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01-27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精選12篇)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能掌握詩中陌生的字詞,同時能熟練地背誦整首詩。

  ②.能力目標:體會雄渾闊大的秋的意境,能夠運用一些意象來摹寫現代詩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③.情感目標:能夠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時了解*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遠大抱負和理想。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教學重點:理解詩中的主要意象,通過閱讀,能夠體會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詩句。

  ②.教學難點:抓住作者內心的情感,同時把握作者是怎樣運用對比的手法來體現自己遠大的抱負和革命情懷的。

  三、教學方法

  ①.朗誦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問法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①.導入新課

  一提到深秋,人們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蕭瑟。如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三國魏曹丕《燕歌行》: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如被尊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描繪了一幅秋郊黃昏圖,渲染了悲涼的氣氛,表現了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人的惆悵之情。但也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唐劉禹錫《秋詞》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徑,一反文人悲秋的傷感情調,贊秋氣、吟秋色,喚起人們沖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氣;更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詩人在長沙奏出了同樣的一首秋之壯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沁園春長沙》,讓我們走進詩人的內部世界,領悟他對秋的所思、所想,感受*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②.介紹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寫作此詩的社會背景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和領袖,*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思想。*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被尊稱為毛主席。*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影響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選集》:*的主要著作集。

  《*文集》: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陸續出版。《*文集》編入《*選集》以外的*重要文稿。

  《*詩詞》:*創作的舊體詩詞作品

  寫作此詩的背景:一九二五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也遍及十幾個省,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正風起云涌地開展著。這時候,一方面是工農革命運動在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的*。那么中華民族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沖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進步,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面的力量,這些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游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

  ③.朗誦詩歌

  讓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誦此詩,同時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在朗誦此詩的同時,思考一個問題,除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沁園春.長沙》外,你們還知道*那些詩歌?”下面我起大家開始朗誦。第一次讀: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

  ~~~~~~~~

  ~~~~~~~~

  現在同學們已經朗誦完了,就回答一下我剛才提出的問題,有哪位同學知道?~~~~~~~~~~

  除了《沁園春.長沙》外,*的詩歌還有很多,最的有《沁園春.雪》,下面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誦一下這首詩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

  千里冰封,

  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

  原馳蠟象,

  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

  看紅裝素裹,

  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

  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

  稍遜風*。

  一代天驕,

  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

  還看今朝?

  ④.整體感知

  同學們已經誦讀了《沁園春.長沙》這首詩,請同學們說一下讀了這首詩的整體感受?他和我們剛才背誦的《沁園春.雪》在結構上有什么相似點?

  明確:這首詩是寫秋景,但并沒有流露出秋天的悲涼,而是寫得雄渾有力,有一種豪邁之感,他和《沁園春.雪》相應位置結構相似,韻腳相同,都寫得曠達疏放,豪邁悲壯。

  ⑤.質疑討論,合作探究,老師講解

  同學們,現在就讓我們來解說這篇文章,首先沁園春,長沙分別是什么?沁園春是一種詞牌名,那么什么是詞呢!詞,是我國詩歌中的一種特殊文學體裁,起源于兩漢,盛行于宋代。特點是每首詞都有詞調,叫詞牌。例如本詞的詞牌叫“沁園春”

  詞牌與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系,所以有些詞在詞牌下另有標題或小序,表明主題或寫作緣由。如本詞的長沙級是小標題。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于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于它是長短句,詞牌詩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這是依字數的多少來劃分的。58字以內為小令;59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詞的流派分為豪放派、婉約派。其作品分別表現出不同風格。豪放派代表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第二次讀:找出本詞中自己不認識或陌生的字詞,其中有(橘、舸、遒、遏)分別給它們注音。

  第三次讀課文(讀上闋):劃分本詞的層次,上闋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始到哪里?講述了什么?“寒秋”怎樣理解?

  明確:從開始到橘子洲頭,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寒秋”即為深秋。

  第二層從萬山紅遍到萬類霜天競自由。寫由“看”字看到的秋景。

  明確:(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綠色給人以活力

  (百)舸----(爭)流競爭給人以動力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討論:寫“看”的這幾句詞視角變換和寫景順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遠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近觀)

  天空:鷹擊長空(仰視)

  水底:魚翔淺底(近觀)

  第三層從“悵寥廓”到“誰主沉浮”,提出誰主沉浮的感慨。

  體會“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豐富含義。“悵”字表明作者怎樣的心情?

  “悵”并非作者心情不好,而是包含著一個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這樣的蓬勃絢麗,而現實社會卻如此沉悶黑暗,“獨立寒秋”的詩人,俯仰天地,悵望廣闊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憂。禁不住問蒼茫大地:誰來主宰你的盛衰榮枯?

  那么“主沉浮”的深層含義是什么呢?是由于當時的革命形勢,反動統治對革命進行瘋狂的壓迫,詩人不得不發出“誰主沉浮”的感慨。這表明了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廣闊崇高的心境,同時表達了*青年時代偉大的抱負。

  第一課時完成,請同學們回去背誦這首詞和詩人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雪》

  第二課時: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地了解了*的《沁園春.長沙》,我們介紹了*的生平及其著作,還簡單的分析了詞的上闋,下面我們就接著來學習這首詞的下闋。

  首先讓同學們讀一下下闋,然后思考一個問題,上闋和下闋有什么聯系?

  總結明確:上闋寫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問題,引起回憶。下闋寫昔日之游,憶過去崢嶸歲月,回答上闋提出的問題。

  那么“同學少年“時怎樣的意境呢?

  “風華正茂”--青春年少,才華橫溢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為己任。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激昂慷慨,奮筆疾書;關心國家命運,針砭時弊,宣傳真理。

  “糞土當年萬戶侯”--蔑視官僚軍閥,救國救民,敢于斗爭。

  總結:寫出了“同學少年”的精神面貌、戰斗風姿和高尚志趣。

  鑒賞“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提示:氣魄大!這么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的青年時代就有如此的鴻鵠大志,革命氣概何其大也!

  小結:下闋抒發了改造舊中國,擔負起主宰國家前途命運的豪情壯志和革命情懷,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結:歸納一下這首詞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本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斗爭生活的回憶,抒發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2

  【學習目的】

  1、感受*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

  2、對比誦讀,了解詞的格律特點,加深對情感內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了解詩詞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4、背誦全詞,提高朗讀能力。

  【教學重點】

  詩詞朗讀,賞析詩詞的語言表現力,感受作者的情懷。

  【建議課時】

  1.5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板塊學習方法介紹(結合人文主題)

  1、說說: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自由表達。(引入寫作與閱讀的結合)

  2、讀讀:初讀、對比讀,感知詩詞的形式特點──音韻、節奏與格律。范讀后整體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與風格。

  3、議議:品味鑒賞詩歌的語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品語言、知詩藝、思想)

  4、寫寫:拓展鑒賞。

  二、品讀課文

  1、說說:

  ⑴同學們,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門檻,今天老師想問問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你的理想?

  (學生自由表達)

  ⑵交流后,教師點評后引導:剛才同學們都暢談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簡潔的一句話或幾句話。但老師想問問你們中有誰能詩意地說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

  ⑶導入課文:今天我們來學習詞《沁園春•長沙》,看看作者青春時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達自己的理想,如何詩意地表達自己的雄心壯志?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偉人的偉大,并從中學到一些詩詞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2、讀讀:

  ⑴我們先來讀讀讀這一首詞。讀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來交流同學們讀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語氣,劃分節奏,讀出重音。

  (交流初讀的感受,請學生推薦學生來范讀,探討該詞的朗讀處理。)

  ⑵將《沁園春•雪》與課文對比讀(投影呈現《沁園春•雪》)。

  ⑶總結: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讀來發現同一詞牌具有許多相同的特點。

  (交流后再明確:詞牌,題目,一般分為上片或稱上闋和下片或稱為下闋相同詞牌的詞有相同的體例,古人稱作詞為“填詞”。)

  ⑷“詩言志”,讀了本詞,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嗎?你能整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嗎?

  集體朗讀。

  學生談對“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師點評,歸結到毛詩風格與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帶欣賞及*的書法。

  (明確:熱愛祖國壯麗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壯志。基調昂揚向上,詞風大氣磅礴。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學生有氣勢地再讀。

  三、賞析上片

  1、教師范讀前三句。

  2、學生討論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這里交代的情況。

  (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點撥到:詞的語句多倒裝)

  建議:讓同學用散文的語言形式表達詩句所表現的內容,體會詩歌語言簡潔凝練的特點。

  3、賞析*筆下的秋景。

  具體步驟:

  ⑴讓學生讀出“看”領屬的詩句。

  ⑵學生討論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為什么說這些詞語富有表現力?

