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精選10篇)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2、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藝術風格和成就。
2、理解詩歌中星星、靜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義,學習比擬、對比等修辭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3、仿照詩歌結構,開展詩歌寫作的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
2、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設想】:
1、《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詩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2、教讀本文,應簡介“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將這種創作現象與社會整體環境相聯系,為了更好地把握詩歌主旨和詩人的寫作風格提供知識平臺。課文借用了“變奏曲”這一音樂術語,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 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 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用具】:小黑板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板題】:
星星變奏曲
江河
二、介紹朦朧詩: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為代表的——批“*”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朦朧詩孕育于“*”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經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年《詩刊》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三、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在《上海文學》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四、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詩,學生聽讀,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提示:《星星變奏曲》抒情細膩,意境優美。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構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和濃郁的詩意氛圍。朗讀時要感情飽滿,注意音量、語速和詩歌內趨力的和諧。
2、學生參考課本后播音員丁建華所淡的朗讀感受。自由誦讀全詩,體會詩中的情境意蘊。
五、新課講授:
1、詩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復的詩句?提示學生,這些反復的詩句就是結構標志,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詩句之間是否有不同之處。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
2、分析:“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
明確:“如果……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詩節是肯定結構,而后一詩節是否定結構。
3、請學生劃出詩歌中出現的物象,提醒學生注意這些物象的不同。
明確: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睡蓮、螢火蟲、春天、鳥、白丁香、寒冷、苦難的詩、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學生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明確:“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明確:“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明確:“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課堂小結】:
這首詩歌含蓄朦朧,意境優美。詩人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內涵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內涵,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關于“星星的詩句”導入
回憶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紹和朦朧詩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于“*”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三、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叵氚狄谷缗偷哪甏娙藘A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四、請大家朗讀,要求:
。1)讀準音。
。2)體會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情基調是滿懷希望的。朗讀語調是深沉的。
顫(chàn)動閃爍(shuò)朦朧(ménglóng)覆(fù)蓋
疲倦(píjuàn)靜謐(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難凝望(níng)
五、再讀:把握意象,讀懂詩歌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溫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六、具體體會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假設的句子“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這首詩是借用此術語來說的,具體特征有以下兩點:
、僭姷纳舷聝晒澖Y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
②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
第二課時
七、自讀
1、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黑暗籠罩大地,詩人向往光明世界。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
第二節: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誰不喜歡
。ǚ穸ǎǹ隙ǎ
2、請從一、二節詩句的語氣、內容、意境三個方面說說詩歌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第一節和第二節用了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語氣已從肯定變為否定;內容又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意境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八、小結
1、主旨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堅定的希望。
2、結構示意圖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3、具有朦朧詩的語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辭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使得詩歌含蓄朦朧。
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象征中的象征體都是具體的,被象征的本體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通常都是具體的。
象征著眼于全文構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層次,是一種表現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辭手法。
九、探究
1、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十、作業處理: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如果我是一張白紙
我會讓人們在我身上記事、算題
如果我是一根蠟燭
我會默默給人們帶來光亮
誰不愿意呼吸新鮮的空氣
誰不愿意沐浴溫暖的陽光
誰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誰不愿意擁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類肆意的破壞
使這一切都變成了虛幻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教學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作業設計:1、分析《帆》的意象。2、仿寫。(見練習)
板書設計: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
