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氣體交換》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氣體交換是人體呼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為進一步學習人體的能量供給奠定基礎,從而明確靜脈血和動脈血的轉變過程,鞏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相關知識。
2、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具體的教學要求,針對初中學生的實質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一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分子擴散的現象,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原理。
b、說出肺泡內的氣體交換過程。
c、說出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學習小組活動,加強學生設計探究方案、開展和總結探究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情感目標:積極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實事求是、積極探索的科學態度。
3、教具準備:燒杯、澄清石灰水、塑料管、塑料袋、吸耳球、含量70%的酒精等
4、教學重點:以課程標準和本節目標為依據,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及氣體交換的原理是理解肺泡內、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的基礎,故本課重點應為:
(1).探究呼吸時氣體成分變化的實驗設計的改進。
(2).說出肺泡內、組織里的氣體交換過程。
5、教學難點:針對氣體交換過程是抽象的過程,它需要具備一定的物理和化學知識作為理解的基礎,還需要思維過程中的推理,聯想、分析、判斷等的支持。根據初一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以及缺乏相應的物理、化學知識對氣體交換的原理難以理解因此,本課的難點是:氣體交換的原理。
突破方法:以探究實驗為中心組織教學,運用多種直觀手段,聯系實際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果。氣體交換的原理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而氣體擴散的現象他們有感性認識,教師通過描述屋里有人抽煙使得周圍的人都聞到嗆人的煙味,利用有香味的空氣清新劑做實驗使得教室充滿香味,借助多媒體的課件演示氣體擴散的現象,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突破重、難點。
二、教學方法:
本課安排學生課前預習并按協作小組填寫探究實驗報告,課堂上討論各小組的實驗設計而后針對老師的實驗設計和裝置提出修改意見,同時為教學需要學生所設計的實驗和老師設計的實驗同時進行,并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呼吸前后的部分氣體的成分的變化。所以,本人采用以探究實驗為重心,運用討論式和啟發式教學及發揮小組協作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流程如下:
提出問題→觀察討論→探究性實驗→歸納→演示實驗、多媒體課件演示→歸納→小結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注意觀察方法的指導,即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密切新舊知識的聯系,預留知識拓展的空間。對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變得更加直觀,利于學生理解記憶,再通過課堂練習得以鞏固。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給學生展示自己小組的實驗設計、大家互相質疑達成共識、動手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同時,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通過學生學習小組活動,加強學生設計探究方案、開展和總結探究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勵學生科學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
四、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識:(1)動脈血和靜脈血有何特征?肺靜脈中的血液是靜脈血還是動脈血?(2)分別請一位同學敘述人體的血液循環中體循環的過程及物質交換和肺循環的過程及氣體交換。
(一)新課引入
創設問題導入激發求知欲:在進入肺泡的氣體中,氧氣是怎樣進入組織細胞,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樣排出體外的呢?這就涉及體內氣體交換和運輸的問題。
(二)知識點講授
一、 探究呼吸時氣體成分的變化
通過實物展臺展示各小組討論后所填寫的實驗報告。其他小組分析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教師評價學生的創新設計后,展示自己的設計由學生評價)
實驗方法的改進:用塑料袋替代吸耳球或見附圖實驗裝置
注意:(1)塑料管一端不要插到燒杯底部,以免影響吹氣。
(2)吹氣時間要適當,以吹至石灰水渾濁為宜。
講述結論:由于澄清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后回變得渾濁,證明了呼出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空氣中也含有二氧化碳。但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的量較少,因此渾濁較少。說明呼出的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量比吸入氣體中的二氧化碳量多。
講述:人體吸入的空氣中,氣體種類很多,氧氣(占21%)、二氧化碳(占0.03%)、氮氣(占78%)、水蒸氣(占0.5%)。在肺泡里通過氣體交換后,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約占16%,二氧化碳約占4%,水蒸氣約占6%,氮氣約占74%。盡量呼吸前后氮氣的含量從78%下降到74%,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氮氣在呼吸過程中被人體利用。這主要是由于受到氧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的百分比的影響,只是相對地起了變化,其絕對含量并無變動。
設疑:呼出氣體中的氧氣減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這與體內進行氣體交換有關。那么,體內的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
二、體內的氣體交換
(一)、氣體交換的原理:擴散作用
當一個人抽煙時,煙霧會向四周擴散,在其周圍我們可以聞到嗆人的煙味,這是由于氣體擴散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所謂的擴散作用是指:一種氣體總是由含量相對多的地方向含量相對少的地方擴散,直到平衡為止。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也正是通過氣體擴散作用實現的。(大家還能舉出哪寫例子?)如:成語“煙消云散”,教師示范噴空氣清新劑使得教師內充滿香味。
講述:人體內的氣體交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肺泡里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二)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指肺泡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請同學們觀察課本P72圖11-21人體內的氣體交換與運輸示意圖。
提問:肺泡內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二氧化碳由血液進入肺泡,氧氣由肺泡進入血液。)
O2
講述:確切地說,肺泡中的氧氣擴散到血液中,靜脈血中二氧化碳擴散到肺泡里。
肺泡 血液
CO2
靜脈血 動脈血
轉變
提問:為什么在肺部靜脈血中的氧不向肺泡擴散,肺泡里的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擴散?
