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鴉片戰爭》說課稿模板(通用2篇)
高中歷史《鴉片戰爭》說課稿模板 篇1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歷史《鴉片戰爭》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分析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為打開中國市場,將中國變為其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使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性質都開始發生變化,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進入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此以前,中國社會處于封建時代,長達二千五、六百年。鴉片戰爭是近代百年屈辱的開始,是近代史的開端,在全書中具有開篇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始課。
預計教學時間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戰前中外歷史發展的狀況、鴉片走私、禁煙運動、戰爭過程。理解和把握與本課知識相關的一些專有名詞,如"鴉片貿易"、"閉關鎖國"“貿易順差”“逆差”等。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第一目與課后的閱讀與思考、解析與探究,在教師的引導下,和在小組的討論、合作的基礎上,能夠嘗試理解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證關系。
教師:采取“提出問題——閱讀材料及課本——分析理解——討論——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過講授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愛國熱情。
了解中國人民在鴉片戰爭中的反侵略精神,通過對禁煙運動的講授,使學生認識到林則徐是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他捍衛民族的利益,是我們后來人學習的榜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起因
依據: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么會在十九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而且,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證關系,歷史發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證關系。還有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英國已取得了一些權益,那為何還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呢?對此,學生容易產生疑問和困惑。只有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如戰爭前的中國與英國的形勢和虎門銷煙,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教學難點:分析中國戰敗的原因
依據:為什么一個號稱“天朝上國”的大清帝國會敗給一個遠道而來的英國呢?這些問題是學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難點問題。
二、學情分析
分析學生:由于高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對于戰前的背景內容比較生疏,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故采取“提出問題——閱讀材料及課本——分析理解——討論——得出結論”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課前讓學生查閱、搜集歷史資料,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
教法:根據教育理論,教與學是互動的過程,以此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閱讀材料分析理解---學生討論---得出結論----課堂練習---提出研究性課題。具體采用講授法為主,也結合啟發式,比較法等。
學法:引導討論法:通過師生與生生的互動,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觀察學習法、閱讀法、歸納分析等。
三、教學過程
本節是中國近現代史的起始課,在講具體內容之前,老師應講明兩點:
(1)中國近代史的時間范疇及民主革命的分期(讓學生形成完整而準確的認識)
(2)指明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一)導入新課(2分鐘)
引導學生看美麗的罌粟花圖片(創設問題情景),然后指出:“可是中國近代一百年的屈辱歷史卻是從它身上開始的”,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37分鐘)
第一部分(16分鐘):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與世界
這個問題是教材的重點,突破方法----運用事件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切入分析。
由老師提出問題:首先,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奉行對外侵略擴張,為什么選擇了遙遠的東方?而中英兩國遠隔重洋,英國為什么要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
簡要介紹相關背景知識:
早在十六世紀,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的揭幕,歐洲的海盜式的殖民者、商人、冒險家來到了中國。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是十六世紀海上的霸主。葡萄牙人在中國沿海進行海盜活動,但他們當時在中國并沒有能像在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憑借武力為所欲為。然后他們終于用行賄的辦法,在明朝嘉靖四年(1561年)左右,使明朝地方官員承認澳門作為他們的居留地。西班牙人在1571年占領了菲律賓。到了十七世紀,海上世界霸權漸漸由葡萄牙和西班牙轉到了荷蘭和英國的手里。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XX年),荷蘭船只首次到達廣州。此后,荷蘭人曾兩次強占澎湖列島,并且騷擾廈門沿海的若干地方。顯然,他們的所作所為同一百年前的葡萄牙人一樣。英國,在十六世紀末已在海上擊敗了西班牙,而在十七世紀又在印度和東方竭力同葡萄牙爭奪霸權。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侵占印度,又不斷對緬甸、阿富漢,伊朗等國發動侵略。它在東方建立的殖民體系,已經成為侵略中國的前沿陣地。以上事實說明,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中國人在自己的?谟龅降奈鞣饺瞬⒉皇鞘裁匆蠛推劫Q易的商人。他們是在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為掠奪財富而到世界各地去進行殖民事業的冒險家。
引起學生發散思維,老師從課文中政治、經濟、對外關系等方面引導學生對中英兩國歷史發展狀況進行詳細比較,老師要做好兩國強、弱兩個方面的總結,并讓學生閱讀一段材料說明西方國家奉行對外侵略政策的必然性。
其次,這一侵略戰爭為什么發生在19世紀40年代?而沒有提前也沒有推后?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英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霸主,經歷了十八世紀中葉的產業革命,英國迅速發展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十九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的大資產階級狂熱地要求擴大殖民地。后指出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在工業革命后在全球進行對外擴張的結果。)
第二部分(10分鐘):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指出英國在打開中國大門時先后用了三塊"敲門磚"。第一塊是商品。先引導學生看材料中英正當貿易狀況,指出正常的貿易狀況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改用第二塊"敲門磚"---走私鴉片。老師應指出這不是正當的商務,而是販毒和掠奪。
