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上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精選3篇)
高一語文上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標“進一步提高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培養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的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
⑴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表達交流能力。
⑵學會“寫人凸顯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⑴感知偉人的人格魅力。
⑵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文章題為記一次演講,好像是記事,其實是寫人,通過寫一次演講的情景來表現梁任公的一些特點,并表達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所以品文和品人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所謂品文就是品賞文章。所謂品人就是品評人物。
品文是從教書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以培養學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
品人是從育人的角度觀照這篇文章,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以對學生的心靈進行熏陶,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評價標準】
只要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如下方面有一點收獲,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并作出適時的恰當的評價。
如:能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與人合作、共同探究;會分析、能概括;能交流、善表達等。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可能問題及預案
一、導入新課(競猜題:猜猜他是誰?)
1、他是廣東新會人。
2、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維新派的領袖和學者。
4、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詩經》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今天我們就要走近這位極具人格魅力的偉大人物──梁啟超。
二、課文分析(品文與品人)
問題設計:
梁實秋是名人,他以創作散文小品著稱。今天,我們要把他頭上的光環拿下來,就當這篇文章是平常人──你,我,他寫的,大家試著批改他的文章,給它寫評語,作旁注。
教師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并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明事知理
啟發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步驟:
1、學生與作品作者交流: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2、生生、師生交流:讓學生帶著獨立思考后的結果,在小組內互相交流,展開討論,最后拿出小組的意見;
3、生生、師生交流:成果展示,由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就某一個問題闡述本組觀點,以求最終解決問題。
能夠通過本課的學習,積極思考,悟出其中所蘊含的事理。
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激發學生崇敬之情及閱讀興趣。
學會分析與概括,學會表達與交流,并賞析文章寫人的技巧
讓學生明事知理。
學生對答案是否有統一標準,可能會有疑慮。此時教師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自己的新見,以實現閱讀的個性化目標。但要強調一點:任何觀點的背后,都得有論據作為支撐,你得自圓其說。
學生的感悟可能會有很多,應該鼓勵學生積極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作業布置】
片段作文練習:
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結合寫作第三單元:“寫人要凸顯個性”,任選一題作文。
1、從肖像、語言或神態等方面對班上同學進行刻畫。
2、模仿寫作:記××老師的一次講課。
(設計目的與思想:能力的遷移,將課內所學知識與技能作課外的延伸與拓展。)
【板書設計】
品文:即品賞文章。重在賞析文章的寫人技巧。
品人:即品評人物。重在關注人物的性格、品質。
高一語文上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運用旁批方法,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記敘文中寫人的寫作方法
2、過程與方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并學習梁啟超先生的真性情與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運用旁批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畫的方法
2、對《箜篌引》、《桃花扇》、杜詩作適當補充講解
三、教學方法
賞析、合作研討、探究、練筆
四、設計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五、課前準備
事先印發導學案,設計預習問題,以及課文相關資料鏈接,包括《箜篌引》備注,《桃花扇》簡介,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清末時有一位十歲的少年,一天隨父親到朋友家做客。一進家門,他便被院里一株蓓蕾的杏樹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了一枝,遮掩在寬大的袖筒里。誰知,他的這一微妙之舉,恰恰被父親和朋友的家人看在眼里。他的父親教子甚嚴,但又不好當面開口,便匆匆走進客廳安然落座了。父親總為兒子這件事惴惴不安,一心想不露聲色地訓示兒子一番。筵席開始了,父親靈機一動,便當眾對少年說:“開宴前,我先出一上聯,如能對好,方可舉杯,否則,只能為長輩斟酒沏茶,不準落座。”少年不知父親的用意,毫無思想準備,但憑腹中的才學,自信不會出丑,于是滿口答應下來。父親略加思索,作出上聯:“袖里籠花,小子暗藏春色”。這少年聽后一驚,恍然大悟,但也未顯失色,隨口對來:“堂前懸鏡,大人明察秋毫”。對聯一經出口,堂前喝彩不已。父親早忘了那件不體面的趣事,他被兒子那字字珠璣、音韻鏗鏘、對仗工穩的下聯陶醉了。這個少年后來成為了中國歷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那么,同學們猜一猜,這個少年是誰呢?他就是--梁啟超,是我們今天所學課文的主人公。
(設計意圖:此導入能夠引發學生興趣,了解梁啟超其人。)
二、自學檢查
1、字音字詞檢查(見《導學案》,教師ppt展示)
2、解題,并提問:對于本篇文章主人公,你了解多少?
