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精選7篇)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發布時間:2022-12-05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精選7篇)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教材第9—10頁例4、例5及“練一練”、“試一試”、“練習二”第6-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填表、討論、歸納等數學活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能正確地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并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培養自己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展自己的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材第115頁的三角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準備

  1.說一說:下面每個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知道涂色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嗎?你是怎么想的?

  ( ) ( ) ( )

  2.思考:(1)三角形的面積與它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2)有沒有直接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方法呢?

  (3)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積,你打算把它轉化成什么圖形進行研究? 我想轉化成

  二、自主探究

  1.拼一拼:從課本第115頁上選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剪下來,看看能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

  2.填一填:你剪下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嗎?如果能,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請填寫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兩個三角形有什么關系?

  (2)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原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每個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

  (3)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怎樣求三角形的面積?

  三、自主應用

  試一試:完成書上第10頁的“試一試”。

  四、自主質疑

  說一說:(1)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么推導的?你還有什么疑問?

  (2)你認為本節課應學會什么?

  教學過程:

  一、明確目標

  提問: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你知道今天的學習內容嗎?(揭示課題)你認為本節課應學會什么?

  二、交流提升

  1.出示例4的方格圖及其中的平行四邊形。

  (1)全班交流:每個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2)小組交流:你是怎么得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的?說說你的想法。

  (3)全班交流:有人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面積,也有同學先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除以2得出三角形的面積。

  三角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會有什么聯系呢?

  2.交流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探究情況。

  (1)出示例5:展臺出示各組的表格填寫情況,各組派代表上臺展示拼的過程。

  小組討論:你剪下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積是多少?

  (2)全班交流:你有什么發現?(即例5下面的問題)

  (3)梳理、明確

  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無論是直角、銳角,還是鈍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因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 一半,所以 三角形的面積 = 底× 高÷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積公式:S = a h÷2

  3.交流“試一試”

  (1)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計算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

  (2)學生訂正。

  三、鞏固提升

  1.完成“練一練”的1、2兩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討論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弄清誰是誰的2倍,誰是誰的一半。)

  2.練習二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組織校對。

  3.練習二第7題。

  (1)多媒體出示第7題的方格圖及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

  (2)獨立思考:你認為圖中哪幾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為什么?

  (3)小組交流:分別是怎么想的。

  (4)全班交流、總結

  可以通過計算,判斷三角形的面積是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也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逐一比較,很快作出判斷。

  4.練習二第8、9題。

  (1)學生獨立完成,再交流想法。

  (2)學生訂正。

  四、總結延伸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底 × 高

  2倍 一半

  三角形的面積 = 底 × 高 ÷ 2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篇2

  教學內容:《現代小學數學》第九冊第31~35頁,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教學目標:

  一、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二、能運用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三、滲透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準備練習:你會計算這些圖形的面積嗎?這些圖形的面積在計算時,同哪些因素有關?

  出示:

  2.提問:圖(4)是一個什么圖形?你會計算它的面積嗎?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積同哪些因素有關?

  3.揭題:大家猜得究竟對不對,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猜”,引導學生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中,大膽地提出假設,為新課展開做好鋪墊,同時激發學生急于想驗證假設的認知欲望。】

  二、新課展開。

  (一)實踐活動。

  1.讓學生拿出已準備好的如下一套圖形。(同桌合作)

  (1)測量各平行四邊形(含長方形)的底和高,算出面積,并填入表格內。

  (2)找出與平行四邊形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將相應的編號填入表格內。

  (3)分組討論:

  ①各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請填入表格內。

  ②三角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4)匯報、交流,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自己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初步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又從找對應關系中,滲透了對應關系的教學。】

  2.驗證。

  (1)拿出如右圖的三角形,要求剪一刀或兩刀,拼成一個與原三角形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數學課堂教學參謀

  (2)匯報、交流:學生有幾種剪拼法,就交流幾種。如:

  ①

  6×4÷2 6×(4÷2)

  =12(平方厘米) =12(平方厘米)

  ②

  6×4÷2 6÷2×4

  =12(平方厘米) =12(平方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驗證,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同時從啟發學生應用不同的剪拼法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二)歸納、小結。