  (這里不擬定標準答案,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進行想象力的訓練: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分為四步:

  ①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

  ②染上顏色:把黑白屏變成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

  ③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爭發;雄鷹在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④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⑷讓學生討論,通過想象,體會到了什么樣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詩人在對大自然萬物的*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

  (學生的表達要求基本準確)

  ⑸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體會*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較*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②比較*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③與古人描寫秋的句子與*的詠秋詩相比較。(可以尋找一些有關“大雁、梧桐、菊花、落葉”等詩句來比較,時間倉促未能找好打上。)

  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作品風格與人格的關系,由衷地贊嘆*的偉大人格,再一次齊讀全詞。

  四、賞析下片

  在詞的上片,*同志通過寫秋景傳達了自己內心激蕩的青春*,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的。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幾個重點詞的含義的理解和把握:

  討論交流幾個重點詞的用法。

  (明確:僅供參考)

  ⑴“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

  ⑵“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⑶“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斗行動。

  ⑷“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⑸“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2、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的斗士。)

  3、這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挑戰,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運的熱血青年。血氣方剛,壯志凌云,豪情萬丈,在穿透80年時空后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們有力的脈搏,熾烈的情懷,請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這首詞能有這樣的穿透力、感染力?請同學們圍繞下面三個問題討論與交流:

  ⑴“詩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來抒寫自己的宏偉抱負與遠大理想的?

  ⑵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來形象地表現它?

  ⑶運用“增刪調改換”方法進行詞語分析,品味其用語之精妙(煉字煉句煉意)。

  五、學法與鑒賞點撥

  1、賞析寫景:寫景順序,景物選擇(意象/物的選擇),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敘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情/心理的描寫)

  3、表達技巧的運用;修辭手法的運用;動、名、形容詞的分析。

  明確即課堂小結:作者借雄奇壯觀崇高之美景造闊大之意境,以剛健有力之行為狀人物之形美,當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動,心有*,胸懷天下,方能寫出如此大氣的文字。

  六、作業

  寫寫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詩的語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詩詞。)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上闋雄奇壯觀之景以寫景抒心中之情

  下闋剛健有力之行借敘事傳人物之神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3

  【導學創意】:采用點撥式教學法,在學生閱讀和朗讀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通過問題的跟進,加強閱讀理解,把握詩歌主旨。通過提問,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把握詩歌鑒賞的規律。讓學生通過探究時代背景或寫作背景來理解毛主席詩詞的思想感情。通過齊讀和默寫填空來加強識記,強化語言學習。

  【教學課時】共3課時。

  【教學重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教學難點】分析自然巧妙的過渡。

  【教學班級】奈曼實驗中學高一188班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對照注釋閱讀全詩,做夾注。

  2.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又準,又有感情。

  3.把生字寫兩遍,然后集體聽寫。

  4.提問:上下片的內容有什么不同?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上下片有什么聯系?共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3。

  【教學關鍵】上下片是怎樣過渡和聯系的。

  【教學時間】45分鐘。

  【實施目標】

  1.給10分鐘時間,對照注釋自由閱讀全詩,做夾注。

  2.找兩名同學(男*代表各一名)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又準又有感情,教師計分,并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5分鐘左右)

  3.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寫兩遍,然后抽查作業,主要看準確性和字體。

  4.用5分鐘時間集體聽寫,交聽寫作業。

  5.提問:上下片的內容有什么不同?(預設: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寫人)所寫意象有什么特點?(程序:讓學生先找出所寫意象,看修飾語或具體描寫,說出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點。)(預設:景物——生機勃勃;人物——意氣風發。)上下片是怎樣聯系的?(預設:引導學生把上片寫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別畫出來,然后給寫景的句子劃分層次,找出描寫的具象,分析特點。認識由概括到具體的描寫方法,指出“看”有總領下面具體描寫的作用。小結:作者從概括到具體描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充滿生機的湘江秋*。)那么,面對著這樣壯麗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預設:讓學生對照注釋解讀后三句──一個“悵”字,寫出了作者當時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緒。)作者想到了什么?(預設:寥廓江天,蒼茫大地誰來主宰?即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深深憂慮,可見毛主席當年博大的胸懷。)當時,作者為什么會想到這個問題?(讓學生看背景資料)(預設:當時,正是1925年,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但中國大地正處于軍閥混戰時期。作為有抱負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這個問題呢?他也在斗爭之列,那時候,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動。干得挺出名,被稱為“農*動的王”。)(10分鐘左右)。

  (布置課外作業1:查閱資料,看*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問:那么,從全詞看,作者有沒有對這一問題做出回答?(預設:讓學生朗讀下片,預習下片內容,并留作業。)

  反饋練習:一/5頁:朗讀并背誦這首詞,注意把握情感和節奏。(5分鐘左右)

  教師強調課外作業和預習內容。(二分鐘左右)。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1925年)

  上片(上闋):寫景——壯麗、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闋):寫人——(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背誦10分鐘。(散背與齊背,并找一名同學課堂背誦,檢測整體背誦水平)

  2.聽寫句子,交作業。(5分鐘左右)

  3.檢測第一課時作業(口頭兒回答)。(5分鐘左右)

  4.從上下片聯系的角度,鑒賞過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寫,分析詞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鐘左右)

  5.在整體感知詞意的基礎上,鑒賞詞的語言。(10分鐘左右)

  6.欣賞《沁園春·長沙》的書法作品,與同學交流心得。(5分鐘左右)

  【教學重點】

  1.背誦、默寫,在整體感知詞意的基礎上,分析過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寫,理解詞人的思想感情。

  2.進一步鑒賞詞的語言。

  【教學關鍵】分析過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寫,理解詞人的思想感情。

  【實施目標】

  1.散背5分鐘,齊背兩遍。檢測背誦。

  2.書面聽寫帶生字的句子,交作業。

  3.檢測第一課時作業(口頭兒回答)。

  預設:這一時期,在長沙,他組織了湖南學生聯合會、新民學會,開辦了平民夜校,文化書社和湖南自修大學,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領導了驅逐張敬堯等軍閥活動。特別是創辦了《湘江評論》,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湖南地區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5年,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年秋天他要離開長沙,到廣州去辦“農*動講習所”。

  4.分析過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寫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朗讀下片,找出描寫了什么人物。(預設:少年時代的同學。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詞人在內。)“同學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為過渡句,有什么作用?(預設:“攜百侶”“游”是對下文描寫對象和內容的巧妙概括;“曾”“憶”說明以下內容是作者面對壯麗的湘江秋色浮想聯翩的結果,是回憶,所以一個“憶”字領起下文具體描寫。)下片為什么想起了少年時代的同學?(預設:認為他們能主宰國家命運。)為什么?(預設:帶領學生閱讀具體描寫,看寫出了這些少年同學的什么特點。具體描寫大致可分三層,寫出了少年同學“風采才華正盛,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有愛國熱情,輕視軍閥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這樣寫是在回答什么問題?(預設:誰主沉浮?)提問:1925年的*含蓄地告訴我們,誰能主宰中國大地的沉浮?(預設:他和他的戰友們。)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總結下片主要抒發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預設:抒發了一代偉人青年時代的自信和抱負。)青年時代的*為什么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礎嗎?(預設:有。是湖南農*動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離開長沙到廣州去辦“農*動講習所”,離開長沙時,面對湘江秋色寫下了這首詞。)教師小結:上下片雖然內容不同,卻因過渡自然巧妙而渾然一體,成為“寫壯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詩詞大都“寫壯景,抒豪情”。(5分鐘左右)

  (課外作業2:結合課后第三題,課外欣賞毛主席詩詞,進一步認識毛主席詩詞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每人在讀書筆記上搜集10首,并按歷史時期分類和熟讀成誦。)

  5.語言鑒賞導入:毛主席是個非常樂觀的人,他的許多詩詞都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從課后《采桑子·重陽》中,我們也能看得出,革命戰爭年代多艱苦呀!他依然能寫出“戰地黃花分外香”的動人詩句。連中國臺灣人都很喜歡收集他革命戰爭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燦爛的、發自內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滄海橫流的中國,給了他展示才華的舞臺,讓他獲得了無窮的樂趣,也給了他詩人的靈感和非凡的寫作方式(馬背詩人)。他不論對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都信心百倍,希望滿懷,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遠生機勃勃,天地萬物都充滿了生命的活力。(5分鐘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詞。

  預設:紅遍盡染碧透——有一種競爭的態勢,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機。

  爭、擊、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競爭中求生存。特別是“擊”和“翔”二字歷來為人稱道,它們寫出了一種戰斗的豪情,競爭中生命的活力。

