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通用15篇)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深入了解北京春節的習俗的同時,感受北京春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先生語言的魅力;
2、通過品讀感悟,體會用總分的方法敘述一個場景,并學習老舍先生具體細膩的描寫和詳略得當的表達方法;
3、運用總分的方法, 寫一個片斷。
教學重點:
學習老舍先生具體細膩的描寫和總分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圍繞一個特點進行多方面細致生動地描寫。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知道北京的春節很長,有一個多月,可是老舍先生卻只選了六個特殊的日子,誰能說說?(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節、正月十九。);而在這六個日子中, 老舍又只選了其中的幾個日子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你們看出來是哪幾個日子了嗎?
生答。預設: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請生說說他為什么要這么安排。
預設:這是北京的春節中有代表性的日子,是最熱鬧的日子。
師:是呀!老舍就是這樣抓住了幾個典型的日子,有詳有略地介紹了北京的春節,他的文字并不華麗,但是卻一下子把北京春節的熱鬧景象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
二、閱讀課文
現在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走進最熱鬧的(除夕、元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除夕、元宵寫熱鬧的。
1、默讀第7、11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樣把兩個日子寫熱鬧的?
2、小組交流。
3、匯報。
預設
除夕
、匍_頭第一句,先總后分的表達方法,概括出除夕的特點熱鬧;
、谧髡邚南阄、色彩、聲音等細膩描寫了人們歡慶除夕,充分表現了除夕的紅火熱鬧。
、蹎枺哼能從哪些方面來介紹?(提煉寫作要由條理、層次性)
元宵
①總分(先寫總貌,再分寫它的特點)
②排比(寫出燈的種類多、材料、造型)
③用詞豐富
三、堂上練筆
1、北京的除夕熱鬧非凡,廣州的除夕也毫不遜色。誰知道廣州的除夕什么地方最熱鬧?(花市)
2、播放花市的圖。
3、如果讓你寫這個場景,你想介紹花市的什么特點呢?
出示句子:廣州的花市真 。
問: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特點?
4、練筆
5、組織部分學生展示練習片段,相機點評
四、總結全文
教師回顧總結本課內容。
板書設計:
總 分(條理、層次)
除夕 熱鬧 味覺、視覺、聽覺
元宵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重點:
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關于童謠的課件;歌曲《恭喜》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說說理由。(喚起學生對春節時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
2.讓我們來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播放動漫童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說說你的感受。
3.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通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同桌間互讀檢查。
2.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作者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3.交流匯報,老師相機板書: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束)
4.說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討,感受年味
1.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北京人過得是這樣熱鬧、開心,字里行間都彌漫著濃濃的年味。選擇春節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日子,反復讀一讀,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匯報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聲音,是春節特有的聲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寫到? B.整個春節都彌漫著爆竹的味道、煙火的味道,過年的熱鬧、火爆氣氛盡在其中,已經與傳說中恐嚇叫“年”的怪獸無關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讀文中描寫有關飲食的語句,說說體會(充足、豐盛)。
B.人們一年辛苦勞動之后,對自己勞動所得的展示與享用,洋溢著幸福感與滿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將年過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廟會,元宵節的燈會。體會人們的輕閑、娛樂、高興的心態。
B.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文中大人、小孩的快樂。
。4)總結,在整個春節的系列活動中,雖然有些繁文縟節,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雜陳,蘊涵著最豐富的傳統,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讀體味,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系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3.除夕夜可以說是春節中的,在熱鬧、喜慶、團圓的氣氛中,有多少人今夜無眠。試著用你的朗讀來把它表現出來。
4.配《恭喜》樂曲朗讀,體現“除夕真熱鬧”。
五、作業:抄寫詞語
色味雙美 零七八碎 萬象更新 男女老少 燈火通宵
日夜不絕 萬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張燈結彩 各形各色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重溫過年的熱鬧氣氛
1.聽歌曲《恭喜》,回顧除夕。
2.除夕過后,春節的又一個**元宵節到了。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正如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
二、走進元宵節,賞萬家燈火
1.如果說除夕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熱鬧,那么元宵節的燈會則是全民同慶的狂歡。認真默讀第11.12自然段,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燈特別的多。
(燈的數量多: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要掛出幾百盞燈來。
燈的種類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還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進了老北京的元宵燈市,都會看到什么燈。(請學生結合已有經驗,盡可能展開想像,如牛角燈、紗燈、玻璃燈、彩繪燈、走馬燈、紙燈、冰燈等,來體會老北京處處張燈結彩,燈市如晝的熱鬧景象。)
3.通過朗讀,把燈的多和人的高興表現出來。
三、領悟表達特點
1.快速瀏覽課文,從哪兒能體會到作者對年文化的熱愛。
(引導學生從具體語句中,感受老舍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簡約而又頗有些幽默的“口語化”語言之中,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整條大街都像辦喜事”“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等。)
2.作者是怎樣使春節這一民俗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
。ㄒ皇前磿r間順序來有條理地寫春節,二是有詳有略,對于春節中的**部分進行詳細描寫,而其他部分則簡略介紹,使我們對通宵達旦的除夕和張燈結彩的元宵節,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對比寫法
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中兩段關于春節習俗的描寫,與課文的相關部分比較一下,看看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對你的習作有什么啟發。(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話的寫法,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年的忙碌與熱鬧,將各種風俗習慣融于其中。第二段則以較濃的抒情色彩寫出的喜慶與熱鬧的氣氛。)
四、拓展總結,布置作業
1.拓展閱讀:春節各地的習俗
2.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祥和。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吃團圓飯、守歲、拜年,帶著美好的心愿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正在變成電視機前對一場春節晚會的觀看。請你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所過的春節,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獨特的民俗文化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
。鲁酰率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3
一、復習導入,重溫過年的熱鬧氣氛
1.聽歌曲《恭喜》,回顧除夕。
2.除夕過后,春節的又一個**元宵節到了。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正如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
二、走進元宵節,賞萬家燈火
1.如果說除夕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熱鬧,那么元宵節的燈會則是全民同慶的狂歡。認真默讀第11.12自然段,你能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燈特別的多。
(燈的數量多: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要掛出幾百盞燈來。
燈的種類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還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進了老北京的元宵燈市,都會看到什么燈。(請學生結合已有經驗,盡可能展開想像,如牛角燈、紗燈、玻璃燈、彩繪燈、走馬燈、紙燈、冰燈等,來體會老北京處處張燈結彩,燈市如晝的熱鬧景象。)
3.通過朗讀,把燈的多和人的高興表現出來。
三、領悟表達特點
1.快速瀏覽課文,從哪兒能體會到作者對年文化的熱愛。
。ㄒ龑W生從具體語句中,感受老舍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簡約而又頗有些幽默的“口語化”語言之中,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整條大街都像辦喜事”“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等。)
2.作者是怎樣使春節這一民俗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
。ㄒ皇前磿r間順序來有條理地寫春節,二是有詳有略,對于春節中的**部分進行詳細描寫,而其他部分則簡略介紹,使我們對通宵達旦的除夕和張燈結彩的元宵節,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對比寫法
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中兩段關于春節習俗的描寫,與課文的相關部分比較一下,看看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對你的習作有什么啟發。(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話的寫法,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年的忙碌與熱鬧,將各種風俗習慣融于其中。第二段則以較濃的抒情色彩寫出的喜慶與熱鬧的氣氛。)
四、拓展總結,布置作業
1.拓展閱讀
春節各地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飲食,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
東北地區的人進入臘月后會先殺一頭豬,請村里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搟出來的,而是將面搟成一個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面條同煮著吃,面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只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后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
2.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祥和。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吃團圓飯、守歲、拜年,帶著美好的心愿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正在變成電視機前對一場春節晚會的觀看。請你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所過的春節,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獨特的民俗文化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熱鬧 喜慶 團圓 祥和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4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人們在臘八那天要熬臘八粥和泡臘八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那么 《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怎么寫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北京的春節》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
2.抓住描寫元宵兩個自然段,體驗節日氣氛。
3.體會文章的的寫法,學以致用。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我也喜歡過節。古代的詩人還把節日寫進了詩歌。瞧,杜牧這樣寫清明節,請讀……蘇軾這樣寫中秋節,請讀……王維這樣寫重陽節,請讀……王安石這樣寫春節,請再讀……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8課,板書課題。(課件1)
2.齊讀課題。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對北京的春節有了自己的了解,來,我們復習一下吧!
二、復習回顧
1.連一連(課件2:出示時間及風俗)
北京的春節前后共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老舍先生在課文中重點提到了以下時間,分別是:臘八——臘月十九——臘月二十三——除夕——元宵。在這些時間里,人們都在做什么呢?你能準確地連一連嗎?
