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評比案例——多媒體作品合成;
2、教學輔助平臺的選擇
同一個知識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認知,接受的程度、接受的速度也有巨大的差異,教師預設的教學中各個環節的任務如何才能知道學生的掌握情況?更多的教師只是通過經驗來判斷:“老師給大家5分鐘完成這個任務”,“時間到了,請同學們……..”。另外在學生日常學習中的作品處理上,更是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在賽前的學生信息了解和采集上就發現了他們學生作品收集方式就是通過極域等機房教學軟件收集的,學生的作品管理上比較混亂,這樣的問題其實在很多學校中也同樣存在。
信息技術的教學離不開計算機,教學方式的特殊性,使得我們可以更有效的利用技術手段去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效率。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教學輔助平臺的使用,也許會有人花費很多時間去為特定的某一節課精心準備課件、網站等。那么這樣的課件和輔助平臺對所有的教學能有幫助嗎?大家更希望能看到的應該是自己能學到并用的上的。
我從xx年底開始嘗試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平臺的開發,并在兩年教學實踐中逐步完善,能在備課、教學、測驗、復習回顧中很好的貫穿于整個學習生活。我希望能借此機會將這個平臺展示給大家、推薦給大家,我也希望能收獲更多的建議,并繼續完善。
(免費共享地址:)。
二、 教學設計第1~第2稿修改(排除小組合作)
第一稿教學設計上,采用了小組化的教學,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平臺有針對小組的有很好的功能上的支持,尤其是對機房模型的建立并預設分組模式,使得教師能在小組的分配上能更有效的獲得平臺的支持,能適應復雜的機房環境,并且設有有對小組內成員互相的文件交流系統。
通過試上,我們發現在這個教學任務中,小組合作并不合適,首先這是一節全新的知識的學習,在這種類型的學習前提下,每個學生都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并且需要實踐操作,并不存在一定需要合作討論才能完成,更多的需要的幫助,而信息技術教學輔助平臺已經提供了系統幫助、師生幫助、生生互助的三種快捷的幫助支持,使得幫助者和需求者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地域(座位)限制,就像地球村一樣,我的班級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小組。
更何況在小組分工中,詳細的分工本就不適合我選擇的結構搭建和交互功能運用。為追求形式而強制使用小組是對學生的不負責。如果條件允許,第二課時和第三課時比第一課時更適合使用小組合作。
三、 教學設計第2~第3稿修改(任務重點的調整)
第二稿設計上,課前的調查展示的任務是3個作品的連續圖片動畫(簡單的圖片動畫展示),通過對學生課堂練習時間段的分析,任務一10分鐘(場景建立和簡單的制作),任務二15分鐘(動作命令的使用),任務三10分鐘(教學拓展)。
我們看到在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上,交互功能的實現動作命令的使用要遠超過場景,第一稿的設計使得教學時間過于緊張,并且主次不分明。就像在趕場,我在拼命計算時間,真個很累。而學生的最后效果很不理想。
修改方案:
1、將任務1簡化。并將課前演示的范例也進行簡化。
很多教師一開始提供給學生看的范例就很漂亮、很精致,學生一看就積極性很高。但是到了課堂結束最后,學生做出的作品很簡陋,因為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課堂時間的局限,根本不能達到這樣的要求,請問這樣的教學方式合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