  1.從上面的實踐活動中,你能說出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嗎?三角形的面積同哪些因素有關?證明“三角形面積=底×高÷2”。(板書:三角形面積=底×高÷2)

  2.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積,a和h分別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怎么寫?(板書: s= ah÷2)

  (三)應用。

  例 一塊三角形鋼板,底是8米,高是2.5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試做后,反饋、評講。

  【設計意圖:通過試做例題,讓學生及時把發現的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應用于實踐,同時起到及時鞏固作用。】

  三、鞏固練習。

  (一)基本練習。

  1.口算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

  ①底8米,高7米 ②底5分米,高12分米③a:4厘米,h:2.5厘米 ④a:20分米,h:5.4分米

  2.課本35頁第②題,看圖填寫答案。(每一格代表1平方厘米)

  這些三角形的高都是____厘米,底都是____厘米。

  這些三角形的面積都是:□×□÷2=□(平方厘米)。

  3.先量一量,標出圖形的長度后,再計算各三角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三道基本練習,進一步促進全體學生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尤其是第3道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求三角形面積,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分層練習。

  a組學生:做選擇題。

  ①求右圖面積的算式是( )。

  a.9×4÷2 b.15×4÷2

  c.15×9÷2 d.15×4

  ②求右圖面積的算式是( )。

  a.5.2×3.5÷2

  b.5.2×4.1÷2

  c.4.1×3.5 d.4.1×3.5÷2

  ③求下圖面積的算式是( )。

  a.25×20 b.18×25

  c.18×20 d.18×20÷2

  b組學生:做課本第15頁第

  ②題:在格子圖上畫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每一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并在表中分別填上所有三角形的底和高。(圖、表見課本。略)

  c組學生:先求出下面三個三角形abc、bcd、bce的面積。再比較一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使 a、b、c三層的學生在數學思維、數學能力方面均有提高,以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研究了哪些內容?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是什么,你是怎么研究出來的?

  【設計意圖:通過提問,不僅回顧了所學知識,而且總結了所研究的方法,真正體現出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導之以“漁”。】

  五、布置作業。(略)

  (此文獲“第二屆全國小學課堂教學征文大賽”一等獎)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篇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科書(人教版)第九冊69—73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與意義。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充分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通過對這一部份內容的學習,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學會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加深對三角形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的理解。

  3、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

  本課內容編排的最大特點是突出實踐性、研究性,加強了動手操作。教材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操作、研究,使學生逐漸明白所學圖形與已學圖形之間的聯系,達到將所學圖形(三角形)轉化為已學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從而找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遷移、推理的學習方法以及操作實踐、探索研究等能力。

  4、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確定。

  現代數學教學要求實現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教學應重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對數學的認識思考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等方面目標的落實,強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的體驗、感受、經歷與探索,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根據新的教學理念與教材的編排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探索過程,準確理解三角形的計算公式。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培養實踐能力、培養探索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同時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5、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獲得知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應是整個操作過程。難點是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重點:引導學生參與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全過程。

  難點: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推導說理。

  二、說教法與學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突破傳統的以教師講解與示范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使學生的數學能力與數學情感得到發展。

  (1)運用操作實驗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多種感官參與來激發學習興趣。

  在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主要分三步(三組學具)進行操作。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而獲得直接經驗,為進一步研究打下基礎。

  (2)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研究、小組討論等方法去獲取知識。

  在學生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小組討論、交流合作、發表意見等方式對操作進行總結。然后主動收集信息并處理信息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讓學生嘗試解決問題,體驗成功。

  在教學“例1”時,讓學生運用自己獲得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學生在成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健康的、成功的體驗。

  三、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這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并結合農村小學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圖形的面積計算?(平行四邊形)你還記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公式嗎?那么,這個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呢?

  (復習與新知識聯系緊密的舊知識,喚醒學生對有關知識及其形成過2、大家看看胸前的紅領巾,知道紅領巾是什么形狀的嗎?(三角形)如果叫你們來裁一條紅領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嗎?(求三角形面積)這節課老師就和你們一起來研究、探索這個問題。(揭示課題)

  (以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來創設問題情境,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思想,激發了學生內心的求知欲望,明確了探索的目標與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啟發。

  要解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問題,我們能不能從已學圖形計算公式中得到一點啟發呢?(思考)請你們先拿出第一組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圖形?

