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精選4篇)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2-12-02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精選4篇)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第66-67頁相遇問題,要求會用線段圖分析簡單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是會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難點是相遇問題相等關系的抽象,對同時相遇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本節課教學設計和組織上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

  具體體現在。

  1.情境的創設貼近生活,一開始我就從與張老師的握手中引入“相遇”,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嘗試解決問題,本著“從生活入手—抽象成數學問題---嘗試解決方案—應用生成的知識解決更多問題“的思路展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中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決相遇問題的最初步驟,我較大地利用了多媒體的演示作用,學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數量關系,整個過程在教師的“主導”,充分發揮了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辯的作用。

  3.在教學過程中,還能注意實施差異教學。學生的水平參差不一,有的解題速度比較快,有的比較慢,甚至有的對所學的內容存在困難,因此我通過在完成練習時,要求早完成的學生要與旁邊的同學實行一幫一的互相檢查以及輔導,讓學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圍中學習,同時在實施評價、反饋時,教師注意捕捉、發現學生的思維火花,及時鼓勵、肯定,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水平不高,本課時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遺憾。

  1.比如在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相遇時間的方案中,學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關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時,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將方程的格式寫好,特別是“解和設”,我在評比時雖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重點進行評講,結果導致后邊的練習也出現了這種現象,學生由于模仿性強,所以教師更應該小心謹慎,畫線段圖也是一樣。

  2.另外本節課的教學,由于時間掌握得不夠好,在學生板書例題的解法后,我沒有再展開來講,介紹別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術法,40÷(40+60)等,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思維與逆思維解法的區別。

  3.在學生板演正確的解法時,我在堂上巡視時發現學生中出現了“4X=40”這樣的錯題,我也把這種錯題板書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為什么錯,應該怎么去改正,而是通過我的問題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我想這兩種做法的后果應該是非常不同的。

  4.語言的表述還需要多練習,我在出示練習二時說:“這屬于相遇的問題嗎?”好象要暗示學生說是的樣子,評課的教師給我的建議是這樣問的:“能用解相遇問題的方法去解這道題嗎?”我感覺就比較好。

  我想我這一節課,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如何實施和諧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如何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充分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聯系,達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生活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們通過評課,大家討論了如何才能讓這節課上得更好,張老師就提議說,引入時要不就先讓學生理解兩車的速度和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先學會求相遇路程,再把時間去掉,讓學生學會當相遇時間不知道時,可以用方程的方法去求,這樣的引入看能不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我們聽了都說要試一試,只有試過才知道好不好呀。

  總而言之,這次的青年教師教學研討活動使我受益匪淺,給我在數學的教與學方面很多啟發和幫助。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 篇2

  本節課通過錄音把課本的例題生動地呈現出來,在學生理解情境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學生動手演示的過程,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在同學演示的過程中,體會相遇問題的特點,從感性認識,抽象出相遇問題的特征: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相遇。經過師生共同對知識的梳理,進一步深化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教學中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

  本節課也存在不足。

  1、本節課在引導學生發現相遇的數量關系時,學生回答有困難,我就應該適時出現線段圖,引導學生直觀地發現數量關系。

  2、教學到后面漏了一個環節,在求出面包車行駛了20千米,小轎車行駛了30千米后,應讓學生驗證一下同學們估計的相遇點是否正確。

  3、環節之間的過渡語及課堂用語不夠嚴密。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與交通”中的第一課。課后我進行了反思,從中也總結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具體分析如下。

  相遇問題這節課的教學是學生在掌握行程問題基本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理解相遇問題的運動特點、數量關系和解題思路,并能解答簡單的相關問題。原來人教版的教材在學生理解了相遇問題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兩個步驟:①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項與實踐,求路程。②已知兩物體的運動速度和路程,求想與時間。而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師大版教材直接進入第二步驟的學習,在這內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課教材給學生提供了“送材料”的情境,通過簡單的路線圖等方式呈現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些信息去解決3個問題。

  ①讓學生根據兩輛車的速度信息進行估計,在哪個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

  ③解決“相遇地點離遺址公園有多遠”實際上就是求面包車行駛的路程。

  我一改教學情境,將本班的學生設為本堂課的主人公,利用學生常見的上學、放學的相遇情境,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寬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思維水平的發展,他們的學習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去課堂學習這一重要途徑外,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通過其它途徑接受信息、積累知識的能力。同時,他們已經在三年級接觸了簡單的行程問題,四年級上冊,學生就真正的開始學習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并用三者的數量關系來解決行程問題。而本節課正是運用這些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進行相遇問題的探究。而且本節課學生對相遇問題的理解也有難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學生學習的起點上,尊重學生發展的基礎上多設計一些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操作過程中,使所有學生通過本堂課都能有所收獲。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教材編寫的特點,我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出發,制定了一體化的目標:1、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2、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提高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3、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我將本課重點制定為:會分析簡單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難點制定為:對相遇問題中速度不同、時間相同的數量關系的分析。

