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精選14篇)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課寫的是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故事出自《東周列國志》。題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課文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敘述了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堅決不從。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讓太史按史實記錄。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犧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維護了太史的本分,當然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錢,而是在他們心目中,歷史太重要了。世間就有這樣的人,寧愿挨打、寧愿被殺頭也要說真話。這不僅僅是真話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2、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4、學習抓住要點,繪聲繪色的復述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鼓勵提問。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課前同學們都查找了有關“秉筆直書”的資料,請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歸納學生的資料,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弄清“國王”、“莊公”、“國君”、“相國”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職責,知道“竹簡”是怎么回事。
(二)自讀文章,整體感知。
1、圍繞課題“秉筆直書”,你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嗎?(教師梳理歸納他們可能提的問題:誰秉筆直書?他為什么要秉筆直書?秉筆直書的后果是什么?)
2、圍繞自設問題,自己用喜歡的方式試讀課文。
3、小組討論交流。
(三)細讀課文,理解人物特點。
1、(出示課后的“金鑰匙”:)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他們的職責是什么?(2)他們是怎樣做的?畫出重點詞語和句子。(3)他們為什么這樣做?(讓學生圍繞“金鑰匙”的提示再次默讀課文。)
2、同桌交流,體會史官寧愿被殺頭也要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這不僅僅是真話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點理解這樣幾個句子:)
(1)太史伯說的兩句話,第一句:太史伯聽了崔杼的話,嚴肅的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先讓學生充分的讀句子,讀出反問的語氣,感悟反問句表達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達的意思。使學生在朗讀中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重點體會“本分”,可以請學生說說每個人根據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從而感受太史必須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
(2)第二句:太史伯說:“我只有一個腦袋,如果你叫我顛倒是非,我情愿不要這個腦袋。”(在理解了伯說的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來讀這一句話,可以多找幾個學生讀,甚至由老師范讀,目的就是要引導體會伯為了說實話寧肯犧牲自己的那種毫不畏懼的精神。從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話: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著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實,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太史伯就因為說真話而被崔杼殺害了,仲還敢這么說,難道他就不怕死嗎?通過“面不改色”、“冷笑”,體會他的毫不畏懼,感悟人物特點。)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經被崔杼殺害了,這時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說:“我當然愛惜性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事實。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小組交流,通過太史季的話,體會他毫不畏懼,點出崔杼殺人后的心虛,而季自己為了盡太史的本分寧肯去死的浩然正氣。)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在充分的讀中再一次深刻體會四位太史一身正氣、仗義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導朗讀要點: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態變化的語句(生氣、氣哼哼、不再說話、恐慌、長嘆一口氣),讀出不同的語氣。(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范讀、分組齊讀)
4、討論:崔杼都已經殺了太史伯了,為什么仲、叔和季還要誓死按照事實寫歷史呢?
(有學生可能會認為他們這樣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許可以換一個竹簡欺騙崔杼。老師這時候必須給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明確太史就是真實的記錄歷史的人,必須說真話、寫真事,還歷史以真實比個人的性命還要重要。領悟“秉筆直書”的深刻含義。)
(四)指導復述,交流收獲。
1、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
2、回顧課文,積累語言。(有重點的摘抄詞語,比如“不屈服”、“本分”,這樣的詞能夠幫助理解幾位太史秉筆直書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學文后的收獲,聯系現實思考太史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義,給予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
4、結合課文,談談對美言、謊言、直言、謠言、忠言的理解。
四、教學總結:
本節課,教師準確的把握住了本文的編寫意圖和安排意圖,確立了“以讀為本,引導感悟”的教學思路。在教學的設計上有這樣幾個特點:
1、以悟促讀,以讀助悟。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課文非常到位,從開課時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默讀,到指生讀課文、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再到教師范讀、分角色讀、小組合作讀等,這一系列的讀,讀出了層次,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質。
2、鼓勵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超出學生甚至老師的知識范圍,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來解決,喚起主體意識積極參與,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故事的興趣。
3、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前,讓學生自己查閱有關秉筆直書的資料并作整理,課堂上進行交流,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情感。結課時布置作業再讓學生查找資料,并啟發資料來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2
教材分析:
文章記敘的是戰國時代的一個歷史故事。故事發生的年代非常久遠,因此文中出現了大量學生不易理解的歷史性詞語,如“齊莊公”、“相國”、“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查找資料輔助課文教學的作用。文章采用對話的形式,對幾位太史寧可斷頭也不屈服于殘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職業道德精神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同時又運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無可奈何的心理變化描寫襯托了太史們這種忠于職守的精神的偉大。因此,通過對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描寫的學習,感受、體會、學習人物“秉筆直書”的偉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8個認讀生字,掌握寫字表中的11個生字。
2.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忠實、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以及“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的解釋資料。
教學過程:
一、釋詞導入,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了解歷史才能變得更加聰明。喜歡聽歷史故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林漢達先生帶給我們的,描寫戰國時期在齊國發生的小故事――《秉筆直書》。(板書:秉筆直書。學生齊讀課題。)
戰國時期離我們太久遠了,在聽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幾個那個時期常用的特殊詞語。(出示詞語:“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
掃清了聽故事路上的攔路虎,我們可以來欣賞這一個小故事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秉”的象形字寫法理解字的含義:拿、握。)
那“秉筆直書”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賞完這個故事之后你一定會了解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秉筆直書》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生字。(出示生字詞:崔杼獨攬大權伯仲忠貞屈服顛倒黑白)
(指名學生領讀生字。)
(出示重點、難點字:獨攬顛倒秉筆直書。學生提示加點字的寫法。生齊讀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一看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讀課文。)
(2)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分別是誰?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崔杼殺害了國君“齊莊公”,他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但太史們寧死不屈,崔杼殺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殺害太史季,因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來接替太史季的位置,當他看到太史季安然無恙后才放心地離開了。(引導學生了解大體內容即可)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崔杼殺害了國君,卻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太史們并未按照他的話去做。在這個小故事中,你覺得崔杼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崔杼大權獨攬的地位以及殘暴、易怒的個性。)
[設計意圖:先引導學生了解崔杼的殘暴以及位高權重,從而使學生想象人們對于崔杼的態度:害怕甚至于服從。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對崔杼不屈服的態度,在強烈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太史的剛正不阿。]
你從課文的哪個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讀1-2自然段。)其他同學仔細聽,畫出描寫崔杼的句子。
(學生指名朗讀1-2自然段。學生讀畫的句子。)
(出示句子:)戰國時代,齊國的國王齊莊公(名光),被相國崔杼殺了。
崔杼串通幾個人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自己獨攬大權。
從這兩句話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殺國君”、“獨攬大權”等詞語體會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舊不滿足,很殘暴。)
2.謀殺國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人會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幾代人的唾罵的,那么崔杼希望這件事讓后世的人們知道嗎?(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記錄歷史的太史們怎樣寫這段歷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歷史事實……國君光被相國崔杼殺害
(通過兩個句子的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顛倒是非”的含義。)
3.如果這個位高權重并且非常殘暴的崔杼對你提出了要求,你會怎樣做呢?
當崔杼要求太史們在史書上寫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時,太史們是怎樣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均在竹簡上寫下了“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1)太史們分別怎樣拒絕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學生分角色讀課文2――4自然段,其余學生注意聽,畫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交流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出示描寫太史語言的句子。)
(2)朗讀指導。太史的職責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太史的職責是真實的記錄歷史)
面對崔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太史們心中會怎樣想?(引導學生用“嚴肅、義正詞嚴、臨危不懼”的語氣讀句子。比賽讀。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當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接受文本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機會,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礎上深入體會太史們所共有的堅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個非常殘暴的人,太史們為什么還要這樣說,這樣做呢?他們不害怕嗎?
