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醉花陰》教案(精選6篇)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篇1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理解“閑愁”的特點,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陰》的抒情藝術;
2.比較閱讀,了解“易安體”的藝術特征,了解李詞多方面的風格美。
教學難點:進入詩境,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緣景明情的鑒賞詩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細節描寫、環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詩詞藝術特征;
2.過程方法目標:誦讀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較中辨情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正確對待閨情詞中的婉約細膩的感情,欣賞其中彰顯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陽剛豪放的一面。
【教學設施】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創設詩境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章有后主遺風”。這個大明湖畔的絕代詞人就是李清照。她,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她的《如夢令》《武陵春》,昨天又請大家預習了《醉花陰》,相信我們對她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以為她是怎樣的人呢?說說你對她的認識。
生答。師小結學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閑適、柔媚、多才多藝、命運多舛是現在同學們對李清照的認識。相信這堂課結束后,你對她的了解會更深入一些。
二、誦讀,感受音韻美
師:詩歌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它的本質在于抒情。請你帶著對這首詩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誦讀。
1.個別朗讀
2.自主評價
3.誦讀提示:讀對節奏,讀出韻腳,讀出情味
4.教師范背
三、思讀:體會意境美
1.師:古人寫詩作詞,講究煉字,在節骨眼處煉得好,使全篇游龍飛動、令人意馳心動從而體現主旨,彰顯情感的,便是“詩眼”或“詞眼”。你認為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
師生討論后明確:愁。
2.作者為什么愁?你了解類似的愁嗎?
師生對話,教師小結:這首詞以愁發篇,一開篇就愁云籠罩,重陽無陽,有高難登,詩興難發,此一愁也;丈夫遠離,獨飲悶酒,此二愁也;秋風颯颯,菊殘人瘦,此三愁也。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三愁聚集一處,于是借酒銷愁,但“借酒銷愁愁更愁”,何況“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呢!因而,“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難免了。(邊總結邊板書)這種愁我們在“不見復關,泣涕漣漣”中感受過,在“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中體味過,在“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遙想過,在“你寂寞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中領略過,甚至我們在戀愛中的哥哥、姐姐落寞的眼神中發現過。這種人性人情之美就是詩歌、也是一切文學作品穿越時空魅力永存并深深打動我們的原因。
溫馨提示:鑒賞古詩詞要發揮想象、借助聯想和類比,調動生活積累,以便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3.選用詞中意象,擬寫下聯:
上聯:愁滿佳節,永晝難熬夜初涼;
參考答案:酒對東籬,西風消魂人空瘦。
4.當堂背誦
四、品讀,領略語言美
1.師:好的詩詞,往往一詞立骨,一語傳神。你認為最能體現這首詞神韻的是哪個詞或哪個句子?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準備:
“永”:即“長”。時近重陽,已白日漸短,作者卻以為長,可見百無聊賴之感,寂寞孤獨之深。
“又”:佳節又至,而人依舊天各一方,可見離別時間之長,令人不堪忍受。
“薄霧濃云”:勾畫出重陽節暗淡陰沉的天氣,烘托出一種沉郁的氣氛。此為環境烘托愁情。
“把酒”:兩人對飲,方有雅趣,可現在花間獨酌,形單影只,那一口口的淡酒,是相思的血淚呀!此為用細節寫愁。
“銷魂”:直抒胸臆,點明刻骨相思。
溫馨提示:讀書切忌在匆忙,涵詠工夫興味長。詩詞鑒賞要注意咬文嚼字,揣摩感情。
2.師:關于這首詞,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穿插課后習題中《醉花陰》的故事,)請問,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請自主賞析“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并交流。
教師準備:以“黃花”自喻,讓人聯想起少婦因思夫而憔悴的面容,即含蓄又富有美感,同時,黃花傲霜的美質,更能烘托出詞人高潔的情懷,意韻豐富。而“瘦”呼應上闋的“愁”,使上下闋由淺入深,渾然一體。而人瘦勝于花瘦,最深摯最含蓄地表達了詞人的離思之重,給人以余韻綿綿、美不勝收之感。
溫馨提示:分析名句從修辭、情感角度闡述,還要有篇的意識。
3.師:離別本關夫妻雙方,為何明誠苦思冥想、廢寢忘食三晝夜寫出來的詩詞卻不及易安三句?
明確:清照重陽獨酌,切身感受,有感而發,明誠則代人立言,難免隔靴搔癢。再加上清照終身未育,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雖然與明誠情投意合,但女人弱勢的地位,清照恐不得不憂,所以她的情感比明誠要復雜得多呀!正如魯迅說:“從血管里噴出的都是血,從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
4.細心的同學或許已經發現,“永晝”難捱,“半夜”涼透,“黃昏”把酒,這時間似乎錯亂,這是為什么?