1、重點是理解詩中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及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難點是“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
引入及討論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四、問題研究
。ㄒ唬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二)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ㄈ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2、掌握本課10個重點生字的音、形,理解本課重點詞語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義,學會珍惜美好生活。
教學教程: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2分鐘)
朦朧詩: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
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這首詩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
《星星變奏曲》是江河寫的一首朦朧詩。朦朧詩有一個很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在本詩中,作者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樣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_光明,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黑夜中閃現的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節組成,每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二、檢查預習,雙基訓練。(5分鐘)(學生課前完成,上課時小組互評。)
1、重點字識記。
靜謐 憧 憬 劫 難 閃爍
m 足珍貴 nng 望 寂m f 蓋 凍jiāng
2、重點詞語掌握。
靜謐: 憧憬: 劫難:
3、文學知識。
本詩作者是 ,作品選自 。*
三、合作探究,理解品味(30分鐘)(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小組研討、學生展示。)
(一)有情感地朗讀本首詩。
(二)學生讀文探究,思考、討論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答: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答:
3、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答:
4、朦朧詩有一個很突出的藝術特點就是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在本詩中,作者用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的物象有哪些,用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又有哪些?這種物象的運用在寫作中對詩歌思想感情的表達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5、“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答:
6、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答:
7、試著在自己的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總結概括這首詩的主題(結合課文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關于本詩的寫作背景)
答:
四、課堂小結(3分鐘)(教師或學生總結。)
五、反復朗誦。(7分鐘)(學生朗讀,小組進行朗讀比賽展示。)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通過誦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4.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
5.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設想
教學活動應強化誦讀,在熟讀過程中,揣揣摩語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對于形象的豐富的理解,可引導學生合作研究,鼓勵有創意的個性化闡發。以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江河的《星星變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
引導學生在熟讀中揣摩詩歌語言的意蘊和情味。領會“星星”的象征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
從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聯想想象法全詩運用象征手法,圍繞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學習這首抒情詩,要創設氛圍激活學生思維,借助對形象的感悟,把握豐富,深人體會詩中的思想情。
3.討論探究法如對“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導學生活躍研討,提高審美意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由關于“星星的詩句”導入
回憶詩句,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介紹和朦朧詩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1980年發表*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朦朧詩孕育于“*”時期的“地下文學”。它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顧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和隱喻性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
三、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80年,也是詩人首次發表的詩作。詩人經歷了惡夢一樣的“*”十年,目睹了專職的殘酷和人情親情的被毀滅,因此對“*”時代的黑暗進行揭露和反抗;叵氚狄谷缗偷哪甏,詩人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因此寫下了此詩,寄托了詩人美好的夢,也表達了詩人的苦悶與迷惘,這是詩人思考歷史、人和現實的表現。
四、請大家朗讀,要求:
(1)讀準音。
(2)體會朗讀節奏與朗讀時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情基調是滿懷希望的。朗讀語調是深沉的。
顫(chàn)動閃爍(shuò)朦朧(ménglóng)覆(fù)蓋
疲倦(píjuàn)靜謐(mì)憧憬(chōngjng)劫(jié)難凝望(níng)
五、再讀:把握意象,讀懂詩歌
意象: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
意境:甜蜜、溫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
對美好理想熱烈向往
意象:夜、冰雪、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
意境:凄苦、寒冷、孤寂、壓抑的黑暗現實。
對冷酷現實強烈否定
六、具體體會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
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異同點?
都用假設的句子“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都表達了現實中掙扎而向往光明、溫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節正面表達這種企盼,第二節是從反面表達這種希望。
3、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變奏曲是音樂術語。這首詩是借用此術語來說的,具體特征有以下兩點:
、僭姷纳舷聝晒澖Y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
②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
第二課時
七、自讀
1、括兩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黑暗籠罩大地,詩人向往光明世界。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不愿意…誰不愿意…誰不喜歡
第二節:否定現實世界,決心追求光明
誰還需要…誰還會…誰愿意…誰愿意…誰不喜歡
(否定)(肯定)
2、請從一、二節詩句的語氣、內容、意境三個方面說說詩歌是怎樣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第一節和第二節用了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句子的語氣已從肯定變為否定;內容又對光明的向往轉為對現實的否定;意境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系
八、小結
1、主旨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自己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堅定的希望。
2、結構示意圖
主要意象:星星(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3、具有朦朧詩的語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辭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使得詩歌含蓄朦朧。
