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3、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2、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3、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時數】2-3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觀察,采集實物,拍照,收集有關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舉行“植物資源”共享會
大自然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真是色彩斑斕,奇妙無窮啊!下面我們舉行一個“植物資源”共享會,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實物,圖片,照片,介紹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二、提示課題,范讀課文
1、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葉圣陶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4、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b.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為什么?
2、四人小組研究描寫爬山虎腳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體顯示):
a、作者是如何具體生動的描寫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識向大家匯報、展示。
3、學生自由學習。
四、匯報交流
1、一組學生競賽讀寫“腳”樣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認為重要的詞。
(反面、枝狀六七根細絲、嫩紅)
可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從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三方面來觀察、描寫的。
2、學生上臺板畫爬山虎的腳,并口述為什么這樣畫。可趁機讓全班跟著他畫,體會比喻句的妙處。
3、三生依次上臺(師給帶上他自己畫的爬山虎的頭飾)作“自我介紹”,師鼓勵靈活表述。
4、同桌介紹。
5、四生開火車讀具體寫腳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關的重要動詞。(爬:觸一巴+拉+貼)
6、多媒體動畫演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7、指導朗讀。
8、點擊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質疑:“一腳一腳”能不能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
9、從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呢?(落實人文性)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體會,例如:往上爬、蚊龍的爪子、相當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組比賽朗讀。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說一說怎樣爬。
五、積累語言
抄寫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并背誦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導人:上節課我們探究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爬的,誰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紹一下。
2、指名“自我介紹”。
3、這節課我們要探究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1、四人小組研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體顯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條理地描寫葉子的?
b.標出你喜歡的詞,兩人小組討論為什么喜歡?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識向大家匯報。
三、匯報交流
1、生朗讀描寫靜態的句子。教師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體會“新鮮”“均勻”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處。
2、指導朗讀
3、多媒體出示描寫動態的葉子的句子。(一陣風拂過……)
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讀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什么,聽到什么?重點落實一個“漾”字。
4、多媒體展示“漾起波紋的葉子”的情景。
5、指導朗讀。
四、回歸整體,體會寫法
1、同學們,你想過嗎,課文為什么以《爬山虎的腳》為題?師隨機引導學生體會寫爬山虎的葉子是為了襯托爬山虎的腳。
2、那么作者為什么寫得這么好呢?
3、交流歸納:
a、整體到部分一步一步細致觀察。
b.能抓住特點觀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懷著喜愛之情觀察,觀察得非常深入。
五、積累運用,提升語言
1、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下來。
2、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援植物,仿照課文寫一寫,內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六、布置作業
1、抄第6課生字組三詞
3、背誦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課外練筆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抓住特點
虎 顏色:嫩紅(嫩綠) 觀察細致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 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 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圖文結合教學,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1)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2)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有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
二、理解課題,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誰?(葉圣陶(1894—1988)原名葉紹鈞。中國現代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江蘇省蘇州市人。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除《爬山虎的腳》外,還有《記金華的雙龍洞》《小青石》等。)
②、讀課題,想一想,這個課題的題眼是什么?讀了課題你想說點什么?
③、葉圣陶爺爺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請學生自愿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牛 緊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2)指導生字寫法。
疊 (下面是“且”);逐(“半包圍”);虎( 第三筆“﹁”等)
(3)掌握多音字。
(4)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
(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
(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
(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1、2兩段
1、讀第1、2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嫩紅到嫩綠,一順兒,鋪得均勻,不留一點兒空隙。)
2、思考: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爬山虎長得茂盛和它葉子的美麗這兩個自然段?
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四、布置作業,鞏固所學知識
1、抄寫詞語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重點
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學習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2、匯報交流,自由發表見解
預測交流:一,
①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
(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請你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
②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③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
(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
④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
(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
預測交流:二,
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出示課件:圖片)
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
這樣的描寫說明了什么?
(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
預測交流:三,
①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 “觸、巴、拉、貼 ”“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②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預測交流:四,
①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
②“……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么新的感受?
三、引導發現,總結課文寫法
1、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對爬山虎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那為什么又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因為人們主要觀賞的不是爬山虎的腳,而是爬山虎好看的葉子。)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可以結合句子來談嗎?
(1)觀察細致。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4)連續觀察。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 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2、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無限熱愛的生活情趣。
3、背誦、抄寫作者描寫生動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課文寫一篇介紹植物的文章。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時數】2-3課時
【課前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觀察,采集實物,拍照,收集有關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舉行“植物資源”共享會
大自然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真是色彩斑斕,奇妙無窮啊!下面我們舉行一個“植物資源”共享會,請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關實物,圖片,照片,介紹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運動的資料。
二、提示課題,范讀課文
1、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葉圣陶的《爬山虎的腳》,去了解爬山虎,欣賞爬山虎。
2、板書課題:爬山虎的腳。
3、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爬山虎的?
