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訪蘭》教學設計(精選6篇)
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訪蘭》教學設計 篇1
閱讀下面文章,回答第1—7題。
訪 蘭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帶回些野蘭來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個品種,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都跑來玩賞。父親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幾分慍怒。此后進山去,便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又一次進山的時候,特意招呼我說:“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道瀑布,十幾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闖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便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我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栽培,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種、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的確比這里的好看,這里的卻遠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靈氣,長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樣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得葉純,開得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性靈。”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嘆以前喜愛著它卻無形中毀了它。
父親拉著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蘭,也在看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是十五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選文有改動)
1.文章中最能體現野蘭特色的一個詞是:__________。
2.對文章中“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要分析第一段中畫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關于“訪蘭”過程中父子對話的分析,選出分析不恰當的一項,并說明理由。
A.通過對話,對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作對比,既照應開頭,又為后文議論作鋪墊。
B.通過對話,具體寫出野生蘭草和栽培蘭草的不同特點,寓褒貶于對話之中,發人深思。
C.通過對話,交代了“訪蘭”的具體內容與“我”認識到野生蘭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過對話,揭示了父親約“我”“訪蘭”的目的,寫出“我”的感情和認識的變化。
答:選項是( )。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賞蘭”,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簡要分析作者借“蘭草”這一事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純樸。
2、這里的“味”既指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答對1點給1分)。
3、父親喜愛蘭草并不是供人玩賞,供人玩賞的蘭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變得低俗。
4、描寫蘭草的生長環境,襯托野蘭的高雅不俗;為后文贊美野蘭作鋪墊(答對1點得1分,答對2點得3分)。
5、C。“我”惋惜是因為野蘭生長在幽谷而不被眾人所知,并不是因為認識到了它的特性。(選對1分,說明理由正確得2分)。
6、“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明了“父親”與“我”對蘭草的高雅、純樸品格的敬仰,同時用一“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
7、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樸的品格,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們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會。
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訪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自學本課生字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家蘭與野蘭的不同特點,聯系上下文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過程與方法
1、以學生為主體,自讀感悟,小組合作學習。
2、抓住描寫蘭的關鍵詞句,通過對比以及聯系實際等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父親以及作者對野蘭的喜愛、贊嘆和敬佩之情。
2、感悟蘭的品質,使學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見風使舵,不隨波逐 流,要勇敢面對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頭。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對比,了解家蘭與野蘭的不同特點。
2、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蘭花的名言、詩句、圖片等資料。
教師準備:媒體課件,搜集有關蘭花的名言、詩歌、圖片等資料。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
1、出示蘭花圖片 孩子們,知道這是什么花嗎?說說你所了解的蘭花,好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2、是呀,蘭花的確很美,人們把它和“梅、竹、菊”并稱為花中四君子。它幽靜韻高,詩人 常以它為題材寫了不少詩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寫蘭的詩句。 如:蘭花 (明·薛網) 我愛幽蘭異眾芳,不將顏色媚春陽。 西風寒露深林下,任是無人也自香。
4、揭題。 蘭花形態綽約多姿,幽香清遠,給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賈平凹先生筆下的蘭花。(板書課題:訪蘭)
5、交流對作者的了解。(師作補充) 賈平凹(wā),原名賈李平、賈平娃,陜西省丹鳳縣人,中國當代作家,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任陜西人民出版社文藝編輯、《長安》文學月刊編輯,現為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西安市作協名譽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美文》雜志主編,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等他從1973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后從事專業創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達300余種。著有長篇小說《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廢都》、《白夜》、《土門》、《病相報告》、《懷念狼》、《秦腔》、《高興》、《古爐》等;中短篇小說集《山地筆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餃子館》、《藝術家韓起祥》、《兵娃》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走山東》、《商州三錄》、 《說話》、《坐佛》等;詩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論集》,《太陽路》等。
二、初讀感知
1、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課文,要求:掃清字詞障礙。
2、指名分節讀課文。(檢查學生的讀書及預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出示生字,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適時給予指導。
4、默讀課文,要求:理清條理。
提示:按照訪蘭的緣由、觀賞蘭花、訪蘭后的感想分為三部分。
三、探究質疑
1、孩子們,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邊讀邊思,看有什么疑問?
2、生交流。
問題預設;
★家蘭和野蘭有什么不一樣?