(引導學生結合句子體會太史們“忠于職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書:恪守本分。)
4.當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歷史事實而一次次遭到拒絕之后,他的心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崔杼心理變化的詞語。)
(出示:生氣――大怒――氣得說不出話來――生氣并恐慌――長嘆一口氣。)
崔杼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體會太史們堅守本分的精神讓殘暴的崔杼也變得無可奈何,真言必將戰勝謊言,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設計意圖:崔杼的心理變化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次要線索,襯托出了太史們忠于職守的精神給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點后體會。]
教師小結:太史伯、仲、叔、季堅持自己的本分,寧肯舍棄生命也不歪曲歷史事實的剛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讓他心存恐懼地放棄了繼續殺害太史來掩蓋自己罪行的行為。故事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可是課文中還出現了另外一個記錄歷史的人――南史氏,他來做什么呢?
5.指名朗讀課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學考慮南史氏前來做什么呢?作者為什么要寫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剛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們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筆直書”含義。)
四、小結。
太史們這種不畏強權,不貪生怕死的堅守本分的精神,讓“謊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了解更加真實的歷史情況,讓我們堅信邪永不勝正。讓我們向剛正不阿的太史們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欽佩,你還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去了解,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課寫的是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故事出自《東周列國志》。題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課文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敘述了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堅決不從。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讓太史按史實記錄。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犧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維護了太史的本分,當然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錢,而是在他們心目中,歷史太重要了。世間就有這樣的人,寧愿挨打、寧愿被殺頭也要說真話。這不僅僅是真話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2、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4、學習抓住要點,繪聲繪色的復述課文。
三、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鼓勵提問。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課前同學們都查找了有關“秉筆直書”的資料,請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歸納學生的資料,引導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弄清“國王”、“莊公”、“國君”、“相國”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職責,知道“竹簡”是怎么回事。
(二)自讀文章,整體感知。
1、圍繞課題“秉筆直書”,你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嗎?(教師梳理歸納他們可能提的問題:誰秉筆直書?他為什么要秉筆直書?秉筆直書的后果是什么?)
2、圍繞自設問題,自己用喜歡的方式試讀課文。
3、小組討論交流。
(三)細讀課文,理解人物特點。
1、(出示課后的“金鑰匙”:)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這樣幾個問題:(1)他們的職責是什么?(2)他們是怎樣做的?畫出重點詞語和句子。(3)他們為什么這樣做?(讓學生圍繞“金鑰匙”的提示再次默讀課文。)
2、同桌交流,體會史官寧愿被殺頭也要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這不僅僅是真話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點理解這樣幾個句子:)
(1)太史伯說的兩句話,第一句:太史伯聽了崔杼的話,嚴肅的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先讓學生充分的讀句子,讀出反問的語氣,感悟反問句表達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達的意思。使學生在朗讀中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重點體會“本分”,可以請學生說說每個人根據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從而感受太史必須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
(2)第二句:太史伯說:“我只有一個腦袋,如果你叫我顛倒是非,我情愿不要這個腦袋。”(在理解了伯說的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來讀這一句話,可以多找幾個學生讀,甚至由老師范讀,目的就是要引導體會伯為了說實話寧肯犧牲自己的那種毫不畏懼的精神。從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話: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著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實,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太史伯就因為說真話而被崔杼殺害了,仲還敢這么說,難道他就不怕死嗎?通過“面不改色”、“冷笑”,體會他的毫不畏懼,感悟人物特點。)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經被崔杼殺害了,這時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說:“我當然愛惜性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事實。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小組交流,通過太史季的話,體會他毫不畏懼,點出崔杼殺人后的心虛,而季自己為了盡太史的本分寧肯去死的浩然正氣。)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在充分的讀中再一次深刻體會四位太史一身正氣、仗義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導朗讀要點: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態變化的語句(生氣、氣哼哼、不再說話、恐慌、長嘆一口氣),讀出不同的語氣。(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范讀、分組齊讀)
4、討論:崔杼都已經殺了太史伯了,為什么仲、叔和季還要誓死按照事實寫歷史呢?
(有學生可能會認為他們這樣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許可以換一個竹簡欺騙崔杼。老師這時候必須給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明確太史就是真實的記錄歷史的人,必須說真話、寫真事,還歷史以真實比個人的性命還要重要。領悟“秉筆直書”的深刻含義。)
(四)指導復述,交流收獲。
1、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
2、回顧課文,積累語言。(有重點的摘抄詞語,比如“不屈服”、“本分”,這樣的詞能夠幫助理解幾位太史秉筆直書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學文后的收獲,聯系現實思考太史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義,給予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
4、結合課文,談談對美言、謊言、直言、謠言、忠言的理解。
四、教學總結:
本節課,教師準確的把握住了本文的編寫意圖和安排意圖,確立了“以讀為本,引導感悟”的教學思路。在教學的設計上有這樣幾個特點:
1、以悟促讀,以讀助悟。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課文非常到位,從開課時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默讀,到指生讀課文、朗讀重點句子邊讀邊談體會,再到教師范讀、分角色讀、小組合作讀等,這一系列的讀,讀出了層次,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質。
2、鼓勵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開放學生思維的空間,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超出學生甚至老師的知識范圍,但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通過課外查找資料來解決,喚起主體意識積極參與,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了學生學習歷史故事的興趣。
3、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課前,讓學生自己查閱有關秉筆直書的資料并作整理,課堂上進行交流,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情感。結課時布置作業再讓學生查找資料,并啟發資料來源,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新詞,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太史秉筆直書的優秀品格。
二、教學重、難點:
1、根據人物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2、理解太史說的話。
三、教學流程:
(一) 激趣揭題,導入新課
1、板書:秉筆直書
2、齊讀課題,解題:“秉”拿著、握著;“書”書寫。
3、質疑:讀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名分節讀文,檢查預習情況,正音、析詞。
2、討論: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你讀了課文后有什么感受?
(三)品讀課文,深入理解
1、課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實?
2、默讀課文,思考:崔杼為什么要殺掉太史?太史在臨死前都說了什么?細讀課文,用波浪線勾出太史說的話。
3、匯報交流,以讀促思:
(1)“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
分析討論:這是什么句?改為陳述句怎么說?
指導朗讀:讀出斷然拒絕的堅定口氣。
(2)“如果你叫我顛倒是非,我情愿不要這個腦袋。”
討論: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導朗讀:讀出太史寧死不屈,剛正不阿的品質。
(3)“太史只怕不忠實,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
討論:太史仲用怎樣的神情說的?(面不改色、冷笑)這句話該用怎樣的語氣讀?(輕蔑、堅定)
(4)“我當然愛惜生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要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事實,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
暢談體會,說說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導:是哪句話觸動了崔杼,讓他作罷?
質疑:下文哪句話證實了“還有要寫的人”?
指導朗讀
(四)回歸整體,升華情感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教師串講板書,引導歸納。
3、學了這篇課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還有什么疑問嗎?
