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通用6篇)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脯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能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著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件出示春秋末年各諸侯國相互混戰的場面)師講述故事導入新課(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讀后分小組討論
(1)吳王準備出兵打敗楚國,為什么遭到大臣的反對?
(2)少年是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吳王的?
(3)從中可以看出少年是個怎樣的人?吳王是個怎樣的人?
3、逐步講解
問題:
(1)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
(2)吳王想到了后果嗎?為什么?
(他一心思想攻打楚國,稱霸)
(3)吳王聽了大臣們的話嗎?他怎么做的?
(4)有感情讀吳王的話
(5)齊讀這一段
問題二:(一)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說服吳王
問題三:(先不講)
(三)過渡:
吳王很固執,而且下了死命令,為什么少年一個“螳螂捕蟬”的事就能打動吳王的心呢?
(四)精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1.課件出示“螳螂捕蟬”
2.問“蟬怎樣?螳螂怎樣?黃雀怎樣?”
3.比較句子
4.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露水
蟬喝著露水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
螳螂要捕蟬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黃雀正要啄食螳螂
5.蟬、螳螂和黃雀有什么相同?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更隱伏著病患呢!)
6.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身后的陷患各是什么?
這跟吳國攻打楚國有什么聯系嗎?
(吳國就像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的隱患)
7.吳王明白了這一點嗎?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吳王恍然大悟,“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8.少年正是用這個故事巧妙地說服吳王放棄了攻打楚國,他為了向吳王說故事,做了哪些事?
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讓吳王發現他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9.從中你看出少年是怎樣的人?吳王是怎樣的人?
(少年:勇敢機智,愛國)
(吳王:知錯就改)
10.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最后
(五)口語交際訓練
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螳螂捕蟬”這樣的事呢?說一說。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 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準備: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 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 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聯系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 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 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 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 集體交流,討論。
4. 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讀。
3. 師生評價。
4. 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
1. 完成習字冊描紅。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 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 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
指名復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 講述故事。
2. 練習說話。
3. 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書設計
10 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
螳螂―――蟬 (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患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3
一、設計理念:
注重教材的整體性,以學生為主,引導自讀自悟,將讀、寫、議緊密結合,注重課內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二、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布置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深厚的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三、教學思路:
注重課文的整體性,突出重點,理解寓意,感悟人物形象,以“談話導入—初讀課文,理清故事內容把握課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拓展延伸”四個部分組成。
四、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五、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六、教學難點: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寶。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節選自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明代小說《西游記》的《三打白骨精》,欣賞了詞《如夢令》、《漁歌子》,今天我們繼續接觸中國古代寓言《螳螂捕蟬》。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螳”、“螂”并讓學生描紅。
2、補充課題,明白出處。
這是一個八字成語。你能將它補充完整嗎?
螳螂捕蟬指名說。
指明出處。“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自《韓詩外傳》,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它原文:(課件出示)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后,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指導學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的精確與簡練。
你還能說一個來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3、小故事,大道理。
“螳螂捕蟬”是一個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過一個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篇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又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大家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就會明白的。
【設計意圖注重教材的銜接,注重整個單元課文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感受祖國古代文學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理清故事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弄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并在書中做上記號。
2、指名說說故事內容,用上自己的話來概括課文。
3、指名讀課文,進一步了解故事內容,隨機學習生字,理解詞語。(侯與候的區別要講清,理解“諸侯”的意思。稟的讀音和字形要注意。)
(三)把握課文重點,感悟少年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面對吳王伐楚,大臣們的意見和少年的意見一致嗎?結果分別是怎樣的?
①指名交流。理解‘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和“可是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理解兩個“死”的不同含義。想象眾臣勸說的場景,感受吳王的固執和暴戾。
②面對如此暴戾的吳王,大臣束手無策。他們散朝之后會私下麗議論什么呢?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后,他會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指名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拿著”、“轉來轉去”、“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朗讀體會少年的機智。
2、少年怎樣巧諫的呢?你從中又能感受這是一位怎樣的少年呢?