小結:說明清照思夫并非一時一事,而是常事。錯亂的時間像個小小的窗戶,讓我們看到長久以來郁積在她心頭的相思,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所以,讀詩要從無疑處生疑,才能見人之所未見。在明誠宦游萊州、淄州期間,清照獨居青州,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表達相思愁苦的詩詞,你知道的有哪些?
如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紅耦香殘玉簟秋》
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鳳凰臺上憶吹簫》
溫馨提示:詩詞背誦積累要有整合意識,冰糖葫蘆式的記憶效果更明顯。
5.讀了這些閨情詞,你能感受到李清照詞作的特點嗎?
小結:詞風婉約,多用白描,語言清麗淺近,意境自然渾成,后人謂之“易安體”。
——在在程朱理學盛行的宋代,一女子能如此大膽直白地表達思夫之情,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
溫馨提示:理解詩歌要學會由個性到共性,由個別到一類,以收舉一反三之效果。
五、比讀,鑒賞情感美
1.李清照是寫愁的高手,她筆下的愁因時而異,姿態百出,異彩紛呈但都哀婉動人。其詞集《漱玉詞》收詞40多首,“愁”字竟出現15次,愁詞多至近10首。分析《武陵春》中的愁和這首閨情詞中的愁有何不同?為何不同?
小結:這兩類詞寫于不同時期。李清照一生經歷以宋室南渡為界,前期書香門第給了她良好的文化教養,與趙明誠琴瑟和諧讓她飽嘗幸福,所以此時雖愁,但還有詩酒自娛的閑適,還有暗香盈袖的浪漫,這愁是明麗而纏綿的,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閑適之愁。后期,國家風雨飄搖,丈夫先她而去,她只身一人顛沛流離,漂泊江南,此時正值暮春,斷紅狼籍,徒留塵香,這愁是慘痛而凄絕的,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離亂之愁。離別之怨、相思之苦為南渡前愁詞的基本旋律,《醉花陰》是代表;身世之悲、家國之痛為南渡后愁詞的主題音樂,《武陵春》是典型。解讀詩詞,應學會知人論世。
六、擴讀:明了豐盈美
1.李清照是北宋詞壇婉約詞之宗,然其亦有豪放之作,說說你所知道的李清照豪放風格的詩詞。
2.出示《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及《夏日絕句》,并說說這兩首詩詞給了你這樣的感受。
小結:《夏日絕句》中憂國之念,恢復之志,不下陸游《書憤》,顯示其性格剛烈一面。在《漁家傲》中,詞人通過神奇瑰麗的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廣袤無垠的太空,不顧“路長”“日暮”,在九萬里風的推動下,泠然作海外行。反應了李清照不滿現狀,要求打破沉悶狹小生活空間的愿望。雖然詞中沒有出現象《烏江》詩的直語豪言,但我們能感受到李易安不遜須眉的那份颯爽豪氣,梁啟超就說“此絕似蘇、辛派”。
小結:西諺云,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薔薇。任何一個出色的作家,他都不會只有一種風格。豪放如“大江東去”的東坡者,也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婉約。清照也具有這種剛柔相濟的美。
溫馨提示:要全面了解一個人的詩歌風格,避免以偏概全。
七、學法小結
1.深情誦讀,吟詠詩韻;
2.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3.含英咀華,領略語言;
4.分析手法,以明技巧;
5.知人論世,以明其本。
八、小結課堂
梁衡說,李清照是亂世中的美神。誠哉斯言,清照之美,美在其剛柔相救濟的詩詞,美在其真摯動人的情感,美在其冠絕一時的才情,更美在其大膽追求自我的執著以及面對黑暗的錚錚鐵骨。斯人已沒,而其留風余韻必將澤被后人。
九、作業布置
1.課下搜集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詩詞,運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重點探討其內容、詞風的變化及其原因,寫一篇鑒賞小論文。(選做)
2.幾年前,有教授出書——《莫道不銷魂——楊雨解秘李清照》,聲稱李清照好酒,德行有虧。請你搜集并研究她的和酒有關的詩詞,然后作一回應。(選做)
3.課外閱讀梁衡《亂世中的美神》,加深對李清照的了解。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詞人的人生際遇,體會其"愁"情,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2、解讀詞的意象,感受詞的意境美,把握景與情的關系。
二、重難點
1、解讀詞的意象,把握詞的意境。
2、理解作品中"愁"的內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山,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來命名他們,其中有一個是中國古代女性,她的名字叫李清照。作為一個封建時代女性,這是一種何等的榮耀啊!那她憑什么獲得如此名譽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詞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氣。
2、知人論世: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據宋室南遷為界,分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親是李格非,飽讀詩書,精通儒家經典,進士出身,才學之士。在北宋社會,大戶人家選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進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中了進士后,曾做過山東鄆州的教授(相當于教育局局長)。后來升官,做過太學錄、太學士、太學博士(相當于京師大學堂里擔任教授)得到蘇軾賞識,成為"蘇后四學士"之一。性格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在鄆州時,很清貧,連當地知州都覺得他可憐,勸他私吞,但他不聽;在江西上饒做官,當地有個專門妖言惑眾危言聳聽的道士,有一次,兩個人的車碰見,李格非當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頓,驅逐出境。最后進入宋史人物傳記。