關于鴉片的危害:引導學生看英國向中國輸出鴉片的歷史視頻及中國人吸食鴉片幾幅圖片,后指出鴉片是一種毒品。老師在講內容時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可以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即要說明鴉片輸入對清朝統治、人民健康的危害,(對清朝統治:結合教材材料,鴉片私運入口造成了銀貴錢賤,對社會經濟和國家財政極為不利,已嚴重威脅到了清政府的統治。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清楚了,便很容易理解在對鴉片走私“禁”與“不禁”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清統治者為何為林則徐、黃爵滋的上書“深受震動”而決定禁煙。對人民健康:展示視頻與圖片,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到鴉片對人身心的摧殘。)又要結合現實情況(目前國際販毒組織活動猖獗,毒品種類繁多:海洛因、大麻、古柯堿、鴉片、嗎啡、冰毒、搖頭丸等等,其中海洛因、冰毒等毒性也遠遠超過鴉片。),把毒品危害深刻地加以揭露。告誡同學要“珍惜生命,遠離毒品”。最后指出:鴉片走私對中華民族就是一場災難,嚴禁鴉片,勢在必行。
關于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直接原因):先讓學生看電影片------虎門銷煙視頻,老師向學生強調虎門銷煙就可以。①應著重指出:這種行為是維護民族的利益,意義重大,F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門銷煙的偉大場面;②應肯定他是民族英雄,但畢竟是封建官員,出發點是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對于禁毒的功績,引用話給予高度概括。
第三部分(5分鐘):三、鴉片戰爭的經過
虎門銷煙引起英國用第三塊"敲門磚"――"炮艦"打開中國大門。教師給合戰爭示意圖,以時間為序講清三個階段。應指出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播放英軍進攻路線,簡單介紹鴉片戰爭的經過。(突出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陳化成、葛云飛等抵抗派及其受壓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三元里的斗爭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顯示了只有在廣大人民中存在著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的力量。)琦善、奕山、牛鑒等投降派占上風;道光帝的閉目塞聽、左右搖擺;中國軍隊裝備的落后。)對愛國軍民的英勇抗敵,教師要針對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第四部分(6分鐘):討論分析
講完戰爭經過后,必須讓學生明確認識中國為什么會戰敗?戰爭的性質是什么?這是教材的難點,突破方法——先讓學生討論,關于戰敗原因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從戰前背景以及中國外交(閉關自守-即“不知彼”、“也不知已”,而去領導一場反侵略戰爭,焉有不敗之理?)入手,先學生討論失敗的主、客觀原因和根本原因。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講解:再讓我們來看看鴉片戰爭中作戰雙方力量對比的形勢。英國軍隊在武器方面,顯然居于優勢地位,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英國侵略軍在另一方面又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從兵力來看,向南京進軍的兵力不過七千多人。在當時交通條件下,從英國本土到中國至少要四個月,從印度到中國至少要一個整月。用少數的兵力,侵入一個遙遠的大國,這本來就是一種海盜劫掠式的冒險行動。然而在他們的突襲和訛詐面前,清政府屈服了。如何來解釋這其中的原因呢?意在讓學生思考并得出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即中英兩國的較量已不是單純的軍事較量,而是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事實證明: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后由教師總結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中讓學生得到啟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推進軍事現代化,實行對外開放。
(三)總結(3分鐘)
(四)練習反饋---------做到講與練的結合
(五)提出研究性課題及學科滲透(3分鐘):加強對教材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書設計: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節鴉片戰爭
一、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中國:危機四伏的清朝封建統治
2.英國:資本主義國家迅速崛起和擴張
二、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正當貿易---鴉片走私-----禁煙運動
虎門銷煙(1839.6.3)
三、鴉片戰爭的經過(1840.6--1842.8)
蓄謀已久
1840.6---1841.1-----1842.8
四、鴉片戰爭的結果戰敗簽約
1、戰敗原因
2、戰爭性質
高中歷史《鴉片戰爭》說課稿模板 篇2
一、 概說: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它是中國和西方兩條不同的歷史發展軌跡的必然交匯。它既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探索富強的開始,戰爭使得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又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準備了客觀條件。中國近代史發展的三條線索都可以在本課找到源頭,它決定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是本冊書中的重要章節。這節課的特點是內容龐雜,聯系廣泛,既有貫穿古、近代的縱向聯系,又有溝通中、外的橫向聯系,還有戰爭、政治、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論要求較高。
本課主要敘述鴉片戰爭的起因和經過,共三目:第一目介紹了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揭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第二目敘述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說明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鴉片戰爭的經過。(以上是對教材的分析)
教學大綱要求在學生的高中階段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和國際競爭的意識,提高人文素養。(以上是對教學大綱的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高二學年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通過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和思維,高中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已大為提高,學習歷史喜歡深層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對知識的掌握上學生好沒有形成體系,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問題還缺乏活度。(以上是對學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本節課的特點,我所確定的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
1、鴉片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
2、評價林則徐。
主要采用了階梯設疑法,問題探究的模式。體現“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由淺入深,由難而易,層層鋪墊,步步推進,即考慮內容的邏輯順序,又顧及了學生的心理狀況,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高度、廣度、深度、活度上開拓學生的思維,也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二、 教學目標說明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
