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寒假作業答案大全2019
以下是由為您整理提供的關于高二歷史寒假作業答案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您,歡迎閱讀與借鑒。
高二歷史寒假作業答案
一、選擇題:1. C 2. A 3. D 4. D 5. C 6. D 7.B
二、材料解析題
8.(1)其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或適應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道德規范)。
(2)維護奴隸制度。
(3)相同:都為統治者提供治國方案(或維護統治階級利益)。
不同:孔子重“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韓非重刑。強調用重刑鎮壓人民反抗。(4)魯迅認為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都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鎮壓人民反抗的工具。
兩者實質上是一致的。
9.(1)人與自然的關系。含義不一致。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
(2)材料二認為天有意志,天降災亂。材料三則認為天沒有意志,不會降災禍懲罰人。
材料二把“天”神化,目的是宣揚君權神授,皇權至上,宣揚大一統,其目的是讓人民服從君主。材料三明確提出“天意”是人制造的,與自然現象無關。
(3)兩個材料都提出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觀點。材料四提出自然與人互相制約的關系,比材料一觀點更全面。因為人類不僅要有戰勝自然的勇氣,更要遵循自然規律。
三、問答題
10.(1)孔子,仁。 (2)程頤、程灝,朱熹,陸九淵、王守仁。
(3)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4)新文化運動,陳獨秀。 (5)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地繼承。
歷史練習二(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選擇題:1.A 2.D 3.C 4.D 5.D 6.B
二、材料解析題
7.(1)歐洲文藝復興運動。(2)秦始皇“焚書坑儒”,思想高度專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大一統;宋朝理學盛行,進一步禁錮思想。(3)西學影響進一步擴大,更多人向外國尋求真理,不同政治主張涌現并展開爭論。(4)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都有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新的思潮出現;思想文化活躍,誕生一大批思想家。
8.(1)新文化運動;(2)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是袁世凱獨裁統治的基礎。
(3)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有許多合理的內容,如“仁”的學說,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和諧;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孔子也是一位世界名人。
9.(1)儒家思想。原因:辛亥革命雖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存在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袁世凱在文化教育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說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得到傳播并逐漸深入人心。(3)社會主義思想。新文化運動興起和發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
歷史練習三(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選擇題: 1.C 2.A 3.D 4.D 5.D 6.C
二、材料解析題
7.(1)1949年2月:三大戰役取勝,國民政府即將被推翻,新民主主義即將取得最后勝利。
1979年1月: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以新的形象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2)①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②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先導,也是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精神支柱。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旗幟,也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3) 第一發現 《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發現 《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第三發現 《中國革命中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第四發現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三、問答題
8.(1)巨變: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②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
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③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漸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指導思想:孫中山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3)意義:①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它表達了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②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
③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歷史練習四(專題二、五 古代和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
材料解析題
1.(1)書體:楷書。主流趨勢:更加強調個性化的創造。
(2)畫種:年畫。特點:內容喜聞樂見;以民間風情為主;具有生活上的實用性等。
(3)體裁:(長篇章回體裁)小說。社會背景:商品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壯大;通俗文學蓬勃發展;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社會矛盾逐漸加深等。
(4)題目: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的發展狀況及原因;濃縮人生精華的明清文藝等。
2.(1)明清(或16世紀)以前,中國的科技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發明的外傳,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火藥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的軍事基礎;指南針為西歐人新航路的開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創造了條件,加強各地的聯系,從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印刷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3)發達原因:農耕經濟高度繁榮;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中央集權國家政權的支持和組織;民族融合,多民族共同努力;吸收外來先進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繼承與發展等(答出3個方面即給3分。其他觀點,只要符合史實,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未產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文化專制;實行閉關鎖國;重人倫、輕自然的文化傳統;科舉制度束縛;等等。(答出3個方面即給3分,其他觀點,只要符合史實,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3.⑴①宋代:適應市民生活的需要,產生了雜劇。②元朝:政府注意保護藝人,科學長期停止,士子沒有出路,便與民間藝人一起,吸取雜劇和諸宮調之長,創出元雜劇;元代后期,科舉考試恢復,加上表演模式過于呆板僵化,逐漸衰落。
⑵①現象: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②劇種及特色:京劇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用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行當化妝都有一定譜式;表演都有一定程式,多采用虛擬性動作,虛實兼備、形神兼備。
4.(1)用核武器作為防止法西斯戰爭的手段;反對把核武器作為大規模殺人武器。
(2)目的:反對核戰爭,打破核壟斷。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少數幾個擁有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造福國民。
(3)當前核威脅依然存在;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擴散。
5.(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教育在全國范圍內走上為人民服務的道路。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夕這段時間,新中國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經歷了曲折。