(五)布置作業:
1、給爸爸媽媽講講這個《不怕死的太史》的故事。
2、寫摘錄筆記。
四、 板書設計:
附:
秉筆直書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權力一向至高無上,但有一種官員每天跟隨在皇帝身邊,隨時記錄皇帝的言行與得失,皇帝卻不能隨便閱讀這些記錄的內容。這種官員就是史官。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史官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記錄和編撰歷史。為了完成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有時史官要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但他們不屈不撓、秉筆直書,為后世留下了一筆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據《春秋‧襄公二十五年》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大臣崔抒與齊莊公為爭奪美女發生矛盾。崔抒借機殺死齊莊公,自己做了國相。對此,齊國太史記道:“崔抒弒其君”。崔抒不愿意留下弒君的惡名,下令把太史殺了。太史的弟弟接任太史,仍然寫道“崔抒弒其君”,又被殺了。太史的二弟繼任,還是這樣寫“崔抒弒其君”,又遭殺戮。太史的三弟繼續擔任太史,仍舊這樣寫:“崔抒弒其君”。崔抒顫栗了,他想正直的史官是殺不絕的,只好作罷。齊國另一位史官南史氏,聽說接連有三位太史因實錄國事被殺,惟恐沒有人再敢直書其事,便帶上寫有“崔抒弒其君”的竹簡向宮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實記錄沒有被殺,就回去了。齊南史的不畏強暴,秉筆直書,幾千年來被譽為中國古代史官的典范。
與這幾位正直的史官相比,西漢的司馬遷毫不遜色,他不但秉承了“秉筆直書”的實錄傳統,而且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為后世留下一部輝煌而浩大的歷史著作,不愧是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司馬遷出生在西漢一個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在京城長安擔任太史令,他是一位學問淵博、目光遠大的史官,立志要編寫一部宏偉的歷史巨著。在父親的熏陶下,司馬遷從小就對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10歲開始跟隨兩位博學的高師孔安國和董仲舒學習古代典籍。20歲時,司馬遷從京城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他考察歷史遺跡,采集傳說故事,憑吊古代先賢。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他探訪大禹的遺址;在沅、湘水濱,他憑吊詩人屈原;在魯國,他拜謁孔子的廟堂……通過這次漫游,司馬遷掌握了編寫史書的大量第一手資料。
司馬遷35歲的時候,父親在洛陽一病不起,臨終前拉著司馬遷的手,哭著說:“我們的先輩是周朝的史官,已成累世家學。后來咱們家一度衰落。你如果能再做太史令,那就可以完成編訂史書的大業……”司馬遷淚流滿面,低著頭對父親說:“兒雖然不成材,但一定能繼承先輩的事業。”不久,司馬談就去世了。
三年后,司馬遷果然繼承父職,做了太史令。朝廷上,他一絲不茍,詳細記錄下君王朝臣的一言一行,嚴格履行著史官的職責。私底下,他卻時時牢記父親的遺愿,決心寫一部貫穿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巨著。司馬遷廢寢忘食,刻苦攻讀藏書,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并開始著手撰寫《史記》。
正當司馬遷雄心勃勃撰寫史書的時候,不想禍從天降。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出塞攻打匈奴戰敗被俘,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話,不想觸怒了漢武帝,把他投下大獄。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并判處司馬遷“誣上罪”,處以死刑。按照漢代的規定,判為死刑的人有三種選擇:第一,伏法受誅,就是等著被處決;第二,以錢贖命,就是交出來五十萬,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宮刑。當時,司馬遷俸祿不多,拿不出這么多錢贖買自己。接受宮刑,是最恥辱的一種選擇。但是如果接受死刑,那么多年的心血就要付之東流,父親的遺愿也就無法實現。司馬遷在絕望中只好選擇接受宮刑。宮刑,既是對身體,更是對人的精神的極大摧殘。受到這樣的奇恥大辱,司馬遷悲憤欲絕,幾次想要自殺。但是,想起父親的臨終囑托,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只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司馬遷在獄中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馬遷遇赦出獄,這時候已經五十歲。喜怒無常的漢武帝又召司馬遷入宮做中書令。*佞小人群起而嘲笑司馬遷,朋友們知道后紛紛勸阻司馬遷入宮。可司馬遷說:“不進宮怎知宮廷秘史?不和帝王將相打交道,怎知他們靈魂善惡?我不應詔,史書又怎么寫?”司馬遷入宮做了太史令。他每天都忍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司馬遷《報任安書》),而在私底下,司馬遷卻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廢寢忘食地寫作《史記》。
司馬遷很清楚,這本實記實錄的《史記》,必然會遭到漢武帝的毀滅。完稿后,他就同時準備了三份。一份是手稿,后來漢武帝追查,他便將手稿呈交上去。果然不出所料,手稿被漢武帝當眾燒毀了。第二份是副稿,由才智出眾的女兒司馬英抄寫,以便“藏之名山,傳之后人”。第三份是腹稿,他每寫一篇,都讓外甥楊惲(司馬英的兒子)學懂背熟,牢記于心,以確保《史記》能夠傳給后人。祖孫三代,就這樣繼承祖輩寫史大業,苦心孤詣,精心保存,才讓這部不朽的著作流傳下來。
經過前后十六年的時間,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終于實現了父親的遺愿,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紀傳體通史。
在歷史上,說真話是要付出代價的。中國史官的厄運由來已久。司馬遷忠言直諫,橫遭劫難。司馬遷去世500年后,北魏時期發生了一樁駭人聽聞的崔浩《國書》血案。崔浩因為直書國史,慘遭殺害,許多無辜者也橫遭屠戮,這次血案共殺死2000余人。就在不遠的清朝,也曾發生過一件慘絕人寰的“莊氏史案”。莊氏雖非史家,卻因私撰史書被清廷判罪,全家被滿門抄斬,已經死了的也被掘墓戮尸,除此以外,凡是與此書有涉的人,包括作序者、校閱者、資助者,就連刻字、印書、賣書、買書、藏書、讀此書者都一并處死,有人根據禍及700家的記載推算,認為被屠殺的至少在1000人左右。中國史官的厄難,給人們留下了一道永遠抹不去的心理陰影。清初詩人陳恭尹有詩云:才生文字即風波,鬼哭雖然吏亦歌。三尺龍泉方寸印,不知誰較殺人多。
歷史還是公正的。那些隨意掩蓋罪惡、粉飾歷史的,反倒曝光在歷史的青天白日下,把自己涂抹得一團漆黑。一向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卻也因為恣意草菅人命,在歷史上留下極不光彩的一頁。因為司馬遷,因為李陵,更因為無數屈死的冤魂,他將難以逃脫歷史的審判。
因為種種原因,歷史充滿了無數的眩惑,隨著時過境遷,更是迷霧重重。但是因為有了這些不畏權貴、秉筆直書的史官,才讓后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還原歷史的本色。“晉之董狐,書法不隱”,“齊之南史,直書崔弒”。他們代表著公正,傳承著人類的良知,他們用整個生命書寫歷史,用血肉之軀維護著歷史的真實。
統治者瘋狂的殺戮和殘忍的刑罰并沒有徹底阻斷真理的聲音。透過一場場血雨腥風,我們仍然能夠窺見歷史的本來面目,或許有些模糊,有些支離,但讓后人總結成敗得失,辨別善惡忠*,以史為鏡,鑒往知來,足矣!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5
教材分析:
文章記敘的是戰國時代的一個歷史故事。故事發生的年代非常久遠,因此文中出現了大量學生不易理解的歷史性詞語,如“齊莊公”、“相國”、“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查找資料輔助課文教學的作用。文章采用對話的形式,對幾位太史寧可斷頭也不屈服于殘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職業道德精神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同時又運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無可奈何的心理變化描寫襯托了太史們這種忠于職守的精神的偉大。因此,通過對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描寫的學習,感受、體會、學習人物“秉筆直書”的偉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8個認讀生字,掌握寫字表中的11個生字。
2.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忠實、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以及“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的解釋資料。
教學過程:
一、釋詞導入,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了解歷史才能變得更加聰明。喜歡聽歷史故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林漢達先生帶給我們的,描寫戰國時期在齊國發生的小故事――《秉筆直書》。(板書:秉筆直書。學生齊讀課題。)
戰國時期離我們太久遠了,在聽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幾個那個時期常用的特殊詞語。(出示詞語:“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
掃清了聽故事路上的攔路虎,我們可以來欣賞這一個小故事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秉”的象形字寫法理解字的含義:拿、握。)
那“秉筆直書”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賞完這個故事之后你一定會了解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秉筆直書》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生字。(出示生字詞:崔杼獨攬大權伯仲忠貞屈服顛倒黑白)
(指名學生領讀生字。)
(出示重點、難點字:獨攬顛倒秉筆直書。學生提示加點字的寫法。生齊讀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一看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讀課文。)
(2)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分別是誰?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崔杼殺害了國君“齊莊公”,他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但太史們寧死不屈,崔杼殺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殺害太史季,因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來接替太史季的位置,當他看到太史季安然無恙后才放心地離開了。(引導學生了解大體內容即可)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崔杼殺害了國君,卻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太史們并未按照他的話去做。在這個小故事中,你覺得崔杼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崔杼大權獨攬的地位以及殘暴、易怒的個性。)
[設計意圖:先引導學生了解崔杼的殘暴以及位高權重,從而使學生想象人們對于崔杼的態度:害怕甚至于服從。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對崔杼不屈服的態度,在強烈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太史的剛正不阿。]
你從課文的哪個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讀1-2自然段。)其他同學仔細聽,畫出描寫崔杼的句子。
(學生指名朗讀1-2自然段。學生讀畫的句子。)
(出示句子:)戰國時代,齊國的國王齊莊公(名光),被相國崔杼殺了。
崔杼串通幾個人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自己獨攬大權。
從這兩句話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殺國君”、“獨攬大權”等詞語體會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舊不滿足,很殘暴。)
2.謀殺國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人會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幾代人的唾罵的,那么崔杼希望這件事讓后世的人們知道嗎?(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記錄歷史的太史們怎樣寫這段歷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歷史事實……國君光被相國崔杼殺害
(通過兩個句子的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顛倒是非”的含義。)
3.如果這個位高權重并且非常殘暴的崔杼對你提出了要求,你會怎樣做呢?
