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精選13篇)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1
教學分析:
課文寫的是,華佗的媽媽送華佗到蔡醫生的藥鋪學徒,七歲的小華佗巧妙地解答了蔡醫生出的“考題”,蔡醫生高興地收下了這個聰明的乖。這個故事說明,遇到問題,能開動腦筋,想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就是聰明。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課文內容說出華佗很聰明。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會9個生字,認讀5個字。
能力目標
能正確讀寫課后練習中的詞語。能用“聰明和辦法”名寫一句活。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
了解課文內容,能聯系課文內容說出華佗很聰明。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你們知道華佗是誰嗎?
2、教師講一個華佗小時候的故事,愿意聽嗎?
二、新課
1、初讀課文。
①讀一讀這個小故事,把字音讀準確。
②教師帶讀,再讀讀這個小故事。
2、了解課文內容。
①讀一讀前兩個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②齊讀1、2自然段。
③華佗是怎么樣做的?讀一讀書上的原話或者用自己的語言說說。
④什么叫“頭對頭,角對角”?
A.指名說說。
B.看書上的圖說說。
C.把描述兩只羊的場面的句子讀讀。
D.補充一下爭半的場面。
⑤為什么說華佗聰明?從哪兒看出來的?
⑥讀一讀華佗的好辦法。
⑦如果你是華佗,你說說你怎么想的?
⑧如果你是華佗,你還有別的辦法嗎?
⑨朗讀全文。
三、感悟
1、互相讀一讀。
2、如果你是蔡醫生,你會對華佗說些什么?
3、讀了這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拼音:c h g d m y f ong ai ing ou
2、舊字:總耳化礙華得
3、讀課文。
二、識字
1、識字“聰”。
A.讀拼音。
B.講解筆畫。
C.組詞語。聰明……
D.講解字的結構。
E.指導書寫。
2、識字“醫”。
A.讀拼音。
B.講解筆畫。
C.組詞語。醫生、醫院……
D.講解字的結構。
E.指導書寫。
3、識字“法”。
A.讀拼音。
B.講解筆畫。
C.組詞語。辦法、方法……
D.講解字的結構。
E.指導書寫
4、認識多音字。
中華 得想個辦法
華 得 跑得快
華佗 得意
三、自主學習
1、自學“古、代、名、斗”。
2、信息反饋。
3、指導書寫。
4、互相檢查。
四、課堂練習
1、整體觀察這課生字,每個獨立寫一遍。
2、搶讀。
五、鞏固
1、讀生字及認讀字。
2、朗讀課文。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課文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媽媽送華佗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蔡醫生讓他分開爭斗著的兩只羊,華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辦法,巧妙地中止了它們的爭斗。蔡醫生高興地收華佗為徒。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院子、分開、路邊、青草”等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教學重、難點:
學習生字新詞,從故事中受到啟發: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蠻干。
(一)設疑激趣,導入課題。
1.出示兩只羊正在爭斗的畫面,提問:如果讓你把它們分開,你怎樣做?評議各人想的辦法合適否。
2.簡介華佗,老師范讀第四段,并出示插圖放大圖,觀察華佗引開羊的做法。口頭填空:的華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適即可。)
3.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說說圖中華佗旁邊兩個人各是誰,他們三人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讀課文,隨閱讀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四)用不同形式練習朗讀課文,再把自己讀得的一段讀給別人聽。
(五)評議:華佗的這個辦法有什么好處?可引導學生自由說。如不用費大氣力、不用花很長時間,方法簡便易行,不會傷害羊等。假如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說說從哪里看出來的更好。
(六)識記生字,指導寫字,重點指導“那、著、想”。
(七)完成課后練習。
(八)布置作業。
1.用蔡醫生出的問題考考爸爸媽媽,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
2.收集有關故事。準備開故事會。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抓住重點詞語“立刻”“聰明”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內容:
一、激趣導入
齊讀課題《聰明的華佗》。華佗是我國古代有名的醫生。他小時候非常聰明,(再讀課題,這是一個怎樣的華佗,聰明的華佗),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聰明呢?今天我們要一起繼續學習第九課。
二、復習生字
同學們,看看屏幕上這些生字朋友你們還認識嗎?
出示詞語,開火車讀詞語。
古代 有名 學徒
硬拉 鮮嫩 晃動 引開 立刻 聰明
哦,華佗到底聰明在哪呢?我們一起打開書看一看吧!
三、分析課文
1、自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蔡醫生是出了一道什么題來考華佗的?
