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精選12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并當堂背誦。
教學重難點
同目標2
德育教育目標
1、競爭意識的培養。
2、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法學法
情景想象法,繪畫法,啟發式,討論式。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激趣導入
大家知道“詞家三李”都有誰嗎?知道這個人嗎?(課件:李白),背兩首他的詩。其實,李白不只是“詩仙”,他還是“百代詞曲之祖”。
知道這個人嗎?(課件:李煜),背幾句他的詞。李煜被稱為“詞圣”。
今天,我們要接觸的這位詞人也姓李,她被稱為“詞國女皇”。是婉約派的開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來評價她的詞學造詣,這個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走進李清照的詞,走進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學生看視頻:簡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關詞的基本知識
1、你們學過哪些詞?(《長相思》、《清平樂·村居》、《憶江南》)
2、你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么?
(詩每句字數一樣,而詞不是。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可配樂演唱。詞有的分上下闋。詞有詞牌名,每一種詞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韻律。
3、《清平樂》是詞牌名。你們還知道哪些詞牌名?
(如夢令 憶江南 水調歌頭 西江月 虞美人 )
師:對,這些都叫做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而且每一種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叫做——
生:如夢令。
師:同一詞牌可以填許多不同內容的詞,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則沒有題目,沒有題目的,我們為了區分,往往以詞的第一句作為題目,如這首《如夢令》,我們就記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我們今天學習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在學習詞的時候,要打開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聽,用嘴吟誦,用腦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讀課文,領悟大意
1、自讀,讀通讀順
要求:
讀準一個多音字“興”,認清一個生字“藕”的字形;讀對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
指名讀;齊讀(隨機糾正錯音)
3.聽配樂范讀(課件)
4、光讀通讀順還不夠,咱們還要把它讀懂了,看看能不能讀懂詞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和同學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詞人的一次郊游)
(3)這件事是發生在詞人寫作的當天嗎?(不是,“常記”)
(4)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季節?(夏天,“藕花深處”)
(5)她是一個人去的嗎?(不是,“爭渡”)
(6)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
(7)為什么會誤入?(“沉醉”)既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不行,因為“日暮”)
(8)為什么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學生說說詩的大意
(10)古人說:詩言志。意思就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愿或心境。那么,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么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明確:表達了作者郊游以后無限愉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教師板書)
四、品讀悟情
1、經同學們這么一聯想補充,這首由30幾個字組成的高度凝練概括的詞立刻豐滿具體起來了,我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那么多美的畫面。來,一起讀這首詞。一邊讀一邊想象這幅活動的畫。
2、你們真能干,自己就能讀懂詞了,但這還不夠,咱們還要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這個字就是我們常說的“詞眼”,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來,讀讀這首詞,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隨機板書學生的答案)
3、圍繞“醉”來感悟
文章是怎樣圍繞這個“醉”字展開的?是什么讓他們深深地陶醉了?(板書: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這首詞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詞語讓你讀懂這個“醉”字?
① 一二句描繪了一幅“溪亭日暮”圖
1、咱們先來讀讀一、二句
從哪里讀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為何會“不知”?)
“沉醉”是啊,同學們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時間?(日暮)
你的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說說日暮時湖邊的美景。
交流: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
看著這樣的景色,你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了哪些詩句?
(如:;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雖然這里不是長江黃河,但落日美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師: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請你調動想象說一說
(生:喝酒 生:聊天 生:做詩、對對子 生:看風景。)
是啊,在這樣的地方,品著美酒、(板書:美酒)賞著美景、聞著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們一起讀一讀這兩句,讓我們閉上眼睛帶著濃濃的醉意讀一讀
還有什么讓他們深深地醉了?我們讀下去
畫面2:誤入藕花深處
②繼續交流:三四句描繪了一幅“藕花深處圖”
從“藕花深處”這句詞,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樣的荷塘使你聯想起哪些詩句?
(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多美的荷葉荷花呀!這個時候啊,已經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還可能會聞到陣陣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讓我們來美美地讀一讀
3、當一彎明月如水般傾灑荷花時,眾人才猛然驚醒,等他們警醒起來的時候,他們已經將船劃到了藕花深處,可見他們真的是醉了!于是開始――“爭渡,爭渡”,讀下去!
如果剛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話,那現在該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詞人陶醉于美麗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書:美景)
(2)畫面3:爭渡驚起鷗鷺
1、此時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聽——嘻嘻哈,嘩啦啦……你聽到了什么?(聽到了鷗鷺的聲音、聽到了劃漿的聲音、聽到了詩人的笑聲、聽到了爭吵的聲音……)
從哪些詞聽出來的?(驚、爭渡)
2、古代的女子平時受到的約束比較多,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那種少女活潑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來了,大聲的笑哇叫啊,那場面多么歡快熱鬧! 讀出他們搶著劃船的熱鬧情景! 指名讀
3、你還看到了什么?給大家描述一下。
仔細看——看到了什么?(鷗鷺飛起來了。)多不多?你是從哪個詞當中讀出來的?(一灘)如果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話,那么眼前該是——“一灘鷗鷺上青天”了。?
4、是啊,她們拼命地劃著船,水聲,笑聲,叫聲那么響,那么喧嘩,這個時候把棲息著的鷗鷺一下子驚飛起來。“撲拉拉”一聲,一群鷗鷺沖破夜幕,飛上天空,那情景該多么壯觀啊!這樣的情景詞人平時能看到嗎?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觀啊!
師:你覺得這個“驚”,除了指白鷺受驚,還向我們傳遞了詞人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驚喜 師:為什么那么驚喜?
生:壯觀的景象令人驚喜;因為白鷺落下的地方就是岸邊了。
師:這真是美麗的意外!該是多么意外的驚喜啊!所以是“鳥驚人也驚啊!”誰來讀一讀這兩句?讀“爭……驚……”
④看著美景,品著美酒,還伴著這美麗的意外。詞人深深地……(醉了)。這難忘的郊游的經歷她忘的了嗎?所以這首詞一開篇就說“常記”。
5、剛才我們邊讀邊想象,讀出了那么多美的畫面,有“溪亭日暮”,還有“藕花深處”,還有“一灘鷗鷺”。她陶醉在日暮時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鷗鷺驚飛的意外中,陶醉在與朋友相約游玩的快樂里,她的心都醉了!(板書:游玩樂趣)
(3)美好的生活讓她陶醉
我們常說“景中藏情”,這首詞字里行間都向我們傳遞著李清照當時內心無盡的喜悅。你能從這首詞中猜測到李清照當時生活得怎么樣嗎?(幻燈出示:適當補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結:的確,早期時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滿當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邊充滿了色彩,充滿了愉快,充滿了生機,也充滿了樂趣。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她記下的美好的生活場景,(板書:美好生活)讓我們跟隨李清照再次回憶起她那次難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齊誦這首詞。
曾記得:人悅時,鳥亦歡顏,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時生活如此幸福美滿,那么他晚年生活境況如何呢?
