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水鄉茶居》 教案設計(精選6篇)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水鄉茶居》 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魅力。
2.體會散文的特點,以及本文以小見大的寫法。
3.從飲茶品茶的生活習俗中尋覓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見課文下方注音的字
【詞語積累】
古樸雅致 小巧玲瓏 小道消息 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蠟
【課文分析】
本文寫水鄉茶居在新時代的變化和水鄉人的“嘆”茶,從飲茶品茶這一流傳久遠的生活習俗中尋覓到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寫水鄉茶居的外在變化。
首先將水鄉茶居與城市茶樓作一對比,以見其小。然后與舊時茶居作對比:一比茶居建筑的變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二比茶居名字的變化,現在“講斯文”,用“雅號”;三是茶居設備和品茶食品的變化,現時“越來越講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寫水鄉人“嘆”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總說水鄉人把飲茶作為一種享受。
然后,分兩層意思:一寫他們邊“嘆”茶邊欣賞美景,品味生活;二寫他們邊“嘆”茶邊談論,“釀”出生活的詩來。
最后,以月下“嘆”茶,使人“漸醉”收束全文,讓讀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見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習俗,來反映社會變革及這種變革帶來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變化。全文緊扣一個“變”字,寫水鄉茶居的環境變化,寫水鄉人生活情趣的變化。
全篇運用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這樣的語言清淡雅致,用來寫茶居飲茶,寫水鄉飲茶人,寫他們的雅逸的情趣,可謂恰到好處,體現出內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維訓練】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生動比喻,如“嘆”茶“有如牛的反芻”。
有雅逸的比擬,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擼揚帆來去”。(擬人)
“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里”。(擬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擬人、擬物)
有比比皆是節奏舒緩的排比,如“有輕輕的嘆息,有嗬嗬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嘆”;“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飄拂,夜潮的拍岸……”
還有引用,如“草草杯盤共一歡”,是引用蘇步青的詩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對比?
文章不僅用水鄉茶居與城市茶樓對比,與舊時茶居對比,還把飲茶與飲酒對比,作者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嘆’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現出水鄉人在飲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寫得富有詩情畫意?它是從哪些角度進行描繪的?請找出相應語句。
水鄉人邊“嘆”茶邊賞景的那一段,寫得很富有詩情畫意。加上那“半依欄桿”邊“嘆”茶邊賞景的茶客,構成一幅詩意盎然、美麗無比的風俗畫。 聽覺:“小鳥的飛鳴”。
視覺:“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覺:“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氣。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稱為高雅的生活情趣?請舉例說明。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水鄉茶居》 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 了解文章在選材上以小見大的特點;
2、學習通過圈劃、點評等方法來研讀課文,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通過朗讀品味水鄉人們的閑情雅致;
3、感受作者從品茶中尋覓到社會的變革,祖國的繁榮富強,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說,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是人們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雖然飲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琴、棋、書、畫、詩、酒、茶中的茶卻早以被人們定為 “7藝”之一的必修科目。作者為什么要從茶這樣的小事寫起呢?作者寫這樣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第35課《水鄉茶居》看一看作者楊羽儀是如何寫茶這件小事的。請把書翻開到124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
課文第一句話說“在廣東水鄉,茶居是一大特色。”
㈠ 教師提問:速閱讀課文,茶居的特色體現在哪4個方面?在這些方面茶居的特點是什么? 完成下面表格。
特點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嘆茶
①分布廣規模小
②建筑古樸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瓏
④半臨河半臨岸
斯文典雅
一盅兩件
慢飲
㈡ 教師提問:細閱讀2——5自然段,圈畫作者在哪些方面對茶居的特點進行了比較說明?完成下面表格。
變化前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嘆茶
-----------
居、室
鐵壺、粗枝大葉、不怎么好吃
------
變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結構、磚木結構、竹寮結構
樓、室、座
瓷壺、名茶、決非次品
------
㈢ 教師提問:作者通過對茶居前后的變化進行比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鮮明突出了水鄉的變化。
㈤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要鮮明的突出水鄉外在的變化?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一會回過頭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研讀嘆茶部分
水鄉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嘆茶也是很有特色的。(過渡)
㈠教師提問:“嘆”茶的“嘆”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嘆”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師朗讀下課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寫部分,同學們來感受下這是一個怎么樣的境界。(過渡)
㈡教師朗讀課文。
學生品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㈢教師提問:“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
學生回答: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樣。
㈣學生活動:朗讀課文,從中感受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的境界
教師活動:教師指點
四、課文主題把握
正是這種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樣的境界才會使得 “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 釀出生活中的詩。” (過渡)
㈣教師提問:茶客在嘆茶過程中除了享受“醺醺而不醉”的美景外還有那些活動?