  這樣的描寫,就為下文總括性詩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做了鋪墊,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勢。可見毛主席對詩詞的語言修養很高,用字用詞凝練,詩意鮮明,膾炙人口。(5分鐘左右)

  【課堂作業】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詞,體會它們對突出詩意的作用。

  (預設答案:正茂、方遒、指點、激揚、糞土、遏——突出了這群少年同學的才華、抱負和力量。)

  2.把《沁園春·長沙》默寫成書法作品,與同學交流比較后,交給老師。

  【板書設計】:(用大屏幕顯示)

  沁園春·長沙

  *(1925年)

  上片(上闋):寫景——壯麗、充滿生機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闋):寫人——有才華,有抱負,有力量的少年同學

  寫壯景,抒豪情,抒發了詞人(青年時代的*)的自信和抱負

  上片:紅遍盡染碧透——有一種競爭的態勢,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機。

  爭、擊、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競爭中求生存。

  擊:搏擊,戰斗翔:飛,自由輕快。

  下片:

  作業: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詞,體會它們對突出詩意的作用。

  毛主席詩詞特色:寫壯景,抒豪情

  語言特色:用字用詞精煉傳神,有氣勢。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4

            

  導語

  我們中國是一個偉大的詩的國度,文學藝術也起源于詩歌。一個人文學素養,文學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對詩歌的感悟和鑒賞能力如何。綜觀新高考以來的詩歌鑒賞提的誤答原因有:輕讀詩,重做題,平時閱讀品質不良,缺乏閱讀激情,語感弱,對詩的感受淺薄。著名文藝美學家,理論家朱光潛也說,一般青年喜歡聽詩而不喜歡讀詩,這也說明現代學生在誦讀、品讀詩歌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夠。俗語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所以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單元的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為主,教學重點必須放在如何指導學生閱讀鑒賞這方面。鑒于此,特制定以下幾點宏觀的教學原則

  作者創作意圖的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聯想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

  1)通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2)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增補詩中沒有說出的內容,表達獨特的感悟,緩緩咀嚼出詩歌的滋味。

  長沙〉〉的教學設計

  42個單元只有一個單元是現代詩歌鑒賞,而《沁》則被編排在了這唯一的詩歌鑒賞單元的首位,新教材僅第三冊就有三個詩歌鑒賞單元,而《沁》也被編排在了第一單元的首位,可見《沁》在現代詩歌鑒賞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感悟理解詩歌,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詩習慣,如何讓學生步入正確的鑒賞詩歌的軌道,都取決于教師對《沁》這首詩歌的教讀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這節課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

  教學安排:

  1 教學內容:通過閱讀鑒賞,了解詩詞的寫作特點,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真摯而豪放的感情,從而深入詩歌所創造的藝術境界。

  2 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

  (使用依據:電化教學具有聲、光、形、色同時再現的特點,能夠對知識加以形象化、立體化展示。電化教學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電化教學,是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電化教學,使得語文知識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傳輸給學生,利用電化教學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以引起閱讀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 教學方法:朗讀與鑒賞、評說相結合。(確立依據見導語)

  4 課時安排:一課時

  5 教學流程:

  教學目標:1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抱負

  2 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3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朗讀能力

  〈確立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為主〉

  (二)教學重點  :反復吟讀,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

  (三)教學難點: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分析

  (確立依據:培養語感要靠讀,理解詩意,感受意境,領會主旨要靠對凝練的語言的揣摩和分析)

  抓住詩的思路,反復朗讀,著重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進而具體、深入地感受詩的意境,學習詩人的寬廣襟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

  (五)教學過程(www.letgol.com):

  1導語:毛澤東不僅是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詩人。他在各期的詩詞或抒情或詠物或懷古,描寫了世間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形式和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

  臧克家說過:“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3   (1) 學生齊背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毛澤東另外一首《沁園春 長沙》  

  雪〉,由背誦〈沁園春   雪〉導入目的在于溫故而知新〉

  (2)  師點擊“作者背景”并講解

  (3) 本詞寫作背景:1925年2月,毛澤東同志從上海回的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毛澤東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毛澤東同志秘密離開韶山,到達長沙,并獨自去橘子洲頭,是后作《沁園春 長沙》。

  〈設計依據:學習詩歌要“知人論世”,才能從更廣闊的面上理解詩歌主旨和感情〉

  反復朗讀,深入領會本詞的意境和詞人的胸襟

  1) 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  播放朗讀錄音    

  出示原詞,欣賞該詞手跡

  〈設計依據:用標準的范讀去規范學生的朗讀節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澤東的手跡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讀,入境,審美感知——學生自由朗讀

  師提示朗讀技巧  (注意節奏的把握)

  〈設計依據:適時適當的指導會使學生的自由朗讀事半功倍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詞的意境請兩名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語言把本詞描繪出來.老師最后描繪:深秋時節,我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遠望層層疊疊樹林,經霜染后,一片紅火;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無數船只在爭相行駛。雄鷹在高空展翅飛翔,魚兒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間地萬物都在競相向上,蓬勃發展。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緒萬端:廣闊無垠地大地呀誰才是你的主人呢?回憶往昔,曾經同許多同志在這一帶游覽、聚會,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那時侯,正當青春年少,風采發,才華橫溢;同學們意氣奔放,正顯得遒勁有力,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反動統治者視為糞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只?

  〈設計依據: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與散文的區別,領會詩歌的含蓄與凝練的特點〉

  4)再讀,歸納概括內容,章法——參照一下思考題思考討論

  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什么

  詞的上下兩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

  上闋中,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什么角度來描繪絢麗多采的秋色圖的?

  全詩詩眼是什么?

  第一問:  學生討論后回答

  上闋寫景  描繪湘江絢麗多采的秋色圖

  下闋抒情  抒發凌云壯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問:學生回答,上闋領字是“看”,領起七句。下闋領字是“憶”,領起八句。

  第三問:學生討論后回答,

  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

  第四問:學生回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設計依據:在讀的基礎上把握詩的結構和內容〉

  5師講:詩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達詩人的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詩人都會注意“煉字煉意”,試體會下列紅色字的好處

  (1)獨立寒秋(2)層林盡染(3)鷹擊長空(4)魚翔淺底

  學生分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1)“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

  2)“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3)“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大氣的強勁有力。

  4)“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的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設計依據:從細處著眼理解詩人煉字煉意的功夫和創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來的不同表達效果〉

  6 品讀,激情體驗——聯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寫為具體可觀 的形象

  師講:雨果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下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        

  請學生根據詞的意境邊品讀邊再腦海里繪出秋色圖,老師點擊四幅圖畫,讓學生欣賞。

  〈設計依據:激發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比較語言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的不同,領略語言帶來的無窮藝術魅力〉

  7  師講:下面讓我們由本詞展開聯想,從自己的詩文詞庫里尋找與下面兩句詞意境相似的語句,加以品評鑒賞,對比感知毛澤東的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

  毛澤東的“獨立寒秋”

  學生回答: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學生齊背《江雪》

  師講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寫,表露了詩人與惡勢力絕不妥協的心志。“獨立寒江”和“獨釣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近染”

  學生回答: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學生齊背〈〈山行〉〉

  師講解: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著力寫出了楓林的火紅,開朗的意境。把秋景寫的極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優美的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蓬勃發展。

  3)老師提問:古人筆下的秋景多蕭殺悲涼,清冷慘淡而毛澤東 的秋景為何如此絢麗多采,充滿生機?

  學生討論并回答,老師補充:

  所以他的詞充滿豪情壯志,筆下的秋景也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設計依據:比較古代文弱詩人和革命領袖不同的胸襟和氣度,從而理解詩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寫照,領會本詩流露出的詩人的革命豪情〉

  8 老師歸納小結并出示板書

  上闋

  萬山紅遍,(山上)

  層林盡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絢爛的秋景  

  (畫   圖)

  魚翔淺底,(水底)

  萬類霜天竟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胸懷博大的凌云壯志(抒情)

  誰主沉浮?