當崔杼要求太史們在史書上寫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時,太史們是怎樣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均在竹簡上寫下了“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1)太史們分別怎樣拒絕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學生分角色讀課文2――4自然段,其余學生注意聽,畫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交流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出示描寫太史語言的句子。)
(2)朗讀指導。太史的職責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太史的職責是真實的記錄歷史)
面對崔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太史們心中會怎樣想?(引導學生用“嚴肅、義正詞嚴、臨危不懼”的語氣讀句子。比賽讀。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當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接受文本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機會,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礎上深入體會太史們所共有的堅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個非常殘暴的人,太史們為什么還要這樣說,這樣做呢?他們不害怕嗎?
(引導學生結合句子體會太史們“忠于職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書:恪守本分。)
4.當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歷史事實而一次次遭到拒絕之后,他的心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崔杼心理變化的詞語。)
(出示:生氣――大怒――氣得說不出話來――生氣并恐慌――長嘆一口氣。)
崔杼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體會太史們堅守本分的精神讓殘暴的崔杼也變得無可奈何,真言必將戰勝謊言,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設計意圖:崔杼的心理變化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次要線索,襯托出了太史們忠于職守的精神給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點后體會。]
教師小結:太史伯、仲、叔、季堅持自己的本分,寧肯舍棄生命也不歪曲歷史事實的剛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讓他心存恐懼地放棄了繼續殺害太史來掩蓋自己罪行的行為。故事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可是課文中還出現了另外一個記錄歷史的人――南史氏,他來做什么呢?
5.指名朗讀課文第6自然段。
其他同學考慮南史氏前來做什么呢?作者為什么要寫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剛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們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筆直書”含義。)
四、小結。
太史們這種不畏強權,不貪生怕死的堅守本分的精神,讓“謊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了解更加真實的歷史情況,讓我們堅信邪永不勝正。讓我們向剛正不阿的太史們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欽佩,你還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去了解,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1、掌握寫字表中的11個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自讀課文,體會太史們不畏強權,不貪生怕死的堅守本分的精神。
二、指導復述,交流收獲
1、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復述課文內容。
2、回顧課文,積累語言。(有重點的摘抄詞語,比如“不屈服”、“本分”,這樣的詞能夠幫助理解幾位太史秉筆直書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學文后的收獲,聯系現實思考太史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義,給予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
4、結合課文,談談對美言、謊言、直言、謠言、忠言的理解。
三、故事交流
你還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同學們把查到的閱資料與同學交流。
四、指導書寫生字
1、學生自學,找出容易出錯的生字,想辦法記憶。
2、交流。
3、生字組詞一遍。
板書設計:
秉筆直書
崔杼 伯 仲 叔 季 南史氏
太史:剛直不阿、秉筆直言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7
教材分析:
《秉筆直書》一課節選自《不怕死的太史》。文章講述了戰國時代齊國的國王齊莊公被相國崔杼殺了。崔杼串通幾個人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自己獨攬大權。崔杼叫太史伯記錄這件事說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卻不從,他嚴肅的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他照實記錄在竹簡上,“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殺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職位,他也是照實記錄,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這樣不怕死的人,氣哼哼的問:“你難道沒看到你哥哥的下場嗎?你不怕我把你也殺了嗎?”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著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實,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崔杼吩咐手下把他殺了。第三個太史叔還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殺了。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雖然十分生氣,心里卻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寫的竹簡拿來一看,上面還是那句話。崔杼問他不愛惜自己的性命嗎?太史季說:“我當然愛習性名。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入盡了本分,然后死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事實。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崔杼只好作罷。太史季回來的路上碰見南史氏迎面走來,南史氏對他說:“聽說三位太史都被殺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準備來接替你的。”太史季把鞋號的竹簡給他看,南史氏才放心回去了。
課文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犧牲自己的性命,當然不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錢,而是在他們心目中,歷史太重要了。世間就有這樣的人,寧愿挨打,寧愿被殺頭也要說真話。這不僅僅是真話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秉筆直書》這個故事的內容。理解幾位史官寧肯犧牲自己,也要維護自己的職責,敢于直言的凜然氣節。
能力目標: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話,體會他們為什么不肯改竹簡的寫法。
結合課文,理解美言、謊言、直言、謠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復述課文。
情感目標:理解幾位史官寧肯犧牲自己,也要維護自己的職責,敢于直言的凜然氣節。
教學重點:理解幾位史官寧肯犧牲自己,也要維護自己的職責,敢于直言的凜然氣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秉筆直書”,從課題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圍繞課題“秉筆直書”,讓學生提出問題
二、自設問題閱讀課文。
幫助學生梳理他們可能提的問題:誰秉筆直書?他為什么要秉筆直書?秉筆直書的后果是什么?然后閱讀后議論,讓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時可以出示課后的“金鑰匙”:
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這樣幾個問題:
(1)他們的職責是什么?
(2)他們是怎樣做的?(畫出重點詞語和句子)
(3)他們為什么這樣做?讓學生熟悉“是什么”“怎樣”“為什么”這樣的提問方式,學生圍繞“金鑰匙”的提示再讀課文。在交流中體會史官寧愿被殺頭也要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這不僅僅是真話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三、再讀課文,理解重心:
1、理解幾個句子:
太史伯說的兩句話,
第一句:太史伯聽了崔杼的話,嚴肅的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先讓學生充分的讀句子,讀出反問的語氣,感悟反問句表達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達的意思。使學生在朗讀中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
重點體會“本分”,可以請學生說說每個人根據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從而感受太史必須說真話,記錄真實的歷史。)
第二句:太史伯說:“我只有一個腦袋,如果你叫我顛倒是非,我情愿不要這個腦袋。”(在理解了伯說的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來讀這一句話,可以多找些孩子讀,甚至于老師的范讀,目的就是要引導體會伯為了說實話寧肯犧牲自己的那種毫不畏懼的精神。從而感悟人物性格的秉直,敢于直言。)
2、體會理解太史仲的話: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著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實,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太史伯就因為說真話而被崔杼殺害了,仲還敢這么說,難道他就不怕死嗎?通過“面不改色”“冷笑”體會他的毫不畏懼,感悟人物特點。)
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經被崔杼殺害了,這時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說:“我當然愛惜性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事實。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
3、小組交流太史季的話,體會他毫不畏懼,點出崔杼殺人后的心虛,而自己為了盡太史的本分寧肯去死的浩然正氣。
(1) 理解幾句話,再回過頭來讀,讓學生在充分的讀中
(2) 深刻體會四位太史一身正氣、仗義直言的高尚品格。
4、全文有感情的朗讀,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態變化的語句(生氣、氣哼哼、不再說話、恐慌、長嘆一口氣),讀出不同的語氣(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范讀、分組齊讀)
(1)借助投影或者圖片討論:
崔杼都已經殺了太史伯了,為什么仲、叔和季還要誓死按照事實寫歷史呢?有學生可能會認為他們這樣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許可以換一個竹簡欺騙崔杼。
(2)老師這時候必須給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明確太史就是真實的記錄歷史的人,必須說真話、寫真事,還歷史以真實比個人的性命還要重要。
5、指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復述內容
四、總結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可結合“語文天地”中的“我的摘錄筆記”的內容幫助學生回顧課文積累語言,有重點的摘抄詞語
結合課文,談談對美言、謊言、直言、謠言、忠言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回顧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聯系現實思考太史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義,給與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請學生說一說學習本課的收獲。
學生聯系課文各抒己見。
二、復習課文內容:
1、 比如“不屈服”、“本分”,這樣的詞能夠幫助理解幾位太史秉筆直書的高尚品格。
2、 引導:聯系現實思考太史的這種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義,給與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請學生說一說學習本課的收獲。
3、 結合課文,談談對美言、謊言、直言、謠言、忠言的理解。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8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進行了預習。下面我檢查大家的預習的情況。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秉筆直書》。
誰能來說一說秉筆直書是什么意思?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回答。
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個歷史時期?他到底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啊?
