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熟讀精思》教案范文(精選5篇)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熟讀精思》教案范文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準確誦讀全文,理解“熟讀精思”的具體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一遍一遍的誦讀文章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
教學難點:
準確理解“精思”的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 測驗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教師借助《勸學》引入并歸納學生的文言文學習方法(這些時教師平時觀察及調查所得),然后過渡到今天的學習目標(幻燈片提示)。
二: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題目。
1:要求學生在閱讀提示里找對文章題目的解釋。(要求學生用筆畫出來)。
2:介紹作者(看幻燈片)。
三:帶著問題初讀課文。
問題設置:文中熟讀的具體要求有哪些?
1:要求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包括句讀及對文章意思的理解情況)。
2: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要求學生帶著感情去讀并思考問題)。
1) :引導學生明確熟讀的具體要求(幻燈片歸納明確)。
2) :考察本段的部分實詞虛詞意思(口頭測試,,幻燈片明確)。
四:帶著問題精讀第二段(難點突破)。
問題設置:
1:本段最后一句話“此觀書之法”如何翻譯?(即“精思”的方法)。
2:“此”指代哪些內容(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回答)。
3:學生各抒己見討論問題2(幻燈片明確歸納)。
4:幫助學生解決不懂的字句(幻燈片揭示)。
五:歸納“熟讀精思”的方法(幻燈片明確)。
六:教師配樂誦讀全文,師生共同感受文章的美。
七:學生背誦競賽。
八:布置作業:背誦全文,翻譯第一段。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熟讀精思》教案范文 篇2
【學習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處理停頓,搞清楚句意,了解課文大意。
2.掌握通假字:子、見,掌握一批文言實詞。
3.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課文提示】
1.本文分別選自《朱子大全》和《童蒙須知》。
2.作者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四書章句集注》《資治通鑒綱目》《楚辭集注》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正音釋詞】
眾說紛錯:紛繁錯雜。
勿遽取舍于其間:(jù)急速,匆忙。
隨其意之所之:到要去的地方。即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所,所字結構。
驗其通塞:暢通和堵塞。
先自屈矣:自動屈服。
互相詰難:(jié)詰問反駁。
理之所安:穩妥。
奪于公論:失去。
而無以立:不能成立。
大率徐行卻立:大致。
大率徐行卻立:退立。
后其節目:節骨眼。即關鍵處。
姑置而徐理之:姑且,暫且。
整頓幾案:(jī)桌子。
正身體:使……端正。
詳緩看字:安詳從容。
子細分明讀之:通“仔”。
不可牽強暗記:(qiǎng)勉強。
只要多誦遍數:讀出聲音。
其義自見:通“現”。
心眼既不專一:已經。
漫浪誦讀:隨隨便便。
心到最急:急需,急迫。
豈不到乎:難道。
【朗讀課文】
【翻譯課文】
原文: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譯文:一般閱讀書籍必須熟讀,使那些文字都如同出自我的口頭。
原文:繼以精思,使其義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譯文:接著精當思考,使那些意思都如同出自我的內心,然后可以有收獲了。
原文:至于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舍于其間。
譯文:至于文章的意思有疑問,眾人論說紛繁錯雜,則也要虛心冷靜思考,不要匆忙聽從或拋棄這些意見。
原文: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
譯文:先讓一種說法自成一種說法,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檢驗它的暢通和堵塞,那么不符合義理的論說,不用再看其它的觀點就先行自動屈服了。
原文:復以眾說互相詰難,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則似是而非者,亦將奪于公論而無以立矣。
譯文:再用眾人的論說互相詰問反駁,尋求理論的穩妥,考察它的是或非,那么似是而非的論說,也將失去大家的公認而不能成立了。