(2)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個國家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其中教育領域是“重災區”。教育事業所遭受的破壞,在教育史上是罕見的。“文革”初期大、中學校“停課鬧革命”,開展“革命大批判”成了中心任務,沖擊黨政機關、軍事部門;所謂的“教育改革”實際上是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使我國在一個時期內出現了“文化斷層”、“人才斷層”,嚴重影響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3)“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教育界經過撥亂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錯案,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教育體制也邁上了改革的步伐。“三個面向”方針的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醞釀、提出及其實施,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歷史練習五(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一、選擇題 : 1.A 2.B 3.A 4.A
二、材料解析題:5.(1)人本身 天賦人權;
(2)中國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反對封建君主專制 啟蒙運動;
(3)民主和科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解放了人們的思想;(4)相互學習交流發展。
6.(1)角度:伏爾泰從天賦人權的角度;盧梭從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的角度。
主張:伏爾泰主張建立開明君主制;盧梭主張以暴力推翻暴政(暴力革命)。
(2)共同之處:反對專制,提倡自由、平等,實行民主政治。
(3)不同: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思想輿論上的準備;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的繼續。(新文化運動是在思想領域維護共和,反對專制的斗爭。)
7. (1)思想方面: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社會契約、天賦人權、人民主權、三權分立等思想,把歐洲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把歐洲的人文主義思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政治制度方面: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國家。
(2)根據社會契約、天賦人權等原則發表《獨立宣言》,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旗幟;根據人民主權(主權在民)等原則制定1787年憲法,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3)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4)社會都處于變革時期;都有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新的思潮出現;思想文化十分活躍,誕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8.(1)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待人寬容,立人達人。
(2)理性;知德合一。都強調理性;否認絕對權威。蘇格拉底彌補了智者學派忽視道德,追求功利的弊端;反對智者學派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認為真理應有其客觀標準。
(3)注重人的作用;強調倫理道德。
(4)孔子的儒家思想后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蘇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頭,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頭。
歷史練習六(專題七、八)
世界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與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材料解析題
1.(1)伽利略:發現了落體定律,還確定了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這兩個新概念。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和和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
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提出光電效應理論。
(2)伽利略為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牛頓建立起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愛因
斯坦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之中。
(3)牛頓經典力學及以后物理學研究成果促進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出現。
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為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2.(1)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2)電的應用。如為科學不斷探求的精神;執著追求的人生態度;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等。
(3)第三次科技革命。
(4)如①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②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③科技的發展沖擊了傳統觀念,改變了人們的思想;
④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類對宇宙與自然的認識等。
歷史練習七 (專題一至四綜合)
一、材料解析題
1. (1)揭露道學家的虛偽,破除對孔子的迷信。反封建的先驅,帶有民主色彩。
(2)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民本思想。
(3)反對君主專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經世致用。
(4)經濟:資本主義萌芽;文化:理學、心學占統治地位。走向極端。影響:為新思想的萌發奠定思想基礎,對近代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一定影響。
2.(1)師夷長技以制夷;地主階級抵抗派。(2)態度:利用儒家思想。意圖:宣傳維新
思想;減少變法阻力。(3)態度:全盤否定傳統儒學。作用:維護共和政體;猛烈沖擊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4)從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到學習外國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外國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提高的發展歷程。
3.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問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
二、問答題
4.(1)主要成效:維新思想促進了思想啟蒙,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開展,客觀上也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辛亥革命的進行,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
(2)不同特點:
①維新思想是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儒家思想相結合,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斗爭綱領;革命派則直接借鑒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創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綱領。
②維新思想主張維新改良,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三民主義主張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統治,實現民主共和。(,只要答出一點即可)
(3)進步:
①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和科學口號,對封建正統的儒家傳統道德進行了較徹底地的批判。
②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反映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已從器物、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層次。
③新文化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歷史練習八 (專題一至八綜合)
材料解析題
1. ⑴①師夷長技以制夷。
②維新變法或君主立憲。
③《青年雜志》或《新青年》。
⑵中國同盟會。三民主義或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
⑶井岡山時期(如答國民大革命失敗后、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亦可)農村包圍城市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⑷如:偉大抱負、憂國憂民情懷、堅定的革命意志、百折不撓的毅力、創新的精神等。
