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精選8篇)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不計其數、千里迢迢”等詞語的意思。
2、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從小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類共有家園的意識。
3、進一步掌握科學知識說明文的閱讀方法,能抓住要點,了解知識,并注意這類文章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向我們介紹的科學知識,知道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難點:進一步學會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并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教具準備: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
1、揭題,板題:20、意想不到的災害
2、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
(1)哪些是意想不到的災害?課文寫了哪些意想不到的災害?
(2)為什么稱它們是“意想不到的災害”?
二、初讀課文。
1、一讀課文,學會生字詞。
2、二讀課文,填寫表格。
三、檢查交流。
1、課后生字表組詞讀。
重點正音:蟾蜍泌
重點字形指導:蟾濫
2、課后詞語表中的詞語讀一讀,記一記。
3、交流表格填寫情況。
4、小結:通過對課文的讀和表格的填寫,你了解到了哪些科學知識?
板書:維持生態平衡是多么重要
四、深究原因。
1、導入:為什么說維持生態平衡十分重要?
(1)什么叫生態平衡?找出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2)出示句子,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A、“不論什么動物”你怎么理解?(不管是有益的動物還是有害的動物。)
B、指導朗讀。
2、為什么必須要保持平衡?
出示句子:動物在生活中有許多制約因素,如食物、天敵……泛濫成災。
(1)理解“泛濫成災”。
(2)聯系表格和課文內容,用“在泛濫成災,就是因為人們只想到,沒想到”說話。
(3)可見,即使是有益的動物,如果無限制地(大量繁殖),也會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災害)。因此,我們要努力(維持生態平衡)。
(4)那如果螃蟹、蟾蜍數量太少了或滅絕了,又會有怎樣的后果?
3、舉例說明一種動物(有益或有害)太多或太少,甚至滅絕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災害?
五、課堂練習。
1、完成課作1、2、3題。
2、談談收獲:了解到了哪些科學知識?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進一步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進一步學會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并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是怎樣的?
填空:讀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一要(把握文章介紹的知識要點),二要(琢磨文章的詞句怎樣把科學知識介紹得準確、生動)。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哪些科學知識?
二、琢磨文章詞句。
1、自由讀課文,體會,圈出重點詞句。2、反饋交流:
(1)不計其數的螃蟹,在26000公頃的稻田上咬稻稈,啃稻根,破壞了大片莊稼,造成了重大損失?
A、“不計其數”是什么意思?說明什么?(螃蟹泛濫成災。)
B、用“重大”修飾損失,說明什么?
C、指導朗讀。
(2)農田里,草叢中到處都是蟾蜍,它們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對澳大利亞的動物世界造成了威脅。
A、“到處”寫出了什么?(蟾蜍泛濫成災)
B、“受到毒害”與“造成了威脅”互換可以嗎?為什么?
(因為蟾蜍在農田里、草叢里活動,家畜也常在這些地方活動,有直接影響,所以文中說“受到毒害”;別的動物不生活在農田里、草叢里,所以文中說“造成了威脅”。二者在程度上有差別,課文作了準確的區別。)
C、指導朗讀。
(3)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4)動物在生活中有許多制約因素,如食物、天敵、疾病等,這使得動物的數量基本上保持穩定。一旦失去某一種制約因素,動物的數量就會大量增加,泛濫成災。……
三、再理思路,概括段意。
(1)(2)║(3)(4)║(5)║
1、味道鮮美的螃蟹會造成災害。
2、莊稼的衛士蟾蜍也會造成災害。
3、分析上述造成災害的原因,說明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完成課作第5題。
四、朗讀課文,總結全文。
1、朗讀課文。
2、談談自己學了這篇課文后的收獲。
五、課外拓展延伸。
1、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說說相互之間的制約作用。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說說文中那些詞用得準確生動。
2、課外收集一份有益動物成為有害,或有害動物為人類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們吃光了》或自由選題,寫一篇關于保護生態平衡的短文。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學會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詞語。
3.學習并運用科普文的閱讀方法,能抓住知識要點,了解實例,明白道理,知道語言特色。
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會科普說明文的學習方法,明白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難點: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 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初步理解25個詞語。
2.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過程
1.回顧導入。
《冬眠》學后,知道學習科普說明文有哪兩個基本要求一般該怎樣閱讀
(自學生字詞——抓知識要點——悟課文寫法。)
揭題《意想不到的災害》,繼續按這樣的順序學習課文。
2.自學質疑。
(1)學習生字詞。
(2)通讀全文,邊讀邊想。
課文寫了哪些災害為什么稱這些“災害”是意想不到的
劃出不懂的問題。
(3)指名讀課文,檢查初知理解,質疑問難。
隨機交流字詞:字音:肴、迢、泌、濫、畜牧
字形:蟾、濫、蔗
詞義可結合課文理解。
3.默讀分段。
出示句子:
本來對人類有益的螃蟹和蟾蜍,為什么會成災呢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這是什么句子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獨立分段,全班統一。
說說段落大意。
4.鞏固作業。
作業本上第2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用舉例、擺數字的方法說明道理的寫法。
2.懂得生態平衡的意義,增強環保與生態平衡意識。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聽寫字詞。
2、閱讀課文。
(1)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課文用哪些事實來說明這個道理?