母親是王氏。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時的科舉狀元,先后擔任過翰林學士,吏部尚書(國家人事部部長)、三司使(財務部部長),王氏從小在詩書世家里長大。"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當時的女孩子有著更為寬松自由的環境。古代女孩子應過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待字閨中,專攻女紅的生活。
感受少年時代的詞:《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攤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丈夫:趙明誠。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從小喜歡收集金石字畫文物,其父趙挺之,與李格非是同鄉人,山東,政治上是變法派,與李格非剛好相對,教案《李清照醉花陰教案》。當時流傳這么一個故事,趙明誠和父親說,做了一個夢,請父親解夢: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詞女之夫)剛好宋徽宗上位,采取折中政策,政治矛盾暫趨緩和,故趙明誠與李清照得以結為秦晉之好。這時李18歲,趙21歲。
命運轉變:婚后不久,新舊兩黨又開始爭斗,趙挺之打擊李格非,李清照曾寫援書,但沒得到幫助。李格非被貶回老家。新黨內部爭斗,趙挺之死于京師,趙家也遭受災禍。
后期:靖康事變,北宋滅亡。北方大亂,趙家大多書冊文物被焚,逃難到南方。丈夫病逝。李清照曾經改嫁。一個叫張汝舟的人為騙文物而與她結婚,結果得不到,這次婚姻完全是個騙局。李清照告他虛報舉數,借此離婚。她也因此坐了兩年牢,但獲得眾人幫助,九天后出來了。最后一個人在孤獨中去世。
3、寫作背景
《醉花陰》寫于前期。夫妻倆婚后不久,感情甚篤。后來,趙明誠宦游在外,李清照生活孤寂,對丈夫思念甚深,本詞為相思之作。
4、聽錄音,朗讀,整體感知。
5、整體把握,運用想象,勾勒出你腦中的畫面。(自由發言)
明確:上片重陽思親;下片飲酒賞菊。
6、深入鑒賞。整首詞籠罩著一種氛圍,即"愁"。里面寫了很多景,融入了作者的"愁"情,運用了情景交融。自由選擇詞中的意象分析,如何體現了"愁"?
(1)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薄霧濃云:霧氣不散,猶如心中繪制不散的惆悵;濃濃的云,給人壓抑之感。
永晝:既是真正的白天,也是心靈上的時間,太難熬,太孤單,這一切何時才是盡頭!
瑞腦銷金獸:百無聊賴,沒有人氣,極其凄寂。
(2)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說明分離已不是一兩次。涼:既是身體感受,也是內心寒冷。
(3)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東籬:種有菊花的田圃。語出陶淵明《飲酒》詩:采菊東籬下。后泛指賞菊之處。
李清照非常欣賞陶淵明,其"易安居士"也是出自詩句《歸去來兮辭》:依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把酒:端著酒杯喝酒。
暗香:幽香,指菊花。
重九賞菊,是由來已久的文苑雅事。不過李清照沒有這種興致,到東籬把酒賞菊,完全是為了派遣離愁,盡量酒喝了,菊賞了,袖間還沾帶了撲鼻的幽香,卻更勾引起一腔思緒:過去都有心上人陪著自己,而今卻形只影單,此等良辰美景,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4)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為三句)
有這么一故事,李清照由于思念寄給趙明誠一首詩。趙明誠覺得這詩寫得太好了,自己要"須眉不讓巾幗",寫了五十首詩,其中夾著李的詩,給友人看。友人說,只有三句,就是這三句。這三句有什么美呢?大家談談。
明確:用簾外之黃花之瘦比喻人之形體銷魂,創意極美。古人喜歡用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畫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紅"。李卻以憔悴的"黃花"自指,此為獨創。
人稱"李三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新來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
下片以"愁"為暗線,"東籬把酒"為了排遣離愁,"暗香盈袖"更觸動愁緒,"莫道"提出"銷魂",正是"愁"的表現,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與上片的"愁"相呼應。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7、課外拓展。請學生用剛剛學過的方法分析鑒賞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五、總結: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李清照用清麗的語言,抒發了她對丈夫濃濃的思念,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憂愁而美麗的畫面。而這種愁情,能穿透時空,引起每一個人內心的共鳴。
六、板書設計
上片:愁永晝:薄霧濃云,瑞腦銷金獸--孤獨寂寞
佳節重陽,半夜涼初透--思念難眠
下片:人更瘦:把酒賞菊,暗香銷魂--自憐愁悶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吟誦這首詞,做到借聲傳情。
2、從煉字、煉句的角度,體會本詞的語言美、意境美。
3、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鑒賞詞的一般方法,并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感受李清照婉約的詞風。
2、鑒賞詞人的寫作技巧,體會李清照詞用語精美、淺俗、清新的藝術特色。
3、掌握鑒賞詞的一般方法,并學會運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導入新課:
以郭沫若的一幅對聯導入,讓學生猜一猜對聯中寫的是誰,進而引入新課。
二、知人論世:
讓學生回憶初中學習《如夢令》時對李清照的介紹。
三、整體感知:
(一)讀一讀
