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地磚的周長》教學設計(精選6篇)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地磚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計算正方形的周長。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3、采用身邊的實物來探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計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能運用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一些精美的圖案,如:裝飾圖案,裝飾后的地板等。
2、在這些圖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學們,你們還在什么地方見過正方形嗎?
3、我們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塊塊正方形地磚拼成的。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地磚的周長。提示課題:地磚的周長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測量地磚的邊長。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磚,我們可以隨便選取一塊。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長,怎樣才能算出來呢?必須先測量它的邊長。要測量幾條邊呢?
請你用測量工具測量出你需要的數據。
說一說你是怎樣測量的。注意如果學生手中的尺子不夠長,可以多測量幾次。
2、計算地磚的周長。
我們已經測量出我們需要的數據。你能算出這塊地磚的周長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這個任務。
方法1: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邊長乘以4。
方法3:先把兩條邊長加起來,再乘以2。
三、鞏固提高
1、獨立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要求獨立完成,再與同伴交流方法。
2、討論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的方法有幾種?哪一種最簡單?你能用一句話來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嗎?
3、用你剛才選擇的最簡單方法完成教材第48頁做一做。第2題求籬笆的長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長。
四、總結
1、說一說今天的數學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上你學會的知識?舉例說一說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地磚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周長的含義和長方形的周長計算之后,緊接著學習正方形的周長。教材從生活實際出發,以求正方形地磚的周長導入學習,體現了數學知識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緊接著用兩種方法計算周長,第一種是把四邊的長度相加,第二種是用正方形的邊長乘4。教材并沒有直接給出結論性的計算公式,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周長的理解和自己的思考計算后,結合與他人的交流比較出計算的方法。既體現了算法多樣化,又通過引導學生對方法的比較和討論,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
學情分析:
學生在理解周長的含義和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后,學習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不會有什么困難。教師要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在學習探究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從而學會學習。教師應在鞏固基本計算之后,聯系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并加以比較,讓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配合適當的拓展性練習,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有更深的理解,結合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通過自主學習和交流比較,探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能夠正確熟練地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不完整籬笆”之類的問題。
教學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自制學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一些精美的圖案,如:裝飾圖案,裝飾后的地板等。
2、在這些圖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學們,你們還在什么地方見過正方形嗎?
3、我們的教室,已經知道地磚每邊的長都是60厘米,大家能算出地磚的周長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個問題,揭示并板書課題:地磚的周長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二、新知探究、解決問題
1、 想一想
“每邊的長都是60厘米”,從這個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地磚面是正方形,邊長是60厘米……)
2、 算一算
先讓學生自己計算,再說說是怎么樣算的。
通常會出現兩種算法
、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 60×4 = 240(厘米)
也可能出現第⑶種方法:(60 + 60)×2 = 240(厘米)
3、 議一議
組織學生交流計算方法。并配合學生的發言進行適當地板書。對每種方法都給予肯定。對探索出最簡方法的學生給予特別鼓勵。
、 這是用所有邊的長度相加的方法。
、 這是運用了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的特點,只有一步計算,很簡便。
、 這是模仿長方形的計算方法,比第一種簡便。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 第48頁做一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求正方形的周長,然后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2、 第48頁討論:如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讓學生通過討論歸納出最簡便的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邊長×4。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3、 實踐應用
第48頁練一練1、2。引導學生對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的異同點: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都是計算四條邊的長度之和。
、 (28+15)×2 = 86(米) 籃球場是長方形,根據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點,我們用長加寬的和乘2來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⑵ 32×4 = 128(米) 實驗園地是正方形,求籬笆長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用邊長乘4的方法來計算正方形的周長。
⑶補充對比練習: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指導。
四、 拓展延伸
⑴ 9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紙片,拼成一個大的正方形,這個大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
、 某公園,打算沿著一面墻開出一塊正方形草地,為了防止游人穿行,工人師傅打算用一根繩子把菜地圍起來,請你幫助算算,至少要準備多長的繩子?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自我評價。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你覺得自己學得怎么樣?
板書設計:
地磚的周長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⑶ (60 + 60)×2 = 2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長 = 邊長×4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地磚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教師自制各教具,準備實物及掛圖;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運用現實物體引入新知。
談話:我們已學過求長方形的周長,下面,我們一起討論怎樣求正方形的周長?(出示地磚一塊)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學們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鋪上了許多鮮艷的泡沫地板,你們看,每塊地板都是什么形狀的呢?(正方形)
、诔鍪緮祵W信息:“每邊的長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蹖W生獨立思考:怎樣計算每塊正方形地板的周長?
、苡懻摻涣鳎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⑤回答問題:每塊地板的周長是240厘米。
、扌〗Y: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有時間的話,可以解決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三、練習反饋,鞏固提高
1、先測量,再計算各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通過思考,找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必要條件,再準確測量,正確計算。)
2、淘氣將兩塊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圖),你能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
60cm
60cm 60cm
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60×2+60)=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能擺出幾種?寫出它們的長和寬。(以小棒根數為單位)(四人一組,把各種形狀的圖形都擺出來)
長有幾根小棒
寬有幾根小棒
提問:這些圖形的周長哪個長一些?(一樣長)
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擺成的)
4、游戲:找朋友(周長相等的圖形是朋友)
老師依次出示(a)、(b)、(c)號圖形,學生從(1)~(7)號圖形中找到和老師出示的圖形周長相等的圖形,用手勢表示圖形的編號。
二、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教科書51頁實踐活動:先估計,再測量黑板面、數學書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圍學習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長。
3、課后分組測量并計算學校一個籃球場的周長。(可以使用目測、步測、工具測量等各種方法。)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地磚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2、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重點:能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教師自制各教具,準備實物及掛圖;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運用現實物體引入新知。
談話:我們已學過求長方形的周長,下面,我們一起討論怎樣求正方形的周長?(出示地磚一塊)
二、探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
①出示情境:同學們又在教室的地板上鋪上了許多鮮艷的泡沫地板,你們看,每塊地板都是什么形狀的呢?(正方形)
、诔鍪緮祵W信息:“每邊的長都是60厘米”,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蹖W生獨立思考:怎樣計算每塊正方形地板的周長?
