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韻》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聆聽《沂蒙山小調》、《王大娘釘缸》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音樂風格,有進一步學習的愿望。
2、探究這幾首民歌的創作方法———魚咬尾及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
3、認識民歌與創作歌曲之間的區別,了解民歌與專業音樂創作的關系。
二、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調》又名《沂蒙山好風光》,是一首帶有山歌風味的小調,最初流傳在山東臨沂地區,后傳遍全國。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正處于相持階段。在山東沂蒙地區出現了一個一再與抗日武裝為敵的反動武裝組織——黃沙會。為了揭露黃沙會的反動面目,山東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文工團的音樂工作者,選用傳統民歌《十二月調》的旋律,填上《打黃沙會》的歌詞,歌曲很快在魯南地區傳播開來。后來,有人將《打黃沙會》的歌詞改為贊美沂蒙風光的內容,歌名定為《沂蒙山小調》。
《王大娘釘缸》
在河南昌鄧縣、息縣、商城、固始一帶,流行著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地花鼓。這種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內容多為北方各地流傳的生活小調。《王大娘釘缸》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廣大老百姓的喜愛,一來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表現了老百姓的真實情感和對生活的現實性追求;二來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動活潑,詼諧幽默,富于親切感。
這首歌曲的旋律,成為《好漢歌》的創作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創作源泉之一。
三、教學重難點
聽賞學唱中原民歌,認識初步“魚咬尾”和“起承轉合”的創作手法。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音樂風格。
四、教學方法
1、聽賞法 2、講解法 3、體驗感受法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小打擊樂等
六、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前面我們欣賞了高亢的西北腔和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維吾爾族民歌,了解了這些民族的人民所創造的燦爛的民族文化。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原大地,感受、體驗中原民歌的醇厚韻味和獨特風格。中原地處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黃河下游,以華北中原為主,溫帶氣候,受季風影響。我們首先來了解、欣賞一首在全國廣為流傳的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授新課:
1、《沂蒙山小調》
(1)、簡介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
(2) 欣賞《沂蒙山小調》(由王世慧演唱),學生帶著問題欣賞后談感受。
提問:說出王世慧的演唱風格及特點。
(3)欣賞彭麗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調》。
提問:與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節拍、語言、速度、伴奏和風格方面作一比較。
(4)學唱《沂蒙山小調》
提示:樂句間同音相連,是我國音樂創作中手法“魚咬尾”,這首新民歌雖標為“小調”,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帶有明顯的山歌風格。
提示:這首民歌創作采用了“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