  下闋

  結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         同學青春年少

  憶      揮斥方遒。            風華正茂

  歲月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到中流擊水,       我輩破浪銳進

  記

  氣概                 浪遏飛舟?         奮然前行

  的內容、結構和藝術特色,整體上把握本詩〉

  9古詩詞鑒賞指導

  反復朗讀、感知語言(二)體味意境、感悟摯情

  (三)把握類別、辨析風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設計依據:貫徹執行“目標教學“的理念,總結教學流程,給學生一個有關鑒賞詩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導〉

  10,布置作業:用以上五點鑒賞方法激賞〈水調歌頭   游泳〉

  〈設計依據:練習鞏固對以上鑒賞方法的掌握〉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5

  今天教完了《沁園春長沙》,感覺不如意。首先是覺得不能實踐新課標的理念,與過去教學沒有什么區別:老師講得過多,學生活動不充分,不知道學生在學過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收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把握意象,我是這樣處理的,導入后讓學生說詞中哪能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偉大的政治抱負,學生說出了“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就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引發詩人毛澤東的這一追問,有學生說“萬類霜天競自由”,我就進一步地引導思考學生“萬類”是哪些,“競自由”的表現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預習題“詞中寫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點是什么?這些意象組合成的畫面給人什么感覺?”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最后總結出了:詞的上片寫了一幅色彩鮮艷、生氣勃勃的湘江秋景圖,正是這壯麗的秋景讓毛澤東心潮澎湃,發出了“誰主沉浮”的哲理追問。這里回憶起來思路很清晰,線條很流暢,但在教學過程中花費時間過多,主要是老師講解過多,比如對意象特點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師講解的老習慣。講完上片就快下課了,對下片只提出了問題:上片所問“誰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嗎?學生回答:“同學少年。”便下課了。下片的教學法用了三十分鐘的樣子,其余時間讓學生做練習。

  本來用一課時教完的,結果卻用了兩課時,還有一個原因是導入用得時間過長,我從章士釗評價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有帝王氣象”說起,說到了朱元璋的《詠雞鳴》、黃巢的《題菊花》然后說到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其實也有帝王氣象,問“哪句話最能表現毛澤東的帝王氣象”,由于所引用的詩學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書,用時較多,所以花多了時間。我一上課叫學生朗讀,有一個學生就說那女生的朗讀聲音太小不能表現毛澤東的偉大政治抱負,其實我本該揪住這“偉大政治抱負”提問的,但當時就是沒有放棄自己的備課內容,造成時間浪費。這就關系到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要進行預設,但也不能被預設捆住手腳,當然有時也有“顯擺”的心理在,這也就是教學觀念的問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要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要顯示自己的才學。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6

  從大處著手,要領略到這首詞的豪邁風格。其風格的體現,最重要的就是朗讀。從目前班級的朗讀情況來看,做得并不是特別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以及更不愿意舉手來朗讀文章,有主客觀方面的因素。主觀方面,擔心自己所讀或者所回答的問題不夠好,引起同學的哂笑。傷了自己的面子和尊嚴。客觀方面,確實是不是太熟悉班級同學,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開一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學的點評,點評的同學說好話我會問好在哪里,說不好我要他示范,讓他們有了畏懼心里。于是乎,在課堂互動這一塊,就有點打不開。但是目前主動舉手的還有幾個。

  從小處著手,對詩歌文本的分析來看,同學的分析能力和欣賞能力實在是基礎薄弱,不過詩歌的欣賞和分析確實也很難——但不能因為難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時候,學生還是具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的!“獨立寒秋”之“獨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種意思,其一就是確實是一個人,第二,與下文的“攜來百侶曾游”相照應,第三,就是表現了年輕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氣概。另外,從古代詩歌中的傳統出發,例如杜甫的“天機近人事,獨立萬端憂”,金圣嘆就點評“操危慮深”。但是在點到學生如何理解獨立的時候,也有同學說道了毛澤東的心境的些許悲涼。其理由就是毛澤東即將南下廣州,離開生活學習工作達十三年之久的長沙,內心會有不舍,再加上一個人,怎能不悲涼呢?這個是學生發現的,這種說法我當即肯定,是啊,我離開三年之久的瑞安還那樣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省長趙恒剔派兵逮捕毛澤東,這種孤立無援的境地應該說是“獨”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個人覺得還有一點,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陳獨秀和毛澤東的關系也越來越不好,這個時候的毛澤東應該內心也有孤獨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寫多么壯觀豪邁,不管多么有氣勢,有年輕革命家的偉大,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毛澤東細膩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覺得如何引導同學們自己主動發現問題很重要。李鎮西老師說,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要讀出問題,讀出自己。詩歌何嘗不是如此呢?但是學生做到這一點需要老師的引導。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問學生們可曾有問題沒有?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但是我卻問:一首詞中毛澤東為何會幾次用“萬”呢?幾次用動詞“擊”呢?又說明了什么?這樣帶著他們進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問題還是一個未待解決的問題。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7

  一、知識要點:

  1.文學體載的種類:

  文學體載可分為小說、散文、戲劇、詩歌四大類

  2.中國詩歌發展的脈絡:

  3.詩歌的分類

  ①按題材可分:田園詩(代表人陶淵明)

  山水詩(代表人王維)

  邊塞詩(代表人岑參)

  此外還有諷喻詩、打油詩等。

  ②按內容可分:敘事詩、抒情詩、史詩、哲理詩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詩、民歌體、自由詩、散文詩等

  ④從時間上可分:古體詩、近體詩、詞、曲、新詩

  4.詩歌的四個特點: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

  5.詩歌按表現內容的方法可分:

  ①賦:直接陳述鋪敘

  ②比:即打比方

  ③興:即先借用別的事物來引發所詠之詞。

  6.詞:

  ①名稱: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最初叫“曲子”、“雜曲子”、“曲子詞”,后來也稱過“樂府”(如《東坡樂府》),也有叫“詩余”、“琴趣”的,一般叫“長短句”。

  ②詞牌:原是詞的音樂曲調的名稱,因它是可合樂演唱的詩體,故需標明曲調。如“沁園春”、“水調歌頭”等

  ③詞題:即詞的標題名稱。如“長沙”、“游泳”等

  ④詞序:有些詞為了說明寫此詞的緣由,在詞題與正文間寫有說明。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

  ⑤闋:詞的一段叫一闋,是從音樂上的名稱而來的。

  ⑥分類: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

  長調(91字以上),最長不過240字。

  ⑦填詞:詞有嚴格的規定,“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寫詞之人,須按詞牌規定的格式,韻律填寫,稱為填詞。

  7.常見詞牌前兩句的字數

  ①憶江南(3、5)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②憶秦娥(3、7)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嬌(4、3)

  大江東去,浪淘盡。

  ④沁園春(4、4)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樂(4、5)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⑥永遇樂(4、8)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⑦水調歌頭(5、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⑨蝶戀花(7、4)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

  ⑩浣溪沙(7、7)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

  *同一詞牌,它的總體字數是一樣的,句數有時略有不同。

  二、內容賞析

  1.《沁園春·長沙》中作者是如何構思的?

  答:這首詞分上下兩闕。上闕描寫今日獨游,觀橘子洲頭秋景,聯想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樣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問題。下闕用“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過渡,承上啟下,回憶起與戰友們一起從事革命活動的不平凡歲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2.《沁園春·長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領出。詩人看到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天上“鷹擊長空”,水底“魚翔淺底”,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則從眼前的山、林、水、船、鷹、魚,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面對如此壯麗的山河和生機勃勃、奮發自強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通過詢問大自然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主宰的問題,表現出詩人博大胸懷和革命者的凌云壯志。從而實現了由“景”到“情”的飛躍,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訓練

  1.從文學常識角度看,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朝人寫的新樂府,屬于古體詩。

  B.現代詩就是近體詩或今體詩。

  C.現代人用舊詩體來反映現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詩,稱之為現代詩。

  D.古代人寫的一切詩都是古詩。

  2.選出字形無誤的一項

  A.上闕 激揚 典押 飛駕

  B.廖廓 荊棘 漂泊 炫耀

  C.火缽 凄苦 淩侮 忸怩

  D.蒼茫 揮斥 石壁 截斷

  3.下列詩句節拍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B.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C.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D.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4.對《沁園春·長沙》中的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層林盡染”是說山上一層層的楓樹葉經霜變紅,象是染過一樣。

  B.“萬類霜天競自由”是說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爭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C.“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是說,讀書人最講意氣,非常豪爽。揮灑自如,一點都不吝惜。

  D.“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說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

  5.對下列詩句所使用的修辭分析正確的一項

  A.“糞土當年萬戶侯”,“萬戶侯”是比喻大軍閥、大地主、大官僚。

  B.“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借代的修辭手法。江山代國家;激揚文字代評論國家大事,激濁揚清的文章。

  C.“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反問和擬人。

  D.“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是對偶和借喻。

  能力訓練參考答案:

  1、B

  2、D (A、闋,架,B、寥飄,C、凌)

