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精選7篇)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2-12-05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精選7篇)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詩意,感情朗讀并背誦。

  2、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了解古代君子之風骨,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準備1:背背詩歌。《敕勒歌》《峨眉山月歌》《子夜吳歌》《秋浦歌》

  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子夜吳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浦歌 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1、找規(guī)律,板書:歌。

  提醒:歌的筆畫,生在筆記本上寫一個“歌”字。

  介紹漢樂府詩集,介紹以后將會學到的《長恨歌》《明日歌》等都是這種體裁的歌。

  貼士:標題帶有“歌”字的詩一般是古樂府詩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漢武帝時,設有機構專門采集各地歌謠,整理和制訂樂譜,這個機構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和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歌詞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是這種形式卻相傳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2、出示課題——《登幽州臺歌》,講解幽州臺,辨析“州”字。

  比較“州”“洲”

  州——古代的一種行政區(qū)劃。中國的別稱是九州。如:冀州、袞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雍州、青州、梁州。再如:蘭州、杭州、廣州。

  洲——①水中的陸地如:橘子洲 天興洲 珠江三角洲 ②大陸如:亞洲、歐洲等

  3、讀題。

  注意停頓——登/幽州臺/歌

  4、學生五分鐘預習。

  ①讀準,檢查。

  ②讀通,檢查。

  ③讀熟,檢查。背誦檢查。

  ④讀會,借助注釋。

  指導點:念——惦記,常常想

  指導點:古人、來者

  【小貼士】

  幽州臺,又稱燕臺,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筑的黃金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戰(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燕國國君燕昭王一心想招攬人才,而更多的人認為燕昭王僅僅是葉公好龍,不是真的求賢若渴。燕昭王始終尋覓不到治國安邦的英才,整天悶悶不樂的。 后來有個智者郭隗(kuí )說:“你要招攬人才,首先要從招納我郭隗開始,像我郭隗這種才疏學淺的人都能被國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強的人,必然會聞風千里迢迢趕來的。” 燕昭王采納了郭隗的建議,拜郭隗為師,為他建造了宮殿,后來沒多久就引發(fā)了“士爭湊燕”的局面。投奔而來的有魏國的軍事家樂毅,有齊國的陰陽家鄒衍(yǎn),還有趙國的游說家劇辛等等。落后的燕國一下子便人才濟濟了。從此以后一個內亂外禍、滿目瘡痍的弱國,逐漸成為一個富裕興旺的強國。接著,燕昭王又興兵報仇,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個小城。

  陳子昂:(約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學家,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右拾遺”、屬唐朝時的小官,是咨詢建議官員。左、右拾遺為從八品官職,微不足道。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監(jiān)察科科長。

  譯文:前不見圣賢之君,后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人生苦短、時不我待)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5、體會詩情

  ①了解詩人寫作背景

  貼士: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而下獄。而后隨武攸(yōu )宜東征契丹,反對外族統(tǒng)治者制造分裂的戰(zhàn)爭,多次進諫,未被采納,卻被斥降職。其時。

  史料記載1:青年時期,他任俠使氣,一心報國,“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感于時世而生報國之思。奮然拔劍走出鄉(xiāng)原。)二十四歲中進士,升任右拾遺。

  史料記載2: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

  史料記載3:公元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叛亂,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將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著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xiàn)。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臺,想起了戰(zhàn)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②找對比,體會孤獨

  遠與近的對比:遠指圣賢之君太遠,昏庸之人太近。

  冷熱與的對比:冷指現(xiàn)實冰冷,熱指滿腔熱血;

  大與小的對比:大指蒼穹廣大,小指個人渺小;

  長與短的對比:長指歲月長河漫漫無期,短指人生苦短,時不我待;

  廖廖數(shù)字,內涵豐富……

  ③形成畫面:遠望原野茫茫,仰視天穹無比浩瀚。個人在幽州臺上顯得那么渺小。

  ④感情朗讀。

  ⑤講君子之骨

  少年之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東林書院

  長大沒有入仕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明.顧炎武

  長大之后入仕 帶兵打仗則 精忠報國 ——宋.岳飛

  立于廟堂則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范仲淹

  國家遇到危難 茍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

  報國之心,死而后已。 ——宋.蘇軾

  這些立于天地之間的君子們,是國家真正的棟梁,他們不為自己名利,只為天下蒼生;把個人幸福和國家的幸福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才會有杜甫的“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陸游臨死才會寫下“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才會有抗金名將宗澤臨死前,用足力氣,高喊“過河!過河!過河!”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懷壯志,報國無門哪。能感受到陳子昂的悲憤嗎?