1、先讓學生結合注釋看三分鐘,字面意思不懂之處做好標記,學生間互問互答。
2、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這首詞的理解,先自讀三分鐘。
3、點兩位同學來讀,讀完后師生一起點評,最后教師作朗讀指導。
4、聽朗讀帶,讓學生注意朗誦家對本詞節奏的劃分、輕重音的處理等。
5、再給兩分鐘時間,讓學生自讀。
6、點學生來讀,檢查同學們的朗誦水平進否有進步。
(二)找一找
1、這首詞中有哪些意象?(薄霧、濃云、瑞腦、玉枕、紗廚、酒、暗香、西風、黃花)
2、這首詞中有哪些表現情感的詞?(愁、涼、銷魂、瘦)
(三)寫一寫
請從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或幾個意象,根據詞中的意境,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擴寫成一段話。(高考小作文訓練)
四、分析鑒賞
(一)品一品
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品一品,看它好在哪里?
(讓學生自己先把玩品味,然后跟周圍同學交流自己的心得,最后點學生發言。在這期間,教師巡回觀察同學們的交流情況,必要時適當點拔一下。這里是學生的舞臺,教師在這里只是起穿針引線的作用。)
(二)背一背:根據詞上下片的思路,要求學生當堂背誦。
五、課堂小結
知人論世,聯系詞人生平和寫作背景,
把握意象,想象畫面,鑒賞意境美;
反復誦讀,煉字煉句,品味語言美。
六、課外拓展
練一練
一 剪 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請找出這首詞的詞眼。
2、從詞中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句或幾句,進行賞析。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篇4
㈠說教材(地位與作用)
《醉花陰》是人教版必修教材高中第四冊第二單元第七個課題《李清照詞兩首》的*篇。在此之前,我們已經通過對*單元中國古代戲劇的接觸品味了用曲詞和文白相結合的故事表演獨具的藝術趣味,這對我們過渡到此單元宋詞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而對詩詞意境的深度體味也是我們閱讀第三單元現代雜文的基礎,所以,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㈡教學設計:
課題:《醉花陰》
㈢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⑴認知與技能目標
①著重引導學生朗誦,從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陰》詞的詩意情感。達到背誦的目標。
朗誦是一種語言的積累,語感的沉淀,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朗誦過渡到背誦,這也是課后的研討與復習給我們提出的首要要求。
②鑒賞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麗與纏綿,品味其婉約風格的柔美。
《醉花陰》是作者南渡前作品,抒發的是思婦的惆悵,而本課中的另一首《聲聲慢》則是表現其晚年的凄涼。兩相對照,比較閱讀對于我們對李清照整體藝術風格和創作分期的把握更有幫助。
⑵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養成合作探討的習慣,培養其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
⑶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探索李清照作為女性作者寫出內心“戀情”的歷史意義。培養學生正確的感情價值觀,頤養性情。
德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功能,而高一學生多是一些單純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們描述這樣的“閨中戀情”,鑒賞“相思”呢?而愛情雖說都是美好的,學生又如何看待這樣的愛情呢?這必有一個良性的引導和啟迪。
㈣教學設想
教學的重難點
立足于語文教學的新課程標準,在通透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⑴重點:把握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緒,體會詞作情景交融的特點。
只有掌握了文中的各種意象以及作用,才能感受詞中彌漫的愁緒,進而理解本詞作的主題。
⑵難點:如何在“簡單”中體悟出“復雜”來,把握“人性”之美,“詩情”之妙。
愛情對于身處校園的高中生來說無疑是抽象難懂的,學生少有這方面的情感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下面在從教法和學法上仔細研討。
⑶教學方法
①教法
語文是一門培養人的人文素養的重要學科,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和體驗能力,促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素養的人。
考慮到高中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我設計在情景中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結合對詞作的精講,使其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情感經驗結合起來,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對本詞作的認識與體驗。在此過程中,老師也是不可忽視的教學資源,現代化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只要在教師的主導下才能得以實現。教師不僅應該為學生解惑,而且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促使其自主參與到創造性的學習情景中來。基于本詞作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⑴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音頻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化教學的時代要求: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習。