五、請同學們再欣賞一首她晚年寫的《聲聲慢》,你聽一聽,體會體會,感覺有什么不同。
1、 聽配樂朗誦。(視頻)
2、聽了這首詞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況怎樣?
(凄涼、慘淡、愁苦)
師:你從哪些句子當中讀出了她的這種苦和愁?請你把句子讀出來。
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師:一連串的疊詞表達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
生:“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師:這滿地的黃花在她看來都憔悴了。
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師:這樣的情景一個“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師:看到以前為她傳遞過書信的大雁,更讓她傷心。
生:“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師:這樣的情景她覺得太難挨了。 生:“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
師:夠了,同學們,這首詞當中的每一個字幾乎都是詞人內心深處吐出來的愁和苦。兩首詞同樣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達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這是為什么呢?
探詢凄苦原因。
3、 學生再看資料。(課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狀況資料)
4、看了這段資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國破、家亡、夫死,晚年無家可歸,流亡在外,飽嘗了生活的艱辛的情況下,她的詞的風格發生了變化。
6、 指導讀。(齊讀前兩句兩句)從疊詞當中您體會到了什么。痛苦,傷心,絕望,無助……讓我們再讀這一句話。讀得再慢一點
7、你覺得她在尋覓什么?(往日的歡樂、幸福的家園、完整的國土、親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
師:但這一切不復存在了。“借酒澆愁愁更愁’于是這無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讀第一句。
師:從一個無憂無慮的貴族小姐到孤苦無依的悲慘老婦,一代詞人李清照飲盡了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會常常想起她曾經有過的幸福時光,讓我們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憶吧。
生:齊背《如夢令》。
總結:她以一個女性作家的獨特的創作成為中國古代文學一道亮麗的風景,而且甚至成為太陽系當中一道亮麗而獨特的風景。為什么這么說呢?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山,其中一座環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這應該是在外太空惟一一個用中國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體了。這是很大的榮耀,這體現了李清照在人們內心世界里邊的一種價值。
六、布置拓展作業
1、課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詩詞、文章來細細品讀,并能用今天課上所學的知識去分辨分別是她什么時期的作品;同時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積累。
2、夕陽的余暉,清清的池塘,嬌美的荷花,驚飛的鷗鷺,爭渡的船只……詞人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這樣一幅美妙的畫面,可惜,我們卻不能親眼目睹。
(1)請會畫畫的同學課后將這幅美麗的畫面畫出來,展現給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筆將其改寫成一篇散文。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激趣導入
大家知道“詞家三李”都有誰嗎?知道這個人嗎?(課件:李白),背兩首他的詩。其實,李白不只是“詩仙”,他還是“百代詞曲之祖”。
知道這個人嗎?(課件:李煜),背幾句他的詞。李煜被稱為“詞圣”。
今天,我們要接觸的這位詞人也姓李,她被稱為“詞國女皇”。是婉約派的開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來評價她的詞學造詣,這個李易安就是李清照。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李清照,走進李清照的詞,走進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進李清照的內心世界。(學生看視頻:簡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關詞的基本知識
1、你們學過哪些詞?(《長相思》、《清平樂·村居》、《憶江南》)
2、你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么?
(詩每句字數一樣,而詞不是。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可配樂演唱。詞有的分上下闋。詞有詞牌名,每一種詞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韻律。
3、《清平樂》是詞牌名。你們還知道哪些詞牌名?
(如夢令 憶江南 水調歌頭 西江月 虞美人 )
師:對,這些都叫做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而且每一種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叫做——
生:如夢令。
師:同一詞牌可以填許多不同內容的詞,有的詞有題目,有的詞則沒有題目,沒有題目的,我們為了區分,往往以詞的第一句作為題目,如這首《如夢令》,我們就記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我們今天學習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在學習詞的時候,要打開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聽,用嘴吟誦,用腦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讀課文,領悟大意
1、自讀,讀通讀順
要求:
讀準一個多音字“興”,認清一個生字“藕”的字形;讀對停頓。
2、檢查朗讀情況
指名讀;齊讀(隨機糾正錯音)
3.聽配樂范讀(課件)
4、光讀通讀順還不夠,咱們還要把它讀懂了,看看能不能讀懂詞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還可以和同學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詞人的一次郊游)
(3)這件事是發生在詞人寫作的當天嗎?(不是,“常記”)
(4)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季節?(夏天,“藕花深處”)
(5)她是一個人去的嗎?(不是,“爭渡”)
(6)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
(7)為什么會誤入?(“沉醉”)既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不行,因為“日暮”)
(8)為什么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學生說說詩的大意
(10)古人說:詩言志。意思就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愿或心境。那么,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么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明確:表達了作者郊游以后無限愉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教師板書)
四、品讀悟情
1、經同學們這么一聯想補充,這首由30幾個字組成的高度凝練概括的詞立刻豐滿具體起來了,我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那么多美的畫面。來,一起讀這首詞。一邊讀一邊想象這幅活動的畫。
2、你們真能干,自己就能讀懂詞了,但這還不夠,咱們還要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這個字就是我們常說的“詞眼”,有信心接受挑戰嗎?
來,讀讀這首詞,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隨機板書學生的答案)
3、圍繞“醉”來感悟
文章是怎樣圍繞這個“醉”字展開的?是什么讓他們深深地陶醉了?(板書: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這首詞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詞語讓你讀懂這個“醉”字?
① 一二句描繪了一幅“溪亭日暮”圖
1、咱們先來讀讀一、二句
從哪里讀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為何會“不知”?)
“沉醉”是啊,同學們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時間?(日暮)
你的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說說日暮時湖邊的美景。
交流: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
看著這樣的景色,你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出了哪些詩句?
(如:;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雖然這里不是長江黃河,但落日美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師: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請你調動想象說一說
(生:喝酒 生:聊天 生:做詩、對對子 生:看風景。)
是啊,在這樣的地方,品著美酒、(板書:美酒)賞著美景、聞著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們一起讀一讀這兩句,讓我們閉上眼睛帶著濃濃的醉意讀一讀
還有什么讓他們深深地醉了?我們讀下去
畫面2:誤入藕花深處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3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如夢令》
【內容】: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作者小傳】: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注釋】:
常記:長久記憶。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爭渡:這里指奮力劃船渡過。有注“怎渡”者,不宜從。
灘:明·毛晉汲古閣本《漱玉詞》作“行”。
【賞析】:
這是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贊歌。此首小令,為作者年輕時詞作。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游,表現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造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列的美的享受。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4
一、準讀全詞
1、拿出本子和筆跟著老師寫一首小詞,老師在黑板上寫,你們把這首詞寫在本子上。好嗎?