(2)閱讀填表:
時間 地點 造成損失 災害原因
1980 西班牙 產稻區26000公頃稻田 被蟹破壞
中東地區
浙江紹興
一千多年前
幾十年前
1983年2月
教師光指導學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災,然后讓學生獨立閱讀填寫,“災害原因”欄暫不填。
學生填表結束,四人議論,全班交流評議。
(3)體會用詞的準確。
(4)默讀思考:為什么平常對人類有益的東西也會變成災害這些竟想不到的災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默讀劃找——全班交流——填寫“災害原因”欄。
(5)讀書歸納。第二段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什么動物”指哪些動物為什么要保持平衡什么叫制約因素
(6)訓練說話:用“如果……就……;一旦”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對動物的制約作用。
3.練習作業。
(1)完成作業本第5題。
(2)調查關于生態平衡方面的知識、事例。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嘗試用實例說明保持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1.回顧總結。
(1)我們的學習任務是什么課文講哪幾件意想不到的災害作者介紹這些事例是為了什么
(2)課文和《冬眠》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相同:運用數字,用詞準確。
不同:課文先舉例后分析說理。
(3)還有什么疑難問題讀課文,看周圍,有什么話想說
2、拓展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如: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如暖冬)引起的災害,人口繁殖速度過快引起的危害,動物種群減少的危害等。
4、作業:
用你查找到的實例,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篇短文介紹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這篇科普說明文用螃蟹和蟾蜍泛濫成災的事實,告訴我們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用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介紹的知識要點,體會課文在遣詞造句上的準確性。
2、學會生字,理解"生態平衡、制約因素"等詞語。
3、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4、培養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生態平衡",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到會有一位陌生的老師來給你們上課?這種情況我們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就是--意想不到。(出示"意想不到")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內容太多了,你能用"意想不到的( )"說說嗎?
是的,意想不到的喜訊帶給我們的是驚喜;意想不到的現象能引起我們的思索。今天,我們卻要探討一個沉重的話題:意想不到的災害(出示、齊讀課題)
2、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學習此類文章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出示單元學習提示)
二、初讀課文,了解知識要點
1、 自讀課文,思考:A 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科學道理?
B 圈出文中用得準確生動的詞語,并能說說為什么?