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說說你的了解。
教師總結預習的情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下這個故事。
a、以盡可能快的速度準確的讀出全文,遇到陌生的字詞反復朗讀。
b、將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畫出,全班一起交流。
2、初讀反饋:
a) 師檢查學生的預習的情況,教師出示生字卡片。
全體學生一起讀一讀所學的生字。
教師個別抽查。
b、初步交流自己新學會的詞語,(說意思及用法)弄清“國國”、“竹簡”的意思以及太史的工作、“伯、仲、叔、季”的排行順序。
二、再讀課文
1、再讀課文
思考一下文章主要給我們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培養學生的概括的能力。
讓學生在再讀的基礎上總結文章,與全體學生一起交流。
2、觀察插圖:你能從圖中找到崔杼和太史嗎?
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幅圖的課文內容,畫下來,再讀一讀。
你覺得自己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對。
讓學生根據人物的不同性格以及所處的不同的環境,體會人物的語言。
指導學生對讀出太史的剛正不阿。
3、你怎樣評價故事中的幾位主要人物的?有什么依據嗎?
結合課文的相關句、段談一談。
進行朗讀的練習與指導。
4、從這些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過朗讀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指名讀,評議。
小組(同桌)分角色練習。
全班分角色朗讀。
小結:大家把太史“剛正不阿、秉筆直言”的精神表現得真是充分,淋漓盡致。
1、抓住重點詞語理解:把段落中能把太史的這種精神更好地展現出來的詞語找出來,畫一畫。
說說你怎樣理解這些詞語的?他們寧可死也不肯改竹簡上的寫法,你現在知道太史所擔負的是一種什么樣的職責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太史精神。
作業設計:
1、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查找并閱讀歷史名人司馬遷的故事。
板書設計:
秉筆直書
按照事實寫歷史 忠實、本分、不屈服
太史的職責
有關于司馬遷寫史的資料)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9
本課教材分析:
文章記敘的是戰國時代的一個歷史故事。故事發生的年代非常久遠,因此文中出現了大量學生不易理解的歷史性詞語,如“齊莊公”、“相國”、“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查找資料輔助課文教學的作用。文章采用對話的形式,對幾位太史寧可斷頭也不屈服于殘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職業道德精神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同時又運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無可奈何的心理變化描寫襯托了太史們這種忠于職守的精神的偉大。因此,通過對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描寫的學習,感受、體會、學習人物“秉筆直書”的偉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8個認讀生字,掌握寫字表中的11個生字。
2、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忠實、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以及“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的解釋資料。
教學過程:
一、釋詞導入,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了解歷史才能變得更加聰明。喜歡聽歷史故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林漢達先生帶給我們的,描寫戰國時期在齊國發生的小故事――《秉筆直書》。(板書:秉筆直書。學生齊讀課題。)
戰國時期離我們太久遠了,在聽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幾個那個時期常用的特殊詞語。(出示詞語:“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
掃清了聽故事路上的攔路虎,我們可以來欣賞這一個小故事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秉”的象形字寫法理解字的含義:拿、握。)
那“秉筆直書”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賞完這個故事之后你一定會了解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秉筆直書》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生字。(出示生字詞:崔杼獨攬大權伯仲忠貞屈服顛倒黑白)
(指名學生領讀生字。)
(出示重點、難點字:獨攬顛倒秉筆直書。學生提示加點字的寫法。生齊讀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一看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讀課文。)
(2)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分別是誰?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崔杼殺害了國君“齊莊公”,他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但太史們寧死不屈,崔杼殺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殺害太史季,因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來接替太史季的位置,當他看到太史季安然無恙后才放心地離開了。(引導學生了解大體內容即可)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崔杼殺害了國君,卻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太史們并未按照他的話去做。在這個小故事中,你覺得崔杼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崔杼大權獨攬的地位以及殘暴、易怒的個性。)
[設計意圖:先引導學生了解崔杼的殘暴以及位高權重,從而使學生想象人們對于崔杼的態度:害怕甚至于服從。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對崔杼不屈服的態度,在強烈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太史的剛正不阿。]
你從課文的哪個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讀1-2自然段。)其他同學仔細聽,畫出描寫崔杼的句子。
(學生指名朗讀1-2自然段。學生讀畫的句子。)
(出示句子:)戰國時代,齊國的國王齊莊公(名光),被相國崔杼殺了。
崔杼串通幾個人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自己獨攬大權。
從這兩句話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殺國君”、“獨攬大權”等詞語體會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舊不滿足,很殘暴。)
2、謀殺國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人會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幾代人的唾罵的,那么崔杼希望這件事讓后世的人們知道嗎?(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記錄歷史的太史們怎樣寫這段歷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歷史事實……國君光被相國崔杼殺害
(通過兩個句子的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顛倒是非”的含義。)
3、如果這個位高權重并且非常殘暴的崔杼對你提出了要求,你會怎樣做呢?
當崔杼要求太史們在史書上寫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時,太史們是怎樣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均在竹簡上寫下了“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1)太史們分別怎樣拒絕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學生分角色讀課文2――4自然段,其余學生注意聽,畫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交流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出示描寫太史語言的句子。)
(2)朗讀指導。太史的職責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太史的職責是真實的記錄歷史)
面對崔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太史們心中會怎樣想?(引導學生用“嚴肅、義正詞嚴、臨危不懼”的語氣讀句子。比賽讀。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當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接受文本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機會,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礎上深入體會太史們所共有的堅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個非常殘暴的人,太史們為什么還要這樣說,這樣做呢?他們不害怕嗎?
(引導學生結合句子體會太史們“忠于職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書:恪守本分。)
4、當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歷史事實而一次次遭到拒絕之后,他的心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崔杼心理變化的詞語。)
(出示:生氣――大怒――氣得說不出話來――生氣并恐慌――長嘆一口氣。)
崔杼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體會太史們堅守本分的精神讓殘暴的崔杼也變得無可奈何,真言必將戰勝謊言,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設計意圖:崔杼的心理變化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次要線索,襯托出了太史們忠于職守的精神給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點后體會。]
教師小結:太史伯、仲、叔、季堅持自己的本分,寧肯舍棄生命也不歪曲歷史事實的剛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讓他心存恐懼地放棄了繼續殺害太史來掩蓋自己罪行的行為。故事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可是課文中還出現了另外一個記錄歷史的人――南史氏,他來做什么呢?