請一位同學讀第二小節。是怎么考他的?蔡醫生讓華佗把兩只正在打架的羊分開。
2、體會兩只羊斗得很兇,為華佗想出的巧妙辦法做鋪墊
兩只羊打架,打成什么樣的兩只羊呢?請你再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兩只羊打架的場面的句子。
兩只羊頭對頭,角對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斗得很兇,誰也不肯讓誰。
兩只羊已經打成這樣了呀,斗成什么樣呢?你頂過來,我又頂回去,誰也不讓誰。你能讀出兩只羊打斗的場面嗎?指明讀。
那這兩只羊到底斗成什么樣了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播放羊打架的視頻)
師:看完了以后什么感覺?
生:兩只羊打得真兇,我可不敢靠近……
師:讓我們再讀一讀羊打架的句子,你腦海里想著視頻里羊打架的兇猛的場面。看看你能不能讀出這種厲害的打架場面。你先自己試一試。
齊讀,覺得自己能讀好的站起來讀。
3、華佗面對難題不盲目
過渡:別看是兩頭小羊打架,打起來可真兇呀!華佗看了這場面,心想,想什么了?
指名讀。
華佗看了,心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個辦法。
硬拉是不行的,硬拉為什么不行?如果硬拉他能拉開嗎?(預設:硬拉不行,拉不開,即使拉開了,兩只羊也有可能再頂到一起)
4、想出巧妙辦法引開打架中的羊
才七歲的小華佗就明白,即使他的力氣再大他也拉不開兩只羊,所以他就想了一個聰明而巧妙的辦法,是什么呢?請你讀第四自然段。看看華佗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
華佗采來鮮嫩的青草,兩只手各拿一把,在兩只羊面前晃動。
找一找描寫華佗動作的詞語。
那老師不明白了,他為什么采來鮮嫩的青草?想想羊愛吃什么?羊本來就愛吃草,那鮮嫩的青草就更愛吃了。
老師現在把青草帶來了,這兩只斗得很兇的羊也在大屏幕上了,誰能上來做動作,把這兩只斗得很兇的羊分開?
你為什么兩手各拿一把?因為有兩只羊。
為什么要在兩只羊的面前晃動?引起羊的注意,讓兩只羊看到。
華佗這一系列的動作做完了,結果怎樣了呢?
兩只相斗的羊被華佗引開了。
剛才是斗成什么樣的兩只羊?(兩只羊頭對頭,角對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斗得很兇,誰也不肯讓誰)剛剛還斗得這么兇的兩只羊,現在就這樣被華佗引開了,這與硬拉開的有什么不同?
你們覺得華佗的這個方法好不好?那我們再來齊讀,感受一下華佗想出的這個好辦法。
5、蔡醫生滿意收徒
蔡醫生對小華佗的表現滿意嗎?從哪個詞語里看出來的?很高興,立刻收下了這個聰明的學生。為什么是立刻收下這個徒弟呢?
那我們應該怎么讀最后一節呢?高興滿意的語氣讀。
完成句子練習:因為華佗_____________,所以蔡醫生立刻把他收為徒弟。 你能給立刻換個詞嗎?立刻就是馬上,很快的意思,蔡醫生看華佗這么巧妙的就將這個難題解決了,于是立刻收他為徒。那你能用立刻說一句話嗎?生活中什么情況下會用到立刻?
我們來仔細觀察這個刻字,是一個什么結構的字呢?左右結構,左寬右窄,拿起你的手指跟老師一起寫筆順。你有沒有一個好方法能記住這個字?下面觀察刻字的占格,起筆第一筆的位置。先自己好好觀察,再拿起筆描一個寫一個。
我們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難題,就算是比羊打架還難解決的難題也不要怕不盲目,用我們聰明的小腦袋,想出好辦法來解決他,沒什么難題能難倒我們對不對?
板書設計:
聰明
∣ ̄ ̄ ̄ ̄ ̄ ̄ ̄ ̄ ̄ ̄ ̄∣
難題 → 想辦法 → 引開
斗得兇 鮮嫩 立刻收下
各拿
晃動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學習本課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新課《聰明的華佗》。
2.華佗長大后成了我國的醫學家。
(二)指導看圖,了解圖意。
1.出示課件,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圖上畫了些什么人?從服飾上看,他們是什么時候的人?
3.圖上畫的小男孩就是小時候的華佗。旁邊的中年婦女就是華佗的媽媽。摸著胡須的老人就是華佗的師父蔡先生。
你看,圖上的小華佗在干什么?
4.華佗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吧!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輕聲自由讀課文。
(1)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
(2)對照課后生字表,畫出生字及生字所帶出的詞語,多讀幾遍。
(3)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學。
(1)認讀生字。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說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細讀,理解課文內容。
1.通過自學,我們已經初步知道文章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事。接下來,我們深入學習,看看華佗聰明在哪兒?
2.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這段講什么?