  3、D.(A看/萬山/紅遍,B、今日/得/寬馀,

  C、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4.C.同學們意氣奔放,還遒勁有力。

  5.B.(A、“萬戶侯”與“大軍閥”等是同類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問句和擬人。D、“長沙水”、“武昌魚”是借代)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8

  作者系陜縣第二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10年教齡,三門峽市級骨干教師,陜縣學科帶頭人。聯系電話:0398-3711541(辦)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這首詞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詩歌新聞記者欣賞中的第一課。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毛澤東詞作博大、生動、雄渾的意境。

  本課以詞的上片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這部分里,作者將生機勃勃,明麗可愛的秋景和昂揚、奮發的革命精神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力求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偉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廣的胸懷和精湛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意象的感悟能力。

  可以借助這首詞對學生的鑒賞進行必要的指導,本篇主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體會意境美而又把它具體描述出來,也即把詩歌的意境從概念變成一種可望、可即、可述的境界。

  參照現在高考對學生詩詞閱讀的能力要求,這首寫秋景的詞與以前接觸的有很多不同,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對比閱讀。

  教學目的: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鑒賞能力。

  2.背誦全詞。

  教學重點、難點:

  作者筆下景、胸中情的關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學法指導:

  1.誦讀入境,欣賞詩意。

  2.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具準備:

  1. 教師:制作課件

  2. 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6分鐘)

  1.播放《沁園春 雪》的吟唱

  2.教師的導語 :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夠引起我們內心深處深深的震撼,一個就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是人類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綻放著生命華彩的壯美詩篇就使得這種精神能夠穿越歷史的風云,不斷照耀著我們,引領著我們不斷支追尋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學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暫歷史而最終獲得了永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談起中國詩歌,人們總喜歡把詩經楚辭漢賦相提,唐詩宋詞元曲并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世紀的中國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毛澤東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他生前同意并公開發表的詩詞有39首,其中以“沁園春”為詞牌的長調只有兩首,一首是我們初中學習的《雪》,另一首是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長沙》。長沙是毛澤東革命人生的起點,讓我們追尋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的崇高心靈。

  二 、賞析課文

  (一) 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朗讀這首詞,找出顯示思路的關鍵詞。

  (二) 賞析上片

  1.教師范讀前三句。

  2.學生討論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這里交代的情況。

  (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點撥到:詞的語句多倒裝)

  3.用歷代詠秋的詩句來對比作者看到的秋景:

  (1) 讓學生讀出“看”領屬的詩句。

  (2) 學生討論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為什么說這些詞語富有表現力?

  (這里不擬定標準答案,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3) 進行想象力的訓練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分為四步:

  ①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

  ②染上顏色:把黑白屏變成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

  ③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爭發;雄鷹在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④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4)讓學生討論,通過想象,體會到了什么樣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詩人在對大自然萬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

  (學生的表達要求基本準確)

  (4) 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體會毛澤東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較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②比較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③與教師自己與毛澤東用同樣的景物寫的詠秋詩相比較

  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作品風格與人格的關系,由衷地贊嘆毛澤東的偉大人格,再一次齊讀全詞。

  (三) 賞析下片

  1討論幾個重點詞的用法:

  (1)“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

  (2)“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3)“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斗行動。

  (4)“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5)“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2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的斗士。

  三、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游人;借景抒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鑒賞方法:誦讀入境,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征。

  依據朗讀提示,朗讀全詞,讀出感情。

  四、比較拓展:

  比較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體會“景語皆情語”以及寫作賞析文章的方法。

  (1、毛澤東筆下的梅花是樂觀、無私的,而陸游筆下的梅花則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賞,至死不渝。2、為什么會表現出這種不同呢?因為毛澤東是一個具有寬廣胸懷的革命家,樂觀而又無私,陸游則是一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復失地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卻一生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直到將死還寫下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所以他筆下的梅花就呈現出雖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賞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寫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內心世界。)

  五、帶領學生學習《沁園春 長沙》的吟唱

  附:課件準備

  1.從下載《沁園春 雪》《沁園春 長沙》吟唱

  2.制作《沁園春 長沙》flash動畫,課堂配樂朗誦。

  3.將宋玉、屈原、杜甫等人的詠秋詩句制成幻燈片。

  4.毛澤東與其他人詩詞比較的幻燈片。

  5.將毛澤東與陸游的《詠梅》制成幻燈片。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9

  一、知識要點:

  1.文學體載的種類:

  文學體載可分為小說、散文、戲劇、詩歌四大類

  2.中國詩歌發展的脈絡:

  3.詩歌的分類

  ①按題材可分:田園詩(代表人陶淵明)

  山水詩(代表人王維)

  邊塞詩(代表人岑參)

  此外還有諷喻詩、打油詩等。

  ②按內容可分:敘事詩、抒情詩、史詩、哲理詩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詩、民歌體、自由詩、散文詩等

  ④從時間上可分:古體詩、近體詩、詞、曲、新詩

  4.詩歌的四個特點: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

  5.詩歌按表現內容的方法可分:

  ①賦:直接陳述鋪敘

  ②比:即打比方

  ③興:即先借用別的事物來引發所詠之詞。

  6.詞:

  ①名稱:隋唐時興起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最初叫“曲子”、“雜曲子”、“曲子詞”,后來也稱過“樂府”(如《東坡樂府》),也有叫“詩余”、“琴趣”的,一般叫“長短句”。

  ②詞牌:原是詞的音樂曲調的名稱,因它是可合樂演唱的詩體,故需標明曲調。如“沁園春”、“水調歌頭”等

  ③詞題:即詞的標題名稱。如“長沙”、“游泳”等

  ④詞序:有些詞為了說明寫此詞的緣由,在詞題與正文間寫有說明。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

  ⑤闋:詞的一段叫一闋,是從音樂上的名稱而來的。

  ⑥分類: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

  長調(91字以上),最長不過240字。

  ⑦填詞:詞有嚴格的規定,“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寫詞之人,須按詞牌規定的格式,韻律填寫,稱為填詞。

  7.常見詞牌前兩句的字數

  ①憶江南(3、5)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②憶秦娥(3、7)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嬌(4、3)

  大江東去,浪淘盡。

  ④沁園春(4、4)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

  ⑤清平樂(4、5)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⑥永遇樂(4、8)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⑦水調歌頭(5、5)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⑨蝶戀花(7、4)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

  ⑩浣溪沙(7、7)

  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

  *同一詞牌,它的總體字數是一樣的,句數有時略有不同。

  二、內容賞析

  1.《沁園春·長沙》中作者是如何構思的?

  答:這首詞分上下兩闕。上闕描寫今日獨游,觀橘子洲頭秋景,聯想到“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樣事關國家、民族命運的問題。下闕用“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過渡,承上啟下,回憶起與戰友們一起從事革命活動的不平凡歲月,形象地概括了早共產主義戰士雄姿英發的戰斗風貌和豪邁氣概,藝術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2.《沁園春·長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領出。詩人看到山上“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天上“鷹擊長空”,水底“魚翔淺底”,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則從眼前的山、林、水、船、鷹、魚,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面對如此壯麗的山河和生機勃勃、奮發自強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通過詢問大自然盛衰榮枯應該由誰主宰的問題,表現出詩人博大胸懷和革命者的凌云壯志。從而實現了由“景”到“情”的飛躍,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訓練

  1.從文學常識角度看,下列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朝人寫的新樂府,屬于古體詩。

  B.現代詩就是近體詩或今體詩。

  C.現代人用舊詩體來反映現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詩,稱之為現代詩。

  D.古代人寫的一切詩都是古詩。

  2.選出字形無誤的一項

  A.上闕 激揚 典押 飛駕

  B.廖廓 荊棘 漂泊 炫耀

  C.火缽 凄苦 淩侮 忸怩

  D.蒼茫 揮斥 石壁 截斷

  3.下列詩句節拍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B.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今日得/寬馀。

  C.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D.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4.對《沁園春·長沙》中的語句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層林盡染”是說山上一層層的楓樹葉經霜變紅,象是染過一樣。

  B.“萬類霜天競自由”是說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爭過自由自在的生活。

  C.“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是說,讀書人最講意氣,非常豪爽。揮灑自如,一點都不吝惜。

  D.“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是說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

  5.對下列詩句所使用的修辭分析正確的一項

  A.“糞土當年萬戶侯”,“萬戶侯”是比喻大軍閥、大地主、大官僚。

  B.“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借代的修辭手法。江山代國家;激揚文字代評論國家大事,激濁揚清的文章。

  C.“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反問和擬人。

  D.“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是對偶和借喻。

  能力訓練參考答案:

  1、B

  2、D (A、闋,架,B、寥飄,C、凌)

  3、D.(A看/萬山/紅遍,B、今日/得/寬馀,

  C、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4.C.同學們意氣奔放,還遒勁有力。

  5.B.(A、“萬戶侯”與“大軍閥”等是同類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問句和擬人。D、“長沙水”、“武昌魚”是借代)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

  2.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3.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朗讀能力。

  4.背誦這首詞

  學習重難點

  通過朗讀訓練,賞析詩句的表現力。

  學習設想

  抓住詩的思路,反復朗讀,著重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進而具體、深入地感受詩的意境,學習詩人的寬廣襟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

  學習流程:

  一、溫故知新

  金手指結合初中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沁園春•雪》等詞的學習,說說有關詞的知識。

  詞,又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

  想一想:《沁園春•長沙》,哪個是詞牌名,哪個是標題?