  區(qū)區(qū)22個字,字字含淚泣血,短短4句,句句赤子之心,難怪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鳴。

  小結:壯志未酬的悲憤是理想主義的另一種表現(xiàn)。它意味著詩人對理想的態(tài)度是更加執(zhí)著和珍惜,而不是放棄和冷漠。時代條件提供了馳騁的舞臺,理想之歌高昂、奔放;時代條件未能提供舞臺,浩歌激烈,憤慨悲涼。這些都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6、寫推薦詞

  師:20xx年武漢大學文學院王兆鵬教授等人推出了“唐詩排行榜”前十大唐詩頗有爭議。如果請你為《登幽州臺歌》寫份推薦詞,你準備怎么寫?

  7、結課

  陳子昂越行越遠,但他詩歌中表達出的對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輝。多讀多記多體會,讓這些美好的古詩成為滋養(yǎng)我們精神的營養(yǎng),讓我們在這些詩人的帶領下成長為一個精神豐滿,人格獨立的大寫的人。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詩歌,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jié)奏、韻律、聲調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每一首詩的內容和情感。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導學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其義。

  愴( )   涕( )

  2、朗讀指導。

  a、出聲朗讀,讀準字音。

  b、細讀,校準節(jié)奏。

  c、精讀,悟出重音。

  d、品讀,讀出聲調。

  e、誦讀,定準基調。

  3、作者及寫作背景。

  陳子昂(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jīng)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24歲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他曾在26歲、36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38歲后解職回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

  6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犯邊,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出征,陳子昂隨軍參謀第二次來到邊塞。武攸宜親貴出身,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反遭貶斥,降為軍曹,因而抑郁不得志。薊丘是春秋時燕的舊都,燕昭王姬平曾在這里修碣石宮,筑黃金臺,卑身厚幣以招天下賢豪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敗齊國,稱雄一時。

  二、課堂學習研討

  1、了解作者寫作的背景,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

  2、讀完這首詩,你有何感受?

  三、當堂檢測、評估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古人”與“來者”應該是哪一類人?表現(xiàn)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給詩句劃分停頓。

  a、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一下作者“獨愴然而涕下”的原因?

  四、課后拓展延伸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i)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chú)。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重難點: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大家通過預習,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這里也有一份陣子昂的資料,請個同學讀一讀。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幽州臺在哪兒?(登上幽州臺的感受)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心曠神怡、豪氣、空曠、不妨融入自己的想象再讀課題吧)

  3、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4、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韻味。

  (2)讀完后鄰座互讀,互相正音。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jié)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jié)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三、深入理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詩我們還要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下面是老師找到的一份資料,請大家用我們剛學到的默讀的方法讀讀吧。)

  1、學生自讀

  出示學習要求:(1)結合注釋說說詩句的意思。

  (2)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并說說你是怎么體會到的?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3)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2、全班交流體會

  師:詩人登上幽州臺,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我們一起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預設: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感、“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3、升華朗讀

  (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聽了大家的朗讀,老師也想替詩人把感情宣泄出來,(師配樂朗讀)

  4、練習背誦

  有沒有誰能像老師這樣抒發(fā)一下感情的?

  四、總結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默寫古詩。

  師:是的,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寫。

  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前 后

  (寂寞苦悶)

  悠悠 愴然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感受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并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2、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

  感受詩的意境,品味詩人的悲嘆。

  教學難點:

  通過此詩初步感受盛唐氣象。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激發(fā)興趣

  千金市骨。燕昭王成為明君圣主的代表,黃金臺也成了明君圣主禮遇賢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臺,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臺歌》!

  千金市骨,意為用重價購買千里馬的骨頭,比喻重視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戰(zhàn)國策·燕策一》記載,燕昭王“卑身厚幣以招賢者”,郭隗就給他講了一個用五百金買了付千里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內得到多匹千里馬的故事。也作“千金買駿骨”。 歷史背景 燕昭王即位時,燕國正被被齊國打得大敗,國家瀕臨滅亡。昭王下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招納賢才,幫助他治理國家,使燕國盡快強大起來,報仇雪恨。他親自拜訪老臣郭隗,向他請教尋求賢才的方法。郭隗并未急于告訴昭王怎樣求賢,卻向他講了一個尋找千里馬的故事:從前有位國君,不惜用千金求購千里馬,三年過去了,還是沒有買到。有位侍臣對國君說:“請讓我去尋找千里馬吧!”國君就派他去了。過了三個月,侍臣打聽到某地有匹千里馬,但可當他急忙趕到時,千里馬已經(jīng)死了。侍臣便用五百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帶回來見國君。國君大怒,厲聲斥責道:“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馬,誰讓你花五百金買來了馬骨?”侍臣回答說:“大王請息怒。我用五百金買回馬骨的消息傳揚出去,天下的人都知道大王真愛千里馬,難道還怕沒有人送上門來嗎?活的千里馬很快就要到了。