4、學生交流,教師歸納出本篇課文的兩個探究點(多媒體顯示):
a、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
b.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又是怎樣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為什么?
2、四人小組研究描寫爬山虎腳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體顯示):
a、作者是如何具體生動的描寫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識向大家匯報、展示。
3、學生自由學習。
四、匯報交流
1、一組學生競賽讀寫“腳”樣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認為重要的詞。
(反面、枝狀六七根細絲、嫩紅)
可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從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三方面來觀察、描寫的。
2、學生上臺板畫爬山虎的腳,并口述為什么這樣畫。可趁機讓全班跟著他畫,體會比喻句的妙處。
3、三生依次上臺(師給帶上他自己畫的爬山虎的頭飾)作“自我介紹”,師鼓勵靈活表述。
4、同桌介紹。
5、四生開火車讀具體寫腳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關的重要動詞。(爬:觸一巴+拉+貼)
6、多媒體動畫演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7、指導朗讀。
8、點擊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質疑:“一腳一腳”能不能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
9、從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呢?(落實人文性)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體會,例如:往上爬、蚊龍的爪子、相當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組比賽朗讀。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說一說怎樣爬。
五、積累語言。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系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5、學習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激發留心周圍事物的興趣。
重點難點:
1、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難點)
2、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重點)
3、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一、課前游戲,激疑激趣
1、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猜兩條謎語,看誰猜得又對又快。
第一條: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打一種植物,是什么?(葡萄)
第二條,上搭架,下搭架,開黃花,條條青龍藤上掛。也打一種植物。(絲瓜)
2、如果種葡萄和絲瓜啊,還要做一項特殊的工作,什么工作?(要給他們搭架子。)
不搭架子行不行?(不行,不搭架子,他們就沒法兒往上爬了)
二、揭示課題,感知文題
過渡:剛才我們都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6課。(板書課題)
誰知道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這個意思,這題目該怎么讀呢?指名讀。
老師把腳這個字寫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
三、交流預習,理清脈絡
(一)交流對爬山虎腳的初步了解
1、學生交流:課前,通過預習,你們對爬山虎的腳有了哪些了解?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介紹)
2、教師參與:課前,老師也了解了爬山虎的腳,我還從這本書(出示《十萬個為什么》)中了解到,爬山虎的腳其實是它的另一種根,因為它生長在空氣中,所以叫氣生根。你看,老師這是怎么了解的?觀察、讀課外書、查找資料都是預習的一些好的方法啊。我們運用這些方法都對爬山虎的腳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葉圣陶爺爺他是怎樣寫爬山虎的腳的呢?請同學們看第6課。
(二)初讀感知,讀準詞語
1、檢查字詞。出示課后生字,指名讀。
2、出示: 嫩 莖 一順兒 漾起波紋
觸著墻 痕 跡 蛟 龍
強調多音字及兒化音的讀法。
3、快速讀讀課文,看一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呢?
(1)誰知道課文哪幾個自然段講的是爬山虎的腳?(3.4.5)
(2)課文除了講爬山虎的腳,還講了什么?(葉子)
四、以讀代講第二自然段
1、自讀一讀第二自然段。注意:在這一段中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話中我們就能知道這一段重點講的是什么?請同學們一邊讀一邊把這句話畫下來。
2、出示:“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
(1)你能從這句話里讀出這一段重點講的什么嗎?(長大了的葉子)
(2)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引人注意)
3、再讀讀這段話,看哪幾句話具體講的是長大了的葉子?(3.4.5句)
4、那誰能通過朗讀把這些引人注意的地方表現出來呢?(學生練讀)
(1)指名讀。(學生評議)
(2)欣賞爬山虎葉子畫面,聽老師讀。
(3)指名讀。老師給你配上一段優美的音樂。讓你來美美地讀一讀,其他同學一起來美美的感受一下那些引人注意的長大了葉子。
(這位同學讀的時候,聲音和感情都非常豐富,這可以用一個四字的詞來形容。哪個詞?聲情并茂。讀書就應該這樣去讀。 )
過渡: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爬山虎長大了的葉子。那么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呢?