(這是因為在吸入肺泡內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多,而二氧化碳含量比靜脈血中的少。因此,當靜脈血流經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時血液中,二氧化碳由靜脈血擴散到肺泡中,這完全符合氣體擴散的原理。)
由此可見,當血液流經肺泡周圍的毛細血管后,靜脈血就變為含氧豐富的動脈血。動脈血中的氧通過體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絕大部分氧與血紅蛋白結合)
(三)組織里的氣體交換
請大家再看圖11-21
提問: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指什么?(組織細胞與血液之間的氣體交換)
提問:根據氣體擴散的原理誰能說出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怎樣進行的?
(由于組織細胞不斷消耗氧,產生二氧化碳,因此組織細胞中的氧氣含量較低,而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所以動脈血流經組織細胞之間的毛細血管時,動脈血中的氧與血紅蛋白分離,再擴散到細胞里;細胞里的二氧化碳擴散到血液中。)
提問:經過組織里的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了什么血?(變成含氧較少的靜脈血。)-------------回答正確,說明大家理解了靜脈血與動脈血的概念。
CO2
O2
動脈血 靜脈血
轉變
在組織中:
血液 組織細胞
(四)人體的呼吸過程
人體的呼吸過程包括四個連續的過程:肺泡和外界環境間的氣體交換、肺泡和血液間的氣體交換、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血液和組織細胞間的氣體交換。通過這四個過程,人體內的細胞就可以獲得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總結:回憶上課時提的幾個問題,指導學生采取"一看、二想、三說"的方法進行小結,"一看"即看板書;"二想"即對今天的課進行"過電影";"三說"即由學生用正確的語言回答課前的問題。
課堂鞏固:
(1)人體內的氣體交換,是通過氣體的____________來完成的。一種氣體總是由____________的地方向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擴散,直到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人進入高海拔地區后會出現頭暈、氣喘、易疲勞等癥狀(高山反應),而中長跑運動員卻在比賽前一段時期內到高海拔地區作強化訓練,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
五、說課綜述:
1、本節探究實驗難度大創新方法多樣,用到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上課時要做到有條不紊,運用自如,適時調控,并充分發揮好觀察的指導作用以及調動學生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熱情。
2、對于學生設計的實驗,其知識結論大多是未知的,探索成分多,而且,要求有對照實驗組只能選擇一個變量,因此本人事先安排小組設計實驗,通過學生探討分析設計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再觀察得出結論,有助于培養觀察分析和思維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而本人討論式的教學法。
3、對于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變得更加直觀,利于學生理解記憶。
4、由于本課的教學是以實驗為中心開展的,因此板書設計力求條理清晰,簡潔明了,重點突出,反映主題。沒有做過多的修飾,說課案中標明下劃線即為板書的內容。
澄清石灰水
塑料袋
(人體呼出氣體)
B
澄清石灰水
塑料袋
(空氣)
A
附:實驗裝置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