2、這是一首清新、雅致的小詞,自己把這首詞讀兩三遍。
3、[手指“興”],這是個多音字,在詞中應該讀xing還是xing?聽說過這樣一個成語嗎“乘興而往,興盡而返”嗎?這里還有一個故事呢,想聽嗎?師述王子猷[yóu]的故事
有一夜下大雪,王子猷一覺醒來,打開房門,叫家人拿酒來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潔,于是起身徘徊,朗誦左思的《招隱》詩。忽然想起戴安道,他立即連夜坐小船到戴家去。船行了一夜才到,到了戴家門口,沒有進去,就原路返回。別人問他什么原因,王子猷說:“我本是趁著一時興致去的,興致沒有了就回來,為什么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
4、“藕花”就是我們常說的?生:荷花,蓮花。
師:那這首詞里的藕花可以換成荷花或者蓮花嗎?為什么呢?
師:不知道?沒關系,我們先把問好留在這里。
5、“爭渡,爭渡”,為什么要重復兩次?
師:還有什么原因呢?我們再來看一首《如夢令》,還是李清照的(出示)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6、自己讀讀,比較一下你有什么發現?
師:是的,同一個詞牌名的詞,字數和句式都是一樣的,固定的。不僅如此,里面的平仄音也是固定的。。(板書:平仄)平表示一、二聲,用“—”表示;仄表示三、四聲,用“∣”表示。《如夢令》的第四句的平仄音必須是“仄仄仄平平仄”。如果把“藕花”換成“荷花”行不行了?第三個字就是平聲了,就不符合如夢令詞牌的格式了。所以,創作詞,我們一般都說“填詞”,根據固定的句式和平仄音填入不同的內容。
7、除此之外,詞和詩一樣還講究押韻,你看這首詞押的是什么韻?(“u”韻)。
師:是的,因為押韻,所以詩詞讀起來韻味十足,又朗朗上口。再讀讀,讀出這首詞的韻味。
二、通讀全詞
師:這首詞呀,雖然很短,只有33個字,卻講述了一件完整的事件。我們先看看事情發生的地點在哪?
師:好地方呀,潺潺的流淌溪水邊有一座精致的小亭。時間呢?
師:“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
師: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
師:時間,地點有了,那人物呢?師:只有她一個人嗎?
師: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和她的朋友們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你看出來了嗎?
師:看景、吟詩、作對,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還可能會聞到陣陣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誰來向我們娓娓述說這首詞?誰來讀?
三、品讀全詞
師:真好聽,不過學詞,我們不能只了解寫了什么,還要學會品詞。品出詞人蘊含在詞中微妙而豐富的情感。怎么品呢?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找出詞眼,就能容易觸摸到詞中詞人深藏的情思。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你感覺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這個字就是詞眼。(生:醉)
師:你說說你的理由。
師:有意思,你感覺李清照醉得怎么樣了?
師:同學們呀,你看,一個女孩子還會喝酒,酒醉得還挺厲害,回家的路都不記的了,你說這像話嗎?
師:太不像話吧,是嗎?其實老師告訴你,在古代飲酒和作詩是文人之間的一件雅事,酒有時就是為了助詩興,助游興的,你們讀過《紅樓夢》了吧,你看,《紅樓夢》里的林妹妹,長得多虛弱呀,但是她們姐妹們在一起的時候,時常也飲些小酒,而飲酒是為了助詩興。但你看這首詞,李清照醉了僅僅是因為飲酒的原因嗎?
預設生:不是,我感覺她也可能被日暮時的美景所陶醉了。
師:日暮,黃昏,多美的時刻呀!一道殘陽鋪水中——生:半江瑟瑟半江紅!
師:李商隱也曾面向夕陽發出如此感慨,夕陽無限好——生:只是近黃昏。
師:有一首歌唱也這樣唱,夕陽本來就是陳年的酒呀,李清照焉能不醉呀!還因為什么而醉了?品詞就得會想呀!
預設生:還因為李清照和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游玩,她們談心,盡情玩鬧,所以醉了。
師:是的,友情也是一杯酒呀!誰能把李清照這濃濃的醉意給讀出來!
指名讀詞一二句。
師:再讀讀回去的路上,你又能品出什么呢?
師:此時飛起的鷗鷺多不多?(多的,一灘就是整個河灘。)
師:“荷花深處”是什么意思?(荷花很多的地方。)
師:小舟行駛到荷花的深處,這說明李清照她們在錯誤的道路上已經走了?(生:很長時間)是呀,當她們猛然發覺的時候,呀!自己的身邊,眼前,觸目所及的地方都是朵朵綻放的?(生:荷花)這多讓人驚喜呀!
師:你感覺到了嗎?這首詞妙就妙這“誤入”上呀,你看,前面李清照在溪亭游玩,飲酒,賞景,醉了,累了也興盡了。可是因為“誤入”,他們的興致又上來了,是什么又勾起了興致?(是荷花,是爭渡,還有一灘的鷗鷺。)
師: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師:是呀,想象看,一灘的鷗鷺在沉沉暮色里撲棱棱的飛起,那是怎樣壯觀的景象呀,肯定讓李清照大飽眼福呀!誰來讀一讀這兩句?
師:此時此刻,你體會到詞人的心情怎樣?(指名說)
預設生:多么開心。
師:是啊,那是一種意外的開心,意外的收獲。
預設生:驚喜。
師:這個“驚”字,既是指鷗鷺給驚飛起來了,又向我們傳遞了詞人驚喜的心情。寫得多好啊。再來讀一讀。
生:讀最后兩句。
師:這是一份意外的驚喜呀!所以盡興了又興起,醉過了又醉了!你能讀出這份意外的驚喜嗎?生讀。
師:讀著這首清新、雅致的小詞,我們仿佛也要醉了。不過,這首詞寫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呀,那時候,女孩子可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呀!從出生到出嫁只能深居閨房的呀。而李清照為什么能夠和好朋友出游,而且還大膽飲酒呢?
生:她的父母特別的寵愛她。
師:有道理,李清照是家里的唯一的女孩子,她的父母確實特別嬌慣她,所以教他識字,學詞,她的父親更是常常把她帶在身邊。
生:特別的淘氣,調皮,瞞著父母的。
師:也有可能哦。大家想一想像這樣的出游,次數多不多?
