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飛向太空的航程》說課稿(精選4篇)
高中語文《飛向太空的航程》說課稿 篇1
《飛向太空的航程》說課稿(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說教材
教材內容:《飛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級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12課
教材分析:這則通訊從“神舟5號”飛船發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的載人航天史。在歷史和現實的對照中,我們的喜悅和自豪顯得更加凝重。
1.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高尚的情感,養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以及熱愛祖國的情感。
2.課文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
3.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高明的作者總是把它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這就使得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的縱深感。本文和《別了,“不列顛尼亞”》都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互相參照體會一下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學情分析:
一、中國載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國科技的一個重大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間充滿了這種對民族發展進步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體會這種高尚的情感,養成關注時事、關注科技進步的習慣。
二、課文結構很簡單,是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
三、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高明的作者總是把它放在歷史的語境中去看,這就使得現實事件有歷史的縱深感。本文和《別了,“不列顛尼亞”》都有這樣的特點,可以互相參照體會一下這種歷史和現實結合的寫法。
教學目的
1、掌握新聞的特點
2、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
3、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
2、文本是學生學習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學目的
1. 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是,了解新聞結構上的特點。
2. 掌握課文整體結構、體會新聞真實性的特點。
3. 關心國家航天事業,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了解中國飛向太空的進程,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習科學家不斷探索勇于進取的精神。
教學方法:材料分析整合法、引導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當舉國歡慶“神舟”五號飛船載著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的時刻,我們更多的是喜悅和自豪,卻很少知道為了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經努力了近半個世紀。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這篇新聞報道就回顧了這一段歷史。
今年的10月24日,我國的“嫦娥一號”飛天,開始月球之旅。這是我國航天之路的繼續。四年前,我國的“神舟五號”第一次將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太空。我國的太空之旅,可謂喜報頻傳。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四年前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回味一下那個曾讓十三億人倍感自豪的經典時刻。
(二)感知課文
1、幾位學生連讀全文,思考:本文真正寫新近發生的事件是在哪些自然節?
[第1、2、3和最后兩節。]
2、除此而外的共計24個自然節是寫什么內容的?
[背景材料,按照時間順序,敘述了中國的飛天夢以及我們實現飛天夢的艱辛過程]
(三)鑒賞全文
1、研究探討本文的標題有哪些含義?
[①本文要傳達的新聞事實是中國的載人航天飛船飛向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此標題可認為實指“神舟五號”飛船發射的過程。②中國的航天夢經過了幾代人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標題也喻指這一探索過程。]
2、第4~28自然節,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有何作用?
[它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敘述航天史,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每個人都想知道今天的輝煌曾經歷了什么樣的艱辛的歷程,使讀者對今天新聞事件的了解,有了縱深感。]
3、請同學們自己介紹還知道哪些“中國航天大事記”。(課后研討與練習三。學生如果說不全,應該鼓勵學生課后查資料,同學間交流所查資料——此題意促使學生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激發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
[附:中國航天大事記(1956~20xx)——可將此材料打印發給學生。
1、根據此文,總結新聞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課后研討與練習二。)
[新聞一般由導語和主體兩部分組成。導語放在開頭,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依托新聞事實的議論組成;而主體則具體展開對新聞事實的敘述。]
(四)小結全文。(此教段宜放手讓學生自己小結在本課中所學的知識要點。)
● 在課文第14節提到:“這年3月,由4位科學家聯名上報黨中央的‘國家高新技術發展建議’被鄧小平批準。” 這四位科學家是:
王大珩(héng)[ 應用光學家。 原籍江蘇蘇州,生于日本東京。 193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我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
王淦(gàn)昌[王淦昌是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 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他參與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資深院士。]
楊嘉墀(chí)[ 我國的航天科技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是我國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也是中國自動化學科、自動化學會、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建人之一、國家“863”高技術計劃倡導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陳芳允[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