四、讀文畫圖,自主學習“爬山虎的腳”
(一)讀文畫句
默讀第三自然段,畫出寫腳的有關句子。學生讀句子后,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讀文畫“腳”
1、教師板畫,提出要求。
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一根莖和兩三片嫩葉。
提出要求: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寫“腳”的句子,注意
要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讀完之后,請同學們根據這一
部分內容在黑板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2、學生讀書思考。
3、指名到黑板上畫“腳”。
①選顏色:老師這兒有紅、黃、綠三支粉筆,請一位同學選擇一種顏色來畫。
方案一:學生選擇的是紅色
說明這位學生認真讀書了,而且讀懂了書上寫顏色的句子。教師可請學生說說為什么選擇紅色。(說課文依據)
方案二:學生選的不是紅色
教師不能簡單地否定,而是把學生出現的這一偏差點作為有利的訓練點在學生評議時進行強化訓練,從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閱讀習慣。
②畫“腳”。學生在老師畫的莖、葉上畫出爬山虎的腳。
③全班評議。學生再讀書,以課文為依據,對照同學畫的“腳”進行評議,糾正錯誤。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
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顏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方案一:學生畫得不對
請學生評議,主動發現問題并在黑板上改正畫錯的部分,結合課文內容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方案二:腳的位置畫錯了
腳的“位置”是理解的難點,學生如果發現把腳的“位置”畫錯了,但又不知道畫哪兒更準確,教師可引導學生再讀一讀寫“腳的位置的句子”,對照圖文評議、理解、感悟。
小結:是啊!只有認真讀書,才能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4、組合朗讀。咱們這樣來讀
第一組讀黃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第二組讀藍色部分,這一部分是——
第三組讀紅色部分,這部分寫的是——
最后一句大家一齊讀。
過渡:你們看,葉圣陶爺爺寫得多清楚啊!這一段,通過同學們認真讀書,自己就讀懂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第四自然段呢?也請同學們這樣認真去讀,看看這一段,你們能知道什么?
五、品詞析句,探究體驗,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讀第四自然段,看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爬山虎是怎樣爬的,讀有關句子。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3、爬山虎究竟是怎樣爬的呢?老師通過讀“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這一部分,抓住了關于爬山虎爬的一個重點詞“觸”。請同學們像老師這樣再讀讀后面的句子,想一想,還應畫出哪些重點詞,就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
課件出示:(觸) ( ) ( ) ( ) ( ) ( )
4、學生評議。
方案一:說得不對
請學生再讀文并調整詞序。
變 彎
觸 巴 拉 貼
方案二:學生漏掉“變”和“彎”
教師引導學生分別討論去掉“變”、“彎”行不行,為什么?
小結:這些動作前后之間的聯系都是非常緊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5、體會朗讀。注意:只要讀好這些詞,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樣爬的了?教師指導重點詞的讀法。
(二)看畫面配解說
那爬山虎是不是這樣爬的呢?
(1)放動畫。你們注意了嗎?這個畫面和電視上的畫面比起來,是不是少點什么?
(2)給畫面配解說詞。不過,解說要講究方法的,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們就說什么。解說一定要與畫面同步進行。(試說后指名說)
(三)質疑問難
學到這兒,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學生質疑:①為什么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②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解決問題
1、為什么用“一腳一腳”而不用“一步一步”?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方案一:可以用“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腳一腳”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此時教師不動聲色,請其他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
方案二:理解“一腳一腳”和“一步一步”
學生認為:“一步一步”是用腳交替著爬。而“一腳一腳”的爬是指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新腳再巴住墻。教師請學生動作演示,進一步理解爬山虎“一腳一腳”是怎樣爬的。
2、教師板畫描述啟發: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爬山虎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3、在這兒,葉圣陶老爺爺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腳一腳”,你能體會出什么?
(葉圣陶老爺爺連續觀察、細致觀察、用詞非常恰當。)
小結:體會葉圣陶老爺爺作了連續觀察,觀察細致,用詞準確。
六、交流爬山虎腳的變化
(一)自由讀第五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的什么?
(板書:萎了 牢固)
(二)教師小結:第五自然段主要講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變化。
七、回歸整體,領悟方法
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又講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最后講了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就“萎了”和觸著墻的巴在墻上相當“牢固”。
1、回歸課題。學到這里,我們再來看看課題,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現在你有沒有新的理解和認識?(這腳在爬山虎身上可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腳爬山虎就沒法往上爬了!)
2、如果我們也像葉圣陶爺爺一樣去了解爬山虎的腳,觀察一次行嗎?觀察一天行嗎?
