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精選15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3、了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二、初讀,整體感知:
(教師范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22小節)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
注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
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17、18節)
3
問題一:
為什么第17 自己”?
能達到美的境界。問題二:
第19為什么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于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
宗教為主題?ɡ斀忝玫奈璧敢餐瑯尤绱耍绲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說說,為什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為什么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奮。一直筆耕不輟,堅
六、比較閱讀:
美。
七、結束語: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即使是與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靜穆、粲然、妥帖、嗔視、叱咤風云、盡態極妍、渾身解數”等詞語。
2.通過課文,從文學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藝術,豐富文化素養。
過程與方法
1.感受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
2.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
3.揣摩文章運用語言表現藝術形象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吸收外國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性情。
教學重點
欣賞優美生動的語言描寫。
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優美,用詞豐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給人以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享受。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深入品味,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語言技巧,把卡拉瑪姐妹優美酌舞蹈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視覺形象。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應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深人體悟形體語言的內涵。
教具準備
PPT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思路
誦讀感知文意,研讀精彩句段。知識遷移課堂延伸,豐富素養。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印度舞蹈視頻)請大家用心欣賞這兩張圖片和一段舞蹈,觀后試著說一說你的感受。(學生試說)可當要我們用語言文字來描述這種美好的享受時,許多同學為難了。那么,如何將這種藝術享受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呢?)同學們不用著急。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篇散文──《觀舞記》。相信大家會有許多收獲。
(板書文題、作者)
二、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全班齊讀)
1、積累字詞,了解印度舞蹈的特點
2、品味文中描寫舞蹈的語句,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
3、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用優美的語言,巧妙的修辭手法表現視覺形象,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語文實際運用能力。
三、預習檢測(方法:小組展示,由小組長安排本組成員分工展示;)
1、走近作者(請學生介紹,不足之處老師補充。)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女作家、兒童文學家!拔逅摹睍r,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 “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2、給加粗字注音
顰蹙 粲然 嗔視 叱咤風云
盡態極妍 雛鳳 花鬘
斗藪 渾身解數 妥帖 褶裙
(2)釋義(建議:可采用競答的形式)
本色當行:做本行的事,成績十分顯著。
解數:舊指武術的架勢,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風云:形容威力極大。
靜穆:安靜莊嚴。
盡態極妍:使儀態和麗質最充分地顯示出來。
驚鴻:驚飛的鴻雁,形容美人體態輕盈。
顰蹙:皺著眉頭,形容憂愁的樣子。
妥貼:恰當;十分合適。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進入文本,大聲地自由地讀課文1——10自然段,探討以下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對學)
(1).作者無法說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
(2.)作者不得不說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
(3.)作者努力說出自己感受的句子是
2、這“飛動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如此震撼作者的心靈。你認為兩姐妹的舞蹈美在哪里?(小組展示:1、.由一人確定角度——我們發現“美”在 上;
2.用自己小組喜歡的方式讀句子;3.由一人對所找句子進行簡單地品析。)
五、精講延伸
她們為什么能表演出這么優美的舞蹈?
六、達標檢測(課堂部分學生展示;課下以200到300字的小作文體現在作業本上)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學習課文的寫法,運用優美的詞語,巧妙的修辭把欣賞到的美描繪出來。(詞、句子、片段都可以)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不斷的感受著美的文字,美的舞蹈。最后,讓我們將我們一顆顆贊嘆感謝的心,像一朵朵的紅花似的穿成花串,獻給在座的同學們,獻給聽課的老師們,獻給卡拉瑪姐妹,獻給冰心奶奶。感謝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蹈,感謝冰心奶奶高超的語言文字,感謝楊麗萍老師,感謝這世上美好的一切。祝愿各位的每一天都能像舞蹈一樣精彩!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3、了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二、初讀,整體感知:
在第一遍閱讀時,一般采用默讀的方法來通讀全文,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F在,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呢?請你試著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如果能寫在筆記本上則更好。
——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再次閱讀文章。在這次閱讀時,我們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筆來,邊讀邊動筆做些圈點勾畫:
1,先給課文標上小節號。(共22小節)
2,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注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閱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思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3,在自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到的不理解的語句?
問題一:
為什么第17小節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
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
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問題二:
第19小節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為什么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點?
。ɡ首x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用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于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宗教為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說說,為什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說說為什么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冰心老人之所以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首先可能是她從小就對文學懷有極大的興趣,觀察或寫作時能全身心地投入。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吸取了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奮。從她十幾歲開始發表文章到她逝世,一直筆耕不輟,堅持寫作近八十年。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六、比較閱讀:
下面,讓我們來閱讀當代詩人艾青先生的詩歌《給烏蘭諾娃》,這也是作者在欣賞了一場優美的舞蹈表演后的所思所感。
再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選段,看看他怎樣用語言來描繪音樂的美。
七、結束語:
同學們,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即使是與寫作或舞蹈離得很遠,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才可能創造出更優美的現代文明。
八、家庭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3
【背景】
舞臺藝術的美妙,往往是可觀而不可言,作者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傳神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的精湛表演,使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教學此文,在立足理解文章的語言之外,可進行擴展閱讀,打開學生的審美視野,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實錄】
1、片段一:
課前五分鐘,我已經在黑板上寫下了一些詩句,“珠纓炫轉星宿搖,花蔓斗藪龍蛇動”“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huo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一部分同學在我寫時就已經在下面小聲念誦,于是,我讓大家大聲地誦讀一遍,同學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黑板上的詩句。“你們知道這幾句詩寫了哪種藝術?”“舞蹈!睂W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鑒于《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這首詩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我稍加解釋。劍器舞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勁舞,“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是側面描寫,通過觀者和天地的反應反襯出劍器舞的聲勢;“huo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指舞者舞姿低垂時好象后羿射落了九個太陽,高揚時好象天帝駕著龍在天空翱翔;舞者出場時往往鑼鼓震天,待舞蹈正式開始,鑼鼓聲戛然而止,所以“來如雷霆收震怒”;舞蹈時,光艷四射,魅力無窮,氣勢宏偉,結束時,卻只見一素衣女子立場地中,所以“罷如江海凝清光”。給學生稍作講解,可以加深印象,利于積累。
2、片段二:
“現在,且看著名女作家冰心是如何描繪舞蹈的?讓我們隨著冰心優美的語言去欣賞卡拉瑪姐妹所表演的印度古典舞蹈之一──婆羅多舞。”接著,要求學生自由地放聲地朗讀第11至18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并說說為什么。
學生甲:我認為第13段寫得好,非常生動形象。
師:能不能說得更具體點兒?