  ”果然,此后不到周年,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馬。郭隗講完故事后對昭王說:“大王果真要招納賢才,就先從我開始吧!”于是昭王給郭隗建了豪華的住宅,像對老師那樣恭敬地伺候他。消息傳出之后,魏國的樂毅、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等,紛紛來到燕國,在他們的幫助下,燕國很快富強起來,終于打敗齊國,報了前仇。

  二、作者簡介

  陳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學家。梓洲射洪(今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為參軍。詩人在軍中因提出不同的作戰(zhàn)策略受到降職處分。一次,他登上幽州臺,放眼河山,忽發(fā)無窮感慨,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

  三、時空背景:幽州臺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為戰(zhàn)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zhàn)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浚芸炀驼械搅藰芬愕荣t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衍延請入內,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并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招賢納士的良好聲譽。

  1、聽讀: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

  2、單讀

  3、齊讀

  4、自由朗讀

  5、背誦

  6、朗讀詩歌

  朗讀要點: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第二課時

  1、提問: 這首詩歌的內容應該怎么去理解和翻譯?請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明確: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2、提問: 前兩句詩是什么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明確: ——時間角度(前、后)。古人指燕昭王一類的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未來的燕昭王一類的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后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3、提問: 后兩句詩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明確: ——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愴然:傷感的樣子;涕,眼淚

  4、提問: 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寂寞苦悶的愁苦情懷。 所見:時空的無限;所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5、提問: 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我看到一個沉思的陳子昂。我看到一個為自己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愴然涕下的陳子昂;我看見一個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陳子昂。

  ——詩人獨自站在幽州臺上,他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6、寫作特色 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靈活; 氣勢磅礴,胸懷宏偉,慷慨悲涼。

  7、再次誦讀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借助注釋和課后練習,以及相關資料,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有這樣一位詩人,他胸懷大志,博覽群書;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屢受排擠,報國無門;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獨上高樓,難尋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從心中來,寫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的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中華古詩的魅力。大家知道詩人是誰嗎

  2、指名回答。對,就是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時武則天當政,信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直言上諫,對武則天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的意見,但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悶。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陳子昂作為參謀,屢次向武則天進言,屢遭降職,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登幽州臺歌》。

  3、這樣一位才子,這樣一位胸懷大志的詩人寫下的詩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呢,今天我們就學習他寫的《登幽州臺歌》

  二、初步感知

  1、板書課題(提醒學生認真看師書寫課題,注意字的筆順筆畫,“幽”字中間一豎要寫長些),齊讀課題

  2、誰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登臨:詩人登到高處叫“登臨”,臨,面對。登到高處面對開闊的景物,人的心胸會為之一變,于是便有了許多聯(lián)想和想象,抒發(fā)出來,寫下來,就是詩文,陳子昂登臨幽州臺,幽 州臺在哪兒?

  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為戰(zhàn)國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興縣,當時是戰(zhàn)國時候燕國的國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執(zhí)政后,勵精圖治,廣招賢士(有將有德有才之人),為了使原來國勢衰敗的燕國逐漸強大起來,燕昭王建黃金臺,置金于黃金臺上,延請?zhí)煜缕媸浚芸炀驼械搅藰芬愕荣t能之人,國家迅速強大,后來樂毅帶領大軍攻打齊國,攻陷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齊國幾乎滅亡。燕昭王在建黃金臺之前還曾建碣石宮,把梁人鄒衍yǎn請入內,師禮事之,廣籌振興國家大計,并樹立了自己賢明哲睿ruì(即有智慧、有能力、英明)、招賢納士(網(wǎng)羅人才)的良好聲譽。

  3、那么作者為什么要登上幽州臺,而不登其它高樓呢? 背景意義:對于我國封建歷數(shù)之不盡的懷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黃金臺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陳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這樣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趨歸燕昭王這樣的明君麾下建功立業(yè)!