C 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不懂的地方作好讀書記號。
2、 檢查: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維持生態平衡是多么重要(讀)
理解"生態平衡",展示生態圖(結合課件、常識課食物鏈的有關知識)
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讀)
三、深讀課文
1、
為了說明這個結論,課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寫法?又是如何把知識要點介紹得準確。體會舉例方法的作用,再次理解"意想不到",結合朗讀指導。指導字音、字形"蟾蜍、分泌"。
事例受災地災源原先的作用造成的后果說明
1西班牙
中東
浙江紹興螃蟹味道鮮美,
營養豐富。 咬稻桿,啃稻根,破壞大片莊稼,侵入人們住宅,擾亂了人們生活。維持生態平衡多么重要
2澳大利亞
日本大島蟾蜍是捕食害蟲的好手,保護莊稼的衛士。 使牛羊家畜受到毒害,對動物世界造成威脅,對人們造成傷害。
A、不計其數的螃蟹,在26000公頃稻田上咬稻桿,啃稻根,破壞了大片莊稼,造成了重大損失。(理解"不計其數",體會"重大"及詞語的相互呼應關系)
B、農田里,草叢中到處是蟾蜍,它們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對澳大利亞的動物世界造成了威脅。("受到毒害"和"造成威脅"互換位置)
C、幾百萬只青蟹不但咬死莊稼,毀壞農田,而且成群結隊地侵入人們的住宅,擾亂了人們的生活。
D、螃蟹爬得田里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2、看了這么多人類的朋友因數量太多反而成為災害的例子,我們不禁產生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引入第三段。
理解: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1)"不論什么動物"你是怎么理解的?
(2)的動物不能讓它無限制地大量繁殖,的動物也不能全部消滅光。
理解"制約因素",穿插進行"如果……就……"的句式訓練,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動物的制約作用。(生態圖)
3、看板書小結,讀結尾,句式變換進一步體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明白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4、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災害。(指導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徑)
四、拓展延伸
1、 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說說相互之間的制約作用。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說說文中那些詞用得準確生動。
2、 課外收集一份有益動物成為有害,或有害動物為人類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們吃光了》或自由選題,寫一篇關于保護生態平衡的短文。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4
陳國鋒
教學目標
1.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學會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詞語。
3.學習并運用科普文的閱讀方法,能抓住知識要點,了解實例,明白道理,知道語言特色。
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會科普說明文的學習方法,明白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難點: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 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學會生字,初步理解25個詞語。
2.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過程
1.回顧導入 。
《冬眠》學后,知道學習科普說明文有哪兩個基本要求?一般該怎樣閱讀?
(自學生字詞——抓知識要點——悟課文寫法。)
揭題《意想不到的災害》,繼續按這樣的順序學習課文。
2.自學質疑。
(1)學習生字詞。
(2)通讀全文,邊讀邊想。
課文寫了哪些災害?為什么稱這些“災害”是意想不到的?
劃出不懂的問題。
(3)指名讀課文,檢查初知理解,質疑問難。
隨機交流字詞:字音:肴、迢、泌、濫、畜牧
字形:蟾、濫、蔗
詞義可結合課文理解。
3.默讀分段。
出示句子:
本來對人類有益的螃蟹和蟾蜍,為什么會成災呢?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這是什么句子?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獨立分段,全班統一。
說說段落大意。
4.鞏固作業 。
作業 本上第2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課文用舉例、擺數字的方法說明道理的寫法。
2.懂得生態平衡的意義,增強環保與生態平衡意識。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
聽寫字詞。
2、閱讀課文。
(1)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課文用哪些事實來說明這個道理?
(2)閱讀填表:
時間 地點 造成損失 災害原因
1980 西班牙 產稻區26000公頃稻田 被蟹破壞
中東地區
浙江紹興
一千多年前
幾十年前
1983年2月
教師光指導學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災,然后讓學生獨立閱讀填寫,“災害原因”欄暫不填。
學生填表結束,四人議論,全班交流評議。
(3)體會用詞的準確。
(4)默讀思考:為什么平常對人類有益的東西也會變成災害?這些竟想不到的災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默讀劃找——全班交流——填寫“災害原因”欄。
(5)讀書歸納。第二段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什么動物”指哪些動物?為什么要保持平衡?什么叫制約因素?
(6)訓練說話:用“如果……就……;一旦”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對動物的制約作用。
3.練習作業 。
(1)完成作業 本第5題。
(2)調查關于生態平衡方面的知識、事例。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
1、進一步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嘗試用實例說明保持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
1.回顧總結。
(1)我們的學習任務是什么?課文講哪幾件意想不到的災害?作者介紹這些事例是為了什么?
(2)課文和《冬眠》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相同:運用數字,用詞準確。
不同:課文先舉例后分析說理。
(3)還有什么疑難問題?讀課文,看周圍,有什么話想說?