學生甲:比如,“深深地低頭合掌”“亮出秀麗的面龐”“能說出萬千種話的一對長眉,一雙眼睛”,這分明是眉目傳情。
該生一邊說一邊做了個低頭合掌的動作,引起一片笑聲。此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學生紛紛舉手發言。
“老師,我喜歡第17自然段。”話音剛落,引起了一片共鳴。確實,這一段用了一組排比句,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神態的多變,舞姿的優美,舞藝的精妙。受第一位同學的啟發,我要求學生在欣賞此段時,要向全班摹擬舞者的神態動作。這下學生興奮不已,“雙眉顰蹙”“笑頰粲然”“低回婉轉的嬌羞”“張目嗔視”“叱咤風云的盛怒”“畫眼描眉”“蛇舞”等等,其中不少同學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活動中,在快樂中學習語文,樂趣無窮。任何時候,都不應該輕視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3、片段三:
“對一篇課文,怎樣才算讀進去了呢?我們不僅要能欣賞,還要去研究,要提出問題,沒有讀進去的人,是提不出問題的。問題越多,恰恰證明你讀懂了。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嘛!面對課文,面對作者,當然也包括面對老師,沒有什么是不可以質疑的!只要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就提出來吧,一個字一句話都可以,我看看哪位同學最善于思考!
稍微停頓后,一女生站了起來!袄蠋,‘如同一個嬰兒,看到了朝陽下一朵耀眼的紅蓮,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驚喜,但是除了咿呀之外,他找不到合適的語言’這一句我不理解!
師:程蔚藍同學勇氣可嘉,這句話確實是個難點。(聽到表揚,她喜上眉梢)
師:“朝陽下耀眼的紅蓮”和“深林中旋舞的孔雀”是很美的,你看到了心情會怎樣?
生:又驚又喜。
師:為什么找不到合適的語言?
一位平時較調皮的男生高高舉起了手,“因為他是一個嬰兒,還不會說話,只會咿呀!保ㄈ嘈α耍
副班長站了起來,他平時想得挺深,總是很有見地。他侃侃而談:“我認為這里是比喻的說法,作者的意思是舞蹈實在太美了,美得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作者很謙虛!
學生說得太好了,我高興地問程蔚藍:“這個回答你滿意了嗎?”她欣然點頭。接著,問題紛至沓來。
“‘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這句話,本來跳舞者應該心里時時有觀眾,怎么能夠忘懷觀眾,也忘懷自己呢?”
“開頭用的幾個排比句,意思大致相同,我覺得有點羅嗦!
“為什么要在臺中間的小桌上供奉一尊濕婆天的舞像?”……
4、片段四:
請一位學生上臺表演吹口琴《送別》(事先安排),全班同學寫寫聆聽時的感受,一、二百字。
【課后反思】
在接下來的課中,我們又閱讀了葉君健的《看戲》,以及高爾斯華綏的《觀舞》,視野向課外延伸。
執教新課程一年來,我常想,新課程究竟應該怎么上,思路時而模糊,時而清晰。在探索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我想,作為教師,應該具備先進的教學理念,深厚的人文底蘊,獨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對語言的敏感以及對語文教學的一份執著。
語文課堂是一個學生建構自己思想與語言的動態的場,學習是一個學生內部的通過外在關系消解他原有思維-語言模式進而建構新的語言-思維模式的過程。課堂,讓學生沉入文本,精讀細節,感受語言,體味情感;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平等對話,發展思維。
上一篇:《觀舞記》學習要點
下一篇:《聽泉》教案4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4
廣東廣州市19中 雷陸地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保~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钡鹊扔刑荻鹊恼Z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蔽覀兊膶W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ㄔ趯W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5
3月2日,縣初中語文七年級備課會在我校開展,錢庫鎮一中的陳秋扇老師上了一堂《觀舞記》公開課,課后有關人員還組織了對此課的評議。聽完后,我自己回去準備了一下這課的教案。上完課后,我自己給自己評課。
教學本文,我立足在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得到精神上的營養,開闊胸懷。其次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與文本有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發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為宗旨,指導學生深入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覺得自己還可以的地方是:能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于表現自己,樂于表現自己。遺憾的地方:由于時間關系,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學生審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積淀。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千手觀音》這個舞蹈時,出現無法用準確的語言進行描繪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是對舞蹈藝術缺乏了解,二是學生語言比較蒼白。這也是今后教學應該努力的方向。教學設計與學生的表現相距仍有一段距離,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難以出現,這說明教師自身應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己的教育機智!