、苡懻摻涣鳎60+60+60+60=240(厘米)
。60+60)×2=240(厘米)
60×4=240(厘米)
、莼卮饐栴}:每塊地板的周長是240厘米。
⑥小結: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有時間的話,可以解決學生提出的其他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三、練習反饋,鞏固提高
1、先測量,再計算各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通過思考,找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必要條件,再準確測量,正確計算。)
2、淘氣將兩塊泡沫地板拼在了一起(如圖),你能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嗎?
60cm
60cm 60cm
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60×2+60)=360(cm)
60×3×2=360(cm)
60×4×2―60×2=360(cm)
60×6=360(cm)
3、用16根小棒擺出不同的長方形,能擺出幾種?寫出它們的長和寬。(以小棒根數為單位)(四人一組,把各種形狀的圖形都擺出來)
長有幾根小棒
寬有幾根小棒
提問:這些圖形的周長哪個長一些?(一樣長)
為什么?(都是用16根小棒擺成的)
4、游戲:找朋友(周長相等的圖形是朋友)
老師依次出示(a)、(b)、(c)號圖形,學生從(1)~(7)號圖形中找到和老師出示的圖形周長相等的圖形,用手勢表示圖形的編號。
二、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如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教科書51頁實踐活動:先估計,再測量黑板面、數學書封面、自己鞋底等周圍學習生活用品各面的周長。
3、課后分組測量并計算學校一個籃球場的周長。(可以使用目測、步測、工具測量等各種方法。)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地磚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 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 復習舊知。
1.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 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释麚碛幸婚g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 、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
地 磚 的 周 長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數學《地磚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地磚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四課時。本節課突出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認識正方形的周長,解決實際問題。本節是本單元的第四節課,由于學生對周長的概念、以及怎樣計算圖形的周長已經有一定的認識和生活經驗,因此教材中創設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境——幫我的女兒丫丫測量和計算裝修房間所需的相關數據,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索和歸納出計算正方形周長的正確方法。通過“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充分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 能夠運用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通過數學實踐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教學設想:
通過計算“地磚的周長”這一真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后通過量、算、歸納、說、拼等手段,加深學生對正方形的周長的認識。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掌握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從小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也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將數學課與生活融合在一起。
教具準備:
正方形圖片、實物(地磚)、題單、課件。
學具準備:實物(地磚)、尺子。
教學流程:
一、 復習舊知。
1. 師:同學們師:同學們,前兩天大家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周長,那誰能用一句話告訴老師,什么是周長?怎樣求圖形的周長?
2. 出示正方形。
師:請說出圖形的名稱。
正方形的特點是什么?
如果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它的哪些邊的數據?
師: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現在林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愿意用你們學到的這些本領來幫助林老師,做一個能干、又有愛心的孩子嗎?
【設計意圖:鞏固舊知,為今天的新課做好鋪墊,奠定基礎。】
二、創設情境,教學新知。
1. 談話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女兒,名叫丫丫,就快滿五歲了,和你們一樣,她非常非?释麚碛幸婚g屬于自己的漂亮房間,所以呢,我按照裝修師父的要求買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學們來幫助老師測量和計算一些數據,你們可以嗎?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知道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同時,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原本屬于大人的世界,小孩子也可以參與,并有能力去解決一些問題,更在情境創設中培養他們樂于助人的愛心意識。】
2.教學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a.展示實物(地磚),請生觀察其形狀。(板書:地磚的)
b.學生分組測量地磚邊長數據,(提示:測量是盡可能的取整厘米數。)并用至少兩種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地磚的周長。抽生說算理,師板書。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討論:你覺得那種方法最好記憶,最簡便?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邊長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書)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生齊讀公式兩遍,并在題單上默寫。
師:邊長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師:要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邊長,就可以求出什么?
【設計意圖:從實際情境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動手、動嘴 、動腦、獨立思考,通過探索、交流、觀察、歸納等形式推導出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三、練一練
判斷題:[=小學教 學設 計網0-www.j x =-]
(1)正方形的周長等于它的邊長的4倍。
(2)兩個正方形的邊長相等,周長也相等。
(3)邊長5厘米的正方形,周長是25厘米。
(4)一個正方形的周長是24米,邊長是6米。
【設計意圖:對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加以鞏固!
四、數學與生活:
丫丫的一張正方形照片,邊長30厘米,要給這張照片做一個邊框,邊框有多長?
丫丫的正方形窗簾,邊長為100厘米,給三邊做漂亮的花邊,需要多長的花邊?如果做兩層呢?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檢測學生是否掌握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并能在此基礎上加以靈活運用,同時,為學生樹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五、實踐活動:
(1)學生分組用2個地磚拼大的長方形。
(2)計算其周長。
(3)請生說說想法。
(4)與原來兩塊地磚的周長相比,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親手“拼一拼”的操作,再求出新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并組織小組及小組間的交流,肯定不同的方法,提倡多角度、多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