  2、分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學為一組進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組展示、交流。(可能展示以下幾種圖形)

  程的回憶,為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問:哪些圖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平行四邊形)

  想一想:每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分組討論回答)

  3、請大家拿出第二組學具(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擺出幾種圖形?

  (1)分組進行操作

  (2)小組交流、展示

  (3)啟發:拼成的圖形與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如果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同學,你們觀察一下,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三角形的底與高有什么(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然后總結回答。

  (5)教師通過幻燈片旋轉、平移演示、讓學生感知。 聯系?

  4、拿出第三組教具(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用同樣方法進行操作,交流。從而總結出: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5、通過上面的實踐操作,同組之間的同學說說,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的敘述可能不夠全面)。

  根據回答引導總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6、讓學生大膽嘗試,推導說理。

  師:根據你們的發現,你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

  學生討論回答,自由發言。

  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形成板書.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篇4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節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以及平移等知識與能力之后學習的。為了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因此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是這樣構思的:

  一、運用躍進式提問引入情境教學。情境教學,是指教師運用直觀形象的具體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設障布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種教學方法。首先在復習這一部分我出示兩個一大一小的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誰大誰小,這是一目了然的,每個學生都能回答。然后進行跳躍性提問:“大多少”?這種簡捷的躍進式提問,強烈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很快便產生期待學習的最佳心理狀態,去引導學生探究新課。此時,所面臨的問題的實質,就是求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由此引出了這節課的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以動激趣,揭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動手操作,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架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幫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另一方面,豐富的情感體驗可把客觀上的“要我學”內化為主觀上的“我要學”,改變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局面。學生在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之前已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知識基礎,直接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全等三角形來進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思路,比用兩個全等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思路來得簡捷、明快,更易于被學生接受。因此,我改變了教材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的方法,而是先在復習部分利用手中已有的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圖形,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么求?使學生回顧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教師邊說邊畫對角線進行演示,將這個平行四邊形沿著對角線把它剪成兩個三角形,并將其重疊在一起,說明得到的一個三角形面積是原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即三角形面積應該等于底乘高除以2。這樣,用不到幾分鐘的時間,就揭示了三角形的面積算法。動手操作,創設情境,具體形象且具有直觀的特點,使知覺和思維變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從而獲得成功的樂趣。

  三、多方驗證,創設探索性問題的情景。情景教學的一個長處是設障布疑,鼓勵學生去探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訓練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此,我接著引導學生深入驗證活動。用沿著平行四邊形對角線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得到了三角形面積計算方法,這一方法對用“底×高÷2”計算三角形面積是否可*?我順勢引導,進行深入質疑。三角形有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用“底×高÷2”這個方法是否適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呢?從而將學生的思維活動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時,又讓學生運用已有的各種學具進行擺弄、操作,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而是動手操作的能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強烈的情緒感染,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綜觀整節課的課堂教學,注重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時激發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真正的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但是,通過本節課也看到了教師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由于比較緊張而導致教態不自然或教學中間環節有遺漏等現象。雖然今后的教育道路還很長,但我現在就會努力,每一節課都會與我的學生共同成長。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篇5

  案例:《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復習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出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并演示將它們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也同樣操作…… 

  師:三角形的底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關系?三角形的高與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么關系?面積呢?

  生:三角形的底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三角形的高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師:那么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嗎?

  (生無語)

  過了一會后,終于有學生發言: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他說得對不對?

  生齊答:對!