★父親帶“我”去訪蘭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組為單位,圍繞上述問題,小組合作探究。
四、快樂溫故。
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訪蘭》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自學本課生字。
2. 通過對比,了解家蘭與野蘭的不同特點,聯系上下文領悟文章的思想內容。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難點:通過對比,了解家蘭與野蘭的不同特點,聯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搜集有關蘭花的名言、詩歌、圖片等資料。
教學設計
一、引入質疑
1、展示有關蘭花的繪畫作品和實物圖片,讓學生欣賞,展示有關描寫蘭花的詩詞,讓學生朗讀。并思考各詩句著重體現了蘭花的什么特點。
2、談話:蘭花形態綽約多姿,給人們帶來了愉悅的美的享受。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賈平凹先生筆下的蘭花又是怎樣的與眾不同。
3、揭題質疑。如:為什么用“訪蘭”而不用“賞蘭”?父親帶“我”去訪蘭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讀知意
1、朗讀課文。
2、文章按照訪蘭的緣由、觀賞蘭花、訪蘭后的感想分為三部分,請分別給這三部分擬上標題。然后說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3、在作者筆下,蘭花有怎樣的引人之處?請把有關描寫蘭花的語句勾畫出來。
側面描寫——家蘭:“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種……方圓十幾里的人都跑來觀賞。”正面描寫——野蘭:“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三、重點研讀
1、讀“我”與父親在訪蘭過程中的對話。說說從這一段對話中讀懂了些什么。
2、小組討論后交流。
3、重點討論幾個問題。
(1)家蘭和野蘭有什么不一樣?
(2)“兩個味兒”指的是什么?
(3)“我”對蘭花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父親帶“我”訪蘭的目的是什么?
4、說說自己對“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的葉純、開的花純,楚楚的有著它的靈性。”這句話的理解。
四、深化認識
1、讀最后一段,說說“不敢”、“后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一種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
2、說說自己讀了課文后的體會或感受,談談自己今后要做怎樣的一個人。
五、背誦
板書設計
訪 蘭
家蘭:甜、媚、俗 訪蘭的原由觀賞蘭花訪蘭后的感想
野蘭:清爽、純樸、有靈性 不媚俗,有自己的特色
作業設計
課后2、3題
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訪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在整體讀文的基礎上,分部分讀課文,概括段意,說出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抓住訪蘭過程中“我”的所見、“我”與父親的對話,讀出“野蘭”和“家蘭”的不同特點;對比特點,說出“野蘭”與“家蘭”的不同格調。
3.緊扣“不敢”、“后悔”讀出作者對“野蘭”的敬仰,學習“以蘭喻人”的寫作方法,談做人打算。
教學重點:
訪蘭過程中“我”的所見,“我”與父親的對話。
教學難點:
從重點句段中讀出蘭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學習“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教學方法:
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啟發式;講授法
教學準備:
1.課前,學生把課文讀通順、流利;
2.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熱身,導入新課
1.課前熱身——“君子”與“小人”之辨。
(PPT出示詞語):“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學生聯系實際談生活中所見的兩類人。
(PPT出示兩種人的特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2.導入新課
下面我向你們推薦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圖片。)
揭示課題(PPT出示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教師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
引導學生從課題產生質疑
為什么用“訪”而不用“賞”?
“我”是如何訪蘭的?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打開學生話匣,認識何謂“君子”,為后文學習蓄勢;質疑課題,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思路,質疑問難
1.學生根據閱讀要求自由讀文。教師巡視指導。
(ppt出示閱讀要求):邊讀課文邊勾畫出“我”隨父親進山訪蘭所見,找出父親說的話,找出我說的話。
不懂的地方多讀多想,可以舉手提問。
2.檢查學生讀文情況。
文章主要內容;所見;父親的話;我的話。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讀文,說出大概內容,理清線索,大膽質疑。
⑴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大概內容。)(PPT出示內容小結。)
學生質疑:父親為什么慍怒?父親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長的蘭草?
⑵抽生讀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內容:訪蘭所見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讀4——15自然段
大概內容:父親同我談蘭,比較家蘭和野蘭的味兒。
⑷PPT出示內容小結。
4.齊讀最后自然段,說出內容。(PPT出示內容)
5.理清文章思路,進一步明確文本內容。
(借助PPT顯示的文章思路流程理清文章思路。)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是讀,用讀把握文本言語內容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是文本原生價值的開發。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斷質疑,有利于學生不斷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研讀課文2——15自然段
1.“我”隨父親進山“訪蘭”的所見。(出示PPT圖片,欣賞瀑布蘭草。)
讀課文2、3自然段。(讀出景物的優美,讀出蘭的高雅不俗。)
(板書:野蘭 清妙 仙品)
2.父親同“我”談論什么?
(野蘭與家蘭的特點。)
(板書:家蘭)
3.野蘭與家蘭有些什么特點呢?