⑵活動探究法: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分語境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信息化教學:帶實際情景的開放的教學,強調協同學習與合作學習。
②學法
現代化教學是自主探索性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特別重視對
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從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讀法,分析歸納法,集體討論法,自主探究法。
⑷教學用具:多媒體
⑸教學課時:1課時
⑹課前預習:朗讀,疑難字詞解釋
中國古代提倡“以意逆志”,對文章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詞表面,因此,將字詞的理解放到預習環節,在課上在由老師適當提點。
㈢教學過程
⑴情景導入:詩人汪國真:思念別人是一種美麗,被人思念是一種幸福。從這一句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思念就像這玫瑰花(圖片展示)一樣溫馨而浪漫,可除此之外,思念還會讓我們感到孤單寂寞,飽嘗離別之苦。常人尚有如此之感,更何況是感情細膩的宋代才女李清照呢?
圖片展示直觀形象,以詩句導入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⑵整體感知:
男女比較誦讀:男女生對“思念之愁”這種微妙感情的體會不同。
老師示范朗讀:旨在幫助學生掌握古詩詞誦讀技巧,如咬字,音調等。
給出“李清照《醉花陰》詩意圖”(圖片1)結合音頻資料:欣賞目的。
⑶互動探索:
①人物形象分析:《醉花陰》里面的李清照是怎樣的一個李清照?
感知人物形象是課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并且,對于詞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分析其形象對于窺探人物內心,理解詞作主題都有重要作用。
探究手段:討論
教師提示信息:“愁”(圖片2)
“愁”是全文的感情基調,要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必須緊握“愁”字分析。
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教師總結:教師是學習幫促者。
②既然全篇都在寫“愁”,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表現她的閨中之愁的?(圖片3)
知其然,也需知其所以然。通過對細節的探尋學習意象的運用,熟悉其高超的表達技巧(不說而說的含蓄之美,事俗而詞雅)進而品語句,品意境。
探究手段:討論
教師提示信息:季節:重陽節,
時間:永晝,半夜,黃昏
細節:愁永晝,銷金獸,把酒
詞中意象:薄霧,濃云,瑞腦,金獸,玉枕,紗櫥,東籬
情景:一個人
教師用散文詩一般的語言描述這種“佳節”,“獨處”的少婦的“閑愁”:啟迪學生關于語言運用的技巧。
小組發言,教師總結
③詞作情感價值探討:李清照有怎樣的“愁”,為何而“愁”?“愁”為什么要如此說出?
探究手段:小組討論
A李清照的“愁”未說明白,是什么?
一個人的孤獨,思念。
B為何要“愁”?
愛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a閨怨詩:學生舉例
中國詩歌的重要傳統,多為男詩人所作:封建社會。李清照沖破桎梏:愛情是人性之至美。
b涉及人性中的愛情,未直接說出:含蓄之美。
少男少女如何認識-討論引導
☆對學生非常規回答的處理:學生可能“胡扯”,“封建”或“過于羞澀”。
但高中生已經在成人的道路之中,語文的使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應當尊重其具個性的想法。
⑷課堂小結:
字詞,朗讀:知識與技能
情感價值觀:一切情感,唯愛為上,任何愛情都是美好的,都是應該被尊重的,也是我們應當畢生追求的。
強化學生在課上對“愛情”形成的正確認識,提高學生“愛”的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
⑸遷移擴展:《醉花陰》與流行歌曲《纖夫的愛》比較:含蓄美;欣賞高雅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⑹教學反思
⑺板書
醉花陰
重陽
永晝黃昏半夜
薄霧濃云
把酒
愁涼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與創作。
2.理解詞中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風格與社會環境、個人遭遇的關系。
4.分析詞中的意象。
一導入新課
古人喜歡用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紅”等,但宋代有位女詞人卻以憔悴的“黃花”自指,同學們知道她是誰嗎?(李清照)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杰出的女詞人。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工于詩詞,長于文賦,精通音律善作詩畫。她那無可比擬的才氣和無比輝煌的詩詞創作令無數須眉汗顏。以前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兩首來?或者說出一兩句?(《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看起來同學們對李清照的詞都相當熟悉。她的詞婉麗清暢、精美絕倫,是詞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她早期的詞作《醉花陰》。(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約派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她的詞在蘇軾、柳永、周邦彥之外別樹一幟,婉約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實感,語言清新自然,流轉如珠,音調優美,故名噪一時,號為“易安體”。