3、小結:是啊!葉圣陶老爺爺對爬山虎的腳不光進行了細致觀察,而且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否則不可能寫得這么清楚。這正是我們所要努力學習的。
附:板書
莖上 枝狀細絲 嫩紅
變 彎
爬山虎的腳 觸 巴 拉 貼
萎了 牢固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8
一、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課程標準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七冊第6課《爬山虎的腳》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交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3、培養學生留心觀察事物的興趣。
德育目標:
通過體會作者對事物觀察的仔細培養學生做事認真的態度。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詞語,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理解動詞,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方法:
研究發現式教學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動畫
二、課前準備
1、在課前教師要有這樣的思想準備:這節課要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研究發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并體會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2、準備多媒體課件。
3、學生準備彩筆、紙。
三、導引目標與內容
師:這節語文課我們學習第6課《爬山虎的腳》。我們通過預習課文知道了這是一篇寫植物的文章,誰見過爬山虎這種植物?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樣子。(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簡單介紹)
師:說的不錯,假期時,老師去了南山路在沿途看到住戶的房子上、公路大橋的墻上、山壁上,到處是一片片綠綠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綠色的綢緞一樣,老師告訴你們,它小的時候,也只是一根小莖,有了充足的水分,適合的溫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滿墻都是,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們就在課文中去看看葉圣陶老先生是怎樣解開這個迷的。
四、提出目標點撥指導
師:請同學們把書輕輕打開到6課,自由讀課文看看你讀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點?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邊讀邊作上記號,開始吧!(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指導)
五、學生研究發現
師:現在請仔細結合課文內容在小組里說說你讀懂了什么,不懂的問題請小組同學幫助你解決,如果在小組內不能解決年在提出來,我們共同研究解決,好不好?(學生研究討論)
六、合作成功
師:剛才同學們都學的很認真,討論的也很激烈。現在請各小組匯報學習情況,先說說你讀懂了什么?從哪看出來的?注意抓住重點詞來說。
學生匯報第一自然段的收獲,包括:(1)爬山虎生長在墻上。(2)“滿是”看出長得很多、很茂盛。(3)“占了一大片”看出生長的快。(4)爬山虎的生長離不開墻等等。
師:這部分還有問題嗎?
那好,同學們的學習效率真高,收獲也很大,我們就按這種方法繼續匯報。
(學生匯報1、葉子雜成長中的變化。2、葉子的顏色、形狀分布情況。3、理解“漾起波紋”這句話體會作者用比喻寫出葉子的好看。)
指導朗讀。
師:請一名同學帶有感情地朗讀大家看畫面。(多媒體:葉子隨風浮動的畫面)
這部分描寫你還有問題嗎?
(生沒有后繼續匯報爬山虎的腳的特點抓住:“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狀的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及“顏色是嫩紅色的”來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師:好!現在請大家拿出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你怎樣理解的就怎樣畫,誰愿意到前面來畫?(一生板演)
(大家評議腳的位置對不對)
出示多媒體畫面,誰愿意說說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學生邊看畫面邊說爬山虎的腳樣子)
師:你除了讀懂了腳還讀懂了什么?(生繼續匯報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
師:出示課件請同學門看這一自然段把表示爬山虎爬墻的動詞畫出來。
(生邊讀邊畫)
師:說說看,(動詞有:觸、巴、拉、貼、爬教師點出)
誰能理解一下這些詞?(就是說爬山虎的腳剛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把莖相上拉一把,讓它緊緊地挨著墻。)指名幾個同學說。
師:現在我們來一起做個游戲,把你們的手當做爬山虎的腳,手掌當做小圓片,在桌子上試著做一做爬山虎爬墻的動作。誰愿意到黑板來演示一下。
(請一名同學來邊演示邊說)
師:這部分還有一句話你讀懂了嗎?說說看。
(“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就會想起它像蛟龍的爪子”這是說,爬山虎的腳……有力量,像蛟龍的爪子一牢牢巴住墻。)
師:剛才大家共同研究的這部分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如果沒有了請大家繼續匯報。
(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墻”對于爬山虎的重要)
這說明爬山虎離不開墻,穩重還有哪些地方提到爬山虎與墻的關系密切?(第一自然段)像作者這樣開頭寫,結尾也寫的方法叫做首尾呼應。這篇課文大家讀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嗎?
七、小結與反思
師: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認為這篇文章哪個片段描寫的最精彩?為什么?
(學生各抒己見)
師:現在就帶著感情把你喜歡的段落美讀給同學聽,并試著背下來。
總結:這篇課文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這一事物展開描寫,這一片段不僅使我們了解了有關爬山虎的腳的知識,而且好象親眼看到了那滿墻的爬山虎,是怎樣巴住墻,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我們同學在今后的文章中也要學習作者這樣的寫作方法,通過細致的觀察,能圍繞一個意思寫好一個片段。
下面,把這節課你學到的知識概括性的寫在紙上,討論把一下板書寫完。
(學生把爬山虎的葉子及爬墻動詞填上)
八、研究性作業四年級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下面老師給大家留個作業,請你回家仔細觀察一種植物,抓住植物的特點,圍繞莖呀、葉呀、花呀、或者是果實等寫一個片段。
附板書:
葉子:新鮮均勻尖朝下
腳觸巴拉貼爬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詳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觸 巴 拉 貼
3.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4.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墻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變成什么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 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六、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