生:是不多的,詞的開頭就說“常記”,我想可能就是這一次,所以讓李清照常常記起,難以忘記。
師:是呀,這樣快樂又有驚喜的經歷,一次就足以回味一生了,讓我們再一次分享李清照的快樂。
指名讀全詞。
師:其實李清照的一生并不是一直這么快樂。她曾經歷了國破 家亡 夫死 財散 等多種磨難,但是她每一次都艱難的挺了過來,一直活到了72歲!我相信在她遭受每一次磨難的時候,有一種記憶肯定一直陪伴著她、支撐著她、溫暖著她,這也許就是——《如夢令》
生齊讀《如夢令》。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5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1、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生任意背誦兩首以前學過的古詩。
出示李清照的詞,比較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詩每行字數一樣,詞不一樣,有長有短。
——讀起來的氣勢不一樣。
——題目的不同。(了解詞牌名)
2、認識詩人——李清照(課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
二、初讀體會,把詞讀“胖”
1、播放音頻:聽讀
2、自己試讀,挑生朗讀。
3、把詞讀“胖”
根據課件提示的注釋,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讀懂了那句詞或哪個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讀品味,把詞讀“瘦”
1、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圍繞“醉”字美讀全詞,想象畫面。(板書:醉)
——醉態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醉態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1)你強調了“晚”,為什么強調它?①喝酒喝了很長時間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強調了“深處”,說說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會感覺……
詩人真的是喝醉了,(板書:酒醉)
——醉態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讓我們想象一下:
視覺上,那時的天空……荷塘……鷗鷺……(關注色彩:綠葉、紅花、白鷺、余霞,落霞與鷗鷺齊飛,荷塘共天空同色,這是一種夢幻的色彩)
聽覺上,你的耳邊縈繞著……(鷗鷺撲棱聲、鳴叫聲;水聲,驚叫聲、劃槳聲、嘻笑聲、歌聲、岸邊的偷笑聲……)
深深地聞一聞,沁入心脾的是……;皮膚上感受到的還有……甚至,還有驚起一灘鷗鷺之后的無限遐想。
哦,詩人在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書:景醉)
(3)當我們的感覺這樣流動著,交織著,你的心底,彌漫著一種什么情緒?(歡樂的,輕松的,愉悅的,美好的,沉醉的,夢幻的……)
美酒加美景,給了她美麗的心情,這種心情,讓我們讀著,看著,也跟著陶醉了。齊背《如夢令》。(板書:人醉)
3、你聽——(《如夢令》歌詞)播放蔡琴《如夢令》,嘗試跟著唱和。
四、對照比讀,延伸課外
課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比較: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細觀察后交流。
這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都是一樣的。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五、課后作業
推薦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書設計如夢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準備:自制ppt課件
《如夢令》教后反思
在教學《如夢令》一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詩與詞的對比。
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詩與詞的不同,從而更好的認識詞、學習詞。
二、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配樂配圖范讀,再讓學生自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初步了解詞的情感。
三、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輕松愉快地學了這首詞,也能有感情的背誦,但是由于教師的激情不夠,沒有很好的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出來,所以學生在描繪詞的意境的時候,表達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繼續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理解詩人曲折抒發的惜春之情
感受李清照言淺意深、含蓄曲折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理解詩人曲折抒發的惜春之情
教學難點:感受李清照言淺意深、含蓄曲折的語言風格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人稱“千古第一才女”,創“易安體”的李清照
記憶課下文學常識
2、介紹李清照的生平
南渡前多寫悠閑生活,韻調優美
南渡后多懷鄉憶舊,情調憂傷
二、理解意涵
1、朗讀這首詞,說說這首詞中出現了哪些人物、場景、對白?
人物:主仆兩人
場景:春雨后的屋中
對白:“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結合杜甫《三絕句》:“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聯系下文,說說李清照昨夜縱酒的緣由可能是什么?
不忍見花被吹落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了解經歷風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況如何
4、既然如此關切,念念不忘,李清照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試”體現出她怎樣的心理?
很關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對
5、從“卻道”的“卻”字,你能品讀出詩人怎樣的心緒?
她心中早已知曉海棠花的境況
對侍女粗心的不悅
6、“知否,知否?”怎樣朗讀才符合詩人當時真實的情感?
對侍女的粗心的嗔怪
自己的心境無人理解的無奈
7、“綠肥紅瘦”寫出了什么?詩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處?
寫出海棠花經歷一夜風雨后可能的景象。僅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擬人的手法,更凸顯詩人的愛花惜春之情
8、作為一名女子,詩人的惜春其實還有怎樣的一層含義?
惜青春時光的短暫易逝
三、朗讀與總結
1、理解女詩人惜春之后更為細膩的心緒后,帶著這一份理解,再回過頭來看前文,你對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閃、不忍有了怎樣的認識?
2、在跟深切的理解詩人內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讀詩歌,在朗讀過程中重讀并重點感受以下字詞:“試”“卻道”“知否,知否?”“應是”。讀出詩人內心復雜幽微的情感波瀾。
3、歸;納語言風格——言淺意深,含蓄曲折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7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誦學過的詞《清平樂村居》、《清平樂六盤山》。
2、出示《清平樂村居》、《清平樂六盤山》,導說詞牌名和題目分別是什么。
3、在比較中簡略帶過詞牌在押韻、句式、字數上有規定。
4、今天,我們學習另外一首詞,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二、讀詞
1、詞牌名是——,題目是——
2、指名讀詞,像這樣具備1、3、4、5、6句押韻、第5句反復、共33字特征的詞牌叫——
3、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力爭讀出節奏、韻味。
4、檢讀:
正音:興、藕;理解藕花,寫字。
節奏——可以與理解意思結合
5、導入理解意思
三、解義
1、自學,嘗試理解全文的意思。不理解的字、句打問號,然后同桌相互探討。
2、集體交流、探討字義、句義。
3、想象畫面,情景相生。
完成練習:
想象情景:
時常想起從前的一個日落時分—————————。
興致得到滿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詞
解惑,圍繞“醉”字品味詞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而返——晚(興致不易滿足)
花又醉人——誤,無意中的過失;花醉誤?——緣何至深處?;酒醉誤?情醉誤?暮夜誤?
爭渡爭渡——動作、性情醉人
鳥驚人醉——一灘,滿灘。
沉醉往事——寫下《如夢令》(常記——)
1、細讀課文,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捕捉看到的畫面——可以劃出。
2、討論、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殘陽鋪水中、三亞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
(1)、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溪亭日暮圖”,讀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品讀“沉醉”:還有什么也醉人呢?