  這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正值國內第一次大革命爆發的前夜,全國各地工農運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澤東同志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先后建立了20多個農民協會,創建了湖南農村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廣州創建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勢,回憶過去戰斗的歲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動人的詩篇。“詩言志。”詞是抒情性很強的文體。作者用詞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的秋色和形勢的強烈感受,抒發了革命的抱負和豪情。

  二、鑒賞品味

  想一想:上下闋各寫了些什么?上、下闋有什么內在聯系?

  芝麻開門  上闋主要寫景,寫眼前之景。即描繪了絢麗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精神。順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蒼茫大地應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下闋主要抒情。通過追憶往事,表現革命青年的戰斗風姿和遠大抱負。

  上闋為景,下闋為情,借景抒情,景情合一。上闋,詩人面對充滿蓬勃生氣之景發問誰主沉浮的問題;下闋,通過革命豪情的抒發,回答上面的問題,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來的全國人民來主宰這個世界。

  金手指這首詞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實到虛,由眼前之景到追憶往昔的戰斗歲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誰主沉浮”這一句是構思的樞紐,轉變的關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金手指從煉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賞析詩句

  1、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個“獨”字起什么作用?詩人“立”在何時、何地?

  “立”字之前加副詞“獨”字,點明詩人一人獨游,為下面追憶和抒發感慨做好鋪墊。 “寒秋”兩字表明獨游的時間。“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八字,點明獨游的地點和特定的環境。以上十二個字,把詩人獨立顧盼,意氣昂揚的形象烘托如畫,并為全詞奠定豪邁風格的基調。

  2、“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想一想:這個“看”字,總領幾句?詩人從哪幾個方面描繪出一幅色彩斑斕的秋色圖?

  芝麻開門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描繪。

  看到的是山色:“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萬,表示多。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許多山峰。 “紅遍”二字,既寫出色彩艷麗,境界開闊,又與“寒秋”二字呼應起來。 “層林盡染”四字,點明經過多次霜打,所有的樹林都變(“染”)成紅色。這四字,對上句“萬山紅遍”來說,有強調、渲染的作用。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勢仍然很盛,用一個“漫”(滿)字來寫它,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湘江水質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凈。

  “碧透”二字如實地描繪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見底的特征。“碧”,與上文“遍”為互文,都是副詞,含有“極”的意思。如果說“漫江碧透”是靜景,那么“百舸爭流”便是動景。百舸:船很多。爭流:爭著行駛。一個“爭”字,把湘江上千帆競發的壯觀場面寫了出來。又次,抬頭,看到天空:“鷹擊長空”;俯首,看到水底:“魚翔淺底”。長空:廣闊的天空。一個“擊”字,把雄鷹在天空中展翅高飛的情景寫活了。淺底:水清能見到河底,故顯得淺。翔,一般用于指稱鳥的動作,這里借用它來描繪魚在水中游動的動作,非常生動,這天上、水中兩幅畫都是所謂動景。前者屬于遠景,后者為近景,遠近結合,相映成趣。

  “萬類霜天競自由”句,則是對以上山、樹、水、船、鷹、魚等事物精神風貌的概括。萬類:萬物。霜天:習慣指秋天。這句話意思是說,世界萬物,在寒秋嚴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奮發自強。這句詩暗喻了當時的大好革命形勢。詩是靠形象思維表達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說。

  金手指這七句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秋色圖。這幅圖畫,有近景,也有遠景;有靜景,也有動景。它巧妙地做到遠近結合,動靜相宜。

  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能夠把這幅圖畫寫得這樣出色?

  芝麻開門一方面選擇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鷹、游魚都是湘江地區最有特色的景物。一方面貼切地寫出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寫山林,突出“紅”字;寫江水,突出“碧”字;寫鷹,用“擊”字;寫魚,用“翔”字。

  金手指這七句全是寫景,為下闋抒情烘托了背景,準備了氣氛。從寫景到抒情,中間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過渡。

  3、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想一想:“悵”字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它富有表現力?

  芝麻開門悵:不如意。這里含有慨嘆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遼闊無邊。“悵”字準確地描述了詩人當時特定的心態。面對廣闊無垠,一派生機蓬勃的大千世界,詩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悵”的思緒。

  想一想:“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中的“問”字值得玩味。詩人為什么要“問”?從“問”中表現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芝麻開門詩人發問,是激情的推動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結果。面對此情此景,詩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緒萬端。詩人,也是個哲學家。他正在作哲學的沉思。從這發問中表現出詩人感情的熱烈和思想的深邃。聯系下闋更能看出詩人的博大胸懷和凌云壯志。

  4、攜來百侶曾游。

  想一想:“攜”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它在全詞結構中起了什么作用?

  芝麻開門攜:攜手。在這里是“親切友好地”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許多青年戰友一起到這里聚會、游覽,抒發革命豪情,暢想美好的未來,研究對敵斗爭的策略。 “攜”字生動地表現了革命戰友親密無間的關系,也為下面回憶往昔戰斗歲月做好了鋪墊。用了一個“攜”字,很自然地從上闋轉入下闋。

  5、“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想一想:“憶”字總領幾句?它們表現了哪些內容?

  芝麻開門總領八句。這八句,主要表現當時的時代特點,革命青年的戰斗風姿和豪情壯志。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句,畫出了時代特征。往、昔:同義反復,都是指過去。對過去的歲月,詩人用“崢嶸”一詞來形容可謂絕妙。崢嶸:形容山勢高峻。這里指風云變幻,激烈斗爭的生活。湖南青年趕走軍閥趙恒惕一事便可見當時的歲月確實“崢嶸”。一個“稠”字,表明這樣激烈的斗爭是經常性的。

  金手指對革命青年戰斗生活的回憶,寫得層次分明。請歸納。

  第1層:“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恰:正當。“恰同學少年”五字,點明這群革命者的相互關系以及年齡特征。風華正茂:風采煥發,才華橫溢。這四字描繪了他們特有的氣質、秉賦。

  第2層:“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描繪青年們的精神狀態。他們意氣奔放,奮發有為。揮斥:奔放。遒:本意為強勁有力,引申為奮發有為,百折不撓。

  第3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三句描寫同學們的戰斗行動。他們評論國家大事,用文章批評污濁的事物,贊美美善的事物。“糞土當年萬戶侯”,表現了對當時大官僚、大軍閥的蔑視。

  以上八句寫出了“憶”的具體內容。從幾個側面表現了青年們的戰斗生活,也抒發了詩人的革命情懷。

  6、“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想一想:先說一說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這一設問句與上闋末尾的設問句有什么內在聯系?

  芝麻開門這三句的大意是: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只。這一設問句,是對上闋“誰主沉浮”問題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國家民族的命運,乃至人世間的一切應該由我們這一群敢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熱血青年來主宰。這一設問句再次抒發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抱負。

  金手指下面讓我們共同討論、歸納本詩的主題。

  芝麻開門這首詞,通過對湘江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發革命青年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三、鞏固拓展:

  請你說說下面的每個詩句的詩眼,并中從修辭、畫面、情感等角度進行賞析

  1、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2、“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3、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4、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11

  執教人:余書偉,陜縣第二高級中學,中學一級教師,10年教齡,三門峽市級骨干教師,陜縣學科帶頭人。聯系電話:0398-3711541(辦)

  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這首詞是高中語文第三冊詩歌新聞記者欣賞中的第一課。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毛澤東詞作博大、生動、雄渾的意境。

  本課以詞的上片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這部分里,作者將生機勃勃,明麗可愛的秋景和昂揚、奮發的革命精神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通過本課時的教學,力求讓學生體會到一個偉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廣的胸懷和精湛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意象的感悟能力。

  可以借助這首詞對學生的鑒賞進行必要的指導,本篇主要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體會意境美而又把它具體描述出來,也即把詩歌的意境從概念變成一種可望、可即、可述的境界。