2.對,作者就是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人們在過年時豐富而有趣的活動。(課件3,春節活動圖片放鞭炮、拜年、吃年夜飯、貼春聯、觀燈等。配樂,教師點擊)同學們,感受到沒有,春節來了,春節真的來了!如果讓你選擇,春節期間你最喜歡做什么呢?
過渡:是啊,過年就是這么熱鬧、快樂、喜慶,讓人回味無窮。再回到課題,北京的春節和我們這兒的春節有哪些不同呢?答案就藏在課文里,快找找!
三、精讀品悟
預設一:學生匯報,我們這兒不熬臘八粥,不泡臘八蒜。(這臘八粥可不是一般的粥,書上是這樣介紹的,出示生讀。是啊,這就是南方、北方地域文化習俗的差異)
預設二:學生匯報,我們不買雜拌兒(你知道什么是雜拌兒嗎?)生讀。這么多于果摻和著蜜餞吃下,那嘴里滿是什么滋味?(生答)這滋味一直甜到心里頭,想想就忍不住要流口水。誰再來讀?(推薦朗讀高手)
預設三:我們二十四過小年,北京二十三過小年,還家家祭灶王爺。(你真會聯系生活學習。對,過小年的時間不一樣)
預設四:我們沒有廟會逛。(出示逛廟會的圖片介紹廟會。提起北京的廟會那真可以算得上是春節的一大盛會。初五、初六家家戶戶、男女老少紛紛涌向廟會,據圖片逐一介紹)
預設五:元宵節,我們家中沒有那么多好玩的燈。(怎么個好玩法,能給我們介紹介紹嗎?生讀十三自然段中的相關句子,師引導讀出注釋“走馬燈”。光是這樣想想,就是一種享受啊!再從家中走到大街上,你還會看到什么景象?引出十二自然段的學習)
(1)好一個懸燈結彩,好一個火熾而美麗。我還想知道大街上到底都掛了哪些燈,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鋪……故事)
(2)談談自己的體會。
燈的數量多:從“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體會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可以看出來。
燈的圖案多:“《紅樓夢》《水滸傳》”人物多,可以感受到。
(3)正是有了這么多各式各樣燈的裝飾,元宵節才變得一(生答)美麗。因而老舍先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出示句子:變色,分男、女生讀)這是拿元宵節和除夕、元旦——(生答:作比較),以此突出——元宵節。
四、體會寫法
同學們,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這一比啊,我們發現這北京的春節還真是活動多樣,氣氛熱鬧啊!而且,我們通過學習,進一步體會到了北京獨特的年文化。
剛才,我們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學習。其實,我們還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看老舍先生是怎樣表達出北京春節的那份熱鬧、喜慶的。比如:
1.打比方(出示:這不是粥……農業展覽會)
什么意思,明白嗎?(生談理解)看看,臘八粥里有各種米、各種豆,還有各種干果,數數一共列舉了幾種?(生一一列舉)何止這些,還有我們認識的,不認識的;我們叫得出名的,叫不出名的,這些統統都藏在一個省略號里,它們在臘八這天紛紛聚攏來,多像開——(生:農業展覽會)這樣一打比方,感覺怎樣?(生談)
2.引入傳說
過渡:不知同學們發現沒有,第六自然段也寫得特別有趣。(出示原句,再出示刪除的段落,比較一下,誰來談談)
(刪除傳說,生體會其帶來的趣味性)
3.破折號(補充說明,突出強調)。沒時間就作為課外延伸。
一篇文章里競出現了達八處之多的破折號,這是作者的有意為之,還是無意為之呢?因為時間關系,就留給大家課后去探究,去思考。
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走進了北京的春節,再一次感受到濃郁的傳統年文化;我們還從作者的角度破譯了寫作的一些表達技巧。希望大家繼續保持這種閱讀的熱情與習慣,相信大家的收獲一定會更多!
張敏,津市市第二小學高級語文教師。人如其名。張——張弛有道,是她對語文教學孜孜追求的一種境界;敏——敏而好學,是她身體力行的一種人生態度。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春節剛過就來學習這樣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地方特色鮮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義,也很實際。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過節習俗。《北京的春節》一文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
八、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有詳有略,詳略得當,作者著重選取“除夕、正月十五”進行詳寫,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后增長見識。
本課的教學是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及有詳有略、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首先,我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再讀課文,了解詳寫的部分,找出是圍繞哪些字詞展開描寫的,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干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閱讀體會年的味道、感悟老北京人濃郁的年文化。再自讀感知,批注這幾個節日里自己的感受。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結合我們本地春節的一些習俗,進行對比,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安靜和正月十五的高潮,體味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其次,課文運用了有詳有略的寫作手法,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在課文中,老舍先生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除夕和元宵倆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暢言自己家鄉是如何過春節的。以此帶動學生探究身邊民俗文化的興趣,并在此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5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清條理,分清詳略。2、自由讀課文,形成畫面感,了解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的氣氛。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重難點:1、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2、學習有順序、詳略的表達。教具準備:多媒體教學過程: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教師談話,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區的人民過春節的習俗是不一樣的。誰來說一說你們家過春節的一些習俗嗎?2、教師針對同學們的回答小結。3、多媒體出示體現老北京春節特色的幾張照片。學生觀察并說自己的感受。4、板書課題。二、 初讀課文,初步感受老北京的“年味”。1、請同學們結合書上插圖,自讀課文。要求:(1)把生字讀準確,句子讀通順,同桌互相檢查。 (2)對照讀,找出文中相應的段落。 (3)想一想,課文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4)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借助工具書、同學、老師幫忙解決)2、檢查生字新詞。(多媒體出示)3、文中按什么順序寫的?(時間順序)三、再讀課文,理清條理。1、指明學生按自然段輪讀課文。請同學們邊聽邊用“——”畫出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2、生交流匯報,教師板書臘月初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3、教師小結。春節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地拉開了序幕,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按年前、過年、年后的順序把課文分為三部分。4、學生反饋:年前(1—6自然段) 過年(7—12自然段)年后(13自然段)5、教師小結。四、 合作探究,感受“年味”。1、小組合作學習,自讀課文,完成表格。
時間 習俗或活動 感受(用一個詞概括) 臘月初八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臘月二十三 過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 穿新衣、貼對聯、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貼年畫 正月初一 店鋪關門、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廟會 正月十五 看花燈、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節結束
2、集體反饋,完成表格。3、在這些習俗中,哪些寫得詳細?五、 課堂小結。通過本課學習,我們已經從老舍筆下感受到了北京春節濃濃的年味,還了解了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到了北京春節的熱鬧、繁忙與喜悅。六、 作業。1、抄寫本課生字新詞。2、熟讀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板書: 臘月初八 } 年前 繁忙臘月二十三 除夕 過年 熱鬧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6
一、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1、學生在原有的識字方法的基礎上自學9個生字并會組詞。
2、讀熟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3、通過閱讀,能找出春節“開始、*、和結束”的日子。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5、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收集的資料整理歸類。
二、廣泛搜集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新課標指出: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處理資料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的有關過年方面的知識。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的資料。
三、緊扣教學目標,靈活設計教學過程
(一)、以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為什么?”你們想知道老北京的春節是怎么過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節是怎么過的。(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并有針對性的對個別字進行讀、寫的指導。
(三)、交流資料,初步感知
1、課前,老師已經讓同學們搜集有關“過年”的資料,誰愿意向大家介紹一下。
2、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書、問別人)
3、老師通過看教學參考書和上網也收集到了一些有關過年的資料,你們想聽聽嗎?教師口述介紹。有條件的可以制成課件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這樣更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小結:看來呀,只要我們肯動手去找,動腦去想,動口去問就能獲得知識。我們既然知道了過年的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節到底是怎樣一個熱鬧的場面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大聲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得不暢的句子做個記號,再回讀一遍。
2、檢查讀文。這位同學有這么幾句話讀得不太通順,讓他再讀一讀或大家齊讀。讀給同桌聽一聽,同桌認為滿意了,打上“*”。
(五)、讀好課文
1、我們已經把課文讀通順了,還得把課文讀懂、讀好。
2、我們來讀第一自然段。
指名兩位同學讀,誰的朗讀讀到大家心上去了,我們大家都來這樣讀一讀。
3、同桌合作讀第二自然段,試著用“......要......還要......”說一句話并互相訂正。
4、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讀。
教師引讀第三段
師:到了臘月十九日--(生讀)
5、范讀第四自然段,生細細品味并做出評價。體會除夕的熱鬧景象。
6、男女生比讀第五自然段。解決不理解的詞“截然不同”并摘抄下來。大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同。
7、師生對擂讀第六自然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升華,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人們看燈,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說一個排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8、齊讀第七自然段。
(六)、再次通讀全文,解決問題
1、讓學生說出春節“開始”、“*”、“結束”的日子。(師同時板書)
2、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熱鬧的氣氛。
3、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干什么,再讀一讀。
(七)、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過年的習俗。
(八)、課外作業
結合“語文天地”中的“開卷有益”“大顯身手”“筆下生花”的訓練內容,讓學生課后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為下節課做鋪墊。
四、小結
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分類。