(3)、朗讀——濃濃的醉意。(酒微醉,人陶醉)
藕花深處——接天蓮葉無窮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處”的畫面。
(2)、李清照怎么會來到“藕花深處”的?抓住“誤入”、“深處”,體會詞人的心情。
(3)、朗讀——醉。
一灘鷗鷺——幾葉扁舟競渡,一灘白鷺驚飛
(1)、品讀兩個“爭渡”,比較疊句,感受熱鬧有趣的場面,體會著急歡快的心情。
(2)、想象“驚起一灘鷗鷺”的畫面: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讀出“一灘鷗鷺”的壯觀。
(3)、朗讀——鳥驚人醉。
3、小結。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導讀全詞:沉醉往事——寫下《如夢令》(常記——)
五、延伸、比較閱讀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雨疏風驟 :狂風暴雨
綠肥紅瘦:綠葉多紅花少
1、比較兩首詞:字數、句式、重疊、“醉”字相同;“醉”字表達的具體內容、感情有所不同。
2、讀背這兩首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8
張上明 [原創]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語文{試用本)教材第一冊第六單元《詩詞五首》中,選了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詞。課本在注釋“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中的“爭渡”時,是這樣注解的:“[爭渡]怎么才能把船劃過去。‘爭’通‘怎’。”筆者認為,將“爭渡”的“爭”解釋為“怎”,有損文章的表現力,也似乎難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夢令》一詞的內容是追敘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歡樂情景,詞所寫的是其中的一個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歸路”,才有“興盡晚回舟”,結果“誤入藕花深處”。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張。而心里的慌張表現在行動上則“爭渡、爭渡”忙亂不已,連“溪亭”邊的“一灘鷗鷺”也被“掠起”了。特別是連續的兩個“爭渡”,將當時的慌忙之情表現得一覽無余。顯然這里的“爭”字解釋為“爭著”、“盡快地”比較合情合理。
再從“爭”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來看主要有三:(1)爭奪,競爭。(2)爭辯,爭論,(3)規勸(讀音為zheng)(見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代釋“爭”為“怎”極少見到。況且如果在這首詞中將“爭渡”的“爭”釋為“怎”的話,詞中所描繪的慌亂忙碌的情景就蕩然無存。如果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談論或者思考,沒有忙亂、焦急之中聲勢不小的劃船激水,又怎么可能“驚起一灘鷗鷺”呢?
(該文發表于《語文報》初中版315期2002\1\21)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9
一、話題引入,初讀感知。
師:今天盛老師和大家一起欣賞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你們讀過詞嗎?
生:讀過。
師:讀過哪首詞?
生:《長相思》!
師:那你們能不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
生:詩的話每一句的字數是一樣的,詞的字數不一樣。
師:對!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被稱為長短句。
師:你們學的《長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長有短?
生:是!
生:詞分上闕和下闕,詩是沒有分的。
師:對!有的分上闕和下闕了,有的也沒有分的。
生:《長相思》是詞牌名,它不是題目。
師:所以詞有詞牌名。你們還知道哪些詞的詞牌名?
生:“憶江南”。
生:“西江月”。
師:對,這些都叫做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而且每一種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叫做——
生:如夢令。
師:想迫不及待地讀讀這首詞了吧?自己放聲朗讀,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順、讀正確。
如夢令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生讀詞。
師:平時你們是不是喜歡大合唱?(笑)我可喜歡聽一個人讀。誰愿意一個人來讀一讀?
生(女)讀。
師:挺不錯的,特別是她把里邊的多音字讀準了。興:在這讀第四聲。表示興致、興趣。什么時候讀第一聲?
生:大興安嶺、興奮。
師:誰還愿意再來讀一讀,找個男孩子來讀一讀。
生(男)讀詞:
師:我覺得應該給他點掌聲,他已經注意了停頓,能讀出些詞的味道來了。好,看起來把這首詞讀通順、讀正確沒問題吧?
生:沒有問題!
師:咱們連起來讀一讀。
生:好!
生齊讀詞。
二、“胖”讀全詞,古文今譯。
師:光讀通讀順還不夠,咱們還要把它讀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釋的幫助下,讀懂詞的大概意思。
(學生默讀)
師:小聲地說一說,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邊上的同學商量商量。
師:咱們先來說一說。自己能夠讀懂一個詞,一句話,都是一種了不起的收獲。
生:我先給大家解釋一下第一句“常記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經常和她的朋友去溪邊的亭子里玩。
師:“暮”指的是——
生:就是說,李清照記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邊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師:哦,你這樣說咱們都聽明白了。
師:好,接著往下說,你還學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歸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盡興還不回家。
師:你從哪個詞讀出來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師:是啊,作者就向我們記敘了一次郊游的經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釋中有。
師:哦,看來,看注釋也是一種很好的學詞方法。
師:那么這個“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師:盛老師在這兒給你們補充一個信息,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歡喝酒。李白就被稱為——酒仙!一喝酒啊,詩興大發,酒助詩興,詩從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李清照雖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歡喝酒,所以說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生:我是說“誤入藕花深處”這句的意思就是說李清照他們乘著小舟,準備回家,但是他們不小心劃到了荷花池里。
生:他們就在荷花池里玩,然后他們驚起了一灘鷗鷺。
師:怎么會驚起一灘鷗鷺的?還有一句,誰來說?
生:因為他們玩得很開心,嘻嘻哈哈的,把那些鷗鷺全部都驚起,全部飛起來了。
師:“爭渡爭渡”就是?
生:他們在那里拼命劃船,拼命劃船,聲音很響,然后驚起了一灘鷗鷺。
師:好,挺不錯的,剛才,同學們不知不覺地,就把這首詞給讀胖了。板:“讀胖”。如果把我們剛才說的話,都寫下來,這篇文章長不長啊?
生:長!
師:但是你看這首詞,它只有多少字?
生:三十三!