2、拓展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如: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如暖冬)引起的災害,人口繁殖速度過快引起的危害,動物種群減少的危害等。
4、作業 :
用你查找到的實例,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篇短文介紹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5
陳國鋒
教學目標 :
1、用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介紹的知識要點,體會課文在遣詞造句上的準確性。
2、學以致用,自己讀懂一篇科普說明文。
3、激發學生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教學重點:學會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正反說理的方法。
教學過程 :
1、復習引入。
(1)、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什么文章?學習此類文章必須把握什么?(出示單元學習提示)
(2)、《意想不到的災害》這篇課文的寫作目的是要告訴我們什么?(板書:維持生態環境是多么重要)
(3)、為了說明這個結論,課文主要采用了說明寫法?(板書:舉例子)
(4)、我們已經明白了這些例子,這節課我們按照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繼續學習課文。
2、扶學第一段。
(1)、自由讀,劃出你認為說明十分準確的句子,點出重點詞,說說為什么你覺得說明非常準確?再讀體會。(板書:讀、找、品、讀)
(2)、四人組交流,穿插板書:舉數字
(3)、全班交流,朗讀指導:因為這些詞語說明得非常準確生動,所以朗讀時要把這些詞語處理得相對突出一些。
自由準備,知名讀,集體讀。
(4)、還有說明的非常準確生動的詞句嗎?試著分析
3、放學第二段。(讀、找、品、讀)
四人組學習,討論,匯報,師點撥,朗讀(請匯報的同學試讀,同學評議)
還有其他詞句嗎?繼續分析、點撥。
引入:看了這么多人類的朋友因數量太多反而成為災害的例子,我們不禁產生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引入第三段。
4、學習第三段。
(1)、用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自學此段。
(2)、交流知識點及遣詞造句的準確性。
穿插板書:不論……都……、制約因素、基本上、一旦……就……
在“制約因素”這里穿插進行“如果……如果(反之)……”的句式訓練。
介紹正反說理的方法,朗讀體會。
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引起的災害。
(3)、看板書小結。
(4)、引入閱讀:我們已經積累了一點閱讀科普說明文的經驗,現在讓我們檢驗一下自己的閱讀水平,好嗎?
5、閱讀指定的科普說明文。
(1)、自由組合,一起學習、討論。
(2)、交流,點撥。
6、課堂總結。
上了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學會生字,掌握“千里迢迢”等詞語。
3.學習并運用科普文的閱讀方法,能抓住知識要點,了解實例,明白道理,知道語言特色。
重點與難點:
重點:學會科普說明文的學習方法,明白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難點: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 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初步理解25個詞語。
2.了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二)教學過程
1.回顧導入。
《冬眠》學后,知道學習科普說明文有哪兩個基本要求?一般該怎樣閱讀?
(自學生字詞——抓知識要點——悟課文寫法。)
揭題《意想不到的災害》,繼續按這樣的順序學習課文。
2.自學質疑。
(1)學習生字詞。
(2)通讀全文,邊讀邊想。
課文寫了哪些災害?為什么稱這些“災害”是意想不到的?
劃出不懂的問題。
(3)指名讀課文,檢查初知理解,質疑問難。
隨機交流字詞:字音:肴、迢、泌、濫、畜牧
字形:蟾、濫、蔗
詞義可結合課文理解。
3.默讀分段。
出示句子:
本來對人類有益的螃蟹和蟾蜍,為什么會成災呢?生物學家告訴我們,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這是什么句子?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獨立分段,全班統一。
說說段落大意。
4.鞏固作業。
作業本上第2題。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用舉例、擺數字的方法說明道理的寫法。
2.懂得生態平衡的意義,增強環保與生態平衡意識。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入。
聽寫字詞。
2、閱讀課文。
(1)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課文用哪些事實來說明這個道理?