師:同學們,一學期的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們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整理,分類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寫明是哪類材料,以備用。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7
一、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學目標
《北京的春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12 單元《過年》中第二篇主體課文,是一篇散文。文章共有7 個自然段,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后增長見識。根據課文內容和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知識水平和認知現狀我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 、學生在原有的識字方法的基礎上自學9 個生字并會組詞。
2 、讀熟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3 、通過閱讀,能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
4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5 、引導學生把自己平時收集的資料整理歸類。
二、廣泛搜集材料,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新課標指出: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處理資料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的有關過年方面的知識。課前我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的資料。
三、緊扣教學目標,靈活設計教學過程
。ㄒ唬、以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以談話的方式進行導入,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為什么?”你們想知道老北京的春節是怎么過的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老北京的春節是怎么過的。(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ǘ、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情況并有針對性的對個別字進行讀、寫的指導。
。ㄈ、交流資料,初步感知
1 、課前,老師已經讓同學們搜集有關“過年”的資料,誰愿意向大家介紹一下。
2 、這些材料,你是怎么找到的?(看書、問別人)
3 、老師通過看教學參考書和上網也收集到了一些有關過年的資料,你們想聽聽嗎?教師口述介紹。有條件的可以制成課件一邊演示,一邊介紹。這樣更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 、小結:看來呀,只要我們肯動手去找,動腦去想,動口去問就能獲得知識。我們既然知道了過年的這么多信息,那你想不想去看看老北京的春節到底是怎樣一個熱鬧的場面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四)、通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 、大聲朗讀課文,注意把課文讀正確,讀得不暢的句子做個記號,再回讀一遍。
2 、檢查讀文。這位同學有這么幾句話讀得不太通順,讓他再讀一讀或大家齊讀。讀給同桌聽一聽,同桌認為滿意了,打上“* ”。
。ㄎ澹、讀好課文
1 、我們已經把課文讀通順了,還得把課文讀懂、讀好。
2 、我們來讀第一自然段。
指名兩位同學讀,誰的朗讀讀到大家心上去了,我們大家都來這樣讀一讀。
3 、同桌合作讀第二自然段,試著用“……要……還要……”說一句話并互相訂正。
4 、現在,我們換一種方式讀。
教師引讀第三段
師:到了臘月十九日——(生讀)
5 、范讀第四自然段,生細細品味并做出評價。體會除夕的熱鬧景象。
6 、男女生比讀第五自然段。解決不理解的詞“截然不同”并摘抄下來。大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去感受大年初一的景象與除夕截然不同。
7 、師生對擂讀第六自然段,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升華,更好的感受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的高潮,人們看燈,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還有的……”說一個排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8 、齊讀第七自然段。
。、再次通讀全文,解決問題
1 、讓學生說出春節“開始”、“高潮”、“結束”的日子。(師同時板書)
2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熱鬧的氣氛。
3 、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干什么,再讀一讀。
。ㄆ撸、拓展延伸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鄉過年的習俗。
(八)、課外作業
結合“語文天地”中的“開卷有益”“大顯身手”“筆下生花”的訓練內容,讓學生課后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為下節課做鋪墊。
四、小結
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分類。
師:同學們,一學期的學習很快就要結束了,我們要把收集到的資料整理整理,分類放在信封中,在信封上寫明是哪類材料,以備用。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8
教材:人教版課標本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教學對象:市鎮區六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1.會寫本課14個生字和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正確讀寫“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色味雙全、萬象更新、燈火通宵、日夜不絕、截然不同、萬不得已、張燈結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習俗,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理解節日習俗中的民族文明和傳統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思路:
1.通讀全文,找出不懂的字詞和句子,進行解釋。
2.再讀課文,找出北京的春節從什么時候開始,到什么時候結束。
3.自由組合,自主選擇,交流探索,學習北京春節的每個節日。找出哪些節日最隆重、喜慶(除夕、元宵)。
4.領悟表達特點,品味老舍的語言特點和對年文化的熱愛。
5.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
6.拓展總結,列舉有關春節的童謠、詩詞、春聯。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flash《恭喜發財》(中國娃娃唱),純音樂《新年好》,flash《恭喜恭喜恭喜你》(卓依婷唱)
學生準備:課前可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同時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寫春節的文章、詩詞、童謠、春聯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1.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觀看一個flash,一邊看一邊回憶你在當時的情景。播放動漫《恭喜發財》。
2.看完了動漫,你們有沒有覺得又回到了過春節的情景中呢?你們的春節是怎么過的?哪位同學想說說自己的感受。(多讓幾位學生說說感受)
。ê軣狒[,有新衣服穿,有很多東西吃,可以放鞭炮……)
3.春節是熱鬧,喜慶,團圓,祥和的。我們過春節有我們的特色,那你們想知道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老舍筆下的北京的春節,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請同學們自由通讀課文,把生字讀準確,畫出不懂的字詞和句子,同學間相互交流看法。
2.交流完,教師用幻燈片出示難懂的詞語(學生還有不明白的生字、字詞,教師再作相應補充),如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幾天。俗稱“過年”。
臘月:農歷十二月。
臘八粥:臘八即臘月初八。在臘八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棗、栗、蓮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發出響聲的一種傳統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個十天,也稱“上旬”。
小年:農歷中的節日。在臘月二十三日,舊俗在這天祭灶。
除夕: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守歲:有兩重意義:歲數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則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廟會:設在寺廟里邊或附近的集市,在節日或規定的日子舉行。
嫻熟:熟練。
逛天橋:不是逛我們平常說的人行天橋。天橋是老北京一個非常熱鬧的地方,當時有河也有橋,所以叫天橋。天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有很多民間藝人在賣藝,有很多北京小吃,還有很多說書的,還可以買賣各種東西等。
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夜晚。因為這一天叫上元節,故晚上叫元宵。課文中指元宵節(又稱燈節)的一種應時食品,南方稱“湯圓”。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正月初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殘燈:花燈逐漸少了、熄滅了;末廟:廟會的最后一天。
3.請13名學生按自然段輪流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作者寫了春節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動。
4.交流匯報,老師相應出示幻燈片: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確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結束)
三、交流探索,感受年味
1.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日來閱讀,喜歡同一節日的學生組成一組(學生可以走動)。
2.組成一組的同學自由交流,分別討論課文是如何描寫你們喜歡的節日的一些習俗的,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的?你們的感受是怎樣?討論完后,各組要做匯報。
3.小組內開始交流
4.各組交流匯報哪一組的學生先舉手回答,教師就先講哪一組討論的節日,不一定按照課文的順序,這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學生站起來先說除夕,教師就先和學生學習第七段。老舍筆下的除夕是怎樣的,給你們的感受怎樣,你們又是怎樣過的……其它節日學習同上,學生先說哪個節日教師就先講哪個節日。
這一環節盡量把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說看法談感受。
5.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作相應的補充,引導學生明確老北京的風俗習慣,體會過年的熱鬧、喜慶氣氛,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6.總結:
先讓學生總結老北京的春節帶給他們的感受,教師再作總結。
(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老北京顯示給我們的是一幅幅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畫卷。)
四、品味體會,感受民俗
、 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總體感受了北京的春節,你們覺得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有哪個呢?(除夕、元宵節)(學生說后出示幻燈片)
、 認真讀讀第7段、11段和12段,看看書本是怎么寫的?(學生說后出示幻燈片)
。ǔφ鏌狒[。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
。舻臄盗慷啵禾幪帍垷艚Y彩,整條大街像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要掛出幾百盞燈來。
燈的種類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還有…)
⒊ 除夕夜可以說是春節的高潮,在喜慶、熱鬧、團圓的氣氛中,有多少人今夜無眠。元宵節的燈會又是全民同慶的狂歡。同學們齊讀第7段、11段和12段,把除夕喜慶、熱鬧的氣氛和元宵的燈多人多的情景朗讀出來。(配純音樂《新年好》朗讀,讓學生的感情達到高潮)
五、布置作業(出示幻燈片)
、 抄寫詞語(各抄寫三遍): 初旬 熬成 蒜瓣 翡翠 餃子 雜拌兒 榛子 栗子 鞭炮 風箏 麥牙糖 寺院 逛廟會 臘七臘八 凍死寒鴉 色味雙全 萬象更新 燈火通宵 日夜不絕 萬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張燈結彩
、 查找有關春節的詩詞、童謠、春聯。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重溫春節的熱鬧氣氛
、 觀看flash《恭喜恭喜》,回顧春節的喜慶、熱鬧氣氛。
⒉ 誰能說說除夕和元宵節,你們是怎么過的,心情又怎樣?(多讓學生站起來說)
。ǔξ覀兗业娘埐撕茇S富,我聽到到處都是爆竹聲。那晚我會穿上新衣,幫爸媽貼對聯,也像書本寫的那樣“守歲”,整夜不睡覺……)
。ㄔ,我們那里有木偶戲看或會在廣場放電影,或請人來演戲劇,那天我們又可以大鬧一天,大家都很忙但也很開心……)
二、領悟表達特點
、 有感情的自由朗讀課文,從哪里能體會到作者對年文化的熱愛,他是怎樣表達的?