李清照自幼就受過很好的教育,其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史書記載說她:“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李清照十八歲嫁了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婚后,他們過著美滿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趙明誠很晚才出仕,到過萊州、淄州等地任職,李清照便常常以詩詞排遣寂寞,表達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趙明誠南下奔母喪。恰在這時,戰亂爆發,金人攻破洛陽,徽、欽二宗被擄,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難,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趙明誠在江寧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載書十五車過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們藏于家鄉十余間屋中的書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毀。
兩年后,李清照46歲時,趙明誠竟不幸病死。從此她開始了國破、家亡、夫死的悲慘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隨*朝廷到過溫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難,*后又寓居于杭州。這期間,她隨身攜帶的她所珍愛的古銅器、書籍等也相繼遺失或被盜。她孤苦伶仃地度過了悲慘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臨安去世。
三寫作背景
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游宦在外;李清照獨居青州,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李清照的詞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期,
南渡前:內容:閨情、離愁詞風:清麗明快。
南渡后:內容:懷舊、悼亡詞風:凄涼低沉
前期代表作:《如夢令》、《一剪梅》、《醉花陰》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歐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后期代表作:《聲聲慢》、《永遇樂》、《武陵春》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三推進新課
(一)釋題
醉花陰,詞牌名。初見于毛滂《東堂詞》,詞中有“人在翠陰中,欲覓殘春,春在屏風曲。勸君對客杯須覆”,詞牌取義于此。雙調五十二字,上下闋各五句,三仄韻。
(二)朗讀體味
同學們結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詞。注意停頓。
請同學有感情的朗讀。
(三)整體把握
《醉花陰》是一首小令。李清照的詞有個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情與景的交互相融。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個人生活當中極富情味的畫面來寫作,很有生活氣息,情真意切。這首詞也同樣如此。請大家先仔細地閱讀全詞,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誰能用四字短語把它概括出來?
上片重陽思親(板書“重陽思親”)
下片飲酒賞菊(板書“飲酒賞菊”)
(五)鑒賞評價
1有沒有同學能結合課文的注釋,具體說說詞上片的內容呢?注意,學習詩詞要借助聯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樣原文翻譯,可以自由地發揮、補充。
明確薄霧淡淡,陰云濃濃,這漫長的白晝啊,好像永遠沒有盡頭似的,真令人發愁啊。為了消磨這難熬的時光,只好在獸型的香爐當中點起了香料。恰好又碰上了佳節重陽節,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讓“我”更加想念在外的丈夫。秋夜就寢,玉制的枕頭,輕紗作的帳幔,涼氣透骨,真叫人徹夜難眠啊!
2詞人在上片中交代的大致的情形我們已經了解了,大家能不能用一個字來概括作者的感受呢?(愁)
3下面是我們的自主探究時間,請大家按小組討論,緊扣住這個“愁”字,以情景交融為方向,自由選擇詞作中的意象來進行簡要的鑒賞分析。
(1)現在看*句“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誰來分析這一句?
明確:“薄霧”“濃云”,意境凄涼,借景抒發孤寂的愁情。“永晝”,整日,點出愁的長久。這“薄霧濃云”不僅布滿整個天宇,更罩滿詞人心頭。
“瑞腦銷金獸”,既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烘托出了環境的凄寂,更寫出了詞人的百無聊賴的愁情。
(2)好了,第二句“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應該怎么分析呢?
明確:“佳節又重陽”點明時令,也暗示心緒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夜半涼初透”,這種涼,既是身體之涼,更是心里之凄涼,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以佳節團聚反襯獨處之悲。加深了涼意。
(3)上片小結:上片寫秋涼,既寫季節之涼,更寫內心凄涼,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現了丈夫理離家后自己孤獨寂寞的心境。
好了,現在同學們能不能試著把上片背出來呢?(教師檢查背誦)
4我們先對下片作個整體品味,誰來翻譯一下下片的大意?
明確:下片是寫作者在重陽節這天到菊圃飲酒的情形。
這天黃昏之后,愁悶無比的“我”拿起幾杯淡酒,來到東籬的菊圃里。在這里,菊花的香味四處流動,甚至盈滿了“我”的衣袖。景色如此美好,可往日恩愛的丈夫此時卻身在外地,所以別說這景致不讓人相思愁絕,黯然神傷啊。清風吹過黃昏,卷起了門簾,讓人不覺感到一陣微涼。想到剛才把酒相對的黃色菊花,相思銷魂的自己,不是比菊花更消瘦了嗎?