(2)齊讀第一句,誰能給“有名”換一個詞語,但這句話意思不變?(出名)把“出名”放進句子,再讀一讀。
(3)理解“學徒”。
3 . 蔡醫生是怎么收下華佗的呢?自由讀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組學習:
(1)蔡醫生出了一個什么題目考華佗?
(2)用“﹏﹏”畫出寫兩只羊打架的句子。
(3)華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畫出有關的句子。
4.小組反饋學習結果。
(1)蔡醫生是怎樣考華佗的?指名說,全班開讀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寫兩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兩只羊頭對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找頂過去,斗得很兇”。讀一讀。
(3)華佗是怎么想的?(齊讀想法。)“硬拉”會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辦法?說給大家聽聽。
(4)華佗想到了好辦法嗎?哪個自然段寫了華佗的做法?
①看圖,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寫畢佗動作的詞語。(“撥”“拿”“搖動”。)
華佗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你覺得華佗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③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④指導讀這一段,要表現出華佗的聰明。齊讀。
5.學習第五段。
(l)蔡醫生收下了華佗為徒嗎?齊讀最后一段。
(2)你從哪幾個詞中看出蔡醫生對華佗很滿意?
(3)用高興的語氣再讀一讀。
(五)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你覺得華佗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朗讀課文。
2.認讀生字新詞。
(二)小組內互學本課生字。
如:我記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來就是“分”,分開的分。
(三)班內交流,重點指導。
“角、對、分、著、斗”可用熟字變一部分或分解、組合來識記。
例如:拿:合——手
(四)指導書寫。
這:先寫“文”,最后一筆是點,再寫“之”,捺要長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筆要比左邊低。
著:橫畫較多,上面三橫長短不一,所有的橫畫之間間隔勻稱。“目”字體形窄長,與“丷”上下對齊。
(五)作業。
1、正確書寫本課生字。
2、收集名人童年時期遇到問題開動腦筋巧妙解決的故事,開個故事會。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課文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媽媽送華佗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蔡醫生讓他分開爭斗著的兩只羊,華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辦法,巧妙地中止了它們的爭斗。蔡醫生高興地收華佗為徒。
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從故事中受到啟發: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蠻干。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院子、分開、路邊、青草”等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三、教法建議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兩幅圖:一是畫著兩只羊正在爭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圖。
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生字中,重點指導讀準聲母是鼻音的“那”,韻母是后鼻音的“聰、硬、爭”。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變一部分的方法來識記,如“用——角”“村——對”“公———分”“看——著”“頭——斗”
2.寫字教學
寫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結構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結構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點指導以下幾個字。
這:先寫“文”,最后一筆是點,再寫“辶”,一捺要長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筆要比左邊低些,“I”向下伸,收筆也較左邊低。
“著”橫畫較多,上面三橫長短不一,所有的橫畫之間間隔勻稱。“目”字體形窄長,與上下對齊。
詞句教學
“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句中“學徒”指當蔡醫生的學生,跟著他學醫術。
“兩只羊……叫得很兇。”“斗”是雙方互爭,誰也不讓。課文中“打架、爭斗”都是這個意思。學生在生活、影視中見過斗雞、斗牛。這句話具體描述了兩只羊爭斗得厲害,暗示了很難拉開。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個辦法。”這一想法正是華佗聰明之處。“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氣制止羊打架。理解這句話要聯系上文“斗得很兇”,華佗“七歲”,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開這兩只羊。“得想個辦法”,句中“得”讀“dei.”,與“斗得很兇”的“得”讀音不同,表示必須、需要的意思。讀第四段就知道華佗想的什么辦法,結果怎樣。這句話寫華佗遇到問題先動腦筋找竅門。他所想的辦法說明他了解羊愛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華佗確實是個聰明的孩子。
朗讀指導
本課有幾個長句,朗讀時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頓的方法突出要點。
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
正巧這時候/院子里/有兩只羊在打架,蔡醫生就叫華佗/把它們分開。
兩只羊/頭/對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斗得/很兇。
第三段第二句華佗心想的話要讀得輕些、慢些,但語氣要肯定。