2.(1)促使人們擺脫神學的束縛;推動近代自然科學產生
(2)核心觀點:科學改變人的世界觀;科學解放人們的思想。因為牛頓的發現,為人們打破宗教和神學的束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鼓勵人們以理性和科學的精神認識自然和社會。
(3)反對愚昧解放思想。
(4)思想解放促進自然科學的興起與發展,科學進步推動著思想的解放。
最新高二歷史必修三寒假作業參考答案(20191216下午)
單元一(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一、單項選擇題
1. C 2. A 3. D 4. D 5. C 6. D 7.B
二、材料解析題
8. ①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秩序(或適應和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道德規范)。②維護奴隸制度。③相同:都為統治者提供治國的方案(或維護統治階級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對 苛政和任意刑殺;韓非重刑。強調用重刑鎮壓人民反抗。④魯迅提示無論儒家思想還是法家思想都是體現統治階級意志,鎮壓人民反抗的工具。兩者在實質上是一致的。
9.①人與自然的關系。含義不一致。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②材料二認為天有意志,天降災亂。材料三則認為天沒有意志,不會降災禍懲罰人。材料二把“天”神化,目的是宣揚君權神授,皇權至上,宣揚大一統,其目的是讓人民服從君主。材料三明確提出“天意”是人制造的,與自然現象無關。③兩個材料都提出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觀點。但材料四還提出自然與人互相制約的關系,比材料一的觀點更為全面。因為人類不僅要有戰勝自然的勇氣,更要遵循自然規律。
三、問答題
10.(1)孔子;仁;
(2)程頤、程灝、朱熹、陸九淵、王守仁;
(3)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經濟上重視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4)新文化運動;陳獨秀;
(5)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批判地繼承。
單元二(專題三) 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單項選擇題
1.A 2.D 3.C 4.D 5. D 6.B
二、材料解析題
7.(1)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2)秦始皇“焚書坑儒”;思想高度專制;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大一統;宋朝理學盛行進一步禁錮思想。(3)西學影響進一步擴大,更多人向外國尋求真理,不同政治主張涌現并展開爭論。 (4)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都有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新的思潮出現;思想文化十分活躍,誕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8.(1)新文化運動;
(2)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是袁世凱獨裁統治的基礎。
(3)孔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家思想有許多合理內容,如“仁”的學說,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和諧;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孔子也是一位世界名人。
9.(1)儒家思想。原因:辛亥革命雖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存在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袁世凱在文教育領域內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2)說明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得到傳播并逐漸深入人心。 (3)社會主義思想。新文化運動興起和發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十月革命后,社會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
單元三(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一、單項選擇題
1. C 2. A 3.D 4.D 5.D 6. C
二、材料解析題
7. (1)1949年2月:三大戰役取得勝利,國民政府即將被推翻,新民主主義即將取得最后的勝利。
1979年1月: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以新的形象出現在世界上。
(2)①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②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民主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先導,也是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精神支柱。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旗幟,也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
(3)
第一發現 《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二發現 《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
第三發現 《中國革命中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第四發現 《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三、問答題
8.巨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漸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指導思想:孫中山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意義:(1)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是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2)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3)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單元四(專題二、五) 古代和近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文化
一、材料解析題
1.(1)書體:楷書。主流趨勢:更加強調個性化的創造。
(2)畫種:年畫。特點:內容喜聞樂見;以民間風情為主;具有生活上的實用性。(3)體裁:(長篇章回體裁)小說。主要背景:商品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壯大;通俗文學蓬勃發展;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社會矛盾逐漸加深。
(4)題目:明清時期中國古代文藝長廊的發展狀況及其原因;濃縮人生精華的明清文藝等等。
2.(1)明清(或16世紀)以前,中國的科技成就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明清以后走向衰落。
(2)三大發明的外傳,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火藥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的軍事基礎;指南針為西歐人新航路的開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創造了條件,加強各地的聯系,從而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印刷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3)發達原因: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中央集權國家政權的支持和組織;民族融合,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吸收外來先進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繼承與發展等等(答出3個方面即給3分,其他觀點,只要符合史實,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不能產生近代科技的原因: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文化專制;實行閉關鎖國;重人倫、輕自然的文化傳統;科舉制度的束縛等等。(答出3個方面即給3分,其他觀點,只要符合史實,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3.⑴①宋代:適應市民生活的需要,產生了雜劇。②元朝:政府注意保護藝人,科學長期停止,士子沒有出路,便與民間藝人一起,吸取雜劇和諸宮調之長,創出元雜劇;元代后期,科舉考試恢復,加上表演模式過于呆板僵化,逐漸衰落。⑵①現象:清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②劇種及特色:京劇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用管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將唱、念、做、打有機結合;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行當化妝都有一定譜式;表演都有一定程式,多采用虛擬性動作,虛實兼備、形神兼備。
4.(1)用核武器作為防止法西斯戰爭的手段;反對把核武器作為大規模殺人武器。
(2)目的:反對核戰爭,打破核壟斷。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美國和蘇聯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中國已成為當今世界少數幾個擁有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的國家之一。造福了國民。