(1)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古人在舊歷九月九日這天,有賞菊飲酒的風習。宋時,此風不衰。所以重九這天,詞人照樣要“東籬把酒”直飲到“黃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滿了衣袖。然而她,卻不禁觸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無法送給遠方的親人,這兩句寫的是佳節依舊,賞菊依舊,但人的情狀卻有所不同了。
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寫的是佳景還是愁景?何以見得?
明確這是寫佳境。但在詞作當中卻起到了“佳景襯哀”的作用。這要聯系寫作背景來分析。重陽是菊花節,菊花正值盛放之時。東籬下的菊花想必開得無比燦爛。黃昏之后,花香四溢,當然更富有情味了。可是對于端著酒杯的作者來說,此時卻只能一人對花獨酌,空想與丈夫在一起時的快樂光陰,所以眼前的美景不但沒有讓她變得快樂,反而更激起她心中無限的思夫之情。黃昏正是令人惆悵之時,更加襯托了作者的愁悶相思。
(2)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黃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與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體態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傳統象征意義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這樣的比喻正比較恰切地反映了當時作者由于離開丈夫而孤獨、愁悶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情感。取義新奇傳神,言情含蓄。
問:這首詞以“愁”字開頭,以“瘦”字結尾,誰來簡單分析一下這個瘦字
人“瘦”很容易理解,但作者認為菊花也是“瘦”的,這自然只是一種感覺,或者說是作者的一種表現手法吧。菊花本身的菊枝瘦細,菊瓣纖長,但仍能在寒風中傲立。以“瘦”來形容是極見神韻的。而詞人因為思夫之情無法排遣,已然形銷骨立,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才會有人不如花的感慨。全詞以“瘦”作結,在人與黃花的比較中寄托了極為深重的相思之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3)下片小結:下片寫黃昏后獨自飲酒的愁緒。
六作業1背誦全詞
2完成課后第二題
3預習《聲聲慢》
李清照《醉花陰》教案 篇6
設計思想
1文本維度。這首詞被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宋詞單元。詞具有很強的節奏感和音樂性,語言富有張力。《醉花陰》彌漫著濃濃的相思,濃濃的愁緒,教師要帶領學生深入品味。
2學生維度。時下的中學生,喜歡閱讀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遠離了文學經典,很難再被一首首古詩詞感動。很難再與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語文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在美麗的古典詩歌家園里徜徉,讓其心靈得以滋養,得以凈化。
3教學理念。依著本真閱讀的理念。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與詩詞語言親密接觸,去感悟詩詞內在的意義和神韻,發現其魅力,獲得恒久的感動。
教學目標
1反復吟詠,體會詞的聲律之美。
2運用聯想和想象,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語言,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與美麗,體悟詞人高雅的品格和非凡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反復誦讀,品味語言,使學生人情入境。
難點:深人品讀詞中的意象,領悟意境。
教學設想
1課型:品味鑒賞課。
2教學方法:誦讀、品評、點撥。
3學習方式:自主發現、自主品味、自主表達。
4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時數1課時
資料鏈接
徐北文主編《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出版社,20xx年第1版)
傅興林《情深調苦意雅技高》(《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陶文鵬《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古典文學知識》,20xx年第3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幻燈片一: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相思。(王維《相思》)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風棲梧》)
你*喜歡哪一句詩?請先讀一讀,然后說一說理由。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幅相思的圖畫,品讀李清照獨守空閨時向遠在山東的丈夫趙明誠寄去的濃濃的相思。
二、活動之一:誦讀——感受韻律之美
1學生自由誦讀。
要求注意字音,注意韻腳,注意節奏。
誦讀提示:
①注意重音。例如“佳節又重陽”中“又”字要重讀。
②注意韻腳。這首詞運用了“晝”“獸”“透”“后”“袖…瘦”等六個仄聲韻,一韻到底,表現出和諧、統一的音樂美。仄聲字短促急迫,從音樂效果看,仄聲韻較沉悶,容易傳達愁苦的情緒。
③注意節奏。例如“有暗香盈袖”為1-2-2式,應讀成“有,暗香,盈袖”。
④注意語調。讀時要緩慢低沉,氣徐聲凝。
2請一位學生誦讀,另一位學生評價。
3再請全班學生靜靜地閱讀。
三、活動之二:品味——體悟情感之美
1了解學生的閱讀感受,可以拈取“愁”這個情感基調。
2學生活動:自主發現、自主品味“愁”的具體表現。
3結合誦讀,品味語言。根據學生自己的發現相機點撥,師生、生生完成對話交流。例如:
①“薄霧濃云”勾畫一種暗淡陰沉的天氣,烘染出一種陰郁的氛圍。也襯托出女詞人煩悶的心緒。“薄霧濃云”,可以說是抒情主人公心境過濾、染色后的景象,也可以說是她心中之愁云慘霧外化所產生的“幻景”。其實,暗淡陰沉的自然景觀與孤獨傷感的情懷已完全融為一體。
②“永”,白晝如此漫長,著實令人發愁!重陽佳節,即農歷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時節,依地理常識看,白晝應是越來越短,怎么會是“永晝”呢?原來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思把它拉長為“永晝”。
③“銷”字寫出香料慢慢燃燒,煙霧緩緩騰起:騰起的又何嘗不是愁、不是苦?!時光悄然流逝,而相思之苦何時有個盡頭!