5、(指名朗讀課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學考慮南史氏前來做什么呢?作者為什么要寫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剛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們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筆直書”含義。)
四、小結
太史們這種不畏強權,不貪生怕死的堅守本分的精神,讓“謊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了解更加真實的歷史情況,讓我們堅信邪永不勝正。讓我們向剛正不阿的太史們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欽佩,你還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去了解,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總評:
(一)指導預習,事半功倍。新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利用課外資源補充課內知識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前對學生的資料查閱進行相應的指導,讓學生在了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來學習課文,這樣不僅減輕了課堂教學的負擔,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提綱挈領,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體感比較強,共有兩條線索:崔杼與太史的交往(主線),崔杼的心理變化(次線)。教師引導學生將主要線索的內容――描寫太史話語的句子集中起來分析,避免了講課過程中的重復,并突顯了太史們所共有的精神――剛正不阿、堅守本分。次要線索安排在主要線索之后處理,適時地襯托太史們的這種精神,也順應了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文本教學,以讀為本。語文教學應當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接受文本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因此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在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進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內化文字的意義再進行性格分析,此種做法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10
《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剛剛上完第三課《秉筆直書》,由于本篇文章涉及的古代用語較多,所以充分學習第一課時后,希望利用第二課時解決本課重點。
自己最初的想法是找出主人公,理順文章脈絡。邊讀課文邊分析人物形象,結合作者對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會人物品質。整堂課中規中矩,似乎是教參的衍生,有些死板,沒有預想中的那種熱烈的氣氛。下課后,及時請教了各位老師。根據單元主題“話語”,本文不僅在“直”中下力,不僅是在講述一個如實記載歷史事件的事,更有巧妙的人物語言值得推敲,更要在彰顯高效課堂的同時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積累、運用。開始回顧課文內容,理出主人公(簡單板書)都知道太史季兄長三人都被崔杼所殺,為什么太史季卻沒有被啥?他妥協了嗎?……而后拋出問題:“你最欣賞的人物是誰?為什么?”這樣看似毫無重量的問題,卻可把學生自讀、自學、自悟的思路給開啟了,其實文中對前面的太史伯、仲等人描述都是差不多的,唯獨太史季不同,如有人說到他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多元體會。
“為什么欣賞、敬佩太史季?”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太史季的話,體會語言的魅力,體會話語中的 “柔中帶鋼”智勇雙全?“我當然愛惜性命。”這是人之常情,每一個人都是如此。“但要是貪生怕死,就是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后去死。”義正詞嚴、堅守正義,盡了身為太史的本分。“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改變不了事實。”告誡崔杼邪不壓正,禍事難以包藏。 “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殺我不僅無濟于事,其實讓你更加承認自己的行為……
今天的我們離這些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越來越遠,但正是有了他們的秉筆直書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歷史,正是他們的堅守正義是偉大的中華民族繁榮的傳承著。
這樣只抓住太史季這一點就把全文處理完了,避免了啰嗦重復,把課文的探究學習更多的交還給孩子,在拓展習作方面應抓崔杼當時的心理活動,前文中更多的是描寫語言與神態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學生的習作范圍,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僅闡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語言中透露著漢語言博大豐富的文化,自己解讀文本時就有遺漏。
《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秉筆直書》敘述了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堅決不從,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讓太史按史實記錄。
本班學生在質疑以及查閱資料方面都具備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大膽放手,充分讓學生針對課文主要內容質疑,并能通過查閱資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決自己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堂上,同學們能夠較好通過重點詞語理解句子含義,進而理解全文內容,從而體會三位太史的盡職盡責、不畏強權。
學習本課之后,學生對太史們堅持正義,廉潔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課后的讀后感中也都紛紛表達出了自己對太史們的敬佩之情。可見,通過本課的學習,實事求是、剛正不阿、廉潔自律種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學反思:
對于本文的教學,我最初的想法是讓學生找出主人公,理順文章脈落,邊讀課文邊分析人物形象,結合作者對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體會人物品質。但仔細研讀教材后,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本單元的主題是“話語”。因此,本文不僅在“直”中下力,不僅是在講述一個如實記載歷史事件的事,更有巧妙的語言值得推敲,更要在彰顯高效課堂的同時,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積累、運用。回顧課文內容,理出主人公(簡單板書),學生都知道太史季兄長三人都被崔抒所殺,那為什么太史季卻沒有被殺?他妥協了嗎?……而后,拋出問題:“你最欣賞的人物是誰?為什么?”這樣看似好無重量的問題,卻可以把學生自讀、自學、自悟的思路給開啟了。其實文中對前面的太史伯、太史仲等人的描述都是差不多的,唯獨太史季不同,如有學生說到此處,可以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多元體會。主要以太史季說的話作為閱讀體會對象,讓學生仔細品味太史季所說的話,體會語言的魅力,體會話語中的“柔中帶剛”“智勇雙全”。這樣只抓住了太史季這一點,就把全文處理完了,避免了啰嗦重復,把課文的探究學習更多的交還給了孩子。在拓展習作方面,應抓住崔杼當時的心理活動,因為前文中更多的是描寫語言與神態,缺少人物的心理活動,這樣既拓展了文本也拓展了學生習作的范圍,最值得提的是本文不僅闡述了太史的直言也在文本語言中滲透著漢語博大豐富的文化。我在解讀文本時也有遺漏,最后也可以引導學生談一談生活中“秉筆直書”的人,雖然今天的我們離這些歷史人物、歷史故事越來越遠,但正是有了他們的秉筆直書,才有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歷史,他們是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的傳承者,值得我們學習
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秉筆直書》教學反思
《秉筆直書》是小學語文北師大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話語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敘述了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堅決不從,崔杼一連殺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讓太史按史實記錄。
本班學生在質疑以及查閱資料方面都具備了較強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本人大膽放手,充分讓學生針對課文主要內容質疑,并能通過查閱資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決自己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課堂上,同學們能夠較好通過重點詞語理解句子含義,進而理解全文內容,從而體會三位太史的盡職盡責、不畏強權。
學習本課之后,學生對太史們堅持正義,廉潔正直的精神所感染,在課后的讀后感中也都紛紛表達出了自己對太史們的敬佩之情。可見,通過本課的學習,實事求是、剛正不阿、廉潔自律種子已撒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中了。
教學反思:
1、結合資料,了解背景
引導學生在搜集有關課文背景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在了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來學習課文,這樣不僅減輕了課堂教學的負擔,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抓住線索,集中分析
引導學生將主要線索的內容——描寫太史話語的句子集中起來分析,避免了講課過程中的重復,并突顯了太史們所共有的精神——剛正不阿、堅守本分,廉潔正直。次要線索安排在主要線索之后處理,適時地襯托太史們的這種精神,也順應了學生認知特點。
3、抓住詞句,朗讀體會
引導學生在感受文字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本文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并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在本課教學中,在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之后,先請同學們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再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內化文字的意義。教學中注意將齊讀、分角色讀、比賽讀與評價朗讀進行結合,使學生在朗讀與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對人物性格的理解,受到人物精神的感染。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11
本課教材分析:
文章記敘的是戰國時代的一個歷史故事。故事發生的年代非常久遠,因此文中出現了大量學生不易理解的歷史性詞語,如“齊莊公”、“相國”、“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查找資料輔助課文教學的作用。文章采用對話的形式,對幾位太史寧可斷頭也不屈服于殘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職業道德精神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同時又運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無可奈何的心理變化描寫襯托了太史們這種忠于職守的精神的偉大。因此,通過對于人物語言以及神態描寫的學習,感受、體會、學習人物“秉筆直書”的偉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8個認讀生字,掌握寫字表中的11個生字。
2、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忠實、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
學生準備:查找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以及“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的解釋資料。
教學過程:
一、釋詞導入,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了解歷史才能變得更加聰明。喜歡聽歷史故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林漢達先生帶給我們的,描寫戰國時期在齊國發生的小故事――《秉筆直書》。(板書:秉筆直書。學生齊讀課題。)
戰國時期離我們太久遠了,在聽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幾個那個時期常用的特殊詞語。(出示詞語:“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
掃清了聽故事路上的攔路虎,我們可以來欣賞這一個小故事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秉”的象形字寫法理解字的含義:拿、握。)
那“秉筆直書”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賞完這個故事之后你一定會了解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秉筆直書》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生字。(出示生字詞:崔杼 獨攬 大權 伯仲 忠貞 屈服 顛倒黑白)
(指名學生領讀生字。)
(出示重點、難點字:獨攬 顛倒 秉筆直書。學生提示加點字的寫法。生齊讀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一看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讀課文。)
(2)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分別是誰?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崔杼殺害了國君“齊莊公”,他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但太史們寧死不屈,崔杼殺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殺害太史季,因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來接替太史季的位置,當他看到太史季安然無恙后才放心地離開了。(引導學生了解大體內容即可)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崔杼殺害了國君,卻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太史們并未按照他的話去做。在這個小故事中,你覺得崔杼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崔杼大權獨攬的地位以及殘暴、易怒的個性。)
[設計意圖:先引導學生了解崔杼的殘暴以及位高權重,從而使學生想象人們對于崔杼的態度:害怕甚至于服從。然后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對崔杼不屈服的態度,在強烈的對比中使學生感受太史的剛正不阿。]
你從課文的哪個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讀1-2自然段。)其他同學仔細聽,畫出描寫崔杼的句子。
(學生指名朗讀1-2自然段。學生讀畫的句子。)
(出示句子:)戰國時代,齊國的國王齊莊公(名光),被相國崔杼殺了。
崔杼串通幾個人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自己獨攬大權。
從這兩句話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殺國君”、“獨攬大權”等詞語體會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舊不滿足,很殘暴。)
2、謀殺國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人會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幾代人的唾罵的,那么崔杼希望這件事讓后世的人們知道嗎?(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記錄歷史的太史們怎樣寫這段歷史呢?