明確: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創辦中國近代第一本新文學雜志《新小說》。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等,總約千萬余字,合編為《飲冰室文集》。中國歷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
(設計意圖:此環節在于檢查學生預習,做好基礎落實,進一步引導學生走入文本)
三、自主研習
文中對梁啟超及其這次演講做了哪些描述,畫出描寫的句子,仿照課后習題一,做旁批。然后分析梁啟超的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語言。
正面描寫:肖像,神態,語言,動作(細節)描寫
側面描寫:聽講者的感受和表現
梁啟超的個性特點:謙虛、自負、風趣、沉著有力、洪亮激亢、聲情并茂、文采出眾、技巧純熟、博聞強記
四、合作探究
1、結合印發的資料,說說作者在文中引用的三處材料有何用意?
明確:
引用《箜篌引》的用意:
梁啟超是一個“過渡時代”的英雄,這個時代險象環生,他卻用他的行動去實踐愛國救國的理想,歷盡滄桑仍近似瘋狂滴執著于信念的梁啟超,不正是那個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變法洪流,踏上救國道路,飽嘗艱辛,卻義不容辭,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許就是梁啟超執著前行的真情寫照吧!
引用《桃花扇》的用意:
這個悲劇中藏著梁啟超的身影,含著他的悲苦,他就如同左良玉,幾十年憂國如病,以天下為己任,卻未能實現理想,同僚或死或逃,而推行變法的光緒皇帝死于非命,獨殉了社稷蒼生。這位一輩子都在探求中國富強之路的“行者”,演講到這一段時,心中蓄積的巨痛如潰堤洪水,噴涌而出,終于“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引用杜甫詩用意:
救國于危難之中是中國讀書人自以為的本分之責,當他高聲誦讀杜詩時,他的情感也遙接千年前的杜甫,為“官軍”收復失地而喜淚滿衣,所以他“張口大笑”了。
此三則材料都體現梁啟超一生“愛國救國”的理想。
2、歸納:梁啟超先生的形象
梁啟超是一個才華橫溢、博聞強識、風趣幽默、謙遜自負、穩健瀟灑、有熱心腸的愛國學者形象。
(設計意圖:加強印象,學會人物形象分析,為高考現代文閱讀分析人物做鋪墊)
3、進一步感受梁啟超的愛國情懷,誦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節選)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可暢所欲言,教師結合實際正確引導,讓學生對梁啟超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誦讀部分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小結:
規律總結--本文在寫人方面的獨特寫法:
抓住細節
突出個性
正側結合
六、課堂反饋
請模仿本文寫人手法描寫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人。要求:
1.抓住細節,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3.不出現姓名;
4.完成后由各小組推薦,本人朗讀,由聽眾辨別是誰,看誰寫得最像。
(設計意圖:讓學生活學活用,既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也能鞏固寫人手法的運用)
七、作業布置:
課外閱讀梁實秋的《雅舍》。
高一語文上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篇3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2、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學習演講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文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
難點: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教學設想
1、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2、從課外搜集梁啟超事跡,讓學生講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練習給課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理應進行的一項專門的基本訓練。本課在練習當中設了一道作旁注的題,是一種引導,以后每學一課都照此辦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呢,先請同學們拿出一支筆,一張紙。今天上課之前呢,先讓同學們做個知識競猜題。請根據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
①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6歲時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②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③他是廣東新會人。④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同學們都有答案了嗎?是的,他就是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主人公――梁啟超。
那說起梁啟超,想來同學們對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時候歷史書上見過他的名字,我們學《再別康橋》的時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敵”梁思成是他的兒子。那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梁啟超有哪些事跡啊?(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康梁)。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赴北京參加會試,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變法后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文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后,以立憲黨為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反袁;后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時期,反對“*孔家店”的口號。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學等。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從歷史書上,我們知道,梁啟超是個叱咤政壇的人。但同學們知道嗎?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學于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回國后,曾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臺灣省立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原名:梁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作品:《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并思考:
1、齊讀生字詞:戊(wù)戌(xū)叱咤(zhà)蒞(lì)臨
迥(jiǒng)異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
酣(hān)暢薊(jì)北
2、文章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音容笑貌學者風度
3、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為什么梁啟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參照課后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
板書如下: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形
梁步履穩健神
任氣質風神瀟灑(瀟灑自信)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備
演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
講聲音:沉著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穩睿智)
特內容:豐富有趣,旁征博引(博聞強識學識豐富)
點動作:成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灑脫)
表情:狂笑太息痛哭(酣暢淋漓感情豐沛)
總結梁任公的形象:撇開政壇上的梁任公不說,在文壇上,梁任公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睿智瀟灑,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點的?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說,而是具體化為各種表現,在細節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之概括為: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致,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
5、如何品味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
——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傳神。可以分兩層:前一層寫身材、肖像、衣著,后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點,又略有夸飾。“風神瀟灑”“光芒四射”就是夸飾,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贊美之情。
6、本文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敘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梁的敬仰、欣賞、贊美之情是怎樣抒發的?