總之,應該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上一篇:《觀舞記》教學反思3
下一篇:《觀舞記》教學反思1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6
廣東廣州市19中 雷陸地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钡鹊扔刑荻鹊恼Z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蔽覀兊膶W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ㄔ趯W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ㄒ龑W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內容是:“新課標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以下我將從“教學目標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教學程序”等七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誠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指正。
一、說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語文”,即“語言”和“文字”,因此我把積累字詞作為本課的知識目標之一;同時,根據單元學習要求,我把“了解印度舞蹈的特點”作為本課的知識目標之二。
2、能力目標:根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的能力目標定為:(1)體會文章精妙的語言魅力,學習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2)感受舞蹈藝術“飛動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
3、情感目標:新課標強調在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能力,而《觀舞記》正是一篇反映印度舞蹈文化的絕妙佳作。因此,我把本課的情感目標確定為“引導學生廣泛接觸吸收外國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性情”。
二、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新課標要求初中學生在閱讀時能夠“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根據單元學習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知識結構特點,特確定本課教學重點為:“學習作家冰心大量運用修辭手法描寫視覺形象的寫作手法,品味并積累優美的語句。”
2、教學難點 :同時,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能力,而初一正是學生開始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的時期,但他們的鑒賞能力還是很有限的,運用語言描述視覺美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難點 確定為:“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
三、說教法:
1、誦讀法:新課標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以利于他們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所以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是瑯瑯書聲。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與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將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放聲朗讀、美讀和朗讀挑戰等途徑深入品課文味。
2、聯想想象法。《觀舞記》是當代散文中以生動優美的語言來寫視覺形象的絕妙佳作,需要教師啟發學生在讀課文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麗形象,深入體悟語言的內涵,主要運用在“自主學習——讀雅句”等環節。
四、說學法:
在當今信息時代,現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學到知識,而是如何使他們學會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我將指導學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充分預習:通過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問題,鍛煉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為上課的相關環節做好準備。
2、小組合作學習:將全班學生按綜合素質等方面搭配,以四人為一組,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和全班交流。因為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對課文不理解的內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共同突破本課教學重點“生動的語言描寫”及教學難點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
五、說教學手段:
1、印度舞蹈視頻和圖片:在課堂教學過程 中穿插激情四溢的印度舞蹈視頻和圖片,可以創設一個與文章基調相一致的生活情境與情感基調,帶學生置身于相應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情感與作品的情感積極交融,產生強烈而深厚的情感反應,從而喚起學生的審美感受。
2、中國舞蹈的視頻資料:結尾播放精致典雅的中國舞蹈《千手觀音》的視頻資料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悟中外文化的不同,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從而獲得人生啟迪。
六、說教學評價:
1、小組擂臺積分榜:為了更好的展開小組合作學習,針對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組擂臺積分榜”進行軟件評價。比如在“自主學習——讀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等環節,都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為該小組加上一顆五角星予以獎勵,最后根據小組積分情況給予口頭或操行分的鼓勵。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協作精神。
2、教師的語言評價: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實際情況,我將給予形式多樣的語言評價,增強學生自信心,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如“太好了,聰明的阿凡提都比不過你!”、 “像這樣的學習態度,特別好,不但理解,還有自己的見解!”、“你的回答很精彩,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嗎?”等。
七、說教學程序:
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 ,參照教學重、難點,我將主要以“情景導入 ——說舞蹈”、“自主學習——讀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延伸提高——用妙語”、“課堂小結——談感受”等五個環節來展開教學活動。
1、情景導入 ——說舞蹈(3分鐘):
以多媒體展示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導入 ,使學生直觀感覺到舞蹈的優美,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容易回答問題為開端,由此引發學習課文的強烈欲望,讓學生帶著成功的喜悅,輕松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2、自主學習——讀雅句(13分鐘):
放手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由學生結合課前預習情況提出本課應該掌握的字詞,再用一句話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實現對課文的初步感知。不足之處由老師補充。
學生自由誦讀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者段落,并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習慣。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學生邊讀邊評邊議,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并作好評價的引導,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用放大鏡觀察別人的優點”等。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朗讀挑戰”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在此過程中,若遇冷場,老師機智加入朗讀,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在這一環節中實現兩個問題的探究:“概括出印度舞蹈的特點”“課文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飛動的‘美’的?”這樣可以讓零散的朗讀演變為對有效信息的整理。
3、合作交流——解困惑(14分鐘):
學生課前已充分預習,在此環節中我將指導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針對學生課前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預計主要有這樣的幾個問題:(1)“文中為什么有這么多‘假如’?”(2)“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3)“‘我們雖然不曉得故事的內容,但是我們的情感,卻能隨著她的動作,起了共鳴!’在作者觀看時,即看不懂,為什么會起共鳴?”(4)“文中說: ‘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怎樣理解這句話?”
在師生的互動中,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心得,此時讓學生自由發問,師生共同合作解決疑惑。如果有需要掌握但學生沒有提及的問題,老師可以靈活地提出,組織學生解決。以突破本課教學重點“生動的語言描寫”及教學難點 “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審美觀”。
4、延伸提高——用妙語(7分鐘):
學生觀看中國舞蹈《千手觀音》片斷,有了感悟再來動筆按照要求進行寫作練習。這樣才能真正讓知識成為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晶,也可以很好地體會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后全班交流,教師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準確優美的文筆以及修辭手法的正確運用。
5、課堂小結——談感受(3分鐘):
新課標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因此,先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學習本課的感受,再由教師在此基礎上總結、引導,并布置作業 :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這樣才能真正使課前、課堂和課后成為一個有效的整體。
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盡量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的思路貫穿課堂始終;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提高其交往技能,開拓其思維;對學生多給予肯定,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最終讓新課標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 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最后,請允許我以本課的結束語作為今天說課的結束語:讓我們用明亮的眼睛去觀察,用聰敏的雙耳去傾聽,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用靈巧的雙手去描繪,用優美的語言去表述,因為藝術——就在你我身邊!