根據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學習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和辨證思想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本著體現“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所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識點要求牢固掌握。②歷史概念的內涵要正確把握,外延要明確界定。③特別要強調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教師用多媒體打出知識點。
2、 情意目標:①認識資本主義開放性、擴張性的特點和侵略性、掠奪性的本質。②明白“封閉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學生從歷史的教訓中得到警策,認識改革開放對富國的偉大意義,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
3、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和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學會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評價林則徐,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
以上目標與教學程序緊密結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三、 教學過程說明:
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同時針對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一定困難的實際情況,以及以“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思想理念為指導,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鴉片戰爭爆發的必要性和中國戰敗的原因。設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過程是;
1、情景導入、新課呈現: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這樣的問題:有人說:如果沒有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這一觀點正確嗎?鴉片戰爭能否避免?為什么?這一設計是由于它是本節課的啟動環節主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激起同學們的興趣;而且由于本節課的思辨性很強,這個問題的設計正是圍繞著教學的重點、難點,一開始就使學生把思維集中在這兩點上,問題的解決過程也就是學生掌握知識,深化思維,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過程。而且這樣設問比直接設問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誘導學生思考的深入;觀點論證題是高考試題中常見的題型,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學中加以訓練,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通過給學生時間來討論,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
2、師生共同探討,深化思維、得出結論。
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既要師生互動,又要生生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要充分體現。師生圍繞重點難點共同探討,層層推進,互相啟發。問題分三個回合展開。使學生拓展了聯系的緯度,涉及了世界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征,思維不斷拓寬和深化。這樣也就完成了本節課的智能層次目標,通過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的分析,學會了運用聯系的觀點辨證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了給學生在大腦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問題重新整合一下,教師用多媒體打出鴉片戰爭前中國和世界的對比:
3、自主學習、獨立講解
在講鴉片戰爭的過程時,由于它不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應該了解的內容,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學利用教師所做的課件獨立講解,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地理的空間能力,而且通過鴉片戰爭過程中林則徐等愛國將領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的講解,進而完成本節課的德育層次目標。
4、鞏固練習掌握方法
教師設立一道思考題,應如何評價林則徐?教師指導學生掌握歷史評價方法,即把評價的歷史對象置于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下,辨證地進行評價,強調史論結合。通過評價林則徐,使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正確地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方法。
5、概括總結
主要讓學生根據課件及板書提示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構建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揭示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技能和方法。
6、板書展示
主要呈現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采用和討論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件呈現)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形勢——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敘述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鴉片戰爭的直接原因;
略述鴉片戰爭的經過。
評價林則徐
四、 評價說明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評價仍然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評價內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學生評價
語言表達能力、學習興趣、判斷能力、認識問題的能力
評價歷史的方法
。ㄒ唬、形成性評價:
評價結果與教學目標相結合,即圓滿完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學習中,學生態度端正,主動學習,討論合作,拓展思維。
。ǘ㈦A段性評價;
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跟蹤檔案袋,跟蹤記錄,包括每次成績,課堂發言情況,自我活動情況等,還包括教師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
。ㄈ、教師自我反思評價
教師自我反思評價是客觀、合理的自我總結,對于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三位一體” 、“一個為本,四個調整”的教學要求,并注意了與現代信息技術的結合,教學方法形成模式,體系完整,體現了新型的師、生關系,注意了學生的知識獲得過程。
五、 說課總結
本科主要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結合教材的重、難點及歷史學科特點,注意落實基礎知識,并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著重對學生評價歷史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達到了歷史教學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