(引導學生從老舍的語句表達中找體味,如“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薄暗侥甑,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事就是買雜拌兒!薄D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疤幪帍垷艚Y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薄斑@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钡。分析這些句子,老舍是將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簡約而又頗有些幽默的“口語化”語言之中,從而表達他對年文化的熱愛。)
、 從這些句子中,我們可以體味到老舍的語言風格:(出示幻燈片)
。1)北京韻味。如“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如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薄疤煲徊梁,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
(2)通俗明白。如“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
。3)幽默詼諧。如“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 “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⒊ 作者是怎樣描述春節這一民俗的,你是從哪個方面理解的?這樣描寫有什么好處?(教師作適當的引導,如從臘八寫到正月二十九,是從時間順序來描寫,而除夕、元宵寫得特別詳細,體現了有詳有略的寫法。)
總結用幻燈片顯示:
一是按時間順序有條有理地寫春節的(先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二十九);
二是有詳有略,對春節中的高潮部分(除夕、元宵節)進行詳細描寫,而其他部分則簡略介紹,這樣寫使我們對燈火通宵的除夕和張燈結彩的元宵節,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 希望同學們以后寫作文也可以用時間順序和有詳有略的方法來記事。
三、學習“閱讀鏈接”,對比學習(出示幻燈片)
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中兩段關于春節習俗的描寫,與課文的相關部分比較一下,看看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對你的習作有什么啟發。
。ㄒ龑W生體會到老舍爺爺在《北京的春節》里寫“做年飯”和“吃團圓飯”都只寫了一句話,但梁實秋和斯妤卻寫得很詳細。梁實秋采用了反話的寫法,淋漓盡致地寫出了年的忙碌與熱鬧,將各種風俗習慣融于其中;斯妤則以較濃的抒情色彩寫出的喜慶與熱鬧的氣氛。同時懂得,同樣寫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在以后的習作中,我們也要善于靈活運用不同的寫法,寫出個性,寫出特色。)
四、拓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請同學列舉有關春節的童謠、詩詞、春聯。(學生說完,教師出示幻燈片)
北京春節童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
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除夕詩選: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元宵節詩選: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08年鼠年春聯:
鼠無大小名稱老 年接尾頭歲更新
子年春到戶 鼠歲喜臨門
鵲語紅梅放 鼠年喜氣濃
子為地支首 鼠乃生肖先
其他:
和美
上聯:天和、地和、人和,和融華夏
下聯: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橫批:新春大吉
和順
上聯:和和順順千家樂
下聯:月月年年百姓福
橫批:國泰民安
五、總結,布置作業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回家吃團圓飯、守歲、拜年,帶著美好的心愿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年輕一代摒棄繁文縟節,不太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請你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所過的春節,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板書設計:
6. 北京的春節
北京的春節—獨特的民俗文化
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爆竹煙火 酒肉香味 悠閑娛樂
熱鬧 喜慶 團圓 祥和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9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學習課文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法。
學習重點: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學習難點: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歌曲《恭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說說理由。(喚起學生對春節時熱鬧喜慶氣氛的回憶。)
2.讓我們來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樣過春節的。(播放動漫童謠)說說你的感受。
3.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課文自學情況:
3.默讀課文,思考:按照老規矩,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選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其余同學一邊聽一邊想,作者寫了哪些天中人們的活動?你可以用筆畫下來,用你喜歡的符號標出來
5.快速瀏覽課文,思考圍繞春節的熱鬧,作者都寫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順序說一說。
6.春節像一場大戲,在臘八粥的濃香中悄悄的拉開了序幕,請同學們速讀瀏覽,按照年前、過年、結束的順序找出相應的段落。
三、重點認知,感受春節。
。ㄒ唬┠x全文,思考課文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北京春節哪些熱鬧、濃烈的畫面,你最喜歡其中的哪幾幅。
。ǘ┬〗M研讀。
。ㄈ┤嘟涣鳎處熛鄼C指導。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開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廟會,元宵節的燈會。體會人們的輕閑、娛樂、高興的心態。
b.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文中大人、小孩的快樂。
(4)總結,在整個春節的系列活動中,雖然有些繁文縟節,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雜陳,蘊涵著最豐富的傳統,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讀體味,感受民俗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認真讀第七自然段,聯系你過年時的感覺,說說怎樣理解"除夕真熱鬧"。
3.除夕夜可以說是春節中的高潮,在熱鬧、喜慶、團圓的氣氛中,有多少人今夜無眠。試著用你的朗讀來把它表現出來。
4.配《恭喜》樂曲朗讀,體現"除夕真熱鬧"。
四、反顧整體,領悟寫法。
1.先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2.自主閱讀“閱讀鏈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較:同是寫過年,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時再請你寫春節,你打算怎樣寫?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10
《北京的春節》說課
《北京的春節》一文描寫北京城春節時的各種習俗,這也是本組教材中的主題性內容。下面的《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這樣,傳遞給我們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識。面對這樣的文章,我們還是了解那些內容性的東西嗎?學生已經六年級了,難道他們還會讀不懂嗎?顯然不是。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提取信息、處理信息來了解。于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只要安排一個表格讓他們去自己處理信息,便能達成初讀感知的效果。
解決了內容,我便把目光轉向了文章的寫法。首先是詳略。老舍寫的文章詳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我們的教學也應有一個詳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個日子進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但一細讀,我又發現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詳寫的,也寫異常精煉,沒有太多的描寫,于是怎么教成了一個難題。比如寫除夕這一部分,一句話一個景,沒有絲毫的鋪陳。單讀一句話沒有什么味道,但是把這些話放在一起卻一下子感覺到了除夕的熱鬧。為什么?僅僅是因為事件、情境的羅列嗎?若是如此,學生流水賬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嗎?因此,在這個環節上,我們就有必要分層次地進行細致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戶戶、人人、事事、時時等的熱鬧,這便是精讀。再如“元宵”這一段,明里寫燈,實則卻是在寫人山人海、燈山燈海的喜慶與熱鬧,紅火而美麗。
文章寫北京的春節,而春節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國上下傳統的節日,老舍可寫,我們當然也能寫,或許我們還能有不同的年味兒呢!于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也來寫一寫自己過年時的美好印象,以達到讀與寫的結合。
以上是一個個場面的精讀,而六年級學生更應該有篇章的概念。怎么解決?我發現文后有兩篇閱讀鏈接,同是寫春節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寫作風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節》一樣教!課時不允許。若是像略讀課文一樣處理,那么又干嗎不直接安排成略讀文章呢?既然是鏈接,必然有其與前文的密切聯系,仔細讀后,發現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場面的描寫,而梁實秋、斯妤的文章則重在局部、個人的感受與描寫。且梁實秋與斯妤的文章又有著細微的差別:梁之文明貶實褒,而斯之文則重在以局部反映整體。這便使我認識到可以利用它們讓學生去比較不同的寫法來指導自己日后的寫作。
有了以上的解讀,便相當于有了建筑材料,接下來便是架構框架了。聽過了課,我們大家定然了解了這個過程,我便不再一一講述了。
縱觀自己的教學還是存在著太多的不足,還望老師們指點迷津!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1、讀熟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
2、通過閱讀,能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朗讀,激發興趣
1、導入:
上次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老北京春節的習俗,這節課我們將繼續欣賞老北京春節特有的場景,感受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氣氛,體會老北京人們過春節的快樂心情。首先還是讓我們伴著歡快的樂曲去瞧瞧老北京的人們是怎樣過春節的吧。好嗎?