謝謝!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8
《觀舞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積累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中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舞姿的語句。
2、過程與方法:自主朗讀、合作探究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價值觀: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欣賞優美、生動的舞蹈藝術描寫。
教學難點:
1、欣賞優美生動的對舞蹈藝術的語言描寫。
2、通過反復吟詠作者觀舞后的感受,初步培養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
2、師生上網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以舞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說說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說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于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們敬愛的冰心奶奶記敘自己觀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觀舞記》
二、配樂朗讀,整體感知
1資料助讀:師生交流介紹作者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家!拔逅摹睍r,她開始寫小說、詩歌。她的散文語言清新秀麗,自成一體,稱為“冰心體”,影響很大。許多作品被譯成英、法、日、俄等多種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詩歌《春水》《繁星》等。
2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后談初讀體會(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讀時以輕音樂陪襯。)
3提出思考題:此文是寫給誰的?作者為何要送給他們?(由此問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三、品讀課文,集體探究。
1、師:冰心的描繪,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們的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呢?能否從文中找出兩個字概括?(飛動。)
2、師:這種美在文中哪些具體語段得到生動的描繪?(16、17、18三個自然段。)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導學生用怎樣的感情、語調來朗讀,然后指名一位朗讀能力強的學生示范讀16自然段,接下來男女生分角色讀17、18自然段。初一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分角色朗讀能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朗讀的語感。)
3、師:此時此刻,讓你對這三個自然段作一個選擇,你最喜歡哪一自然段?為什么?
(學生大多會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師不能否定其他學生喜歡16、18自然段。
根據大多數學生的回答,對17自然段進行小組研討,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讓學生體會語言特點,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討論后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體學生有感情地齊讀17自然段。
4、自由朗讀課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討論。
四、遷移拓展,課堂延伸
同學們,欣賞了這精美的描寫,我們不由得在欽佩卡拉瑪姐妹舞技的同時,也深深欽佩冰心的語言。所以,學會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生動形象的修辭手法,去描繪生活美,應該也是我們學習這篇課文的一個要求。
仿照作者的語言特色,來擴寫下面一段文字: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紅菱,水邊蘆葦青,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谷香繞湖飛!薄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詞,恰當的修辭加以擴寫,使之成為一段優美的文字。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生活和藝術是分不開的,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么職業,即使是與寫作或舞蹈離得很遠,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這些優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為一個高素質的現代人,才可能創造出更優美的現代文明。
六、布置作業:
1、反復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板書設計】
形體
卡拉瑪姐妹的舞蹈 服飾 飛動的美
心靈之舞 神態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9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 “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語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蔽覀兊膶W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ㄒ唬┚珜钜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ㄕ故菊n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ㄔ趯W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 結束語。 (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積累語句,熟讀課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藝術瑰麗,體會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 態度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道德情感價值觀:鼓勵學生接觸、吸收、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從中吸取精神營養,開闊胸懷。
教學重點、難點:
1. 展開想象,領略印度舞蹈的藝術之美。
2. 品味語言,感受魅力所在。
計劃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古老的民族造就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是記錄人類文明歷史的寶庫。本學期
我們感受了來自迅哥兒家鄉帶有呢土氣息的鄉村戲劇——“社戲”,那月下神形兼備的繪畫藝術——“竹影”。還有那巧舌如簧的高超表演——“口技”,這一切無不都在向我們訴說著人類歷史的進步。今天,著名的冰心女作家又給我們帶來一場美幻絕倫的異國風情表演——印度舞蹈,不相信?還是讓我們先睹為快吧?。ò鍟n題)
二、整體感知:
1. 運用自己喜愛的朗讀方式,自主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2. 教師檢查生字詞掌握情況之后,讓學生談談初讀課文的感受。
3. 教學小結:
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一次觀賞印度舞蹈的感受,表達了作者對古老的印度
舞蹈的向往和熱愛之情。
三、課文探究
。ㄒ唬┨綄ぁ拔璧该馈
課文中作者說到:“我只是一個欣賞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說出我心中所感受到的飛動的‘美’!”作者認為卡拉瑪姐妹的表演是一種“飛動的美”,同學們,我們也是欣賞者,我們雖不能親眼目睹她們姐妹倆的表演,但是印度舞蹈的美已盡在作者的筆下了,請仔細研讀文中有關卡拉瑪姐妹表演的語段,請同學們用“印度舞蹈真美!‘美’在她們的 ”這一句式來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現自主閱讀,勾畫圈點。
*小組前后四人合作交流討論。教師參與其中。
*全班交流。
教學小結:
本文就是從卡拉瑪姐妹倆的身體、服飾、神態、心靈等方面來寫這印度舞蹈
“飛動的美”。
。ǘ┨綄ぁ罢Z言美”
剛才大家已經感受到了卡拉瑪姐妹倆那“飛動”的印度舞蹈美,這一感受讓我們久久不忘!這都源于作者用語言來表現舞臺藝術,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讓我們獲得美的感受!