學生回答:閑談
㈤教師提問:茶客們閑談,都談了哪些內容?請同學默讀課文第9自然段用筆圈畫出茶客們談論的內容。
學生活動:默讀圈畫茶客們談論的內容。
教師提問:客們為什么選取這些內容來談論?談論這些內容目的意義何在?請結合老師給同學們播放的一段影音材料來思考。
五、以下見大的寫作方法
茶居的建筑
茶居的名字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嘆茶
特點
①分布廣規模小
②建筑古樸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瓏
④半臨河半臨岸
斯文典雅
一盅兩件
慢飲
變化前
-----------
居、室
鐵壺、粗枝大葉、不怎么好吃
------
變化后
多用混凝土水榭結構、磚木結構、竹寮結構
樓、室、座
瓷壺、名茶、決非次品
------
對比的作用
五、總結課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作者并沒有面面具到的談論我們祖國的發展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國的繁榮富強。作者只是選取生活中的一個茶居,一個水鄉茶居,一個廣東水鄉茶居他在建筑上的變化,名字上的變化,茶具與茶食的變化來反映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廣東水鄉茶居只不過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卻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真實的縮影。
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諸如祖國、生命之類的抽象的作文題,這類題目范圍很大,看起來可以有很多話來寫.但一動筆就發現腦子里掌握的東西全是些大道理,寫出來空洞無物,跟政治書上的觀點一樣,一點作文的味道都沒有。怎么辦?你可以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什么是以小見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六、拓展練習
七、作業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水鄉茶居》 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水鄉茶居的諸多變化。
2、領會“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涵,理解作者從喝茶品茶這一中國古老的國粹中所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品讀文章的精彩語句,享受美文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品讀關鍵語句理解作者從喝茶品茶這一中國古老的國粹中所尋覓到的社會變革的蹤影和水鄉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楊羽儀(1940-20xx) ,廣東寶安人,當代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三、沉浸文本、品讀賞析:
(一)思考:
1、作者在介紹水鄉茶居的生活時,引用了哪句詩作為線索貫穿全篇的?
2、“草草杯盤”在文中是怎樣體現的?
3、既然把水鄉茶居用“草草”一詞來形容,可見其小而簡,但是為何又綴以“共一歡”?此歡何來?
4、作者為什么把這種“草草杯盤共一歡”稱作是水鄉生活中的詩呢?
5、由此可見,作者在這喝茶品茶的國粹中尋覓到的是什么呢?
(二)討論:
(1)為什么說“嘆”茶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
(2)“茶越沖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一句中,“淡”和“濃”含義分別是什么?