(2)閱讀填表:
時間 地點 造成損失 災害原因
1980 西班牙 產稻區26000公頃稻田 被蟹破壞
中東地區
浙江紹興
一千多年前
幾十年前
1983年2月
教師光指導學生填1980年西班牙的蟹災,然后讓學生獨立閱讀填寫,“災害原因”欄暫不填。
學生填表結束,四人議論,全班交流評議。
(3)體會用詞的準確。
(4)默讀思考:為什么平常對人類有益的東西也會變成災害?這些竟想不到的災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默讀劃找——全班交流——填寫“災害原因”欄。
(5)讀書歸納。第二段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不論什么動物”指哪些動物?為什么要保持平衡?什么叫制約因素?
(6)訓練說話:用“如果……就……;一旦”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對動物的制約作用。
3.練習作業。
(1)完成作業本第5題。
(2)調查關于生態平衡方面的知識、事例。
第3課時
教學目標:
1、進一步了解由于生態失衡造成災害的原因,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增強環保和生態意識。
2、嘗試用實例說明保持生態環境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1.回顧總結。
(1)我們的學習任務是什么?課文講哪幾件意想不到的災害?作者介紹這些事例是為了什么?
(2)課文和《冬眠》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
相同:運用數字,用詞準確。
不同:課文先舉例后分析說理。
(3)還有什么疑難問題?讀課文,看周圍,有什么話想說?
2、拓展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如: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如暖冬)引起的災害,人口繁殖速度過快引起的危害,動物種群減少的危害等。
4、作業:
用你查找到的實例,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篇短文介紹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7
佚名
教材分析:
這篇科普說明文用螃蟹和蟾蜍泛濫成災的事實,告訴我們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
1、用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介紹的知識要點,體會課文在遣詞造句上的準確性。
2、學會生字,理解“生態平衡、制約因素”等詞語。
3、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4、培養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生態平衡”,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到會有一位陌生的老師來給你們上課?這種情況我們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就是——意想不到。(出示“意想不到”)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內容太多了,你能用“意想不到的( )”說說嗎?
是的,意想不到的喜訊帶給我們的是驚喜;意想不到的現象能引起我們的思索。今天,我們卻要探討一個沉重的話題:意想不到的災害(出示、齊讀課題)
2、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學習此類文章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出示單元學習提示)
二、初讀課文,了解知識要點
1、 自讀課文,思考:A 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科學道理?
B 圈出文中用得準確生動的詞語,并能說說為什么?
C 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不懂的地方作好讀書記號。
2、 檢查: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維持生態平衡是多么重要(讀)
理解“生態平衡”,展示生態圖(結合課件、常識課食物鏈的有關知識)
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讀)
三、深讀課文
1、 為了說明這個結論,課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寫法?又是如何把知識要點介紹得準確。體會舉例方法的作用,再次理解“意想不到”,結合朗讀指導。指導字音、字形“蟾蜍、分泌”。
事例 受災地 災源 原先的作用 造成的后果 說明
1 西班牙
中東
浙江紹興 螃蟹 味道鮮美,
營養豐富。 咬稻桿,啃稻根,破壞大片莊稼,侵入人們住宅,擾亂了人們生活。 維持生態平衡多么重要
2 澳大利亞
日本大島 蟾蜍 是捕食害蟲的好手,保護莊稼的衛士。 使牛羊家畜受到毒害,對動物世界造成威脅,對人們造成傷害。
A、不計其數的螃蟹,在26000公頃稻田上咬稻桿,啃稻根,破壞了大片莊稼,造成了重大損失。(理解“不計其數”,體會“重大”及詞語的相互呼應關系)
B、農田里,草叢中到處是蟾蜍,它們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對澳大利亞的動物世界造成了威脅。(“受到毒害”和“造成威脅”互換位置)
C、幾百萬只青蟹不但咬死莊稼,毀壞農田,而且成群結隊地侵入人們的住宅,擾亂了人們的生活。
D、螃蟹爬得田里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2、看了這么多人類的朋友因數量太多反而成為災害的例子,我們不禁產生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引入第三段。
理解: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1)“不論什么動物”你是怎么理解的?