*現在請同學們再次細讀課文,從文中找一找你認為寫得最精妙的句段,體會一下這些語段的“精妙”所在。
1.讓學生先自主閱讀,尋找“精妙”句段,仔細體會。
2.全班共同交流,教師傾聽引導。
小結:
這一篇文章作者注重將“視覺效果”與自己的“主觀感受”相結合,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和比喻句,使文章的語言搖曳多姿。
四、質疑解惑
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對于文章內容,尤其是對一些富有深意的句子的理解,你還有什么不懂嗎?請提出來,我們一同來解決。
*學生質疑,全班共同解決。
五、布置作業
1.本單元我們曾學過另一篇有關舞蹈的文章,那就是《安塞腰鼓》,請同學們比較一下本文與這一篇文章的異同。
點撥提示:從內容、語言的表達、主題、結構等方面進行比較!可以表格的形式寫出探究結果。
2.積累本文自己不懂的生字詞,摘抄本文中出現的關于對歌舞描寫的精彩故事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11
基礎知識訓練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咿( )啞 顰( )蹙( ) 嗔( )視
叱( )咤( )風云 盡態極妍( )
2.解釋下面的詞語。
變幻多姿:
渾身解數:
息息相通:
盡態極妍:
3.從文章中找出描寫印度舞蹈特點的語句。(至少三處)
4.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之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5.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飛動的‘美’”的?
6.課文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怎樣理解這句話?
7.《觀舞記》的《安塞腰鼓》同是寫舞的,這兩種舞蹈在風格上有什么不同?
8.這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來描寫卡拉瑪姐妹優美的舞蹈。請你各找出兩例,并體會其作用。
三新精英園
。ㄒ唬
到了十二點半鐘,看那臺上,從后臺簾子里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仿佛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丑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沉靜,出得臺來,并無一語,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后來彈了一支大調,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里彈似的。這時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里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
髻,戴了一 銀耳環,穿了一 藍布外褂兒,一 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凈。來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鍬鍬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棰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這時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里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
9.在文中橫線上填入適當的量詞。
10.給下面的字注音。
弦( ) 錚( ) 遽( )
11.結合文意解釋詞語。
、僖謸P頓挫:
、诓唤^于耳:
、坌满L出谷:
12.第二段文字寫黑妞及其表演是從 的角度來寫的,從描寫方法上看運用了 描寫。
13.第二段文字描寫其聲音的詞語有 ;描寫其聲音時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14.根據上下文,試簡潔地概括琴師、黑妞形象特征。
琴師:
黑妞:
15.寫琴師、黑妞的表演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16.為什么重點寫黑妞的外貌,再重點寫她的演唱?
17.為什么要極力渲染黑妞歌喉之美?是不是有點喧賓奪主?
18.寫觀眾議論與描寫白妞有沒有關系?你是怎樣理解的?
(二)種一片太陽花
、挪畈欢鄾]有人不喜歡花,但諳于花道、又長于種花的人并不多。我就是個只愛花,而不會養花的人。
、七@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幼年時,生養我的家鄉,是個草木落地生根的地方,常年四季,所到之處都有鮮花開放。成年以后在北方的山野為民,雖然寒冷的氣候和瘠薄的土地,都不利于綠色生命的繁衍,但出門是田地,舉目是山坡,夏花秋葉還是比比皆是。
、莵淼綑C關后,山川和土地遠了。機關的四合院,構筑方整,屋舍儼然。半世紀前,據說曾經是大軍閥的公館。為了舒適,也為了闊氣,室內的地用木板鑲了,室外的地用青磚鋪了,偌大的一個院子里,竟難找到五谷和花草賴以生長的泥土。
、却禾,別處的草青了,樹綠了,這里,映進眼簾的卻是一片單調的磚瓦色。夏天,烈日當空,磚鋪的院地像火爐那樣散發著熱,叫人焦躁難忍。此情此景,使人強烈地生起對于色彩的渴望。渴望郁郁郁蔥蔥的樹,斑瀾多姿的花。
、捎羞@念頭的似乎還不止我。于是大家動手,揭掉磚頭,壘起花墻,收拾起一塊長方形的花圃。
、史N什么呢?我和同事們面對一方泥土,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認定不能太嬌,也不能太雅,太嬌太雅都不是我們侍養得了的,末了,一致地想到太陽花。
⑺銀粒兒般的種子撒下去以后,天天有人俯身子瞅它,盼它,可是大半月過去了,竟絲毫沒有動靜。有人說種早了,有人說埋深了。正在各種判斷莫衷一是時,它破土而出了。
⑻新出的芽兒,細得 ,紅得 ,幾天之內,就抽出很圓的稈,紅圓的葉,葉和稈都飽和著碧綠的汁液,嫩得不敢碰。很快地,葉葉稈稈密密麻麻地連成一片,像法蘭絨一般,厚厚地鋪了一地。
、彤敯割^的文稿看得雙目昏花時,走到院子來,看一看這綠茵可愛的太陽花,對于困倦的眼睛,是一種極好的休息。
⑽一天清早,太陽花開了。在一層滾圓的綠葉上邊,閃出三朵小花。一朵紅,一朵黃,一朵淡紫色。乍開的花, 那么艷麗, 那么奪目。在我們寧靜的小院里,激起一陣驚喜,一片贊嘆。
⑾三朵花是信號,號音一起,跟在后面的便一發而不可擋。大朵、小朵,單瓣、復瓣,紅、黃、藍、紫、粉一齊開放。一塊綠色的法蘭絨,轉眼間,變成五彩斑瀾的錦緞。連那些最不愛花的人,也經不住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圍在花圃跟前,欣賞起來。
⑿從初夏到深秋,花兒經久不衰。一幅錦緞,始終保持著鮮艷奪目的色彩。起初,我們以為,這經久不衰的原因,是因為太陽花喜愛陽光,特別能夠經受烈日的考驗。不錯,是這樣的:在夏日曝烈的陽光下,牽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無力,富貴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陽花對炎炎赤日毫無保留,陽光愈是熾烈,它開得愈加熱情,愈加興盛。
、训吹枚嗔耍抛⒁獾剑鳛閱为毜囊欢涮柣,其生命卻極為短促。朝開夕謝,只有一日。因為開花的時間這么短,這機會就顯得格外寶貴。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開放。日出前,它包裹得嚴嚴整整,看不出一點要開的意思,可是一見陽光,就即刻開放;ò晗駨氖焖刑K醒過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張,開大了,開圓了……這樣一個開花的全過程,可以在人的注視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貪婪地享受陽光,盡情地開去。待到夕陽沉落時,花瓣兒重新收縮起來。這朵花便不再開放。第二天,迎接朝陽的將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了的花蕾。
、疫@新舊交替是多么活躍,多么生動!也許正是因為這一點,太陽花在開花的時候,朵朵都是那樣精神充沛、不遺余力。盡管單獨的太陽花,生命那么短促,但從整體上,它們總是那樣燦爛多姿、生機勃勃。