(出示句子:) 崔杼要求
歷史事實 ……國君光被相國崔杼殺害
(通過兩個句子的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顛倒是非”的含義。)
3、如果這個位高權重并且非常殘暴的崔杼對你提出了要求,你會怎樣做呢?
當崔杼要求太史們在史書上寫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時, 太史們是怎樣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均在竹簡上寫下了“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1)太史們分別怎樣拒絕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學生分角色讀課文2――4自然段,其余學生注意聽,畫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交流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出示描寫太史語言的句子。)
(2)朗讀指導。太史的職責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太史的職責是真實的記錄歷史)
面對崔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太史們心中會怎樣想?(引導學生用“嚴肅、義正詞嚴、臨危不懼”的語氣讀句子。比賽讀。齊讀。)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當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接受文本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機會,讓學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礎上深入體會太史們所共有的堅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個非常殘暴的人,太史們為什么還要這樣說,這樣做呢?他們不害怕嗎?
(引導學生結合句子體會太史們“忠于職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書:恪守本分。)
4、當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歷史事實而一次次遭到拒絕之后,他的心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崔杼心理變化的詞語。)
(出示:生氣――大怒――氣得說不出話來――生氣并恐慌――長嘆一口氣。)
崔杼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體會太史們堅守本分的精神讓殘暴的崔杼也變得無可奈何,真言必將戰勝謊言,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設計意圖:崔杼的心理變化是貫穿全文的一條次要線索,襯托出了太史們忠于職守的精神給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點后體會。]
教師小結:太史伯、仲、叔、季堅持自己的本分,寧肯舍棄生命也不歪曲歷史事實的剛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讓他心存恐懼地放棄了繼續殺害太史來掩蓋自己罪行的行為。故事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可是課文中還出現了另外一個記錄歷史的人――南史氏,他來做什么呢?
5、(指名朗讀課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學考慮南史氏前來做什么呢?作者為什么要寫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剛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們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筆直書”含義。)
四、小結
太史們這種不畏強權,不貪生怕死的堅守本分的精神,讓“謊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了解更加真實的歷史情況,讓我們堅信邪永不勝正。讓我們向剛正不阿的太史們致敬! 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欽佩,你還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去了解,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總評:
(一)指導預習,事半功倍。新課程標準提倡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積極利用課外資源補充課內知識的能力。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課前對學生的資料查閱進行相應的指導,讓學生在了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來學習課文,這樣不僅減輕了課堂教學的負擔,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提綱挈領,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體感比較強,共有兩條線索:崔杼與太史的交往(主線),崔杼的心理變化(次線)。教師引導學生將主要線索的內容――描寫太史話語的句子集中起來分析,避免了講課過程中的重復,并突顯了太史們所共有的精神――剛正不阿、堅守本分。次要線索安排在主要線索之后處理,適時地襯托太史們的這種精神,也順應了學生的認知特點。
(三)文本教學,以讀為本。語文教學應當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在感悟文字的過程中接受文本所要傳達出來的信息,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因此學習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在在引導學生找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進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內化文字的意義再進行性格分析,此種做法切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8個認讀生字,掌握寫字表中的11個生字。
2、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忠實、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查找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以及“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的解釋資料。
教學過程:
一、釋詞導入,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了解歷史才能變得更加聰明。喜歡聽歷史故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林漢達先生帶給我們的,描寫戰國時期在齊國發生的小故事――《秉筆直書》。(板書:秉筆直書。學生齊讀課題。)
戰國時期離我們太久遠了,在聽故事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幾個那個時期常用的特殊詞語。(出示詞語:“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學生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進行交流。)
掃清了聽故事路上的攔路虎,我們可以來欣賞這一個小故事了。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結合“秉”的象形字寫法理解字的含義:拿、握。)
那“秉筆直書”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賞完這個故事之后你一定會了解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秉筆直書》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生字。(出示生字詞:崔杼獨攬大權伯仲忠貞屈服顛倒黑白) (指名學生領讀生字。)
(出示重點、難點字:獨攬顛倒秉筆直書。學生提示加點字的寫法。生齊讀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一看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讀課文。
(2)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分別是誰?
(結合學生回答板書: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崔杼殺害了國君“齊莊公”,他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但太史們寧死不屈,崔杼殺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殺害太史季,因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來接替太史季的位置,當他看到太史季安然無恙后才放心地離開了。(引導學生了解大體內容即可)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崔杼殺害了國君,卻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太史們并未按照他的話去做。在這個小故事中,你覺得崔杼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了解崔杼大權獨攬的地位以及殘暴、易怒的個性。)
你從課文的哪個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讀1-2自然段。)其他同學仔細聽,畫出描寫崔杼的句子。
(學生指名朗讀1-2自然段。學生讀畫的句子。)(出示句子:)戰國時代,齊國的國王齊莊公(名光),被相國崔杼殺了。
崔杼串通幾個人立齊莊公的兄弟為國君,自己獨攬大權。
從這兩句話中你可以體會到什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殺國君”、“獨攬大權”等詞語體會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舊不滿足,很殘暴。)
2、謀殺國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這樣的人會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幾代人的唾罵的,那么崔杼希望這件事讓后世的人們知道嗎?(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記錄歷史的太史們怎樣寫這段歷史呢?
(出示句子:)崔杼要求
歷史事實……國君光被相國崔杼殺害
(通過兩個句子的對比,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顛倒是非”的含義。)
3、如果這個位高權重并且非常殘暴的崔杼對你提出了要求,你會怎樣做呢?
當崔杼要求太史們在史書上寫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時,太史們是怎樣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了解太史們均在竹簡上寫下了“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1)太史們分別怎樣拒絕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學生分角色讀課文2――4自然段,其余學生注意聽,畫出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交流描寫太史表情和語言的句子。出示描寫太史語言的句子。)
(2)朗讀指導。太史的職責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太史的職責是真實的記錄歷史)
面對崔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太史們心中會怎樣想?(引導學生用“嚴肅、義正詞嚴、臨危不懼”的語氣讀句子。比賽讀。齊讀。) (3)崔杼是個非常殘暴的人,太史們為什么還要這樣說,這樣做呢?他們不害怕嗎?