(3)當前核威脅依然存在;和平利用核能,防止核擴散。
5.(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教育在全國范圍內走上為人民服務的道路。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夕這段時間,新中國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績,也經歷了曲折。(2)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整個國家陷入空前的浩劫之中,其中教育領域是“重災區”。教育事業所遭受的破壞,在教育史上是罕見的。文革初期大中學校“停課鬧革命”,開展“革命大批判”成了中心任務,沖擊黨政機關、軍事部門;所謂的“教育改革”實際上是依附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大革命”使我國在一個時期內出現了“文化斷層”、“人才斷層”,嚴重影響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3)“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教育界經過撥亂反正,平反了大批冤假錯案,廣大教育者在政治上獲得了新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的教育體制也邁上了改革的步伐。“三個面向”方針的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醞釀、提出及其實施,有力的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
單元五(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一、單項選擇題
1. A 2.B 3.A 4.A
二、材料解析題
5. (1)人本身 天賦人權
(2)中國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反對封建君主專制 啟蒙運動
(3)民主和科學 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4)相互學習交流發展
6(1)角度:伏爾泰從天賦人權的角度;盧梭從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的角度。
主張:伏爾泰主張建立開明君主制;盧梭主張以暴力推翻暴政(暴力革命)。
(2)共同之處:反對專制,提倡自由、平等,實行民主政治。
(3)不同: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思想輿論上的準備;新文化運動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領域的繼續。(新文化運動是在思想領域維護共和,反對專制的斗爭。)
7(1)思想方面:啟蒙思想家們提出社會契約、天賦人權、人民主權、三權分立等思想,把歐洲啟蒙運動推向高潮,把歐洲的人文主義思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政治制度方面:資產階級總統共和制國家。
(2)根據社會契約、天賦人權等原則發表《獨立宣言》,成為美國獨立戰爭的旗幟;根據人民主權(主權在民)等原則制定1787年憲法,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
(3)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4)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都有新的經濟因素、新的階級、新的思潮出現;思想文化十分活躍,誕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8(1)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待人寬容,立人達人。
(2)理性;知德合一。都強調理性;否認絕對權威。蘇格拉底彌補了智者學派忽視道德,追求功利的弊端;反對智者學派的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認為真理應有其客觀標準。
(3)注重人的作用;強調倫理道德。
(4)儒家思想后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成為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蘇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頭,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頭。
高二必修三 單元六(專題七、八)
世界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輝煌與19世紀以來的文學藝術
一、材料解析題
1.(1)伽利略:發現了落體定律,還確定了勻速運動和勻加速運動這兩個新概念。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和和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愛因斯坦:創立狹義相對論和
廣義相對論;提出光電效應理論。
(2)伽利略為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牛頓建立起完整的經典力學體系;愛因斯坦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同時發展了牛頓力學,將牛頓力學概括在相對論之中。
(3)牛頓的經典力學及以后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促進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出現。愛因斯坦的科學理論為現代自然科學和現代技術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2. (1)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
(2)電的應用。如為科學不斷探求的精神;執著追求的人生態度;求真、務實、創新的科學態度等。
(3)第三次科技革命。
(4)如①科技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②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③科技的發展沖擊了傳統觀念,改變了人們的思想;④科技的發展拓展了人類對宇宙與自然的認識等。
3⑴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⑵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產生了現實主義文學;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出現了后現代主義文學⑶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各國的聯系,東西方文化取得了共同的發展,這一時期隨之而來的壟斷資本主義、俄國十月社會主義等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現實主義文學開辟了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興起并在全球范圍展開。以原子能等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影響人們的經濟、文化生活,東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不斷獲得發展。西方出現了后現代主義文學。
高二歷史寒假作業 必修三 (1-4專題) 綜合
一、材料解析題
1. (1)揭露道學家的虛偽,破除對孔子的迷信。反封建的先驅,帶有民主色彩。 (2)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民本思想。(3)反對君主專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經世致用。 (4)經濟:資本主義萌芽;文化:理學、心學占統治地位。走向極端。影響:為新思想的萌發奠定思想基礎,對近代民主思潮的興起產生一定影響。
2.(1)師夷長技以制夷;地主階級抵抗派。
(2)態度:利用儒家思想
意圖:宣傳維新思想;減少變法阻力。
(3)態度:全盤否定傳統儒學。作用:維護共和政體;猛烈沖擊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4)從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到學習外國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外國的思想;經歷了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不斷提高的發展歷程。
3.(2)“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解決的重大問題:“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重大問題。
二、問答題
4(1)主要成效:維新思想促進了思想啟蒙,推動了戊戌變法運動的開展,客觀上也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辛亥革命的進行,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
(2)不同點:①維新思想是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學說同儒家思想相結合,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和斗爭綱領;革命派則直接借鑒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創立了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綱領。②維新思想主張維新改良,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三民主義主張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統治,實現民主共和。(只要答出一點即可)
(3)進步之處:①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和科學的口號,對封建正統的儒家傳統道德進行了較徹底地批判。②新文化運動也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反映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已從器物、制度深入到思想文化層次。③新文化運動也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