①直接表達
A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
B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強烈多少倍。
C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
A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B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C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達
A描寫外貌,著重于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純粹是動作描寫,但讀者仍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標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的輩分稱呼梁,已是一種尊敬和愛戴。
四、重點研讀
(一)第四自然段
讓學生模仿這極富個性的開場白,并借機向同學們講一些演講知識:
從演講內容上說要注意文章結構、論點、論據及其構思要新穎,在論述過程中能旁征博引,適當增加一些其他因素如手勢,或者其他恰當的肢體動作來為演講增色,此外還要注意語速、語音、詞匯和表情。具體說來可以分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主題
1、主題鮮明,思想性強
2、聯系實際,貼近生活
3、思維敏捷,邏輯性強
語言表達
1、語言優美,準確簡明
2、抑揚頓挫,鏗鏘有力
3、表達流暢,口齒清晰
4、普通話標準
藝術表現
1、富有*,感染力強
2、精神飽滿,表情自然
3、肢體語言使用恰當
演講效果
1、觀眾反應好
2、氣質、形象、著裝
3、時間掌握好
(二)第五自然段
①樂府詩《箜篌引》: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耐公何。
古今注: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甚凄愴,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一年夏天,下了一夜的暴雨。早晨,霍里子高來到渡口,看到河水暴漲,河面上籠罩著一層蒙蒙水氣。他想,今天不會有人渡河了。他剛要轉身回家,忽聽遠處傳來一陣叫喊聲……
霍里子高抬眼望去,看見一個老人,披散著滿頭白發,手舞足蹈,瘋瘋癲癲,提著一把大酒壺,向著急湍的河流一路狂奔而來。老人一邊狂跑,一邊提壺喝酒,有幾次差點摔倒,也不知是有瘋癲病還是喝醉了?
霍里子高想阻攔已經來不及了,眼看那老人就要沖進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著箜篌,跌跌撞撞地追趕著,高聲呼叫著:不要下河!不要下河!然而,一切都晚了,瘋癲的老人終于沖進河里,頃刻就被咆哮的河水吞沒了。
那位妻子趕到河邊,怔怔地望著河水,欲哭無淚。她抱起箜篌,邊彈邊唱: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
當奈公何!
聲音悲哀凄愴,一曲唱罷,也跳進水里,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麗玉述說了這段故事,麗玉早已是淚流滿面。她彈拔箜篌把曲子和歌聲記錄下來。
從此以后,人們經常看到一對夫婦,在老人落水的地方彈撥箜篌而歌:“公無渡河,公竟渡河……”過往的人們聽到這悲傷的旋律和歌聲,無不吞聲落淚。這首歌曲名字就叫《箜篌引》。
失去心智的男人,極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嗚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飾,通過婦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來。使人看過以后有一種無名的傷感,久久不能散去。泯泯中能感受到那人生的無奈。男人自己過不去自己這道坎,緣何癲狂以至投河?女人過不去感情這道坎,因何悲歌而徇情?
(三)第八自然段
《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是孔子的64代孫,他和《長生殿》的作者洪晟被合稱為“南洪北孔”,他倆是清代劇壇上的一對雙子星座。《桃花扇》的內容是借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再適當地向學生介紹桃花扇的來歷“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權*者也;權*者,魏閹之余孽也;余孽者,近聲色,羅貨利,結黨復仇,隳三百年之基業者也。”
五、課堂小結
作者從細微處著筆,通過對梁任公的言談舉止的描寫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博聞強識、幽默、睿智的學者形象,使我們對學者的梁啟超先生多了份了解,多了份崇敬之情;并從作者身上學習到了如何展示人物性格特點的寫作手法及從梁任公那學習到了如何演講的有效方法。
六、布置作業
1、朗誦課文,從中完成課后習題。
2、結合課堂上老師講的演講技巧,找一篇文章進行實踐。
3、預習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