(2)的動物不能讓它無限制地大量繁殖,的動物也不能全部消滅光。
理解“制約因素”,穿插進行“如果……就……”的句式訓練,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動物的制約作用。(生態圖)
3、看板書小結,讀結尾,句式變換進一步體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明白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4、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災害。(指導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徑)
四、拓展延伸
1、 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說說相互之間的制約作用。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說說文中那些詞用得準確生動。
2、 課外收集一份有益動物成為有害,或有害動物為人類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們吃光了》或自由選題,寫一篇關于保護生態平衡的短文。
浙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意想不到的災害》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這篇科普說明文用螃蟹和蟾蜍泛濫成災的事實,告訴我們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
1、用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自主探索學習課文,了解課文介紹的知識要點,體會課文在遣詞造句上的準確性。
2、學會生字,理解“生態平衡、制約因素”等詞語。
3、知道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激發學生自覺維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4、培養學生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學習科普說明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生態平衡”,增強學生的環保與生態意識。
教學準備:收集當地環保和生態保護狀況正反兩面的事例。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到會有一位陌生的老師來給你們上課?這種情況我們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就是——意想不到。(出示“意想不到”)
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內容太多了,你能用“意想不到的( )”說說嗎?
是的,意想不到的喜訊帶給我們的是驚喜;意想不到的現象能引起我們的思索。今天,我們卻要探討一個沉重的話題:意想不到的災害(出示、齊讀課題)
2、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學習此類文章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出示單元學習提示)
二、初讀課文,了解知識要點
1、 自讀課文,思考:A 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科學道理?
B 圈出文中用得準確生動的詞語,并能說說為什么?
C 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不懂的地方作好讀書記號。
2、 檢查: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維持生態平衡是多么重要(讀)
理解“生態平衡”,展示生態圖(結合課件、常識課食物鏈的有關知識)
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讀)
三、深讀課文
1、 為了說明這個結論,課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寫法?又是如何把知識要點介紹得準確。體會舉例方法的作用,再次理解“意想不到”,結合朗讀指導。指導字音、字形“蟾蜍、分泌”。事例受災地災源原先的作用造成的后果說明1西班牙
中東
浙江紹興螃蟹味道鮮美,
營養豐富。 咬稻桿,啃稻根,破壞大片莊稼,侵入人們住宅,擾亂了人們生活。維持生態平衡多么重要2澳大利亞
日本大島蟾蜍是捕食害蟲的好手,保護莊稼的衛士。 使牛羊家畜受到毒害,對動物世界造成威脅,對人們造成傷害。
A、不計其數的螃蟹,在26000公頃稻田上咬稻桿,啃稻根,破壞了大片莊稼,造成了重大損失。(理解“不計其數”,體會“重大”及詞語的相互呼應關系)
B、農田里,草叢中到處是蟾蜍,它們分泌的毒汁使得牛羊等家畜受到毒害,對澳大利亞的動物世界造成了威脅。(“受到毒害”和“造成威脅”互換位置)
C、幾百萬只青蟹不但咬死莊稼,毀壞農田,而且成群結隊地侵入人們的住宅,擾亂了人們的生活。
D、螃蟹爬得田里都是,水稻被咬得精光。
2、看了這么多人類的朋友因數量太多反而成為災害的例子,我們不禁產生了一個什么問題呢?引入第三段。
理解:不論什么動物,它們在自然界生存,都必須和周圍的生態環境保持平衡。
(1)“不論什么動物”你是怎么理解的?
(2)的動物不能讓它無限制地大量繁殖,的動物也不能全部消滅光。
理解“制約因素”,穿插進行“如果……就……”的句式訓練,說說食物、天敵、疾病等動物的制約作用。(生態圖)
3、看板書小結,讀結尾,句式變換進一步體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明白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4、說說自己所知道的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所引起的意想不到的災害。(指導收集信息的方法、途徑)
四、拓展延伸
1、 閱讀《蛇與莊稼》
(1)自讀,繪制食物鏈圖,說說相互之間的制約作用。
(2)說說你明白了什么。
(3)說說文中那些詞用得準確生動。
2、 課外收集一份有益動物成為有害,或有害動物為人類造福的材料,在班上交流。
3、以《假如青蛙被我們吃光了》或自由選題,寫一篇關于保護生態平衡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