練習提示
課后練習第三題是摘抄課文中的詞語,訓練學生注意語言積累。這項練習的靈活性較強,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詞語抄寫。可以選帶生字的詞語,幫助識記生字;也可以選自己認為常用的好詞,如“面前、點點頭、不行”;還可以選沒教過但自己學會的詞,如“正巧、硬拉、爭斗”等,只要寫對都行。
第四題是句子訓練,讓學生在例句中感知“從”的用法(與后面的名詞組成短語,表示動作的處所、方向)。練習時先讀例句,知道這句說華佗拔草,這草是從路邊拔來的。第二句學生補充后可再問問:從哪里走出來?強化“從”的后面一定要說出“什么地方”。最后讓學生自由用“從”說句子,先各自說,再相互交流。
擴展活動
收集名人童年時期遇到問題開動腦筋巧妙解決的故事,開個故事會。
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用蔡醫生考華佗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切身體會華佗真聰明,他的辦法真妙。
(一)設疑激趣,導入課題。
1.出示兩只羊正在爭斗的畫面,提問:如果讓你把它們分開,你怎樣做?評議各人想的辦法合適否。
2.簡介華佗,老師范讀第四段,并出示插圖放大圖,觀察華佗引開羊的做法。口頭填空:的華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適即可。)
3.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說說圖中華佗旁邊兩個人各是誰,他們三人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讀課文,隨閱讀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四)用不同形式練習朗讀課文,再把自己讀得的一段讀給別人聽。
(五)評議:華佗的這個辦法有什么好處?可引導學生自由說。如不用費大氣力、不用花很長時間,方法簡便易行,不會傷害羊等。假如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說說從哪里看出來的更好。
(六)識記生字,指導寫字,重點指導“那、著、想”。
(七)完成課后練習。
(八)布置作業。
1.用蔡醫生出的問題考考爸爸媽媽,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
2.收集有關故事。準備開故事會。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遇事要多動腦筋,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繼續學習“結合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發,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兩個自然段的詞句和段落內容。
教學過程 :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放錄像,當學生看到兩只羊“頭對頭,角對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誰也不肯讓,斗得狠兇”的畫面時,定住影像,提問:“怎么才能將它們分開呢?”學生各抒己見之后,老師說:“從前,有一個像你們一樣大的孩子,叫華佗。他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費力氣,又沒傷著自己,就把兩只羊分開了。人們稱他是聰明的華佗。你們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辦法嗎?下面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自己小聲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邊讀邊標自然段續號。
思考:這篇課文寫的是誰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詞句和問題劃下來。
2、指明讀課文,并回答問題。
3、質疑,適合在這個階段釋疑的一般性問題。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或者討論才能解決的問題,就放在下個階段解決。
過渡:媽媽為什么送小華佗到藥鋪去學徒?你們小聲讀第一自然段。
三、細學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想:從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 去世
問:父親去世了,華佗當時是什么心情?那我們應該怎么讀第二句話呢。
誰愿意試著讀一讀。齊讀
過渡:父親去世了,7歲的小華佗被媽媽送到蔡醫生藥鋪學徒,他這么小,蔡醫生收下他了嗎?我們學習第二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輕聲讀
思考:蔡醫生怎么考華佗的?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開--拉開
過渡:蔡醫生讓小華佗把兩只相斗的羊分開,那兩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請你們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畫下來。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分小組學習討論。
(2)小組匯報學習的結果。其他同學認真聽,然后在發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錄像。
問:通過兩只羊打架的樣子說明什么?
板書:斗得兇
問:“兇”可以換什么詞?(厲害)
(4)我們把兩只羊斗得很兇的場面,讀出來
指名讀男生讀
(5)問:華佗看到這種晴景怎么想的?
板書: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問:為什么硬拉不行?
過渡:硬拉是不行的,華佗想出什么辦法?好在哪里?請我們學習第四自然段。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想:這段有幾句話?
(2)讀第一句話。
想:華佗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這樣做?
板書:采拿晃
(3)讀第二句話。
問: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爭著去吃
(4)讀第四句話。
問:結果怎樣?
小組討論:“引開”與“應拉”有什么不同?
(5)讀全段。
(6)填空練習。
華佗采來( )的青草,兩只手( )拿了一把,在兩只面前( )。兩只羊看到青草都爭著去吃。兩只( )的羊被華佗( )。
(7)指導背誦。
這段有3句話,先寫華佗想的辦法,再寫羊怎么做的,最后寫結果。記住這個順序就能很快地背下來。
試背男生背齊背
過渡:華佗完成了蔡醫生的考題,蔡醫生怎樣做的呢?齊讀第5自然段。
5、學習第五自然段。
齊讀,指名回答問題
6、為什么課題是“聰明的華佗?”