  4、那么作者登上幽州臺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 陳子昂還曾寫過一首詩《燕昭王》,我們不妨先來理解一下這首詩: 南登碣石館, 遙望黃金臺。 丘陵盡喬木, 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 驅馬復歸來。 譯文 從南面登上碣石宮,望向遠處的黃金臺。丘陵上已長滿喬木,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宏圖霸業(yè)今已不再,我也只好騎馬歸營。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碣石館,即碣石宮。燕昭王時,梁人鄒衍入燕,昭王筑碣石宮親師事之。“黃金臺“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臺上,在此延請?zhí)煜缕媸俊N磶祝賮砹藰芬愕荣t豪之士,昭王親為推轂gǔ(古代帝王任命將帥時的隆重禮遇),國勢驟盛。以后,樂毅麾huī軍伐齊,連克齊城七十余座,使齊幾乎滅亡。詩人寫兩處古跡,集中地表現(xiàn)了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主風度。從“登”和“望”兩個動作中,可知詩人對古人何等向往!

  當然,這里并不是單純地發(fā)思古之幽情,詩人如此強烈地推崇古人,是因為深深地感到現(xiàn)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著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抒發(fā)了世事滄桑的感喟。

  詩人遙望黃金臺,只見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長滿了喬木,當年置金的臺已不見,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這表面上全是實景描寫,但卻寄托著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為什么樂毅在燕國能做出驚天動地的業(yè)績呢?道理很簡單,是因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這兩句明說不見“昭王”,實是詩人以樂毅自比而發(fā)的牢騷,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作品雖為武攸yōu宜(武則天的侄兒)“輕無將略”而發(fā),但詩中卻將其置于不屑一顧的地位,從而更顯示了詩人的豪氣雄風。

  作品最后以吊古傷今作結:“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詩人作此詩的前一年,契丹攻陷營州,并威脅檀州諸郡,而朝廷派來征戰(zhàn)的將領卻如此昏庸,這怎么不叫人為國運而擔憂?因而詩人只好感慨“霸圖”難再,國事日非了。同時,面對危局,詩人的安邦經(jīng)世之策又不被納用,反遭武攸宜的壓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已矣”二字,感慨至深。這“驅馬歸來”,表面是寫覽古歸營,實際上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感嘆,也暗示了歸隱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結束了對契丹的戰(zhàn)爭,此后不久,詩人也就解官歸里了。 這首懷古詩借古諷今,感情深沉,詞句樸質,有較強的感人力量。 表達了對燕昭王的追思仰慕和自己不能在其麾下建功立業(yè)的遺憾。這首五言古詩同《登幽州臺歌》一樣,是作者隨武攸宜東征契丹時所作。

  三、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流傳的詩吧。

  初讀古詩。 生自由讀詩,提出要求: 提示:這首詩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其實這首詩融“楚辭”與漢魏的“歌”兩體而成)“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檢查初讀情況:指名讀,學生評議讀得如何?(讀準了字音,詩的節(jié)奏把握很準,讀出了詩的韻味。相機劃出詩的節(jié)奏) 賽讀(男女小組)、齊讀。

  四、深入理解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讀通讀順了詩句,其實每一首詩句字里行間中都隱藏著作者別樣的情懷,下面我們就走進陳大詩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學生自讀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師:前兩句詩是什么角度寫的? 時間(前——后)

  師:“古人”指誰?“來者”指誰? 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 來者指:現(xiàn)代禮賢下士的明君

  師: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前不見”“后不見”,時間無止無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暫,而自己因“不見”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胸懷才學但生不逢時,難以施展)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師:這句譯文: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堅主;向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

  2、后兩句詩又是從什么角度寫的?詩人為什么見此景而涕下?

  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 當詩人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yè)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愴然涕下”?

  師:是啊,作者生不逢時的惆悵之情、懷才不遇的哀嘆、報國無門的悲憤、知音難覓的苦悶、建功立業(yè)的渴望、理想破滅的痛苦在這里集中體現(xiàn)了 一個“獨”字渲染了詩人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質感。

  “愴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繪了詩人熱淚飛灑的情態(tài)和悲憤。

  師:譯文:一想到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恒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吊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3、升華朗讀

  師:(蒼天無語,只能靜靜的聽他傾訴,北風呼嘯,替他把滿腔悲憤宣泄,情何以堪,——讓我們把把詩人的情感宣泄出來吧,)生齊讀古詩。

  再次指導朗讀: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4、同學們你認為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 師:這首詩看起來比交消極,但其實則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渴望。

  5、你看到一個怎樣的陳子昂?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我看到一個沉思的陳子昂。我看到一個為自己不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而愴然涕下的陳子昂;我看見一個有著積極的人生追求,渴望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陳子昂。 ——詩人獨自站在幽州臺上,他仰望長天,俯視大地,潸然淚下