④“又”字表明與親人離別已久,獨過佳節已非一回。重陽節又是親人團聚、共登高處、飲酒賞菊之時,而“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個“又”字包含多少美麗的回憶,而又包含多少委屈與無奈,傷感與愁苦!也有人認為,“又”字可以理解為“卻又是”,在此處起遞變和加重語氣的作用。索然寡居時,碰上一般性的節日,譬如說端午節,也還罷了,可恰巧遇上重陽節。詞人意在突出這個佳節思親懷人之情的熾烈。
⑤“半夜”和“晝”“黃昏”聯系起來思考,委婉地表達了對丈夫思念之殷切,已達到了每時每刻之地步。
⑥“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何以成為千古名句?“瘦”字又包蘊怎樣的情感?
這三旬一方面暗示自己在離別中的憔悴與期待,另一方面顯示自己的芳華與清品。
有一種版本為“人似黃花瘦”。“比”與“似”孰優孰劣?
答案不求統一,自圓其說即可。“比”,重在程度,超過幾分,意味更勝;“似”,重在物我合一。憐菊即憐人。
引用名家論述(出示幻燈片二):
李清照先是忘了自己,同情于菊花之瘦,次又發現自己之瘦,*后才見出自己之瘦還有過于菊花者,她的生命似早已與菊花化而為一了。(李長之《論李清照》)
結尾一句是*,也是千古名句。人們都公認其言美妙無比。一則,以簾外之黃花與簾內之玉人相比擬映襯,境況類似。形神相似,創意極美;再則,因花瘦而觸及己瘦,請賓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則,用人瘦勝似花瘦,*深至*含蓄地表達了詞人離思之重,與詞旨妙合無間,給人以余韻綿綿,美不勝收之感。(劉乃昌《李清照詞鑒賞》)
4再請學生誦讀。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說:“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是一顆心。”誦讀時,要求學生把自己放進去。
四、活動之三: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1詞主要通過什么抒發愁情的?
“黃花”“黃昏”“酒”“西風”等意象極力傳達相思之愁情。
2播放背景音樂,請學生閉目想象。學生充分想象后,教師隨著背景音樂輕吟此詞。
3師生交流:想象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古代文人的感傷往往通過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去表現。你想到的也許是,薄霧迷蒙,彌散四周,濃云凝重,堆浮天際,一位才女,獨守空房,情思脈脈;也許是,夜半時分,涼意襲人,一位佳人,獨宿紗櫥,孤枕難眠,愁腸百結;也許是,夕陽西下,東籬秋菊,暗香盈袖,一位詞人,形單影只,思夫情弦,再次撥動;也許是,西風卷簾,*清瘦,一位少婦,玉容憔悴,楚楚可憐……
五、活動之四:練筆——表達詩意之美
以“相思”為話題寫一個句子。寫好后讓學生逐一朗讀。形成一首首現代詩。
例句(出示幻燈片三):
相思是風箏,飄飛的你,永遠在我的視線里。
相思是暗夜里那盞不眠的燈,醒亮著寂寞。
相思是眼角悄然流下的紅淚,染紅了西邊的天空。
六、齊背全詞
七、總結(出示幻燈片四)“無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調。元人詞曲往往宗之。”(清代陳廷焯評《醉花陰》)
相思是如此美麗,而又如此凄苦。但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還有多少相思?你如果在現實中體驗不到相思,那么請到《詩經》《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里去尋找吧!
八、教師改詩相贈(出示幻燈片五)
相思
晚來的風搖曳燭影
驚醒了
蜷縮在夢里的冷
北去的雁銜去相思
傷感了多少西風
系在窗欞上的眼神
枯瘦一地的黃花
寂寞了一個人的黃昏
卻盛開著滿野的柔情
九、布置作業
1從課外搜集有關相思的詩詞作品進行賞析。
2將《醉花陰》改寫為一首散文詩或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