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課堂實錄
生:(鼓掌)(舉手)
師:這么多人要發言,我該叫誰呢?請你!
生10:我代表胡同文化的,我首先反駁王典的觀點,她說的那種夜晚打開門睡覺的生活是不現實的。胡同文化具有歷史意義,是傳統文化,不會完全被取代,一定會得到一定的發揚。
生11:我是胡同派。如果說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請大家看一看課文73頁的第一段。
師:特別注意,我們聽,她講話的依據是從課文中來的,很好。
生11:北京人也“處街坊”,看得出來,北京人講究獨門獨院也講究“處街坊”,這與現代人相似,現代人講究交往,也保持個人的獨立自由空間。現在高樓大廈里的人,人們心理的隔膜更大了。剛才有同學說過,混凝土已經使人際之間的距離更大了,我們應該感謝胡同文化,它使我們既保持一定距離又不會使人們之間的距離更加拉大,現代高樓里的人,鄰里已經完全是陌路人,見了面也不說話。
師:在你看來,胡同文化并不是那么隔膜的,它有適度的交往,又使人們保持了適度個人空間,就算今天的高樓文化也是胡同文化發展而來的,是嗎?
生11:是的,還有,今天的高樓里的人有一定交往,也是從胡同里繼承下來的,所以,我們應該感謝胡同文化。
師:汪曾祺先生說:“再見吧,胡同。”,那么,你的意思呢,則是“你好,胡同。”對嗎?
生:是的。
師:好,請坐下。
生:(鼓掌)
師:還有嗎,有請 “胡同派”
生:(不滿地)又是胡同啊
師:好好,我改正,待會兒,多請你們“高樓”發言
生12:胡同文化還有適用價值,如課文里說到有上馬石、栓馬樁等,它們的歷史價值還在,為后人提供了考查的依據。
師:好,有請這邊
生13:我贊賞高樓文化,從74頁17段看出,胡同走向衰敗沒落,如果外國游客來看到殘破的景象,就認為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影響中國的形象。
師:哦,她是站在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胡同的,發展高樓就可以讓外國人看見中國的發展,如廣州的中信大廈多么驕傲地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啊?
眾生:(掌聲)
生7:我先想反駁一下麥家輝的觀點,我自己也沒有說完整,大家覺得胡同已經不適合現在了,已經To old.
師:她是英語科代,說話要用英語才能較好地表達啊!
眾生:(笑)
生7:大家看看物理書,知道物質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看似兩極但都是可以統一的,同樣,我說的穴居文化,不是過鉆木取火的生活,我討論的是理想,我們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相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會更適應物質生活更豐富的將來,人們可以夜不閉戶地生活。
師:運用了鄧小平的初級階段理論來論證啊!
生14:為什么高樓這么多,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是高樓?這是現實存在,胡同總會走向沒落。
生15:我比較支持胡同文化。對胡同有很親切的感覺。
師:你住過胡同嗎?
生15:住過類似胡同的院子。高樓只是人口與時代發展而形成的,我們住高樓只是因為人多了,如果建胡同要占用更多的土地。
師:你是從國土資源部部長的角度來考慮的。
眾生:笑
生16:外國人不會因為看到胡同就說中國落后,這可能還是他們喜觀看的特色建筑。
師:你是從旅游局長的角度看的。是啊,北京有一個旅游項目就叫“到胡同去!”很買座噢!
眾生:(掌聲)
師:有請繼續。
生9:我說高樓是胡同發展的結果,我又傾向于胡同文化,書上說:“偶有剃頭刀子的 ‘喚頭’之類”,這些在高樓里是見不到的;還有,課文說,北京人容易滿足,高樓是從胡同發展來的,不好說誰優誰劣,至于高樓的“隔絕”狀況是不會長久的,古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人本性是趨于交往的。
師:你是說人的社會性會使得人們將自然打破高樓的封閉。好,現在每個派別給一次發言機會
生2:胡同是我們的特色,民族特色,它不會消失,高樓文化雖然發展了,但胡同還會保留下來。
師:請高樓派
生17:我想請問許佳俊同學,如果廣州有胡同,你住哪兒呢
師:回答啊
生15:廣州有很多城中村,類似于胡同的
生18:我告訴你,這些村已經被改造了,被高樓取代了。
生19:這是發展的結果。
師:是啊,難道你到學校學習不是為了發展嗎?
眾生:(熱烈的掌聲)
師:啊呀(指生19),被他抓住“尾巴”了呀!
眾生:大笑
生17:還有,高樓文化是追求現代化生活的結果,胡同文化是歷史的見證物。
眾生:(鼓掌)
師:請中間派
生7:有人說我的觀點太理想化了,其實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師:那我問你,王典同學,白云山上有個洞,你去住嗎?你怎么回答?
眾生:(笑)
生7:如果我的一切都那么現實,那我還有什么理想的追求呢。
師:你看,我問她,她反問我了,這就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眾生:(鼓掌)
生:是的,我不能住山洞,我要上學,要考大學。雖然我不能住深山洞,但我不能丟掉理想。當年有人想象今天有電腦,有高樓時,當時他旁邊的人也許會覺得他的想法荒唐可笑,但理想是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