2、(課件展示:情境朗讀)師:請仔細聽,認真看?春罄蠋熡袉栴}要問你們呢。
師:看了這段 錄象,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熱鬧。
生:喜氣洋洋。
師:板書“熱鬧”
師:這么熱鬧的春節從什么時候就開始的呢?,一直持續到什么時候才結束?春節的高潮又在什么時候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把相應的句子用喜歡的符號劃出來,看誰劃的又準又快。開始。
生:找相應的句子。
師:誰能主動讀一讀這些句子。邊讀邊板書:開始:臘月初;高潮:正月十五;結束:正月十九。
師:你們知道嗎?老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九,這期間還有一些重要的日子呢。每個日子都有不同的活動。老師特定制了一個表格,下面請組長把老師發的表格拿出來。
二、小組合作,整體感知
小組合作學習完成表格上面的內容。看哪一組寫的語言最簡潔,概括最全面。開始吧。
師:選兩組點評。告訴學生今后要學會找關鍵詞語。
三、教師引導,讀中感悟
師:通過剛才填表,我們可以看出課文的每一段都描寫了人們不同的活動。下面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用喜歡的方式認真地品讀品讀。并想想為什么喜歡這一段。開始。
生1:我喜歡除夕這個自然段,我覺得除夕很熱鬧。
師:把你認為熱鬧的句子讀讀吧。
師:還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熱鬧呢?誰來補充一下!
師:這一段在寫作方法上采用了我們以前所學的先概括描寫,后具體描寫。你能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嗎?
師:課件展示,并回答相應問題。
師:是啊,除夕可真熱鬧啊,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歡樂。如果把這種歡樂體現在我們的朗讀中,那將也是一種美的享受。有誰能大膽地讀讀這一段呢。誰生朗讀后,學生互相評價。
師:你會讀了嗎?就像剛才我們說的那樣讀,你自己試試吧。
生:齊讀課文(除夕一段)。
師:我們過春節最熱鬧的就在除夕這天,而老北京的春節高潮卻不在除夕,而在什么時間呢?(元宵節)哎,除夕就夠熱鬧了,可老舍爺爺說春節的高潮還在元宵節呢?這是為什么呢?下面請各小組的在一起研究研究究竟是怎么回事?
生:討論(教師巡視)。
師:好,哪個小組起來說一說,你們研究的結果是怎樣的。
生:自由回答。
師:(小結)剛才同學說除夕是熱鬧的,但沒有月光,而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到處是燈,天上是燈,地上是燈,家里也是燈。頭頂明月當空,地上燈火通明,太美了。
師:這么美的景象,你們想看嗎?那就讓我們一起去瞧瞧吧。(播放課件)
師:太美了!老師仿佛隨著畫中的人群去游覽了一圈,真是戀戀不舍!那各式各樣的燈,五光十色,看得我眼花繚亂。怪不得老舍爺爺說高潮在元宵節呢。同學們,你們覺得美嗎?能說說你的感受嗎?
生:談感受。
師:燈美,文中的語言也很美。讓我們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吧。
師:我們來個師生接讀怎樣?
師:元宵節的燈真多啊,這里用了一組排比句。出示課件,讓學生理解排比句的作用并仿照說一句話。
師:時間過得真快啊,一轉眼,到了正月十九。老北京的春節就
生:結束了。
師: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生活。是啊,“一年之計在與春”只有在春天播種希望,秋天才會有所收獲。
師:同學們可別遺憾,老北京的春節雖然結束了,可再過幾十天,我們的春節要來到了,同學們到那時一定要好好感受一下那種熱鬧的氣氛。好嗎?老師今天為你們準備了一道課外題。
四、課外延伸
根據你搜集的資料,仿照第四段寫一寫自己家鄉過年的情景。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和2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自主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體會作者對北京、對生活的熱愛。
3.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并體會文章詳略得當的特點。
[教學重點]
了解老北京風俗習慣,感受傳統年文化的獨特魅力。
[教學難點]
品味老舍的語言風格,學習有順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
關于童謠的課件;各地區各民族春節習俗資料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春節嗎?能說說你們家鄉過春節的一兩件事嗎?
2.現在,我們就跟隨作家老舍,去老北京過一個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生字讀正確,句子讀通順,并標出自然段序號。
2.請學生按自然段輪流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詞語或句子。
3.交流匯報,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斷然分開的樣子。形容兩種事物毫無共同之處。本課指除夕夜的“鬧”與元旦的“靜”形成鮮明對比。
萬象更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景象。更,變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煥然一新。
4.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引導學生結合閱讀說出“熱鬧、忙亂、喜慶、團圓”等初步感受。)
三、細讀課文,了解習俗
1.北京的春節從哪天開始,到哪天結束?
2.默讀課文,小組合作填寫下表,主要事例寫得詳細一點。
時間 主要事例
臘八 臘八粥,臘八蒜
臘月十九 買雜拌兒,買爆竹,買玩意兒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貼對聯和年畫,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祭祖,守歲
元旦 男人出門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廟會
元宵 懸燈結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況,老師相機在表格中板書關鍵詞。有不同意見的相互討論。
4.觀察上表,你知道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嗎?
四、朗讀體會,感受民俗
1.通過閱讀填表,找出春節中最熱鬧、喜慶的日子。(除夕和元宵節)
2.除夕和元宵節這兩天中你更喜歡哪一天,請找出相應的段落,試著把熱鬧喜慶的氣氛讀出來。
五、小結,布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知道了課文的寫作順序,朗讀了自己喜愛的段落。課文中還有很多生字新詞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聯系上下文記住它們的音形義。下節課我們進行聽寫比賽。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臘月 熬粥 餃子 臘八 蒜 高 醋 年糕 逛廟會
1.對照課文檢查改錯,評出本次的聽寫冠軍。
2.講解易錯字。
“熬粥”的“熬”字,左上方的一豎不能和下面的一撇連成一筆;“醋”字的左邊不能寫成“西”。
二、深入片段,品讀課文
1.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主要有哪幾個時間段?
指名回答,老師相機板書:臘八,臘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過小年,除夕,元旦,元宵節
2.準備過年。
、僭谶@五個時間段中,哪個時間段是準備過年的情景?(臘八,正月十九放年假)
②請找出課文中描寫人們準備過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個詞語來形容人們準備過年的場面?(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亂、緊張”)
、鄞笕嗽诿π┦裁?小孩兒在忙些什么?他們這時心情怎么樣?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苣阕钕矚g哪一種活動?請找出來讀一讀。
、葜该首x,讀出你的感受。
、蘼撓瞪顚嶋H,說說春節前的這段時間你都會干些什么。
3.過年時。
①交流:重點寫了哪幾個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熱鬧)
、诙际且粯訜狒[嗎?默讀思考:除夕、元旦、元宵這三個日子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找出文中關鍵詞句反復讀一讀,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體會,教師相機引導:
除夕:喜慶、團圓;元旦:悠閑、快樂;元宵:紅火、美麗。
、芷纷x“除夕”一段,進一步體會喜慶、團圓。
抓關鍵詞“趕、到處、都穿起、貼上”感受除夕的喜慶、熱烈;抓“除非、必定”體會春節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團圓的氛圍。
、萜纷x“元旦”一段,進一步體會元旦的悠閑、快樂。
重點指導朗讀寫人們“逛廟會”的地方,來體會悠閑與快樂。
、拗攸c品味“元宵節”的氣氛。
畫出文中描寫花燈的句子,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排比句的作用。引導想象:還會有哪些花燈呢?除了燈,還有什么?
重點句子品讀:“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庇懈星榈乩首x,體會十五的紅火、美麗。
三、總結課文,領悟寫法
1.總結課文:從臘八到正月十九,一個多月的時間,課文卻只記敘了五個時間段的主要活動,就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熱鬧喜慶、歡樂祥和的春節。讓我們再次走進文本,去用心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
、僬n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②再讀寫“臘八”一段,思考:臘八的活動很多,為什么單寫臘八粥、臘八蒜,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種抓主要特點描寫的方法課文中還有很多,你能再舉一例嗎?
、廴绻屇銓懘汗,你打算怎么寫?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寫一寫。
四、作業
朗讀課文,讀出過年的喜慶氣氛。
板書:
北京的春節
除夕:喜慶、團圓
元旦:悠閑、快樂
元宵:紅火、美麗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13
課前放“新年歌”渲染課堂氣氛。黑板已經寫好課題:北京的春節。學生準備好語文書和作文本等待上課。
上課鈴聲響起!
師(面帶笑容,充滿激qing):上課!同學們好!
生(全體起立):老師好!
師(點擊課件,關掉音樂,出示對聯!):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動地迎新春!同學們,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誰來說說?
生a:熱鬧
生b:喜慶
生c:溫馨
生d:團圓
生e:隆重
生f:祥和
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板書:熱鬧 喜慶 團圓 祥和):北京的春節為什么給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誰來說說?
生a:因為它給人的感覺非常美好!