  參照現在高考對學生詩詞閱讀的能力要求,這首寫秋景的詞與以前接觸的有很多不同,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對比閱讀。

  教學目的: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鑒賞能力。

  2.背誦全詞。

  教學重點、難點:

  作者筆下景、胸中情的關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學法指導:

  1.誦讀入境,欣賞詩意。

  2.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具準備:

  1.教師:制作課件。

  2.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了解大意。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6分鐘)

  1.播放《沁園春 雪》的吟唱

  2.教師的導語 :

  有位哲人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夠引起我們內心深處深深的震撼,一個就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是人類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綻放著生命華彩的壯美詩篇就使得這種精神能夠穿越歷史的風云,不斷照耀著我們,引領著我們不斷支追尋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學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暫歷史而最終獲得了永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談起中國詩歌,人們總喜歡把詩經楚辭漢賦相提,唐詩宋詞元曲并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20世紀的中國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詩人——毛澤東。毛澤東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他生前同意并公開發表的詩詞有39首,其中以“沁園春”為詞牌的長調只有兩首,一首是我們初中學習的《雪》,另一首是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長沙》。長沙是毛澤東革命人生的起點,讓我們追尋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的崇高心靈。

  二 、賞析課文

  (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朗讀這首詞,找出顯示思路的關鍵詞。

  (二)賞析上片

  1.教師范讀前三句。

  2.學生討論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這里交代的情況。

  (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點撥到:詞的語句多倒裝)

  3.用歷代詠秋的詩句來對比作者看到的秋景:

  (1)讓學生讀出“看”領屬的詩句。

  (2)學生討論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為什么說這些詞語富有表現力?

  (這里不擬定標準答案,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3)進行想象力的訓練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分為四步:

  ①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只、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

  ②染上顏色:把黑白屏變成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

  ③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爭發;雄鷹在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

  ④讓畫面更細致、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

  (4)讓學生討論,通過想象,體會到了什么樣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立而觀景,借景抒情。詩人在對大自然萬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國家命運的由衷關懷。

  (學生的表達要求基本準確)

  (4)讓學生通過比較進一步體會毛澤東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較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②比較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與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③與教師自己與毛澤東用同樣的景物寫的詠秋詩相比較

  讓學生通過比較體會到作品風格與人格的關系,由衷地贊嘆毛澤東的偉大人格,再一次齊讀全詞。

  (三)賞析下片

  1討論幾個重點詞的用法:

  (1)“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

  (2)“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3)“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斗行動。

  (4)“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5)“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2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的斗士。

  三、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游人;借景抒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鑒賞方法:誦讀入境,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征。

  依據朗讀提示,朗讀全詞,讀出感情。

  四、比較拓展:

  比較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體會“景語皆情語”以及寫作賞析文章的方法。

  (1、毛澤東筆下的梅花是樂觀、無私的,而陸游筆下的梅花則愁苦、寂寞但又孤芳自賞,至死不渝。2、為什么會表現出這種不同呢?因為毛澤東是一個具有寬廣胸懷的革命家,樂觀而又無私,陸游則是一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一生以抗 金收復失地為自己的生命,但一直不得志,而他卻一生都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直到將死還寫下了“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詩句,所以他筆下的梅花就呈現出雖寂寞愁苦但又孤芳自賞的品格。3、作家的作品往往就是作家人格的寫照,作品中的形象往往反映了作家的內心世界。)

  五、帶領學生學習《沁園春 長沙》的吟唱

  附:課件準備

  1.從下載《沁園春 雪》《沁園春 長沙》吟唱

  2.制作《沁園春 長沙》flash動畫,課堂配樂朗誦。

  3.將宋玉、屈原、杜甫等人的詠秋詩句制成幻燈片。

  4.毛澤東與其他人詩詞比較的幻燈片。

  5.將毛澤東與陸游的《詠梅》制成幻燈片。

  [1]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 篇12

  導語 

  我們中國是一個偉大的詩的國度,文學藝術也起源于詩歌。一個人文學素養,文學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對詩歌的感悟和鑒賞能力如何。綜觀新高考以來的詩歌鑒賞提的誤答原因有:輕讀詩,重做題,平時閱讀品質不良,缺乏閱讀激情,語感弱,對詩的感受淺薄。著名文藝美學家,理論家朱光潛也說,一般青年喜歡聽詩而不喜歡讀詩,這也說明現代學生在誦讀、品讀詩歌上下的功夫遠遠不夠。俗語也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所以高中語文詩歌鑒賞單元的教學必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為主,教學重點必須放在如何指導學生閱讀鑒賞這方面。鑒于此,特制定以下幾點宏觀的

  教學原則

  單元教學理念:鑒賞詩歌是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要從語言文字描繪的形象出發,結合對作品的創作背景和作者創作意圖的了解,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聯想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從而培養良好的讀詩趣味。

  單元教學思路:(1)通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循序漸進的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奏,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2)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進行聯想和想象再現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領悟詩的主旨和意味,增補詩中沒有說出的內容,表達獨特的感悟,緩緩咀嚼出詩歌的滋味。

  〈沁園春  長沙〉的教學設計

  地位與作用:

  老教材中42個單元只有一個單元是現代詩歌鑒賞,而《沁》則被編排在了這唯一的詩歌鑒賞單元的首位,新教材僅第三冊就有三個詩歌鑒賞單元,而《沁》也被編排在了第一單元的首位,可見《沁》在現代詩歌鑒賞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導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閱讀感悟理解詩歌,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讀詩習慣,如何讓學生步入正確的鑒賞詩歌的軌道,都取決于教師對《沁》這首詩歌的教讀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這節課具有深遠而積極的意義。

  教學安排:

  1 教學內容:通過閱讀鑒賞,了解詩詞的寫作特點,體會文中所表現出的真摯而豪放的感情,從而深入詩歌所創造的藝術境界。

  2 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

  (使用依據:電化教學具有聲、光、形、色同時再現的特點,能夠對知識加以形象化、立體化展示。電化教學在培養學生素質方面起著獨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電化教學,是提高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電化教學,使得語文知識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側面傳輸給學生,利用電化教學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知具體的語言信息,以引起閱讀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 教學方法:朗讀與鑒賞、評說相結合。(確立依據見導語 )

  4 課時安排:一課時

  5 教學流程:

  (一) 教學目標 :1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抱負

  2 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

  3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朗讀能力

  〈確立依據:教學大綱要求詩歌教學要以讀,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維能力為主〉

  (二)教學重點  :反復吟讀,體會深秋意境,領會作者情

  (三)教學難點 :對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分析

  (確立依據:培養語感要靠讀,理解詩意,感受意境,領會主旨要靠對凝練的語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學設想

  抓住詩的思路,反復朗讀,著重體會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進而具體、深入地感受詩的意境,學習詩人的寬廣襟懷和昂揚的革命精神

  (五)教學過程 :

  1導語 :毛澤東不僅是全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詩人。他在各期的詩詞或抒情或詠物或懷古,描寫了世間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形式和中國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

  師講:著名詩人 臧克家說過:“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2(1) 學生齊背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毛澤東另外一首《沁園春 長沙》 

  〈導入  設計依據:〈沁〉是以古典詩詞格律寫成的一首現代詩歌,所以教學時必須讓學生了解有關詞的背景知識,而學生在初中初步學過毛澤東的另一首〈沁園春  雪〉,由背誦〈沁園春   雪〉導入  目的在于溫故而知新〉

  (2)  師點擊“作者背景”并講解

  (3)本詞寫作背景:1925年2月,毛澤東同志從上海回的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毛澤東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毛澤東同志秘密離開韶山,到達長沙,并獨自去橘子洲頭,是后作《沁園春長沙》。

  〈設計依據:學習詩歌要“知人論世”,才能從更廣闊的面上理解詩歌主旨和感情〉

  反復朗讀,深入領會本詞的意境和詞人的胸襟

  (1)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  播放朗讀錄音   

  出示原詞,欣賞該詞手跡

  〈設計依據:用標準的范讀去規范學生的朗讀節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澤東的手跡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讀,入境,審美感知——學生自由朗讀

  師提示朗讀技巧  (注意節奏的把握)

  〈設計依據:適時適當的指導會使學生的自由朗讀事半功倍

  (3)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詞的意境

  請兩名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語言把本詞描繪出來

  老師最后描繪:

  深秋時節,我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遠望層層疊疊樹林,經霜染后,一片紅火;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無數船只在爭相行駛。雄鷹在高空展翅飛翔,魚兒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間地萬物都在競相向上,蓬勃發展。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緒萬端:廣闊無垠地大地呀誰才是你的主人呢?回憶往昔,曾經同許多同志在這一帶游覽、聚會,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那時侯,正當青春年少,風采發,才華橫溢;同學們意氣奔放,正顯得遒勁有力,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反動統治者視為糞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只?