  6、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臺的所想所感,抒發(fā)作者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 所見:時空的無限;所感: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7、寫作特色:氣勢磅礴,胸懷宏偉 ——氣勢磅礴:景物宏大開闊壯美; ——胸懷宏偉:胸懷宇宙

  四、總結全文、默寫古詩

  1、小結學習古詩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

  2、師:同學們,詩人是不幸的,報國無門,獨上高臺,知音難覓,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詩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留下了這樣一首足以萬古不朽的詩作,我們也是幸運的,在一千多年以后能欣賞到這樣一首名垂千古的詩篇,讓我們拿起自己的筆,把詩人的情懷也流淌在我們的紙上吧。(生默寫古詩)

  五、拓展

  1、課外讀讀陳子昂的詩作

  2、試著改寫這首詩,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寫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感受品味詩的闊大而悲涼的意境,理解詩人蒼涼悲壯的情懷。

  2.背誦詩歌。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1.要求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關于陳子昂的資料

  2.教師補充并介紹寫作背景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陳拾遺。青少年時輕財好施,慷慨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后重視,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后而被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科辭官還鄉(xiāng),后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于獄中。陳子昂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其詩思想充實,語言剛健質樸,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從中受到啟迪。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訓,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遺萬人作前驅以擊適,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多種形式朗讀課文

  ★用幾句話描繪你感受到的詩人的形象。(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

  ★通過這首詩的品讀,你認為作者當時登上幽州臺的時候,詩人有怎樣的感想呢? 前代的賢君既不可復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而自己卻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時間綿長、空間遼闊)

  ★文章第四句表現(xiàn)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懷? 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教師小結:

  從詩歌看,指詩歌本身看,指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賞賢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了人生的孤獨感。

  作業(yè)布置:

  背誦古詩。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易水歌》·荊軻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雁門太守行》·李賀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前赤壁賦》·蘇軾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 篇7

  詩歌知識: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歌是原始獵歌《彈歌》:斷竹,續(xù)竹,彈丸,逐宍。

  我國第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是屈原的《離騷》。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我國有據(jù)可考的第一位詩人、第一位女詩人,是《詩經(jīng)•載馳》的作者穆夫人。

  戰(zhàn)國末期的屈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的作家,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

  先秦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中國古代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兩大高峰《詩經(jīng)》和《楚辭》。盛唐的李白與杜甫的詩歌,分別是中國古代詩壇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最高峰。

  陳子昂,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初唐著名詩人,對唐詩的發(fā)展有開創(chuàng)之功。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chuàng)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從詩歌本身看,指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慨,以及對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達出了人生的孤獨感。它傳達出一種普遍的人生感受。兩個“不見”突出了詩人的知音難覓、孤寂無助、報國無門的痛苦。這兩句,寫出時間的久遠,襯托出人生之短促。

  “念天地之悠悠”,寫出空間之廣大,襯托出人生之渺小。面對浩瀚宇宙,個體總是顯得那么微不足道。尤其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從小胸懷天下,要光宗耀祖,要報效朝廷,人生的使命感和緊迫感很強。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陷入失落與悲憤之中,滄桑感隨之而起。陳子昂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緊迫感和滄桑感的產物。

  最后一句“獨愴然而涕下”,描寫詩人的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表達了詩人悲愴的感情。

  思維訓練:

  1.“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其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賢的人。

  2.“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不被賞識,無人能理解的孤獨和悲憤。

  3.這首詩歌,哪兩句是直抒胸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4.《登幽州臺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作者孤獨地站在幽州臺上,仰首責問蒼天。大地茫茫,空闊寂寥,沒有一個知音,內心滿懷悲憤。

  5.這首詩歌,句式有何特點?這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歌,句式是:

  前 / 不見 / 古人,

  后 / 不見 / 來者。

  念 / 天地 / 之 / 悠悠,

  獨 / 愴然 / 而 / 涕下!

  前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短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詞,每句六字,四個停頓,音節(jié)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詩人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詩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鄂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登幽州臺歌》教案(精選7篇)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元县| 科尔| 绩溪县| 红桥区| 宁国市| 罗源县| 柳河县| 左贡县| 滨州市| 杨浦区| 宁海县| 彝良县| 黄骅市| 松桃| 洪洞县| 麟游县| 永胜县| 封丘县| 福州市| 阜新| 务川| 武义县| 礼泉县| 勐海县| 伊川县| 佳木斯市| 驻马店市| 厦门市| 锡林郭勒盟| 太白县| 克山县| 常熟市| 河池市| 章丘市| 株洲市| 黄山市| 卓尼县| 岳池县| 禹城市| 同江市|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