原文:大率徐行卻立,處靜觀動,如攻堅木,先其易者而后其節目;如解亂繩,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
譯文:大致慢慢行走退后站立,處于安靜觀看變動,如同砍堅硬的樹木,先砍它容易的部分然后砍它關鍵處;如同解紛亂的繩子,有不順暢的地方暫且放著慢慢整理它。
原文:此觀書之法也。
譯文:這(就是)看書的方法了。
原文: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子細分明讀之。//
譯文:凡是讀書,必須整理安頓桌子,讓它干凈端正,把書籍整齊放置,使身體端正,面對書籍,安詳從容地看字,仔細清楚地讀書。
原文: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譯文:必須字字讀得響亮,不可以錯一個字,不可以少一個字,不可以多一個字,不可以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
原文:只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
譯文:只要多朗誦幾遍,就會自然上口,永遠不忘。
原文: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譯文:古人說,讀書遍數多了,它的意思就會自然而然地顯現。
原文: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譯文:所謂讀得熟練,那么不需要解釋說明,自己會曉得它的意思了。
原文: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譯文: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所謂心到,眼到,口到。
原文: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譯文:心思不在這里,那么眼睛就不能看仔細,心思和眼睛既然不能專心一致,卻只是隨便朗讀,一定不能記住,記憶也不能持久。
原文: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譯文:三到中,心到最要緊。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譯文:心思到了,眼睛和嘴巴難道還會不到嗎?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本課由朱熹的兩段言論組成。
第一段話,按讀書過程來概括讀書方法。先說熟讀,次說精思,再以“虛心靜慮”釋疑。
第二段話,按照讀書態度來說,分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環環緊扣:
1.主要講讀書前的準備工作。
2.主要講熟讀的要求。
3.主要講“精思”。
兩段話的中心是講“熟讀精思”,內容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又不重復。
本文語言樸實,句式整齊,瑯瑯上口,易于誦讀。
【朗讀課文】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熟讀精思》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調動多種誦讀手段,感受熟讀的趣味,建立良好的朗讀習慣,并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調動學生質疑、解疑的讀書體驗,以朗讀促思考,體會精思與熟讀的緊密關系。
3、在不同的讀書方法的討論中,體會說理的層次和引用法在說理中的作用。
說明:
本課作為預備年級的文言課文,有一定難度。同時作為“讀書有味”單元重點篇目,其學習過程對學生終身發展,形成良好的誦讀閱讀思考習慣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從學習較易掌握的誦讀習慣入手,調動聲音、行為等因素,活躍課堂氣氛,體驗感知熟讀的趣味。然后在文言詞句方面的答疑后,充分發動學生圍繞“熟讀精思”“不求甚解”兩種表面看似矛盾的該書法,通過自己閱讀體會,感受熟讀與精思的關系。最后順勢點撥引用與疏理層次的作用。整個教學貫穿熟讀精思讀書法的精髓,不求面面俱到,激發學生主動感知中體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以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激發學生探究,如何自己把握讀書的精髓。
思考列舉自己讀書的習慣或自己知道的讀書方法。
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方法,引發學生主動讀書的興趣。
了解熟讀的要求,感受熟讀的趣味
1. 從“熟讀,使其言
皆苦出于吾之口”引發如何做到此?
2. 熟讀應作好怎樣
準備?又怎樣做到?誦讀,表演讀來回答。
3. 詞義答疑或出示
重點詞義理解。
1. 誦讀、同桌互讀,
表演讀、感受熟讀的要求。
2. 誦讀中激發問
題,相互質疑,相互回答。
通過誦讀與表演讀等多種形式感受全身心投入誦讀的樂趣與初步效果。
最后通過學生回答老師的點撥,使學生感受“其義自見”的道理。
激疑探究,熟讀中領會讀思的關系
1.“精思”字面意義就是精深地思考,這與“不求甚解”讀書法是矛盾的,你能從讀中得出什么結論?