①給人物加上合適的提示語,想象人物的神情,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指名交流,并分角色朗讀。
繼續想象人物的內心想法,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對話,豐滿人物形象,并能用適當的成語來概括少年的形象。(機智勇敢、胸有成竹、毫不畏懼)
【設計意圖抓住課文的空白,想象人物的神情、動作和內心想法,豐滿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愛學語言故事。】
②理解“螳螂捕蟬”的寓意。
課件出示“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
自由讀,讀出蟬的“自由自在”,用這個詞語說話。
指名朗讀,讀出螳螂的雄心勃勃。
默讀這段話,在書中寫一寫,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隱患,交流,教師板書。朗讀這段文字。
3、聽了少年的話,吳王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件出示句子:“蟬、螳螂、黃雀,它們搜一心香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這禍患呢!”齊讀。
吳王聽了這番話,他明白了什么?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他的心里想到了什么?指名交流,說說吳王的內心想法。齊讀課文第十二自然段。理解“恍然大悟”。吳王悟到了什么?指名說,教師相機補充評價。
創設情境:第二天早朝,吳王在大殿上會對大臣們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呢?請人表演。(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情和語言,并要求能用上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設計意圖聯系螳螂捕蟬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動作創造性地朗讀,這樣,學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四)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引出話題:生活中、學習中,你有沒有發現“螳螂捕蟬”的事情存在呢?指名交流。(如人們只顧開礦掙錢,不注重環保,山體植被被嚴重破壞;盲目引進化工項目,周邊環境被污染,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困擾;學習時貪玩,一知半解,留下學習的隱患等。)
九、教學結束:
學習課外閱讀《中國古代寓言》,繼續積累成語。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2、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3、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并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群雄并立,出現了許多諸侯國,它們之間經常發生戰爭。這一天,吳王決定出兵攻打楚國卻招來群臣的反對。那么大臣們的理由是什么呢?
二、引導學生研讀故事的前因后果
1、(PPT出示課文1節)
(1)指名朗讀,思考:
從這句話里,你們讀懂了什么?你從哪些詞中看出來的?
指導有感情的讀。
(2)如果吳王是個理智的、開明的、民主的君王,他可能會怎么做?會怎么想?
(3)可事實上吳王是怎么說的?(出示相關句子)你從中看到了什么?
2、結果怎樣呢?(出示課文12節)指名讀
“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他悟到了什么道理?從這個結局中你們讀懂了些什么?
現在請同學們將故事的“前因后果”對照起來看:你有怎樣的疑問呢?
三、研討故事的經過
1、請同學們自由學習課文第二至十一自然段,想想少年勸說究竟妙在何處,他說了那些話?可以圈圈畫畫,并簡單地寫上你的感受。
2、交流:
(1)妙在少年用了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
出示圖文,指導學生觀察。
這些話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再讀一讀,相信你會有很深的感受。指名同學再來讀,師生評析。
(2)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蟬的心情如何,練讀體會蟬的心情。
“螳螂”: “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讀一讀
(3)現在,你覺得這件事有意思嗎?有意思在哪里?
交流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說說它們的利益分別是什么?禍患又是哪些?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就是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補上:“黃雀在后”)你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嗎?
(5)下面老師給你們看一幅地圖,如果你是吳王,聽了這個故事,看了這幅地圖,會明白什么道理?引導學生與故事結合起來體會其中的道理。PPT出示。
這兩個事情之間有什么聯系嗎?
蟬(捕)螳螂(啄食)黃雀(打)少年
楚國(攻打)吳國(乘虛而入)其他諸侯
(6)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PPT出示)
四、合作探究
1、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指名交流。(友情提示;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當時有什么神態、動作?)由此你想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一篇課文?
2、“螳螂捕蟬”的確是少年那三天中看到的趣事嗎?
3、舉例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類似的現象嗎?
五、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PPT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那么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么題目?