師(邊說邊點擊出示課件中的練習題):是!美好的事情總是能夠讓人印象深刻!現在我們來做一道練習題!誰會填?課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生b:按時間順序
師:依次寫了哪幾個日子?
生b: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節、正月十九。
師:其中略寫了哪幾個日子?
生c:臘月二十三、正月初六和正月十九。
師:詳寫了哪幾個日子呢?
生c: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
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點擊課件出示答案):同學們掌握得不錯。從這道練習題中,你發現作者在寫這篇課文時表達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生d: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生e:有詳有略。
師(板書:表達特點 以時為序 有詳有略):這樣表達,有什么好處呢?誰知道?
生f:這樣表達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露出笑容,豎起大拇指):你真棒,回答得真好!
師(點擊課件,出示句子!):讓我們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這樣表達可以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師:課文重點描寫了“臘八節、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這四個日子,其中你最喜歡哪個日子呢?
生g:我喜歡“正月初一”這天。
生h:我喜歡“除夕”這天。
生j:我喜歡“元宵節”這天。
生k:我喜歡“臘八節”這天。
師(點擊課件出示研讀要求):現在就請你好好研讀喜歡的日子,了解一下北京人在這個日子里有哪些風俗習慣?并且還要劃出其中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從這個句子中體會到什么?聽清楚要求了么?
生:聽清楚了!
師:那就趕緊打開書讀課文吧!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自由出聲讀課文的同時,別忘了拿起你的筆把好的句子劃下來,并在旁邊作好批注哦!
(生學習約三分鐘,師下講臺巡視課堂了解生研讀情況。
師:讀書聲漸漸小了下來,是不是已經學習好了?
生:是的!
師:誰來說你喜歡的日子?
生a:我讀了描寫“臘八節”這段話。
師:北京人在“臘八節”這天有些什么風俗習慣呢?
生a: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師:哦,原來北京人是這樣過“臘八節”的呀!那知道為什么要熬“臘八粥”嗎?
生a:因為“臘八”這天很冷,吃“臘八粥”可以驅寒!
師:你懂得可真多。不過,熬“臘八粥”主要是為了祭拜神佛。你是從課文中哪個句子知道“臘八”這天很冷的?
生a:我是從“臘七臘八,凍死寒鴉!边@個句子知道的。
師:這是個什么句子?
生b:這是個俗語。
師(板書:俗語):在文章中引用俗語有什么好處呢?
生c:可以使文章意思通俗易懂。
師:你真聰明!老舍先生很喜歡在文章中引用俗語,使自己的文章顯得通俗易懂。后來“通俗易懂”也就成了老舍先生文章的一大語言特色了。(板書:語言特色 通俗易懂)臘八粥可以祛寒暖身,那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d: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和各種干果熬成的。
師:請你們從文中找到這個句子。老舍先生還是怎么介紹臘八粥的呢?
生e: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點擊課件,出示句子。):現在讓我們看到這個句子。你們認為這個句子寫得好嗎?
生(齊答):好!
師:好在哪里呢?
生f:好在作者把臘八粥比作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哦~~~那么你能從“農業展覽會”體會到什么?
生f:我體會到熬臘八粥用的材料很多,多得就像在開展覽會。我還體會到農民獲得了大豐收。
師:嗯,你體會得真好!那么農民獲得大豐收時心情會怎么樣呢?
生f:他們的心情是喜悅的,也是驕傲和自豪的。
師:回答得非常好!農民最大的驕傲和自豪就是自己耕種的農作物獲得大豐收。那么你們作為學生,最大的驕傲和自豪是什么呢?
生(齊答):考試獲得一百分。
師:好!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驕傲和自豪的心情來讀讀這個句子。
生g(讀):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似乎還不夠自豪。誰能夠比他讀得自豪一些?
生h(讀):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嗯,有一點點自豪感了。誰還能夠比他讀得更自豪些?
生j(充滿自豪感):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師:嗯,這回老師感受到了農民獲得大豐收時那強烈的自豪感。讀得真好,大家把掌聲送給j同學。
(生齊鼓掌)
師:你還能從“農業展覽會”體會到什么?
生k:我還能體會到老舍先生是個幽默風趣的人。
師:他怎么幽默風趣了?
生k:他不直接說熬臘八粥的材料多,而是把臘八粥說成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讓人感覺很有意思。
師:你們說這到底是不是粥?
生(齊答):是粥。
師:明明是粥,可是老舍先生卻說“這不是粥,而是一個小型的農業展覽會”,真是太有意思了。由此我們感受到老舍先生不僅是位語言大師,而且還是位幽默大師呢。ㄔ凇罢Z言特色”后面板書:幽默風趣)
師:老舍先生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臘八粥。那么他又是怎么向我們介紹臘八蒜的呢?請你從書中找出相關句子。
生l: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師(點擊課件出示這個句子):你認為這個句子寫得好嗎?
生l:好!
師:好在哪呢?
生l:好在它把臘八蒜的顏色寫得很美。
師: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生l:我從“色如翡翠”這個詞中體會到的。
師:臘八蒜顏色很好看,味道怎么樣呢?
生l:味道也很美。
師:你從哪個詞中體會到的?
生l:我從“色味雙美”這個詞中體會到的。
師:臘八蒜既好看又好吃,使人忍不住要……
生(齊答):多吃幾個餃子。
師:讀到這里時,你眼前似乎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z:我似乎看到了大家吃了一個又一個餃子,吃得很香很美味。
師:你想不想吃?
生z:想!
師:作者把臘八蒜描寫得這樣形象生動好吃,讓人浮想聯翩,垂涎三尺!老舍先生很善于在平實通俗的敘述中加入這樣生動形象的描寫。這也形成了他文章的另一大語言特色:平中見奇。(在“語言特色”后面板書:平中見奇。)
師:原來北京人是這樣過臘八節的,那么他們的“除夕”又是怎么過的呢?喜歡“除夕”的同學來說說?
生a:除夕這天北京人要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放鞭炮,吃團圓飯,還要守歲!
師:感覺大家都很忙,那給人總的印象是怎樣的?
生a:非常熱鬧!
師: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到“除夕真熱鬧!”這句話。你發現作者描寫“除夕”的表達特點了么?
生c:作者運用了“先總后分”的表達方法。
師:你真聰明。ㄔ凇氨磉_特點”后面板書:先總后分)課文先總寫“除夕真熱鬧!”然后分述除夕究竟有多熱鬧。“除夕真熱鬧!”這個句子是本段的什么句?
生(齊答):中心句!
師:除夕真熱鬧!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我們一起到句子中去體會體會。(點擊課件,出示第一個句子: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這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你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嗎?
生d:這是一種紅紅火火的熱鬧。
師(點擊課件出示:香甜紅火):嗯,不錯!你們看,老師用“香甜紅火”這個詞來形容這種熱鬧,行嗎?
生(齊答):行!
師(引讀這個句子):這是一種香甜紅火的熱鬧,齊讀……
(生齊讀第一個句子)
師(課件出示第二個句子: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這又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誰來說說?
生e:這是一種鞭炮不斷的熱鬧。
師(課件出示“通宵達旦”一詞):不錯!老師用“通宵達旦”來形容這種熱鬧,行嗎?
生(齊答):行!
師(引讀第二個句子):這是一種“通宵達旦”的熱鬧,男生齊讀……
。猩R讀第二個句子)
師(課件出示第三個句子):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又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誰來說?
生r:這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
師(點擊課件出示“團團圓圓”這個詞):你說得真好!這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女生齊讀……
(女生齊讀第三個句子)
師(課件出示第四個句子):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守歲”如何理解?
生a:守歲就是指年夜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
師:為什么要守歲呢?知道它有什么象征意義嗎?
生a:老年人守歲是為了珍惜光陰,年輕人守歲是為了給老年人延壽!
師:由此可見,這些年輕人都有一顆孝順的心。孝順乃是咱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年輕人守歲的行為中體現出來了。那么這個句子體現了一種“擁有傳統美德”的熱鬧!全班齊讀……
。ㄈ帻R讀第四個句子)
師:除夕是多么熱鬧啊!初一又會怎么樣呢?誰喜歡初一的?來說說!
生b:初一這天與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
師:怎么不同了?生b:除夕非常熱鬧和忙碌,可是初一這天給人的感覺是寧靜而悠閑的。
師:你能具體說說北京人都是怎么過初一這天的嗎?
生b:初一這天,男人們都出去走親訪友進行拜年,女人們都在家接待客人,小孩子們去逛廟會。
師:比起除夕來的確顯得悠閑而詳寧一些。大家就是在這樣一種溫馨而詳和的節日氣氛中過了一個喜慶而美好的初一。初一過去,轉眼到了正月十五,北京人又是怎么過元宵節的呢?誰來說說?