  如下是我對這節課的教法學法體現。

  1.突出主體與注重體驗

  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同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基于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在學生體驗相遇問題中兩人或兩物體運動的速度不一樣,但所用的時間相同這一難點,讓學生模仿相遇過程和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使學生體驗并理解。有助于學生對難點的突破。再如:學生對相遇問題中路程、時間的變化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從線段圖入手幫助學生理解。這里并沒有把線段圖直接呈現給學生,而是把“指揮棒”交給學生,“如果我們用線段圖來將相遇問題的過程表示出來,你們說應該先畫什么?后畫什么?”這樣一個問題就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2.鼓勵探究,自主探索

  《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基于這一觀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經歷畫線段圖之后,提出“你現在最想知道什么?”這一問題鼓勵學生自主地從線段圖上尋找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從而引出出發后幾分相遇。所以學生可以在小組內自主探索,尋求解題的方法。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以下三個環節。

  (一)復習舊知—引出事例—導入新課

  (二)模擬情景—發現問題—探究新知

  (三)鞏固新知—課外延伸—總結深化

  在第一個環節中,首先我問學生:“在班里,誰是你的好朋友?”一句簡短的話釋放了學生上課前的緊張,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從而引出班里一對好朋友也是這節課的主人公是中心小學五(3)班的“田曉斌和陳嘉彥”。課件出示“田曉斌從家里坐車出發,每時走40千米,走了0.5小時,到達陳嘉彥家,通過這些條件誰能提出一個問題?學生會說:“共走了多少千米?”實際上求的是什么?是路程,從而引出已學過的數量關系:速度×時間=路程。利用學生們所熟悉的同學引出舊知,不僅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達到了復習舊知的目的。然后出示“有一天,陳嘉彥放學回家打開書包發現不小心將同桌田曉斌的作業本帶回了家,他趕緊打電話給田曉斌,兩人商量了一會兒。如果步行的話,有幾種方法可以讓陳嘉彥將作業本還給田曉斌呢?這一情景用學生經常碰到的問題入手,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學生可能會想到:①陳嘉彥將作業本送到田曉斌家。②田曉斌到陳嘉彥家去取。③兩人同時出發,約定地點,拿到作業本。經過商量,認為第三種方法最省時間。這時教師小結:陳嘉彥到田曉斌家的這一段路,可以一個人走完,也可以有兩個人一起走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兩個人或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引出新課。(板書:相遇)

  第二個環節,我設計讓陳嘉彥和田曉斌模仿相遇過程和學生用手勢表示相遇過程兩個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加深對相遇問題的理解,感受到所謂“相遇”就是兩人或兩個物體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而行,在途中相遇這樣一個過程,在學生腦袋里建立一個清晰的相遇問題的模型,然后接著問:“剛才在陳嘉彥和田曉斌走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發現?”這時學生發現陳嘉彥的速度快,田曉斌的速度慢;他們倆所走的路程就是兩家之間的距離。或者學生還能發現“從出發到相遇兩人用的時間一樣”,這時課件出示路線圖讓學生根據兩人的速度信息估計在哪里相遇。因為陳嘉彥的速度快所以相遇地點應該在離田曉斌家近的地方。理解“兩人所用時間一樣“是本節課的難點,班里大部分學生對這一問題還不理解。所以,通過課件播放路線圖,讓學生直觀地感受。

  在學生觀看路線圖的過程中,分了三個小步驟。首先,播放一分鐘陳嘉彥和田曉斌所走的路程,提問:陳嘉彥走了多少千米?田曉斌走了多少千米?用了多少時間?其次,繼續行走了1時,用了多少時間?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兩人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但為什么相同呢?這又引起了學生思維上的沖突,這時再將課件重放一遍,學生就會發現她們是同時走同時停的,從出發到相遇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這一難點在學生觀看中,探索中自然而然的突破了。

