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調教活動中走過來――談我的《物質的分類》一課的準備
是,為什么參賽的課就一定要有實驗探究呢?沒有實驗的課就真的體現不了新課改的理念了嗎?就為了賭這一口氣,說來有些好笑。二、進行教學設計
這是此次活動的核心內容,到底怎么樣做才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呢?說實話,直到初賽時這個問題還沒有想通。平心而論,有實驗探究的話,這個問題就簡單了,畢竟有一個基本的程序在指導著呀(有實驗的課又難免陷到一個新的框框里去,大家都這樣做也沒什么意思了),可是這個內容既沒有實驗,也很簡單,怎么樣做才好呢?到底要把學生的學習引向何方呢?就這樣,初賽的課做得很一般,我自己也非常不滿意,感謝各位評委和領導們給了我代表農墾參賽的機會,在初賽后,我就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把這節課設計得出乎別人的意料。
從初賽回來,一直到國慶長假結束這段時間我都在憋這個問題,(遲遲不見行動,倒把同組的老師們憋急了,)經過多方查找資料、閱讀有關新課程的理論書籍(在此期間,農墾教研室的陳老師給我發了許多參考資料,對我幫助很大),我終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這也就是所謂的機會垂青有準備的頭腦吧。我大膽地把這節課的基本框架定了下來,即以主題活動的方式來開展學習過程。這樣設計基于以下的想法:一是內容確實很少,也很簡單,誠如一些老師說的讓學生自己閱讀都能學完,如果按部就班的上,不要說學生沒什么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沒勁,怎么能參賽呢?二是從新課程倡導的三維目標考慮,能不能從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上作點文章呢?三是高一的學生畢竟剛接觸新課程不久,感受還不是那么深,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采用這種方式學生的興趣會不會大些?另外, 在活動中大家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的積極性、與人合作和集體觀念肯定也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接下來就是具體設計學習目標和主題活動了。為此,我仔細研讀了課程標準里的相關內容,包括內容標準和必修課的課程目標,查了一些資料琢磨高一學生的學習心理,看了今年中招考試結果分析,仔細把人教版的教材看了好多遍,關于分類的知識專門上網查了一些資料,自己也加深了認識。之后才確定了本課時的學習目標。可以說定目標的過程也相當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