⒂人們還注意到,開完的太陽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懶。它們將騰出空隙,把承受陽光的最佳方位,讓給新的花蕾,自己則閃在一旁,聚集精華,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續給未來。待到秋霜肅殺時,它已經把銀粒一般的種子,悄悄地撒進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將是無數的新芽。
、蕴柣ǖ男蕾p者們,似在這里發現了一個世界,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世界。它們像哲學家那樣,發出呼喊和感嘆:太陽花的事業,原來是這樣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
、仗柣ńo予的啟迪,無疑是有益的。
、譃榱诉@,我們院里的勞動者說,來年春暖時分,還要種一片太陽花。
19.將下列詞語依次填入第⑻和第⑽段的橫線上
像彩霞 像寶石 像針 像土
20.用“||”將這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
21.第⑿段中畫線部分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表現了太陽花 的特征。
22.在第⑿—⒂段中,作者認為太陽花經久不衰的原因有哪三個方面?
。1)
。2)
(3)
23.這篇文章寫了太陽花的播種、發芽、開花的過程,其中詳寫的是 ,略寫的是 ,詳寫的目的是 。
參考答案
1.略 2.略 3.如:“深深地低頭合掌”“長眉……舞蹈出詩句的離合悲歡”“忽而雙眉顰蹙……使人幾乎聽得見錚錚的弦響”“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頸的輕搖,肩的微顫”等。 4.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的完全投入,才能達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超越形式的載體而進入了自由飛動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靈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身體、服飾、神態、心靈等方面。 6.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瑪姐妹也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不會這樣美妙動人。 7.安塞腰鼓》主要表現陽剛之美,《觀舞記》主要表現陰柔之美。 8.略 9.略 10.略 11. 12.視覺 聽覺 肖像 動作 13.字字清脆 聲聲婉轉 如新鶯出谷 乳燕歸巢 百變不窮 比喻 排比 14.琴師:丑陋的外貌,高超的五谷豐登技 黑妞:漂亮、樸素、歌美 15.抑揚法 為白妞出場作鋪墊 16.為后面黑妞的出場作準備 17.把黑妞演唱寫到嘆為觀目的地步,更有力地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 18.有關系。觀眾的評論,使文章波瀾起伏。 19.像針 像土 像彩霞 像寶石 20.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⒂⒃||⒄⒅ 21.對比 喜愛陽光,特別能經受住烈日的考驗 22.(1)喜愛陽光,特別能經受住烈日的考驗 (2)盡管單獨的太陽花,生命那么短促,但從整體上,它們總是那樣燦爛多姿、生機勃勃(3)開完的太陽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懶 23.開花 播種、發芽 為了表現作者對太陽花的認識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點,了解舞蹈是以身體、服飾、神態、動作、心靈等方面來表現內容的。
2、賞析本文優美生動的舞蹈藝術描寫。
3、感受、欣賞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教學重點難點:
賞析文章是如何表現舞蹈的“飛動的美”。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如有條件,教師、學生可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國舞蹈,為上課作準備)。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看過印度舞蹈嗎?如果看過,能把你的感受說給大家聽聽嗎?(學生發言)如果沒有,今天我們就隨冰心一起去觀看卡拉瑪姐妹的同臺演出,順便聽聽冰心觀看后的感受。(如有條件,此環節可利用多媒體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麗、華貴的印度服飾;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綺麗的印度風情,使學生產生興趣,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初讀,整體感知:
1、在第一遍閱讀時,可采用默讀的方法來通讀全文,注意整體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你試著用最簡潔的語言說說本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是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現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樣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閱讀文章。在這次閱讀時,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筆來,邊讀邊動筆做些圈點勾畫: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注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3、指名讀、齊讀下列詞語:
清揚 咿啞 靜穆 端凝 顰蹙 粲然 嗔視 變幻多姿 本色當行 離合悲歡 低回婉轉 叱咤風云 渾身解數 高視闊步 盡態極妍 息息相通
三、研讀課文:
1、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第2—6小節
——第13—18小節。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2、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可以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印度舞蹈主要表現神和人的故事,模擬自然界生物的姿態。(在第17、18節)
四、閱讀探析:
1、用語言來表現舞臺藝術,是很困難的,需要高超的語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卡拉瑪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輕云般慢移,旋風般疾轉”“蓮花的花開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等,都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而又通過語言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得到語言和舞蹈形象的雙重審美的享受。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試從文中找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大聲朗讀,并從詞語、修辭、句式或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說說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贊嘆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 閱讀過程中,有沒有感到不理解的語句?
備案:
①為什么第17小節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卡拉瑪的舞蹈非常優美,好像“飛動”起來。但是僅有“飛動”是不夠的,還要心靈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渾然一體,才能達到美的境界。
、诘19小節中說:“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為什么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點?