2.承接上一步驟,出示重點詞義及有關陶淵明讀書法。希望學生結合這些材料自己誦讀理解
1、自由散讀,留下分層及圈點符號。
2.發言,表達自己對“精思”的理解或困惑。
本部分文言詞句較難,又是學習的重點,教師根據實際點撥關鍵詞句,發動學生分層理解誦讀是關鍵。
點撥層次,引發自己讀書體驗來深入領會熟讀精思,了解引用作用。
小結
1. 小結 同學的思路。
2. 你在自己讀書或
剛才朗讀中是否體會到熟讀精思的過程?(注意引用的作用)
3. 點明說理層次
1、 小組交流自己朗讀課文前面幾句的理解及過程。
2、結合自己讀書或朗讀體驗說說感想。
本部分作為小結希望學生感性體驗能由此及彼。
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熟讀背誦全文
背誦全文,為父母講解,記錄父母意見。
拓展學生的閱讀體驗,促使熟讀精思在生活中的應用。
思路點撥
本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作相應的調整。如從題目著手,熟讀重在讀,前部分“精思”在老師引導下,了解大意,然后比較兩部分,思考:“讀書千遍”如何變為“其義自見”的?也可抓住“若出于吾之口”“出于吾之心”兩句話,結合文意談談如何能做到;驈摹靶牡阶罴薄钡脑颍剿魇熳x精思的關系等。
練習舉隅
1、解釋劃線字詞:
、俦娬f紛錯 ②勿遽取舍于其問 ③復以眾說互相詰難 ④大率徐行卻立 ⑤后其節目 ⑥姑置而徐理之 ⑦詳緩看字
2、總結朱熹“熟讀”“精思”的幾個要領。
3、結合朱熹的《觀書偶感》,你能用其他詩句說說某種讀書的感受嗎?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熟讀精思》教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會本課生字,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三段。
3.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過程與方法
1.通過交流讀書名言揭示課題,由課題質疑導入新課。
2.指導學生讀準本文的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出情,讀出味。
3.調動學生質疑解疑的讀書體驗,以朗讀促思考,理解全文,體會精思與熟讀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快樂地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文言知識,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出味,讀出情。
2.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突破
1.了解學生朗讀本文的情況,再對學生朗讀的字音和節奏進行指導。
2.在指導學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對課文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
學生:
1.預習課文,讀通課文。
2.搜集古人關于治學的名言警句。
教師:
1.準備相關的多媒體課件,搜集有關朱熹的音像資料、掛圖等。
2.推薦適合學生課外閱讀的中華傳統文化名篇。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交流名言,導入新課。
1.引言:同學們都很喜歡讀書,有的已經與書成了朋友,那么怎樣才能讀好書呢?大家把搜集的讀書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們是否能從這些名言中獲得啟迪!
2.學生交流古人讀書名言。
3.課件出示部分讀書名言。學生齊讀名言,體會名言中包含的讀書觀點。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鬃
(2)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3)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如!K軾
(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度龂尽
(5)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
(6)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7)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8)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4.學生交流對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師沒有注上作者,同學們知道是誰說的嗎?
對,是朱熹所言。從這幾句話我們可以總結其讀書方法。(循序漸進、多讀熟讀、質疑精思)
5.引出新課。今天,我們就運用朱熹總結的學習方法來學他的文章《熟讀精思》,看看他是怎樣具體介紹這一讀書方法的。
板書:熟讀精思(節選)
(設計意圖:結合預習基礎,運用名言導入新課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領其積極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對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觸可引發他們的探究欲,鼓勵他們利用名言所指點的方法學習下文。)
二、了解作者,簡釋課題。
1.大家了解朱熹這個人嗎?誰來介紹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跡?
學生交流,教師總結
課件出示朱熹簡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一生剛正不阿,無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書立說,創辦學院,講學傳道,是我國繼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師。他還是南宋理學家,世稱“朱子”。其著作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須知》等多種。本文選自宋人張洪等選編的《朱子讀書法》。
2.齊讀題目,理解“熟讀精思”的意思。
(熟,熟練。精,精心、細致。反復讀課文,把課文讀熟練,同時要精心思考課文的意思。)
3.預習時看到題目,你想到了什么問題?通過預習課文你解決了嗎?