四、有語氣地朗讀。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7
佚名
教學目標 :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遇事要多動腦筋,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繼續學習“結合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發,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結合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兩個自然段的詞句和段落內容。
教學過程 :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放錄像,當學生看到兩只羊“頭對頭,角對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誰也不肯讓,斗得狠兇”的畫面時,定住影像,提問:“怎么才能將它們分開呢?”學生各抒己見之后,老師說:“從前,有一個像你們一樣大的孩子,叫華佗。他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費力氣,又沒傷著自己,就把兩只羊分開了。人們稱他是聰明的華佗。你們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辦法嗎?下面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自己小聲讀課文。
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加字。邊讀邊標自然段續號。
思考:這篇課文寫的是誰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詞句和問題劃下來。
2、指明讀課文,并回答問題。
3、質疑,適合在這個階段釋疑的一般性問題。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或者討論才能解決的問題,就放在下個階段解決。
過渡:媽媽為什么送小華佗到藥鋪去學徒?你們小聲讀第一自然段。
三、細學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
想:從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 去世
問:父親去世了,華佗當時是什么心情?那我們應該怎么讀第二句話呢。
誰愿意試著讀一讀。齊讀
過渡:父親去世了,7歲的小華佗被媽媽送到蔡醫生藥鋪學徒,他這么小,蔡醫生收下他了嗎?我們學習第二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輕聲讀
思考:蔡醫生怎么考華佗的?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開--拉開
過渡:蔡醫生讓小華佗把兩只相斗的羊分開,那兩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請你們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畫下來。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分小組學習討論。
(2)小組匯報學習的結果。其他同學認真聽,然后在發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錄像。
問:通過兩只羊打架的樣子說明什么?
板書:斗得兇
問:“兇”可以換什么詞?(厲害)
(4)我們把兩只羊斗得很兇的場面,讀出來
指名讀男生讀
(5)問:華佗看到這種晴景怎么想的?
板書: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問:為什么硬拉不行?
過渡:硬拉是不行的,華佗想出什么辦法?好在哪里?請我們學習第四自然段。
4、學習第四自然段。
(1)指名讀。想:這段有幾句話?
(2)讀第一句話。
想:華佗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這樣做?
板書:采拿晃
(3)讀第二句話。
問: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爭著去吃
(4)讀第四句話。
問:結果怎樣?
小組討論:“引開”與“應拉”有什么不同?
(5)讀全段。
(6)填空練習。
華佗采來( )的青草,兩只手( )拿了一把,在兩只面前( )。兩只羊看到青草都爭著去吃。兩只( )的羊被華佗( )。
(7)指導背誦。
這段有3句話,先寫華佗想的辦法,再寫羊怎么做的,最后寫結果。記住這個順序就能很快地背下來。
試背男生背齊背
過渡:華佗完成了蔡醫生的考題,蔡醫生怎樣做的呢?齊讀第5自然段。
5、學習第五自然段。
齊讀,指名回答問題
6、為什么課題是“聰明的華佗?”
四、有語氣地朗讀。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8
“課后思”:一場課下來就總結思考,寫好課后一得或教學日記,這對新教師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聰明的華佗》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聰明的華佗》教學反思一
作為二年級語文教學,要求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了解即可,而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在識字寫字上,而且課堂教學的時間使用也要落實識字寫字這個重點內容。為此,在教學設計中我將整節課分為四個環節:
1、激趣導入
2、識字正音
3、學習課文
4、總結拓展。
從課堂學習效果看,激趣導入一下子就拉進了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學生各種各樣的拉開打架的羊的想法,讓人忍俊不禁,再加上學生對方法的評價,使得學生更急于想知道華佗的方法到底好在哪里。識字正音是學習的重點,除了要求學生將詞語讀準確外,還要學生將詞語與文中的內容聯系起來,使得學生懂得詞語的理解離不開聯系上下文。同時在識字階段,還通過聽讀讓學生了解多音字、輕聲字,使詞語聯系更加完整。學習課文了解內容,讓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來讀,自讀中感受羊打架的兇猛,華佗內心的想法。采用學生扮演蔡醫生和華佗一問一答的形式,使學生走進文本,人文合一,更好地體會方法的巧妙、華佗的聰明。最后總結拓展使學生更多的了解有關華佗的情況。但本節課在設計中,缺少學生寫字的訓練,使得識字寫字的要求沒有完全落實。
《聰明的華佗》教學反思二
一、本課教學成功之處:
1、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達到有語氣地朗讀,必須要在理解文章內容,感受到文章情感的基礎上。在本課教學中,兩只羊打架,華佗把他們引開是訓練學生有語氣朗讀的重點,在朗讀前通過學生的讀、思、議,使學生感受到兩只羊斗得很兇,感受到華佗的方法很聰明,從內心里產生佩服華佗的情感體驗,那么這時候再進行有語氣地朗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注重學生詞語理解,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教學中,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語,通過換詞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充分地理解詞義,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本文中的“立刻”通過說詞語意思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蔡醫生看到華佗的聰明后那種高興的心情。緊接著,教師又啟發學生像課文那樣用“立刻”說一句話,培養了學生造句的能力,抓住了基礎知識進行教學。
3、注重培養學生課堂上的主動交流及相互評價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畫批的能力。
二、需要改進的地方:
1、教師的語言要精練。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到自身的教育特點,更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問題盡量準確精煉,不要設計得太碎,有時候學生都說出來了,教師還是不放心,還要重復一下,造成了啰嗦,不嚴謹而且容易導致時間不夠用。
2、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低年級的孩子習慣很重要,包擴讀書、說話、寫字等,教師在平時要時刻注意培養和訓練,砸好堅實的基礎。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院子、分開、路邊、青草”等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新課《聰明的華佗》。
2.華佗長大后成了我國著名的醫學家。
二、指導看圖,了解圖意。
1.出示課件,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圖上畫了些什么人?從服飾上看,他們是什么時候的人?