  緊接著,我設計結合線段圖討論分析“如果老師用線段圖來表示他們相遇的過程,你們想怎么畫?”數學教學中,運用線段圖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學生解決某些具體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數學的思考”并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知識經驗出發,自主構造線段圖,增強學生運用線段圖的自覺性。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老師的操作,完成線段圖。“看見這個線段圖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根據數學信息說一說你最想知道什么?” 根據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回答會出現兩種情況。方案A:如果學生提出田曉斌走了多少千米?陳嘉彥走了多少千米?我還繼續追問要知道他們所走的路程還要知道什么?引出要知道兩人所走的時間。方案B:如果學生直接提出“兩人走了幾時”這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及時地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此問題的探討。這也正是本節課重點解決的問題。要幫助學生理解知道兩人所走的路程和速度,還應知道走這段路所要用的時間,通過小組討論分析來解決。因為,行程問題的基本數量關系是:速度×時間=路程。求時間要逆向思考,所以要引導學生體會用方程解決問題,所以老師帶領學生探索如何用方程來解決,首先尋找等量關系,陳嘉彥走的路程+田曉斌走的路程=50千米。基于學生在前面的環節已充分理解兩人所用時間相同,設所走時間為“x”,列方程60x+40x=50從而求出時間。在學生發現用方程解決比較簡便之后追問:“你還有其他的方法嗎?”這時,學生有可能出現用方程(60+40)x=50來解決,或者用算術方法解決用算術方法解決要引導學生理解在兩人相對行走的過程中,他們每時共行走60+40千米,兩人相遇時所走的路程的和是50千米。 求出幾時走50千米,就是幾時相遇,列式為:50÷(60+40)。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較高的評價,從而調動其他學生解題的積極性,體現方法的多樣化。

  本環節我注重營造一個認知、生活、情感等協調互動、共同融洽的多層次的大課堂,使學生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理解相遇問題。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出發,由淺入深設計了兩個題目。

  題目一:在十一月份我們學校舉行的田徑運動會咱們五(3)班里跑步最快的曾文康每秒跑6米,曾菲菲每秒跑4米,兩人從50米跑道兩端迎面同時起跑,幾秒后相遇?這道題有意讓學生通過對相遇問題的理解來獨立解決,達到鞏固的目的(效果已達)。

  題目二:曾文康3秒跑18米,曾菲菲2秒跑8米,兩人從50米跑道兩端迎面同時起跑,幾秒后相遇?本題在上一道習題的基礎上講速度作為隱含條件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所給條件先求出兩人的速度,再求幾秒后相遇。

  兩道習題在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鞏固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思路,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全課總結時我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學習收獲,這樣可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總的來說,本節課我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接近了學生的心理距離,學生接受起來比較主動,消除了以往應用題給他們帶來了“恐懼感”。學習氣氛是輕松的、愉悅的、課堂是開放的、生成的,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主人。課后之余,我把“相遇”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不僅體現在行程問題上,而且在諸多如:兩人同時打一篇稿件,幾分后打完;兩個工程隊共修一條路,幾天修完?等等,這些問題也可用“相遇”問題的解題方法來解決。針對這一點,我在下一節課設計了讓學生解決這類問題,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以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相遇問題,要求會用線段圖分析簡單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提高用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重點是會列方程解決相遇問題中求相遇時間的問題,難點是相遇問題相等關系的抽象,對同時相遇的理解。我個人認為本節課教學設計和組織上很好的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

  具體體現在:

  1、情境的創設貼近生活,從生活實際入手,引導學生將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嘗試解決問題,本著“從生活入手—抽象成數學問題---嘗試解決方案—應用生成的知識解決更多問題“的思路展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并嘗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學中較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明確問題的產生,經歷嘗試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到成功的體驗。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決相遇問題的最初步驟,我較大地利用了多媒體的演示作用,學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數量關系,整個過程在教師的“主導”,充分發揮了學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辯的作用。

  3、在教學過程中,還能注意實施差異教學。學生的水平參差不一,有的解題速度比較快,有的比較慢,甚至有的對所學的內容存在困難,因此我通過在完成練習時,要求早完成的學生要與旁邊的同學實行一幫一的互相檢查以及輔導,讓學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圍中學習,同時在實施評價、反饋時,教師注意捕捉、發現學生的思維火花,及時鼓勵、肯定,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水平不高,本課時的教學也存在一些遺憾。

  1、比如在如何引導學生發現解決相遇時間的方案中,學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關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時,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將方程的格式寫好,特別是“解和設”,我在評比時雖然注意到這個問題,但沒有重點進行評講,結果導致后邊的練習也出現了這種現象,學生由于模仿性強,所以教師更應該小心謹慎,畫線段圖也是一樣。