(三)賞析:
1、散讀課文,選擇最讓你陶醉的語句。
2、點評你陶醉的理由。
3、齊讀語段,品味文章的藝術魅力。
四、拓展延伸:
請設想一下,如果你現在身處茶室,圍繞校園生活,和你的左鄰右舍聊一聊。
交流聊天內容和感受。
五、總結:
六、作業:
1、閱讀散文《品茗》,完成練習。
2、雙休日閑暇時刻,泡壺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寫一寫。隨筆《茶的聯想》。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水鄉茶居》 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閱讀課文,了解內容,認識奴隸社會的黑暗和奴隸起義反抗的必然性。
2.學習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了解人物的內心。
3.了解劇本的特點。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從斯巴達克和奴隸們的對話中,了解奴隸的悲慘命運。
2.體會奴隸社會的黑暗和奴隸起義的原因。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讓我們先來看一段影片。(播放光盤:斗獸場里奴隸們相互角斗或是同野獸搏斗,供奴隸主娛樂。)
2. 看了影片你們想說點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3. 看看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說的?(播放光盤)
4. 簡介背景,導入新課。(播放光盤) 兩千多年前,羅馬是奴隸制社會。羅馬人征服別的國家,就把當地居民變成奴隸。奴隸被稱為“會說話的工具”,他們是主人的財產和商品,沒有任何權利,連子女也屬于主人。奴隸不受法律的保護,奴隸主可以任意殺死自己的奴隸而不犯罪。在羅馬城里有斗獸場,所謂“斗獸場”是一種專供奴隸角斗手或野獸角斗的特種競技場。奴隸主讓奴隸帶著腳鐐做各種苦役,把壯最驍勇的挑出來做“角斗手”,放在斗獸場里強迫他們相互角斗或是同野獸搏斗,供奴隸主娛樂。這種角斗極其野蠻殘酷,角斗結果“角斗手”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個人。
二、學生瀏覽課文,思考并回答電視上老師提出的問題:這篇課文和我們以前學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1.學生讀課文,并回答。
2. 看看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說的?(播放光盤)
3. 認識劇本的特點。 (劇本開頭寫時間、地點、人物、布景,括號里的小字介紹劇情變化和人物的動作、情感、說話語氣,最后寫幕落即劇演完了,幕布落下來。)
三、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并回答電視上老師提出的問題: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這件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1.學生自由回答。
2.聽聽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回答的。(播放光盤)
(課文講的是兩千多年前發生在羅馬城里斗獸場上的一件事。奴隸主強迫斯巴達克在斗獸場上與獅子搏斗后,又與十個奴隸角斗,供奴隸主娛樂。斯巴達克啟發奴隸認識奴隸主的罪惡后,帶領奴隸沖出角斗場,英勇起義,廣大奴隸紛紛響應。時間是公元前73年春天的一個下午。地點是羅馬城里,科里色姆斗獸場上。)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1.對于這樣一個劇本,你們想做些什么?(分角色朗讀)
2.你們最想讀劇本的那一部分?為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3.對于不同角色的臺詞我們應該怎樣讀? (學生自由回答)
4.聽聽電視上的小朋友是怎樣說的。(播放光盤)
5.分小組練讀。
6. 各小組比賽讀。
五、思考并回答電視上老師提出的問題:斯巴達克為什么要帶領奴隸們起義?
1.學生自由回答。
2.播放光盤。
3.師總結。(通過斗獸場上發生的故事,揭露了奴隸主貴族的罪惡和奴隸制社會的黑暗,歌頌了奴隸英雄斯巴達克的反抗精神。)
作業:
用這節課學習劇本的方法自學《半截蠟燭》。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水鄉茶居》 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奴隸制社會的黑暗和奴隸們起義反抗的必然性。
2、學習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了解人物的內心。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從斯巴達克和奴隸們的對話中,了解奴隸的悲慘命運,體會奴隸起義的原因。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奴隸英雄”指的是誰?(學生回答后,板書:斯巴達克)