(學生提出問題,對沒有解決的簡單問題可相互幫助解決,對重點問題如熟讀的好處,怎樣做到精思等教師引導學生一會兒放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解決。)
三、初讀課文,讀通讀順。
1.學生自讀課文,質疑解疑。(解決從課題產生的一些疑問,記錄讀書過程中的困難和疑問。)
2.交流疑難及解決辦法。
(學習古文與現代文不同,教師適時交給學生學習方法:結合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據意思讀好停頓;借助工具書幫助理解難詞難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討論等……)
3.生再讀課文,結合注釋或借用工具書初步理解文意,試著讀好停頓。
4.指名朗讀,教師根據讀的情況指導讀好停頓。
(1)確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讀音。
“須整頓幾(jī)案”“不可倒(dào)讀一字”“讀書百遍,其義自見(xiàn)”
(2)難讀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反復讀讀才能讀好停頓。
(3)第一段停頓示例。
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
5.教師范讀或教讀。
6.教師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讀,達到讀通、讀順。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古文學習上也不例外。本環節旨在喚起學生主人公的意識,讓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在疑難處點撥,困惑之時引領。朱熹言“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苯處熞膭顚W生質疑解疑,學會思考,同時把古文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為下面理解和分析課文打下基礎。)
四、再讀課文,深化理解。
1.學生再次借助注釋等理解字詞句的意思,試著說說全文大意。
2.指名說說文章大意。
3.師生交流重點詞語及句子的理解。課件出示重點語句。
(1)凡讀書,須整頓幾案,令潔凈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凈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
(2)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
(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
(3)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
(4)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讀書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作者這里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要讓學生通過讀感知文言文反問句的表達特點。
4.齊讀課文,讀出味,讀出情。
(設計意圖:深入理解課文要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這樣學生易于掌握和接受。這也是在實踐朱熹的“熟讀精思”的讀書法。同時讓學生體會到從有疑到釋疑再到無疑的這一學習過程也是熟讀精思的過程。)
五、熟讀精思,分析課文。(引導學生解決重點疑問。)
1.學生靜心默讀,思考:
圍繞題目,三個段落分別側重講了什么?
(習慣,熟讀,精思)
或問文章先寫什么,又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先寫讀書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然后寫“熟讀”的要求和意義;最后寫“精思”的要求和意義。)
2.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感受。
(1)讀書的準備是什么?
(整頓幾案、書冊。正身體,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
(2)熟讀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處?
(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無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好處:“久遠不忘”,“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不帶解說,自曉其義”。)
(3)精思的前提和關鍵分別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本嫉年P鍵:“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3.學生交流并體會熟讀與精思的關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觀點。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盡信書,不如無書。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盧梭……)
4.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談談自己學了課文后的感想。