3.圖上畫的小男孩就是小時候的華佗。旁邊的中年婦女就是華佗的媽媽。摸著胡須的老人就是華佗的師父蔡先生。
你看,圖上的小華佗在干什么?
4.華佗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吧!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輕聲自由讀課文。
(1)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
(2)對照課后生字表,畫出生字及生字所帶出的詞語,多讀幾遍。
(3)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學。
(1)認讀生字。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說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細讀,理解課文內容。
1.通過自學,我們已經初步知道文章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事。接下來,我們深入學習,看看華佗聰明在哪兒?
2.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這段講什么?
(2)齊讀第一句,誰能給“有名”換一個詞語,但這句話意思不變?(出名)把“出名”放進句子,再讀一讀。
(3)理解“學徒”。
3.蔡醫生是怎么收下華佗的呢?自由讀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組學習:
(1)蔡醫生出了一個什么題目考華佗?
(2)用“﹏﹏”畫出寫兩只羊打架的句子。
(3)華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畫出有關的句子。
4.小組反饋學習結果。
(1)蔡醫生是怎樣考華佗的?指名說,全班開讀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寫兩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兩只羊頭對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找頂過去,斗得很兇”。讀一讀。
(3)華佗是怎么想的?(齊讀想法。)“硬拉”會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辦法?說給大家聽聽。
(4)華佗想到了好辦法嗎?哪個自然段寫了華佗的做法?
①看圖,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寫畢佗動作的詞語。(“撥”“拿”“搖動”。)
華佗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你覺得華佗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③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④指導讀這一段,要表現出華佗的聰明。齊讀。
5.學習第五段。
(l)蔡醫生收下了華佗為徒嗎?齊讀最后一段。
(2)你從哪幾個詞中看出蔡醫生對華佗很滿意?
(3)用高興的語氣再讀一讀。
五、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你覺得華佗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有什么收獲?
六、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朗讀課文。
2.認讀生字新詞。
二、小組內互學本課生字。
如:我記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來就是“分”,分開的分。
三、班內交流,重點指導。
“角、對、分、著、斗”可用熟字變一部分或分解、組合來識記。
例如:拿:合——手
四、指導書寫。
這:先寫“文”,最后一筆是點,再寫“之”,捺要長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筆要比左邊低。
著:橫畫較多,上面三橫長短不一,所有的橫畫之間間隔勻稱。“目”字體形窄長,與“丷”上下對齊。
五、作業 。
正確書寫本課生字。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
1、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遇事要多動腦筋,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繼續學習抓重點詞來理解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教學重點:
抓重點詞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9課,打開書。
二 新授
1、讀全文,回憶
請同學們讀讀課文想一想:用把兩只的羊引開了。(學生讀課文)
過渡:這兩只羊當時是怎樣相斗的呢?
2、講讀3、4自然段
讀一讀第二個問題。(學生讀題后畫一畫)
出示投影,學生讀所畫的句子。
問:當時兩只羊斗得怎么樣?你能用一個詞說一說嗎?
華佗心想,硬拉是不行的,硬拉是什么意思?硬拉的后果是什么呢?
過渡:看到這種情況,華佗想,我得想個辦法,華佗想到了什么辦法,是怎么做的呢?
讀一讀第4自然段,用直線畫出華佗怎樣做的句子。(學生讀一讀,畫一畫)
問:你覺得華佗怎么樣啊?(聰明)
從你畫的句子中找一找,從哪個詞可以看出華佗很聰明?
過渡:兩只相斗的羊被華佗引開了,(看圖)蔡醫生很高興,立刻收下了這個聰明的徒弟。
問:把“立刻”換一個詞,但是意思不變。(馬上、立即、立馬)
馬上、立即、立馬都是立刻的近義詞。
3、練習造句
你能用立刻說一句話嗎?看看老師給你的句式,請你想一想。
(什么情況下)(誰)立刻(干什么) (2—3個學生說一說)
小結: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嗎?