。ɡ首x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著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內涵,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插入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于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說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宗教為主題?ɡ斀忝玫奈璧敢餐瑯尤绱,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義。
再次朗讀,深入感受
五、知識遷移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聲響的話,那么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是心靈之舞。只有心靈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請問我們中國有這樣的舞蹈嗎?
如楊麗萍的《孔雀舞》、黃豆豆的《豐收》等。
為什么說他們的舞蹈是心靈之舞呢?
明確:他們的舞蹈是整個身心的投入。楊麗萍的舞蹈不僅舞姿優美,而且還讓人能感受到中國女性的美麗和溫柔。黃豆豆的舞蹈,讓人感受到中國男兒強壯的體魄和力量,感受到中華男兒堅強不屈的精神。
六、作業 :
1、反復誦讀課文。
2、摘抄本文中優美語段,做一點語言積累。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13
[教學設計]
創意說明:對比賞讀是本設計的特點。本文和《安塞腰鼓》都是寫觀舞后的感受,兩篇課文雖然存在較大的差異,也有許多相通之處。若以《安塞腰鼓》的學習為基礎,將本文與之進行對比賞讀,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和審美層次。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簡介作者及印度舞蹈。
二、誦讀全文
三、對比賞讀
以小組為單位,試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本文與《安塞腰鼓》的異同。(也可以不局限于此)
1.選材(寫作對象)。
2.語言風格。
3.主旨。
教師在學生研討、交流的基礎上,作一些必要的歸納總結。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差異較大,不能厚此薄彼,而應引導學生明白語言風格與作家本人、寫作對象的關聯。兩篇文章在修辭方面的突出特點,應結合具體語言作重點分析,如《安塞腰鼓》的排比,《觀舞記》的比喻。
四、摘抄、朗誦并背誦一些精彩句段
五、模仿運用
放一段優美的舞蹈表演錄像,讓學生觀看后馬上用語言描述出來。若時間夠用,可以立即在班上交流,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作文與課文比較,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高山和流水(節選)
趙麗宏
聽貝多芬的交響曲,很少有人不被他的激情所振奮。即便是那些對音樂沒有多少了解的人,也能在他氣勢磅礴的旋律中感受到生機勃勃的力量,感受到一種居高臨下、俯瞰大地的氣概。就像讀杜甫的《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音樂家把心中的音符傾吐在樂譜上時,靈魂中涌動著多少澎湃的激情?貝多芬的其他曲子,也有相似的特點,我很難忘記第一次聽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的印象,當鋼琴高亢激昂的聲音突然從協奏的音樂中進出時,我的眼前也出現了流水,不過這不是莫扎特的那種緩緩而動的優雅的流水,而是從懸崖絕壁上傾瀉下來的飛瀑,是從高聳入云的阿爾卑斯山上一瀉千里的急流,這急流挾裹著崩潰的積雪和碎裂的冰塊,它們互相碰撞著,發出驚天動地、驚心動魄的轟鳴。我無法理解,這樣的音樂,為什么會有《皇帝》這么一個別名,不喜歡皇帝的貝多芬,難道會喜歡用《皇帝》來為這樣一部激情鏹然的作品命名?如果用《阿爾卑斯山上》作為這部鋼琴協奏曲的名字,該是多么貼切。在莫扎特的音樂中,似乎很少出現這樣強烈而激動人心的聲音。如果是莫扎特的河流,他不會讓流水飛瀉直下,也不會讓那些泠冽的冰雪摻和在他的清澈的流水中,他一定會尋找到幾個平緩的山坡,讓流水減慢速度,委婉地迂回曲折地向山下流去。這樣的流水,當然也是美,不過這是另外一種韻味的美。
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我很自然地聯想起那些高聳入云的山峰,它們以寬廣深沉的大地為基礎,以遼闊的天空為背景。它們像自由不羈的蒼鷹俯瞰著大地,目光里出現的是大自然的雄渾和蒼涼,是人世間的滄桑和悲劇。只有那些博大的靈魂,才可能描繪這樣氣勢浩大的景象。
然而,貝多芬的山峰決不是荒山。他的山峰上有蓊郁的森林,也有清溪流泉。他的鋼琴奏鳴曲《月光》,便是倒映著晴朗月色的高山湖泊,他的那些優美的鋼琴三重奏,便是清澈的山澗,在幽谷中蜿蜒流淌……當鋼琴跌宕起落、震天撼地時,他的山峰便成了洪峰洶涌的峽谷,轟然噴發的火山。
(選自趙麗宏《唯美之舞》)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1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十九課《觀舞記》。我的說課分為七個板塊:(出示幻燈片)
第一板塊
(播放多媒體) 本課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
第四單元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觀舞記》、《安塞腰鼓》中舞蹈藝術。本課《觀舞記》具有非常強烈的民族文化氣息,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來表現舞臺藝術,盡可能地把視覺形象轉化為語言形象,使讀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七年級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參與能力基礎,聯系現實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留給學生,使學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二板塊:
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體會,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保~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 培養語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閱讀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確立本文的教學重點為:
本文對舞蹈藝術的描寫優美生動。
第三板塊
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本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分析”的教學思想;結合本課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語言技巧及寫作的特色,我確定的教學方法是“以朗讀法為主,點撥法、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播放多媒體)
我之所以確定以“朗讀法為主”的原因是朗誦是多種感官參與的以聲釋義的活動,是把文字符號轉化成聲音,直接感受語言,揣摩作者蘊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課文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課文內容主體化,想象化,進而對文章內容產生真切敏銳的感受,即“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第四板塊
我認為: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播放多媒體)學法具體如下:
1、 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 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 討論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究優美的語言。
第五板塊
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多媒體)
多媒體輔助教學主要目的在于營造一種藝術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文字轉換為畫面,更加直觀的、形象的理解課文。
第六板塊
新課程之所以“新”,不僅體現在教材的開放性和彈性,新型的學習方式、師生關系等方面,更體現在評價方面。評價需要教師有一雙“愛”的眼睛,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需要在心里裝著所有學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鼓勵他們健康成長。本課時的教學我采用兩種評價方式:
1.教學語言梯度評價:針對學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應的評價。使用“讀得真好聽,老師要感謝你的爸爸媽媽給了你一副好嗓子,不過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傳情達意了,不信,你試一試!” “我看到了大家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钡鹊扔刑荻鹊恼Z言進行評價。
2.師生互動行為評價:采用鼓掌方式或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評議。
第七板塊
“精導妙引——整體感知——研討賞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這樣確立,是因為我一直都信奉的這樣的一句話:“一棵樹苗,或生長在荒涼的沙漠,或生長在茫茫鹽堿地,或栽種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就猶如是樹苗,我們的課堂就猶如是培育樹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諧氛圍才是學生積極學習,努力思考,順利實現學習目標的土壤。
(一)精導妙引
(播放多媒體)(4分鐘)
現場情景展示:教師多媒體放錯,尷尬萬分的say “ sorry”,立刻神情緊張的糾正,沒想到卻頻頻的出錯。
恢復正常說:“其實剛才是我為同學們特設的一個現場情景,”(播放多媒體)要求學生用口頭語言對剛才的情景進行描述。
目的在于為了讓學生在體會并學習冰心描寫舞蹈藝術語言優美,先行演練,而后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地將自己口述的語言與冰心的語言進行比較,以達到更好的體會優美語言的目的。
(展示課題,學生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二.整體感知。(10分鐘)
初讀課文,談談初讀體驗。
這部分要明確:飛動的“美”。
具體體現在:服飾、動作、眼神、表情……
。ㄔ趯W生歸納之后,多媒體放映印度的婆羅多舞)
三.研討賞析(11—1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勾劃出自己認為寫的精妙的句、段,以著重號“△”標出,細心品味、大聲朗讀并加以積累。提示學生在選擇語段旁就“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號的標注。
學生先在小組中進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ㄒ龑W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點)
四、拓展延伸(8--10分鐘)
欣賞楊麗萍的《雀之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學生練筆的興趣,二是提供一種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飛學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勵和肯定大膽新奇的想象。
五.結束語。(1分鐘)
作者多處運用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多角度描繪了卡拉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藝,這舞蹈是心靈之舞,而這“心靈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遠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希望同學們細細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觸、吸收、借鑒優秀的外國文化,從中得到精神的滋養。同時也要學習大師高超的語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畫面。
最后,老師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學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
說課結束語: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學應是師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構、共同發展的“雙贏”活動,師生自然地結為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學習共同體。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敬請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七年級下冊語文《觀舞記》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
1. 讓學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點,了解舞蹈是以身體、神態、服飾表現內容的。
2.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3. 鼓勵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欣賞本文優美生動的舞蹈藝術描寫。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學生利用VCD 、DVD 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國舞蹈,做好上課準備。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設計:
一. 導入 新課,激發熱情。
以舞導入 :利用多媒體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麗、華貴的印度服飾;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綺麗的印度風情,讓同學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很快進入興奮狀態。
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干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明確作者是誰,觀誰的舞蹈。
二.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朗讀課文后,談初讀的體會。
三. 局部欣賞,發展個性。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說為什么喜歡并大聲朗讀。同學們可能會喜歡如下語段:
13段。因為這一段用生動優美的詞語寫出卡拉瑪姐妹形體的美。
16段。因為這一段從衣飾方面寫出了舞蹈的美。
17段。因為這一組排比句,它寫出了卡拉瑪姐妹神態的多變,舞姿的優美,舞藝的精妙。
18段。這一段也是從形體方面的美來寫的。
討論分析后,要求學生能用一個精辟的詞語來進行概括。明確:飛動的“美”。
四. 小組交流,互問互答。
學生對還不理解的問題在4人小組上進行合作交流。
五. 集體探究,深入理解。
學生把小組交流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共同探究。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設計:
——2-5段連用4個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第7段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17段,冰心奶奶說卡拉瑪“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忘懷了自己還能理解,忘記了觀眾怎么行呢?
對以上問題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 知識遷移,課堂延伸。
如果說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聲響的話,那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是心靈之舞。只有心靈之舞才是真正的舞蹈。那請問同學們我們中國有這樣的舞蹈嗎?學生可能會答:有。
如楊麗萍的《孔雀舞》、黃豆豆的《豐收》等。
為什么說他們的舞蹈是心靈之舞嗎?明確:他們的舞蹈是整個身心的投入。楊麗萍的舞蹈不僅舞姿優美,而且還讓人能感受到中國女性的美麗和溫柔。黃豆豆的舞蹈,讓人感受到中國男兒強壯的體魄和力量,感受到中華男兒堅強不屈的精神。
學生討論回答后,欣賞一段舞蹈,要求學習冰心奶奶用優美的詞語來表現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字都行。誰先寫好,誰就優先展示他的勞動成果。
寫完后,展示,交流。
七. 結束語。
同學們不僅說的好,寫的也很優美。40分鐘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們從印度到中國,從現代到古典,從卡拉瑪姐妹到美麗的楊麗萍,心靈一次次受到強烈的震撼。我衷心的祝愿大家每天都如這舞蹈一樣活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