  2、另外本節課的教學,由于時間掌握得不夠好,在學生板書例題的解法后,我沒有再展開來講,介紹別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術法,40÷(40+60)等,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沒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順思維與逆思維解法的區別。

  3、在學生板演正確的解法時,我在堂上巡視時發現學生中出現了“4X=40”這樣的錯題,我也把這種錯題板書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為什么錯,應該怎么去改正,而是通過我的問題讓學生明白錯在哪里,我想這兩種做法的后果應該是非常不同的。

  4、語言的表述還需要多練習,我在出示練習二時說:“這屬于相遇的問題嗎?”好象要暗示學生說是的樣子,評課的教師給我的建議是這樣問的:“能用解相遇問題的方法去解這道題嗎?”我感覺就比較好。

  我想我這一節課,起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為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如何實施和諧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如何改變傳統應用題教學?怎樣才能讓我們的應用題教學充分與學生生活實踐相聯系,達到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解決生活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相遇》教學反思(精選4篇) 相關內容:
  • 滬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時間的計算》教案(精選6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會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用時間線段圖和豎式解決同一天中,時和分、分和秒形式的兩個時刻與時間(段)的計算問題。...

  •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精選5篇)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解決問題(二)【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1頁例2以及相關練習。【教學目標】1.感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能綜合運用相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2.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 1

    一.班級學生情況分析: 全班共有學生74人,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有上進心,但接受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習態度還需不斷端正。有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等,對于學習數學有一定困難。...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學生回答(略)。五、作業布置練習二十五第2,3,4題。【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25~126頁例1、例2及課堂活動。【教學目標】1通過對乘法關系的進一步理解,理解倍數、因數的概念,了解倍數和因數之間的關系。...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解決問題(教學片斷)【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7頁例1。【教學過程】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教師提問,在這一題中,是否有你不理解或不了解的詞呢?由于天然氣表上的讀數離某些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的生活有點遠,估計他們會提出“上月讀數”...

  •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4

    第二課時:練習課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并形成技能和技巧。...

  •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 2

    教學過程一、復習1.什么叫循環小數?請舉3個例子。2.小數分為幾類?(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二、新授課1.教學教科書第29頁的例題10.(1)出示例題10: 1÷11 2÷11 3÷114÷115÷11先讓學生用計算器算出1÷11,則計算器上顯示0.090909091.由...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小數乘整數(一)【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3頁例1、例2以及相關的練習。【教學目標】1.結合具體情景探索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感受小數乘法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1

    一.小數乘法教學內容:本單元教材要求學生掌握:小數乘法、積的近似值、有關小數乘法的兩步計算、運用整數乘法運算定律的推廣進行小數的簡便計算等內容。...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3.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我們不但認識了平方千米,還知道了它和公頃、平方米之間的進率,現在我們就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1)出示例4①重慶渝中區的面積是22km2,合多少公頃?多少平方米?學生理解題意,這是什么單位化作什么單...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梯形的面積(一)(教學片斷)教師:想一想我們前面是怎樣研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學生討論后回答: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來推導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

  • 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全冊3

    教學過程一.復習1.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2.解下列方程并檢驗。x—4.8=9.3 x+2.4=73 49+x=53.2二.新授課1.教學教科書第59頁的例題2(1)出示教科書例題2的圖學生觀察,提問:1.你發現了什么?(方程左右兩邊都除以3,方程左右兩邊仍然相...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9頁例1、例2。【教學過程】……1. 教學例1教師:利用圖形的平移可以設計出一些漂亮的圖案。(多媒體課件出示)教師:在方格紙上的圖形①是怎么樣變成了最后的那一個圖案?請同學們4人為一個小組討論。...

  • 西師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4)學生試算,教師用循環小數表示商。教師板書:47÷22=2.13?6?。(5)小組討論:循環小數怎樣保留兩位小數?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在全班匯報。...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古浪县| 镇赉县| 泰顺县| 宾川县| 垦利县| 宣汉县| 泰兴市| 日喀则市| 石楼县| 金坛市| 贺州市| 浙江省| 浪卡子县| 拉萨市| 莆田市| 博爱县| 蕲春县| 佛山市| 都江堰市| 红桥区| 稻城县| 常州市| 大同市| 金溪县| 甘孜县| 如皋市| 江西省| 莱州市| 扎鲁特旗| 石首市| 太白县| 安岳县| 惠州市| 襄城县| 石家庄市| 花莲县| 墨脱县| 嘉善县| 聂荣县| 新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