5.教師小結。我們通過對本文“熟讀精思”理解了“熟讀”與“精思”的關系。要熟讀書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讀與思是讀書學習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讀不思,必是死讀,光思不讀,純系空想,毫無意義!靶牡,眼到,口到”6個字高度概括了熟讀與精思的關系,二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同學們都能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讀書方法,讓書真正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6.練習背誦。再讀課文,讀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誦第二、三段。
(設計意圖:本環節要求在學生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進行,目的是進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讀精思的具體內容,體會“熟讀”與“精思”的關系,領悟文章給人的深刻啟示。在學習分析過程中,仍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點撥疏導。通過再學習、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師的引導總結,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會得到升華和提高,朗讀時更能讀出情,讀出味,悟出理,從而達到本文的學習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拓展:
1.課件出示《熟讀精思》全文和《“朱子讀書法”六條》。(見附頁)
學生讀讀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課下仔細讀一讀。
2.推薦讀物:韓愈的《進學解》和荀況的《勸學篇》
作業:
1.把課后第四題的治學名言讀一讀,背一背。
2.繼續背誦課文第二三段。
(設計意圖:拓展練習目的是讓學生把課堂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進一步加深對古文的了解,增強對古文的興趣,感悟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業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多積累優秀語言。)
板書設計
讀書前的準備 整頓幾案,正身體,仔細讀之。
21 熟讀精思 熟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節選)精思 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熟讀精思》教案范文 篇5
三八 《熟讀精思》教案
教學目標
1. 調動多種誦讀手段,感受熟讀的趣味,建立良好的朗讀習慣,并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 調動學生質疑、解疑的讀書體驗,以朗讀促思考,體會精思與熟讀的緊密關系。
3. 在不同的讀書方法的討論中,體會說理的層次和引用法在說理中的作用。
說明:
本課作為預備年級的文言課文,有一定難度。同時作為“讀書有味”單元重點篇目,其學習過程對學生終身發展,形成良好的誦讀閱讀思考習慣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從學習較易掌握的誦讀習慣入手,調動聲音、行為等因素,活躍課堂氣氛,體驗感知熟讀的趣味。然后在文言詞句方面的答疑后,充分發動學生圍繞“熟讀精思”“不求甚解”兩種表面看似矛盾的該書法,通過自己閱讀體會,感受熟讀與精思的關系。最后順勢點撥引用與疏理層次的作用。整個教學貫穿熟讀精思讀書法的精髓,不求面面俱到,激發學生主動感知中體悟。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老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以古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激發學生探究,如何自己把握讀書的精髓。 思考列舉自己讀書的習慣或自己知道的讀書方法。 引發學生思考自己讀書方法,引發學生主動讀書的興趣。
了解熟讀的要求,感受熟讀的趣味 1. 從“熟讀,使其言
皆苦出于吾之口”引發如何做到此?
2. 熟讀應作好怎樣
準備?又怎樣做到?誦讀,表演讀來回答。
3. 詞義答疑或出示
重點詞義理解。 1. 誦讀、同桌互讀,
表演讀、感受熟讀的要求。
2. 誦讀中激發問
題,相互質疑,相互回答。 通過誦讀與表演讀等多種形式感受全身心投入誦讀的樂趣與初步效果。
最后通過學生回答老師的點撥,使學生感受“其義自見”的道理。
激疑探究,熟讀中領會讀思的關系 1.“精思”字面意義就是精深地思考,這與“不求甚解”讀書法是矛盾的,你能從讀中得出什么結論?
2.承接上一步驟,出示重點詞義及有關陶淵明讀書法。希望學生結合這些材料自己誦讀理解 1、自由散讀,留下分層及圈點符號。
2.發言,表達自己對“精思”的理解或困惑。 本部分文言詞句較難,又是學習的重點,教師根據實際點撥關鍵詞句,發動學生分層理解誦讀是關鍵。
點撥層次,引發自己讀書體驗來深入領會熟讀精思,了解引用作用。
小結 1.小結 同學的思
路。
2.你在自己讀書或
剛才朗讀中是否體會到熟讀精思的過程?(注意引用的作用)
3.點明說理層次 1. 小組交流自己朗讀課文前面幾句的理解及過程。
2. 結合自己讀書或朗讀體驗說說感想。 本部分作為小結希望學生感性體驗能由此及彼。
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熟讀背誦全文 背誦全文,為父母講解,記錄父母意見。 拓展學生的閱讀體驗,促使熟讀精思在生活中的應用。
思路點撥
本文有一定難度,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作相應的調整。如從題目著手,熟讀重在讀,前部分“精思”在老師引導下,了解大意,然后比較兩部分,思考:“讀書千遍”如何變為“其義自見”的?也可抓住“若出于吾之口”“出于吾之心”兩句話,結合文意談談如何能做到。或從“心到最急”的原因,探索熟讀精思的關系等。
練習舉隅
1. 解釋劃線字詞:
、俦娬f紛錯 ②勿遽取舍于其問 ③復以眾說互相詰難 ④大率徐行卻立 ⑤后其節目 ⑥姑置而徐理之 ⑦詳緩看字
2. 總結朱熹“熟讀”“精思”的幾個要領。
3. 結合朱熹的《觀書偶感》,你能用其他詩句說說某種讀書的感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