⑴家蘭“好看”,野蘭“清爽”。(板書:好看 清爽)
⑵野蘭是空谷的幽物,得天地自然的原氣,長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蘭是玩賞的盆景。
(板書:空谷的幽物 玩賞的盆景)
研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理解“得天地自然的原氣,長山野水畔的趣姿”,理解“空谷的幽物”。
讀課文第12自然段,讀出供人玩賞的家蘭的特點:葉更嫩,花更繁更大。
⑶家蘭美得太甜太媚,為被人欣賞而生長,格調俗。
野蘭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格調不俗。
(板書:為被人欣賞而生長 俗 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4.抓住野蘭與家蘭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學習抓住事物特點運用對比手法的寫作方法。(板書:抓住特點 對比)
5.解釋父親為什么不再帶回野生野長的蘭草培栽。(板書:敬仰 鄙視)
設計意圖:閱讀教學要具有語文味,關鍵是咬文嚼字,關鍵在于“批文入情”。抓住我的所見反復研讀,讓語言文字生成具體美麗的畫面;抓住野蘭與家蘭的特點在對話中進行對比,體會蘭的格調。此環節既學習表達又為情感升華蓄勢。
四、情感熏陶,提升人格境界
1.齊讀最后自然段。
2.我為什么再也不敢挖野蘭了?我為什么后悔毀了野蘭?從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野蘭是什么情感?
3.野蘭不愧花中君子,父親不愧教子有方。父親用野蘭教育了孩子要怎么做人。學了文章后,我們也應該懂得做一個什么樣的人了,做一個像野蘭一樣有格調的君子了。
齊讀出:(PPT出示)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4.重復:我們也應該懂得做一個像野蘭一樣有格調的君子了。
再次齊讀: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5.現在大家明白課文為什么以“訪蘭”為題吧?
(板書:以蘭喻人)
設計意圖:育人,這是選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習表達,是選文具有的言語形式。此環節讓學生得意得言,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五、駐留內容,及時運用。
1.同學們或許在不斷警示自己做一個像野蘭一樣的人: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2.談收獲:表達方法方面的收獲;做人方面的收獲。
2.請同學們談一談自己將如何做到:“不為被人欣賞而生長,只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可小練筆也可即興交談。)
設計意圖:語文學習的結果在于學生駐留了什么知識以及如何運用知識。此環節學生及時說出學習收獲,目的在于檢驗學生學習內容的駐留;學生小練筆,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熏陶感染。
板書設計:
訪蘭
清妙 仙品 清爽
野蘭 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不俗 敬仰
空谷的幽物
抓住特點 對比 以蘭喻人
好看 美
家蘭 為被人的欣賞而生長 俗 鄙視
玩賞的盆景
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訪蘭》教學設計 篇5
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樸的品質,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們所敬重。小編在這里整理了《訪蘭》閱讀答案 ,希望能幫助到您。
訪蘭
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帶回些野蘭來栽培,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個品種, 像要做一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跑來玩賞,父親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幾分慍怒,此后進山去,便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事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又一次進山的時候,特意招呼我說:“訪蘭去吧!”
我們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道瀑布,十幾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了轟轟隆隆地響,水沫揚起來,彌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離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很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便動手要挖起一株來。我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出去,經過一番栽培,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種、形狀的呢。
父親卻把我制止了,問道:“你覺得這里的蘭草好呢,還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說:“這里的好。”
“怎么個好呢?”
我卻說不出來。家里的的確比這里的好看,這里的卻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兒好像不同嗎?”
“是的。”
“這是為什么?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
“……”
父親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靈氣,長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賞的盆景。”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樣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人知道而欣賞呢?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卻為著自己的特色而存在著,所以它才長得葉純,楚楚的有著它的性靈。”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嘆以前喜歡著它卻無形中毀了它。
父親拉著我坐在潭邊,我們的身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蘭,也在看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我深深地記著父親的話,從那以后,已經是20xx年過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訪蘭》閱讀題目:
1.文章中最能體現野蘭特色的一個詞是________。
2.對文章中“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簡要分析第1段中畫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的景物描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 “賞蘭”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簡要分析作者借“蘭草”這一事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訪蘭》參考答案:
1.純樸
2.這里的“味”既指氣味,同時還指蘭草的品格、氣質。
3.父親喜愛蘭草并不是為了供人玩賞,供人玩賞的蘭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變得低俗。
4.描寫野蘭的生長環境,襯托野蘭的高雅不俗,為后文贊美野蘭作鋪墊。
5.“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尋訪表明了父親與“我”對蘭草高雅、純樸的品格的敬仰,同時一個“訪”字,把蘭草人格化,從而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征意義。
6.一個人只有保持純真質樸的品質,不獻媚、不低俗,才能為人們所敬重。
西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下冊《訪蘭》教學設計 篇6
《訪蘭》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父親喜歡蘭草,也是圍繞這一個話題進行開展。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訪蘭》閱讀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訪蘭》閱讀原文①父親喜歡蘭草,過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一趟,帶回些蘭草來培栽;幾年之間,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種,像要做個蘭草園圃似的,方圓十幾里的人就跑來玩賞。父親并不以此得意的,而且倒有了幾分慍怒;時又進山去,便從此不再帶回那些野生野長的蘭草了,這些很使我奇怪,問他,又不肯說,只是有一次在進山的時候,要我和他一塊:“訪山去吧!”