2、課文講的是什么時候的事情?(學生回答后,板書:公元前73年)算算看,距離現在有多少年了?(有兩千多年了。)課文中講的事情,發生在什么地方?(學生回答后,板書:羅馬)
二、知識介紹。
1、兩千多年以前,羅馬是奴隸制社會。羅馬人征服別的國家,就把當地的居民變為自己奴隸。
2、斯巴達克是奴隸起義的領袖。列寧稱贊斯巴達克是“一次奴隸起義中一位最卓越的英雄”。
3、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的劇本。劇本開頭寫時間、地點、人物、布景。括號里的小字介紹劇情的變化和人物的動作、情感、說話語氣。最后寫“幕落”,就是劇演完了,幕布落下來。
三、自學課文。
1、指名讀課后練習,明確自學要求。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3、討論交流。
★怎樣根據劇情的發展,把這個劇分為四個部分?(從開頭至男說“斯巴達克”,是第一部分;從“這時司令官陪著貴婦人上場”至“這才好看”是第二部分;從“武官把一桿標槍丟進柵欄里去”至“斯巴達克說‘弟兄們!動手!’”是第三部分;從“一個奴隸用斧子把鎖著的鐵門砍開”至“幕落”是第四部分。)
★說說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通過兩個男女觀眾的對話,交代了斯巴達克的身份和特點;第二部分,講斯巴達克打死了獅子,司令官又下令讓他和十個奴隸打,并且都要拿著武器;第三部分,斯巴達克與奴隸們交談,啟發他們起來反抗;第四部分,奴隸們在斯巴達克帶領下沖出鐵門,舉行起義。)
五、布置作業。
按照課后練習的要求,再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
1、指導朗讀劇本的方法:介紹時間、地點、人物、布景和劇情發展的小字要讀,表示人物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的小字不要讀,要在讀對話中,把小字中提示的語氣、神情讀出來。如:男(悄聲對女),讀“男”說的話時,就要用悄悄的聲音;奴隸甲(發抖),讀“奴隸甲”說的話,就要讀出他發抖的樣子。
2、請九個同學分角色朗讀。角色分別為:斯巴達克、男、女、司令官、貴婦人、奴隸甲、奴隸乙、奴隸丙、敘述者。小字由敘述者讀。
二、討論斯巴達克舉行起義的原因。
1、指名讀課后練習,明確要求。
2、再請九個同學分角色朗讀,大家按照課后練習的要求,邊讀邊想或邊聽邊想。
3、討論:用劇本中的事例說明斯巴達克舉行起義的原因。(先讓學生自由發言,再請學生完整地說一說:羅馬貴族拿奴隸不當人,把奴隸用鐵鏈鎖著,用鞭子打著,逼著趕著他們做工,飯也不給吃飽,許多奴隸被打死,餓死。更殘酷的是,貴族們還要奴隸互相殘殺,給他們當把戲看。奴隸們不起來反抗,就沒有活路了,所以斯巴達克領導奴隸舉行起義。)
三、簡介斯巴達克起義的結果。
斯巴達克的起義得到了奴隸們的熱烈響應,很快組成了七萬人的起義軍,有力地打擊了奴隸主的統治。最后由于武器不良,擋不住羅馬軍隊的瘋狂進攻,起義失敗了。斯巴達克一直英勇地戰斗到死。斯巴達克的光輝業績永遠被人們歌頌。
四、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1、討論應該怎樣讀出感情。(讀貴族說的話,要表現出他們的兇暴殘忍;讀奴隸們說的話,要表現出他們由痛苦畏縮到覺悟反抗的變化過程;讀斯巴達克對十個奴隸說的話,應親切有力;最后奴隸們團結起來沖殺出去,要以興奮、激昂的語調來讀。朗讀時,還要參考括號中的小字說明。)
2、各自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滬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水鄉茶居》 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生字新詞,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理解“斗獸場、奴隸、殘殺、連滾帶爬”等詞語;進一步把握劇本的特點;對奴隸制社會及斯巴達克起義有所了解。
2、分角色朗讀課文,從羅馬貴族的殘忍與斯巴達克的英雄氣概兩方面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學習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了解人物的內心的方法。
3、感受奴隸們的悲慘命運,感悟斯巴達克勇武、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課文,從羅馬貴族的殘忍與斯巴達克的英雄氣概兩方面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學習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了解人物的內心的方法。
教學難點:
感受奴隸們的悲慘命運,感悟斯巴達克勇武、富于反抗精神的英雄形象。
教學準備:
老師:課件、上網了解故事背景和斯巴達克的有關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查找資料并了解斯巴達克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
1、介紹背景