生c:元宵這天,北京人要觀花燈,吃元宵。
師:作者側重寫了哪個方面?
生c:側重寫了“觀花燈”。
師:這再次體現了作者怎樣的表達特點?
生c:在詳有略的表達特點。
師:你說得真好!老舍先生不但對整篇文章進行了有詳有略的處理,而且在一個段里面也是詳略得當的。這樣使文章的重點顯得尤其突出。元宵節這天,“觀花燈”是一個重要內容,所以作者進行了詳細描寫。(點擊課件出示描寫“燈”的內容。)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寫燈的這部分內容。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來對燈進行描寫的?
生d:作者是從燈的數量和燈的種類這兩方面來對燈進行描寫的。
師:文中哪些詞體現了燈的數量多?哪些詞體現了燈的種類多?
生d:“處處、幾百盞”體現了燈的數量多,“各形各色、有的……有的……有的……有的……”體現了燈的種類多。
師:你回答得真好!燈都有哪些種類呢?請同學們齊讀相關句子。
。ㄉR讀“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師:作者濃墨重彩地對燈進行了描寫,這是為了突出什么呢?
生e:是為了突出元宵節十分隆重。
師:嗯,那找出這個句子來。
生e: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
師(點擊課件,出示這個句子。):“又”是什么意思?
生e:再一次的意思。
師:“又”字說明了什么?
生e:說明元宵節是繼“除夕”和“初一”之后的第三個高潮,自然就非常隆重了。
師:你真聰明?此破胀ǖ囊粋“又”字,卻包含著這樣豐富的意義。這正體現了老舍先生“平中見奇”的語言特色。(點擊出示課件“我來說”)同學們,剛才我們仔細了解了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知道了北京的春節是“熱鬧,喜慶,祥和,團圓”的。現在,老師想來了解一下你們家鄉是怎么過春節的。你能夠仿照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和表達特點來說說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嗎?
(學生一片沉默)
師:有沒有誰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生a:老師,我來說說吧!
師:你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錯,有膽量!
生a:我的家鄉在河源,家鄉過春節除夕最熱鬧。早上九點整時,我們就要準備祭品來拜灶王爺,祈求灶王爺保佑我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快快樂樂。拜完灶王爺之后,就開始貼對聯。鄰居們貼對聯時,我們也會幫忙。十點時,家家的煙囪都冒出香氣了,方圓十里都能聞到酒肉的香味兒。
師:嗯,說得真好!剛才你提到了拜灶王爺的習俗。這個習俗在很多地方都有流傳,但時間和你家鄉的不太一樣,很多地方都是在十二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拜灶王爺的,而你家鄉是在除夕這天。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還有誰想來說說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
生b:我的家鄉在梅州,過除夕是最有意思的。除夕晚上,家家貼上新對聯,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屋內貼著各色的年畫,桌上擺上了蘋果、柑橘和糖果以示大吉大利之意。更好玩的的還在后面,吃飯時,大家一般把蔥、芹韭、蒜合著其它菜一起煮,香氣撲鼻。寓意聰明(蔥),勤勞(芹),能長久(韭),會劃算(蒜)。洗澡要用生姜或柚子皮泡水洗,聽說能洗掉霉運。這天,鞭炮聲要日夜不絕。我們客家人過除夕真熱鬧!
師:這些習俗多有意思!這些傳統習俗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往往是因為它包蘊著美好的象征意義。聽了同學們的介紹,老師也想來說說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你們想不想聽聽?
生(齊答):想!
師(點擊課件出示描寫老師家鄉過春節習俗的內容。):我的家鄉在湖南,我家鄉的春節正月初一最有意思。新年的第一頓飯有意思,天還沒有亮就得吃好。吃飯前還要燃放鞭炮向街坊鄰居報告。初一放的鞭炮是很有講究的,鞭炮要越響越好,并且不能間斷,“噼噼啪啪”一次就要燃放完,預示迎來了一個嶄新美好的年頭。米飯要伴有除夕團圓飯吃剩的,菜里一定要有魚,表示年年有余。等到天亮了,大家就忙碌著拜年!俺跻会,初二郎。”大年初一兒子要攜妻帶子給自己的父母拜年。“遠親不如近鄰”這天街坊鄰居通常也會互相拜年。在路上相遇,不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大家都會笑容滿面地打招呼,互相恭賀新年發大財。最開心的是小孩子了,小孩不管玩到哪家門前,主人都高興地出門迎接,捧出點心糖果之類的零食,把孩子們的口袋塞得滿滿的,小孩子們便會說些“祝您萬事如意”之類的吉祥話以表感謝!
師:大家看到這段開頭的句子“我的家鄉在湖南,我家鄉的春節正月初一最有意思!边@個句子在全段中起到一個什么作用?
生d:總起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
師 :那么老師這段話的表達特點是什么?
生d:先總后分。
師:嗯,答對了!你們認為“報告”這個詞用得好不好?
生c:用得好!
師:好在哪?
生c:好在給人的感覺很風趣,吃飯還要向鄰劇們報告,顯得有趣。
師:嗯,你體會得真好!同學們,現在你們也模仿這種表達特點和語言特點來寫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吧!要求只寫一個小片斷就寫了。
。ㄉ鷮懝澦灼瑪,師巡視……約莫三分鐘后下課鈴聲響起!)
師:已經下課了,同學們還沒有寫完,下節課咱們接著寫完。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北京春節的習俗,還知道了老舍先生的語言特色和表達特點,并且學以致用,你們感覺收獲怎么樣?
生(齊答):收獲很大!
師:嗯,同學們真了不起,老師佩服你們!下課
生(齊):老師再見,您辛苦了!
(夏荷心語:這個教學實錄點點滴滴斷斷續續地寫了幾天,終于落筆!好累哦!“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請各位同仁各位志士看了后,多提寶貴建議!先謝謝了! ^_^ )
附《北京的春節》課文:
北京的春節
老 舍
照北京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在臘月的初旬就開頭了!芭D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臘八那天,人家里,寺觀里,都熬臘八粥。粥是用各種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干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泡臘八蒜。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在北京,過年時,家家吃餃子。
孩子們準備過年,第一件大事是買雜拌兒。這是用花生、膠棗、榛子、栗子等干果與蜜餞摻和成的。孩子們喜吃這些零七八碎兒。第二件大事是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峙碌谌虏攀琴I各種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也忙亂。他們須預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時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就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過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肉、雞、魚、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預備充足——店鋪多數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作年菜,到處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了各色的年畫。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絕。在外邊作事的人,除非萬不得已,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都要守歲。
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截然不同:鋪戶都上著板子,門前堆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紙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們午前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內城外有許多寺院舉辦廟會,小販們在廟外擺攤、賣茶、食品、和各種玩具。小孩們特別愛逛廟會,為的是有機會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騎毛驢,還能買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廟會上有賽馬的,還有賽駱駝的。這些比賽并不爭誰第一誰第二,而是在觀眾面前表演馬、駱駝與騎者的美好姿態與嫻熟技能。
多數的鋪戶在正月初六開張,不過并不很忙,鋪中的伙計們還可以輪流去逛廟會、逛天橋和聽戲。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作事。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過了燈節,天氣轉暖,大家就又去忙著干活了。北京雖是城市,可是它也跟著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附最后定稿的教案:
《北京的春節》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對聯渲染氣氛師
師念對聯“鑼鼓喧天辭舊歲,爆竹動地迎新年”過渡:“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課文,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學生回答,教師相機板書相關詞語:熱鬧、喜慶、團圓、祥和)“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北京的春節就給我們留下了這么深的印象,知道是為什么嗎?”(詳略得當)
2、我們再來看這道填空題,做完后隨機板書(以時間為序 詳略得當)
二、研讀課文重點部分
1、這四個詳細描述的日子你喜歡哪一個?(做個小調查)
2、燈片出示研讀要求。(這四個日子你最喜歡哪個日子你就好好研讀你喜歡日子的相關內容,要求了解北京人在這個日子里的風俗習慣,并劃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想想好在哪里,你能體會到什么?)
(一)順學而教,品讀重點句子
1、品讀臘八部分
。1)說說臘八節有些什么風俗習慣?(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2)品讀“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熬臘八粥的材料都有些什么?老舍是怎么說的,你感覺老舍是一個怎樣的人。(板書:幽默風趣)是啊,導讀課件上的相關內容(誰愿意帶著老舍的幽默風趣來讀一讀)文中還有哪些句子讓人覺得幽默風趣呢,快速找找。品“彩排”
。3)品讀寫臘八蒜的句子(燈片出示句子)
這句話用哪兩個詞突出夸贊了臘八蒜?