師:是的,三十三個字就把這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0
《如夢令》教學反思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追敘她一次泛舟流連忘返,酒醉后幾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學本課是,我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作為文言文,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難點之最,因此在教學設計是個人認為本堂課的“煽情”或者“鋪墊”應該做好。老師讓學生回憶并背誦學過的古詩詞;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把課文讀活讀美、提醒學生體會33個字包含了無比豐富的內涵,直到最后跟著音樂吟唱本詞。并且教師通過范例來吟誦這首詞,使學生的興趣馬上濃厚。所有這些,都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如夢令》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對祖國語文的熱愛。
2、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本課不僅采用了讓學生課前自學的方式理解每句詞的意思,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三幅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課堂細節幫助學生理解詞句意思。例如,當學生把“興盡晚回舟”中的“興”讀成第一聲時,我就馬上給予糾正,讀準了“興”的聲調是第四聲,學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語文教師帶著學生一起欣賞文學作品時,要帶著學生進入到文字深處,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感悟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我在引導學生找到本詞所描繪的三幅畫面之后,想法設法將學生引入到三幅畫所展示的意境之中。當學生想像了這三幅畫面之后,再巧妙地把這三幅畫面統統歸結于一個“醉”字,引導學生把這三幅畫聯系在一起,由那個“醉”字使學生體會到詞人不僅僅為“美酒”而醉,更為眼前的“美景”而醉,為自己與同行朋友之間的“美情”而醉。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情趣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學生對三幅畫面的意境的感悟很深刻,如果在課堂上能設計一段對此的寫話訓練,效果會更好。
《如夢令》教學反思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是宋朝著名婉約女詞人李清照的佳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歸途中誤入荷花叢中,把棲息的水鳥都嚇飛了。表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這是一首詞,學生對此缺少相關的學習經驗,那怎樣借助學生以往的基礎恰到好處地教學這詞呢?經過反復的琢磨,精心地備課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去攻破:
一、朗讀全詞,讀出韻味。
古詩詞具有一定的音律美,只要恰如其分地把詞的節奏,讀來將會抑揚頓挫,耐人尋味。根據以往讀詩的經驗,對于七言詩學生會讀成二二三的節奏,他們都能讀得游刃有余。可是學生對古詞的朗讀欠缺經驗,不知該如何把握詞的節奏、韻律。那么,通過老師的娓娓范讀就成了學生讀詞的入門了。領讀、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以及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
二、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三、展開想象體悟意境
李清照的《如夢令》向我們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一幅幅流動的畫。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詩文的基礎上,在古曲的縈繞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了許多詩詞中并未提到的物象,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暉當中。李清照時而倚亭而立,與朋友們把酒言歡;時而仰望著天,欣賞落日余暉;時而眺望河面,哼著小曲;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這一切則能不讓學生沉醉?又怎能不讓李清照沉醉呢?這時,教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并美美地讀一讀。讓語文能力的訓練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
四、課外延伸感情升華
在課的后部分,品讀李清照的另一首《如夢令》,體會李清照晚年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愛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孤苦伶仃凄慘的經歷。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詩詞的字里行間都寄托著作者的不一樣的情感,領略中華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認為,本古詩詞教學的難度一點兒不比作文教學的遜色。所以一直都不敢嘗試在公開課上展示古詩詞的教學。但,此次的收獲,讓我敢于挑戰那些所謂難上的課例。
《如夢令》教學建議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是宋朝著名婉約女詞人李清照的佳作。詞人回憶了一次愉快的郊外游的情景,因酒醉在歸途中誤入荷花叢中,把棲息的水鳥都嚇飛了。表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是小學階段極其少數的詞,學生憑借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詞的理解的少之又少的。因此,課前是非常有必要先介紹有關詞的基本知識,諸如什么是詞、什么是詞牌、詞的格調指的是什么,要使學生對詞“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韻”的固定格式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對作者的理解也是相當的重要。往往作者會把此情此感會滲透于詩詞的字里行間,這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詩詞的意境。在初步理解詞的相關知識后,可以進入本詞的教學了。古詩詞的教學,應突出一個“讀”字,為此,在簡要介紹詞人與作詞背景以后以“四讀”來組織《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教學。
教學“第一讀”:力求讀好詞作節奏、停頓,讀得連貫、流利。可以先由教師范讀或聽錄音朗讀,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二至三遍。
“第一讀”之后,師生共同理解詞作中有關詞語的含義,弄懂各句的意思,要使學生真正掌握本詞所寫的內容。為了及時檢測學習效果,可以讓學生先復述后概括本詞內容。然后進入教學“第二讀”。此時的“讀”是在學生對詞作內容掌握之后的讀,可以采取分組讀、男女組接力讀的方式進行。此番“讀”也可以讓學生朗讀二至三遍。
“第二讀”之后,師生共同體會、揣摩詞作的豐富意味。可以提問:詞人為什么“常記”溪亭日暮,沉醉晚歸,迷路驚鷗這樣一件生活事件?只要給予學生啟發和鼓勵,學生定能品味出各種不同的意味來。
此時,創設情境,感情朗讀,感受意境美、音樂美。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訓練重點在朗讀指導上,而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應引導學生感受情境,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古詩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多渠道創設情境,引學生入 “ 境 ” ,通過教師范讀,學生領讀,教師學生講讀,指名朗讀和熟讀成誦,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學生每找出一種答案,教師均予以及時評點、肯定,學生自然倍受鼓舞,積極思維,爭先恐后舉手答題。在興趣盎然的熱情探討中,學生對詞人的內心活動、思想情感有所洞悉,能真切體會到女詞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向往自由的熾烈情懷。于是,進入教學“第三讀”:要求通過自己的朗讀,力求讀出女詞人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這樣讀上一兩遍便有學生自動合上書本朗聲背誦了。
“第四讀”,在學生理解李清照此情此感后,進行課外的延伸,品讀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體會李清照在晚年時,因外族入侵中原,她流亡到南方,再加上自己深愛的丈夫也因病去世,可以說是孤苦伶仃。深深感受到每一首古詩詞的字里行間都寄托著作者的不一樣的情感,領略中華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1
一、對聯引入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如夢令》。上課之前,有的同學光 顧和老師聊天了,有沒有注意到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兩副對聯,請同學讀一讀。
一生讀:大明湖畔趵突泉邊 故居在垂柳深處
漱玉詞中金石錄里 文采有后主遺風
(許多學生舉手想讀)
師:先不念了,誰能猜著,老師為什么要寫這副對聯?
生:因為這副對聯是李清照寫的,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李清照的詞。
師:錯,不是李清照寫的,再猜。
生:右邊描寫的是李清照去玩兒的地方的情景,左邊是描寫李清照的才華的。
師:是李清照的文采,猜的八九不離十了,不是李清照寫的,但是和李清照有關系。昨天我請同學們查資料,看來同學們都沒有查著類似的資料。大明湖、趵突泉是兩處名勝,在山東省的濟南市。大明湖旁、趵突泉邊有李清照的故居,她的故居在垂柳深處。李清照一生寫了許多詞,后人就將她的詞編撰在一部書里,這部書就叫《漱玉詞》。《漱玉詞》是李清照的集子,大家都學過《西江月》,辛棄疾的集子叫《稼軒長短句》。《金石錄》也是一本書,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寫的一本書,它是研究金石的一位專家學者,什么是金石呢?大家猜一猜。
生:奇形怪狀的石頭。
生:還有金子。
師:金,不是指金子,是金屬類的一些東西,如銅質的一些東西。比如說鼎,鼎上或石碑上刻有文字,有些人專門研究這些文字,這些人就叫金石學家,是非常有學問的人。李清照的文采有唐李后主的遺風,后主是誰?有句詞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就是李后主的一句詞。
二、檢查預習結果
1、初步了解
師:下面,我來檢查預習結果。預習的程度:會讀是一種,會背是一種,讀懂了又是一種,你們覺得你們屬于哪一種?