六、布置拓展小練筆
(PPT出示練習)
1、我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2、我會演節目:
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利用課余時間我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吧,相信你一定行!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蟬 (捕) 螳螂 (啄食) 黃雀 (打) 少年
楚國 (攻打) 吳國 (乘虛而入) 其他諸侯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5
一、復習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十課——《螳螂捕蟬》。誰能用簡練的話來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課文講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們勸他,但他不聽,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樣來講“螳螂捕蟬”的故事的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你能不能也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呢。 (學生準備)
②指名講故事。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好,同學們,少年通過講這個故事,他想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講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
③輕聲讀讀這句話,想想蟬、螳螂和黃雀“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請同學們根據表格提示自學,然后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露水 螳螂
螳螂 蟬 黃雀
黃雀 螳螂 少年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啊!俗話說“*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師:可是,蟬,螳螂,黃雀,它們想到了這些嗎?(沒有!)
⑥齊讀“蟬、螳螂……禍患呢!”
⑦好,少年講了這個故事,吳王明白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出示句子: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過來了。
你能讀出這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嗎?練讀吳王說的話)
⑧那么,吳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請同學們聯系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出示春秋形勢圖。
師解說:你們看,這就是當時的形勢圖。如果吳國攻打楚國,點擊一下。那么,周圍的諸侯國就會趁吳國國內兵力空虛,向吳國發起進攻。也就是大臣們說的——“乘虛而入”。
如果那樣的話,吳國將面臨怎樣的處境呢?
⑨這樣看來,大臣們一開始對吳王的勸告并沒有錯啊,那吳王為什么聽不進大臣們的勸告,卻聽得進少年的話呢?
請大家默讀課文2—8自然段,邊讀邊想,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在旁邊,各自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2、小結:
少年表面是在講故事,實際上是——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所以少年的勸和大臣們的勸有所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就是—— “巧勸”“智勸”
3、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多媒體出示練習)
①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 )
②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
③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
④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 )
四、布置拓展小練筆
(多媒體出示練習)你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螳螂捕蟬》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這是文言文,選自漢代劉向所撰的(說苑正諫).課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不要顧此失彼,要通盤謀劃.
教學目的:
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教學難點:
理解“螳螂捕蟬”和“吳王伐荊”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教學構想
本文由學生自讀,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設計自由讀、試讀、品讀、指名讀、引讀、男女生分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并當堂背熟全文。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
二、讀譯文,了解故事的內容.
1、默讀譯文,了解故事的內容.
2、兩人一組互相說說故事的內容.
三、逐字逐名講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在每句話前標上序號,全文共七句話.
2、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逐字逐句對照注解,譯文,準備.
(2)投影出來,學生口頭完成練習:
“其”常作(1)他,他們 (2) 那,那個,那些.
這兩種解釋,下面每個“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蟬(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顧其后之患也( ) 乃罷其兵( )
(3)學生試講每句話的意思.
學生試講,老師做必要的指點,講解.重點理解和解釋”閱讀思考,練習中帶點的詞語.逐字弄懂第五句話,準確地譯成白話.
四、總結課文中心思想.
1、指名詳細講述故事
2、畫出課文的中心句,理解含義。(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患也.)
提問:(1)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這句話的含義是比喻目光短淺,一心力謀侵害別人,卻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計他呢.(2)課文告訴我們處理問題時,應該怎樣做?圍繞句子含義談感受.
板書: 欲得其前利 不顧其后患
3、總結課文的中心思想.
(1)學生發言
(2)老師補充完整
五、背誦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試背.
六、練習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1、老師過渡,導入:
本單元我們已經學習了新的復術形式:創造性復述,練習了兩種形式(1)擴展內容;在文中嗇一些情節或細節。(2)續編故事:在課文的結尾續寫一些情節.這篇課文我們采用擴展內容的方法進行創造性復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發展順序給課文分層.
(2)吳王開始是怎決定的?
(3)吳一聽了少孺子的話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樣的決定?吳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講的故事中的道理,考慮了攻打楚國的利弊,放棄了派攻打楚國的想法。
3、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1)分組試講
(2)指名復述。
(3)全班評議
七、總結
1、為什么少年勸說,吳王沒把他置于死地?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少年?
2、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擴寫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要 瞻前顧后 通盤謀劃
不要 只顧眼前 顧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