇到困難時、寫出一首好詩時……)
由此可見,當王維吟誦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句時,他心中該是多么的酸楚。≌報w會王維此時的心情,帶著王維的感受再讀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華都市中,即使滿腹才華被人賞識,孤單無助的王維仍是一名生活在異鄉的異客,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親人,這是魂牽夢繞的思念啊。尤其是在過節的時候,這思親之情更為刻骨。詩人把滿腔思念都傾吐在哪句詩句中?(生讀)“每逢佳節倍思親”。整首詩中,這一句流傳最為廣泛,每個字都凝聚了詩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們認為哪個字詩人用得?為什么不說“每逢佳節更思親” “每逢佳節又思親”,偏偏要說“倍思親”呢?同桌討論。(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王維平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思親)
詩中提到的“佳節”還會是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生回答時,師補充相關習俗。
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節日,都是家人團聚的大好時機。那么在不同的節日里,遠在異鄉的王維都會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說話,說出人物的動作神情:
節到了,王維看到 ,想起家鄉的親人, 。
(師:春節——看到家家戶戶熱熱鬧鬧地一起包餃子、放鞭炮——淚流滿面)
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都令王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配樂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呀,我們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他鄉求學的孩子們,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打工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c、每到國慶節,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深情地說:——
3、雖然心中倍思親,但重陽節這天,王維還是無法與親人團聚,只能任思緒飛越千里,他會在腦海中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呢?
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維只能面向東方,含淚吟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又會想些什么呢?的確,家鄉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思念著王維!登高遠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涌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對西方,大聲喊出——(讀)“每逢佳節倍思親”“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懷大志的王維年少早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離別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綿綿思鄉之情融入到詩句之中,正因為對親人的眷戀,對故鄉的依戀,是人類永恒不變的美好情感,所以這首詩直到今天還能深深地打動我們的心。現在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配樂背誦)
5、總結學法。
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眼前仿佛出現了眼含熱淚,神情憂郁的詩人王維。這節課,我們通過逐次逐句地品,設身處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讀,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懷,希望今后在學習古詩時,同學們能自覺地運用這些方法。
四、延伸課外,拓展閱讀。
古時候交通、通訊極為不便,人們長時間外出時只能靠詩歌來抒發自己思鄉思親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思鄉詩歌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一些名篇更成為千古絕唱。
出示:
(1)學過的思鄉詩歌題目:《秋思》《長相思》《泊船瓜洲》;
。2)朗讀補充的詩歌。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qiè),不敢問來人。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樹棲(qī)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收集王維的詩歌或者思鄉詩歌進一步閱讀、品味。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1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碧拼蹙S《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選入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教科書中。此詩很有名,因此詩的釋義頗多,所以疑義也就難免。為加強探討、交流,就做了點釋義與釋疑工作,寫下了這篇小文。王維,字摩詰。生于武后長安元年(701),祖籍今山西祁縣,后移至華山以東的永濟縣。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少年早慧,十幾歲就在詩歌創作上顯示出卓越才華。十五歲那年,赴長安游學經驪山見秦始皇墓,即興作《過秦皇墓》詩,詩才便很有些不同凡響。
開元五年(717),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游學在外的王維,思親之情陡長,回想到以前此日與兄弟王縉頭插茱萸、登高望遠的快樂時光,便提筆賦詩一首,千古傳誦的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此誕生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題目中的“山東兄弟”,是因王維的老家在華山東邊,而他當時游學在華山西部的長安(或洛陽),故稱兄弟王縉為“山東兄弟”。前兩句,為“在異鄉”、“為異客”的人們,概括出“人人心中有,但卻筆下無”的情感體驗。后兩句,正如陶文鵬先生所言,“遙知”二字,是“詩人運用從對面落筆、避實擊虛的寫法,曲折地、加倍地抒發出自己對兄弟的懷念”,“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將想象中故鄉兄弟重陽登高插茱萸憶念自己的情景真切展現出來!薄毒旁戮湃諔浬綎|兄弟》一詩,除此正解之外,還有“另解”。我到河南焦作云臺山旅游,在云臺山茱萸峰準備登頂時,就見王維手不釋卷栩栩如生的塑像立于山腳下。塑像底座上,刻有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并注明:“公元718年……王維慕名而至,恰逢重陽登高之節,思胞弟王縉作之!边@個說明中,寫詩之時,疑似有誤;此處此時生“憶”,當然也在情理之中;但詩的內容,未見誰做些解說。這里,不妨我斗膽作些推演:王維在此登高,王縉等在彼登高,總之是親人不在一起登高,家鄉親人的登高少我王維一人了。想一想,此解似可成立,此說也就能圓:茱萸峰,俗名小北頂,海拔1300余米。王維登上峰頂,極目遠眺,黃河如銀帶,群峰似浪涌,云騰山浮,猶如仙界。他忽然憶想起兄弟,不由得詩興大發,提筆便寫下了名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是一。
其二,僅是王維在此登高,忽然遙想到兄弟王縉知道不能一塊兒“遍插茱萸”,少了兄弟一人,流露些許傷感和無奈的思弟、思親之情。但此解也有一個難點,就是登高的“兄弟”是弟不應是兄,因為“兄弟”通常作弟弟解。或許,這里也有些“ 特事特辦”的變通處理,“兄弟”也許就是兄長意……不過,“另解”雖多,我是更傾向于這一解的。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2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的美在田野,在樹林,在果園,更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從今天開始,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組有關秋天的課文,今天先來一起學習第九課,
生齊讀課題《古詩兩首》
師: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古詩,由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把詩句讀正確,
生自由讀古詩
師:誰能為大家來讀讀這首詩呢?