生:會背。
2、請三生板演
師:好。請三個同學到黑板上默寫。我聽說有一個叫高士奇的同學寫字特別好,請你來寫前兩句;另一個女孩寫三、四句,最后兩句由那個男孩來寫。把字寫得大大的,讓大家都能看清楚。
(三生板演,老師的檢查仍在繼續。)
3、和其他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師:我繼續檢查其他同學的預習情況:題目是《如夢令》,詞牌名,誰來告訴老師,詞有什么特點?以前學過詞嗎?
生:學過《清平樂(yuè)》
師:是清平lè還是清平yuè?
生:是yuè,因為詞是在宮里去唱的,樂是樂曲的意思,所以就應該讀yuè。
師:非常準確。詞最早是有曲子的,有譜的。現在有許多詞牌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比如《清平樂》《漁歌子》《水調歌頭》。他說出了詞的一個特點:最早是配樂演唱的。
生:詞分上闕和下闕。
生:詞有詞牌名和題目。
生:詞不是四句,而且每一行的字數不一樣。詩一般都是四句。
師:詩只是四句嗎?
生:還有的八句。
師:詩有的一行七個字,有的一行五個字。詩的要求十分嚴格,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詞有一千多種,格式非常自由。
關于詞我們今天就說到這兒,下面來看這幾位同學寫的情況。
4、檢查三生默寫情況
(師轉身領學生一起檢查同學默寫情況。)
第一句:常記西亭日暮。
生:應該是“溪”,不應是西。
師:為什么是小溪的溪?一會兒要說到。我們繼續看……
第三句:興記晚回舟
“記”應該改為“盡”
師:興讀“xìng”還是“xǐng”?
生:xìng
師:為什么?
生:非常高興。
師:有興致的意思。
第四句:誤入藕花山處
生:“山”應為“深”。
師:“藕”是本課的一個生字,他寫對了。通過檢查我們發現,有的同學雖然會背了,但是沒有注意本課的幾個生字,有幾個字很容易寫錯,如“溪亭”是溪水邊的亭子,而不是西邊方向的亭子,所以不是“西亭”;“暮”是日字底,而不是巾字底,為什么呢?
生:日薄西山。
師:“沉”不要寫成“沈”。把“盡”寫成“記”表明沒有理解詞的意思,一會兒我們再解釋。
三、讀詞質疑
師:下面我要提問第二個問題,因為有的同學說了,這節課我們是帶著任務來的,您一定要多問問題。我可以問問題,你們也可以問我問題。你們都已經預習這首詩了,你讀懂了什么?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不著急舉手,可以認真思考一下,大家打開書,請一同學讀一遍。
(大屏幕出示《如夢令》)
一生讀詞。
另一生再讀。
師:請問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
生:“爭渡”是什么意思?
生:爭取渡過。
師:對不對呢?我們先作為一個問題寫下來。(板書:爭渡)
生:是詞人和鷗鷺爭著渡河。
師:理解完這首詞我們再解答誰的答案對?你可以接著提你的問題,也可以說你讀懂了什么?比如說這首詞寫的是什么?
生:我認為寫的是李清照在溪亭喝酒,喝醉了之后不知歸路,一不小心進入了藕花深處,于是和鷗鷺爭著渡河。
師:這位同學把詞完整地串了一遍,他認為是寫了一件事。說是:有一天到溪邊去玩兒,迷路了,誤入藕花深處這樣一件事。
生:我認為是:坐船到溪邊的亭子里游玩,去了以后喝了些酒,然后醉了,到了晚上不知道怎么回去了,劃著劃著就跑到藕花深處去了,很著急出來,就驚起了一灘鷗鷺。
生:題目為什么叫《如夢令》呢?
師:詞都有詞牌,詞牌就規定了這首詞的格式,比如《西江月》是一種格式,《如夢令》又是一種格式,詞有長有短,“令”是最短的一種詞。剛才同學們都發現了這是寫了一個過程,一件事,現在我們具體來看看,寫了什么樣的一件事情?在這樣的事情中李清照經歷了什么?
四、研討詞意
師:我們先看前兩句,誰說說這兩句的意思?
生:這件事已經過去了,李清照經常記起這件事。她喝醉了,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師:她說了一個非常好的詞的解釋——經常想起這件事,所以說這是一次回憶,不是剛才發生的事。那么,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
生: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在溪邊亭子里的一件事。
師: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在溪邊亭子里他們做了些什么呢?
生:他們在亭子里喝了些酒,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師:是自己喝悶酒嗎?
生:她還可能約了一個或一些朋友,一塊兒游玩,一塊兒喝酒。
師:還可能是什么情況?
生:還可能是去慶祝某件事,比如說得了獎。
師:總之,是在高興地喝酒,游樂。誰來解釋三四句?
生:李清照微醉以后,回家的時間有點晚了,所以她不小心就進入藕花深處了。
師:為什么會不小心進入藕花深處呢?
生:因為她喝酒喝多了。
師:因為“沉醉不知歸路,所以誤入藕花深處。”大家想一想,藕花深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生:藕花就是一些荷花、蓮花,荷花結蓮藕,所以叫藕花,它們很漂亮。
師:有一首詩叫……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師:雖然此時不是映日的荷花,但是無窮碧的荷葉一定給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這也是一處美景,作者玩夠了要回家了,誤入藕花深處去了,之后怎樣呢?誰來說后兩句?
生:之后想渡出來,結果不小心驚起了一灘水鳥。
師:讓我們回到開始的問題:“爭渡”是什么意思?
生:爭先恐后的劃船。
師:東劃劃,西劃劃,爭著劃。還有別的解釋嗎?
生:爭渡就是和誰爭一件什么事?和藕花爭。
師:有的同學說和鷗鷺爭,有的同學說和藕花爭,到底怎么個爭法?
生:非常著急的劃船,就是想劃出來。
師:爭先恐后,都想先劃出來,這時,驚起了一灘鷗鷺,為什么驚起一灘鷗鷺呢?
生:因為水里有鷗鷺。
師:是的,為什么被驚起呢?
生:因為劃著劃著,驚動了水鳥,水鳥比較怕人,所以被驚起來了。
師:還有別的說法嗎?