  〈設計依據: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與散文的區別,領會詩歌的含蓄與凝練的特點〉

  (4)再讀,歸納概括內容,章法——參照一下思考題思考討論

  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什么

  詞的上下兩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

  上闋中,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什么角度來描繪絢麗多采的秋色圖的?

  全詩詩眼是什么?

  第一問:  學生討論后回答

  上闋寫景  描繪湘江絢麗多采的秋色圖

  下闋抒情  抒發凌云壯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問:學生回答,上闋領字是“看”,領起七句。下闋領字是“憶”,領起八句。

  第三問:學生討論后回答,

  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

  第四問:學生回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設計依據:在讀的基礎上把握詩的結構和內容〉

  師講:詩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達詩人的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詩人都會注意“煉字煉意”,試體會下列紅色字的好處

  (1)獨立寒秋(2)層林盡染(3)鷹擊長空(4)魚翔淺底

  學生分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1)“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

  (2)“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3)“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大氣的強勁有力。

  (4)“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的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設計依據:從細處著眼理解詩人煉字煉意的功夫和創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來的不同表達效果〉

  3品讀,激情體驗——聯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寫為具體可觀 的形象

  師講:雨果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下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       

  請學生根據詞的意境邊品讀邊再腦海里繪出秋色圖,老師點擊四幅圖畫,讓學生欣賞。

  〈設計依據:激發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比較語言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的不同,領略語言帶來的無窮藝術魅力〉

  4 師講:下面讓我們由本詞展開聯想,從自己的詩文詞庫里尋找與下面兩句詞意境相似的語句,加以品評鑒賞,對比感知毛澤東的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

  毛澤東的“獨立寒秋”   學生回答:柳宗元的“獨釣寒江”學生齊背《江雪》

  師講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寫,表露了詩人與惡勢力絕不妥協的心志。“獨立寒江”和“獨釣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近染”學生回答:杜牧的“霜葉紅于二月花”

  學生齊背〈〈山行〉〉

  師講解: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著力寫出了楓林的火紅,開朗的意境。把秋景寫的極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優美的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蓬勃發展。

  (3?鮮μ崳剩汗湃吮氏碌那錁岸嘞羯北梗謇洳業蠖?的秋景為何如此絢麗多采,充滿生機?

  學生討論并回答,老師補充:

  毛澤東是叱咤風云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范,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詞充滿豪情壯志,筆下的秋景也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設計依據:比較古代文弱詩人和革命領袖不同的胸襟和氣度,從而理解詩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寫照,領會本詩流露出的詩人的革命豪情〉

  5老師歸納小結并出示板書

  上闋

  萬山紅遍,(山上)

  層林盡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中 看 百舸爭流。       色彩絢爛的秋景 

  景 鷹擊長空,(空中)      (畫   圖)

  魚翔淺底,(水底)

  萬類霜天竟自由。

  心   悵寥廓,

  中 悵   問蒼茫大地,       胸懷博大的凌云壯志(抒情)

  情          誰主沉浮?

  下闋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崢嶸

  書生意氣,    同學青春年少

  憶        揮斥方遒。    風華正茂

  歲月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豪邁                 到中流擊水,       我輩破浪銳進

  記

  氣概                 浪遏飛舟?         奮然前行

  〈設計依據:讓學生系統直觀的領會本詩 的內容、結構和藝術特色,整體上把握本詩〉

  6古詩詞鑒賞指導

  反復朗讀、感知語言

  體味意境、感悟摯情

  把握類別、辨析風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設計依據:貫徹執行“目標教學“的理念,總結教學流程,給學生一個有關鑒賞詩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導〉

  7布置作業 :用以上五點鑒賞方法激賞〈水調歌頭   游泳〉

  〈設計依據:練習鞏固對以上鑒賞方法的掌

高中高一上冊語文《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李鎮西講《沁園春 長沙》第二課時教案(通用13篇)

    聽李老師講課之二時間:2004年9月8日星期三地點:成都新教育實驗外語學校高一三班教室授課老師:李鎮西老師聽課老師:羅老師,陳老師,桃夭,鐵皮鼓現場記錄:鐵皮鼓前面有眼保健操,順便進行班級教育:我發現有許多同學現在慢慢認識了,...

  • 沁園春·長沙說課稿(精選10篇)

    一、教學理念首先讓我來說一說我的教學理念。新課程強調活動體驗的學習方式,突出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誦讀理解,與他人交流,與文本對話的活動指向。...

  • 《沁園春 長沙》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通用15篇)

    《沁園春·長沙》知識要點與能力訓練一、知識要點1.文學體載的種類文學體載可分為小說、散文、戲劇、詩歌四大類。 2.中國詩歌發展的脈絡: 3.詩歌的分類①按題材可分:田園詩(代表人陶淵明) 山水詩(代表人王維) 邊塞詩(代表人岑參)...

  • 《沁園春 ● 長沙》(通用16篇)

    【教學目標】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與聯想,實現“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學目的。讓學生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主動積極地感受詩詞意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鑒賞詩詞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夠了解...

  • 《沁園春 長沙》學案設計(精選13篇)

    《沁園春 長沙》學案設計【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1)認識本詞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豪情壯志,能夠背誦本詞。(2)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領悟本詞“含蓄”、“精煉”、“優美”的語言特點,從而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 《沁園春.長沙》教案(通用17篇)

    【學習目的】1、感受毛澤東青年時代的偉大抱負和革命情懷。2、對比誦讀,了解詞的格律特點,加深對情感內涵的把握和理解。3、品味詞的語言和意境,了解詩詞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4、背誦全詞,提高朗讀能力。...

  • 沁園春長沙(精選13篇)

    《沁園春·長沙》教學目標1.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2.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3.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朗讀能力。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賞析詩句的表現力。...

  • 《沁園春·長沙》(精選17篇)

    沁園春 長沙一、教學設想 毛澤東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軍事家,是黨和國家的杰出締造者。同時他還是一位在文學書法領域有很深造詣的人,他一生釀愛古詩詞。...

  • 沁園春·長沙(精選13篇)

    1 沁園春 長沙[教學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鑒賞能力。二、了解古典詩詞形式。 三、背誦全詞。[重點與難點]詩詞欣賞與評價。...

  • 《沁園春.長沙》 課堂實錄及點評(精選2篇)

    《沁園春.長沙》第二課時 時間:2004年9月8日星期三 地點:成都新教育實驗外語學校高一三班教室 授課老師:李鎮西老師 聽課老師:羅老師,陳老師,桃夭,鐵皮鼓 現場記錄:鐵皮鼓 前面有眼保健操,順便進行班級教育:我發現有許多同學現在...

  • 《沁園春長沙》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鑒賞能力。二、背誦全詞。教學設想一、教時:1課時。二、重點與難點:詩詞欣賞與評價。三、學法指導: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 《沁園春 . 長沙》教案(精選13篇)

    教學目的: 1、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培養詩詞鑒賞能力。 2、有感情地朗誦好全詞。 重點與難點:詩詞欣賞與評價、吟誦。 學法指導:誦讀入境,欣賞詩意,鑒賞評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

  • 《沁園春·長沙》教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一、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鑒賞能力。二、背誦全詞。教學設想一、教時:1課時。二、重點與難點:詩詞欣賞與評價。三、學法指導: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通用13篇)

    第一課時課題;沁園春·長沙課型:詩詞閱讀欣賞課教材分析:這首詞是語文第三冊詩歌閱讀欣賞中的第一課。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毛澤東詞作博大、生動、雄渾的意境。本課時以詞的上片為教學的主要內容。...

  • 沁園春·長沙學案(通用3篇)

    學習目標1.學習毛澤東同志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遠大的抱負。2.體會宏闊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維能力。3.學習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朗讀能力。4.背誦這首詞學習重難點通過朗讀訓練,賞析詩句的表現力。...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万源市| 庆云县| 韩城市| 丹阳市| 克拉玛依市| 大渡口区| 集安市| 玉屏| 北流市| 疏附县| 淮北市| 长武县| 麦盖提县| 五河县| 湘乡市| 定安县| 镇巴县| 嘉义市| 翼城县| 兴隆县| 霸州市| 靖州| 额尔古纳市| 延寿县| 孙吴县| 乡宁县| 巴楚县| 江陵县| 乳山市| 辽源市| 阳高县| 长阳| 新丰县| 西平县| 旬阳县| 沅陵县| 嘉祥县| 顺平县| 吴堡县| 金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