生1讀詩
師:讀得真好
生2:我要提醒大家,第三句中的挑讀第三聲,請大家跟我讀
師:很好,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再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讀得很好,接下來老師想請大家再細細地讀讀這首詩,體會體會這首詩的意思,
生3:我想提醒大家,這首古詩下面的注解,我想這些注解是幫助我們讀懂詩句的吧
師:是的,你很會學習,除了看詩下的注解,我們還可以通過反復誦讀的方法來讀懂詩句的意思當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你還可以查查字典呢接下來就請大家再讀讀古詩,體會體會詩句的意思
師:通過自己的研究,你讀懂了詩中的哪個詩句呢?
生1:通過反復誦讀古詩,我讀懂了夜書所見這個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葉紹翁在夜里寫下了他所看到的景象
師:是在哪個季節的夜里
生2:我覺得是在秋天的夜里,我是從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這個詩句中看出來的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就是秋風吹動著梧桐樹的樹葉,在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人動情
生3:通過看課文中的插圖和注解,我讀懂了這一句: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詩人知道有小孩子在那兒捉蟋蟀,深夜的籬笆外只有捉蟋蟀的小孩子亮起的一盞燈
生4:同樣是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詩人在深夜看見籬笆外的一盞燈,就知道那兒一定是小孩在捉蟋蟀
師:兩種說法都可以,看來大家剛才自學的很認真,詩的意思已經大致弄明白了,那么在剛才的學習中,你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生1:我想問問這個客字是不是客人的意思
師:在這里,客是指離開家鄉,生在他鄉的人,詩中指的就是詩人自己
生2: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詩人很有感觸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大家想象一下,江面上吹來陣陣秋風,讓詩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1:秋天到了,樹葉都落下來了,詩人一定覺得一個人在他鄉特別孤單
師:是啊
生2:我想詩人一定在想,家鄉的親人到底怎么樣了
生3:也話詩人在心里對家里人說:天氣冷了,要多穿點衣服
師:秋風吹動了梧桐樹葉,帶來了陣陣寒意,也牽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情,再讀讀這首詩吧
生齊讀古詩
師:剛才大家理解了這首詩的意思,是不是很快就能把這首詩背下來了呢?請大家自己先試著背一背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葉紹翁所寫的古詩夜書所見,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在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寫下的著名詩篇一起來讀課題
生齊讀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請大家先自由地讀讀這首詩,要把古詩讀正確,
生自讀古詩
師:同學們,這首詩中有很多要認的生字,請大家看大屏幕,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生字:憶,異,逢,佳,倍,插
師:這首古詩你們會讀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王維的這首詩感情真切,是抒發思鄉之情的千古絕句接下來,請同學們再去讀讀這首詩,感受一下詩句的意思,還可以跟同桌討論
生自由讀古詩
師:剛才大家細細地讀了這首古詩,你能告訴大家你讀懂了些什么嗎?
生1:我讀懂了這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認為這一句的大致意思是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每當過節時,他都很思念家鄉的親人,
師:這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千古佳句,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生讀第一句
師:每逢佳節倍思親,課文中的佳節就是指重陽節,同學們,你知道除了重陽節還有哪些節日可以稱為佳節呢?
生:有中秋節,元宵節,春節,
師:那不是佳節的時候,詩人思念自己的親人嗎?
生:平時,獨在異鄉的詩人也很思念家鄉的親人,只不過在過節的時候,他思念親人的感情比較強烈吧了
生1:這個倍是尤其,特別的意思
師:說得真好,每當佳節,遠離家鄉的人總是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這首詩中的倍字用得多好呀讓我們一起再把這個詩句讀一讀吧
生讀第一句
師:剛才同學們講么,這個倍是尤其,特別的意思我們要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再試一試好嗎?
生再讀第一句
師:在古時候,每當到了重陽節,人們就有登高,插茱萸,欽桂花酒的習俗,于是,詩人就想起了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一定登上了高處,插遍了茱萸,只是少了詩人一個呀同學們,這是詩人哪句詩所描寫的呢?一起讀一讀吧
生讀第二句
師:讓我們把這首詩連起來讀一讀,
生齊讀古詩
師:這么美的詩句你們想把它背下來嗎?
生自己試著背這首古詩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背背這兩首古詩吧
師:接下來,我們還要一起來寫生字,請你仔細觀察一些,哪些字是需要特別提醒的
師范寫“插”字
再在就讓我們寫生字吧每個生字在田字格里寫兩遍
長春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學法,導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了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了解他嗎?
。▽W生讀課外搜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么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ā盀椤边@里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并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 。┳钟玫煤,從中我體會到了( 。。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搜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