生:因為他們劃的特別著急,這時候太陽落山,水鳥正在睡覺,他們弄的水波紋或者說弄出來的那種聲音驚動了水鳥。
師:日已薄暮,水鳥都已經休息了,這時,他們劃船的聲音驚起了一灘鷗鷺,多美的景象啊!
生:我還在想剛才的問題,應該是和藕花爭渡,因為前面說“誤入藕花深處”,那些水鳥應該不是在水里睡覺,應該是在荷花深處做窩,荷花的響聲把它們驚醒。
師:誰和藕花爭渡呢?
生:李清照
師: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了,可能枝蔓把小船纏住了,這種理解也非常好。大家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我還有一個問題:剛才大家都認為,李清照喝了點小酒,有些微醉,所以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那么,我們整個讀完詞之后,感覺“沉醉”還有沒有其它的意思?
生:沉醉就是喝的酒特別多,找不著回家的路了。
生:被美景沉醉了,特別喜歡,所以不知道怎么回去了。
五、讀人悟詞
師:你說的是沉醉于美景的意思,這時,李清照的心情怎樣?我們不說了,一起讀出來,自己先練習讀。
生自由練讀。
師:請同學來讀,要讀的比剛才有進步,因為已經了解了整個詩意。
一生讀
師:你覺得你讀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贊嘆美景。
師:沉醉于美景之中,誰再來讀?
一生讀
師:你們聽出了李清照的什么心情?
生:前面是高興,后面是著急。
師:高興又著急,一種興奮的心情。
師:下面,教師配上樂,大家齊讀一遍,老師起頭。
生配樂齊讀
七年級下冊語文 《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7
《如夢令》教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并當堂背誦。
二、教學重難點
目標2
三、德育教育目標
1、競爭意識的培養。
2、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四、教法學法
圈點勾畫法,情景繪畫法,啟發式,討論式。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大家會不會唱《童年》這首歌?(會!)
我們請一位同學起來為大家唱一唱這首歌,好不好?(指名學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這首歌好聽嗎?(好聽!)
對!這首歌非常的動聽,多年來,它不知道打動過多少人的心。特別是那樸實優美的歌詞,讓人回憶起無憂無慮的童年,給人以無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說“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詞卻是情感的載體。”現代是這樣,在古代就更是這樣。這節課,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怎樣用歌詞來表達情感的。
(二)完成目標1
如夢令和我們這篇課文學過的 三首古代詩歌有一點不同,這是一首詞。那么,什么叫做詞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一個內容。(板書目標1)
關于詞的知識,大家可以看到老師上課前發給大家的資料。(多媒體顯示)請同學們迅速的閱讀一下,注意勾畫知識要點,并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什么叫詞牌? 2、詞怎樣進行分類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關詞的一些基本內容之后,我們學了就用,試著用初學的知識來看一看《如夢令》這首詞的詞牌名是什么?它屬于詞中的哪一類呢?
(由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詞牌名如夢令,屬于小令,因為它只有33個字)
(三)完成目標2
下面,我們就具體的來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完成我們本節課的第二個目標(板書目標2)
這第二個目標的完成我們將采取一種比賽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誰學得好,誰學得快。
老師將全班同學分成四個大組,每個大組就是一個代表隊。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將進行三個環節,每個環節中獲勝的代表隊將獲得一面小紅旗,得小紅旗多的代表隊就是最后大贏家。(老師出示準備好的圖表)
1、搶答題.
首先,請大家聽老師范讀一遍課文,在聽的時候請大家注意老師的停頓節奏,并借助課文的注釋和作者的有關知識初步的理解本首詞的內容。聽完之后,請大家搶答下面的問題。注意,除了回答問題之外,還要從課文中找出答題的根據。
①老師配樂范讀
②學生搶答
題目:本首詞的作者是一個怎么樣的人?(著名的女詞人,婉約派的代表)這首詞記敘了一件什么事?(詞人的一次郊游)這件事是發生在詞人寫作的當天嗎?(不是,“常記”)這件事發生在什么季節?(夏天,“藕花深處”)她是一個人去的嗎?(不是,“爭渡”)為什么要爭渡?(“誤入藕花深處”)為什么會誤入?(“沉醉”)既誤入,慢慢劃出來不行嗎?(不行,因為“日暮”)為什么詞人會常想起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③答題最多且正確率最高的隊為勝利者,為該隊加上小紅旗。
2、必答題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錯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處才發覺。盡管這景色迷人,還是急著尋找歸路。怎么渡怎么渡的聲音在靜夜里格外清越,驚動了棲息的沙鷗白鷺,鳴叫起來,撲騰騰飛起來,這時,人聲,鳥聲,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個情趣橫生的意境。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夕陽的余暉,清清的池塘,嬌美的荷花,驚飛的鷗鷺,爭渡的船只……這幅畫面美不美?(美!)原來詞人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這樣一幅美妙的畫面,可惜,我們卻不能親眼目睹。同學們,你們愿不愿意為老師彌補這個遺憾呢?(愿意!)好,請大家拿出你們的紙和筆,將這幅美麗的畫面畫出來,展現給大家看。(配樂范讀)
請每個代表隊的的同學共同討論完成。畫的時候,請注意詞中所提及的事物。(學生作畫,教師指點)
學生完成畫后,由學生自由進行評論,并選出最好的圖畫,為該代表隊加上小紅旗。
(對畫的評價應緊扣詞的內容,并講究畫面的美感.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圖畫)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環境之后,同學們對本首詞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們要完成的是對本首詞的當堂背誦。
在這個環節,老師限時三分鐘,請每位同學背誦本首詞,在背的時候注意節奏和停頓,并在背誦中再一次體會作者的感情。老師會隨機的在每隊抽一位同學代表本隊背誦。
(學生背誦)
教師抽背,并請同學們從熟練程度,背誦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評價,評選出勝利者,并為該代表隊加上小紅旗。
3、選答題
(選擇回答該題的隊,答對加一面旗。答錯扣兩面旗,由一位同學主答,可有一次補充機會。)
古人說:詩言志。意思就是寫詩歌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某種意愿或心境。那么,在這首詞中,作者描繪了這么一種美妙的場景,表達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明確:表達了作者郊游以后無限愉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教師板書)
(四)小結
同學們,現在我們的學習目標已經全部完成,我們的比賽也到此結束。其實今天的勝負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競賽中學到了知識,還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擁有象今天一樣積極進取的精神,永遠保持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那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生活中的大贏家!!
板書:
教學目標:1、了解掌握詞的有關知識。
2、理解領悟本首詞的內容和意境,并當堂背誦。
如夢令
日暮 沉醉 愛生活
誤入藕花深處 余興依依
驚起 鷗鷺 愛自然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