象征和比喻的區別:
象征中的象征體都是具體的,被象征的本體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通常都是具體的。
象征著眼于全文構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層次,是一種表現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辭手法。
九、探究
1、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第二節,思考:
(1)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十、作業處理: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如果我是一張白紙
我會讓人們在我身上記事、算題
如果我是一根蠟燭
我會默默給人們帶來光亮
誰不愿意呼吸新鮮的空氣
誰不愿意沐浴溫暖的陽光
誰不愿意吮吸甘甜的雨露
誰不愿意擁有美好的生活
可是,人類肆意的破壞
使這一切都變成了虛幻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2.揣摩語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3.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學重點:
1、通過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主題思想。
2、理清詩歌結構特色,賞析詩中精妙的修辭。
教學難點:
1、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語言美,領悟修辭下蘊含的豐富內涵。
教學方法:
說——悟——練,三步一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以“說”導入:以學生個性化的“說”引入新課。
1、課前讓學生針對《星星變奏曲》自主找一個話題,搜集相關資料并加以整合。
2、學生上講臺“說”:①簡介朦朧詩(特點、產生背景)②什么是變奏曲?③談談星星的天文知識。④朗讀一首與星星有關的詩歌。
3、揭題:同學們,讀好的文字是一種享受,讀美的詩歌更是一種熏陶。詩歌與詩人之間有著最密切的關系,因為詩能傳情。詩人江河作為朦朧詩派代表詩人,在那特殊的年代——*時期。對現實進行了反思,傾訴著自己質樸的愿望,F在,讓我們細細品味這首《星星變奏曲》。(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堂上的“說”不能漫無邊際,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詩歌《星星變奏曲》,朦朧詩概念,變奏曲的認識對理解詩歌背景,理清詩歌構思特點是有必要意義的,所以要讓學生課前弄明白;同時,星星知識的補充,有關星星的其它詩篇的的閱讀對課堂解決重點意象和主題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聯系講課內容之余,提高學生“說”的自主性和“說”的表達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本文自主閱讀的狀態。
二、讀中悟學
(一)、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學生齊讀
理清結構:
第一節
(前4行):
。ê12行):
第二節
。ㄇ4行):
。5至12行):
(后4行):
。ǘ㈩I悟角度:析主題,賞語言
【析主題】:老師設計兩個層遞式的問題,領悟詩中星星的象征意義。
1、體會詩句中的意象——老師對意象進行解釋闡述
。1)詩中出現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
星星、詩、蜜蜂、柔軟的晚上、湖、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凍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飄動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題難度層面較小,主在讓學生先在判斷上對認識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義:
每個字都是一顆星:
象星星落滿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W生聯系具體語句發表見解,教師適當點撥)
明確:“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出現次數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單獨依存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體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義及作用。
領悟
感悟我讀,這句話象征
表達詩人情感。
設計意圖:領悟部分的設計是讓學生明確解讀意象之象征意義的方法:“星星”指代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讓學生懂得通過詩歌意象作用來感知詩人情感,從而達到了解主題的地步。如:我讀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螢火蟲和星星在睡蓮叢中游動,這句活象征著一個安寧平靜的世界,表達詩人對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環節主要以課堂合作的形式,通過“星星”這個意象特點來領悟象征意義,最后用意象方法,通過個性化的閱讀感悟,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賞語言】:
1、找出詩歌結構、形式的特點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主要然讓學生比較上下兩節詩的形式,絕大多數同學能找出來。
如果……如果……
誰不愿意……誰愿意……
溫情、浪漫————寒冷、殘酷
對比
2、結合構思的特點,說說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此題難度系數稍微增加,主要讓學生結合“音樂變奏曲”的特點來認識詩歌結構相稱,意境變化的特點,回應題目為什么叫《星星變奏曲》。
設計意圖:這一問題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能從詩中找出“如果……誰不愿意……”與“如果……誰愿意……”這兩個句式,欣賞詩歌詩節對稱,意境對比的手法。課后再學會仿寫。
修辭特點:
選出兩則例題,進行分析闡述,讓學生從中領悟修辭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星星為什么會顫抖?
這句話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心靈的寒冷孤寂,表達詩人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在晴朗而平靜的夜間,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接著,讓學生從中領悟解答修辭的分析層次。
領悟比喻、反復、類比、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描繪了生動的意象,能營造優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語言,也傳遞了作者的情感。
設計意圖: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在典型例題的示范下,讓學生能準確地判斷修辭,并對修辭作用能夠從象征意義——反映的情感作逐層分析。能夠讓學生的思維由課內走出課外,從而學到語文的學問而不僅僅是《星星變奏曲》的知識。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礎上進行實戰演練。
三、課堂演練
(1)“柔軟得像一片湖”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2)體會加點字詞的表達作用
一年又一年/總寫苦難的詩
這一過程,老師選派2名學生上黑板做題,其余學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讓下面的同學仔細審視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斷其對與錯,而是從答案中獲取啟發,完善自己的答案,進而對黑板上的答案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主要讓學生在悟的基礎上有實戰的演練。動腦還要有適當的動手,才能真正將知識落到實處,才能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實時的反饋。演練過程中,如何理解如何運用都帶著學生個性化的感知,不應以教師的思維習慣代替學生的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所以,在練習完成的時候,老師并不急于為學生定奪對與錯,而是讓學生去審視黑板上的答案,從中得出啟發與借鑒,進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做題方法。
四、小結(板書)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語言:變奏曲式的構思;精妙的修辭。
作業:
【同步閱讀】
一、課內精彩語段閱讀
如果大地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光明
誰還需要星星,誰還會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燒
尋找星星點點的希望
誰愿意
一年又一年
總寫苦難的詩
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誰愿意,看著夜晚凍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誰不喜歡飄動的旗子,喜歡火
涌出金黃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時候—升起
去照亮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1、這節詩中描繪了哪些意象?說說這些意象的特點,并想想從這些意象中我們可以聯想到什么?