㈤、 問題探究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
明確:用精確的時間數字,顯示新聞的真實性特點。
如: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神舟”一號實驗飛船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航天發射場向太空并于第二天準確著陸。
9時10分許,“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天勇士楊利偉順利進入太空。
2、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明確:新聞報道的確有及時性的特點,關注當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質,但允許引入一些背景材料。這樣的材料雖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對于補充說明新聞事實有很大的作用,是新聞報道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文雖然用很大的篇幅敘述中國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敘述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基礎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為新聞背景材料來用的。面對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感到自豪,同時也迫切想知道中國的航天工程走到這一步,到底經過了什么樣艱辛的歷程。在這個時候,本文提供了詳實的資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資料,而且把這些資料以歷史的形式系統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對于滿足讀者需求無疑是及時的。另外,這種狂歡之中的冷靜回顧,也使事件本身的意義更加突出。
㈥、作業:寫一則400字左右的新聞
高中語文《飛向太空的航程》說課稿 篇2
各位教師: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本課的教學設計。
一、 說教材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二、 說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 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 (2)完整性。 (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醞釀 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高中語文《飛向太空的航程》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二、 說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 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 (2)完整性。 (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醞釀 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飛向太空的航程》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飛向太空的航程》是高一語文必修<一>“溝通與應用”板塊中的一篇通訊。通訊是新聞體裁的一種,它除了具有新聞真實性、及時性的特點外,還有生動性、完整性和評論性的特點。本課從“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寫起,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史,在歷史與現實結合中,使現實事件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歷史與現實結合的寫法。課文的結構簡單,它不但具備新聞的基本結構特點,而且還有首尾圓合型的結構特色,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
二、 說學情
高一學生已掌握了新聞的基本知識,具備了獨立閱讀新聞作品的能力,但是理性認識不足。同時學生的基礎層次不同,閱讀時,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理思路難;知局部易,觀全文難;習得知識易,遷移能力難。
三、 說教學目標及依據
依據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根據新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2、分析本文結構,提高分析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概括提取本文的主要信息,完成本文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能力。
(三)情感與態度
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心
教學重點: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
教學難點:體會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寫法
四、課時:一課時
五、說教學流程:(結合課件)
(一)導入語(屏顯“嫦娥奔月”圖和“萬戶飛天”圖)
從遠古時期嫦娥奔月的神話,到敦煌的飛天壁畫,再到人類真正的“航天始祖”萬戶,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隨著中國國力的富強,科技水平的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到底如何讓夢想變為現實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
(二)自主學習(屏幕顯示)<依據自主學習原則>
1、了解通訊 除去真實、時效的新聞性特征,通訊的主要特點有:
(1)生動性。 (2)完整性。 (3)評論性。
目的:了解通訊自身的特點。方法:邊讀邊劃。
2、詞語積累 (注意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寫法)
聳入云天 扭轉乾坤 一鼓作氣 不同凡響
翌年 橫亙 醞釀 塵封
方法:利用注解和工具書。
(三)合作學習-----教師質疑,學生討論。<依據合作學習原則>
(1)通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出導語、主體、結尾部分。(屏幕顯示)
目的:掌握新聞的基本結構,完成教學重點的學習。
(2)梳理主體部分:中國實現“飛天夢”的歷程中,有哪幾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本文的記敘順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情感目標)
(3)綜合全文,理解標題——“飛向太空的航程” 的雙重含義(屏幕顯示)
(四)分析與探究<依據探究學習原則>
(1)這是一篇典型的新聞報道,它是如何體現新聞的真實性的,請舉例說明。(屏幕顯示)
目的:理解用事實說話的特點
(2)談談本文的結構特. (屏幕顯示)
目的:了解本文的結構特色。
(3)新聞報道強調及時性,強調關注當下的事件。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來敘述中國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聞了?
目的:理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寫法,突破教學難點。
(五)課堂小結(屏幕顯示)
本文的結構很簡單,但是作為一篇典范的新聞報道,各個構件很清楚,是大家閱讀和寫作新聞報道的范本,希望同學們認真體會它的結構特點和寫作方法。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