“色美、味美”好吃啊,老舍是怎么說的。(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讀到這里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呢?(要一兩個學生談一談)
師引導小結:看似平常的一個比喻,讓人讀后浮想聯翩,垂涎三尺,回味無窮!這樣的語句真是( )。≈v到這里你能總結出老舍的另一大語言特色嗎?(引導學生總結出平中見奇)
(4)在描寫臘八這部分內容,還有哪個句子感覺不錯?抓俗語,體會作者通俗易懂的語言特色。(進行板書:通俗易懂)
2、品讀除夕部分
。1)說說除夕這天的風俗習慣。
。2)體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能告訴我寫除夕的部分用了什么樣的構段方式嗎?(板書:總----分)
我們來看看怎么個總分,先總寫 (除夕真熱鬧。)后面的句子都是圍繞著這句話來寫的。
。3)朗讀句子體會“除夕真熱鬧”:
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熱鬧呢?讓我們好好來體會體會。讓學生用“這真是一種( )的熱鬧!”句式來描述一下,然后師進行概括,再進行感情朗讀!
這是一種(香甜紅火)的熱鬧:(全班讀)
這是一種(通宵達旦)的鬧:(指名讀)(抓“不許”,再次體會老舍的詼諧幽默)
這是一種(團團圓圓)的熱鬧:(男生讀)
知道什么是守歲嗎,大家守歲的目的是什么?
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熱鬧呢?
這是一種(擁有傳統美德)的熱鬧(女生讀)
3、略微品讀初一部分
(1)說說初一的風俗習慣。
初一大家都在干什么呢?男人 女人 小孩 知道為什么寫這三種人嗎?作為代表,也說明:“男主外,女主內”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2)抓“截然不同”問:初一跟除夕相比有哪些不同?
。ǔ跻唬簩庫o 悠閑 除夕:熱鬧 忙碌)
4、品讀元宵節部分
(1)說說元宵節的風俗習慣。(觀花燈 吃元宵)
。2)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花燈的?
作者從燈的數量多、種類多對花燈作了詳細的介紹。
。3)作者把花燈描寫得這么詳細是為了突出什么呢?
。ㄔ鲜校汗澋挠忠粋高潮到了。)
燈片出示這句話:句中的哪個字告訴了我們春節的高潮是一個接一個?元宵節是第幾個高潮?
一個“又”字,表現出作者在文章結構、內容統籌上的匠心獨運?梢娮髡叩恼Z言是( 平中見奇 )
。4)寫元宵節這個部分詳寫了觀花燈,還略寫了什么?(吃元宵,為什么這樣安排?再次體現作者詳略得當的表達特點。)
(5)這一部分的結構方式是什么?板書:( 總—分----總)
(二)過春節最開心的莫過于孩子們了,北京的小孩過春節時都有哪些快樂事,誰來說說。(根據時間而定是否教學這部分內容!)
(三)小結:北京的春節從十二月初旬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在這段時間里,人們度過了一個熱鬧、喜慶、團圓、祥和的春節!
三、說說自己家鄉的春節
1、我們班的同學們來自祖國各地,你的家鄉在哪里呢,我很想知道你的家鄉過春節時都有些什么風俗習慣,能不能來說一說?說一個片段就行,看你能不能學以致用哦。◣熤赴鍟
2、看同學們說得繪聲繪色,我也很想來說說我家鄉的春節,想不想聽啊。師出示范文解讀,邊讀邊讓學生體會表達方法。
3、寫片段
4、進行展示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不但了解了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還學習了老舍爺爺的語言特色和表達特點,并且學習致用,收獲真大!老師真佩服你們!下課!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14
老舍先生的作品堪稱中國白話文的典范,再難懂的道理,再難敘述的事件,到了語言大師老舍的手中,都會變得那么直白,通俗易懂,由此可見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底之深。我在教學本文時,是卯足要認真了勁,下透了功夫,光花在查資料上的時間,足有一周之多。你想,老北京風俗習慣多了去了,尤其是春節這個隆重的慶典。
《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我在教學中重點做了以下幾點:
一、下大力氣抓好閱讀教學 讀過老舍先生作品的人都知道,老先生的語言風格與眾不同,大多作者都是盡量的把文章寫的深奧,多使用術語,而老舍的作品語言風格是北京韻味、通俗明白、幽默詼諧。沒有做作,語言少了雕飾,樸實自然。小學生初讀老舍的作品,往往產生誤區。初讀課文,就有學生提出:老師,這篇文章太淺顯了,全文連一個成語都沒有,好學。我忽然發現,如果不下功夫指導朗讀,就不能理解好作品 的思想內容,我及時調整了教學預設,把重點轉向閱讀,重點部分、重點句子老師及時范讀,稍難理解的句子在講解的基礎上在重點讀。讀著讀著學生的情緒上來了,漸漸讀出來老舍的語言風格,對文章的整體有了較好的把握 。
二、要認真領悟表達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所寫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場景描述較多,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體內容。文章包含的內容如此之多,教師就要教給學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樣才能安排好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達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再者,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的表達方法,如腌制臘八蒜,熬制臘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向我們展示這種民俗的內涵,她代表親情、鄉情、祝愿、期盼、團圓,以及由此反應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傳統。這些表達方法我在教學中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收到的效果還是蠻好的。
三、不適時宜的進行小練筆 語文教學的落腳點是看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一位老師的語文教學成績的評價,但從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學畢業了連一篇記敘文都寫不出來,甚至前言不搭后語,這位老師的語文教學一定不能算成功。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節日,我們這兒過春節有什么習俗,你從中又收獲了什么?我讓學生到社會上去采訪,去搜集材料,以《我家的春節》為題寫一篇文章,事實證明,學生還真的領會了老師的意圖,大部分同學的文章挺有感染力。對此我還是滿意的。
人教新課標六年級下冊語文《北京的春節》教案范文 篇15
預習目標:
1.能夠讀準課文中生字的讀音;
2.讀熟課文,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
預習內容:
一、 我會讀
臘八粥 蜜餞 摻和 黏稠 通宵 小販
水滸傳 嫻熟 毛驢 翡翠 熬粥 榛子
二、 我會填
臘七臘八, 。 燈 廟
七八 萬象 不同
三、我知道
1.文章按 順序,以人們的活動為線索,介紹了北京的春節.從 就開始了,到 才結束的民風民俗。
2.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中“ ,春風送暖入屠蘇。”
四、我不解
通過對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或收獲,請寫在下面:
《北京的春節》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2.了解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
二、小組合作探究:
1.默讀單元導讀,了解單元內容,看看這組課文安排了什么內容?看看圍繞“民風民俗”,本組教材安排了哪些內容?
2.默讀靜思,整體把握《北京的春節》課文內容,理清寫作思路。想一想:按照老規矩,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教師可以畫在黑板上,在授課時讓學生到黑板板書)
時間
風 俗 習 慣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的簡略,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和同組同學討論一下。
3.找出課文中描寫小孩子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再聯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過春節的。感興趣的,可以簡單寫一寫。
三、深入探究:
提出你認為值得討論的問題,也可以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或者民風民俗的認識。
四、 積累提高:
你知道哪些關于春節的對聯或者詩詞,請寫在下面:
五、布置作業:
你是怎樣過春節的?選擇你認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風俗習慣寫一段話。
《北京的春節》板書設計
時間
風 俗 習 慣
熱鬧
隆重
祥和
注:表格中的內容可以在教師授課時,檢查小組探究中適時讓學生到黑板上板書。
《北京的春節》課堂檢測
一、看拼音寫漢字:
xún cù jiǎo biān zhenɡ
初 ( ) 釀 ( ) ( ) ( ) 子 ( ) 炮 風 ( )
bàn ɡuànɡ suàn mài
雜 兒 廟會 臘 八 芽糖
二、回顧課文,回答問題:
1、春節貼春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請你在下面的橫線上寫出自己積累的兩幅對聯。
2、請用適當的關聯詞語把兩個句子連成一句話
今天是元宵節。 今天的北京特別熱鬧。
廟會上有賽馬的。 廟會上有賽駱駝的。
3.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chǔ chù)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 ),不許間(jiān jiàn)斷,炮聲( )。在外邊做事的人,除非( ),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祭祖。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沒有什么人睡覺(jiào júe),而都要守歲(suì shuì)。
1、用橫線劃出文中的中心句。
2、把不正確的讀音劃掉。
3、按照原文填空。
4、你從這段話中感受到什么?
語文主題學習
走進民俗村
歡樂節日歡樂行
方法提示
學 習 內 容
讀懂:節日由來
積累:讀詞語
動筆:巧積累
(寫出節日特色的語句)
感悟:選擇自己喜歡的節日寫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