  然后進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

  反思:

  從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教師試圖通過操作使學生感知三角形與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而,實際教學過程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分析這一環節,我們不難發現,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只是在老師的要求下被動的操作,對操作的目的并不清楚,也無從談起主動操作,學生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感到困難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教學時能把整個的探索過程還給學生,不再牽著學生的走,而是創設一個學生主動探索操作的氛圍,把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樣學生合作探究、乃至獨立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也是完全可能的。例如本例中可以這樣安排教學:開始時可先復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及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推導過程),然后可以讓學生猜想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與什么有關,再給學生提供一些具體的材料(包括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讓學生自己合作探究、驗證。這樣學生的感受一定會更真切。

  數學教學一定應強調學生的親歷性,只有學生親身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親身體驗學習中的問題、困惑,才能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感悟到主動探究的重要性。因而,教師在預設教學識一定要與學生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視角去體會對知識的感受、體驗,把握學生學習的起點和興奮點,由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體驗獲取知識的全過程。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篇6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等實驗活動,達到掌握圖形特征和面積計算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按照這一教學理念,在《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操作、討論、講解、歸納的方法,讓學生既掌握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又學會運用轉化的思想方法探索規律,從而培養學生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探究欲望。

  教學一開始,先復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及計算,并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然后教師拿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三角形,問:這兩個三角形哪個面積大?學生顯然能直接看出哪個三角形的面積大,接著教師跳躍性地提出問題:“大多少?”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主動提出必須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自然而然地引入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2、加強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學中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試驗觀察就說明每種圖形的計算方法,教師要善于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研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己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適合學生探究的學習材料,因此,本堂課我設計了兩個實驗來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實驗一:讓學生把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思考并分析三角形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關系,學生發現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原來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實驗二:要求學生動手做實驗,在每個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的方格紙上剪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用這兩個三角形拼拼試試,讓學生動手操作時,一方面啟發學生把三角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另一方面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三角形與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并通過填表、觀察,發現規律,找出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創造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3、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生動手操作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時,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是怎樣拼的,然后用計算機動態演示拼的過程,“重合、旋轉、平移”,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平移和旋轉的含義及其對圖形的位置變化的影響,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練習設計中,讓學生觀察、比較兩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否相等,然后把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頂點在平行線上移動,使學生清楚地看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形狀不同,但是面積都相等,運用了多媒體技術能有效地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地把創造還給學生,使課堂煥發生命力,才能讓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才能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生創造。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于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可以通過知識的遷移,放手讓學生探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重點在于讓學生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而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則是本節課的難點。

  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設計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通過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操作,親身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體驗“轉化”思想在幾何體知識中的作用。同時在獲取新知的過程中大膽放手,讓學生充分運用舊知進行遷移,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

  采取小組學習的教學形式,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自由的探索氛圍。

  教學準備:

  1、 每人準備一個學具袋,內有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大小各異的任意三角形3個;

  2、 量具一張,鉛筆一支,剪刀一把;

  3、 視頻展示臺、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師:上一節課我們研究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我們是怎樣發現這一計算公式的?

  ①學生回憶公式推導過程。

  ②電腦動畫演示。

  小結:將圖形轉化成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研究方法。今天我們用同樣的辦法研究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揭示課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二、探究新知

  1、學生操作

  每位同學都一袋學具,看看誰能利用這些圖形發現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a、 學生動手操作;

  b、老師巡視。

  學生把自己的發現用教具貼在黑板上。

  2、匯報、交流

  師:觀察這些圖形,你發現了什么?

  a、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

  b、指名說。

  3、推導公式

  師:根據你們的發現,你能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嗎?

  學生小組討論,說說自己是怎樣推導的。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動態演示課件,幫助學生直觀建立轉化思想,清楚地理解公式推導的由來。

  4、小結

  剛才我們通過剪、拼、割、補等方法,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

  說一說: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什么呢?如果用s表示面積,a、h分別表示底和高,用字母怎樣表示公式?

  板書: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a h÷2

  附板書設計:(略)

小學五年級上冊數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案(精選7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虹口区| 达日县| 齐河县| 富川| 潜江市| 鹤山市| 阿尔山市| 台州市| 晋宁县| 独山县| 甘孜| 浦城县| 方城县| 荔浦县| 德惠市| 樟树市| 万安县| 开阳县| 大埔县| 巴东县| 福鼎市| 泰来县| 武川县| 西青区| 六枝特区| 米脂县| 咸宁市| 龙井市| 富锦市| 阿鲁科尔沁旗| 昂仁县| 来安县| 民丰县| 嘉善县| 通海县| 邯郸县| 万盛区| 定襄县| 舒城县| 昭通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