(引導學生結合句子體會太史們“忠于職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書:恪守本分。)
4、當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歷史事實而一次次遭到拒絕之后,他的心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用波浪線畫出描寫崔杼心理變化的詞語。)
(出示:生氣――大怒――氣得說不出話來――生氣并恐慌――長嘆一口氣。)
崔杼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體會太史們堅守本分的精神讓殘暴的崔杼也變得無可奈何,真言必將戰勝謊言,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教師小結:太史伯、仲、叔、季堅持自己的本分,寧肯舍棄生命也不歪曲歷史事實的剛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讓他心存恐懼地放棄了繼續殺害太史來掩蓋自己罪行的行為。故事到這里似乎應該結束了,可是課文中還出現了另外一個記錄歷史的人――南史氏,他來做什么呢?
5、(指名朗讀課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學考慮南史氏前來做什么呢?作者為什么要寫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導學生體會“剛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們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筆直書”含義。)
四、小結
太史們這種不畏強權,不貪生怕死的堅守本分的精神,讓“謊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讓今天的我們能夠了解更加真實的歷史情況,讓我們堅信邪永不勝正。讓我們向剛正不阿的太史們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欽佩,你還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去了解,這節課就上到這里。
板書設計: 秉筆直書
崔杼 伯 仲 叔 季 南 史 氏
太史:剛直不阿、秉筆直言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13
教學目標:
1、準確認讀課文中的3個認讀生字,掌握寫字表中的10個生字。
2、引導學生根據人物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感受人物的優秀品格。
3、學會抓住重點詞句(忠實、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抓住要點,繪聲繪色地復述課文。
教學準備:查找關于戰國情況的資料,以及“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的解釋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歌曲,釋詞導入。
歷史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了解歷史才能變得更加聰明。喜歡聽歷史故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個發生在戰國時,齊國的小故事――(板書:《秉筆直書》)。
1、解詞:“秉”是什么意思?(掌、握);“秉筆直書”的意思就是寫史書的人正直,根據事實記錄,不隱諱。
2、《秉筆直書》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文章記敘的是戰國時代,相國崔杼殺了國君光,他讓太史們寫“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伯、仲、叔和季寧死也要按照事實寫歷史。(相機板書:“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
3、戰國時期離我們太久遠了,讓我們來了解了解那個時期常用的特殊詞語。(“國君”、“竹簡”、“伯、仲、叔、季”、“相國”、“太史”、“齊莊公”。)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詞義
2、讀通課文,感知內容。
課文中有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分別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三、細讀課文,讀中感悟。
1、你覺得崔杼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畫出描寫崔杼的句子。
(獨攬大權、捏造事實、殘暴的人)
師:謀殺國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這樣的人會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幾代人的唾罵的,所以崔杼要求記錄歷史的太史們怎樣寫這段歷史呢?(生:先君是害病死的。)
同學們,崔杼殺害了國君,卻想讓太史們歪曲事實記錄歷史,太史們有按照他的話去做嗎?(生:沒有)。
2、如果這個位高權重并且非常殘暴的崔杼對你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你會怎樣做呢?
3、太史們是怎么做的?你覺得太史們具有什么樣的品質?
(太史們均在竹簡上寫下了“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寧死不屈、不貪生怕死、以死維護了太史本分。)
4、幾位太史臨死前說了什么話?畫出重點詞語和句子。
(1)太史伯說的話。
a、太史伯聽了崔杼的話,嚴肅的說:“按照事實寫歷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實,顛倒是非呢?” ——相機理解“顛倒是非”
b、太史伯說:“我只有一個腦袋,如果你叫我顛倒是非,我情愿不要這個腦袋。”
(2)太史仲說的話。
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著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實,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殺了,難道還能把所有的人都殺了嗎?”——相機理解:面不改色、冷笑、忠實
(3)太史季說的話。
太史季說:“我當然愛惜性命。但要是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盡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寫,天下還有寫的人。您只能不許我寫,卻不能改變事實。您越是殺害太史,越顯出您心虛。”——相機理解:貪生怕死、本分
5、他們為什么不肯改竹簡上的寫法?
(因為他們遵守太史的本分,按照事實寫歷史,為后人留下事實的本來面目。)
4、當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歷史事實而一次次遭到拒絕之后,他的心理有沒有變化呢?
(生氣――大怒――氣得說不出話來――生氣并恐慌――長嘆一口氣。)
師:崔杼的心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可見太史們堅守本分的精神讓殘暴的崔杼也變得無可奈何,真言必將戰勝謊言,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四、回顧課文,交流收獲。
1、太史的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義,給予我們每個人怎樣的啟迪。
2、總結;太史們這種不畏強權,不貪生怕死、寧死不屈,以死維護太史的本分,可見,真言必將戰勝謊言,正義必將戰勝邪惡。讓我們向剛正不阿、秉筆直書的太史們致敬!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秉筆直書》教案范文 篇14
[案例]
早上和孩子們繼續學習《秉筆直書》(北師大版第八冊)。這篇課文寫的是戰國時代的歷史故事。故事出自《東周列國志》,題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
課文并沒有著力渲染四位太史的“非同尋常”,只是運用語言、神態描寫等表現出太史的剛正不阿、秉筆直言的本色。
理解太史的話,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仔細讀讀三位太史的話語,發現雖略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遵守太史本份,寧死不屈。可貴的是,他們明知不屈從只有死路一條,卻不貪生怕死,以死維護了太史的本分,堅持了正義,為后人留下了事實的本來面目。
讓學生找出太史伯、太史仲臨死前說的話讀讀,想想后,我問:“那么,太史叔臨死前說了什么呢?”學生愣了一下,回答:“沒說呀!”我笑了:“真的什么也沒說嗎?”幾個孩子隨即反應過來:“有,只是課文沒寫。”
“是啊,課文沒寫,但是有個詞能告訴我們,他臨死前說了什么。”
學生很快就找到了“不屈服”這個詞。
“對!不屈服!那么,面對崔杼的威脅,太史叔是如何不屈服?如何說的呢?”
我給了孩子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們把這段話寫了下來。
[反思]
文本不僅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憑據,而且也是習作訓練的直接資源。習作既可以“取其法”,還可以“用其材”。利用課文的空白點,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抓住重點詞語,展開合理的想象,把讀寫訓練緊密結合,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而且通過小練筆,進行了扎實的語言文字積累和運用的訓練。
附上學生練筆兩篇:
(一)
太史叔即位。
崔杼問:“你知道該怎么寫嗎?”
太史叔不語,把寫好的竹簡呈交了上去——“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崔杼一看,氣得把竹簡狠狠地摔在地上,破口大罵:“你這家伙吃了豹子膽嗎?竟敢如此對付我!難道,難道你不要命了嗎?”
“這是什么話?”太史叔厲聲答道,“您別拿死來威脅我!我們太史可不是那種貪生怕死的人。盡了本分再去死,也死而無愧了!”
太史叔堅強不屈,最終還是被崔杼殺害了。
(二)
太史仲死后,他的弟弟太史叔接替了仲的職位。他把寫好的竹簡交給崔杼看。只見上面寫著:“夏五月,崔杼謀殺國君光。”
崔杼看了,氣得半天也說不出話來。他心想,難道這天底下竟還有如此不怕死之人嗎?真不知好歹!他怒氣沖沖地問:“你難道也想得到你哥哥的下場嗎?”
太史叔瞪著崔杼說:“我當然不想死。但我如果不按照事實寫歷史,就失了太史的本分,成為一個貪生怕死的人!”
崔杼聽了,氣得肺都快炸了。于是,他命令手下把太史叔也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