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學化學教學改革的趨勢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意,教育的本意是促進人的發展,既促進人的生命成熟(情感發展、社會責任感)、也促進人的智慧發展(認知能力和決策能力)。作為科學教學的化學教學,其功能已不只是傳授和繼承科學知識、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還應是將化學知識作為一種載體,培養社會責任感,促進人生觀、世界觀主價值觀的形成,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當前素質教育已進入關健時刻,課程教材改革和高考方式改革正在同步進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升到一個民族存亡和興衰的高度,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認為要關注這些變革,要適度從應試教學中解脫出來,去思考并實踐化學教學的改革。1 兩大課程觀走向融合
20世紀我國的化學課程曾在“學問中心”或“學科中心”和“社會中心”或“經驗中心”兩大課程觀之間擺動,如“以硫酸、玻璃、雪花膏”為題材的教材、“三酸二堿”式教材是“社會中心”課程的教材,而人教社的“甲種本”、“乙種本”和“高級中學必修.選修”化學教材是“學問中心”課程觀的教材。“學問中心”課程觀,它的特點是把教學內容學問化、專門化、結構化,抽取學科的“精髓”,重視概念、原理,強調化學的知識學科結構和邏輯結構,有利于教師組織教學,有利于知識的繼承和智能的發展,培養學科的精英。“社會中心”是由杜威的經驗主義課程發展而來,其特點是“實用性、綜合性、課題性、實踐性”,強調學生的知識從經驗中來,“學以致用”,常以實用化工和社會或自然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來組織教材,如“硅酸鹽工業”、“日益貧乏的水資源”。有利促進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培養社會責任心和價值觀,但不利于化學學科知識結構的建立,易導致基礎學力的下降。化學教育不但要促進人的智力發展,而且要促進情感的發展,“使人的能力全域發展”。因此,必須將“學問中心”和“社會中心”兩大課程觀融合,走向“學生中心”的人本主義課程觀。新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試驗修訂本――化學),既保持了“學科中心”的體系,又體現了“社會中心”的韻味,是一種平衡和融合的課程。
2 教學目標走向多維化
化學教育已不是學科知識的教學,而教育的化學,其教學目標不應局限于學科的本身,而應該包括教學和教育的目標。因此,必須構建多維的化學教學目標。從化學教學大綱的變遷可以看出這一點,1990年化學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雖也提及能力和思想教育,但強調雙基目標;新大綱(2000年版)的教學目標為:①知識、技能:在義務教育初中化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學習一些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等的密切聯系以及重要應用。②能力、方法:培養和發展學生和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使他們能綜合應用化學和其他學科知識、技能解釋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發展他們的個性和特長。③情感、態度: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育他們關心環境、能源、衛生、健康等現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培養他們的科學態度。結合化學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奮、堅毅、合作等優良品德。上述目標包括了知識、技能、能力、方法、情感和態度六個維度。
3 學習方式走向多樣化
通常的學習方式有三種:接受式學習、發現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接受式學習是學習者閱讀文本、觀看音像、傾聽講解獲得知識的方法。發現式學習也叫探究式學習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社會現象或科學實驗、文字材料的觀察、閱讀,發現問題、搜集數據、形成解釋,并對這種解釋進行交流、檢驗與評價的過程。體驗式學習是指人們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訓練,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部認識,最終習得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和某些情感、態度和觀念的過程。三種學習方式在完成教學目標時,其功能各不相同。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我們一慣重視接受式學習,而忽視發現式學習,更缺少體驗式學習,新的課程計劃的實施和新教材的使用,將要求我們對三種學習方式進行有效的組合,加大發現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的比重。
4 教材開發走向校本化
一綱一本,千人一面的教育局面正在打破,教學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個性。“教材”不等于“教課書”,廣義的教材應該是教師在教學行為中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包括教課書、各種輔助教材、視聽教材、電子教材等等,圍繞教課書的教學資料應當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自編教學資料、自制教學儀器,優化各種教學資源。
新的課程標準把課程按其功能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基礎型課程是國家課程使用統編必修教材培養學生的基礎性學力,拓展型課程是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相結合的課程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研究型課程是校本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力和研究性學力。校本課程可教育專家和學科專家指導下由教學第一線的教師開發,校本教材的編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社區的資源,發揮自身的優勢。“化學是一門中心的、實用的和創造性的科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化學會會長,R.布里斯羅語),化學教學資源豐富,可編寫多種校本教材如:化學新進展、化學工藝、化學與環境保護、化學研究性課程等。
5 課堂教學走向開放化
傳統的學校課堂即是教堂,教師即是布道者,知識的傳授是在封閉式的課堂中進行的,這種“教師中心”、“學生中心”和“教材中心”三中心的教學結構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多中心的、開放式的教學結構,在這種結構中自然、社會和網絡都是課堂,學校教學資源、自然教學資源、社會教學資源和網絡教學資源必須合理優化,發揮最大的教育功能。在新型教學結構中,學生要學會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