4、課外拓展
我國明朝有個大學問家叫徐(xú)文長。他從小聰明過人,上學以后,又勤奮好學,常常受到老師的稱贊。
有一次,老師想測試一下學生的智力。他讓學生拿著兩只裝滿水的木桶,走過一座貼水面的小竹橋,還不準把鞋底弄濕,看看誰有辦法做到。一個學生不假(jiǎ)思索(suǒ)地拎(līn)起兩桶水,快步走上竹橋。因為桶里的水很沉,竹橋被壓低了,河水漫過了橋面,這個學生的鞋全濕透(tòu)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試了。
徐文長想了想,說:“老師,讓我來試試。”只見他把盛(chéng)滿水的兩只木桶,慢慢地放在橋兩邊的河水里,用手牽(qiān)著桶上的繩子,輕輕地走過了竹橋,鞋一點也沒有沾(zhān)濕。
大家一致(zhì)贊嘆:徐文長真聰明。
1、老師用什么方法來測試學生的智力?用“ ”畫出有關的句子。
2、“思索”就是( )。“不假思索”就是想也不想。
3、徐文長是用什么辦法走過竹橋的?用 “ ”畫出有關的句子。
4、請你給短文加個題目。
板書設計: 聰明的華佗
立刻
馬上
問題 動腦筋、想辦法 立即
相斗 不硬拉、青草引 立馬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11
設疑激趣,導入 新課。
出示兩只羊激烈爭斗的課件。
師:這兩只羊在干什么?情況怎樣?
(生答略)
師:你們看他們頭對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誰也不肯認輸,一副非得拼個你死我活的樣子。這樣下去他倆必定是兩敗俱傷。聰明的孩子們讓我們想想辦法將他們分開吧!
(學生說自個兒的辦法,師生共同評議)
師:還有沒有更簡便易行的好辦法呢?既不費力,又不花很長的時間,還不會傷害到羊?
古代有一個聰明的孩子用一個簡單的辦法巧妙的將這兩只羊分開了,你們想知道他是誰嗎?(想)他就是我國著名的醫生華佗。(板書課題)華佗是怎樣把這兩只養分開的呢?我們一起來讀課文。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12
佚名
一、教材分析
課文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媽媽送華佗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蔡醫生讓他分開爭斗著的兩只羊,華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辦法,巧妙地中止了它們的爭斗。蔡醫生高興地收華佗為徒。
教學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從故事中受到啟發: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蠻干。
二、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院子、分開、路邊、青草”等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三、教法建議
教學準備
1.生字卡片,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2.兩幅圖:一是畫著兩只羊正在爭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圖。
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生字中,重點指導讀準聲母是鼻音的“那”,韻母是后鼻音的“聰、硬、爭”。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變一部分的方法來識記,如“用——角”“村——對”“公———分”“看——著”“頭——斗”
2.寫字教學
寫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結構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結構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點指導以下幾個字。
這:先寫“文”,最后一筆是點,再寫“辶”,一捺要長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筆要比左邊低些,“I”向下伸,收筆也較左邊低。
“著”橫畫較多,上面三橫長短不一,所有的橫畫之間間隔勻稱。“目”字體形窄長,與上下對齊。
詞句教學
“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句中“學徒”指當蔡醫生的學生,跟著他學醫術。
“兩只羊……叫得很兇。”“斗”是雙方互爭,誰也不讓。課文中“打架、爭斗”都是這個意思。學生在生活、影視中見過斗雞、斗牛。這句話具體描述了兩只羊爭斗得厲害,暗示了很難拉開。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個辦法。”這一想法正是華佗聰明之處。“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氣制止羊打架。理解這句話要聯系上文“斗得很兇”,華佗“七歲”,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開這兩只羊。“得想個辦法”,句中“得”讀“dei.”,與“斗得很兇”的“得”讀音不同,表示必須、需要的意思。讀第四段就知道華佗想的什么辦法,結果怎樣。這句話寫華佗遇到問題先動腦筋找竅門。他所想的辦法說明他了解羊愛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華佗確實是個聰明的孩子。
朗讀指導
本課有幾個長句,朗讀時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頓的方法突出要點。
媽媽送他/到蔡醫生那里/去學徒。
正巧這時候/院子里/有兩只羊在打架,蔡醫生就叫華佗/把它們分開。
兩只羊/頭/對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我頂過去,/斗得/很兇。
第三段第二句華佗心想的話要讀得輕些、慢些,但語氣要肯定。
練習提示
課后練習第三題是摘抄課文中的詞語,訓練學生注意語言積累。這項練習的靈活性較強,要鼓勵學生自己選擇詞語抄寫。可以選帶生字的詞語,幫助識記生字;也可以選自己認為常用的好詞,如“面前、點點頭、不行”;還可以選沒教過但自己學會的詞,如“正巧、硬拉、爭斗”等,只要寫對都行。