②我們進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處。那里有一道瀑布,幾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遠就聽到轟轟隆隆的響,水沫揚起來,彌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著,暈出七彩迷麗的虛幻。我們沿谷底走,便看見有許多野蘭草,盈尺高的,都開了淡淡的蘭花,像就地鋪了一層寒煙;香氣濃烈極了,氣浪一沖,站在峽谷的任何地方都聞到了。
③我從未見過這么清妙的蘭草,連聲叫好,又要動手挖起一株來,想父親會培育這仙品的;以前就這么挖回去,經過一番培栽,就養出了各種各樣的品類、形狀呢!
④父親卻把我制止了,說:“蘭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氣,長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就變成了玩賞的盆景。”
⑤ “但它確實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⑥ “樣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調也就俗了。”
⑦父親的話是對的,但我卻不禁惋惜了;這么精神的野蘭,在這么個空谷僻野,葉是為誰長的,花是為誰開的,會有幾個知道欣賞呢!
⑧ “這正是它的不俗處,它不為被欣賞而生長!”
⑨我再也不敢去挖這些野蘭了。高興著它的這種純樸,悲痛以前為什么喜愛著它而卻無形中就毀了它呢?
⑩父親拉我坐在潭邊,我們的影就靜靜地沉在水里;他看著它,也在看著我,說:“做人也是這樣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獻媚處事,就像盆景中的蘭草一樣降了品格;這樣的人是不會對社會有貢獻的。”
《訪蘭》閱讀題目1、第①節中寫“父親喜歡蘭草”,但“當方園幾十里的人跑來玩賞父親培栽的蘭草時”,父親“倒有了幾分慍怒”,請根據文意寫原因?(4分)
2、試簡析“一樣的蘭草,長在兩個地方就有兩個味兒”的原因:
3、請根據文意,分別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我”欣賞蘭草前后有什么變化?
(2)“訪蘭”受到什么啟示?。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A、文章從養蘭、賞蘭寫起,又寫父親帶我到山中訪蘭,而實際上,文章的旨趣是探尋怎樣做人的問題。
B、作者通過對蘭草的描寫,賦于蘭草象征義,表達了自己對野蘭一樣的真性之人的贊美,對家蘭一樣媚俗之人的唾棄。
C、空谷幽蘭,具有超凡脫俗的氣質,作者這里寄寓的深意是:做人要有自己的個性,而不要盲目媚俗。
D、盆栽的蘭草雖然葉更嫩,花更繁更大,但它只能供人玩賞,不會對社會有貢獻。
E、本詩所表達的主旨與陸游《蘭》詩中 “香來知有蘭,迃求乃弗獲。生世本幽谷,豈愿為世娛?” 所表達的一致,與齊白石〈〈蘭〉〉詩“幽藍小竹應參差,靜坐書窗讀楚詞。記得西鄰園半畝,陰弄滿徑月明時”的主旨不一致。
《訪蘭》閱讀答案1、蘭草清妙脫俗,人們卻把蘭草當成玩賞之物,這樣就褻瀆了蘭花。
2、山中蘭草靜處幽靜的山谷里,吸自然天地之精華,沐浴陽光雨露,有靈氣,有風骨;庭院里的蘭草雖然美麗,也有香氣,但經過人的侍弄,太媚俗,缺少格調。
3、(1)我:開始以蘭草的外觀美為欣賞標準,后來欣賞純樸不媚俗有靈性的蘭草。
(2)啟示:要象野蘭一樣純樸,不能如家蘭失了真性,獻媚處事,降了自己的品格。
4、BE(A文章無“養蘭”;C非談“個性”,而是“真性”;D“但它只能供人玩賞,不會對社會有貢獻”武斷,與主旨無關;E齊白石詩是言自己環境的清幽與自己的修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