2、“寂寞地燃燒”意味著什么?
3、詩的最后四行,用“誰不喜歡……”的句式,著重表現什么?
4、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帕私怆鼥V詩及其審美特征。
、聘兄娭小靶切恰钡男蜗。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耪b讀,體會詩歌的情景、意蘊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歌主旨。
、拼φZ言,品味詩句的豐富內涵。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時代脈搏,體味生活的美好,激發學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了解朦朧詩的審美特征;品詩句內涵,悟詩歌的意象和主題。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理解詩歌所寄托的詩人的理想和信念。
課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點撥法聯想想象法
學法指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題解與導入
回憶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寫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于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后期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仿佛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后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師:請同學們讀提示框里的文字,說說獲取的重要提示是什么。(請三四位學生表達)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韻律、情感和詩意。
1、師:(根據生前面表達贊賞性評價引入)那么接下來我們在閱讀提示的指導下一起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從整體上感知詩歌。
2、請同學們朗讀自己認為讀得最棒的部分。
問:你能說說為什么這樣處理嗎?
學生讀的句子可能有:
1)“誰…叢中游動”→讀出柔軟的味道和溫馨的氣氛。
2)“誰…太陽照不到的地方”→是全詩的結尾,應該也是感情抒發的*,要讀的鏗鏘用力,才能夠鼓舞大家。…
教師點撥:
同學們談了局部處理朗讀技巧,老師認為從整體把握的話,全詩的第一節朗讀處理建議要輕柔甜美一些,第二節要沉重悲憤、鏗鏘用力。你們根據老師的提示自由地朗讀一遍,檢測老師的設計是否合理。
師問:那么美好的事物組合了一個怎樣的世界?那么多不美好的事物組合了一個怎樣的世界?
→幸福溫馨的理想設世界;黑暗壓抑的現實世界。
小結:其實詩中刻畫的一個又一個事物,在詩歌賞析中有一個專用詞語--意象。意象,簡單地說就是浸染或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是主觀情理和客觀形象的融合。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第一節開頭進行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比喻及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朗讀時要輕柔甜美。第二節開頭也進行三次反問,也是各引出一系列陰冷的意象,寫的是陰暗冷酷,壓抑苦難的現實世界,朗讀時要沉重悲憤、鏗鏘用力。我們再齊讀一遍,注意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一個個鮮明的意象。
四、作業:
星星這個意象在詩中反復詠嘆,共出現九次之多。請同學們思考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板書設計:
星星
溫馨美好←----------------------△---------------→陰冷嚴酷
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第二課時
課時重點:品味星星的象征含義;尋找品析詩中的精彩語句。
一、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征著光明,象征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ǘ加谩叭绻-----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
二、研讀詩歌,理解詩意
1、這首詩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愿意”和“誰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三、品讀詩歌,揣摩語言
反復朗讀“誰不愿意……”至“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體會詩中描寫的情境,探究下列問題。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四、拓展延伸
試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企盼。
提示:注意詩歌的語言形式與內容表達的聯系,并在鑒賞的基礎上仿用詩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達同樣的情感。
五、布置作業:練習冊習題。
板書設計:
星星變奏曲
江河
主要意象:星星
。ㄏ笳鞴饷鳌⑾蛲妥非蟮睦硐耄
情境:溫馨美好---->寒冷嚴酷
主題與變奏
內容:向往光明---->否定現實
九年級上冊語文《星星變奏曲》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理解詩人對現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2.體會詩人經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二、作者簡介及朦朧詩的解說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設置情境,激發興趣理解課文內容。合作學習,透過詩歌意象,結合自己的體會,理解詩歌中的意境。結合自己對這首詩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朦朧詩派的語言特色。
教學互動內容 設計意圖
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四、歸納本詩的主題
五、課堂練習:
1.寫出下面加點字的拼音。顫動閃爍朦朧覆蓋疲倦2.下面詩句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它們的作用是什么?(1)誰不愿意,有一個柔軟的晚上,柔軟得像一片湖。(2)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3)誰愿意,總寫苦難的詩,每一首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像冰雪覆蓋在心頭。
3.詩歌中描寫了兩種情境,你能夠說出來嗎?滲透思想教育。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教學小結:引導學生總結,明確本節課的學習要點。
作業設計:1、分析《帆》的意象。2、仿寫。(見練習)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