第四題是句子訓練,讓學生在例句中感知“從”的用法(與后面的名詞組成短語,表示動作的處所、方向)。練習時先讀例句,知道這句說華佗拔草,這草是從路邊拔來的。第二句學生補充后可再問問:從哪里走出來?強化“從”的后面一定要說出“什么地方”。最后讓學生自由用“從”說句子,先各自說,再相互交流。
擴展活動
收集名人童年時期遇到問題開動腦筋巧妙解決的故事,開個故事會。
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2—3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用蔡醫生考華佗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切身體會華佗真聰明,他的辦法真妙。
(一)設疑激趣,導入 課題。
1.出示兩只羊正在爭斗的畫面,提問:如果讓你把它們分開,你怎樣做?評議各人想的辦法合適否。
2.簡介華佗,老師范讀第四段,并出示插圖放大圖,觀察華佗引開羊的做法。口頭填空:的華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適即可。)
3.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說說圖中華佗旁邊兩個人各是誰,他們三人之間發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讀課文,隨閱讀認識生字,理解重點詞句,指導朗讀。
(四)用不同形式練習朗讀課文,再把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讀給別人聽。
(五)評議:華佗的這個辦法有什么好處?可引導學生自由說。如不用費大氣力、不用花很長時間,方法簡便易行,不會傷害羊等。假如能從課文中找到根據,說說從哪里看出來的更好。
(六)識記生字,指導寫字,重點指導“那、著、想”。
(七)完成課后練習。
(八)布置作業 。
1.用蔡醫生出的問題考考爸爸媽媽,把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
2.收集有關故事。準備開故事會。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聰明的華佗》教案 篇13
佚名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掌握“院子、分開、路邊、青草”等詞語。認識“聰、巧、硬、止、爭”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解決問題不能使蠻勁,要抓住其特點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導入 新課。
1.今天,我們學習新課《聰明的華佗》。
2.華佗長大后成了我國著名的醫學家。
二、指導看圖,了解圖意。
1.出示課件,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圖上畫了些什么人?從服飾上看,他們是什么時候的人?
3.圖上畫的小男孩就是小時候的華佗。旁邊的中年婦女就是華佗的媽媽。摸著胡須的老人就是華佗的師父蔡先生。
你看,圖上的小華佗在干什么?
4.華佗為什么拿青草喂小羊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吧!
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輕聲自由讀課文。
(1)借助拼音讀課文,讀準字音。
(2)對照課后生字表,畫出生字及生字所帶出的詞語,多讀幾遍。
(3)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學。
(1)認讀生字。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說出大意就可以了。)
四、分段細讀,理解課文內容。
1.通過自學,我們已經初步知道文章講了華佗小時候的事。接下來,我們深入學習,看看華佗聰明在哪兒?
2.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這段講什么?
(2)齊讀第一句,誰能給“有名”換一個詞語,但這句話意思不變?(出名)把“出名”放進句子,再讀一讀。
(3)理解“學徒”。
3.蔡醫生是怎么收下華佗的呢?自由讀讀第二、三、四自然段。
小組學習:
(1)蔡醫生出了一個什么題目考華佗?
(2)用“﹏﹏”畫出寫兩只羊打架的句子。
(3)華佗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用“——”畫出有關的句子。
4.小組反饋學習結果。
(1)蔡醫生是怎樣考華佗的?指名說,全班開讀第二自然段,
(2)找一找寫兩只羊打架的句子。
出示句子“兩只羊頭對著頭,角對著角,你頂過來,找頂過去,斗得很兇”。讀一讀。
(3)華佗是怎么想的?(齊讀想法。)“硬拉”會有什么后果?你有什么好辦法?說給大家聽聽。
(4)華佗想到了好辦法嗎?哪個自然段寫了華佗的做法?
①看圖,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②找找描寫畢佗動作的詞語。(“撥”“拿”“搖動”。)
華佗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你覺得華佗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③這段主要講了什么?
④指導讀這一段,要表現出華佗的聰明。齊讀。
5.學習第五段。
(l)蔡醫生收下了華佗為徒嗎?齊讀最后一段。
(2)你從哪幾個詞中看出蔡醫生對華佗很滿意?
(3)用高興的語氣再讀一讀。
五、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你覺得華佗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有什么收獲?
六、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朗讀課文。
2.認讀生字新詞。
二、小組內互學本課生字。
如:我記住了“分”,上面是“八”,下面是“刀”合起來就是“分”,分開的分。
三、班內交流,重點指導。
“角、對、分、著、斗”可用熟字變一部分或分解、組合來識記。
例如:拿:合——手
四、指導書寫。
這:先寫“文”,最后一筆是點,再寫“之”,捺要長些,托住“文”。
那:右半部“阝”起筆要比左邊低。
著:橫畫較多,上面三橫長短不一,所有的橫畫之間間隔勻稱。“目”字體形窄長,與“丷”上下對齊。
五、作業 。
正確書寫本課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