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
七、教學環境和課時安排
教學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進行,安排兩課時(最好連堂上課)。
第1課時:問題需求分析、表格數據的處理。
第2課時:表格數據的圖形化處理、組織評價、總結和反思。
八、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以“評優活動”的案例進行教學,以“明確任務→建立表格→分析數據→形成報告”為線索展開教學,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采用該例進行教學還在于倡導學生參與學校各項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技術蘊含的文化內涵。本節內容主要采用基于任務的協作學習的教學方法,主要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
采用教材中的“評優活動”的例子作為情景引入,向學生形象講述在年級的評優活動中完成統計和分析數據并形成分析報告的工作,由此遇到了如何在報告中采用合適的圖表形式及文本說明來表達結果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技術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在這種愿望的驅動下,引導學生去探索。
2.明確任務需求
就上述“評優活動”分組進行需求分析的討論: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應怎么做?
通過討論達到共識,需要解決的問題有:處理班級評優活動所產生的數據,并由此形成一份帶有結論性的報告。
進一步討論,要形成這一報告需要完成如下五個任務:
①建立各班三周以來“評優活動”得分統計表──建立表格。
②統計“評優活動”各班各周得分和各個項目年級平均分──數據統計分析。
③統計“評優活動”各班三周總分和各周年級平均分──數據統計分析。
④采用適當類型的圖表直觀地將數據分析結果表示出來──分析數據。
⑤根據數據圖表處理結果,配上相關的文檔,形成簡明的分析報告。
再討論應選用什么工具軟件來完成任務?
對于這些任務可以用圖表處理工具軟件excel來進行處理。
3.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探究結合
將相鄰的學生每四個人分成一組,共同探討、研究或自主學習,完成上述任務。教師巡回指導,并注意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計算機互動,學生能通過計算機的交互功能、教材中的文字資料,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操作,解決問題,體驗探究的樂趣。對普遍存在的困難,教師可以及時展示學生的成果,以促使學生克服困難,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他們查閱書中相應內容,或引導學生通過計算機的“幫助系統”來學習,也可以給予他們個別具體的輔導。
4.學習評價
學生通過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并產生成果(作品)。教師適時組織學生總結匯報小組或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獲得的知識、技能、經驗與體會,通過教學網絡給學生展示作品。匯報后,對整個學習過程及成果進行評價(評價表如下),主要采用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教師分別選出學習效果較好和學習效果較差進行講解和評述,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學習勢頭,幫助學生梳理、小結本課所學的內容。
評價表
評價項目
初級(1分)
基本(2 分)
良好(3 分)
典范(5分)
合作交流
從不和組員合作
有時合作
較好地與他人合作,善于理解他人
經常合作并指導他人,對他人有激勵作用
完成任務
不能完成任何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