師:兩千多年前,羅馬是奴隸制社會。羅馬人征服別的國家,就把當地居民變成奴隸。奴隸被稱為“會說話的工具”,他們是主人的財產和商品,沒有任何權利,連子女也屬于主人。奴隸不受法律的保護,奴隸主可以任意殺死自己的奴隸而不犯罪。
在羅馬城里有斗獸場,(媒體出示圖片)所謂“斗獸場”是一種專供奴隸角斗手或野獸角斗的特種競技場。奴隸主讓奴隸帶著腳鐐做各種苦役,把壯最驍勇的挑出來做“角斗手”,放在斗獸場里強迫他們相互角斗或是同野獸搏斗,供奴隸主娛樂。這種角斗極其野蠻殘酷,角斗結果“角斗手”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個人。
說明
由于課文所寫的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距離學生非常遙遠。因此,在學習課文前有必要將故事的背景向學生作一下介紹。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奴隸”、“斗獸場”有所了解,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認識奴隸起義的必然性,又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
2、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關于他們的故事。(媒體出示課題)
3、質疑。
二、整體感知
1、師:默讀課文,一要把課文讀正確,二要注意這是一個課本劇,邊讀邊思考它的寫作形式有哪些特點。
2、交流 指導學生讀準“柵欄”、“俘虜”的讀音。
3、師小結:一般在開頭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劇中人物、布景等,然后寫人物的對話。括號里是對人物動作、語氣、神態的描寫,在讀時要聯系起來閱讀與思考,展開想象,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4、師:劇中主要寫了哪兩類人?(一類是斯巴達克和其他奴隸;還有一類是貴族,包括司令官、貴夫人和許多觀看的貴族男女。)
板書:貴族 斯巴達克
5、師:再輕聲讀課文,思考:這個課文劇主要寫了什么事呢?
(媒體出示)貴族們在斗獸場看( ),還看( ),結果( )。
6、交流。
說明
學生之前也曾接觸過獨幕劇,通過初讀,一是引導學生復習劇本的特點,從而指導這類課文的學習方法;二是幫助學生梳理劇本的脈絡,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三、研讀課文
1、師:斯巴達克和貴族各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文中找找句子讀一讀,品一品。
2、交流對斯巴達克的印象
(1)(媒體出示句子)
他們拿我們不當人,整天逼我們做苦工不算,還要叫我們互相殘殺,給他們當把戲看。難道你們愿意跟我拼命,給他們看著好玩嗎?
弟兄們,我們都是一樣的人,是不是?
奴隸?不!羅馬人不是我們的主人,是我們的仇人!
我們要報仇!要把他們殺死!弟兄們!一齊來反抗!
弟兄們!動手!
不愿做奴隸的人們!起來!
(2)師:斯巴達克說“拿我們不當人”,說這話時的神態是怎樣的?(“咬著牙,狠狠地說”的)
(3)師:從他的語言、神態可以看出他的內心充滿了對奴隸主的仇恨,對自己所處的奴隸地位的強烈不滿。表達了他對奴隸主的刻骨的仇恨。
板書:反抗
勇武、富于反抗精神
通過品讀體會斯巴達克對貴族的恨和勇于反抗的英雄氣概。(指名感情朗讀,男生讀。)
3、交流對貴族的印象。
(1)師:斗獸場是什么地方?現在呢?說明什么?
抓住關鍵詞句感受斗獸場是“獸”斗的地方,現在是人與人之間斗,必須有人死,貴族把奴隸當作動物。而且要他們拿武器,自相殘殺,體會貴族的殘忍。
(2)(媒體出示圖片)引導學生看看貴族這些人的表情以及說的話,進一步體會貴族的殘忍。
(3)師:奴隸的生命猶如一根草根,他們赤手空拳打獅子,用武器互相殘殺,這慘不忍睹的一切在奴隸主貴族眼里,不過是“好看”而已。
板書:殘忍
4、分角色讀。(包括括號里的內容)
5、概括全文。
說明
這一板塊引導學生把多種表達形式聯系起來閱讀和思考,展開想象,在大腦“屏幕”上演戲、看戲;同時,從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中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另外,適時地補充圖片,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貴族的殘忍。
四、復習鞏固
1、再分角色讀人物的對話。
2、(媒體出示句子)對于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斗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xx年前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五、拓展作業
1 、抄寫詞語
奴隸 鐵柵欄 絆倒 鎖鏈 俘虜 殘殺 報仇 連滾帶爬
2、找好朋友分角色排課本劇。
說明
通過因特網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斯巴達克的故事,體現了課堂教學的延伸。
板書設計:
32、奴隸英雄
貴族 斯巴達克
殘忍 反抗
勇武、富于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